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職場媽咪育兒記

    我寶寶兩歲,1歲時開始說話,現在基本什麼話都會說,說說我的經驗。

    首先,養育者一定要多說。看到什麼,做什麼都說,不用在意孩子是否聽懂。因為孩子大腦像一片空白,可容性特別強,沒有足量輸入是不會有語言輸出的,例如從她出生開始,只要醒了,我就離她很近,看著她的眼睛說,哦,寶貝睡醒啦,肚子餓了嗎?哦又拉臭臭,寶寶的臭臭像香蕉,你猜臭不臭呢,如果我拿東西要走開,我也會說寶寶,媽媽去拿尿布啦,拿來換了你的小屁屁就舒服啦,總之看到什麼就說什麼。

    其次,養育者一定要敏感多觀察,多重複說。看孩子眼睛盯那裡就說,哈哈,寶寶想要那個東西嗎?那是什麼,做什麼用的等等,出門玩,看到小狗,小貓,去超市看到東西,都指給她,這是什麼,是做什麼的,寶寶知道嗎?下次來再說,寶寶要是說出一個音,趕緊笑著表揚,寶寶說的真棒。

    再者,給寶寶看貼近她生活的繪本,一個個告訴她是什麼,然後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在告訴她這是什麼,反覆和孩子確認,當孩子把繪本和現實對接起來,她就特別有成就感,特別願意說。

    總之,對於小寶寶,養育者一定要當話癆,不停的說,因為孩子模仿能力特別強,每句話對她都是新鮮的,持續的輸入就會有輸出,聽多了就自然會說了,期待可以幫到你。

  • 2 # 蕾蕾老師話數學啟蒙

    嬰兒肯定是依靠模仿大人說話來學習的,在嬰兒開口說話之前,一直是處在一種輸入的狀態。所以嬰兒開口說話的早晚,語言發展的快慢,跟養育者的養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嬰兒能夠早一點開口說話,對他的認知發展以及表達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都有很大的益處,所以,在養育嬰兒的時候,在語言方面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認為嬰兒什麼都不懂,所以與嬰兒沒有語言上的交流。其實,當嬰兒剛剛出生的時候,他就已經想和別人做交流了,透過眼神,表情,從剛開始就必須看著嬰兒的眼睛和他說話,在他的大腦裡,就會有對語言的輸入。

    第二,儘量少用寶寶話,與嬰兒交流,有很多家長,會和嬰兒說,吃飯飯,看車車,這樣的寶寶話,這對發展語言能力是沒有益處的,我們就應該用吃飯,汽車這樣的詞語和小嬰兒交流。

    第三,很多家長認為我開著音樂,收音機,或者電視給嬰兒看,他就可以學習語言啦。我們要記得,語言是人和人交流的工具,如果脫離了具體的人,他的語言發展也不會好。甚至像電視類的東西看多了,反而會嚴重影響他的語言能力,社交能力。

    第四,對於孩子的需求,大人都要用語言做個表達,比如說孩子哎喊叫著想要書,我們可以說,寶寶,你是不是想要這本書呀?可以強調一下書。不要孩子一喊叫,就把書遞給他,這會導致他認為他的需求啊,不要透過語言就可以滿足,之後他就不願意開口了。

    第五,家裡儘量只用一種語言交流。如果不可避免地用雙語,那麼儘量區分一下,比如爸爸用英語,媽媽就用中文。如果媽媽一會說中文,一會說英語,可能會給嬰兒造成有很大的混淆。雙語的家庭,嬰兒可能開口說話的會較晚,但是開口之後,他就直接會用兩種語言了。

  • 3 # David媽咪育兒

    關於孩子學說話,還真是新手媽媽們比較在意的一個話題,問題問得很好。

    嬰兒學語言主要是跟他日常接觸最多的那個人開始的,如果那個人是說普通話與孩子交流的那這個孩子在會說話的時候就說的是普通話,如果平日裡與孩子交流都用家鄉話,那麼孩子會說話孩子最容易說出口的就是家鄉的語言。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一個嬰兒學習語言的過程—模仿。對了,嬰兒最初學習語言的途徑就是模仿,他看著說話人的嘴不自覺的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這其實是嬰兒的語言,在不斷的模仿中他找到了與他說話人這個人音調,直至越來越像,這樣慢慢脫離模仿,就會獨立說話了。

    在這個習得的過程中,儘量與孩子說話要發音準確表達清晰。為了孩子的成長髮育,不要用家鄉話交流是要刻意說明的。

  • 4 # 友伴媽媽

    關於嬰兒是怎麼學會說話的,現在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

    在心理研究領域,主要有如下五種理論:

    第一、強化說。

    言語的獲得是條件反射的建立,而強化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這種理論看,嬰兒發出無意識的語音時,大人獲得了這種語音,然後對這種語音進行強化,嬰兒建立了條件反射,慢慢就會說了。比如寶寶無意識地發出媽媽的音,你就總和她說媽媽,媽媽,她再發出媽媽的音時,就會伴有你的微笑和積極的迴應。慢慢她就會說媽媽了。

    第二、轉換生成說。

    語言是利用規則去理解和創造的,而不是透過模仿和強化得來的;語法是生成的,嬰兒先天就具有一種普遍語法,言語獲得過程就是由普遍語法向隔壁語法轉化的過程;每一個句子都有其深層和表層結構,句子的深層結構(語義)透過轉換規則而變為表層結構(語音),從而被感知和傳遞。

    第三、模仿說。

    認為嬰兒言語是對成人言語的模仿,這種模仿是有創造和選擇的。

    寶寶是透過對大人說話的模仿而學會說話的。

    第四、認知說。

    強調環境與主體相互作用對言語發生和發展的影響,認為語言是兒童的一種符號功能,語言源於智力並隨思維的發展而發展。

    也就是寶寶的認知智力水平到了會說話的階段了,自然就會說了。

    第五、相互作用理論。

    這種結合了上面理論的優點,強調內部經驗和環境輸入之間的相互作用。

    也就是孩子自己本身就有語言庫,但還需要家長不停地對他說,來讓語言庫開發出來,並且越開發越好。

    總之,不管是哪種理論,外界的語言刺激都是必須的。所以寶爸寶媽們,多和小寶寶說話,準沒錯!

  • 5 # 小獸媽媽

    嬰兒學習說話是透過聽,然後來模仿成人的語言。

    我們一直說聾啞人,就是因為他們的耳朵聽不見,所以他們沒有辦法表達出來,即便他們的嗓子聲帶什麼都正常的,但是他們既然沒有輸入,肯定就沒有輸出,所以耳聾就不會講話了。所以我特別敬佩那些耳朵天生有殘疾,但是透過不斷的努力學會說話的人,他們真的特別的棒。

    所以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條件下,孩子就會講話了。

  • 6 # 兒科醫生雨滴

    關於嬰兒怎麼學說話的,得從牙牙學語到詞語成句開始說起,每個寶寶都有自己“自成一家”的語言學成節奏。

      有的寶寶6個月就會“麻麻~”的叫,而有的寶寶要等到1歲左右才會有第一個單詞。

      有的寶寶15個月時就能對答如流,而有的寶寶這時候才剛剛開口說話……

      所以,面對寶寶個體發育的差異,很多家長會無法判斷寶寶成長髮育是否正常。

      下面的表格中整理了大部分寶寶語言水平的發展軌跡。爸爸媽媽們可以參考一下這個“水平線”。

      寶寶語言水平的發展軌跡:

    3個月

      這個階段的寶寶,主要是藉助哭鬧來表達需求,僅能發出a、n、m、b簡單且無意義的單音節,開始牙牙學語。

    6個月

      開始能說疊音字詞了,他最喜歡哪個詞呢?一定是“麻~麻~”!會想嘗試發出各種聲音,還處在口齒不清時期。

    1歲

      差不多能理解70個詞(不是說哦)。他開始主動組織一些簡單的概念,他甚至能用這些概念組成事物。例如,狗狗。一開始“狗狗”代表所有四條腿的動物,直到寶寶意識到狗不是貓。

    18個月

      18個月大的寶寶能夠主動使用20個左右的單詞說話。能叫出熟悉物品的名字,雖然還不會說很多話,但能聽懂大人的需求,也能借助肢體簡單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2歲

      70%的寶寶到2歲的時候能夠掌握5-250個字(大多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並且能夠把他們組裝成簡單的兩三個字的短句,比如“喝奶”“好吃”等等。

    2歲半

      能夠用“我”這個第一人稱來表達自己,詞彙量大約有300個了。此外,還知道常見日用品的名字,兒歌儲備量也增至8—10首。

    3歲

    4歲

      4歲的寶寶能夠用語言表達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和順序:“王子親了那個公主,因此她醒過來了。”

      看完寶寶的語言發展軌跡,不由感嘆:原來,寶寶是這樣一步一步學會說話的啊!

      但是,這樣的“軌跡”一出來,另一個問題又來:

      寶寶真實情況和表格不一樣怎麼辦?

      經常有媽媽苦惱:

      為什麼我家寶寶快1歲了,還不會叫爸爸媽媽?

      為什麼我家寶寶都2歲了,還不怎麼說話?……

      這不是個別現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擔憂。

      其實,所謂的“發展軌跡”只是一個“平均水平”,就像寶寶成長髮育有高有低有胖有瘦,開口說話也是因人而異的。

      老話說得好:先會走路的寶寶講話會晚,而先會講話的寶寶後會走路。確實,語言的發展因人而異,有些活潑好動的寶寶注意力容易分散,無法集中於語言表達,開口相對要晚。

      所以父母需要樹立正確觀點:因為個體差異,寶寶的語言發展參差不齊並不奇怪。您家寶寶是怎樣呢?

    我是雨滴姐姐,0-6歲寶寶的私人家庭醫生!感恩遇見,身為有20年兒童保健及兒科臨床經驗,國家級營養師,高階育嬰師定期在這為您解惑!育兒路上有雨滴春風細雨,攜手相伴!

  • 7 # 愛心輔導媽媽

    另外,孩子再長大一點,就會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媽媽平時跟孩子說的話,已經融入孩子的腦海,孩子積累了許多話語,雖然不會表達,但已經懂得媽媽說話的意思了,等聲帶一旦成熟,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說話了。

    如果,媽媽總以為孩子什麼也不懂,平時就不跟孩子說話,孩子吸收的資訊量很有限,那麼這樣的孩子說話一定很晚。

    總之,自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孩子跟媽媽就會有感應,所以,媽媽一定要多跟孩子嘮嗑,給孩子輸入語言,孩子很快就會說話了。

  • 8 # 雙胞胎媽媽育兒記

    嬰兒剛來到這個世界,你開始世界對他來說還是模糊的,聲音對他來說影響是在水裡聽到的一樣,一切都是模糊緩慢的。

    當他隨著腦部和身體的成長,嬰兒對大人們的語言開始能夠理解互動,經過八九個月的聆聽,嬰兒開始能夠咿咿呀呀練習發音,有的小嬰兒在更早的時候就能發出媽媽的諧音,這裡許多家長都興奮不已,而其實他可能並不是叫媽媽,只是這個發音比較容易。當大人跟他有更多的互動,他會受到鼓舞,逐漸增加其他的語言發音。

    孩子越往後倒了一週歲左右。就能簡單地說許多的詞語,也能夠用詞語的方式拼湊他想表達的意思,比如要不要,吃飯,好等等。越往後孩子的語言能力越來越好,開始能學小短句到慢慢地幾句一起表達,這就是小嬰兒學語言的一個基本過程。

  • 9 # 3歲媽咪

    嬰兒自己的嘴巴也會不經意的發出聲音,比如吃喝的時候,而且“Ba"的發音最簡單,只要吃嚼有聲都能發出這個聲音,所以寶寶會很早領悟到這個音,所以大部分寶寶第一個會說的字音是“爸”。

    嬰兒是由傾聽開始,每次有人說話,嬰兒都會很認真的傾聽聲音,觀察人的嘴形是如何帶動聲音發出的。傾聽加觀察一段時間,只要不是難的發音,比如捲舌,後腔口發音,直舌這些等等,寶寶一般在觀察一段時間後會說出簡單的單字。

  • 10 # 三寶媽媽育兒經

    教嬰兒說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覺得在這個過程中,教孩子說話的大人們,媽媽,爸爸,甚至長輩如爺爺奶奶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得多說,從孩子出生起,就跟孩子多交流,抱著孩子,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說一些簡單的話。比如,我是你媽媽。你在看什麼。看看,那邊就是你的爸爸。這是你的奶瓶。我給你拿尿布去了等等。

    其次就是要耐心的,專心的聽,而且一定要給予適當的迴應。當孩子大些,試圖跟你交流的時候,你一定得有所反應。三四個月或者再大些,他就發出一些聲音,你可以邊做家務邊用聲音迴應他。噢,你在說什麼呢?渴了還是餓了?要喝牛奶嗎?想要媽媽陪陪你?等等。用一些簡單的詞彙語氣輕柔的迴應他,給他語音刺激的同時也讓他感覺有人在關注著他。

    他再大些,一歲多,會走了,有時候需要跟你描述一些事情,因為他年齡小,表達詞彙有限,可能一句話要說很長時間,一件事雜七雜八的說不清楚。這個時候你要停下手頭的工作,低下身子保持跟他一樣的高度,耐心專心的聽他說完,並給與適當的迴應,表示你確實在聽。不要因為他描述不清或者不明確而心生厭倦,打斷他或者乾脆不停,讓他覺得他說的話是不受歡迎的,可能影響他說話的積極性。

    最後就是在孩子再大些的時候,如果他發音不對,語法有問題或者詞彙使用不恰當,我的觀點是儘量不糾正他,因為糾正孩子會讓他有挫敗感。只要周圍的大人們用正確的語調,語法跟他交流他會自己慢慢糾正的。我不太建議我們用孩子自己用的兒話語跟他交流,我提倡用我們正常的詞彙和語氣與孩子交流。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孩子是在雙語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那麼他開口說話的時間就會比同齡的小孩子晚些,這一點家長不用擔心,他只要開口就是當然的雙語,甚至思維也是雙語的。

  • 11 # 兜媽愛叨叨

    0-6個月

    寶寶會說啥:寶寶出生後就能聽見各種聲音啦,這個階段他只會哭哭,或者用嘴唇和舌頭髮出哼哧哼哧的聲音。

    寶寶能理解:他會試著分辨不同生物的發出的聲音。4周大的寶寶就能分辨出“媽”“爸”這樣的單音節了,但是到2個月左右,才能利用嘴唇發出不同的聲音。

    4-6個月

    寶寶會說啥:開始能發出g,k,m,w,p,b 這些聲母的音,喜歡重複經常聽到的話。在吱吱呀呀的時候喜歡重複說“媽”“爸”甚至是自己的小名兒。

    寶寶能理解:4個月半的寶寶就能聽懂自己的名字啦!但是到6個月左右才能理解這是自己的名字。

    7-12個月

    寶寶會說啥:這個階段的寶寶特別喜歡重複自己聽到的音節,9個月左右的時候,就會手指想要的東西,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不過,得到10-12個月左右,他才能開口說話。一般學會的第一個詞都是“媽媽”“爸爸”。

    寶寶能理解:簡單的詞語,比如“奶瓶”“奶”,但是句子對於他來說就是@#@%#……¥制止他的時候只要轉換語調,假裝兇巴巴的就可以了。

    13-18個月

    寶寶會說啥:寶寶學會第一個詞後,就會樂此不疲地嘗試更多。但是他們學的很慢,一個月只能學幾個詞,而且先會的都是名詞。這個階段的寶寶只會說詞語,說句子的能力為0。

    寶寶能理解:寶寶能聽懂更多的詞了,也可以聽懂簡單的指令。所以,下次你說“過來”的時候,如果寶寶反而跑遠了,你就反思下是不是惹他生氣啦!

    19-24個月

    寶寶能理解:慢慢能理解表示動作的詞,這個階段寶寶說的話都是從爸爸媽媽那學來的,所以要多說,多引導。

    25-36個月

    寶寶會說啥:寶寶慢慢地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複述在周圍發生的事情,還會學說小故事。如果家裡人有口音,比如不能分辨f和h,在這個階段時最容易糾正。

    寶寶能理解:能理解簡單的故事。

    看完才知道,原來跟小寶寶說話,他們根本聽不懂!

    哈哈哈哈,原來兜寶小時候我和他說的那些話都是對牛彈琴!不過,如果孩子到了2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寶媽寶爸要多和寶寶說話,哪怕是“對牛彈琴”,也要堅持。

    除了多陪寶寶說話,還可以這樣幫助寶寶學習:

    聽學押韻的兒歌。

    重複寶寶的錯誤。如果寶寶說“奶喝”,寶媽不必糾正寶寶,可以直接跟著寶寶說“我要喝奶”,這樣寶寶慢慢就能學會。多進行親子閱讀。除了讀書給寶寶聽,還可以問問簡單的問題,增加閱讀的樂趣。

  • 12 # 全職二胎媽媽育兒

    一,語言是人類特有的高階神經活動,語言的發展要經過發音、 理解和表達三個階段。嬰兒期正是小兒語言的發生期,大人要利用一切條件 對嬰兒進行語言訓練,為日後的語言發展奠定基礎。

    二,寶寶雖然不會說話 , 但它會把聽到的內容作為資訊,存入記憶, 為未來的語言交流 打下基礎。嬰兒的口語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樣 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學來的,視覺和聽覺若限制在一個小範圍內 ,語言也就限制了一個小範圍內, 因此一定要讓寶寶多看多聽。

    三,生活中多對嬰兒說話,將說話與教嬰兒認識環境的活動結合起來 ,教寶寶認識物品,反覆教他認識並喜愛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起床時教他認識衣服和被子,開燈時教他認識燈,坐小車時認識下車,戴帽子的時候認識帽子 ,父母要多帶孩子外出開闊眼界,認識大自然。

    四,在和嬰兒一起玩耍的時候,可利用嬰兒喜愛的玩具和活動來教 嬰兒。如大人扮作小狗汪汪叫, 玩娃娃的時候把娃娃藏起來讓他找。 玩的同時多和他說玩具的名稱及活動的名稱 。在日常生活中 大人要多叫嬰兒的名字,讓孩子逐漸確認自己的名字。並教他認識家庭成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

    這樣, 寶寶就會慢慢學會說話了。

  • 13 # 蜜桃姐姐

    寶寶在頭兩年應該就學會說話了。早在他說出第一個字前,他就已經瞭解了語言的規則,知道成人如何使用它來溝通。

    寶寶開始用他的舌頭、嘴唇和任何慢慢長出的牙齒髮出聲音(在剛出生一個月到兩個月,寶寶首先會“哭”,然後會發出“哦”和“啊”這樣的詞)。很快這些聲音就會變成真正的詞語——“媽媽”和“爸爸”。(小蜜桃剛說出這兩個詞,可是讓我和先生超級激動的!)

    從那時起,寶寶會從家長和周圍的其他人那裡學到更多的單詞。在18個月到2年之間的某個時候,他會開始說出兩到四個單詞的句子。當寶寶情緒高漲和行為上有所發展時,他越來越能用語言來描述他所看到的、聽到的、感覺的、思考的和想要的。

    嬰兒如何學會說話的?

    在子宮內

    許多研究者認為,當嬰兒還在子宮內時,理解語言的工作就開始了。正如未出生的嬰兒習慣了母親心臟的穩定跳動一樣,孩子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並記住這個聲音。

    出生3個月

    哭泣是寶寶的第一種交流方式。當然,不同的發聲有不同的含義:尖叫,可能意味著寶寶餓了;而嗚咽、斷斷續續的哭泣可能暗示他需要換尿布了。當寶寶再長大點後,他會發出咯咯的笑聲、低聲說話、甚至嘆氣。至於他理解語言的能力,也在慢慢發展。從單詞到片語到句子,寶寶一直從周圍的環境中在學習中。

    4~6個月

    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牙牙學語。大約6個月後,他就能對自己的名字做出反應。

    父母可能偶爾聽到孩子說“媽媽”或“爸爸”。雖然它肯定會融化家長的心,但孩子還沒有理解這些字詞,和我們所期待的意義可能不同。寶寶在嘗試說話,聽起來就像是自言自語,“嬰兒式”語言與無休止的話串在一起(大人聽不懂很正常啦)。孩子在嘗試用舌頭、牙齒、軟顎和聲帶,發出各種奇怪的聲音。

    在這個階段,不管家長在家裡說中文、英語或其他語言,對孩子來說,發音都是一樣的。可能會注意到孩子喜歡某些聲音(比如“ka”或“da”),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因為孩子喜歡他們說話的方式和他說話時的嘴的感覺。

    7~12個月

    寶寶會發出和家長類似的聲音,那是因為他們正在嘗試類似父母使用的音調和模式。家長可以多和他們說話,給他們讀書,來鼓勵孩子們“嘮叨”。

    13~18個月

    現在孩子正在使用一個或多個詞,而且也知道意思。他甚至會練習變音,在問問題時提高聲調,因為他逐漸瞭解到交流可以幫助滿足自己的需求。

    19~24個月

    雖然現在可能說不到幾十個單詞,但孩子現在理解得比說的還要多。他每天都會學到更多的單詞,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說的話(文明用語哦)!孩子甚至可以把兩個詞連在一起,做一些基本的句子,比如“揹著我”。

    到2歲的時候,孩子可能會用兩~四個單詞的句子來唱簡單的曲調。他會開始談論他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想什麼和感覺什麼。代詞可能還比較混淆,這就是為什麼他可能會說“寶寶扔”而不是“我扔。”

    25~36個月

    孩子可能會掙扎一段時間才能用合適的音量說話,當然時間很快。他也開始掌握代詞的用法,比如“我”、“我們”和“你”。

    在2歲到3歲之間,孩子的詞彙量不斷擴大,對家長說的話理解得也越來越多。他會把名詞和動詞串在一起組成簡單的句子,比如“我現在就走”。

    當孩子3歲時,可能就很“健談”了。他將能夠進行一次持續的交談,父母能夠理解他所說的大部分內容。

  • 14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嬰兒是怎麼學會說話的?想弄清楚孩子語言發展規律,我們需要弄清楚的第一問題是:

    區別什麼是“語言理解”和“語言生成”。

    “語言理解”的發展是早於“語言生成”的。

    也就是說,孩子是先聽得懂,然後才會說。

    爸爸媽媽肯定有這樣的經驗,你叫寶寶的名字,他會回頭、會對你笑,會用跟多方式去迴應你,但是他自己不會說自己的名字。

    這就說明寶寶在還不會說話前,已經能聽得懂語言了。

    不僅如此,在整個嬰兒期,語言理解這個能力的發展也比語言生成這個能力的發展要快得多。

    例如,在嬰兒期,對單詞的理解是以每個月22個的速度增長的,但一旦孩子開始說話,單詞的生成速度每個月只能新增9個。所以,即便這時候寶寶完全不會說話,語言的交流也已經開始了。

    那這個時候聲音和語言的交流是什麼樣的呢?

    爸爸媽媽們肯定都有這樣的經驗,在你的寶寶還是很小很小的嬰兒的時候,你們待在一起,你會聽見寶寶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咕咕的叫聲、哭聲、咯咯的笑聲、嘟嘟囔囔的聲音等等。

    儘管這些聲音沒什麼意義,但正是這些聲音、面部表情、手勢或其他非語言的方式進行的交流,就叫做“前語言交流”了。

    “前語言交流”,聽上去是不是很學術很專業的樣子?舉個例子,你就很容易明白了。

    如果現在,你的寶寶正好幾個月大,你可以跟他玩這個遊戲試試:

    你對著寶寶說:“啊~~”,寶寶也會重複“啊~~”,然後你再重複“啊~~~~”“,寶寶又再跟著“啊~~~~”你在說“啊~~~~~~~~”寶寶也會跟著“啊~~~~~~~~,雖然你的聲音和寶寶的聲音都沒人能懂,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但你發現了沒:

    這個過程就類似一種對話交流。

    這個過程讓寶寶意識到:交流需要雙方參與,輪流進行。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牙牙學語。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前語言還有其他的含義。比如手勢:

    大家腦補這樣一個場景:當那你的小寶寶想伸手夠一個球,但發現自己拿不到,生氣的哭起來,於是爸爸馬上明白了寶寶的需求,趕緊把球遞給他。那一瞬間,交流就發生了。

    儘管這個交流技術沒有用到我們通常認為的語言,屬於前語言的,但已經有了很大的飛躍。

    再過幾個月,前語言的技能就要被取代了,寶寶的新技能是:一個真正的字。

    爸爸媽媽一定還記得,當你的寶寶第一次說出“mama”或者”baba”這個音的時候,你是怎樣的心情?有沒有喜出望外?他已經可以說出一個真正的字了。

    一旦孩子開始生成詞語,詞彙量就開始快速增長了。到了15個月,孩子寶寶已經平均掌握了10個單詞,並且詞彙量還會有系統系統地擴充,直到18個月左右,語言發展的單字階段結束。也就是說,寶寶不再只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往外蹦了。

    在這之後的短短的一段時間裡,寶寶的詞彙量就會出現一個突然的爆發式增長,一般會從50個單詞增長到400個單詞。隨著詞彙量的爆發,

    寶寶又發展出一項新成就:可以把單個的字詞連成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比如寶寶會說:“媽媽抱,狗狗叫,寶寶吃”。你看,像不像幾十年以前,電話不普及的時候,人們發電報一樣,特別省略?所以我們把這樣的語言稱作“電報語”。

    寶寶省去了一句話中不太重要的詞,比如:“寶寶想吃飯”很可能就被寶寶省略成“寶寶吃”了,就像我們成人發電報時,為了省錢儘量減少字數一樣。

    電報語儘管和我們成人常用的語言不一樣但它是寶寶語言發展巨大的進步。因為雖然簡短,只有兩個詞,但這兩個詞的順序是對的喲!至少他說的是“寶寶吃”,不是“吃寶吃”,更不是“寶吃寶”。

    “寶寶吃”已經很清楚地,用我們所熟悉的的順序表達出了自己的意思。

    到了兩歲之後,小朋友就更加厲害,可以說完整的簡單的句子了。

    比如“爸爸去上班,哥哥拿給我”。“你我他”這些代名詞也開始會用了。

    還有形容詞也出現在了寶寶的語言裡。

    不知道爸爸媽媽注意到了沒有,寶寶小的時候,會說的大部分都是名詞:書、車車、糖……然後大一點,會說一些動詞,比如跳、跑、吃之類的;最後才會說形容詞。

    2歲多的小朋友已經可以說“好漂亮,好香”這樣的語言了。是不是進步越來越大了呢?孩子對語言越來越有興趣。

    一張表格總結一些孩子語言發展的規律

  • 15 # 初冬565656

    我個人認為嬰兒學會說話,要先有發音的準備期,再有對語言的理解,再回說。

    1.語言的概念。

    語言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交通工具,是某個民族詞彙系統與語法系統的總和。

    2.語言發音的準備。

    嬰兒發音準備經歷三個階段。

    (1)簡單發音階段(1~3個月)。

    新生兒因呼吸而發聲,哭是最初的發音,成人注意聽,當發聲停止時,能聽出ei,ou的聲音。

    2個月後,成人逗她時,能發出ai,a,ei等音。這些音不需要較多的唇舌運動,張口氣流從口腔衝出而自然發音。

    此階段的發音是一種本能行為。

    (2)連續音節階段(4~8個月)。

    嬰兒吃飽,睡醒,舒服時,自動發出“ma——ma”“pa——pa”這種發音是前言語階段的發音現象,成人若將這些音與具體事物相連線,可使嬰兒形成條件反射,使發出聲音更有意義)

    (3)模仿發音階段(9~12個月)。

    增加了不同音節的連續發音,音調多樣化。聽起來像是在說話,只是為幼兒發音做準備。

    3.語言理解的準備。

    (1)語言直覺能力的準備。

    新生兒對言語刺激非常敏感,出生不到10天能區分語音和其他聲音。

    (2) 語詞理解準備。

    8~9個月幼兒,能“ 聽懂”成人一些語言,並做動作,但此時幼兒以動作回答的反應是針對語調和整個情境,不是針對詞本身的確切意義。

    4.語言的形成。

    一歲幼兒進入正式學習語言階段,2~3年內,幼兒能初步掌握周圍環境常用的基本語言。幼兒言語發展基本規律是,先聽懂,後會說。

    (1)不完整句階段。

    (1)單詞句階段(1~1.5歲)。

    幼兒開始能主動說出有一定意義的詞。他們說出的詞有,單音重疊,一詞多義,以詞代句的特點。

    (2)雙詞句階段(1.5~2歲)。

    一歲半後,幼兒說話積極性高漲起來,不大說話變得愛說話,說出詞彙增加。2歲能說出200多個。這一階段說的話由雙個詞或三個詞組合在一起的句子,形式如同“電報句”或“電報式語言”

    5.完整句階段。

  • 16 # 天天向上fox

    其實嬰兒生下來後剛開始雖然是閉著眼,但是嬰兒還是有聽覺得,還是有感覺的,對這個世界的聲音和物體還是很好奇的,比如當你把手指放進嬰兒手心,嬰兒會用力捏你的手指的,這說明嬰兒還是對你感到好奇的。

    當嬰兒爭開眼後,更是對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感到新奇,嬰兒覺得這世界原來是這模樣恨不得去探索一下。其實嬰兒一直都在學習和探索這個世界,嬰兒一般都是很好奇很認真的學媽媽怎麼說話,雖然剛開始不會但是嬰兒會盯著媽媽的嘴唇開始學,然後就咿咿呀呀的學了,並開始學習著媽媽的肢體語言,比如媽媽指著爸爸讓嬰兒學叫爸爸等,嬰兒也會看肢體語言的,這樣就學得更快了。

  • 17 # jason媽咪有辦法

    現在有一種英語的學習方式就是先讓孩子在一個英語環境裡大量的聽,模仿的就是語言的產生環境。每個人,即使不特意教,他也會自然而然地開始會說話,只是有早有晚。

    嬰兒接受階段:給予大量的語言刺激

    嬰兒看似什麼都不懂,處於睡了吃,吃了睡的狀態,但是實際上外界的刺激對於他們來說特別敏感。

    前幾天看一個問答,說有個孩子半夜總是啼哭,後來有人說你家裡有個老鼠洞,嬰兒聽力特別敏感,半夜吵到他,所以一直會哭,後來家人果真在牆角找到一個老鼠洞,堵上之後就孩子就再也沒哭過了。

    所以在孩子還是嬰兒期時,不防多和他互動,這個互動也不是特意講什麼,只要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講給孩子聽就成,比如換尿布,比如餵奶時,比如陪孩子玩時。

    一定是大量的語言輸入會刺激嬰兒的大腦和語言中樞。

    嬰兒想表達階段:適當的留白

    等到嬰兒開始蹦話時期,就要適當地給孩子留白了,不要太善解人意,孩子還沒等說出口,家裡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就迅速地滿足孩子,這是不利於孩子開口的。

    鼓勵孩子自己說出來想要什麼,比如孩子想吃蘋果,會拉著你指指蘋果,你可以問他:這是什麼?然後教他說,蘋果,蘋果。下一次的時候就可以鼓勵孩子自己說出來蘋果,說出來之後可以適當的親孩子一下,然後再去給他削蘋果。

    孩子會表達階段

    孩子學會表達後,這時候往往更需要的是大人的耳朵,而不是大人喋喋不休的說教,這時候大人就喜歡多聽少評價。

    窗邊的小豆豆裡說,小豆豆在去了巴學園之後,校長聽她講了兩個多小時,她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被尊重,這在她很擅長教育的父母那裡也沒有得到的。

    可見孩子是多麼需要被關注,被聽,被傾訴。

  • 18 # 豌豆媽媽育兒

    小嬰兒是如何學會說話的。有一個有趣的實驗是這樣的,實驗者找到了十幾個半歲的小孩子,讓他們坐在家長的懷中,給她們看影片,家長需要被矇住眼睛,重複她們從耳機裡聽到的話,來說給孩子聽,比如家長會說,你看到了小狗嗎?這個時候螢幕上會有兩幅畫,其中一幅就是家長提到的東西。

    研究證明被家長語言提到的東西孩子更容易記住。為什麼呢?這就叫做“前語言時期”。通俗講,就是孩子在學說話之前,是先學會聽話的,大量詞彙量和有關聯的畫面,組成了詞彙網。所以,小嬰兒是怎樣學會說話的,是先學會儲備大量相關聯的詞彙的。

    所以,想要讓孩子學會說話,父母們要先教會孩子怎樣去說話。比如,指著奶瓶告訴孩子該喝奶了,指著皮球告訴孩子來玩皮球。這樣語言和實物具有關聯性的句子,會讓孩子自主的建立起聯絡。

    對於父母來說,想讓孩子學會說話,父母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從孩子嬰兒時期就學會和孩子進行語言互動。媽媽們可以陳述和孩子一起在進行的事情,比如我們吃奶的時候告訴孩子,我們要吃奶了。換尿布的時候告訴孩子,我們在換尿布,這樣可以讓你的屁股保持乾爽,告訴孩子他正在經歷的事情,建立語言和情景的聯絡。

    孩子最早的語言是從啊、哦,等詞彙開始的,作為父母,不要不把這些詞語當語言,當孩子自言自語的啊啊哦哦的時候,父母最好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去回覆他。孩子看著牆上的畫,父母可以用手指著描述給他。或者孩子吃飽了心情愉悅,父母可以把感情描述出來告訴孩子。父母的及時迴應也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語言和實物的聯絡。

    多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書本的畫面刺激與語言的關聯效能讓孩子積累更豐富的詞彙。孩子半歲的時候,父母可以挑選最簡單的繪本,比如《抱抱》,每一頁都是重複的抱抱,每講一頁,媽媽做一下抱抱的動作,久而久之,媽媽說抱抱,抱抱可能就會做出抱抱的動作。再如媽媽經常和孩子去做拍手遊戲,當孩子熟練之後,媽媽說拍手,孩子就會做出拍手的動作。反過來,當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媽媽拍拍手,孩子可能就會說出拍手。

    孩子學說話時期,媽媽要去多多鼓勵孩子。比如孩子指著皮球只會說球的時候,媽媽了可以幫助孩子講清楚句子:寶寶要皮球,也可以去詢問:寶寶要皮球嗎?如此一來,孩子就知道如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儘早的開口說話,媽媽們一定要做個話嘮媽媽,要不厭其煩的說。

  • 19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寶寶學說話是先理解、後表達,需要相對比較長的發展過程,通俗講大致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1、 練習發原音。寶寶出生不久就能夠分辨出來人說話的聲音和其它聲音,他們對人說話的聲音更敏感,同時從很早就會開始練習發“a\o\e”等母音;所以媽媽要對寶寶溫柔細語地說,還要積極迴應寶寶才好。

    2、 嘗試發字音。半歲前後寶寶開始能夠發出字音,從“baba/mama/nana”等不斷豐富,最初的發音沒有特定含義,然後透過不斷把聲音和事物以及家長的迴應聯絡起來,逐漸理解簡單的名詞,以後是基本動詞和形容詞,到一歲半左右多數寶寶能夠說十個以上的單詞;媽媽爸爸言之有物地重複介紹詞彙,並且引導寶寶對照具體事物是能夠幫到寶寶的。

    3、 單個詞和疊音詞代表多重含義。寶寶的理解能力和想法總是先於表達取得進步,開始他們會用簡單的幾個詞,在具體的情境當中代表不同的含義,同時也特別喜歡用疊音詞;媽媽爸爸滿足寶寶的時候有所區別,平時慢半拍而當寶寶發聲時,尤其說出相關的一兩個詞就快速滿足,可以有效促進言語發展。

    4、 說短語、愛插話。發現言語的妙用之後,寶寶不僅喜歡模仿還會特別喜歡“插話”和“填空”,他們常常重複大人的話,而且主動地找機會練習;所以多跟寶寶對話,講故事的時候給寶寶提供參與的機會,可以極大提升寶寶的主動表達的能力。

    5、 自言自語邊玩邊說。媽媽爸爸常常發現寶寶一邊玩一邊自言自語,那正是他們自我練習語言和思維的典型鏡頭;找到合適的時機給寶寶提些簡單的問題,跟他們聊聊正在進行的遊戲,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6、 句子不斷變長,從單句到複合句。2歲左右開始進入口語爆發期,寶寶會越說越複雜,除了聊天講故事,讓寶寶多跟小夥伴遊戲交流也能為他們創造良好的語言發展環境。

    語言發展的個體差異比較大,而且環境的影響也非常明顯,讓寶寶聽得清楚、用得明白,特別是積極引導而不施壓硬逼寶寶說,這些都是媽媽爸爸可以注意的基本原則。另外,如果有條件創造雙語的環境,寶寶還可以象學習母語一樣直接學會第二門語言,展現出孩子超強的語言發展潛力。

  • 20 # 平原春秋

    孩子從出生到六歲左右,是學習語言的敏感期,在這個時期內,孩子對外部環境的語言刺激會產生特別敏感的感受力,大人的語言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智,使得孩子會產生一定的生理反應,也就是說這時孩子的內心會有一股無法遏止的動力,使孩子對語言產生嘗試學習的熱情。

    我們要在孩子語言的敏感期內,多和孩子進行交流。特別是當孩子還不會說的時候,也要對孩子不斷重複說一些話,這時看似孩子不會學說,其實孩子已經在內心中模仿大人的語言了。孩子是在模仿大人的口型中發聲說話的,所以大人在孩子剛想學說時,要不斷地重複一個詞語,讓孩子在不斷地模仿中學會。有時大人給孩子重複地說某些詞語時,孩子當時可能不會說,可是孩子會在一定的情景中突然冒出我們平時重複給孩子的一些詞語。所以要想讓孩子學說話,要不斷重複地給孩子說。

    我們聽說過狼孩,當孩子在小時候被狼吊去後,孩子就會學習狼叫,孩子也是在那樣的環境中模仿狼的口型學會的。狼孩在很小的時候,如果被獲救,再學習語言不難,可是一旦過了六七歲的語言敏感期,孩子再學習就困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介紹一下甄嬛傳皇帝對甄嬛的情感歷程,多年來怎麼慢慢淪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