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太陽a
-
2 # 汕頭小吳
說到產品經理的職業病,我身邊剛好有個朋友是做產品經理的,現在和你們分享下。
我這個朋友有次他的女兒和他說想要學跆拳道,他就在想一個5歲大的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個需求?因為他和孩子媽從來都沒有帶她去看過任何相關的比賽,身邊也沒有任何友人在學習跆拳道。
難道是電視廣告、電腦手機上看到別人比賽?有可能,但是帶她去上的鋼琴班、芭蕾舞班,女兒課堂表現都不錯,為什麼現在忽然又說不想學了想去學跆拳道?
怎麼想都想不通,後面跟孩子媽聊了也搞不懂。後來在晚上哄她睡覺的時候,在她快睡著的時候問她,為什麼想要學跆拳道呀寶貝?女兒答,因為想跟俊俊一起上課。俊俊是他們班的一個小男生,長得挺俊的。
懂了。於是拒絕了女兒的需求。
從這件事情上我就覺得我朋友挺有趣的,看什麼都會聯想到需求,分析需求,尋找本質需求點。
平時呢聽到周圍人的談話內容裡面帶有“產品”或者“體驗”之類的字眼,就會立即集中精力去聽聊天內容,就像被叫到了名字一樣;闡述事務也很注重邏輯性,會說明前因後果、前置條件,會使用1、2、3、4來使條理清晰;還不喜歡按照別人指使的路徑去行動,即:說需求別說解決辦法!不喜歡按照別人指使的路徑去行動,即:說需求別說解決辦法!再者
其實每份職業做得時間長了,都會有些職業病。,還真想不到職業對人的影響會這麼大。
-
3 # 每天學習Excel
1,對於很多東西比較挑剔,容易吐槽。
這就像和養育小孩一個道理,自己產品就是產品經理的小孩,小孩總是自己的小孩看著順眼,其他的家的小孩總感覺不如自己家的。
這裡面有感性的吐槽也有理性的吐槽:
感性的是基於自己的第一感覺,因為首先他已經有個一個意識了所以,有先入為主的感覺。
當時產品經理往往又是比較理性的,很多東西他的評判肯定會給你說出個123出來,感覺有道理的樣子。
2,很自我,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標誌就是可以很客觀事實看待比人的產品,這個其實是產品經理的通病,自己家的東西永遠比別人家東西要好,陷入自我欣賞的,但是我們需要的是獨立人格,一個合格產品經理思考方式應該是:
3,喜歡講邏輯,對於這個算很強的職業病,講邏輯和講道理還不同,道理一般是正確的理百論,是非為主,邏輯度是推理為主,比較注重客觀事實,不大分是非。
例如,一個知孩子不願起床,講道理就會說,他還不起床就遲到了,賴床和道遲到是不好的習慣。講邏輯就會說,你起床晚於幾點幾分,就會趕不版上哪趟公交,然後路上可能會堵車,到達學校就遲到了。
4,善於整體思維。
而產品經理會從整個“使用者層面”去思考問題,這個“使用者層面”的意思,就是,不僅僅是針對某個使用者,而是整個“目標使用者”群體。“目標使用者”區別於“使用者”,可能使用我們的產品的人有很多,這些人都可以叫做我們的使用者,但是我們需要去滿足哪些使用者的需求呢,答案就是“目標使用者”。粗暴一點來說,就是能為我們賺錢的使用者。
-
4 # 疾風驟雨初歇
跟大家講講和朋友 P 跟別人吃飯的故事吧。
1.
P 也是產品經理,有錢有貌,但單身很久,我看不過去,約了妹子一起吃飯,想推薦給他。
我跟他說了,他問我:妹子知道這頓飯的意義嗎?
我說這有啥關係。
他不開心:如果見面沒有目的,那聊天就沒有價值啊。還是明確目標比較好。
我說好吧。
2.
我們開車去商場,在百度地圖上找了很久停車場,終於找到了入口。
進去後,又發現停車場的區塊命名有點奇怪。
P 說:區塊命名是為了讓顧客找到車,讓找車的步驟分為先找區塊,再找車位。但現在的區塊命名感覺太隨意了,不連續啊。
我說,嗯,你看,整個停車場是長方形,有很多種命名方式,他們選的是這樣的。說完,我掏出紙筆給 P 畫了一個草圖。
我接著說,這樣的分割槽,ABCD 倒是連在一塊了,但 D 和 E 就分開了。沿著 B 找的時候,可能以為 E 在 C 和 D 後面,但找到了 D,發現還得繞回去。
P 說有道理。然後畫了一個新的。
他說,就應該是這樣的,簡單粗暴,按一行的順序排下去。每行的車位,再依數字大小排。
然後我們心滿意足地停車,找電梯。
3.
我補充,然後最好還能考慮到,電梯執行的壽命,先開工齡比較年輕的電梯。
電梯到了 5 樓,我們進了火鍋店。
4.
妹子很大方,完全沒有表現出我之前跟她說這算是一場相親後可能有的尷尬。
聊了一會,說到擇偶觀。妹子說自己希望找個更有內涵的,比較有才華的,還列了一些標準。
P 掐指一算,說,你要找的人,應該有很多群體滿足條件。如果依照你目前的狀況,肯定還存在潛在需求,比如那個人應該不能很醜,也不要很窮。窮的標準我們可以暫定是月入 8000 以下。
然後他開始解釋,我建議你把更多想法,轉換為可量化的標準。如果不能量化,你尋找的效率就不好把控,這樣你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找到了合適的人。比如,才華這個,是不是要有些檢驗方法。
對了,他接著說,不光要看你的需求,還要看別人的需求。你這樣的姑娘,在哪些方面能滿足你覺得合適的人的需求,得需要考慮下…
我感覺妹子臉色不對,偷偷踹了 P 一腳。然後生硬地轉移話題:咦,你看這個水壺下面,貼著不起眼的數字啊。
P 和妹子都看過來,我鬆了口氣。
5.
P 說:所以這個數字是幹嘛的?
我們看了下,發現好像每桌的水壺都有貼數字。
我說:這個會不會是每天清算物品的時候,用來數總數,看哪個水壺丟了的?
P 說:傻 B,每個水壺都一樣,丟了 5 號和丟了 8 號,不是一樣的嗎?
P 把服務員喊過來,說:就是想請問一下,你們標記的這個數字,是做什麼用的?
服務員說:你好。這個是我們標識應該放到的桌臺上的。
P 一拍大腿:原來如此。你們放水壺的桌臺有好多個,距離也不近,大家如果都往一個桌臺送,可能就發現擠不下了。這樣分配好應放的桌臺就好了。我怎麼沒想到!
服務員臉色困惑地走開。妹子也臉色困惑地看著我們。
6.
臨走時,P 突然開始勸妹子:減肥一定要趁早,最好給自己設定 Deadline,然後指定一個計劃。你知道的,一般被叫做 Deadline,也都會延期其實。延期倒沒事,關鍵是要做好規劃。
他想了想,又補充說:儘量多參考更多人的意見。你只調研一個朋友的減肥思路,樣本太小了。多問問其他人才好。
因為停在了入口附近,走了 15 分鐘才到。P 說:你看,早就該開到裡面去,到電梯間旁邊。這太浪費時間了。
我說:滾。就你這開車技術,停車場裡的路都盤根錯節的,那麼多小彎,你開到了,說不定時間還更久。
P 不開心,說: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要不要我們倆親自試試看?
我說好啊。
於是我們就比賽看誰先到,他開車,我走路。
到了電梯間,我比他先到,他下車說:你這樣不行,你走得太快,都跑起來了。我們要以正常速度再試。
我說好吧。於是我們又試了一次。
7.
當然,我們比賽的時候,妹子打車先走了。
我跟 P 說,你看,妹子都走了。我們試這個有雞毛用。
他說,怎麼沒用。至少以後知道,開車到最裡面,是效率最高的方法啊。這樣能節省多少時間?如果以我們工作時的時薪 80 算,每次都能省至少 10 塊錢,這樣停車費就出來了。
我說哦。
後來,我再也不跟產品同行一起見妹子了。
-
5 # 海綿科技館
對我而言比較突出的職業病有兩個,一個是好奇心。另一個是嚴謹。
好奇心。就是遇到問題總想問個究竟,工作中習慣了,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後徹底的解決。同時遇到新興的行業或產品也會一探究竟的去了解。所以覺得正常。但是生活中,就不太一樣了,比如老婆說哪裡哪裡有個問題,我就會一直研究並且問這個問題,但是呢,老婆有時候就會很不耐煩,就說就是一個問題而已,你把它解決了就完了,哪兒那麼多事兒啊。所以我覺著這個是比較明顯的職業病
另一個嚴謹。一般在工作中,尤其是產品設計的時候,肯定會把邏輯想清楚,可以一個小的細節的決定,在往後面發展的時候,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特點或者一個大坑。所以說把問題想清楚,做事情嚴謹是工作中正常的狀態。但是生活中就是另一番景色了,比如一個問題,覺著這樣做那樣做差不多,也沒什麼了。但是我就會想的比較嚴謹,覺著隨便的一個方式就會決定未來不同的走向。所以又會被大家吐槽,有點雞蛋裡挑骨頭,而且過分正經,但是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壞事,把事情搞清楚,才能更加清楚的知道你要什麼,不要什麼。
這應該是比較明顯的兩個職業病吧。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標題,我立馬去問了我幾個作為產品經理的朋友。其中一位的話讓我哭笑不得,卻又覺得一語中的:
1.在吐槽差的產品和服務體驗;
2.在各種情況下重複第一條。
這是他們幾個都提到的一點,產品經理彷彿永遠都處於評析、判斷世間萬物的狀態中,並且頗有不可自拔的情緒。
一、萬物考量過度症
無論是面對自己的產品,還是身邊周圍的各個事物,產品經理都會陷入一種與邏輯較勁的閉環,並且拼命考慮產品設計的合理性——這其中涉及到了時間效率問題、人性化問題、外觀功能細節問題等等諸多複雜的事項因此他們永遠都陷入思考。
我的一位APP產品經理朋友,工作是設計各種各樣的新聞APP。他提到在他瀏覽各種各樣的新聞APP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思考,例如新聞推送排版的合理性、廣告位的內容排序、新聞種類及分類等等問題。
產品經理每天要和形形色色不同崗位的人打交道,因此這個“症狀”同樣也對映到了人與人的交流之中。他們萬分排斥低效溝通——在與同事對話時,無論是總結匯報還是開會,無論是自己講話還是別人講話,三句話不能讓人get到重點或者沒有條理,就會開始下意識地為自己或者別人遣詞造句。
這種現象甚至蔓延到更為親密的人之間,與朋友戀人相處時,連吐槽也會百般追求邏輯。
對萬物百般考量,理性分析,這樣的“職業病”帶他們悄悄走進了一項“思維定式”,但也幫助他們看得更為清楚明瞭。
二、資訊缺乏恐慌症
“每天入眠之前,一定會完成今日新聞打卡,閱讀大量新聞。如果錯過了什麼商業資訊或者各種行業的最新動態,就好像錯過了幾個億。”朋友A分享道。
沒錯,他們對於新新事物也會有一種奇妙的緊迫感,彷彿不馬上了解就要跟時代脫軌。當然,他們的每日閱讀內容,也必定是經過自我嚴格的篩選稽核。
在閱讀過程中,也會與資訊文字對話,產生質疑並且解決問題;同時,在認可資訊的情況下,才會進一步接受納用。因此他們幾乎除了工作、加班,下班立馬學習充電,總怕零件老化被淘汰。他們不僅是學習狂、蒐集狂、正式狂,也在逐步成為技術狂的道路上行走。
三、推翻最佳方案症
如小標題,“推翻最佳方案”,也就是產品經理們往往會不斷否定最初制定的計劃,進而推出更優選擇。在他們眼中,應該不存在“最佳”方案,只有“更佳”方案。
另一位朋友向我分享她的經歷:“方案1234……還是算了,這些都不夠好,明天再出一個吧。當我在設計一個功能的時候,腦海裡會一下子浮現出很多方案。在糾結怎麼做的時候,會想要不要都設計出來,因為總覺得每個方案都有個方面不夠突出,或者容易令使用使用者產生疑惑。
有一次,為了更改一個APP的首頁,我輸出了9個方案。”的確,當產品經理在考慮解決方法時,總會有多種選擇,但又覺得各有缺陷。做規劃的時候,人性化、使用者情懷、美觀度、內涵深度,還有團隊資源、資本力量都會成為思考條件,如果不能實現心中的“魚和熊掌”,便會停不下來地反覆持續推演。
在第一點中就有所體現,產品經理對於生活細節的把控總是把握得牢牢固固,並且在對各種事物都瞭解的基礎上,往往就會變得愛表達自己的觀點。
過分注重的同時,常常容易為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比如文章的標點、間距,某幾種電子產品之間的細微差別,遊戲中一些招式的動作音效之類,與自己或者他人爭論半天。與自己爭論無非就類似於兩個小人在內心打架,而對於別人來說,可能這種特性會讓人倍感壓力而疲憊不堪。
或許,在產品經理面前,大家都會變成小心翼翼的小孩吧?“自我討論不止”不單單表現在這裡,還表現在:一旦有人提到了自己較為擅長或熟悉瞭解的領域相關話題,他們往往就會變得口若懸河,成為人群中的焦點,在其中肆意表達自己的觀點,並且樂意把想說的分享給大家,讓大家也明白其中些許細節。
五、產品經理的日常,可能往往如此
在大家在散步聊天時,聽到自己敏感的話題,停住腳步滔滔不絕,拉住每一個人企圖把自己的觀點完全展現出來。也害怕變更需求,即使是跟朋友說,今天不太想去之前的韓料店了,我們還是去吃新開的日料吧,這樣也會有罪惡感。
不可否認的是:你在玩遊戲時拼命分析遊戲的bug、可玩性,遊戲公司的開發團隊、賺錢途徑時,那便不會有那麼多精力投入遊戲,遊戲的樂趣必然大大減少——腦袋中想著太多別的東西,肯定會心不在焉,樂不在其中。
有的時候,生活中的神秘感或許就是留給自己的餘地,當你什麼都知道時,以後不管見到什麼東西,都會不自知地進入一種自己的思維限制中,煩惱多了,樂趣少了。
但或許,這可能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另一種表達形式,當你選擇了用更多的視角去了解這個世界,那麼世界必定會反饋給你更多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有人分享到見過的產品經理有這樣三類:
第一類人聰明強勢、能言善辯,說服力極強;
第二類人,溫和但有態度,不強勢但受人尊敬;
第三類稍有一些極客的味道,真正鑽研技術,想用產品改變世界。
然而這些人的特質都只是性格使然,並不能簡單歸結於某些職業病。但必定的是: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一定會思考、觀察、學習,而只是當這些行為習得為習慣時,可能就會變成一些較為明顯的“職業病”。
其中,思考最為重要,其次再是觀察和學習——因為真正的思考得多了,就不會有職業病的外露;思考得多了,自然就能夠學會調節,平衡生活中的繁複思考和樂趣。
那麼,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需要什麼條件呢?
在此,我們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
我們將大致分為五類:認知、轉行、工作、思維與未來、求職:
產品經理的認知: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其工作職責與內容。
如何轉行做產品經理:掌握最廣泛的最少必要知識。
關於產品經理的工作:其工作的方法論、工具介紹以及提升。
產品經理的思維與未來:思維方式的培養、核心競爭力的認識和其未來所在。
產品經理求職相關:產品經理的面試相關與其崗位合理性分析。
倘若能夠承受“全能”知識的重量,立志於發展成為產品經理,或者想提升自己的產品經理能力的小夥伴們,有話贈與:找一個你最喜歡的產品經理,讓他成為你的老師,然後深入地、全方位、系統地研究他學習他,這樣帶來的成長,是最有效,也是最快、最大的。
最後我想說,永遠不要停下努力的步伐。因為,總有那麼一部分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