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家寶寶一歲四個月了,正是剛會走的時候,剛好天氣也慢慢好了,就喜歡在外面玩,可是這孩子見陌生人一點不害怕,誰要抱都讓,不管認不認識人說給買好吃的,就跟著走了,求助啊求助,萬能的頭條,都幫我出出主意,怎樣改改孩子這種毛病
14
回覆列表
  • 1 # 小小白的爹爹

    孩子可能都有這樣的階段,因為他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壞人!需要我們家長做工作,向孩子灌輸不要跟陌生人走的思想!我每次都會告訴我姑娘,一定要經過媽媽的允許,才能跟陌生人玩或者吃人家給的東西,堅決不能跟走!你也可以買一點關於這方面的繪本,透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孩子樹立安全意識!

  • 2 # 育兒敏媽

    寶寶認生髮展過程:

    小於4個月

    一般不會認生。因為這個時候他對周圍的一些新鮮的事物,都感到比較好奇,包括不熟悉的陌生人。對任何人的引逗,他都會報以喜悅與微笑。

    4―5個月

    對陌生人會出現“警惕地注意”現象。他們會來回地注視、比較陌生人與熟人(主要是媽媽)的面孔,對陌生人的臉注視的時間會更長些。

    5―7個月

    在陌生人面前寶寶會出現較明顯的嚴肅、緊張的神態。

    7―12個月

    有些寶寶面對陌生人會有哭鬧、迴避等較強烈的情緒反應。“認生”達到高峰。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以後“認生”表現會逐漸減弱。

    8個月―1歲最認生

    大部分孩子認生是從8個月持續到1歲。因為這段時間,他們能透過長相、聲音等識別出平時和他們親近的人,並會對陌生的面孔產生距離感,所以,他們要麼看到陌生人就哭鬧,要麼是一到晚上就必須找家人。

    育兒專家稱:“情感因素也會讓孩子認生。”孩子雖小,但他們對父母的撫摸、親吻、餵養等動作已經開始有反應,可以從中建立起與親近者的感情聯絡。換句話說,就是孩子在8個月大時,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了。正是這種愛,使得他們對爸爸媽媽格外親近,而對陌生人則“敬而遠之”。

    寶寶認生之初要干預:

    儘管說認生是正常的心理發育過程,但家長還是應在孩子剛進入“認生期”時就開始干預。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到孩子“認生期”的長短和出現的早晚。比如,有些孩子長期由父母照顧,很少和其他人接觸,就易造成對父母的過度依戀,對“外人”特別害怕。

    父母在與孩子親近的同時,要讓他們多和其他人接觸,尤其是其他的親人。比如週末多去爺爺奶奶家,或者讓孩子跟爺爺奶奶住兩天。如奶奶做飯時,就讓爺爺看;媽媽買菜時,就讓爸爸給孩子洗澡等。

    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只能由一個人長期帶孩子,就要多帶他們出去走走,多跟同齡小朋友接觸。在外面碰到其他家長,兩位媽媽不妨交換著抱抱孩子,讓他們學會適應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

    3歲寶寶認生不正常:

    孩子認生的早不是問題,直到3歲才過了“認生期”,家長也不用擔心,因為這都屬於正常現象。梁月竹說,只有當他們過了3歲,甚至到了上幼兒園還一直害怕生人,才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因為長期認生就讓孩子養成不合群的個性,不願意與人交流,久而久之,就會不知道如果與他人交流,變得孤僻,從而影響他們今後的人際關係。如有必要,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看是不是患上了社交障礙。

  • 3 # 江南獨伊108572263

    我覺得不認生的寶寶比認生的寶寶好,說明他性格開朗活潑,這樣的寶寶人見人愛。大人經常跟著他,不離開他,不充許他一個人外出。告訴他如果被壞人帶走了,就見不到媽媽和爸爸了。你就沒東西吃了,沒玩具玩了。跟孩子耐心講道理,把被拐賣兒童網上畫面找出給他看,讓他加深印象,有恐懼感,不願再理達陌生人,以達到不同陌生人講話。世界上畢竟好人佔大多數,壞人只是少部分,不要過於緊張,搞得草木皆兵,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古訓要記住,也不要過了頭。本人曾在街上撿到過兩個小孩,一個是從學前班偷跑出來的六歲小男孩,另一個是和父母走失的七歲小女孩,因他們平時被父母嬌寵,這麼大了居然不知道自己坐車回家,後來我都把他們安全送回了家。相信世人象我一樣的人很多,那些傷盡天良的人只是個別極少數,否則社會就不會這麼太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癌症越來越多,給很多家庭帶來經濟上的困難,怎麼能解決一下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