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海小島主
-
2 #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畝產玉米稀與密那個最重要?
玉米品種分早熟、中熟、晚熟,生育期85天~120天左右,株高100~200釐米不等。品種分緊湊型和鬆散型兩種,緊湊型畝栽4000株,鬆散型畝栽3800株。玉米稀植密植,是由品種而決定的,只有根據品種選擇稀植或密植,才能獲得高產。
合理密稀最重要,玉米豐收產量高。 -
3 # 熱愛三農
玉米種植密度需要合理種植,才能高產,不能過密或者過稀,都會造成產量下降,無法取得大豐收、無法使效益最大化,讓種植戶產生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種植玉米就是在保證產量最大化的基礎上,要注意玉米每畝的種植株數,俗話說的好“合理密植,多打糧食”,不僅適用於玉米,還適用於其他農作物的種植。
玉米為什麼要合理密植?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明白,假如當玉米種植過稀時,雖然說,日照充足有可能結的玉米棒很大,但是,總體數量偏少,最終的產量沒有達到最大值,相反,如果種植過密的話,雖然說玉米棒多了,但是由於多種原因(比如空氣不流通、互相爭養分等、光照不充分),結的玉米棒小,而且空杆情況也會增多,這樣一來,產量不但上不去,造成種植成本過高,無法產生效益。所以,只有合理密植,才能獲取高產量。
玉米合理密植,和眾多因素有關,比如常見的有:玉米品種特性、土壤墒情、溫度溼度、播種時間早晚等,下面具體說說有以下幾點情況:
1、玉米品種特性
玉米品種有緊湊型的和平展型的,緊湊型的一般是那種莖葉夾角較小,透光性通風性較好,可以進行密植的品種,每畝可種植5500-6000株,而平展型的屬於那種莖葉夾角較小,就不能在密植了,每畝保持在4000株左右即可。
2、土壤墒情較好
這裡說的墒情不止是說乾旱情況,還包含了肥水程度,如果是墒情較好的地塊,建議可以密植,而墒情一般的地塊,建議稀植,因為土壤較肥沃的話,能為玉米提供的養分就會增多,這時候,可以適當多種一些玉米,營養能夠供得上(可以在每畝5500株左右),相反,如果土壤營養較少,這時候在密植的話,就會造成營養不良的情況出現,與其這樣,還不如稀植,保證這樣玉米的正常生長(一般是每畝4500-5000株)。
3、土壤通透性
種植農作物的地塊,土一般分為砂土和粘土,這兩種土的通透性是不一樣的,一般是砂土好於粘土,土壤越通透,玉米就可以種植密些,相反,就需要種植稀一些,所以,如果在品種相同的前提下,砂土要比粘土種植密。
4、播種時間
播種早的可以密植,播種晚的要稀植,以春玉米舉例,播種早的情況下,由於受到低溫或者是水肥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出芽率會有所降低,密植的話,會解決一部分這樣的現象,同時,還會出現“蹲苗”情況,也是需要密植來彌補,而晚播的情況下,溫度已適合玉米生長,這時候要稀植,如果繼續密植的話,後期由於植株多,易出現倒伏情況。
5、光照
種植玉米苗時就要合理種植考慮苗株間的間距,給玉米苗預留好成長空間、有采光和通風。使玉米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光照以及灌溉。才能高產。
-
4 # 劉雲自媒體
首先,在合理密植的情況下,在同樣的地塊,同等的地力肥力以及同一個玉米品種,並且都是在風調雨順的條件下,玉米種的稀與密同畝產的關係下面我用算術法給大家算一下:①4000(棵)x0.3斤二1200斤 ②5000(棵)ⅹ0.3斤二1500斤 。經過計算,我們就很清楚的看到,種的密的比種的稀的產量高。
但是,玉米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有無灌溉條件,其產量會有不同。在同是乾旱的情況下:有灌溉條件的,密植的比稀植的產量高。無灌溉條件的,稀植的比密植的產量高,這是因為密植的消耗的水分多,乾旱的更為嚴重,甚至死亡。在雨水偏多的情況下,玉米種植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產量一般會偏低。這是因為由於密度過大,光照不足,生長不良,再加上雨水又多,風再大一點,就容易大面積倒伏。而密度小一點的呢,生長的比較茁壯一些,所以它的抗倒伏就強。
-
5 # 乒乓球804
一般來說,即使合理密植,其風險也要比非密植的玉米大。
非密植的玉米,雖然產量略低,但是質量保險。
-
6 # 洪洋河
玉米的畝產量高低是取決於不同地塊、水肥的供應、光照條件等多項因素的。單純的以種植玉米稀與密來確定玉米的畝產量是不合常規的。
玉米的一生,對土壤要求是土層深厚,結構良好,疏鬆透氣,保肥保水能力強。
玉米又是一種需肥較多的作物,在其生育過程中,需要許多營養元素。其中又以對氮、磷、鉀的吸收和利用最多。
玉米是一種高光效作物,只有在玉米種植密度適宜,太Sunny在各葉層的分佈合理,光能吸收較多,才能提高玉米植株群體的光合生產率,也才能保證玉米的高產豐收。
說了這麼多,我們可以看到,在滿足玉米對土壤的要求和水肥供應和光照以外,再對玉米“合理密植”才是玉米高產的最佳途徑。那麼,“合理密植”應做到哪些方面呢?
玉米合理密植的原則:
合理密植是實現玉米豐產的中心環節,大家需要掌握以下原則:
1根據玉米品種特性確定種植密度
在同一地區和同等條件下,早熟、矮杆、葉片上衝、株型緊湊的玉米品種種植密度應大;而晚熟、高杆、葉片平展的玉米品種種植密度就要小。
2根據肥水條件來確定種植密度
一般情況下,地力肥沃的地塊種植應密,貧瘠薄地種植應稀。水澆地應密,旱地應稀。
3根據氣候條件來確定種植密度
在農業生產上,地勢較高、氣溫澆低、植株矮小的應密植;地勢低、氣溫高、植株高大的應稀植。另外,在多風地區應稀植。
總的來說,玉米的高產豐收是有多方面因素的,而這些因素環節又是緊緊相扣和密不可分的,無論缺少其中哪一個環節,都是難以高產的。
-
7 # 家中無田
玉米合理密植,其實就是在保證產量最大化的基礎上,注意玉米每畝的種植株數,我們常說的“合理密植,多打糧食”,不僅適用於玉米,還適用於其他農作物。
玉米為什麼要合理密植?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明白,假如當玉米種植過稀時,雖然說,有可能結的玉米棒很大,但是,總體數量偏少,最終的產量沒有達到最大值,相反,如果種植過密的話,雖然說玉米棒多了,但是由於多種原因(比如空氣不流通、互相爭養分等),結的玉米棒小,而且空杆情況也會增多,這樣一來,產量還是上不去,所以,只有合理密植,不稀不密,才能獲取高產量。
玉米合理密植,和眾多因素有關,比如常見的有:玉米品種特性、土壤墒情、溫度溼度、播種時間早晚等,下面具體說說:
1、玉米品種特性
玉米品種有緊湊型的和平展型的,緊湊型的一般是那種莖葉夾角較小,透光性通風性較好,可以進行密植的品種,每畝可種植5500-6000株,而平展型的屬於那種莖葉夾角較小,就不能在密植了,每畝保持在4000株左右即可。
2、土壤墒情較好
這裡說的墒情不止是說乾旱情況,還包含了肥水程度,如果是墒情較好的地塊,建議可以密植,而墒情一般的地塊,建議稀植,因為土壤較肥沃的話,能為玉米提供的養分就會增多,這時候,可以適當多種一些玉米,營養能夠供得上(可以在每畝5500株左右),相反,如果土壤營養較少,這時候在密植的話,就會造成營養不良的情況出現,與其這樣,還不如稀植,保證這樣玉米的正常生長(一般是每畝4500-5000株)。
3、土壤通透性
種植農作物的地塊,土一般分為砂土和粘土,這兩種土的通透性是不一樣的,一般是砂土好於粘土,土壤越通透,玉米就可以種植密些,相反,就需要種植稀一些,所以,如果在品種相同的前提下,砂土要比粘土種植密。
4、播種時間
播種早的可以密植,播種晚的要稀植,以春玉米舉例,播種早的情況下,由於受到低溫或者是水肥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出芽率會有所降低,密植的話,會解決一部分這樣的現象,同時,還會出現“蹲苗”情況,也是需要密植來彌補,而晚播的情況下,溫度已適合玉米生長,這時候要稀植,如果繼續密植的話,後期由於植株多,易出現倒伏情況。
-
8 # 流水凝雲
畝產玉米稀與密哪個打重?玉米產量的高低與稀密有直接的關係,稀了畝產上不去,密了畝產也會降下來。而是合理密植產量最高,畝產玉米稀與密都很打重。
首先,說一下玉米與產量有關的問題。一是玉米的優良品種。優良品種是關鍵,種子是農業科技第一生產力,優良品種產量高,品質也好,抗病性強,在生產是起著重要的作用。二是合理密植。玉米稀了,田間通風透光條件好,玉米個體長的好,畝株數達不到產量要求,總體產量也相應地會降低。玉米密了,畝株數過多,通風透光性差,光和作用和水肥條件不夠好,個體玉米長勢差,總體產量也不會高。一般玉米畝株數與品種也有關係,玉米品種有早、中、晚熟,每一個品種都有一定的要求,並且每一個品種在選育、試驗、示範中選出了適宜的密度,在品種介紹中都有明確的標註,在種植時應參照種植。一般畝株數在4000-5500左右。三是田間管理。田間管理也很重要,包括及時施水肥、除雜草、病蟲防治、及時收穫等。
其次,在一畝地裡,種植相比較稀一點的玉米,和種植相比較密一點的玉米,哪種畝產會高一點?在同樣的灌溉與上肥料,有說密的打的多,有說稀的長大個打的多,你怎麼認為?我認為在一畝地裡種植相比較稀一點的玉米和種植相比較密一點的玉米,哪一種畝產都不會高。同樣,在同樣的灌溉與上肥料,只能說密的打的玉米棒的數量多,稀的長的個大一點,不能說產量打的多。一是玉米產量與玉米棒的大小、數量關係密切。既要玉米棒大,穗粒數增加了,又要畝株數多,玉米的個數增加了,才能達到高產的要求。密了,玉米的數量上去了,棒小了。稀了,棒大了,數量少了。二是玉米產量與玉米個體和群體關係密切。玉米既要個體長得好,又要群體長得好,兩者相結合才能達到高產的要求。密了,雖然群體長得好,但是個體長得差。稀了個體會長得好,但群體長得相對又差。
總之,畝產玉米稀與密在生產上很重要,要合理密植,科學種植,才能達到穩產高產。
-
9 # 十星科技
玉米稀植產量高?玉米密植產量高?——這個問題,估計讓80%以上的人“暈頭轉向”!
因為,大部分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更多的是一些“人云亦云”的跟風者而已,所以說,你能指望這些人產量高嗎?——不能,這些只是產量墊底的!
今天,講講一文章之外的話:
第一,過於密植,玉米“十密九倒伏”!玉米密植了,容易倒伏。倒伏了,就沒有高產了只有減產了。附圖,河南農業大學的科研結果。
第二,密植就要增加秸稈,秸稈要先浪費養分和水分,所以,密植必須多用肥和冒著倒伏的風險任何人的玉米,都是先長玉米秸稈,然後抽雄吐絲長玉米棒子,對吧?!——可是,你增加了30%的密度,等於讓玉米植株必須吸收130%的養分和水分,對不對?
增加了密度,你是不是增加施肥?
而且,由於“肥料報酬遞減率的原理”,增加30%的密度必須增加40%以上的施肥——不然,空杆,缺粒,禿尖等著你呢!
可是,你多施肥了嗎?——而且,多施肥你能改變“倒伏風險巨大”的矛盾嗎?還有,密度大,影響玉米田間的通風透光,你想過嗎?!
第三,“密植的”不是好品種,“稀植的”不是好種,只有“耐密又耐稀”的才是真正的好品種每一個華人,都知道老輩子留下一句話:大丈夫,能屈能伸!
是的,流傳幾千年的的一句話,必定有很多人領悟的智慧在裡面!
萬物同源,觸類旁通——好品種,必定“耐密又耐稀”!“只能密植的”的玉米品種不是好品種,“只能稀植的”不是好品種。
-
10 # 冬天裡Sunny
夏玉米的種植中,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密度直接影響著夏玉米的產量。過密影響株間通風透光透氣。植株生長偏高,杆細果穗小千粒重低。容易造成倒伏。風險大。且不利於高產。玉米植株過稀,資源不能充分利用。同樣不利於高產。只有合理的密度,按照不同的品種。不同的特性要求去種植,才能獲得最高的產量。
-
11 # 稻麥巴巴
從近幾年的玉米生產發展趨勢看 中國玉米生產在逐步由稀植大棒型向密植型轉變。這是產量決定市場的真實表現:農民選擇品種依據就是哪個產量高就選哪個品種。密植並不是把原來稀植的品種種密,而是要選用可以密植的品種。
-
12 # 燕柏1
畝產玉米稀與密哪個打重?我們這裡是山區靠天收,乾旱缺雨的年景稀植的玉米打重,密植的玉米乾旱缺雨時米質差產量低,這兩年本村人種盛單3000玉米種子很多產量好,盛單3000種子說明是2800至3000株,豐調雨順年景有人適當密植到三千二三百株,秋天的產量很好超過留苗三千株以下的,看來同等地塊施肥得看龍王爺的臉色!
-
13 # 老白97973
水稻方面出了個袁隆平,稱之為水稻之父,而玉米研究單位眾多,雜交玉米品種太多,就不能出個玉米之父?水稻產量趕上了玉米,而玉米產量提高甚微。希望國家組織一個強有力的玉米研究所,將玉米產量翻番,也出一亇玉米之父。
回覆列表
玉米種植密度需要合理種植,才能高產,不能過密或者過稀,都會造成產量下降,無法取得大豐收、無法使效益最大化,讓種植戶產生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種植玉米就是在保證產量最大化的基礎上,要注意玉米每畝的種植株數,俗話說的好“合理密植,多打糧食”,不僅適用於玉米,還適用於其他農作物的種植。
玉米為什麼要合理密植?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明白,假如當玉米種植過稀時,雖然說,日照充足有可能結的玉米棒很大,但是,總體數量偏少,最終的產量沒有達到最大值,相反,如果種植過密的話,雖然說玉米棒多了,但是由於多種原因(比如空氣不流通、互相爭養分等、光照不充分),結的玉米棒小,而且空杆情況也會增多,這樣一來,產量不但上不去,造成種植成本過高,無法產生效益。所以,只有合理密植,才能獲取高產量。
玉米合理密植,和眾多因素有關,比如常見的有:玉米品種特性、土壤墒情、溫度溼度、播種時間早晚等,下面具體說說有以下幾點情況:
1、玉米品種特性
玉米品種有緊湊型的和平展型的,緊湊型的一般是那種莖葉夾角較小,透光性通風性較好,可以進行密植的品種,每畝可種植5500-6000株,而平展型的屬於那種莖葉夾角較小,就不能在密植了,每畝保持在4000株左右即可。
2、土壤墒情較好
這裡說的墒情不止是說乾旱情況,還包含了肥水程度,如果是墒情較好的地塊,建議可以密植,而墒情一般的地塊,建議稀植,因為土壤較肥沃的話,能為玉米提供的養分就會增多,這時候,可以適當多種一些玉米,營養能夠供得上(可以在每畝5500株左右),相反,如果土壤營養較少,這時候在密植的話,就會造成營養不良的情況出現,與其這樣,還不如稀植,保證這樣玉米的正常生長(一般是每畝4500-5000株)。
3、土壤通透性
種植農作物的地塊,土一般分為砂土和粘土,這兩種土的通透性是不一樣的,一般是砂土好於粘土,土壤越通透,玉米就可以種植密些,相反,就需要種植稀一些,所以,如果在品種相同的前提下,砂土要比粘土種植密。
4、播種時間
播種早的可以密植,播種晚的要稀植,以春玉米舉例,播種早的情況下,由於受到低溫或者是水肥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出芽率會有所降低,密植的話,會解決一部分這樣的現象,同時,還會出現“蹲苗”情況,也是需要密植來彌補,而晚播的情況下,溫度已適合玉米生長,這時候要稀植,如果繼續密植的話,後期由於植株多,易出現倒伏情況。
5、光照
種植玉米苗時就要合理種植考慮苗株間的間距,給玉米苗預留好成長空間、有采光和通風。使玉米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光照以及灌溉。才能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