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三叔看歷史
-
2 # 打雜小組第一副組長a
我覺得極有可能發展成君主立憲制,明朝的政治制度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得到極大的實踐檢驗,明武宗,嘉靖,萬曆三朝完全就是君主立憲制的雛形。但有一個問題就是書生會不會反,明朝後期黨爭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如果能切掉這個毒瘤。當然如果明朝沒有滅亡,再出一兩個張居正,徐階式的首輔,完全就有可能發展成現在的君主立憲制,
-
3 # 儒影隨形1
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以地主階級為封建社會主要精英階層不可能反對封建皇權。而作為新興力量的商人階級在中國並沒有發展起來,社會地位還很低。人群也很少!更談不上佔有精英階層了!所以沒有一個新勢力發對舊勢力的話,就不可能有政體改革!只有推翻封建統治才是最好的辦法,才能共和
-
4 # 蘇申js
一個社會要想發展,必須受到外力推動,如果沒有近代西方的衝擊,中國不管明也好,清也罷,還是這樣混日子,最多可能換個朝代。如果是明朝(漢人掌權),中國受到西方衝擊,是否會君主立憲,那個不好說,看中國老百姓的革命性了,不過比滿人當皇帝君主立憲可能性大一點。
-
5 # 楓之谷2015
絕對不可能,中國封建體制和歐洲不一樣,歐洲國王權力一直受限制,而中國卻是不斷強化,在儒家思想之下,皇帝成為吉祥物是絕對不可能的,何況文化專制嚴重,沒有新思想就不會引發社會變革
-
6 # 三十六說史
不可能。
1、君主立憲制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和“議會君主”。前者實質為“虛位議會”,有憲法與議會。君主有實權,議會成員可以是民選產生對君權有限制,仍然屬於民主政體框架。後者為虛位君主,君主沒有實權,由議會產生政府內閣行使行政權,並向議會負責。
2、明帝國廢除了宰相(類似首相),設立的內閣為皇帝諮詢機構,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很少有參決的機會。而且內閣始終沒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另外明帝國沒有議會制憲,除了皇帝朝廷就是六部。不具備二元制國家特點
3、後來內閣首輔雖然已經堪比首相,但是仍侷限於貴族宦官之間,沒有憲法和民選參與等開明君主過程,只是架空君權而已。
-
7 # 超級新人1
絕不可能。中國歷史上皇帝無實權的時期,一個是太后或者皇后垂簾聽政、另一個是權臣或者太監當道。第一種不必多說,皇后和太后那是皇上的自家人,就算是奪了權,死後仍然是自家的天下。第二種,歷史上專權的太監都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專權的大臣,成功了的話,那將成為新王朝的開國皇帝,照樣是君主專權!失敗了,那就是死路一條
-
8 # 史有餘故
個人認為明朝如果沒有滅亡,明朝內閣是很有可能發現成為君主立憲的。內閣制度首創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建立的,作為內閣大學士只有票擬權沒有其他權利的。但是後期明朝皇帝怠政,內閣的權利越來越大,到了萬曆時期達到頂峰。要知道萬曆皇帝因為立儲問題不上朝長達數十年,帝國的運轉沒有廢除的根本原因在於內閣制度的完善。而萬曆中後期也確實有了資本主義萌芽,雖然皇帝權利並沒有被架空,但是帝國機器運轉受皇帝本身的影響在減少,因此我認為若明朝沒有滅亡,明朝內閣是有可能發展成為君主立憲的。
-
9 # 新的毅力
明朝永遠成不了君主立憲制,因從朱元璋廢掉宰相開始,就是高度專治一直到明亡,錦衣衛,東廠,西廠象顆毒瘤伴隨明朝二百多年,也許說明朝可能是歷朝歷代幸運的,出了那麼多奇葩皇帝,幾百年來沒遇到真正的對手,要不早亡了,看看明亡之際,李自成一路打過來就有一路投降的官員仕夫,清軍入關更是前樸後擁,而且真正還成為清軍屠殺
-
10 # 龍井kk
其實我覺得君主立憲制僅僅是一個制度而已,只要是適合一個國家的制度,能讓國家強大,人民幸福就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也並不是完全的君主立憲制,更像是君主主導下的立憲制,君主仍然享有很大的權力,僅僅是參與政治的階層更加多樣化,能夠讓不同的社會階級都能夠參與其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然後君主根據判斷做出判斷,首相以及各方面的大臣仍然需要像君主彙報,對君主負責,更像是我們的民主集中制,直到二戰後,才真正的成為了君主立憲制,天皇成為了真正的名義上的君主。
中國的明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其代表資產階級還沒有形成,如果沒有後金入侵,不中斷資產階級的形成,很有可能形成君主立憲制,因為明朝後期即使皇帝長年累月不處理政務,整個明朝仍然能夠正常運轉,即使出現負責任的皇帝,如崇禎,那麼慢慢的也會發展成類似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如果皇帝繼續專制,那麼等到資產階級形成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爆發類似法國的大革命,形成共和制,不會再繼續建成另一個封建王朝,因為資產階級代表的是市場經濟,封建王朝只會打壓市場經濟,所以,隨著歷史發展,明朝後期無論怎樣,都會讓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
11 # 王強36919014
本人認為明朝不可能延邊成君主立憲制 因為帝制已經深入人心 君主立憲制的基礎是資本家為政府帶來足夠多的財富使君主願意主動放棄權利 在古代中國君主的認知是全天下都是我的 明朝也有家天下之說 這就是最根本的矛盾 所以明朝不可能延邊成君主立憲制
-
12 # 途說道聽吧
明朝實行的是皇帝中央集權式的內閣制,國家大事基本都是有內閣大學士商定,再呈送皇帝批准,但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利,算是君主立憲制的雛形(歐洲的君主立憲制使用法律來約束絕對權力者,而明朝內閣制是要道德來約束皇權)。明朝最接近正真的君主立憲制是在萬曆年間張居正任內閣大學士的時候(張居正想竭力打破這種道德傳統,透過制度達到治世,但他推行他的執政理念的時候,有沒有完全擺脫道德傳統,甚至一些政治手段也和自己所推崇的法制想違背,所以最落得個罷官去職,死後清算)。明朝之所以走不上正真君主立憲制的道路,和洪武皇帝朱元璋最初定下的治國制度或多或少的有關,明朝也是中國在社會制度、經濟、國力等等方面落後歐洲的開始。
-
13 # 小約翰
不可能。
雖然同樣名字都叫做“內閣”,但此內閣並非彼內閣。明朝的內閣和英國的內閣完全不是一碼事。
所以君主立憲的基礎是國會,國會的權力基礎是民主制。以明朝的政治結構,沒有外力影響或者重大變故的話,一千年都發展不出責任內閣制。
明朝的內閣首輔及閣員,由皇帝任命,對皇帝且只對皇帝負責。所以明朝屢次出現過如萬安,嚴嵩,溫體仁這樣迎合皇帝有術治國理政無方的內閣首輔。而英國首相(或日本等君主立憲國家)是由國會多數黨的黨魁擔任的,是經過黨內角逐和民主票選選出來的,並不需要迎合任何人,能力是第一位的。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內閣,沒有決定權。
萬曆朝的內閣首輔葉向高曾經感嘆過,內閣大臣,有宰相的名義,卻根本沒有宰相的實權。因為內閣上面還有一個機構——司禮監。
明朝內閣雖然有權,但是有的只是建議權,並沒有決定權。只不過大多數時候皇帝並不會否決建議而已。但歸根到底,明朝內閣並不能形成任何一封命令。內閣只能對奏章進行批註,被稱作叫“票擬”,票擬只有通過了司禮監的批准才能形成命令,司禮監的批准被稱作“批紅”。這是內閣的有名無實之處。
從這看來,明朝的內閣只是皇帝的一個高階秘書處而已,和獨立自主的責任內閣完全不同,幾乎不可能發展為責任內閣。
-
14 # 上帝的打手7225759
首先給出我的答案,不可能。縱觀中國二千年的封建制度發展史,就是一個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的歷史,在宋朝以前,每個朝代的末期,出現最多的現象就是權臣把持朝政,甚至決定皇帝的廢立生死,但宋朝以後,權臣廢立皇帝的故事再沒有發生過,明朝即便出現了魏忠賢,劉瑾這樣的權傾朝野的大宦官,即便有二十年不上朝的皇帝,也只能對皇帝言聽計從,再也沒有能力行皇帝廢立之事,說明了一點,明朝的君主專制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朝建立內閣的本意就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徹底廢除了宰相一職,內閣只是皇帝行使君權的工具,而想要君主立憲制,內閣就必須能夠制約皇帝,而中國明朝內閣是做不到的,所以不可能
-
15 # 苦海存針萬相由心
不會。
中國的制衡體制是君-臣-民,君王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內閣是君王用來統治人民的工具,人民又是君王存在的根本。
內閣制度不是憑空冒出來的,是從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逐漸演化而來,到達明朝這種形式幾乎就達到了平衡的極點。然而物極必反,皇帝-內閣-百姓這個互相制衡的機制看似堅固,其實任何一個零件出了問題都會導致這個機器不可逆轉的走向衰落的深淵。
中國大臣官員講世受皇恩,明朝如果不滅亡,那麼明朝的內閣就不會是當初那個內閣了。同樣,上面皇帝的君權神授也要改,下面黎民安穩種田也要改。這相當於給中國上上下下來個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不可能的。
那麼不考慮內閣和明朝這兩個因素,中國有沒有可能在不受外租入侵的情況下逐漸發展為君主立憲制?我覺得也完全不可能。
首先君主立憲制是西方特有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下的產物,是他們的社會逐漸演導致改革才產生的,不可能放之四海皆準,也不一定是最先進最適合中國的制度。
而中國的政治思想和體制都非常成熟,若是自身演變,有可能比君主立憲制更先進,有可能不如君主立憲制,但絕不會是你現在理解的這個“君主立憲制”。
凡事有個因果,政治制度取決於資源分配方式,資源分配又取決於人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取決於生存方式,然又取決於地理環境。
你這個問題就好比,如果把一根玉米攔腰折斷,改成培養高粱的方式,是否有可能結出高粱。
堅決不可能!
很突兀很不經過大腦。
-
16 # 我的祖國叫中國2017
明朝假如沒有滅亡,明朝內閣是絕不可能發展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在古代,由於是封建社會思想,人們腦子裡整天想的是除了忠君報國,還是忠君報國,君主立憲制就等於把皇帝架空,就算借明朝內閣一萬個熊心豹子膽,明朝內閣也不敢發展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假如發展成為君主立憲制,就像英國現在一樣,明朝皇帝和英國女王差不多,誰都清楚,對皇帝一點都不利,這是其一,其二,君主立憲制在明朝末年是萬萬行不通的,因為內有農民起義軍,外有滿清韃子,這兩個加起來,已經夠讓明朝統治者頭疼的了,明朝滅亡是遲早的事情,首先,明朝沒有外戚干政,明朝16位皇帝對外態度都很強硬,但是,明朝差點就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國家,可是明朝皇帝把皇權看得太重了,才沒有實現,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說白了就是朕是皇上,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朕的土地,天下的臣工都是朕的臣工,你們都得聽朕的,從上面就可以看得出,皇帝是帝國的獨裁者,更別提內閣什麼的了,內閣都得聽皇帝的,還想發展成為為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在明朝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情。
-
17 # 瀛史拾貝
英國乃至西方的君主立憲制,議會民主制來自兩個傳統。一是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制度,元老院,公民大會,執政官互相制衡的民主共和傳統。二是古日耳曼蠻族的習慣法,親兵隊傳統,發展到中世紀,成為封建騎士制度。國王只是貴族中的第一人,受到貴族,教會和自治城市的制約,國家有大事,特別是徵稅,需要召開各階層各勢力的代表舉行等級會議,得到大家同意才行。這兩種傳統互相融合,形成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法國則因為王權太強勢,引發民間強烈反彈,幾經折騰廢除帝制建立共和國。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明沒這個傳統。
-
18 # 老貝家的小翊翊
不能。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個誤區。明代虛君政治在現在看來似乎很先進,可事實上卻恰恰相反,明代的虛君政治充滿了低效、無能和官僚主義。別說和近現代制度比,其競爭力甚至不如後金原始的奴隸制。
與現在華人一般認知相反的是,從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的崛起開始,恰恰是歐洲國家告別虛君政治和地方分裂主義走向中央集權制的過程。比如英國光榮革命後數百年的霸權時代,法國大革命後的法蘭西帝國,普魯士軍國主義帝國,統統都是反歐洲傳統的中央集權體系。而現代歐美所謂民主制度,也是建立在文藝復興後這種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上的。即使今天歐美的民主制,骨子裡依然是中央集權制度。
和歐洲人告別中世紀低效的虛君政治與地方割據不同,明代卻恰恰在15、16世紀因本身制度缺陷走向極其低效的虛君政治,在農民起義後,地方割據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
這也是16世紀整個北半球文明都遭遇了小冰河時期,但因火器的普及都在狂虐蠻族。歐洲殖民地時代的開始,正是由於本土農業因小冰河時期大規模破產出現了大量失地農民。印度莫臥爾王朝也在同時期進入一波強勢擴張期,俄羅斯在這個時代的擴張速度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唯一的例外,就是我大明瞭,擁有當時全球最大規模火器軍隊的大明被蠻族吊打。作為一箇中國的大一統政權,其效率與能力甚至連印度人都比不上,現在的你,當然知道印度人是個什麼德性吧?
所以,明代的虛君政治並不是什麼可以吹噓的先進玩意,而是實實在在的制度缺陷所造成的一個頑疾,也是明代滅亡的重要原因。
至於中國依靠本身力量發展出近現代制度與科技,如果世界地理沒有大的變動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這個原因需要篇幅太長,想知道的朋友來一波關注,以後有合適的問題我再詳細說下。
-
19 # 明月清風話古今
這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一丁丁點可能性都沒有,即便明朝沒有滅亡,再延續一百年也不會發展出來君主立憲制,我來說一說為什麼明朝不滅亡也不會出現現君主立憲制,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弄清楚一個概念,什麼叫“現君主立憲制”?
“現君主立憲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透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共和政體。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好了,現在我們明白了什麼是“現君主立憲制”,反過來,我們拿它和明朝的制度做一下對比,明朝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有了一個創新,它結束了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或者叫丞相,都是一回事),在明以前,歷朝歷代基本上都是皇帝是透過宰相來領導政府的運轉,不過皇帝是終身制,宰相是輪流制,有道是“鐵打的皇帝,流水的宰相”,宰相領導百官,他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人,但不是決策人(正常情況下),換句話說宰相就是企業的總經理,皇帝是企業的所有人,也就是“老闆”,這買賣是皇帝他們家的,宰相是打工的,當然了,那得算“白領”,但這裡存在著一個問題,宰相雖然是打工的,可他也握有相當大的權力,“相權”有時會威脅到“皇權”甚至於會顛覆皇權,西漢的王莽、東漢的曹操,都是以宰相架空皇帝,甚至篡奪皇位,東漢的霍光可以費立皇帝,從這可以看出“君權”和“相權”是一對矛盾體,此後歷代都想法來提防“權相”,只不過,這個問題始終也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歷史的車輪走到了明朝,明朝出了個朱皇帝,朱元璋可不是一般人,他不但攆走了蒙古人,更是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相爭的問題,老朱做為大明王朝的創始人,不但有謀略,更是有魄力,老朱說:朕是老闆,不需要總經理,老子一人說了算。得了,把總經理開了。不僅開了,而且還立下規矩,往後誰也不許再聘總經理了。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到這算是壽終正寢了。
可沒了宰相,活誰幹呀,沒辦法,誰把人開的,那誰來幹吧。只好老朱自己來幹了,可把老朱累壞了,他說:“別人以睡我未睡,別人未起我先起”,每天批閱奏摺都得到後半夜,看到了吧,啥時候都一樣,想說了算,你了也得多操心、多挨累。老朱是草根出身,自己知道把“企業”辦起來不容易,為了能把“企業”辦好,挨點累也認了。可後來的皇二代、皇三代、皇四、五、六、七、八代可不幹了,幹啥呀,老子才不挨這累呢。
“企業”要運轉,活總得有人幹呀,誰幹?又不讓聘總經理了,咋辦?有辦法了,皇帝找幾個人來幫忙,總是可以的嘛,好了,說了半天,關鍵的東西來了,找這幾個來幫忙的人,就是後來的“內閣”,從朱元璋時就有了,後來朱允炆繼位,就把這秘書班子確定下來了,只不過剛開始的時候這些秘書顧問的品秩都不高,是低階官員,後來就不是了,“內閣”是由六部尚書選拔的,明朝的“內閣”實質上是皇帝的秘書班子,給皇帝當顧問的,並沒有決策權。這和君主立憲制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雖然說明朝後來各別時期的“內閣”能左右朝政,但決策權始終在皇帝手中,明朝最有名的“首輔大臣”張居正在萬曆前期可以說是權傾朝野,皇帝在他面前都得規規矩矩的,可就是這樣,他每次要推行什麼政策,也是先把他要實施的方案,透露給下面的官員,然後再由下面的官員把方案報上來,他票擬完了,再呈送給皇帝,由皇帝最後決定。
明朝是高度集權的時代,而君主立憲制是分權的制度,這在本質上是對立的,所以明朝是不可能出現君主立憲制的。
最後再說一個問題,君主立憲制也是透過鬥爭得來的,並不是過渡出來的,這個問題不在本篇範圍內,就不在這講了。
-
20 # 儒客非儒客
答案是明擺著的:不能。
1.明朝的內閣與西方立憲體制下的內閣,雖然都名曰內閣,但卻是此內閣非彼內閣。西方立憲制內閣是依據憲法對議會負責的由多數黨派領袖主持組成的政府首腦機關。而明朝的內閣僅僅是皇帝的參謀部、秘書處,是君主專制主義加強的產物。雖然明中後期的內閣輔臣依據儒家經典和禮治對君權行使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但是本質與西方啟蒙思想催生的虛君民主制度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2.明中後期出現了初步的資產主義萌芽,但是如果在沒有強有力外力干預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恐怕需要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因此,即使明朝沒有被清朝替代,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形態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恐怕還會延續。所以明內閣的性質也不會改變。如果真的改變了,那最大機率的可能是朱明王朝被推翻了。
回覆列表
若明朝沒有滅亡,明朝的內閣是否有可能發展為君主立憲制?無論回答能或者不能都會有人反對,但是我不喜歡兩面討好給出模稜兩可的回答。個人認為是能發展為君主立憲制。首先說明一個問題,明末崇禎帝一個很狼狽的一個事那就是缺銀子,沒錢給前線計程車兵發軍餉,經常半年一年的不發一次。有的說大明亡於白銀短缺,來自美洲的白銀少了,其實大明是不缺銀子的,在明末那種天災人禍關外有滿清關內有農民軍的情況下,其實更多的銀子是被皇親權貴大地主大商人給囤起來了。1644年,當李自成的農民軍進北京之際,崇禎帝放下架子苦苦哀求大臣們捐款,一共才捐出20萬銀子,還沒太監捐的多,當時的內閣首輔魏藻德捐了500兩,崇禎的岳父周奎捐了2萬兩,還哭著鬧著從他女兒周皇后那裡要了5000兩,最後李自成來了從周奎那裡光銀子就搜出了50多萬兩,在嚴刑拷打之下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從這些人手中搜出了有7000多萬兩白銀,真是個諷刺。
其實缺銀子只是表面的,重要的是物資和糧食,沒有物資和糧食,那銀子只是銀子,一種貴金屬而已。明末的氣候異常,災荒嚴重,然而造成明末崇禎帝十分狼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祖宗朱元璋造成的。朱元璋是剛猛的,但是他唯獨對自己的子孫太仁慈了,他對大臣、對故交、對妻妾,都冷血無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孫面前,他卻滿面慈祥,溫柔體貼得無以復加。朱元璋生怕自己死後,自己的子孫餓著凍著,為此他絞盡腦汁地設計了一套制度,從洪武三年開始,陸續分封諸皇子為親王,封自己唯一的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並規定了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皇子封親王,親王之長子世襲親王,其餘諸子全封郡王,郡王之長子世襲郡王,其餘諸子全封鎮國將軍,如此一直到奉國中尉,奉國中尉之子全部世襲奉國中尉,不再降等。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奪位後,規定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明宗室所有成員不得從事任何職業,全部由國家供養。這一制度被明朝歷代皇帝奉為萬世不變的祖訓,一直延續至明末。
由於明宗室成員不能從事任何職業,對於宗室皇族尤其是各個藩王,生孩子就成了唯一的娛樂活動,並且多生孩子還能增加收入,因為多生一個孩子,國家就按等級多發放一份俸祿。於是從明代中後期開始,皇族們展開了激烈的生殖競賽,各地王爺們在床上拼命播撒種子,為了多生孩子招納妻妾,強搶民女。大明弘治五年底,山西巡撫楊澄向皇帝彙報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訊息:居住在山西的慶成王朱鍾鎰又一次重新整理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紀錄,截至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他的長子的兒女總量也達到了70人,在王府的家宴上,兄弟之間都得經人介紹才能互相認識。在大明皇帝朱佑樘看這份奏章時也只能苦笑著搖搖頭。到了明正德初年,山西慶成王府終於弄不清自己家的人口了,焦慮地向皇帝上奏:“本府宗支數多,各將軍所生子女或冒報歲數,無憑查考,乞令各將軍府查報。”
到明末,據說明宗室人口已達百萬之巨,這令大明各級政府簡直苦不堪言。然而對於大明人數最廣大的遠支宗室而言,由於不能從事任何職業,僅靠微薄的俸祿,其實日子也不美好。最美好的應該是近支皇族和上層宗室。對於大明沒有解決的問題,農民軍給解決了。農民軍把氣都撒到了明朝宗室的頭上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對大明皇族可謂相當嚴酷,史書中涉及王府在兵鋒下的遭遇,所用的詞都是“盡”、“皆”等詞彙,張獻忠攻佔常德,“榮王宗室殆盡”,明朝宗室成員,可謂哀鴻遍野。明末時,大明皇族是被屠殺最嚴重的群體。
大明宗室這一問題在被農民軍用比較另類的方式解決後,如果運氣在崇禎帝這邊,大明能熬的過時間,把關外滿清的銳氣熬下去,或者在1644年北京城不爆發鼠疫,或者崇禎帝靈活一點與北京城外的李自成的農民軍議和等等吧。只要熬得過去,大明就可很快恢復元氣,並且當時大明的江南地區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萌的很厲害了。明朝的君權相權制約機制已經發展的完善了,明朝首輔可以不執行皇帝的旨意。明朝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這祖孫二人,一個沉迷於修仙一個懶得出奇,經常是常年不上朝,但是明朝的行政機制一樣運轉,據說英國的君主立憲就是借鑑的明朝,不知道是真是假。那麼按照這個趨勢,明朝就非常有可能形成君主立憲制。
就算是明朝沒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君主立憲制,那麼在後來西方列強的刺激下,也會像日本在被西方列強開啟國門後施行明治維新一樣建立君主立憲制。我們不去探討清朝試圖建立君主立憲制的“戊戌變法”失敗的具體原因,從宏觀上講,清朝是女真軍事貴族建立起來的封建政權,帶有濃厚的奴隸制殘餘,大清朝只有一個主子那就是皇帝,其餘的全是奴才,把封建專制主義發展到了頂峰。而明朝則是不同,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兩個朝代的土壤是不同的。兩件事最難,歷史最難假設,未來最難預測,因為有無數的偶然性,正如明朝的滅亡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