回覆列表
  • 1 # 道路遙

    都說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文學的魅力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說文學像一顆光芒四射的明珠,那麼它的魅力就像明珠發出的千萬縷光芒,至於你是被哪一縷懾去心魄就因人而異了。

    不知其他人是否曾經試著寫些東西,我就總試圖寫些小說一類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想文學吸引我的地方在於挑戰。其實無論寫些什麼,總離不開故事和人物,想要把文章寫下去、寫得好,更離不開對故事的結構和人物內心的思考挖掘,這是一個很複雜很有難度的事情。當你面對人物的內心世界時這種複雜性尤為明顯,這須要創作者真實的生活體驗和大膽的想象設計。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要觸及內心美好的經歷和感受,同樣也無可避免地要挖掘自己內心醜惡陰暗的一面來豐富筆下的人物。從某種角度來說,創作成為了一個深入認識自我的過程,這是在寫作中一點一點發現的。所以,我覺得創作就像在寫自己的心靈世界,能否正視自己的內心就是文學創作是對你我的最大挑戰,就是吸引我總想寫點什麼的那種神奇力量。

    而從另一個角度想,文學為什麼又能征服讀者使之沉溺其中呢?我想那是因為文學作品承載了作者的內心世界,讓讀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時,經歷了作者的內心歷程,從而體味了不同的人生。當文學作品中描述的經歷與閱讀者本身經歷相似時,那是一種“海內存知己”或“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的共鳴;當作品中描寫的是自己從未經歷或永遠不可能經歷的事情時,一種新奇的快感就會油然而生。尤其當我讀到作品中有那些我在現實生活中不敢做的事被主人公不受約束地去完成的情節時,我就會覺得十分痛快,好像心願得償一樣。我想文學對於讀者的魅力就在於此,它把你不能做、不敢做、永遠也不可能遇到的經歷展現在你面前,植根於你的心靈,讓主人公為你一一完成、一一體驗,再以優美的語言讓你沉醉其中並流連忘返。文學讓你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貴賤,逾越一切隔閡去經歷不同的人生,去做任何你能想到和意想不到的事情;它是穿越時間隧道的旅票,是開啟不同時空大門的鑰匙,帶你結識那無數的川流於歷史和未來、現實和虛幻的人物;它就像一粒神奇的糖果,引領你品味悲歡離合,讓你如痴如醉,且歌且嘆,或凝眉深憂,或開懷高歌……

    如果說文學的魅力是無窮多的,那麼對我來說,它的魅力就是分享不同的心靈歷程,探索各異的內心世界,嘗試無數的迥異人生。每一部文學作品中都有一個不同的我,或者說每部文學作品都是在講我的一個故事,還有什麼比這更吸引我,更能征服讀者呢?

  • 2 # 衛茳

    文學那有什麼老幼。

    詩經我們現在也在讀,照樣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和文字之美。

    經典名著依然璀璨。

    網路小說也有驚世駭俗的作品。

    越老越有號召力是看具體作品,就是經典,那一定百讀不厭,越讀越有意境,就像一壺普洱,喝久了才有釅釅的醇厚味。

    願意反覆讀,有號召力的作品肯定經得起時間的沉澱。

    我還愛讀魯迅先生的作品。

  • 3 # 奶茶愛尚咖

    文學老了?

    我們認為文學老了,大概是基於我們自身的壽命,看待文學的發展歷史,而這段歷史的時長對我們而言相當漫長,所以我們會將它想象成一個年邁的老人;

    但我覺得這些事物的發展無須使用我們對年齡的概念去考慮,因為文學是一代代人創作的,有古老文學就會有後續的新文學,像人這個總稱一樣,它是老的還是年輕的,無法描述,只有人個體才能講年輕或老邁,所以我們描述文學的發展使用興盛、衰敗就好;

    現在文學應該算是平常,沒有興盛的那種熱情,也沒有衰敗的那種悽慘,所以我覺得還好,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們會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文學會興盛起來。

    文學的號召力

    文學經過長久的發展,作品可謂繁多,但是也不是越古老的文學越有號召力,只是其中的經典會很有號召力,因為人們心中認同它們,它們可以教育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讓那些美德、那些傳統、那些智慧代代相傳。

    當然,現代也會有很有號召力的文學作品,它們如何經得住代代人的評判,也許最終也可以成為經典。

  • 4 # 臘肉哥

    文學是不會老的,也不會過時的。

    而且文學是越老越有號召力,越老越有年代感。

    就像沈從文先生所說的一句話一樣:

    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於死亡。惟轉化為文字,為形象,為音符,為節奏,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透過長長的時間,透過遙遙的空間,讓另外一時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無有阻隔。

    文學,就是將許許多多的文字,透過一些方式進行組合而成,它們不僅僅可以留存下來,而且還可以影響許多人。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甚至可以影響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而且一部很好的文學作品是非常養人的,可以 陶冶一個人的氣質,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情操。

    正如有句話所說的一樣:

    你現在的氣質裡,包含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以及愛過的人。

    所以我覺得文學作品是永遠不會過時,也不會變老,它只會隨著年代的久遠,而愈久彌香。

    我喜歡文學,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文學著作者。

    並且我也相信在我的一生中,能夠有幾部作品流傳於這個世界。

  • 5 # 美育幫

    也許趨勢無法避免,也許都要擁抱影片時代,只是,文字的力量,永遠不會消失。文字是傳達思想最古老也是最深刻的形式,而影片,如果沒有了思想的介入,會變得膚淺庸俗。影片如何與文字與思想共融,是必須的課題。

  • 6 # 詞文江湖

    文字猶如雨後的春筍,遇雨露新芽,永遠不會老去: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使命責任;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文明;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文學主題,推陳出新時代更替是永恆不變的法則。時代人造就時代事,莫使後人做罪人,文學永不會老去。

    至於文學的號召力,古來有之。不論新文學,還是舊文學,只要符合時代精神文明,只要符合價值觀念,只要符合時代人文思想,其文學的號召力就不會匱乏,就不會或缺!

  • 7 # 塞上孤煙

    看到這個標題,立馬就想到了紙質書和電子書的爭議。當電子書剛剛問世,很多人便唱衰紙質書,說紙質書很快就會淘汰、被棄。事實證明不但沒有,反而種類品種多樣化了。文學也是如此,雖然隨著現在各種自媒體的普及,讓文學越來越平民化,但不代表它沒有生命力,就像唱歌,喜歡唱的人很多,能唱上幾句的也不少,但唱出特色,唱出自己風格,甚至是自己感情的並不多。現在能寫文章的大有人在,但真正寫的好寫的精,有思想深度的,還是為數不多的。文學需要閱煉和經歷,也需要靜心和磨礪,即便是當下全民寫作的年代,文學門檻明顯有所下降,精品意識被打折減弱,只能說明急功近利的多了,願意潛心打磨作品的少了。但不代表文學老了,或許還會有更多載體,更多形式出現,只是不同時期,文學的表現形式發生變化而已。隨著全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知識就是價值的主流意識,也越來越被更多人認可,我個人認為文學也會迎來它的繁榮期,而不是越來越老。個人意見,歡迎指點。

  • 8 # 曉飛畫文學

    文學並沒有變老,而是歷久彌新,依然充滿活力。同時,不是文學越老就越有號召力,而是越經典的文學越有號召力。

    文學屬於意識形態 只要人和社會的活動存在就不會消亡

    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中是這樣定義文學的:

    文學是一門藝術,是主要表現人類審美屬性的語言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散文、劇本等文類。

    這種語言藝術本質上是意識形態,按照馬克思主義文學反映論來講,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和反映。這種客體指的是人們生活的客觀世界,包含了各種社會活動,日常生活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情感,等等。毛澤東也說:

    “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也就是說,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只要人有工作、生產、生活等各種社會活動,只要人與人之間有各種來往,只要人有情感、慾望等,那麼這些原材料就源源不斷,供給人們進行文學創作。

    反過來,這些活動又決定了文學的創作。人們需要藝術作為載體,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感情,撫慰自己的靈魂。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必然成為人們表達自我,表現社會和生活的載體。

    從古至今,從中國到世界,文學創作無不遵循這樣的規律。1919年12月,魯迅回鄉接母親到北京。回到北京,他把自己回鄉時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篇小說,就是有閏土、楊二嫂的有名的《故鄉》。這篇作品既是對當時農村破敗與農民悽苦生活,乃至整個中國落後的社會狀態的反映,也是當時魯迅對落後的社會的痛惜、苦悶、思考,等等。

    所以說,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只要有各種社會活動,人們有喜怒哀樂,文學就不會消亡,就會一直存在。

    縱觀從上古時期到現在幾千年,文學從上古時期的歌謠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再到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詩經,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散文,以及後來的詩詞、戲曲、小說等,雖然文學形式不斷地發生變化,但文學卻從來沒有消失過,一直在歷史的長河中煥發著絢麗的光彩。

    也許要說,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電子閱讀的興起,如今看書的人越來越少,文學似乎不如以前繁榮。其實不然,現代科技的發展只是改變了文學的形式,意識形態的本質還沒有改變。讀紙質書的人雖然少了,可是線上閱讀卻愈加繁榮。傳統的文學不如以前流行,可是新興的網路文學卻崛起了,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

    而且,文學不單單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其他藝術形式中也包含著文學。比如電影,被稱作第七種藝術,容納了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其中的語言和戲劇就屬於文學。

    所以,文學發展到今天並沒有變老,反而歷久彌新。而且因為社會和科技的發展,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煥發出新的光彩,讓文學繼續充滿活力。

    大浪淘沙 文學越經典越有號召力

    我們讀書的時候,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好像久遠一些的文學作品更好,號召力更強一些。這是一種錯覺,文學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流傳下來的是經典作品,而同一時期文學價值低的作品難以甚至無法流傳下來罷了。

    明清是中國古典小說創作高峰時期,但似乎也能數得過來,五百多年的時間好像就出現了《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封神演義》《聊齋志異》《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這些,數都數的過來。其實不是,當時創作小說的人非常多,只不過是以上這些最經典,流傳度非常廣,在文學界有著很高的名望和號召力。而其他則因為文學價值不高,沒有什麼流傳度,被歷史的長流給沖走了,或者被遺落在不起眼的角落。這些作品雖然久遠,但比起後世優秀的作品如魯迅、老舍、沈從文等人的作品,並沒有多高的文學價值和知名度,也就沒什麼號召力。

    所以說,評價文學是否有號召力,不是從它“老不老”來判定,而應該從其文學價值和流傳度等角度出發。越是滿足這兩個條件,其號召力也就越強。

    參考書目: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 9 # 終南望月

    個人認為,文學是不朽的,它一直行走於傳承、發展、不斷沉澱,持續更新的大道上。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永遠不會老。讓我們覺得老的或許是歷經千年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學作品,那些不朽鉅著,很有年代感,甚至滄桑感。

    竊以為,首先並非文學或者文學作品老了,而是相對於文學幾千年的歷史積澱來說,是我們太年輕。大浪淘沙,滄海桑田,文學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已經十分深厚。

    其次,文學作品都有其時代性和年代感。在歷史各個時期,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湧現出了大量的符合其時代需要的主流思想輿論,繼而產生了和其相應的主流文學。誠然,有主流就有非主流。非主流文學在其當代來說,也許並未引起足夠的關注,但其對文學的貢獻卻不可抹殺。無論大眾化或是小眾化的文學作品,都有其歷史背景和時代烙印,故而會覺得它們老。

    再者,作為文學或者文學作品,其時代作用無疑是“文以載道”,所以文學當之無愧地肩負起了弘揚時代精神,傳播時代文化,記錄時代風貌的歷史使命。故而文學免不了為時代主流思想輿論服務。小眾化的文學作品,我們並不能將其從文學範疇中剝離出去,它們也是文學藝術長河中不可或缺的群星。即使是小眾化的文學作品,也依然沉澱了歷史。這些距離我們現實生活,從時間上看的確比較遙遠。更何況其歷史侷限性,甚至文化差異也都會讓我們覺得疏遠甚至陌生。覺得其老,也是情理之中。

    其四,好的文學作品,往往是作者嘔心瀝血之作,往往匠心獨具,處處透著哲理。仔細品味,猶如老者建言,教育指引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學習創新,如此等等。故而言之切切,不厭其煩,終為讀者開啟心門,積累經驗,避開危險。由此可見,文學或者說文學作品猶如長者,又怎會不讓人覺得是與長者談心?總會有一種隔千百年對話的感覺。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傳承與發展,文學也在隨之傳承、發展,並不斷推陳出新。流傳千年而廣為人們所欣賞、傳誦的,最終成為不朽的藝術篇章。越老越有號召力,越老越有生命力!

    文學歷經幾千年發展,相對於我們短暫的百年人生而言,的確顯得滄桑泛黃、雄渾而且厚重,但其依然生機勃勃,朝氣十足。所以,筆者以為:文學不朽,文學不老!

  • 10 # 跨文化

    文學不老

    我還記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嘉興市作協副主席王學海(代表作:《文學前沿——精神與問題》,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5月版)對我說:“文學是讓我年輕的事業。”他說,50多歲的時候,他曾經給電視臺打電話,參加“年輕和年齡”方面的辯論。他這個“老青年”認為:年輕和年齡無關。

    文學是人學

    文學是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和審美屬性的語言藝術,歷史很悠久,民間口傳文學甚至比文字的歷史還要久遠。文學的號召力來自哪裡?文學的號召力不是來自年齡,而是因為:文學是人學,是之為人——尤其是有生命力的人的需要。

    抗疫與文學

    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中外文壇都很熱鬧,包括抗疫期間,有一批抗疫作品問世,增加了人們對文學的關注度。

    大年三十,看央視春晚成為固定環節。鼠年春晚的特別之處,在於抗疫散文詩朗誦,在預先發布的春晚節目單中並沒有這個節目——作為唯一未經正式彩排的節目,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六位主持人白巖松、康輝、水均益、賀紅梅、海霞、歐陽夏丹共同朗誦了情景報告特別節目《愛是橋樑》。情景報告這一文體,我第一次聽說,可散文詩這種文體我很熟悉。所以我想說:白巖松等人的講述就是散文詩

    小結

    沒有真實的需求就沒有文學的號召力。總之,文學雖然是很“老舊”的事業(可以在甲骨文裡找到中國文學),可是它的號召力來自:

    1.內生的:人自身的需要;

    2.外在的:社會發展的需要。

    所以,想說:文學是老了,可文學主要不是因為“老”而具有號召力,相反,常見的是:文學是常新、長青的審美存在,所以吸引了人們欣賞文學,甚至從事創作。魯迅文學院辦中國少年作家班,就是對“文學是一棵常青樹”的很好的註解和說明。

  • 11 # 檸檬換了wu甜心

    在這個用嘴說話的時代,用嘴說話,說好聽的話,必須有好聽的詞語,。我覺得文學它時刻都是新鮮的,每個時候有每個時候的新詞語出現,所以才有號召力吧

  • 12 # 芸窗夜話

    文學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文學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烙印,文學也有一個傳承的過程。古代文化有其精華,亦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腐朽和糟粕。當今文學發展對於古代文學當有所取,亦有所棄,更要有傳承與發展,不能讓文學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13 # 巴山易醫

    我認為中國文學越老越有研究價值,越有號召力,正如孔子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只有在學習實踐中才能發現自我,找到內心的安詳與喜悅。這是生命的基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沒有老文學就沒有內心的安詳,我們不可能是歡樂的,因為歡樂的基礎是文學傳承的理想。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的安詳與喜悅來自內心,就可以從容的面對各種誤解、責難,甚至困難。

    這樣我們就發現了,古老文學學習可以增加智慧,發現認識自己,找到不足,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一位內心充滿安詳與喜悅的人。是不是,所有的學習都有效,未必!孔夫子的“學習”,是學天時習之,透過對規律的學習,認識自然、社會、思維。而最能表達這種思想的書是五千年智慧《周易》!孔子是中華民族的聖人,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一生治學嚴謹,教書育人,到了中年以後,他卻想從頭學《周易》,因為學習《易》,就可以不犯什麼錯誤了。如老人家言: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因為他老人家在學習中發現:伏羲始作八卦,完成了對自然規律的探索。透過古文化學習可以認知我們的天時與地利規則,以及對生命的影響;文王拘而演周易,完成了對社會規律的探索。透過學習周易可以完成對社會的認識,國家的治理。五十歲後孔子,刻苦專研《周易》韋編三絕,貫通自然、社會與思想,完成道德學說,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成為後世公認的聖人。當然,你也可以:要認識自然,從文學入手!要認識社會,從文學開始!要認識人生,從文學入手!你在反思一下,有你關心的任何問題,可以逃脫周易的思維。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周易,認識自然、社會與生命的規律,成為一位內心安詳與智慧的人,成為“無大過”的人。

  • 14 # 易嗣垚

    文學有他的時代創作背景,每個時期的都有特殊的含義。優秀的文學作品有著時代的跨度,可以穿越時代的鴻溝!比如老子,莊子,論語,詩經等

  • 15 # Sunny0221

    我覺得這應該是從感情上來講的,也許文學很有感召力也很有吸引力,這都是從感性方面來講;中年成熟的同時,內含著一種理性,文學不可能是一種很理性的東西,不然就失去了它的魅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承幾千年,魅力無限!

  • 16 # 源於自然隨心流淌

    文學是一棵常青樹,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保持文學的青壯勁頭。我們做文學,不能脫離實際,要緊貼生活,接地氣,才能真正把文學做好做下去!

  • 17 # 濤聲還依舊

    文學不但不會老,而且會萬古長青。因為由古到今,文學藝術的形式不時不在歌頌或揭露社會,傳遞著喜聞樂見的人和事,引起人們關注。文學會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和更新,形式多祥性時刻在重新整理,一直會受人喜歡的。至於越老越有價值,這個問題不能絕對判定,不管老或新,有價值、有動人之處,有震撼心靈之處都會有號召力。

  • 18 # 聞魯生

    公允而又準確地說,相對文革以後出生、年紀六七十歲的讀者朋友,文學遠未老邁,閱讀尤嫌幼稚。

    文學價值有二:惟現實之嚴峻批判,惟人性之璀璨吐放。

    舍此而外,任何文學作品的號召力、影響力和感染力,都是雲中霧裡的胡言亂語。

    人生在,文學亦在。她不是意識形態的附庸,卻是感心動懷的奔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的明星是誰,從ta身上讓你學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