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月木鼓

    魏晉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急劇變遷的時代,當時的文人競尚浮誕,馳騁玄理,專事清淡。這種風氣在文學上表現為文學內容空泛,形式主義傾向嚴重。然而,在這樣一個文學的貧困時代裡,有一位詩人如同奇葩獨放,以其鮮明的色彩和新穎的風格,一洗往日積垢,為文壇注入了新的血液,這位詩人就是陶淵明。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自幼生活在潯陽柴桑一個風景秀麗的山村。在大自然的奇山異水之間,陶淵明勤讀詩書,為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基礎。陶淵明30歲開始步入仕途,但他對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的現象深惡痛絕,曾幾次仕而歸,歸而仕,最後在擔任彭澤令的時候,因為不願意為五斗米折腰而解綬去職。從此,他告別仕途,走入山水田野之間,開始了“不以躬耕為恥”的幽居生活。隱居生活使陶淵明的精神得到徹底的解放,他每日彈琴讀書以消憂,著文賦詩以明志,時常與鄉里鄰居聚集一堂,相互切磋。這樣的生活使陶淵明對山水田園、風土民情有了真切的體會,他吟誦出一首首清新雋秀的山水田園詩,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南朝鐘嶸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的詩歌從題材和內容上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田園詩、詠懷詩、哲理詩。田園詩約30首左右,數量雖少,卻是中國田園詩的奠基石。詩人把景、情、理三者巧妙結合起來,描繪了優美清新的田野風光和樸實單純的人際關係。一般人認為枯燥平淡的耕讀生活,在他的筆下顯得充實美好、搖曳多姿。《桃花源詩》(並序)是陶淵明的代表作品。梁啟超曾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序》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鼻祖,那首詩自然也是浪漫派的絕好韻文。”(《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感》)《桃花源詩》描寫的是一個沒有君主,沒有剝削,自耕自食,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是陶淵明探索人類美好未來的結晶。詩序《桃花源記》的思想和藝術成就超過了正文《桃花源詩》,是中國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作為一個生逢亂世、懷才不遇的文人,陶淵明的出仕與歸隱、希望和失望、痛苦和歡樂,都真實地反映在他的詠懷詩裡。他的田園詩讓人們看到一個平淡沖和的隱士風采,他的詠懷詩則讓人看到陶淵明“金剛怒目”式的一面。陶淵明少時即有熱情奔放的性格和“胸中吐萬丈長虹”的壯志。“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遊近?張掖至幽州。”這樣的詩句裡跳躍著一個風華正茂的書生的身影。儘管經歷了仕而歸、歸而仕的痛苦,晚年的陶淵明仍然無法熄滅心中對現實生活的熱情之火,他寫下了30多首“火氣”十足的詩篇,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組詩(十三首)等,詩人俯仰宇宙,上下古今,表現出豪氣凌雲的氣魄。朱熹稱:“淵明詩,人皆說平淡,餘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朱子語類》)

    陶淵明還在哲理詩上作了大膽的嘗試。魏晉時期“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壟斷詩壇,但流傳下來的卻寥寥無幾。陶淵明的哲理詩卻以濃郁的情趣與深刻的哲理而大放異彩。陶詩的哲理往往從現實中領悟出來,好像在與讀者促膝談心,沁人心脾,警策動人。

    陶淵明的辭賦與散文在魏晉時期也是首屈一指的。流傳至今的《歸去來兮辭》和《桃花源記》都是擲地作金石聲的千古絕唱。陶淵明繼承了漢代辭賦結構恢弘、氣勢磅礴與魏晉辭賦短小精悍、纖麗嚴密的優點,走上清新自然、樸素平淡的道路。《歸去來兮辭》開篇從決計歸田敘起,接著寫啟程舟行,抵家見聞,扶策涉園,農事西疇,結以永不復仕之旨。環環相扣,剪裁取捨,恰到好處。宋代散文大師歐陽修稱魏晉無文章,只此一篇。陶淵明的散文無論敘事抒情,都以意盡而後快,行文如行雲流水,造語精到之至,如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對後代散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了千古不衰的《桃花源記》以外,寄託作者個人理想的抒情散文《五柳先生傳》也是人們至今吟誦不絕的篇章。

    魏晉兩代的文學以華麗的駢文著稱,陶淵明平淡自然的詩文在當時並不被視為佳品。直到南朝蕭統蒐集陶淵明的詩歌、辭賦、散文,為之編集作序,陶淵明的詩名才漸漸興起。至唐宋時名聲大震,推崇他的文人很多,李白、杜甫、白居易都非常欣賞陶淵明的才華。宋代文人對陶淵明的推崇更是無以復加。蘇軾說:“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與蘇轍詩》)愛國詩人陸游也曾夜讀陶詩,樂以忘食。朱熹更是視陶淵明為古今第一流高士。可以說,陶淵明的詩歌,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遠遠超過與他同時代的很多詩人,唯其如此,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家,以至直到今天。

    陶淵明的作品,在國外也有廣泛的流傳。北韓文學家許筠、樸厚享深受陶淵明田園詩的影響,寫了許多與陶詩風格頗近的詩文(《中朝文學的傳統友誼》,載《文藝報》)。公元8世紀左右,陶淵明的作品流傳到日本,日本著名詩集《萬葉集》裡有些作品就深受陶詩的影響。正如大矢根文次郎所說:“長期以來,陶淵明的作品在日本一直有著重大的影響。日本各個時期的藝術家都極為推崇陶淵明清高、貞潔的人格,十分愛好他的作品,在藝術上接受過陶淵明的薰陶,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分。陶淵明作為一個典型的東方詩人,他的作品在日本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 2 # 半卷

    這是個好問題,容我慢慢道來。

    首先,提問者這句話出自鍾嶸的《詩品》,原文如下: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至如“歡顏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鍾嶸對於陶淵明評價大體上很準確,尤其是提問者單獨拿出來的這一句話,說明了陶淵明詩歌的特點,但是鍾嶸給陶淵明那麼高評價,卻只是給了中品,而非上品。這又是為什麼?想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說清楚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背景,他的藝術特色以及後人對於陶淵明藝術上評價的改變。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南朝劉宋初年之間,我們知道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得勢,東晉時期更是有門閥政治,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陶淵明的祖父陶侃是一個平定叛亂並且忠於東晉皇室位的人,雖然祖父曾經位極人臣,但卻陶家又不同於王謝桓俞這樣大家族,當然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寒門。

    這樣陶淵明的身份可以做不大不小官,年輕的陶淵明果然當了江州祭酒,當時他的上司江州刺史是王凝之。王凝之存在感很低,但是,他的父親,兄弟,老婆存在感都比他高。父親就是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的王右軍(王羲之),兄弟裡面有雪夜訪戴的王徽之和也是著名書法家的王獻之,,至於老婆嘛,熟悉謝道韞(未若柳絮因風起那個)的都知道,謝道韞就是嫁給了王羲之家最不風雅,最白痴的人——王凝之,算是遇人不淑了。王凝之信奉“五斗米教”(後來因為迷信這個,果然就被宗教迷信所害死)。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不為你王凝之折腰。恐怕不僅僅是王凝之傻,更重要的是王家和陶家一直不和睦。晉書上有記載‘’:時王導輔政,主幼時艱,務存大綱,不拘細目,委任趙胤、賈寧等諸將,並不奉法,大臣患之。陶侃嘗欲起兵廢導,而郗鑑不從,乃止。”從史書上記載看陶侃差點就跟王導兵戎相見了,王家與陶家關係如何不言而喻。而到了陶淵明這裡,他遇到了一個無能而且關係及其不和睦的王家人。這時的辭官就是可以理解了。

    後來的陶淵明仕途更加坎坷,先後當過桓玄,劉裕的幕僚,又先後辭官。桓玄有跟父親桓溫一樣的野心,沒有父親的能力,陶淵明辭官也可以理解,對於政治黑暗的一種遠離。至於劉裕後面更是改朝換代。陶淵明的辭官很像是阮籍,嵇康對於司馬家族不滿的那種情緒,不同的是曾經也是有過荀彧一股的匡扶皇室的憂鬱。

    從這個意義上,陶淵明不停地辭官就是可以解釋了,一方面自保,另一方面懷念東晉王朝。想像祖父一樣匡扶晉朝皇帝,卻發現夢想與現實的距離那麼遠,那麼遠。於是,最終歸隱山林,成了農夫,成了詩人。

    今天,我們把陶淵明當做詩人來看,陶淵明同一個時代的人卻不這麼看。正史裡面他被放在《晉書·隱逸傳》,大家把他當做仰慕伯夷叔齊在首陽山餓死的高潔之士。他的好友顏延之寫《陶徵士誄》(陶淵明去世以後紀念的文章)時候,反覆提及的也是他的精神,而非一點點文學才華。要知道,顏延之也是著名的“元嘉三大家”之一,文學素養不低,卻不提陶淵明的文學貢獻。可見當時人們並沒有把他當做詩人看待。南朝齊梁時期,文學批評界出現了鍾嶸《詩品》和劉勰《文心雕龍》,《詩品》把陶淵明評價很高,但只是中品。《文心雕龍》更是沒有提到陶淵明。所以,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沒有被當時人充分發現。

    昭明太子蕭統是第一個發現陶淵明的文學貢獻的人,於是他編訂了陶淵明的作品。而真正的發現陶淵明價值則是蘇軾,朱熹等人在宋代的推崇。陶淵明文學方面固然有很高的水平,但是,後代文人也是把自己的各種情懷寄託在其中。

    為什麼對陶淵明的評價會發生改變呢?南朝文風錯彩鏤金, 當時主流文風正如晉朝陸機說的“詩緣情而綺靡”一句話一樣。不被當時同時代的人看重,也是正常。

    談“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這句話,不得不提陶淵明的田園詩。寫躬耕之苦,陶淵明絕對是文學史上第一人,其他詩人寫田園詩都是做客農家的感受,而陶淵明則是親自去體驗躬耕勞作的艱辛。比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兩句就能看出來。而“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這兩句,不僅僅是對於官場黑暗的反感,自然更是玄學一個經常提到的概念。相比較魏晉的玄言詩,陶淵明的詩歌並沒有那麼生硬,有一點點玄理的味道,但是又融入了情與景之中,讓人在品讀詩歌之時不覺得晦澀,同時又在品讀之後多了一份可以咀嚼的回味。而且你仔細品讀陶淵明的詩歌,平淡不乏味。語言看似簡單普通,其實包含了作者在背後的錘鍊。只不過,錘鍊到了巧奪天工的地步,“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十分平淡的十個字,卻能把雪的那份輕柔之美描繪出來,就好比一個畫家揮毫潑墨之時,彈指一揮間就用寥寥幾筆把一幅山水畫畫好,線條不多,但是神韻已到,你以為畫家短短的時間內就是隨意畫下的,其實都是在心中反覆斟酌思考後才一揮而就的。這就是陶淵明詩歌語言功力所在。

    陶淵明在鍾嶸那中品,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陶淵明的散文和辭賦也是俱佳,但是不屬於詩歌範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都是佳品。《桃花源記》明明是平鋪直敘,但是又能創造懸念。而且這個桃花源更是被無數文人騷客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寓意,堪稱中國版的“烏托邦”。

    陶淵明的偉大,一方面是自己詩歌文學方面的功力深厚,另一方面,也是他的經歷和作品,為大家創造了想象的空間,大家可以把自己所想的美好事物賦予在他的經歷與作品裡。

    綜上所述,陶淵明本身在當時就是隱士,“隱逸之宗”一詞對得起他,詩歌方面成就也是稱得上魏晉南北朝首屈一指的大詩人。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沒有解答你的疑惑呢?篇幅所限制,簡單就寫這麼多吧。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 3 # 江雪寒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陶淵明的生平來看了。

    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陶淵明緣關係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 ),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蹟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淵明三歲,後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後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閒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榮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志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薰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與子儼等疏》)。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

    致仕生涯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在此階段他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階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隱居生活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陶淵明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一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徵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徵。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一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諡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

    陶的這種品格,被後世一些不得志的文人所推崇,顧有“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稱呼。

  • 4 # 評點時刻

    陶淵明作為文人詩人,不愛縱橫官場,偏愛山水田園種豆南山。1.他是田園詩的開拓者,以淳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

    2.這類詩表達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3.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

    所以說,陶淵明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義大利、西班牙、伊朗,哪個的醫療機構算是崩潰了?都到了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