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宅心紀

    《孔雀東南飛》裡的焦仲卿其實就是個超級媽寶男,不幸的是,他娶了個女強人。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頌詩書。”這是焦仲卿媳婦,劉蘭芝的自述,劉蘭芝強在哪兒?並不在氣勢上,而是在才能上。這可是妥妥的多才多藝,賢良勤快的好媳婦!

    可惜,這麼一個好媳婦,不幸毀在了焦家的手裡。劉蘭芝被棄你或許能找出多條原因,但在現代看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在焦仲卿身上。

    焦仲卿是個什麼人?

    經濟條件上來說,焦是當代社會標準的經濟適用男,作為公務員的他,工作穩定,只是經常加班;性格上來說,焦仲卿性格溫和,到也知道知道疼媳婦兒,但愛情終究沒抵過他的“愚孝”。比如劉蘭芝向他哭訴自己的難處時,他很體諒媳婦兒,但也無能為力。

    而劉蘭芝呢?性格溫和、有主見,善良真實,可惜就是太擰吧;經濟條件上來說,劉蘭芝家不比焦家差,兩人也算是門當戶對。

    只可惜,好女落在了懦弱、畏媽的男人手裡,最終葬送名譽和性命。

    焦仲卿老母親讓其休掉兒媳婦時,焦仲卿是這樣勸自己媳婦的:“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意思就是說我雖然不想趕你走,但是沒辦法,我媽不同意。要不你先走吧,我先去上個班,等我回頭再來找你。這樣的焦最終還是選擇“暫時”放下媳婦,向老母親妥協。在離婚這麼大的事上,焦仲卿都能言聽計從,這個寶寶需要成長的方面還很多啊。

    若說他沒有反抗過,那也太委屈他了,他最大的反抗莫過於那句:“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語言上表完決心之後,在行動上,還是“休”了妻。

    所以,他倆的悲劇在於男方雖有愛卻無力,女主雖有義也無奈。

    試想一下,焦仲卿若生活在今天,誰敢嫁?

  • 2 # 公文姓公

    《孔雀東南飛》中,造成劉蘭芳和焦仲卿婚姻悲劇的原因是什麼?

    代表漢樂府敘事詩最高藝術成就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中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一座高峰,被稱為詩歌中的瑰寶、“長詩之聖”。劉、焦兩人殉情而死的悲劇極具高度的典型意義,他們的死,歷來受到人們的同情和讚頌。筆者從愛情、婚姻、家庭和社會等四個方面對《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根源及典型意義進行探究。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再論雷鋒塔的倒掉》)這裡所說的“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是指那些合乎歷史必然性的人類進步要求和美好的品質。這裡所說的“毀滅”是指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敗和犧牲。在毀滅中表現出正面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老舍也曾說:“悲劇是描寫在生死攸關的矛盾和衝突,它關心人的命運,它鄭重、嚴肅,要求自己具有驚心動魄的感人力量。”(老舍《論悲劇》)這種力量能透過“悲”反射出美,透過“挫折”顯示出崇高,透過“毀滅”展示出希望,從而使作品迸發出崇高悲劇的美學價值。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人們合乎自身發展趨勢的行為,難免會受到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勢力的扼殺,這就會形成這樣或那樣的悲劇。

    《孔雀東南飛》最早見於《玉臺新詠》,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詩前有序文:“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沒水而死。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這是一曲基於事實而形於吟詠悽婉纏綿依戀惆悵的愛情悲歌,更是一首婚姻悲劇、一首家庭悲劇、一首社會悲劇。

    一、愛情悲劇

    從文章中不難看出,劉與焦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劉是愛焦的,但是他迫不得已離開自己的妻子,當焦得知“及時相遣歸”,男主人公對自己的母親說:“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何意致不厚?”卻無任何實際行動來阻止母親遣自己的妻子走,只是忍痛割愛地讓妻子暫避於孃家。如果焦做出一些阻止劉走的事,哪怕只有一點點,我想劉也會為之深感不已的。劉也只能回孃家,別無其他選擇,回孃家後,卻又受到家人的壓力,迫使劉改嫁。此時焦只是急,並無具體行動,並沒有爭取自己屬於自己的愛情仲卿的軟弱為蘭芝的悲劇撕開了裂口,他的誤解則徹底粉碎了蘭芝的幻想。在家裡,她胳膊拗不過大腿,無力抗拒兄長的逼迫。答應也許是權宜之計,讓仲卿能早點趕來商量對策。可仲卿趕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冷嘲熱諷,怎麼不會傷透了蘭芝的心呢?最後只能雙雙徇情離開了這個世界,也許對他們而言算是一種解脫吧!

    劉蘭芝的勤勞和善良是不容否認的,這一點從文中很容易就看出來。但是,在命運的選擇中,總是無奈的選擇和強迫的力量凌與自主的意願之上,兩種力量的差異,終於量成了這個善良人的悲劇。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變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謂言無罪過,供養足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我有親父兄,性情如暴雷,恐不任我意,”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於府吏要,渠會永無緣,“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 劉蘭芝的語言非常清楚地點明瞭這兩種力量的差異,作為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度代表的公婆,母親,兄長,是一步步逼迫,而自己只能一步步退讓,根本沒有自主的權利。如果她不願改變自己的志向,那麼她唯一可做的就只能走向死亡。

    二、婚姻悲劇

    婚姻除了要滿足男女之間的兩情相悅,它還承擔著人們自身生命延續和種族生命繁衍的社會責任。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婚姻的功能。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思想根深蒂固的古代中國,焦母不可能超越她的時代。然而事實的不如願和古代不科學的生育觀,無疑讓她產生了對兒媳的不滿、抱怨,甚至是敵視和仇視。給兒子另行娶妻是合乎其身份和思想的做法。只有這種生育上的無奈,才會讓劉蘭芝和焦母之間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也只有這種無奈,才會讓劉蘭芝感到徹底的絕望,最終只能用生命來表達她對婚姻的忠貞不渝。

    焦仲卿身為府吏,依一般規定必須在辦公處駐留四日才可回家。劉蘭芝身為焦仲卿的妻子,對這一點卻似乎難以接受,又或者她認為自己能“守節”是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但對一個漢朝的公務員之妻而言,難道有需要突顯這種守節的必要?可見作者描述下的劉蘭芝,個性仍不脫未嫁時的小姐脾氣。故,以此推測作者只是中立地敘述一個悲劇性故事,而非偏頗地歸罪於任何一方。

    或許蘭芝早已私下抱怨許久,此次仍像先前一般祇是發發牢騷而已。且不管實情如何,身為中間人的焦仲卿,採取了十分不可行的方法:在聽得蘭芝之言後,馬上就找母親理論。使用的言詞更可能是他對母親從未有的激烈,使得情況尖銳化,迫使焦母在壓抑許久後終於爆發。

    焦仲卿性格上的懦弱和逃避,可由他和劉蘭芝許諾的話中察知: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甚勿違吾語。他應當知道,出妻之後復迎的機率不高,卻仍如此自欺欺人地向劉蘭芝許諾。而由劉蘭芝迴應的語氣,亦知其性烈:“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用“敢”字、“不足迎後人”,更略有諷意。她比焦仲卿更洞悉實際的情況,她知道焦仲卿所期望的“”還必相迎娶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奢望,但此時她仍能如此分析現況,顯然她比焦仲卿鎮定成熟多了。

    人們對劉蘭芝的評價一致比較高,說她是“封建社會里受壓迫而有積極反抗性的女性典型”,“倔強”、“善良溫順”、“對愛情忠貞”、“剛強不屈”、但對焦仲卿這個人物卻頗多微詞,說他“委曲求全”、“較少剛氣”,在母妻衝突中“一籌莫展”,直到最後才“挺直身體站了起來”,但殉情前“仍不免一番徘徊瞻顧”,表明他“懦弱”和“思想中始終存在矛盾”,似乎焦仲卿就是為了反襯劉蘭芝堅強不屈的反抗精神而存在的,是劉蘭芝的“陪襯人”,在封建勢力的重壓之下,他最缺乏鬥爭勇氣和行動的,只有他的自殺才值得做一點有保留的肯定。

    焦仲卿自始至終並沒有因屈從母親而休掉劉蘭芝的想法,他讓劉蘭芝回家是不得已的選擇,也可以說是一種鬥爭的策略,而不是向封建勢力屈服、投降。

    焦仲卿絕不是沒有鬥爭的勇氣和行動,也不是不講究鬥爭的策略,但他是不可能取勝的,他和劉蘭芝的悲劇命運是當時社會決定的,恐怕只有這樣理解才能真正體會詩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焦仲卿和劉蘭芝一樣是封建社會里受壓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他的性格是軟中有硬,即: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以退求進,但決不做無原則的退讓。為了保全與劉蘭芝的愛情,他做了很大的努力,進行了積極的抗爭。當強大的封建勢力粉碎了他的一切希望時,他以悲壯的自殺實現了對封建制度無聲的控訴和最後的反抗。他和劉蘭芝的反抗特點雖有所不同(劉剛強倔強,焦綿裡藏針),但都是不屈不撓的。他們是 文學形象的燦爛星空中閃耀著不滅光輝的雙子星座。

    三、家庭悲劇

    大概有婚姻以來,就存在著婆媳之間的戰爭。不論是電視劇、書籍、網站,都將這場在真實生活中不停上演的劇碼一再地重複製作,古今中外、歷史事件、社會意含、教戰手冊、休戰指南、心理剖析,無一不包羅其內。轉個身,你都會發現“嗨,婆媳大戰就在身邊!”在封建社會里,受“三綱五常”等封建禮教的影響,婆媳矛盾的強勢方是婆婆,而媳婦往往是委曲求全的悲劇角色。

    當時的婦女從社會到家庭都處於屈從的地位,劉蘭芝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可是自小就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是,如此一個美麗善良的女性,因為門第不能為婆婆所接受,進門以後就受到婆婆的虐待。她試圖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這就不得不與環境發生衝突。詩中寫她到了焦家以後,應做的事都做到,但她不能忍受焦母的賤視、虐待和奴役,不能忍受焦母對她人格的恣意侮辱。她寧願忍受夫妻分離的痛苦,也要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她清楚知道焦母這樣刻薄地對待她,是想趕她走,於是她不待焦母開口,便主動請歸,悲憤地說:“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譴歸。”她離開焦家時,顯得極有志氣,她強忍悲痛,早起嚴妝,顯得非常堅韌鎮靜。作別時,滴淚不流,話說得很硬。絕不露絲毫哀憐相,就是在仲卿面前,她也注意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並沒有哀求仲卿向焦母求情容納自己。可以說,在這樣的社會里,她是一個很有骨氣的女性。

    蘭芝的悲劇起因是家庭矛盾—婆媳之間的傳統矛盾,作為旁人,我們即使是清官,也斷不了家務事。詩歌中也沒有明說第一次她們婆媳是怎樣鬧矛盾的,焦母眼中為什麼容不下劉蘭芝,是誤會造成的成見,還是蘭芝的品德達不到焦母的標準。但文中寫了她不顧兒子苦苦哀求椎床大怒的潑婦醜態,她活活拆散了這對恩愛無比的夫妻,打發蘭芝走後,她想為兒子續個“可憐體無比”的羅敷。難道焦母眼光如此近視嗎?恐怕非也。筆者不知漢朝是否也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倫理,如有,焦母的所作所為,就容易理解了,她看蘭芝不順眼不是蘭芝真的無禮節,自專由,而是蘭芝嫁到焦家兩三年,沒有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讓焦母在旁人面前無地自容,才退而求其次,拋棄高標準為仲卿續個也許只是虛有其表的羅敷姑娘。為此她顧不上兒子與媳婦的感情了,隨便找條理由打發她吧。

    劉蘭芝被休返家之後,陸續有縣令和太守之子來提親。阿母一句“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將問題卸開了,表面上看來是善解人意的做法,但怎知這樣真是替劉蘭芝拖延推託,或是暗示劉蘭芝的兄長出面逼迫?身為一個母親,替女兒覓得一樁好婚事,替劉家覓得一門好親家,不正是她所該做的?即使劉蘭芝一時的不願,但以劉母的立場而言,希望她改嫁是較有可能的。

    劉蘭芝的兄長依著他的立場行事,嫁一個有錢有勢的年輕兒郎,當然比焦仲卿強得多,對他而言,將妹妹改嫁給太守之子,不正是最好的選擇嗎?雖然後人看來冷酷,但這卻是最合情理的做法。而劉蘭芝果然也事先料中兄長可能的決定。

    若“那得自任專”是反話,實則顯出劉蘭芝是寧願“自任專”的。但“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究竟顯示出她已存一死之心,或是她依順兄長之言?在與焦仲卿見面之前,劉蘭芝應該未有殉情的想法。此時順了兄長的意思,推測或許她一方面希望緩緩母兄的壓力,一方面也希望藉此刺激焦仲卿,要他有所反應。

    休妻實際上標誌焦仲卿的家庭破裂、婚姻破裂、愛情悲劇,而焦仲卿徇情,留下年邁的母親苦度殘年,更使家庭徹底破裂,還給劉家帶來悲劇氣氛,豈不是更悲!劉蘭芝回到孃家,還不是因為其家人之間的感情不融、沒有溝通、思想的不同,而其兄又大耍兄長的權威,導致劉蘭芝自殺,釀成悲劇,不僅是劉蘭芝個人的悲劇,也是劉家全家人的悲劇,他們失去了親人!

    四、社會悲劇

    《孔雀東南飛》透過劉蘭芝和焦仲卿兩人徇情而死的家庭悲劇。將當時的社會表現的淋漓盡致,將當時的社會形態剖析的極其透徹,是自古至今人們所認同的觀點。

    “三從四德”是束縛漢代婦女的另一個枷鎖。《禮儀。喪服》中的《子夏傳》裡說:“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那是婦女已在禮教的束縛下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規定她們從小到大,凡在生活中遇到或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必須聽命於別人,不得有自己的主張:出嫁前無條件地服從父親,出嫁後無條件地服從丈夫,丈夫死後無條件地服從兒子,終身不得自行其是。

    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死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去分析是具有必然性的。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並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蘭芝、焦母劉兄以為只有堅守那些封建教條才能真正維護自己和親人的幸福。然而就他們本身而言,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劉蘭芝、焦仲卿並沒有從根本上反對這些封建教條,他們所反覆辯解的是他們並沒有違反這些封建規範。他們的認識不能不受時代的侷限。顯然,在封建制度正處上升時期的東漢末年,劉蘭芝、焦仲卿的抗爭“只是一種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違背這些要求的封建禮教之間的一種不自覺而且沒有出路的衝突。因此,他們的死,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的產物”。他們的死,是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控訴。劉蘭芝、焦仲卿沒有逆來順受地屈從於封建禮教。無論是死或是屈從,都是封建禮教對他倆的毀滅。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毀滅。只有死,才能表現了他倆為堅持愛情理想而作的抗爭,成為後代粉碎封建枷鎖的精神鼓舞。《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在於:它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於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託了人民群眾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嚮往。

    由此可見,封建思想體系中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對人性的推殘。殘無人道代替了脈脈溫情,自私自利埋葬了自由和平等。焦母逼走劉蘭芝,可以新迎一個更奴性的兒媳婦,哥哥趕走親妹妹,可以換來百萬家財,榮華富貴。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度充當的只是焦母。劉兄製造罪惡的掩體,有了它們的掩體,焦母。劉兄就可以隨心所欲的逼,放心大膽地趕。封建禮教是善良的葬身地,罪惡的保護傘!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時時為安慰,久久末相忘!“黃泉下想見,勿違今日言”。 壓迫愈是殘酷,愛情愈是忠貞不愈,反抗愈是堅決。雖然反抗沒有結果,我們留不住她那匆匆的身影,但可以永遠留下這為愛情、為自由而奮鬥的精神。

    人類發展的歷史是偉大的,激情澎湃的,有無數的劉蘭芝在繼續奮鬥和前進。人民總是最真誠地歌頌她們紀念她們。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傳唱;林黛玉那一句“臭男人”可真替女人們出了一口惡氣;紅娘聰明智慧,終於圓了鶯鶯和張生的美好姻緣,牛郎和織女不能在地上相會,人們就讓他們在天上相遇,銀河固然寬廣,鵲橋一樣堅定! 人們對命運的抗爭是頑強的,也是浪漫的,這也讓封建荊棘中掙扎的人們看到了希望。

  • 3 # 十點歷史君

    《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幾百首詩中,最有名氣的一首長詩。該詩足有1700餘字,是古代敘事長詩的鼻祖,亦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首。《孔雀東南飛》,透過描述劉蘭芝和焦仲卿,在反抗以焦母為形象代表的封建禮教的過程中,最終一對郎才女貌,琴瑟和鳴的夫妻,被迫雙雙自殺,以此來進行對封建禮教的最後抗爭。

    劉蘭芳“乃投水而死”,是表達自己對愛情的忠貞不二,焦仲卿的“自掛東南枝”,則是對劉蘭芳之死的懊悔,更是對焦母的蠻橫專權下的無奈的反擊。《孔雀東南飛》裡,描述的男女婚姻悲劇,看似是因為焦母的無理干預。其實背後反映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禮教下畸形的道德束縛,與男尊女卑的女性地位。這才是《孔雀東南飛》,真正想要表達的中思想。那麼,造成劉蘭芳和焦仲卿婚姻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封建禮教下,傳統“孝道”對焦仲卿的束縛

    《孔雀東南飛》的時代背景,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漢王朝。詩句的主人公焦仲卿,是一地方小吏。妻子劉蘭芳的家庭,雖然不是大戶人家,卻也算得家境殷實。明明是門當戶對的婚姻,但這樁婚姻自開始起,就引起了焦母的強烈不滿。根據劉蘭芳所述: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劉蘭芳知書達理,賢惠持家。三天趕出了五匹布,焦母仍然嫌她趕得慢。劉蘭芳向焦仲卿哭訴,並非是自己偷懶,言下之意,實在是焦母太過苛刻。

    最後,劉蘭芳以“及時相遣歸”作為威脅,希望讓焦仲卿遂了焦母的心意,趕自己回孃家。看似威脅的背後,表現得是劉蘭芳對焦仲卿,能夠維護自己的心願。只是這份心願,還是抵不過傳統“孝道”對焦仲卿的束縛。焦仲卿對劉蘭芳是有感情的,他找到焦母說:

    “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這是焦仲卿,對傳統孝道的第一次反抗。焦母大怒,以劉蘭芳德行不夠,肆意妄為為由,勸焦仲卿休了劉蘭芳,再取另一大戶人家的女子,秦羅敷為妻。

    面對焦母的無禮苛責,焦仲卿的形象了也發生了鉅變。從據理力爭,漸漸默不作聲,只知道跪地乞求。直到最後: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從這段可以感受到,焦母在焦仲卿面前的形象,是十分蠻橫的。而焦仲卿這個所謂的官吏,在其母面前,卻是表現得唯唯諾諾,沒有任何主見,這是導致焦仲卿和劉蘭芳,悲劇的導火索。《孔雀東南飛》的隱藏背景,就是焦仲卿的原生家庭。焦母中年喪夫,一個人將焦仲卿拉扯長大。焦仲卿漸漸成為了,焦母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當劉蘭芳嫁入家門,焦母認為焦仲卿慢慢違背自己的意願,尤其是敢當面和她頂撞,才會說出“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這種話。劉蘭芳的出現,讓焦母覺得自己的地位在悄悄下降。這種畸形的恐懼感,才是焦母對劉蘭芳百般刁難的主要原因。

    而焦仲卿自幼受到焦母孝道的“薰陶”,從“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就能看得出來,這是焦仲卿從小到大,第一次違抗焦母的意願。自幼生活在焦母的管制下,焦仲卿對焦母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他對母親含辛茹苦撫育他成人,充滿感恩。另一方面,是他對母親以“孝道”壓迫焦仲卿,主宰他人生的無奈。孔子提出的孝道文化,在漢朝得到了大力傳揚,在《論語●為政》中曾記載:

    “子游問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是孔子對於孝道的初心。但是焦母對焦仲卿要求的孝道,卻是一種畸形的、無禮專權。焦仲卿的“愚孝”,是他在這場母親與媳婦的博弈中,失敗的根本原因。

    二、封建禮教下,男尊女卑的地位懸殊,對劉蘭芳的壓迫

    《孔雀東南飛》的婚姻悲劇,是多方面的因素。比起焦仲卿的“愚孝”,更讓人心痛的是男尊女卑的階級關係。劉蘭芳“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性格溫順,賢良淑德,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劉蘭芳都是古代賢妻良母的最佳典型。但即便這樣,她也沒辦法決定自己的愛情。在劉蘭芳與焦仲卿的愛情裡,劉蘭芳的悲哀之處,不在於被焦母刁難,而是當她受到迫害的時候,沒有想過為自己勇敢地說話,而是把希望寄託給丈夫。

    “妾本絲蘿,唯焦郎可以託付”。劉蘭芳面對焦母的無情,與焦仲卿的唯唯諾諾,讓劉蘭芳對這樁婚姻,充滿了失望,卻仍然抱有一絲希望。第一次的反抗,以焦母獲勝結束。劉蘭芳最終被焦仲卿“及時相遣歸”,這場婚姻早就名存實亡,只是劉蘭芳不肯醒來罷了。真正引起焦仲卿和劉蘭芳愛情悲劇的源頭,是劉蘭芳兄長的逼婚,成為了壓死劉蘭芳最後一根稻草。

    自古,父親死後,長兄如父。劉蘭芳以如此身份回到孃家,自然是引起兄長大為不滿,即便是母親,也只能在旁邊勸慰劉蘭芝。但當兄長逼迫劉蘭芳,去嫁給太守兒子的時候,劉蘭芳的母親也沒有任何辦法,只能以一句“汝可去應之”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從劉蘭芳的母親表現,也能從側面看到古代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現象。即便是母親,在這個家裡,也並沒有任何的話語權。

    漢朝不僅尊儒,對男女關係的確立,也形成了一種風尚。早在董仲舒的西漢時期,就提出過男尊女卑的“陰陽學說”。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男為陽,女為陰,男女關係,應如同陽盛陰衰一般。漢朝沿襲了董仲舒男尊女卑的思想,繼而班昭在《女誡》的敬慎篇中寫道:

    “陰陽殊性,男女異性。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

    表達的核心論調,也是男尊女卑。三從四德一直壓制著女性的自由,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古代這樣的社會風氣,造成了劉蘭芳婚姻悲劇的主要原因。

    三、《孔雀東南飛》中,二人婚姻悲劇的影響意義

    面對焦母的壓迫,與劉蘭芳兄長的逼婚,最終一對璧人,以死作為抗爭。劉蘭芳“舉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掛東南枝”。這場婚姻悲劇的結尾,焦母、焦仲卿、劉蘭芳亦或是劉兄,沒有一個是真正的勝利者。焦仲卿和劉蘭芳的悲慘結局,並非是個例,而是反映了在漢朝末期的大多數情況封建禮教下,男女不平等的關係,與儒學發展產生弊端的現象。封建禮教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對其諸多限制,根本沒有追求所謂幸福的權力。而以儒家思想為主的孝道,同樣成為壓垮焦仲卿的一把沉甸甸的枷鎖。作者借劉蘭芳和焦仲卿,在愛情與孝道的博弈,來警示世人。表達的是一種想要突破封建禮教,真正尋求幸福的願景。

    正是因為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孔雀東南飛》創造後,才起到了很大的反響。正如詩中的最後一句所描述那樣:

    “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行人知道他們的故事,無一不淚流滿面,爭相傳頌,以此為戒,反抗封建禮教下的畸形的孝道,與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地位。拋開外力的威脅,焦仲卿對劉蘭芳的態度,也是二人婚姻走向悲劇的原因之一。劉蘭芳心中的苦早就和焦仲卿吐露過:

    “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

    只是焦仲卿在愚孝的壓迫下,一直是唯唯諾諾,最後以劉蘭芳的“自遣”為威脅,喚醒了焦仲卿的一絲情意。二人亦步亦趨的態度,是作者的一種表現手法。無論是從文學角度,亦或是歷史現實,劉蘭芳和焦仲卿的悲劇,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只有悲劇,才能引起人們深度思考。

    總結:

    《孔雀東南飛》之所以傳唱深遠,不僅僅是因為其結局引人淚目。裡面所隱含的文化,譬如男女婚後的相處、儒家學說的沒落,與男尊女卑的社會階級,都是極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透過詩句本身,我們能夠從劉蘭芳和焦仲卿的悲劇中,真真切切地體會到,那種生不逢時的哀怨。比起他們所處的時代,無疑我們是幸福的。《孔雀東南飛》的醒事意義,無疑是激起百姓心中的一抹漣漪,雖然最終沒起到實質作用。在那個年代,卻是思想文化的一大進步。

  • 4 # 鄭雨

    從劉蘭芝和焦仲卿兩人的角度看,這個悲劇首先是由性格造成的,劉蘭芝外柔內剛,面對獨斷專行的婆婆和性行暴力的哥哥絕不屈服;焦仲卿性格懦弱無能,屈服於母親的威逼,他不可能主動爭取幸福婚姻。此外,這也是一場社會悲劇的促成,焦母用高壓政策對待兒媳,劉兄用威逼手段脅迫妹妹,實質原因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

  • 5 # 程式設計師阿坤

    首先,要清楚父母對子女愛情以及婚姻的管束是否正確,現在社會動輒愛情至上,放飛自我,有些女孩打著愛情自由的幌子,十六七歲就已經談了四五個男朋友,甚至同時和幾個男孩談物件,這時候肯定會有人跳出來批評父母管束不嚴,所以父母的管束未必是錯誤的。人是個複雜的動物,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管束自己,看清人性。即使是當今社會,被愛情欺騙的人也經常悔恨當初不聽父母的話嫁個好人家。“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古代社會,父母也不可能對子女的性命和感情不聞不問,當然只是在度量子女的幸福和家族興旺之間難做取捨。我且問你,如果犧牲你的幸福,來成就家族的興旺,你會去做嗎,反正我是會的!你可以為愛情不問不顧,但這是自私的。這也是為什麼千百年來人們歌頌王昭君的原因!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人性,別動不動就封建社會慘無人道,可能你連古代人怎麼生活都不清楚。

    愛情,自由當然是人人嚮往的,但你的愛情和自由妨礙了別人,對社會產生了不良影響怎麼辦?在一千年前的五代十國後期,道德體系完全崩潰,父母子女的關係完全打亂,歐陽修就談到:“五代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於兄弟、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乎其滅矣。”這時候不重建禮儀,中華文明早就崩盤了,正因為如此,朱熹、張載才極力主張重建儒家五常體系,並引導了後世幾百年轟轟烈烈的理學運動。

    老子對道和名的觀察方法是“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我們對馮建禮制也可如此,從兩方面看,如果沒有禮,中國會怎麼樣,如果存在又會怎麼樣?馮建禮制存在必有其優點,就像西方民主自由也有其優點,但是如果度把握不好,再好的東西也不能說是好事,就像原子能,既能變成核能造福人類,也能變成核彈危害人類。如何做到對禮的運用呢?我想用孔子的一句話回答: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用中庸之道吧!

  • 6 # 言者青青

    問答題中的劉蘭芳指的應該是劉蘭芝吧?在這裡我就用劉蘭芝的名了,請理解。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詩發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後人盛稱它與北朝的《木蘭詩》為“樂府雙璧”。

    《孔雀東南飛》所敘述的故事發生在漢末。它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一樁婚姻悲劇。講述了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並雙雙自殺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焦劉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

    表面上看來,焦劉夫婦悲劇,是由兇悍的焦母和勢利的劉兄逼迫的結果。實際是,焦母和劉兄同樣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因為焦母、劉兄的本意,並不想害死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妹妹。這從劉、焦死後,“兩家求合葬”這樣的後悔不及的舉動就可以看出。

    但是,劉蘭芝、焦仲卿畢竟是直接透過他們(焦母和劉兄)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和劉兄同時又成了封建禮教的幫兇。這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力量,正是當時封建制度罪惡本質的必然反映。其實,這才是造成焦劉夫婦悲劇根本原因。

    劉蘭芝和焦仲卿所處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時代。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佔據了統治地位,並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規定“七出”,就是中國封建社會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還有“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清規戒律。“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夫婦悲劇的主要原因。

    在這一時代氛圍裡,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於站在劉蘭芝一邊,表現出與妻子蘭芝“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度,這真是難能可貴的。

    透過《孔雀東南飛》敘述詩歌頌了焦劉夫婦反對封建禮教那一套陳舊的制度,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這是一部很難得的敘述長詩,具有深遠和現實意義。

    總之,這一悲劇造成的原因,表面看是焦母和劉兄兩人把焦劉夫婦害死的,其實,是被封建社會的罪惡制度迫害致死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可以和父母一起看的日本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