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並蒂

    在明朝的政治體制下,皇帝高度集權,但是除了朱元璋,其餘的人又不想管具體太具體的事,於是就組建了內閣,眼看內閣一家獨大,容易威脅到皇權,就又培植宦官集團制衡內閣,而且皇帝的作用就是調和內閣與宦官之間的平衡關係,最終讓他們為自己所用,而調節的方式就是誰佔上風了,就皇帝就與弱勢一方聯手,賦予弱勢一方更多的權力,但是無論怎麼放權,明朝皇帝都堅持了一個底線,那就是不賦予他們永久的權力。那好,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回到問題本身上來。魏忠賢憑藉天啟皇帝的寵信,經營多年,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權利大廈,在朝廷呼風喚雨,大臣莫敢不從,一時間之間成為了明朝實際的統治者。然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個權力大廈的頂樑柱其實只是皇帝借魏忠賢的一個臨時的柱子,皇帝不想管他時,這個柱子能夠支撐住大廈不倒,但是哪天皇帝突然想要回這個柱子了,沒有了支撐柱子的大廈自然也就一推就倒了。具體來說,魏忠賢拿天啟皇帝的權利發現了自己的羽翼,確實很強硬,但是崇禎皇帝上位以後,想要重新分配權力,於是把前朝皇帝放出去的權利都收回來了,畢竟都是口頭承諾,隨時都可以收回來,魏忠賢自然難以抗拒。

  • 2 # 谷金熹

    三綱五常的社會觀念是無法改變的,如同大樹的根深深的紮在民眾的心裡。君主臣綱是紫禁城這塊四方之地的君主觀念。古代王權繼承的觀念很重,魏忠賢只是握有實權,但沒有真正的勢力範圍,身為宦官的他更不得民眾信賴,正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當代現在的貪官不辦實事。新王崇禎充滿朝氣,有理想抱負正得人心,所以新王繼位,勢必會一呼百應。而且皇室正統的觀念是不可逾越的,魏忠賢只是太監,自封“九千歲”,正如西漢末年的王莽,攛掇皇位失敗也沒得到好下場。皇親國戚都沒有好的結果,更別提一個擾亂朝綱的亂臣賊子。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魏忠賢登峰造極的權勢立即化為烏有,必定是大勢所趨。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 3 # 歷史的書籤

    我認為,魏忠賢在三個月內便從權利的頂峰跌倒谷底無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魏忠賢的權利是朱由校給的。

    古代講君權神授,皇帝的權利是由上天給的。那麼太監的權利從哪來的呢?

    答案很明顯,是皇帝給的。

    封建社會,太監不過是秉承皇帝意志的代言人,太監的權利直接來自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因為他父親朱常洛不受萬曆待見的緣故,從小沒讀過什麼書,對繁瑣的政事毫無興趣,反而對木工研究頗深,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中。魏忠賢便常常趁朱由校在專心製作木器時啟奏,這時朱由校總是厭煩地說:“朕知道了,你去照章辦理就是了。”於是大權便逐漸被魏忠賢掌握在手中。

    朱由校死後,朱由檢登基。朱由檢不像他的哥哥那樣只知玩樂,他想成就一番事業,讓大明再次興旺起來,而魏忠賢阻礙了他實現自己的願景。所以,除掉魏忠賢是朱由檢首先要做的事。

    二:眾叛親離

    魏忠賢得勢時收的乾兒子幹孫子不計其數,而這些人都是些趨炎附勢、見風使舵之徒。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們敏銳地覺察到魏忠賢大勢已去,紛紛和他劃清界限。有的甚至帶頭彈劾魏忠賢,想洗脫自己閹黨的嫌疑。

    三:樹敵太多,民怨四起

    魏忠賢掌權時大肆打壓東林黨,羅織黨羽。許多東林黨人被殘忍迫害致死,其他未被迫害的官員要麼加入閹黨,要麼敢怒不敢言。閹黨大都是市井無賴之徒,魚肉百姓,橫行鄉里,搞得民怨四起。崇禎登基後,東林黨人大肆反撲,紛紛上書彈劾魏忠賢。魏忠賢在一片叫罵聲中黯然下場。

  • 4 # 挑劍論古今

    明朝的大太監很多,最氣焰滔天的就是九千歲魏忠賢,但是崇禎皇帝一道詔書,他就只能上吊自殺,為什麼不反抗?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明朝太監不掌軍隊

    唐朝的太監為什麼到了後期甚至能夠廢立皇帝,就是因為他們長期擔任左右神策使,掌握了皇帝的禁軍神策軍,因此對文官不滿就能發動甘露寺之變,誅殺百官,對皇帝不滿甚至能謀殺皇帝。而明朝的太監就算再牛,也始終沒有掌握軍隊,只是依附皇權,狐假虎威,雖然有東廠、西廠等特務組織,但是畢竟戰鬥力比不上軍隊。

    二、明朝的文官集體能量強大

    明朝封建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文官集體能量越來越強大,對宦官勢力形成了制約,當皇帝想拿太監開刀的時候,能夠得到整個文官集體的支援,而九千歲的徒子徒孫本來就是牆頭草,瞬間就土崩瓦解了。

    三、宦官內部也不團結

    魏忠賢擔任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是宦官集團的首領,但是除他之外還有南京的守備太監,和秉筆太監等二號人物、三號人物,這些人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隨時準備取而代之。

  • 5 # 慈海覺林1j2T

    很簡單因為明朝已經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中央集權君主專制越來集中在皇帝手中,明初朱元璋在宮內立牌宦官不能幹政,雖然後來也出現過劉謹,王振這樣干政的人但這也只是皇帝利用宦官來打壓自明初廢丞相立內閣地位越來越高的文官集團,使其二者處於平衡,就連權力最大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有披紅權有時還兼提督東廠事)和掌印太監(明朝太監的頂點)也是依附皇帝個人是否昏庸,喜好等來間接影響皇權。最重要的一點是明朝太監從來不能完全掌握軍隊這是皇帝的禁區,雖然明後期也出現外派太監出宮(多為採納)甚至充當監軍但即使這樣也會防止太監掌握軍隊所以就有了譬如明朝中後期嘉靖,萬曆這些皇帝幾十年不理朝政,皇權依舊未旁落到太監手裡,因此就不會出現唐代李林甫這樣能廢立皇帝的太監(因為唐中後期設立神策軍由宦官執掌。)以及北宋末年宦官童貫可以領軍出兵進攻遼國。

  • 6 # 破乞

    1.崇禎皇帝,是因為天啟暴病而亡,接他弟弟進宮繼位。當時魏忠賢那麼炙手可熱、權傾朝野,崇禎說我這進了宮給我弄死怎麼辦?所以他就留了個心眼兒,雖然去是去,帶了一包乾糧進宮,一個是怕不給他吃的,再一個是怕給他在吃的東西里下毒。

    2.可是進了宮看看,也沒啥大事,這魏忠賢也不敢把他怎麼樣。剛開始崇禎皇帝還是含糊的,因為當時魏忠賢什麼各地建生祠,那個聲勢還在,各地還在遞表章給他建生祠。崇禎皇帝就拿著這個表章跟魏忠賢商量,哥們兒,咱再來一個?魏忠賢說不不,不來了,不來了,這事兒停了吧。崇禎說來一個吧,來一個吧;不不,不來;真不來了?不來了;好,那就停了,就停了。

    3.然後崇禎皇帝就開始跟他試探,你到底多大權力,你謀反準備好沒有?用博弈的辦法,一點一點摳他底。比如說他的那個東廠太監,什麼司禮監的太監,就一點一點換他手下的人。魏忠賢完全沒有反抗,完全沒有反抗能力,也沒有反抗意願。所以後來崇禎皇帝說,那看來可以乾點大的。

    4.於是崇禎底下眼力好的聰明人就開始攻擊魏忠賢。當然剛開始也不是直接把矛頭指向魏忠賢,是指向他那個大幹兒子崔呈秀,就是最早投靠他的那個士大夫。就是一封奏章彈劾崔呈秀,當然言明,這可不關這個廠臣,就是魏忠賢的事,魏忠賢是好人,壞事都是崔呈秀乾的。崇禎皇帝說,有這個奏疏,那就把崔呈秀拿掉吧,罷官吧,看看魏忠賢啥反應。魏忠賢還是沒反應,那就再繼續幹吧。

    5.基本上幾次下來,崇禎皇帝就摸著他的點兒了。當然剛開始沒想把他弄死,就是直接流放。魏忠賢走到路上,一聽朝裡已經開始抓他的那些什麼五虎、五彪,什麼十孩兒、四十孫,已經開始抓了。老頭覺得自己這條命活著也沒太大意思了,所以路上就上吊死了,死的時候六十歲。所以你看,在明代政治當中,宦官甭管你一時顯赫到什麼程度,跟皇權你連搏鬥的一星半點兒的能力都沒有,所以明朝的宦官不管他在外面多橫,但是到了宮中跟小貓似的,在皇權面前,這些奴才是完全沒有反抗能力的。

  • 7 # 排骨咋不香了

    魏忠賢登峰造極的權勢化為烏有是有原因的

    魏忠賢我們大家都知道,一代宦官奸臣,歷史上權利最大也是最有本事的一個太監,用一手遮天來形容他也不為過,更有閹黨勢力跟隨他一家獨大。

    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勢力一直是胡作非為,排除異己早就弄得朝堂和百姓民不聊生,百姓和官員也早已怨聲載道,全國各地也佈滿了他的黨羽。

    這些崇禎帝在還沒有登基的時候就已經看在了眼裡。哪個皇帝喜歡這樣的人,崇禎帝也是一個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所以一上位就剷除了這個奸臣亂黨,也絲毫不去顧及他死後產生的影響,和明熹宗當初對他說的魏忠賢將有大用的話。更是任用被閹黨迫害和打壓已久的東林黨來剷除閹黨,殊不知東林黨的危害比閹黨更大。

    自作自受,終有報應

    東林黨在魏忠賢還在的時候,被處處打壓迫害絲毫沒有翻身的機會,現在好了魏忠賢不在了閹黨就群龍無首了同時也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是到他們報復的時候了,東林黨又奪得了皇帝的信任,便開始瘋狂剷除閹黨勢力,處處與他們反著來,皇帝也不會去管。從而造就了一個比閹黨危害更大的新生勢力,致使明朝滅亡。

    到了最後,崇禎帝吊死煤山的時候才想到原來魏忠賢真的有大用,可是已經晚了。

  • 8 # 殘月閣

    崇禎帝即位後,勤於政務。同時大力清除閹黨。他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天啟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1627年12月18日),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

    天啟七年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年12月22日),魏忠賢自縊而死。崇禎帝下令磔其屍於河間。

    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

  • 9 # 在下古麒

    在朱由檢登基以後,便有心要祛除舊弊,匡扶江山社稷,而擺在眼前的,便是魏忠賢的閹黨勢力。早在朱由檢還不是皇帝的時候,因為朱由校不管事,所以世人“只知有魏忠賢而不知有皇帝”,魏忠賢成了皇帝的代表,行使著皇權,故而進一步導致民不聊生的局面,所以當朱由檢上臺,首要任務就是將皇權奪回來,然後殺魏忠賢以慰天下。

    其實,在朱由檢剛登基的時候,他還是有些害怕魏忠賢的勢力的,在朱由校時期,魏忠賢儼然能夠隻手撐天,對抗整個文官集團,和東林黨打的不可開交,所以,剛開始崇禎皇帝也是有些壓力的。

    那麼,為什麼崇禎皇帝很快就有能力殺了魏忠賢呢?

    一,明朝的太監依附於皇權

    我們知道,在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在總結前朝宦官專權的弊端之後,便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並且還將刻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貼牌立於宮門,所以,在這一段時間內,太監的地位是很低的,基本上沒有什麼權力可言。

    而自朱棣開始,因為感念自己曾經得到過太監的幫助(太監在朱允炆手底下不討好,轉而暗地裡支援朱棣)並且自己也沒有老爸那樣高的威望,很難壓住那些文臣武將們,所以便逐漸提升太監的權勢,讓太監形成了一股勢力,來在自己面前遮風擋雨,當然,這種權力完全是依附於皇權之下的。在明朝前期,因為皇帝還知道管事情,所以太監的權力相對弱一些。

    不過,隨著後世之Lacrosse發的不靠譜,所以將大多數的權力交給太監,讓太監去作為皇帝的代表進行朝政的決策,故而太監逐漸的走上了權力的舞臺,到了魏忠賢時期發展到了巔峰,但是我們要知道,自始自終,太監的權力都是來自於皇帝,作為是皇帝的家奴,所以也形成了“一朝天子一朝監”的局面,無論太監勢力多麼龐大,只要皇帝一句話,就能夠剝奪這滔天之勢。

    所以,當朱由校駕崩之後,朱由檢上臺,那麼從名分上來講,魏忠賢就算是不隨朱由校而去,也有很大的機率被新老大派去給舊主守陵。所以魏忠賢在後來壓根就沒怎麼反抗,因為制度問題,再加上朱由檢即位是朱由校親自點名的,名正言順,也沒什麼機會反抗。

    二,東林黨與閹黨勢均力敵

    我們知道,在朱由校時期和崇禎上臺之際,朝中很多事務基本上就是魏忠賢說了算,所以東林黨雖然恨不得拿閹黨來千刀萬剮,但是卻也無可奈何,魏忠賢儼然就是文官集團的一個夢魘,但是就算如此,至少東林黨還有能力和閹黨相鬥的,而朝中的權力局勢也頗為平衡。可是崇禎上臺就不一樣了,新皇帝自然想要有新氣象,而且文官集團至少是治國安邦的中流砥柱,所以在治國方面新皇帝還得依靠他們,故而首要一刀就該是向惡貫滿盈的閹黨頭上砍了。

    所以平衡一打破,閹黨勢力連連敗退,最後魏忠賢自然而然免不了一死。不過,崇禎後來才明白,原來閹黨是自己和文官集團的一道屏障,自己隻身一人是鬥不過東林黨的,所以在後來又導致東林黨一家獨大的局面。

  • 10 # 紅雨說歷史

    魏忠賢和客氏是在木匠天才皇帝朱由校一直貪玩荒唐,偏聽偏信造成了熹宗朝奸宦弄權。面對白蓮教的山東起義和後金佔領了瀋陽,遼寧的時候,朝廷竟然造成了無人可用的窘境。

    那麼客氏和魏忠賢的勢力是怎麼大起來的呢?客氏是朱由校的乳母,因為按照明朝的皇家傳統皇子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是不能哺育的,而是從農村挑選一些健康強壯的村服來作為乳母。客氏就是透過這樣的條件被選到了宮裡邊,這個女人雖然大字不識,但是卻心機很重,他抓住了這一次大富大貴的機會,在宮裡邊處事處處到位,對朱由校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朱由校漸漸離不開了客氏,所以客氏就藉著這樣的機會沒有離開皇宮,他仗著皇帝對自己的寵幸到處炫耀,但是皇宮裡的嬪妃地位尊貴,根本瞧不起他這個鄉巴佬。

    客氏意識到到要有自己的勢力,於是這個時候魏忠賢出現了。魏忠賢本來是一個地痞無賴,遊手好閒,又嗜賭如命,最後欠了一屁股債,妻子也跑了。

    走投無路的時候,他淨身到了宮廷做了太監。魏忠賢一心想著出頭,但是又找不到好的門路,這時候正好看到了雖然同樣大字不識來自農村,但是地位要尊貴很多的客氏。於是就竭盡所能巴結客氏,客氏最後與魏忠賢結成了“對食”,並且把魏忠賢推薦到了朱由校身邊。魏忠賢極盡所能,各種花言巧語討好朱由校,再加上賀氏的助攻,魏忠賢很快爬上高位。由於朱由校貪玩不理朝政,魏忠賢藉此勾結朝臣排除異己,打敗了東林黨人,掌控了六部,把控了內閣,掌握了朝政,形成

    “客魏集團”。

    朱由校一次遊玩中落水得病,23歲臥床不起,彌留之際他在張太后的建議下立自己唯一的弟弟朱由檢為繼任者,就是後來的崇禎帝。朱由校沒有子嗣的原因,主要是客氏從中的各種小動作,將他的孩子都扼殺在嬪妃肚中。朱由儉相比貪玩的哥哥朱由校要早熟一些,明白讀書的重要性,所以自小刻苦讀書,他雖然看得出魏忠賢的奸佞,但是他明白哥哥貪玩,自己又沒有能力和魏忠賢抗衡,所以就選擇了沉默,但是他早早的在心裡就有了剷除魏忠賢一黨的念頭。

    朱由檢能夠當上皇位,也是張皇后安排,趁著魏忠賢和客氏不注意的時候悄悄的把這位王爺帶進了宮裡,確定了皇位繼承人。朱由檢剛剛登基也是十分害怕,因為當時魏忠賢權傾朝野,如果自己不順他的意,說不定把自己暗殺了,推舉了自己堂兄弟當皇帝,也不是不可能。所以朱由檢進宮當皇帝的時候,本上身邊沒有帶過多的人手,主要是因為怕被懷疑,吃飯的糧食都是他自己帶過去的。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把寶劍放在身邊,以防不測。魏忠賢平實討好朱由校,對付東林黨,所以對這個住在宮外的朱由檢也不熟悉,摸不清套路,也就沒有輕舉妄動。

    當時朱由檢僅僅17歲,但是他對於整體的局勢卻是明瞭在心的。他提心吊膽的在宮裡邊住了幾日以後,慢慢穩定下來心態,首先他並沒有直接對客氏和魏忠賢下手,因為他惹不起,反而優待了魏忠賢和客氏。魏忠賢也是先按兵不動,想要摸清這個皇帝的套路,他先送了幾個美女示好,另一方面他也是想讓這個年紀17歲的新皇帝,變成一個酒色皇帝。但是朱由檢你的自制力很強,他只是收下了魏忠賢的禮物,並且還對魏忠賢表示了感謝。

    魏忠賢見到沒有取得多大的進展以後,再次試探新皇帝,決定先辭去東廠的職位。朱由檢明白魏忠賢這是在試探自己,所以堅決沒有同意。魏忠賢還是覺得不放心就讓客氏以回家為藉口去試探,魏忠賢是權傾朝野,但是客氏退居幕後又是先皇奶媽,並不影響魏忠賢的地位,所以朱由檢巴不得這樣,所以一下就同意了。

    朱由儉送水推舟,趕走了客氏以後,採取了“以宦治宦”的策略。朱由儉在優待魏忠賢的同時,又重用了太監曹化淳,雖然魏忠賢集團表面上看著鐵板一塊,但是這些太監心裡自然有自己的小九九。曹化淳的一路提升,讓很多太監意識到朝局要發生變化,所以魏忠賢的團隊也慢慢出現了分化。這些太監們都想脫穎而出,已經成為團隊要員的幾位大太監也都想獲得最終的指揮權。所以太監集團開始相互攻擊,甚至給朱由檢上摺子互相彈劾。朱由檢很樂意看到他們這樣的矛盾,於是順著這些彈劾的摺子,抓捕了幾位魏忠賢集團的核心。

    魏忠賢在這個時候預感到局勢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控制,於是就決定辭去東廠的職務。朱由檢看到即將分崩離析的太監集團,這時候準了魏忠賢的提議。辭去職務的魏忠賢,不久之後就被人們以在家鄉修建祠堂為由彈劾,崇禎皇帝將其逮捕以後,治了他的10大罪狀。魏忠賢知知自己時日無多,於是便自盡身亡。魏忠賢和客氏的家族也被抄沒,子孫皆被斬首。

  • 11 # 瓶瓶的瓶

    先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明朝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的程度非常高,皇帝的權力非常大。

    下面說原因

    1.從朱元璋廢丞相開始,原本還可以跟皇權抗衡的相權就這樣被收回了。你想想,丞相制度在中國曆朝歷代實行了那麼多年,一直以來皇帝們都在不斷地削弱相權,但並不敢廢除丞相。而到了朱元璋這裡,他直接廢除丞相,丞相的權利收歸皇帝,所以朱元璋作為皇帝的權力是非常大的。沒有丞相,皇帝就直接管理下屬六部,所有人都得聽皇帝的,皇帝的決策不再透過別人,而是直接傳達給負責實施的部門。皇帝的集權程度非常高。

    2.丞相的權力是制度賦予的,而像魏忠賢這樣權勢滔天的宦官的權力,則是依靠皇帝來賦予的。簡單來說,就是無論皇帝樂不樂意,丞相都有這些權力,因為這是“祖宗之法”所規定的,皇帝沒辦法收走(除非你直接廢掉丞相制度,就像朱元璋一樣)。而作為宦官的魏忠賢來說,他就像我們今天所謂的“沒有編制”的人一樣,皇帝喜歡他,就給他這些權力:萬一皇帝要是不喜歡他了,也照樣能把他拖出去砍了。

    3.朱由校不理朝政,造成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專權,而兩人的權力來源其實就是皇帝朱由校。朱由校不理朝政,便把這個權力給了魏忠賢,所以魏忠賢才能有這麼大的權力,以致時人稱之為“九千九百歲”。當崇禎帝朱由檢登基之後,下定決心要剷除閹黨,自然不可能姑息魏忠賢,所謂牆倒眾人推,大夥兒看魏忠賢已經失勢,也就不再擁護他了。魏忠賢沒了先帝的寵愛,自然就跟普通宦官毫無差別了。故而,魏忠賢的權勢也就化為烏有了。

  • 12 # 坐在石頭上的胖子

    我們來看看魏忠賢的權力來源,首先,其被尊稱為九千歲,司禮監太監,東廠廠公,這一切其實都來源於木匠皇帝對他及皇帝乳母客氏的寵愛,所以一旦皇上的榮寵喪失,其權力根基就會喪失,成為無根之木。再來看外朝,其黨羽無非就是已田爾耕為首的“五虎”“五彪”等人,這些人正好是東林黨人看不起或者排斥的,也就是說魏忠賢的外朝勢力其實是遊離於當時明朝主流的官僚士大夫體系之外的。一旦皇帝這根權力支柱倒塌,外朝這些“非主流”官員面對東林黨人的反撲基本是沒還手之力的。所以,當信王朱由檢繼位後對閹黨進行清洗,魏忠賢從內到外,從地方到朝廷以及包括大義等輿論方面都是沒法抵抗的,只能任人宰割。最後,明朝太監政治之所以這麼“旺盛”,主要還是由於皇帝對朝臣的不信任,於是皇帝就依靠身邊這些無兒無女的太監來牽制朝臣,太監們都是依附於皇帝來行使權力,一旦皇帝聖心有變,太監總是很難能反抗。所以就形成明朝的太監勢力往往“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卻如夏日之雪迅速。

  • 1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明朝恢復中華,但是元朝統治89年留下來的痕跡太明顯了,並且作為一種政治慣性或者遺產被明朝繼承下來。

    在國家治理方面,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之初,就秉持著“宗王出鎮,家奴治國”的八字方針。元朝雖然優待讀書人,可是他們就是不開科考,為啥?因為他們知道,只要開了科考,肯定考不過那些南人,最後有可能權力都給南人給奪去了。

    (忽必烈的政治才能很強)

    家奴治國有個好處,就是沒有什麼分權規則,也沒有什麼憲法政治,全憑忽必烈一個人說了算。家奴即使給了他們天大的權力,權力的基礎和來源也還是以元朝皇帝為首的黃金家族。一旦認為這個家奴不夠忠誠了,也不需要經過有司會審,以家法伺候就完全可以解決問題。忽必烈時的好幾個理財官,都是忽必烈的家奴,最後都不得善終,死了屍體都還被餵了鷹犬。

    這種政治態勢的發展,實際上是中國政治文化的倒退,把家天下的這種政治學說推到了極致。宋朝本來已經有了士子精神,對皇權形成了制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的好幾個皇帝被士大夫訓的只能乖乖做太平天子,宋孝宗想去典兵,都被樞密使說皇帝典兵於制不合給駁回了。宋孝宗也就這樣接受了這個說法,就真不去了。當然,這些士大夫當朝也沒有改變宋朝最終滅亡的命運,對於蒙古人來說,這當然是不能接受的了。

    他們大殺四方,擄掠來了大量的奴隸。由於蒙古人攻下的地方很多都是文明相當發達的地方,有些奴隸還很有一些文化學識,被元朝皇帝重用也是正常的。可是奴隸就是奴隸,主子再怎麼看重,也不可能翻身。

    比如,信仰伊斯蘭教的忽必烈家奴外出辦差,在一次回大都時跟各地的驛站發生了衝突。原因居然是驛站提供的羊肉是按照蒙古方法刺破心臟宰殺的,可是伊斯蘭教是要吃被“抹殺”的羊。忽必烈聽到後暴怒異常,下令所有的伊斯蘭教教徒必須吃蒙古方法殺的羊。

    (元朝家奴治國)

    蒙古人的家奴治國的政治傳統也被明朝繼承了,最為突出的例證是明朝廠衛制度的建設,這些人都是直接聽命於皇帝,不受明朝官僚系統的規則制約。東廠的督主都是明朝皇帝最信任的太監擔任,他們雖然有行政待遇,卻與外朝系統不屬於一個體系,作為皇帝統御臣下的觸手去監控、監管外朝系統的運轉情況。

    即使有魏忠賢這樣的權勢熏天者,外朝的官員也是紛紛往他身邊靠攏,號稱九千歲,他的出身也不過是皇帝家的家奴而已。在封建社會等級秩序下,家奴是社會地位的最低等級,很多時候被視為主人的財物的一種,而不是具有獨立人格的自然人。比如,家奴被打死了,也只是賠償點錢財了事,而不是要以命抵命。舊中國罵人最狠毒的話,叫做“爾母婢也”,其實就是說對方連個人都不算。

    作為皇帝的家奴,這些太監也經常自稱“老奴”,這些身份是被整個社會價值輿論所認可的。一個奴隸,即使再怎麼有權勢,也只能是作為主人的意志表達的方式而已。這種社會的輿論價值導向,是權力來源的基礎。因此,魏忠賢看似權勢熏天,但是他的權勢在社會輿論價值那裡沒有基礎,他的所有權勢,只來源於皇帝。

    相對於魏忠賢,同樣權勢熏天的嚴世蕃就完全不同了。他是外朝大臣,是有著社會獨立人格的,他的所有的財富、社會地位都是被社會認可的,即使皇帝想要殺掉他,也要找到讓天下人都信服的理由。所有,嘉靖皇帝費了很長的時間來培植制衡勢力,並且還蒐羅了很多證據,要經過有司會審,訂案定罪,才能殺人誅心。

    (魏忠賢被殺也就是一個指令的事)

    至於魏忠賢,崇禎皇帝只需要在處置家奴時不要被惡奴反傷就可以了,不需要對天下人負責,不需要跟大家解釋:“我為什麼要殺他?”,天下士人也不會對此有什麼不滿,因為這是皇帝家的家事,對他們來說,死一個太監也沒什麼了不起。

    所以,魏忠賢的所有權勢都是建立在皇權基礎上的,一旦被皇權拋棄,天底下連個給他說話的人都沒有,可見是死的悄無聲息,窩窩囊囊。

    到了清朝,這種家奴治國的更是到了登峰造極,以至於很多人竟然以成為“包衣奴才”為榮。可嘆學了幾千年的禮儀文化,最後竟然淪落到了“為奴尚不可得”的地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讓你決定走上「創業」這條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