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顏逑君
-
2 # 南朝居士
沒有實力啊,稱王、稱帝從來不是自娛自樂的事,而是代表著實力。
劉備怎麼稱王的?群臣勸進啊,怎麼稱帝的?群臣勸進啊!
孫權怎麼稱王的?曹丕封的啊,曹丕不封,孫權就爬不上去,為什麼到了229年才稱帝?顯然也是需要時間打壓不服的臣子,最後實力到了才稱帝的。
劉邦是怎麼稱帝的?諸侯王勸進的啊,他也就名正言順的爬上去了。
項羽也想,於是讓人暗示諸侯王勸進,諸侯王裝作沒聽懂,他自討沒趣,也就自封西楚霸王,告訴諸侯王,我比你們大。
那些說項羽不想稱帝的,是怎麼想的?誰可能有實力卻不稱帝?是不是傻?
諸侯王跟項羽,沒有上下級的關係,是平起平坐的,項羽帶領的是諸侯聯軍,不是他的嫡系軍隊。
諸侯王對皇帝,是有義務的,如果項羽稱帝了,項羽讓諸侯王來朝見天子,諸侯王去不去?韓信去了,兩個武士就抓了他,英布彭越不去,皇帝就大兵壓境。
你是諸侯王,你會勸項羽稱帝嗎?沒那麼傻吧?
諸侯王為什麼勸劉邦稱帝呢?因為諸侯王要麼是劉邦提拔的,要麼是劉邦的小弟,他們敢不勸進嗎?
所以,稱不稱帝,是實力決定的,
-
3 # 寒楓140186093
是否稱帝,體現的是對今後天下秩序的理解和安排。
雖然在鴻門宴期間項羽能號令各路諸侯的四十萬大軍,但是我們不能無視他自身實力不足的短板。
首先是身份短板,項羽的身份始終是殺宋義猴後被懷王封的上將軍,之所以能號令諸侯,是因為鉅鹿一戰的聲威形成的勢能。這種勢能無論多大都有被消耗殆盡的時候。
其次是懷王的打壓,從項梁兵敗身死開始,懷王就一直在抬劉邦打壓項羽,即便鉅鹿之戰,也只讓項羽做宋義的副將,打壓意圖明白無誤。所以項羽殺宋義,破釜沉舟的原因無法忍受懷王的打壓,本質上也是一種造反。懷王見木已成舟,只能封項羽為上將軍,本意是讓他破秦送死,沒想到成就其蓋世神功。
第三,項羽家世為大將軍,不是王侯,加上頭頂上壓著楚懷王,所以無法直接稱帝。小馬拉大車的他藉著威名打壓劉邦,提拔親信,自封西楚霸王已經是能做的極限了。
-
4 # 山野老人
項羽為什麼不稱帝?
對於這個問題,史書沒有交代。
如果從史料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沒有采信的史實!
事實上項羽確實沒有稱帝,既然沒有稱帝,必然有不稱帝的原因!
項羽沒有稱帝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一,項羽確實有偉大的理想。
項羽確實有偉大理想,這從項羽對待學習這個問題可以看出。
項羽最初還是認真學習的,學習一段時間後,可能不符合項羽的志向。
於是項羽找藉口說:“讀書,一般人只能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由此厭惡學習。
後來學劍術,為的是與人搏鬥。
後來學習一階段,劍術也學得差不多了,於是又厭惡了。
理由是劍術再好,也只能對付幾個人,要學萬人敵。
於是項羽的叔父教項羽兵法。
項羽學習一個階段後又厭惡了!
這讓項羽的叔父項梁以為項羽是見異思遷,好高騖遠。
其實,項梁不瞭解項羽的志向,所以誤會了項羽。
項羽的志向是什麼呢?
秦始皇到吳中視察,項羽見到秦始皇君臨天下的氣勢,感嘆說:“我要取代他!”
項羽的志向是要取秦始皇而代之。
項羽要做秦始皇那樣的人,項梁教的那些東西滿足不了項羽的求知慾。
項羽要學的是帝王術,項梁沒有那樣的境界,所以無法理解項羽,也沒有辦法教項羽知識!
二,項羽推翻秦朝後,為什麼不稱帝?
(芒碭山劉邦石像)
這個問題是我們站在今天的角度,對項羽的誤解!
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今天以為稱帝是最了不起的事情!
因為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大凡是有本事的人都謀求稱帝!
可是,我們忽略了一點!
稱帝在項羽那個時代,並沒有如我們今天這樣的認識。
項羽的時代,稱帝與稱霸,孰高孰低,並無定論!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稱帝的歷史很短,就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傳到秦二世就完蛋了,不過三十年的歷史,而且不吉利。
秦朝稱帝,比起西周稱王更是相差甚遠。
周文王、周武王等沒有稱帝,而是稱王,開創周朝八百年江山!
所以說稱帝在當時的社會來看,並沒有感覺到特別的了不起。
項羽之後的劉邦為什麼稱帝?
實際上劉邦也是探索!
項羽稱霸也只有幾年的時間!
秦始皇稱帝也是個短命王朝!
西周稱王,開創了盛世,但是跟著劉邦打天下的那些人,諸如英布、韓信、張耳、彭越等都稱王了,怎不能自己也如他們一般稱王,那麼,怎麼能顯示自己的尊貴呢?
由此,劉邦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才不情願地選擇稱帝!
三,項羽為什麼選擇稱霸?
其一,項羽一生尋求以武力解決問題,在項羽看來稱霸有氣勢,符合項羽霸道的特徵。
其二,春秋五霸,視周王室如糞土的享受,讓項羽崇拜!
其三,齊桓公的霸業讓世人稱讚!
其四,霸王聽起來比皇帝更有氣勢!
項羽在咸陽分封天下,其他人被項羽分封為諸侯王,項羽自稱是西楚霸王。
霸王是王中的霸,這能滿足項羽那種高高在上、藐視天下的狂妄心態!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
總之,項羽稱霸王,而不稱帝,站在項羽的角度看,有很多理由!
-
5 # 囈語君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因為項羽的追求不是稱帝,而是如春秋戰國時代一樣,稱霸中原,而在項羽分封諸侯之時,項羽已經是名義上的天子。只是很多人誤解了天子和皇帝的區別而已。天下共主視為皇帝,諸侯共主視為天子。皇帝可以稱天子,而天子卻非皇帝。
我們從史記中可以看到,記載項羽的為《項羽本紀》而非《項羽傳》,也就是說,在漢朝時,項羽已經被定義為帝王,而非諸侯或者王公。那麼,項羽為什麼沒有如秦始皇一樣,號稱皇帝呢?
其實,這個項羽的起家有關,在秦始皇時期,秦始皇屬於一個革命家,或者說一個改革家。並且成功的結束了兩千餘年的諸侯分封制度,使中國進入到了中央集權式的封建王朝。但是很不幸,在秦二世時,被以項羽為代表的舊貴族勢力,完成了“復辟”的壯舉。秦朝滅亡後,中國再次恢復到了“諸侯分封制”王朝,項羽成為了名義和實際上的天子共主,其權勢與周天子無異。
但是,令項羽沒有想到的是,社會再也不是周朝時期,爭霸多年的諸侯國,各自的勢力以成。項羽夢想的恢復周朝的制度,而其他諸侯國夢想的確實春秋戰國時代。這是理念上的衝突,不了調節的衝突。所以在一番角逐之後,六國舊貴族勢力在爭霸中灰飛煙滅,而項羽也失去了爭霸天下的資本,最終在烏江自刎,便宜了劉邦。
劉邦在吸取了項羽失敗的教訓之後,又回到秦始皇的路線,建立了第二個封建王朝。劉邦一生征戰,殺功臣、滅亡其他異性諸侯王,所有的目的就是一個,避免後世再次陷入戰國時代。而反觀其他的諸侯王,卻沒有劉邦的眼光,如兵仙韓信,他的思想依舊如項羽一般,期望成為一個割據一方的諸侯王。但是這是劉邦不能容忍的,所以韓信的死亡,也就會成為必然。
項羽處在一個變革的年代,想恢復的也僅僅是周朝祖制,成為天子是他的夢想,但是當時的環境和條件,已經不允許回到周朝。所以項羽沒有稱帝就是一個錯誤,但是歷史沒有回放,時間也不會倒退。如果項羽稱帝的話,也許就沒有劉邦什麼事了,這是一種格局,也是一種眼光。
ENT
-
6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形勢使然。
很多人說項羽志在恢復分封制,只想做諸侯的霸主,而不是郡縣的皇帝,但從秦亡以後項羽的舉動來看,項羽顯然並不滿足於霸主的虛名。
劉邦和項羽都曾對秦始皇出巡的車架發出慨嘆,相比於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更顯張狂、霸道,也體現出他的志向,是做一個像秦始皇那樣威權霸世的雄主。
但在項羽的一生中,都沒有實現這個志向的機會,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實力和戰略出了問題。
先說實力,項氏是擁立楚懷王的主要力量,項梁本人也掌握著楚國的最強軍事力量,可在項梁死後,這些力量並沒有直接被項羽繼承,而是被楚懷王暫時收了回去。
《史記•項羽本紀》: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
迫於形勢,楚懷王很快又把這些力量派出去救趙,以宋義為統帥,項羽為次將,這給了項羽機會。
宋義指揮不力,引發士卒怨言,項羽趁機將其誅殺,自立為主帥,並派人通報楚懷王,大敵當前,楚懷王只得承認項羽的統帥地位。
這之後就是大名鼎鼎的鉅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威震諸侯,毫無懸念成為諸侯聯軍的統帥,發兵西進。
在這時,項羽就已經不願再當楚懷王的臣子了,接受章邯投降時,他就已經越權封章邯為雍王。
雍地就是關中,按照楚懷王的命令,這是先入關中者劉邦的地盤,劉邦也被咸陽歌舞迷的昏了頭,約法三章得了民心,就想把函谷關一關,佔據關中。
項羽帶著諸侯聯軍給劉邦一記當頭棒喝,直接攻破函谷關,來了一場鴻門宴。
鴻門宴中,項羽麾下多達四十萬,其中絕大部分是諸侯聯軍,直屬於項羽的楚軍不到十萬。劉邦那邊也一樣,他自己的兵不到五萬,到關中擴充才湊了個十萬,絕對不敢跟項羽來硬的。
劉邦逃出生天後,項羽西屠咸陽,一把火將這個不可一世的帝都燒了個乾淨,至此,滅秦大業完成,項羽這個諸侯聯軍的統帥只剩下一個任務,安排各路將領各回各家,向各自的國君覆命。
比如項羽和劉邦都應該返回彭城,向楚懷王覆命,但顯然他們都不樂意。不僅劉項二人不樂意,大軍在握的各國將領也是心懷鬼胎。
項羽看破不說破,他明白,自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依靠這支以反秦為目的的聯軍直接建立秦始皇那樣的霸業,如果這樣做的話,即便強悍如他,也得像不久前他教訓劉邦那樣,被諸侯聯軍吊打。
這時擺在項羽面前最大的問題是他的國君楚懷王還在後方等訊息,項羽不想上面還有個國君,趙將申陽、張耳、司馬昂、燕將臧荼、齊將田都、田安等也有此心思。
因此,項羽跟這些將領手拉手訂立了一個約定:你們尊我為霸主,我封你們為諸侯。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
一眾將領齊拍手,於是在秦朝的廢墟上,項羽以軍功為標杆,按照自己的意志實行了分封。
齊地一分為三,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原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地實力派田榮不予封王;趙地一分為二,張耳為常山王,原趙王趙歇為代王,趙國實力派陳餘不予封王;燕地一分為二,臧荼為燕王,原燕王韓廣為遼東王;韓地一分為二,申陽為河南王,原韓王韓成為韓王;魏地一分為三,原魏王魏豹為西魏王,司馬昂為殷王,魏地東部膏腴之地劃歸西楚;秦地一分為四,三名秦國降將章邯封雍王、司馬欣封塞王、董翳封翟王,劉邦封漢王,管轄漢中、巴蜀;楚地一分為四,項羽自佔彭梁九郡,為西楚霸王,封共敖為臨江王、吳芮為衡山王、英布為九江王。按照項羽的設想,幾大諸侯國都被自己分的零散,單個不足以與他抗衡,而且他在每個國家都埋下了雷,這些將領率軍回國,勢必會與那些被移封的舊主和沒有被封王的實力派爆發內戰,削弱國力,屆時西楚逐步剪除之,便可建立一統天下的大業。
如果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那跟數年後劉邦剿滅異姓諸侯王的行動毫無區別,但項羽沒料到的是,他極大地低估了那些實力派的實力。
事實上,項羽埋的雷幾乎都爆了,田榮與田安等人、張耳與陳餘、臧荼與韓廣全都爆發了激烈衝突。
項羽按部就班地實施自己的計劃,把軟柿子韓成扣留,除掉楚懷王(義帝),繼而引兵向東,準備平定齊地。
這時候,西邊的實力派出場了,項羽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費盡心思安排的三秦與漢國互相牽制的格局竟然被瞬間打破,章邯等人在劉邦面前跟雞仔似的,漢軍一出秦嶺就把章邯壓著打,在數月之前便略定秦地、韓地和魏地,直奔空虛的楚都彭城。
彭城被破,迫使項羽匆忙西歸,大破漢軍,正式拉開了楚漢爭霸的帷幕。
總的來說,項羽其實沒實力直接當皇帝,他根據當時的形勢排了份計劃表,看著天衣無縫、天下陽謀,實則漏洞百出。
畢竟在埋雷攪混水的同時,項羽也侵犯了天下大部分諸侯的利益,將他們擺在對立面,而他給自己選的老巢西楚,四面都有敵人,很容易陷入顧頭不顧尾的窘境。
這種安排的失誤,使得項羽永遠也沒能當上皇帝。
-
7 # CMF客美府
大家好,我是小達子,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項羽為什麼不稱帝?項羽當時雖然是西楚霸王,但還有一個漢中王劉邦與自己爭奪平分天下。天下還沒有統一,項羽怎麼會稱帝。
項羽雖然在世的時候沒有稱帝,但司馬遷對於項羽是非常尊重的,在司馬遷心目中,項羽的地位是高於劉邦的。
為此,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項羽歸納為帝王一列,足可見項羽的地位,項羽也算是帝王。
如果項羽在楚漢戰爭中打敗劉邦,那麼稱帝的一定會是項羽,可惜項羽失敗了,他也就沒有機會稱帝了。
-
8 # 龔柳輝
項羽事實上沒有當皇帝的夢想。項羽的夢想實際上就是推翻秦朝的暴政。
項羽為什麼不稱帝?因為他更喜歡分封制他年輕的時候曾經遇見秦始皇,然後破口而出,說了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彼可取而代之”,這個代不是效法的意思,而是取代推翻的意思。
而劉邦年輕的時候,也曾經遇見秦始皇,他說:大丈夫當如是,可以看出劉邦才想著當皇帝。
項羽僅僅是想重新回到戰國時代。他不僅僅是反對秦始皇,而且也反對秦始皇的皇帝制度。
因為秦始皇的皇帝制度,才是項羽最討厭的東西,項羽是楚國的舊貴族,他崇拜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度。
而秦始皇採取的是郡縣制,在項羽看來,他的國家不需要皇帝,只需要像西周那樣的天子,然後各諸侯國自己管理自己,其實這個就是項羽的這種貴族的思想。
其實項羽就沒有郡縣制這種思維。也沒有當皇帝的想法,因為皇帝制度是與郡縣制相結合的,項羽僅僅是為了復興楚國,重新回到過去的時代。
項羽為什麼不稱帝?因為他更喜歡西楚霸王的尊號主要原因,就是他根本不喜歡皇帝這個稱號,別人喜歡皇帝這個稱號,他不喜歡這個稱號。
很多人要他當皇帝,他就是不願意,人家沒有這種思想,帝王思想是秦始皇的思想。
項羽有他自己的思想,他還停留在分封的那種思想,所以說項羽根本就沒有當皇帝的想法。這個其實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一個歷史之謎。
總有人認為人家當不了皇帝,人家怎麼當不了皇帝?18路諸侯都是他冊封的。當時是何等的輝煌。
他要是想當皇帝,他身邊的人肯定會滿足他的願望的,事實上,他還是比較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西楚霸王其實就是周天子的分封制的一種實現形式而已。
回覆列表
項羽沒有稱帝慾望,最初只想推翻秦國,後來只想恢復楚國。
不過他能力太強,一路走來竟然可以成為諸侯之王,所以成為西楚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