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陳慶之的氣魄

    當然是張之洞了,人稱香帥。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洋務派是指那些希望透過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來實現強兵富國的人。洋務派的原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他提出的。

    在工業方面,創辦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有較大的影響。

    所以毛澤東評價說: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大影響。

    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今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前身)、湖北武昌蒙養院(我國最早的學前教育學校)。

    最後,他還是個喜歡熬夜的。張之洞的作息與常人不同,每天下午二時睡覺,晚上十時起床辦公。(夜貓子)

    末了,他還是個喜歡養貓的,家裡養了好幾十只吶。(貓奴)

    就是這個老頭子。

  • 2 # 清水空流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不錯,有北洋,必有南洋。由於北洋集團在滿清滅亡以後成為最終當家人,所以北洋的存在感強, 北洋大臣成為北洋政府。但南洋就比較低調,而且民國以後南洋也基本不存在了,但實際上南洋和北洋是在滿清晚清的實力是極其強大的,絲毫不遜於北洋集團。

    晚清以後國門洞開 ,大量的外國湧入長江內地,為了加強聯絡滿清政府於咸豐三年也就是公元1861年設立五口通商大臣,位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之下(外交部)全權負責廈門,等廣州、福州、上海、寧波、各通商事務及各項“洋務”,由江蘇巡撫(省長)兼任。後改稱南洋通商大臣。也就相當於地方官員處理外交事務。

    南洋通商事務大臣都是二品大員,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對外管外交,對內管行政。完全是位高權重。絲毫不壓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二人在級別上是一樣的。南洋通商基本上是有兩江總督兼任。

    歷任南洋通商事務大臣分別由曾國藩。薛煥,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林則徐女婿)端方,劉坤一,張之洞。

  • 3 # 歷史研習社

    眾所周知,李鴻章身為晚清政治中的核心人物,身兼數職。從兩江總督任上離開後,他是最接近帝國政治中心的直隸總督,還是與外國勢力長期交涉博弈的北洋大臣(居此高位近30年)。

    問題的提出

    那麼這時一個問題來了,既然李鴻章是“北洋大臣”,那麼是否有“南洋大臣”呢?

    當然是有啦,南北洋大臣,全稱為南北洋通商大臣,他們是清朝政府在處理涉外事務(及興辦洋務)上的左膀右臂。前者的理事範圍包括山東、遼東與河北;而後者則掌管著江浙、福建等南方沿海省份的涉外事務。

    沈葆楨的傳奇人生

    南洋大臣先後有數人擔任,而這些南洋大臣當中,有一位無論論資歷,還是貢獻程度,都與李鴻章不相上下,他,就是晚清名臣沈葆楨。

    從窮秀才到朝廷命官

    沈葆楨出身在福州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當地的私塾先生。雖說是書香門第,但他的家境並不富裕,畢竟,家有五斗糧,不當孩子王。

    不過,沈葆楨並沒有因為捉襟見肘的經濟能力,而放棄自己的學業。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幾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讀,讓他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秀才,變為了清廷欽定的命官。

    (沈葆楨的墨寶)

    得曾國藩賞識,沈迅速崛起

    在19世紀50年代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太平軍一路衝殺,給南方地區的府縣造成極大震動,而沈葆楨此一時期,正任職於太平軍頻繁活動的江西。

    沈葆楨並沒有像其他官吏一樣望風而逃,而是積極組織地方武裝與太平軍廝殺,這也讓當時的湘軍統帥曾國藩十分看重,並將其招入幕僚當中。

    曾國藩的賞識為沈鋪平了前進的道路,在曾的支援下,沈不僅結識了更多的清朝軍政要員,與他們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絡,還進一步鍛鍊了自己的處事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來往於大江南北的過程中,他深切地體會到了西方堅船利炮的先進,也為自己的落後感到憂慮,沈葆楨的思想在迅速發生著蛻變。

    (沈葆楨像)

    執掌福州船政局,為近代海軍事業出力

    公元1866年秋,左宗棠因統領西征軍討伐西北叛亂,而不得不離開了自己在福建的崗位。左宗棠臨走前,留下了尚在草創階段的馬尾造船廠與培養相應人才的“求是堂藝局”。

    左宗棠當然不能看著自己的事業半途而廢的,他想起了在過去戰爭歲月中結識的知己沈葆楨,並決定向清廷推薦沈來繼續主持福建的船政。

    為了讓左宗棠盡心於西北軍務,清廷同意了他的推薦。而沈葆楨也不負眾望,他到任後不久,即以嚴明的紀律規範船廠的生產活動,並對工作積極者加以褒獎。在沈的鐵腕政策下,馬尾造船廠成功的造出了第一艘輪船,船廠積累了一定的生產經驗,也為以後的自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督促生產外,在培養人才方面,沈也是不遺餘力。左宗棠臨行前就唸念不忘培養海軍人才,在沈的主持下,清帝國海軍軍官的搖籃——福州船政學堂正式建立。

    沈的船政學堂對外積極招納人才,一些歐美國家的技術人才紛紛來效力,不少底層家庭的孩子為了給家裡負擔壓力,也來到了學堂就學,原因很簡單——學堂不僅包吃住,每月還發放補貼。

    在這些人中,有翻譯《天演論》的思想家嚴復,還有鄧世昌等未來的海軍將才。他們大多克服了語言不通(多為英法雙語教學)等困難,成為了清帝國未來海軍建設不可或缺的種子軍官。飲水思源,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成就,與沈葆楨嘔心瀝血的奔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沈葆楨不單單管起企業井井有條,在處理涉外事務上,他也極有魄力。1874年,日本藉口臺灣土著殺害琉球漁民,派西鄉從道領數千精兵登陸臺灣,燒殺劫掠,大有侵佔臺灣之意。

    (日本侵臺前夕,臺灣高山族的民兵)

    沈在福建得知臺灣的危機後,立即從自己下屬的陸海軍中調撥人馬,分數批乘船開赴臺灣,沈的軍事行動得到了清政府內不少官員的支援。

    當然了,由於內部反對勢力的掣肘等原因,雙方最終還是以談判的形式解決了此問題,日軍從這次侵臺戰爭中得到了五十萬兩白銀,可是,在事變中,沈的及時增援,也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為清廷的談判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沈功不可沒。

    日本侵颱風波過去後,沈並未掉以輕心,而是積極發掘當地的經濟潛力,在沈停駐期間,臺灣也走上了近代化的正軌。

    可是,沈在福建與臺灣大刀闊斧的建設,也引起了清廷的懷疑,他們擔憂沈演化為尾大不掉的割據勢力,於是一面將他從福建任上調離,改其為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即南洋大臣);一面默許了兩廣等地區水軍排斥沈調令的行為。

    沈作為兩江總督與南洋通商大臣,表面上聲名顯赫,實則處處遭人排擠。不久,沈便病逝在總督任上,時年六十。

    對於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姜鳴先生的相關論斷,或許會給我們提供一種思考——

    “(筆者按:在清末地方勢力抬頭的大環境下),沈葆楨恪守禮義,對福建海防事務籌劃有方,對武官也能指揮若定。然而他沒有自己的軍隊體系,沒有廣大的門生羽翼,更沒有李鴻章那樣的勃勃雄心,因此後來調任南京,人走茶涼。

    沈就像一顆流星,在近代國人的思想星空留下了一條優美的弧線。他的出現,拜於夜空的襯托,而他的隱沒,同樣與黑漆漆的夜空相關聯。他到底改變了什麼?又改變了多少呢?這是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齊思和,李思源《三朝籌辦夷務始末》 中華書局

    趙爾

  • 4 # 司馬長史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外國的交涉事務逐漸增多,為了更好地與洋人交涉,清政府於1861年1月設立總理衙門,其中下設有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1870年11月12日,三口通商大臣被裁撤,其所有事宜歸直隸總督所管,並頒發欽差大臣關防,稱北洋通商大臣,也稱北洋大臣。五口通商大臣則改稱南洋通商大臣,也稱南洋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原來駐上海,管理上海、廣州、寧波、福州、廈門、潮州、瓊州等地的通商事務以及各項洋務,後來南洋大臣移駐南京,管轄範圍擴大,長江流域和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都歸其管轄。

    南洋通商大臣最開始由江蘇巡撫兼任,後改由兩江總督兼任,其中李鴻章既任過北洋大臣,也擔任過南洋大臣,其餘就任南洋大臣的人有:薛煥、沈葆楨、左宗棠、劉坤一、端方、張之洞、周馥。

    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都是由當地總督兼任,這也使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的地位遠高於其他總督。

  • 5 # 海研會

    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這個職務的全稱是北洋、南洋通商大臣,前身是鴉片戰爭後設立的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分別是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的兼差。原本負責南北洋各通商口岸的對外交涉、關務監督等事務,1874年後又被授予籌建海軍的任務。

    李鴻章擔任北洋大臣的時間跨度,從1870年一直到1895年,長達20餘年(中間1882年因母親去世丁憂,由張樹聲署理,1883年重新回任)。與北洋大臣幾十年如一日的情況不同,南洋大臣的變化卻像走馬燈一樣,同樣從1870至1895年,歷任的南洋大臣情況如下:

    1870-1872,南洋大臣、兩江總督為曾國藩

    1872,署理兩江總督、南洋大臣何璟,當年因丁憂去職

    1872-1873,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張樹聲

    1873-1874,南洋大臣、兩江總督李宗羲

    1874-1875,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劉坤一

    1875-1879,南洋大臣、兩江總督沈葆楨,病故於任上

    1879-1881,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劉坤一

    1881,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彭玉麟,辭職

    1881-1884,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左宗棠

    1884,南洋大臣、兩江總督裕祿,當年因丁憂去職

    1884-1890,南洋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荃

    1890-1894,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劉坤一

    1894-1895,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張之洞

  • 6 # 腦洞外星人

    南洋大臣、北洋大臣,它們都是晚清重要職位。這兩個職位設立於光緒年間,掌管外交軍政,不是一般官員可以相提並論。

    北洋大臣中,聲勢最顯赫的,莫過於李鴻章。李鴻章以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是地位最高的封疆大吏。李鴻章手上又握有北洋海軍,參與中外交涉。

    而在當時能夠與李鴻章地位相仿,擔任南洋大臣的人,必然不是平庸之輩。跟北洋不同。清朝籌建北洋海軍,把大筆軍費都投在北洋,因為渤海一帶是京城門戶,不容有失。北洋海軍的艦船,基本直接採購自國外,質量更好。

    相比之下,南洋大臣的任務就難多了。南洋大臣管轄長江一帶的經濟命脈,列強多在這裡開設通商口岸。可是,南洋水軍的艦炮,更多是自產,且效果又不能太差。所以,南洋大臣這個擔子並不好挑。當時任職南洋大臣的,便是沈葆楨。(首任南洋大臣是李鴻章)

    沈葆楨的身份比較特殊。他是林則徐的外甥,也是林則徐的女婿。林則徐在晚清時,曾有極大影響力。他的學說思想,曾推動後來洋務的發展。而且,林則徐看人極準。他曾託左宗棠,讓他注意西北形勢。

    後來左宗棠幫助清朝,收復新疆。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能被林則徐挑為女婿,沈葆楨除了親緣關係,自然有獨到的地方。

    沈葆楨出身貧寒,父親是一位私塾先生,教書所得,只能夠勉強養活一家老小。但沈葆楨年少時,受到母親極好的教育,他改掉身上的壞毛病,養成好讀書的習慣,常常到舅舅林則徐的書房裡看書。

    林則徐許多觀點,在當時十分獨特。沈葆楨不僅接受傳統學問,更學習許多外國知識,還接受“洋務”思想的薰陶。這些都為沈葆楨的後來,產生重大影響。

    跟當時很多人一樣,沈葆楨也走科舉的道路。在27歲便考中進士,選入庶吉士,入翰林院,成為朝廷重點培養物件。道光時期,沈葆楨擔任監察御史。咸豐時期,沈葆楨外調任職,最初也是御史職位,後來才逐漸擔任知府這類的地方官職位。

    當時清朝的情況,岌岌可危。道光年間,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列強開始加大對清朝入侵。到道光後期,太平天國在廣西起事,很快席捲大半中國。咸豐時期,清朝半壁江山,已經落入太平天國手中。

    而在咸豐六年,沈葆楨到江西上饒擔任知府後不久,就遇到太平天國攻打江西的事情。上饒遭到圍攻。沈葆楨正外出徵辦軍餉事務。

    上饒城內亂作一團,幸好沈葆楨的妻子,也就是林則徐林普晴,頗有名門風範,遇事不急不躁,一面安撫城內百姓,一面向就近駐紮的清軍求援。沈葆楨受到情報後,立刻趕回,跟援軍一起,解上饒城之圍。

    沈葆楨很快就因為有功得到升遷。後來又得到曾國藩推薦,任江西巡撫。但僅過三年,因母親去世,沈葆楨離開官場,回到家鄉,為母親守孝。這是當時的規制,曾國藩在父母去世的時候,也是回家守孝。而且,沈葆楨跟母親感情極深。子欲養而親不在。

    沈葆楨的內心無疑十分悲痛。第二年,左宗棠親自到沈葆楨家中,希望他能出山相助,兩次都被拒絕。直到同治六年,沈葆楨才答應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負責福州船政局的事務。清朝已經有意要做出改變,林則徐當年的建議,開始被朝廷採納。

    福州船政局就是為了造槍炮船隻,培養新人才。沈葆楨也是在這個時候,才正式推行洋務,且做出了許多成績,逐步得到高層賞識。後來日本藉機想要佔領檯灣,清朝為處理海防問題,派沈葆楨擔任欽差大臣,負責處理。

    雙方經過多次交鋒、談判、武力威脅,迫使日本退兵。但因海防國力較差,只能答應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此事激發清朝對海防的重視,讓李鴻章和沈葆楨分別擔任北洋大臣、南洋大臣,負責海防事務。

    按照最初籌劃,朝廷從各地厘金、關稅、戶部、府庫等處,為組建海軍籌款。可每年款項常常不足。朝廷也沒辦法。沈葆楨出於大局考慮,同意將南洋經費全部劃撥北洋。這才有了後來的北洋海軍。

    但是,南洋也需要經費。隨著北洋逐漸走上軌道,沈葆楨便向朝廷上折,要回屬於南洋的那部分經費。按照沈葆楨的說法,自己不能為了博得推讓的美名,讓繼任者沒有經費使用。

    正是在沈葆楨手中,清朝有了南洋海軍,南洋海防走上正軌。而且,沈葆楨對輪船招商局也有重大貢獻,還送出一批奔赴英、美留學的學生。這些人中,便由後來的詹天佑、嚴復等人。可謂薪火相傳。光緒五年,沈葆楨在南京病逝,享年60歲。

  • 7 # 帝國雙子星

    南洋大臣,清朝晚期官名,全稱為:辦理江浙閩粵內江各口通商事務大臣,簡稱南洋通商大臣。

    南洋大臣最初設置於清文宗咸豐年間,結束於辛亥革命爆發後的清宣統三年,前後共持續約50餘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的當年)清政府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五口通商大臣。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改五口通商大臣為南洋通商大臣,由兩江總督兼任(這之後,兩江總督兼任成為定製。1873年以後兩江總督兼任成定例)。

    南洋大臣負責管理大清東南沿海及長江沿岸各口岸通商﹑交涉事務,是清末專管南部中國沿海通商口岸交涉、通商、海防等事務的欽差大臣,還兼督辦海防、訓練南洋海陸軍和舉辦工礦交通實業等。

    南洋大臣前後共有17位大臣任職,

    但主要由湘系集團的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沈葆楨、劉坤一等專任40餘年。職掌除交涉、通商、海防外,還訓練南洋海陸軍,興辦工礦交通事業,但侷限於兩江一帶。南洋大臣在設立之初是為了管理地方的通商和交涉事務,屬地方性的交涉機關,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南洋大臣的職權加重,促進了晚清外交體制的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豆腐怎麼做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