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酒騎風
-
2 # danyboy
一、照例,先列一下原文:
《論語 衛靈公》: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這條語錄非常好玩,特別是子路,值得認真讀一下。
二、關於衛靈公關於這句話的基本意思,其他的答友已經回答的很充分了。大致來說,是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到了衛國,衛靈公嘛,是個有名的暴君,是不是昏君倒不好說,因為在這條語錄裡,他顯然問的是”軍旅之事“,是 怎麼行軍打仗。衛靈公的小君南子,也是因為接見了孔子而很有名的人。
在衛國的時候,衛靈公也許是故意的堵孔子的嘴,也許是真心求教,總之他問的問題孔子不能也不屑解答,只說祭祀的事情我懂,打仗的事我沒學過。於是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三、子路與孔子的對話在陳國附近,糧食吃完了,從者,是他的學生們。這裡要注意,這裡的”病“,是”困頓“的意思,也包含了生病的意思。看到這種場景,一向以”“勇猛”著稱的子路,不太高興,於是質問孔子:君子也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啊?
我們想象一下,子路說這句話時是怎樣的情形,他並不是恭敬的請教,也不像是非常生氣的樣子,是“慍”而非“怒”,所以,大致是一種發牢騷,而且是冷嘲熱諷的那種發牢騷,不妨再增加點調料:
“嗬!君子也有倒了血黴的時候哇?”
孔子的回答,其實不算是正面迴應,他也沒有批評子路“為什麼這麼沒有覺悟?”而是帶著一種辯解的語氣,顯得不是那麼義正詞嚴,所以,與其說這是孔子在教育子路,不如說他是在安慰、安撫子路。
因此,這段對話,並不像後世有些人簡單認為的,是孔子板起面孔教育學生,深入細讀具體的語境,才會發現孔子、子路都是很立體的,也側面說明他們師徒的關係非常融洽。
四、窮的意義這條語錄的核心就是“窮”。
窮,本義是“極”,就是”到頂了“的意思,所謂窮途末路,是也。在先秦,窮也有”貧“的意思,也就是缺錢;但主要是”困“的意思,就是”走投無路“。在這裡,主要是後者。因為孔子師徒本來也不是為了求財,而是為了求治國平天下的”位“。
君子固窮,有兩種不同的含義,都可以講得通:
一種是:君子總會遇到走投無路的時候,固,是總會有這樣的時候,小人則會在困頓的時候做出放鬆道德、無所不為的事情;
一種是:君子要固守其窮,不因為困頓而失掉堅持,小人則相反。
後一種意思,較為常見。
《周易 系詞傳》說:“困,德之辨也”。與這條語錄可以相互闡發:困頓的時候,才能分辨出誰是君子,誰是小人。
-
3 # 牧雲散人
這個話題,前幾天就看到一個典型案例,不得不說儒家對人性的分析相當透徹,而幾千年來人性從未變過,這也是當今仍然在學習論語的原因。
-
4 # 雕刻歷史
先交待一些背景情況。根據史書的記載,孔子在魯國被疏遠之後,開始周遊列國尋求實現政治抱負政治理想的機會,這一走就是十四年,去過的國家也不少。但所到之國要麼國君昏庸,要麼國力太弱,都難以達到孔子的理想標準。有一次,孔子帶領子路等一批弟子到了陳國,大家飢腸轆轆困頓不堪。子路性子比較直,對這種狀況很不滿意,因而對孔子的行事和主張就產生了懷疑,於是就直接跑去質問孔子。這一段對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
表面上看,這裡討論的是君子和小人區分的問題,但在更深的意義上,它涉及到儒家關於為學的理解。在《論語》中,我們可以發現孔子區分過為人之學和為己之學。簡單地說,為人之學是把學問當作一個謀求個人私利的媒介,為的是贏得他人的讚許。但為己之學不同,它是切切實實地將學問進行內化,用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養,促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得圓滿完善。為人之學當然是小人之學,為己之學自然是君子之學。
俗話說,“疾風知勁草,國亂識忠臣”,為人之學和為己之學的區分在個人遭遇挫折和困頓時體現得更加明顯。因為君子的為己之學是一種無關乎外界環境和他人的自修之學,它強調慎獨和自律,因此即使在困頓的時刻作為為己之學的主體也能堅守自己的底線,堅持自己的原則。但為人之學的小人不同,因為他的目的是個人私利和欲求,無所謂底線和原則,這種時候自然會肆無忌憚無所不為。
這才是問題中那段話所要表達的深意。
-
5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陳:陳國;絕糧:糧食沒有了。從者:跟從的人;病:被餓病了;莫能興:起不了床。
——孔子和學生們被圍困在陳國,糧食吃完了,不少學生餓壞了,很多人病倒了,躺在床上爬不起來。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
——子路:孔子學生,好勇,脾氣剛烈;慍見曰:怒氣衝衝地來見孔子說;君子:有賢德有修養的成功人士;亦有:也有;窮:窮途末路;乎:嗎。
——子路怒氣衝衝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窮途末路的時候嗎?”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孔子說;固:堅守,堅守對道的信念;窮:艱難困苦,孔子說的窮,不是窮途末路,而是艱難困苦;小人:意志比較薄弱的人;斯:代指在艱難困苦這種狀況下;濫:氾濫開來,引申為不能守住底線。
——孔子說:“君子也有遇到艱難困苦的時候,但是能夠守住心中的道德,小人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失去底線,無所不為。”
——小人就是普通群眾,孔子在這裡不是攻擊小人,而是而是鼓勵子路不要忘記自己君子身份,不能混同於普通群眾。
這裡記述了孔子和學生在陳國被圍困時,糧食吃完,學生病倒,子路鬧情緒等等複雜情況下,孔子能夠不慌不亂,不急不忙,有條不紊地一邊宣講君子在艱難困苦的情況下要經受得起考驗,依然守住心中對道信念的精神——君子守道,一邊告誡大家要保持君子身份,不要混同於普通民眾。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遭遇挫折之時、陷於窘境之日,怎樣面對逆境?如何自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正所謂“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
孔子說:“君子走投無路時能堅守原則,換成小人就無所不為了。” “固”,固守做人標準,堅守做事規矩;“濫”,放棄原則,隨意去做。也就是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富貴時守住節操並不難,窮時守住節操,哪怕是一點簡單、簡樸的優雅,沒有一定的內功和操守都難以做到,所以講“窮時節乃見”,確是真理。在窮困的處境中,尚能堅持自己的操守,究竟要使上多少堅貞毅力,其中的甘苦只有當事人冷暖自知!
無論任何事,無論任何環境下,能夠堅持原則,又肯低頭保持沉默的人,看似輸了,實則浩然正氣、人格魅力不減分毫,對人對事時間會給以公正的評價。君子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堅持自己心中的正義,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小人則不一樣,富貴則驕,貧賤則濫,心中以己為上和君子心中以義為上,是有本質區別的。所以,人間正道是滄桑,從古至今好人多磨難不乏其人,不計其數,也正是這些人彰顯了生活的強者,反之也顯現了小人的卑鄙、醜陋、陰險,即便在惡劣環境中頂著壓力仍能堅持原則,弘揚正氣的人才是每一個時代真正的英雄!
-
6 # 尼山啟明
孔子一生中經受的失敗與挫折是非常多的。孔子曾“逐於魯,削跡於衛,拔樹於宋”,而“在陳絕糧”七日,是其中重要的一次,知名度頗高。
“在陳絕糧”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儒家由此表現了這樣幾個思想認識:
其一、不能以成敗論英雄
君子是有自己的人文理念的,這與現實世界成敗等功利標準沒有關涉。
面對孔子一個接一個的逆境,子路提出了“君子亦有窮乎”之問。子路甚至對孔子還有“蓋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的詰問。當子路開始這樣發問時,這其實是表明子路在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看問題。
若只是由這種功利的觀點看問題,儒家及儒家人士就只能成為世俗社會的妥協者或投降派。
子路的問題和觀點,與常人與俗人的觀點並無區別。孔子的“君子固窮”觀,就是對這一觀點的校正與批判。
後來董仲舒著名的“正其誼而不謀其利,名其道而不計其功”,亦是對孔子此一思想的發揮。
其二,“君子固窮”中有孔子對儒家理念的堅持
《史記 孔子世家》在“在陳絕糧”後,還有一段重要的孔子問話。
其所問的問題是《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而要由子路、子貢與顏回分別作答,孔子是要測試他們如何從儒家的角度面對挫折和逆境。子路與子貢的回答是要調整或“縮小”自己的方針和目標。
但顏回不是這樣認為。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對顏回的回答非常滿意。
孔子在“窮”“通”問題上的看法是這樣的,“君子通於道謂之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以是知松柏之茂矣。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莊子 讓王》)
孔子的“窮通之辯”與顏回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什麼是“窮”?只有“窮於道”才能說是“窮”,如果在堅守儒家之道過程中遇到了麻煩,那算是什麼“窮”?如果面對“禮崩樂壞”的世界時“窮”出現了,作為一個君子的正確選擇當然是“君子固窮”。
在如何對待逆境的問題上,君子與小人立判。君子儒是“君子固窮”,小人則會“窮”極生瘋,就會不擇手段地做事了。
“在陳絕糧”,對孔子所帶的隊伍是一場相當嚴峻的考驗。結果孔子堅忍不拔的儒家思想又使這支隊伍重新堅定了信念。受孔子精神的感染,他們師徒幾個邊餓著肚子,邊載歌載舞了起來。
“仁德”理念及“仁德”理念碰壁後的“君子固窮”,這是儒家所要堅守的原則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是絲毫不能妥協讓步的。
其三,這其中充斥著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精神。
“知其不可而無之”之精神,這是孔子最偉大的地方,明知道會失敗,會受到挫折,會在現實世界中行不通,但有些事情,也要非幹不可;同時,也正由這種精神的支撐,孔子也才能做到“君子固窮”,以身弘道或以身殉道。
孔子為什麼會有“君子固窮”與戰勝逆境的信心呢?孔子為什麼能在十幾年的流亡與流浪生涯中能堅持下來?
胡適《說儒》認為:孔子“最後超越了殷文化的傳統,將‘柔順的儒’改造成‘剛毅進取’的後期的新儒”。也就是說,孔子是那種具有博大精進之進取精神的君子儒。
一時的“君子固窮”可能是容易的,但一生的“君子固窮”,那是難上再難。面對幾乎是一生的遭“窮”,不知道蘇格拉底與耶穌能不能堅持下來,但孔子是完美地堅持下來了,這才是孔子特別偉大的地方。在世俗之中,但心又能超脫紅塵以外。
總結:
儒家的逆境觀與逆境學告訴我們:
1、 成功並不是唯一重要的東西;
2、 在逆境中“隊形”不亂,這才是“君子固窮”;
3、 要做也要做那條揹負文化使命時代使命,同時又是有所擔當的“喪家犬”。
儒家的逆境觀與逆境學,是其非常大的一塊精神資源,常常被後人給忽略了;現代人完全可以從中汲取精神力量與文化力量。
-
7 # 猛哥厲史
表露了儒家巧言令色的本性,表達了儒家言行可以不一的觀點。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閒,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可孔子知道自己命中註定要困在這裡嗎?如果知道,還會往這麼危險的地方走嗎?他可是連井都不願意下的,哪怕井裡有仁!如果不知道命裡有這危險,那孔子是君子嗎?
後來魯哀公迎接孔子,席擺得不正他不坐,肉割得不方他不吃。子路進來請示說:“為何與陳蔡時的相反呢?”孔子說:“來!我告訴你:當時我和你急於求生,現在和你急於求義。”飢餓困逼時不惜妄取以求生,飽食有餘時用虛偽來粉飾自己,正反都有理,是最大的“汙邪詐偽之行”。
-
8 # 無知先生
原文出自《論語 衛靈公》: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前面半段我這裡就不解釋了,我們來看後面半段。
孔子離開衛國以後,困於陳蔡之間,絕糧七日,飯都吃不上,有的弟子還生病了,大家又餓又累,莫能興,就是走不動了。
孔子的學生都開始抱怨了。其中一個他的學生,子路性格比較暴躁,於是就受不了了,跑到孔子面前生氣地指著孔子說:
老師啊,你看人家別的老師帶著學生都吃好的,都是諸侯的座上賓。好傢伙,可是我們呢?我們跟著你在一起,卻流離失所,現在居然還被幾國的大軍圍在陳蔡之間,連飯都吃不上了!難道我們就這樣跟著你受苦啊?!
注意,接下來,孔子面對著困境、面對著生氣的弟子們,說了句名言。
孔子說,君子固窮。
孔子說:一個君子,無論他遇到多麼艱難的時候,他的內心中的那個理想一丁點都不會動搖,無論這一輩子遇到多艱難的情況,絕對不會動搖自己的心志。這個詞叫“君子固窮”。
下一句話,小人窮斯濫矣。說一個小人啊,別看他唱高調,說的理想天花亂墜,一旦有一點考驗,他就會面目全非,他就會肆意妄為。小人窮,就是小人遇到一些艱難、困境的時候,斯濫矣,他什麼沒底線的事都敢做!
所以說,真金不怕火煉。
是不是真金,拿出來煉煉就知道了。是不是真正的君子,遇到點困難、遇到點磨難就能看出來了!
-
9 # 亊實勝於勝辯
孔子高風亮節,處變不驚!鎮定自若!臨危不懼!人生,誰沒有挫折與若難?只有意志堅強的君子,充滿自信,不怕困難!知難而進!勇往直前!
回覆列表
首先說說這句話的背景知識吧,這在這句話出自《論語·衛靈公》篇第2章,而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這件事。
據《論語·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六年,孔子正在陳國和蔡國兩國邊境上。當時,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救援陳國,又有禮遇孔子的意思,楚國便派人去聘請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擔心孔子對他們的作為有意見,如果孔子在楚國被重用,很可能危及這些執政的大夫,於是他們就派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然後便發生了下面的這一幕對話:
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他的人都餓倒了,站不起來。子路滿懷怨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會如此困窘嗎?”孔子說:“君子在窮困中仍會堅守節操。小人一旦遭受窮困,那就無所不為了。”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不高興,就像今天的老師們一樣,把子路、子貢和顏回分別叫到自己跟前問同一個問題:“《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排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學說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呢?”這當然就是在說自己了,我們又不是什麼洪水猛獸,為什麼會被困在這荒野上呢?
子路的回答是:“大概是我們的德行、智謀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們,不放我們通行。”孔子說:“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伯夷、叔齊會餓死在首陽山嗎?假使有智謀的人就能暢行無阻,王子比干會被剖心?”
子貢的回答是:“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老師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雖然善於耕種,但他卻不一定有好的收穫;好的工匠雖然有精巧的手藝,但他的所作卻未必能使人們都稱心如意。現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學說,反而想降格來敬合取容。賜啊,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
顏回的回答是:“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雖然是這樣,老師還是要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係呢?一個人不研修自己的學說,那是自己的恥辱。至於已下大力研修的學說不被人所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了。不被天下接又有什麼關係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孔子聽了欣慰地笑著說:“是這樣的啊。”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吧,身處險境,子路開始有所懷疑,子貢開始有妥協的想法,而顏回卻說應該堅持理念,推行學說,孔子予以贊成。所以,這是教育我們,不能一面臨困境,就懷疑自己的理想,也不能因為別人的不理解就妥協,而是依然堅守自己的理念,守死善道,絕不背棄。不做窮斯濫矣的小人,而應該做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