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小傻喵
-
2 # 同塵12
開始看到很多對這本書都讚揚,覺得它肯定有過人之處,就趕快去買了一本。回家更是抓緊時間看了起來,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我強迫讓自己清醒過來,又認真看了幾頁,不知不覺又睡了過去,唉。真tm可惡,到底是才疏學淺,就怎麼都看不下去呢。今天看見這個標題,我很是震驚,終於有人接近了我的感覺。好的書我都讀,讀不讀的懂,另當別論,我有勇氣面對,有時候真的恨自己,沒有能力去探尋作者的意圖。這本書厲害,居然可以把人整暈,是不是好書我不敢說,仁者見仁,至少它的確不同凡響。
-
3 # 老李有刀
大學以前幾乎沒有機緣讀到真正的文字,大學離鄉讀書,四年大部分時間用來讀書,也有機緣讀到了一些真正的文字,梭羅的《瓦爾登湖》算其中一部。
最早讀到《瓦爾登湖》是在大二,讀到一些美國文學作品,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愛倫坡,凱魯亞克等,這些線索的引導下自然找回了梭羅的《瓦爾登湖》,愛默生的散文。《瓦爾登湖》讀來沒有太多文字語言本身的衝擊,更多的是一種破除現實文明束縛迴歸自然精神的啟示。大三有一門“外國文學史”課,任課老師每堂課都會帶一兜書來,講到一些老師覺得很好的作品時,她都會把書從兜子裡拿出來,再繼續和大家講解分享。這種方式對於剛剛讀書的自己有非常迷人的力量,對這門課就有了更多興趣,雖然課堂沒有認真聽講,還是讀各種雜書,但那一年讀的大部分雜書都是外國文學作品,讀得也是非常投入。課堂結業需要做報告,選擇了《瓦爾登湖》做報告和大家分享,雖然現在已經記不得具體講了什麼,但印象很深的是任課老師給了很高的評價,也進一步激發了自己的興趣,讀到了更多好的外國文學作品。
現在回頭來看,即使去掉這些個人經驗的東西,依舊覺得《瓦爾登湖》是一部很好的作品,會流傳下去。後來又知道梭羅的個人經歷,他還寫出《論公民的不服從》這樣深深影響了“公民反抗精神”的大作,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程序,可見他本人對人類文明狀況的清醒認識,更應細讀《瓦爾登湖》,“復得返自然”,與天地自然達成和諧。
-
4 # 馬維
我想,只要你讀過就知道,說《瓦爾登湖》寫得好的那些人,並沒有過譽。
梭羅是個法國血統的美國人,只活了四十五歲。他的摯友,年長他十四歲的愛默森在他死後曾對其人格特徵作過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羅喜歡走路,並認為走路比乘車快,因為乘車你要先掙夠了車費才能成行。"
其實,梭羅幾乎一輩子沒有走出過他的家鄉,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他覺得他家鄉那塊地方包含著整個世界,家鄉的地圖就在他的心裡。他曾在哈佛受過教育,也曾到當時荒涼的瓦爾登湖邊隱居,像一個原始人那樣簡單地生活,他想試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夠簡單到什麼程度,想試試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麼。他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動手造好了一個頗能遮風蔽雨的小木屋,說明住房困難其實不難解決,即使胼手胝足用最原始的方式。他還曾經試製過一種新型鉛筆,可是,在這鉛筆真的可以為他帶來利益時,他卻又不想幹這營生了。這是因為,對他來說,試製成功了,事情也就結束了,如此而已,她不會再去想更多了。顯然,他不認為,大量生產、牟利是屬於他應該去做的事。總之,這樣一個閒雲野鶴似的人,寫出來的東西,是和如今天天呆在鋼筋混凝土堆裡的我們,全然不同的。即使只衝著這一點,就值得今天不知生活究竟為何物的讀者去讀一讀,更何況,這部著作的中譯本,乃是出自徐遲老詩之手,翻譯頗有詩意。他在《譯序》中這樣的寫道:“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開啟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怎麼樣,連譯者序言都那麼美,還不趕緊去讀一讀全書?
-
5 # 雨的濃度
喜歡它的人,都很孤獨。。或者說只有發現了自身孤獨本質的人,才會真正喜歡上它。沒有人喜歡孤獨,相反,大家都很懼怕孤獨。
缺少什麼,就會想得到什麼。懼怕什麼,也就想擺脫什麼。
當我們還不懂得如何與孤獨和平相處的時候,梭羅已經超脫出孤獨,忘記了孤獨。
我們一廂情願的以為,梭羅教給我們與孤獨講和的方法,但那似乎是不可能,我們終究是凡人,我們達不到這種境界。
-
6 # 吉吉立早
我覺得整本書的指導思想和我們的老莊的無為而治很類似,對物質的無慾無求,隨遇而安。但是,如果真的都按照他的思路生活的話,那人類社會又怎麼向前發展呢?比如他認為衣物只要簡單,蔽體,保暖,能穿就行,而對於那些式樣複雜,裝飾繁多的很不屑,但這也是一種藝術啊,是人類對美的追求,是人類的進步啊。
-
7 # 霧深深深幾許
我記得梭羅曾說中國人不適合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文化核心與中國傳統老莊佛道思想類似。梭羅追求內心的平靜,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對於西方人很陌生,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則會覺得並沒有新鮮感也很難產生閱讀興趣。讀讀莊子,道德經,會覺得比瓦爾登湖高明有趣很多。
-
8 # 吹牛不用草稿
感覺一般,只能說是西方盛行的進化論導致征服自然過程中的一朵奇葩,是恬靜自然對物質主義的反動,但這種思想和人生態度,中華文化古已有之,不絕如縷,並不覺得有多稀奇。看看莊周,看看淵明,就知道他實在還在出世的初級階段。
-
9 # 大金魚的野望
《瓦爾登湖》:孤獨而非寂寞者的自白
《瓦爾登湖》這部書可以說是被評為“怎麼讀也讀不懂的書”排名之最的了。很多人說他晦澀,但是一部文學作品的價值與否不在於是否能讓後人讀懂,而在於其自身以及作者的精神
“從圓心可以畫出多少條半徑來,而生活的方式就有這樣的多。”而一億人中,才能有一個人,生活得詩意而神聖。在我看來,梭羅就是這樣一個幸運兒。垂釣,劈柴,春種豆子,秋採越橘,冬日圍著暖爐讀書,窗外白雪皚皚。
這是一種寂寞的生活,而只有寂寞,才能讓一個人的思想馳騁,生命沉澱。一切浮華與奢靡都只是生命的附庸。若我們是幻想春日裡的蝶,而他則是秋日裡無比實在的枝幹,刪盡了繁枝縟葉,心事清癯。
時代雖在演進,對人類生存的基本原則卻還是沒有發生影響。簞食瓢飲蟄居陋巷是活,朱門酒肉夜夜笙歌是活,琴棋書畫詩酒花是活,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是活。維持一個人生活的必需品無非是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他說少了這些,我們是無法自由地面對真正的人生問題的,更無法展望成就了。
1845年,他形影單隻,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始了獨居生活。這並不是中國文人宦海沉浮後的避世隱居,而是對生命本質的一種探索。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追求現實。他說:“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在他眼裡,生活是這樣的可愛,根除一切非生活的東西,他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了。一個人需要的越多,他就必須為這種需求勞苦工作,而勞苦的工作又使他有了更大的需求,如此反覆,彷彿是一個跳不出的局。一個人能放下的越多,他越是富有。這種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能夠有大把的時間去思想,去追求生命的現實。他說:“我寧願把一日之計在於晨的最寶貴光陰這樣地虛擲;因為我是富有的,雖然這話與金錢無關,我卻富有陽光照耀的時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揮霍著它們;我並沒有把它們更多地浪費在工場中,或教師的講臺上,這我一點兒不後悔。”
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也就越簡單,你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給每一個人的。不要以複雜的方式來解決簡單的問題,不要以多餘的錢和精力去購買多餘的東西。而如今要過這樣一種簡單的生活無疑難上加難。周圍有太多的誘惑吸引著我們為此獻身,不是我們難以招架,而是我們人本身就有一種墮落的罪性。我們愛好精緻的美食,愛好華麗的服飾,愛好高檔的住宅……一切的辛苦勞動只是為了能讓自己過得更為複雜一些,可悲的是絕大多數人覺得這些付出完全值得。“人的勞碌多為口腹,心裡卻不知足。”(《聖經·傳道書》)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高中的時候,彼時,覺得那景真美。“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著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白楊,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樣,我的寧靜只有漣漪而沒有激盪。”“有時,在星期日,我聽到鐘聲,在風向適合的時候,很柔微甜美,彷彿是自然的旋律,真值得飄蕩入曠野。在適當距離以外的森林上空,它得到了某種震盪的輕微聲浪,好像地平線上的松針是大豎琴上的弦給撥弄了一樣。……這一次傳到我這裡來的鐘聲帶來了一條給空氣拉長了的旋律,在它和每一張葉子和每一枝松針寒暄過之後,它們接過了這旋律,給它轉了一個調,又從一個山谷,傳給了另一個山谷。正是一個林中女妖所唱出的一些暱語和樂音。”能這樣和諧地與自然相處,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福氣。梭羅一生無兒無女,孤獨終老。雖也有一些朋友,也參與一些社交,但這都沒有給他的心靈帶來安寧。他最好的朋友便是自然,瓦爾登是他思想的溫床,他在這裡盡情地閱讀,思考,寫作,盡情地享受自然饋贈他的一切。他有著世上最單純可愛的鄰居——水牛、土撥鼠、灰兔、紅眉鳥、狐狸、山雀……有一次,他在村中園子裡鋤地,一隻麻雀飛來停落在他肩上,待了一會兒,當時他覺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這一次光榮。”後來松鼠也跟他熟了,偶然抄近路時,也從他的腳背上踩過去。
當然,這更是一部充滿思想的書。書中充滿了梭羅對社會,對制度,對人類,對生命等等不凡的見解。有人說即使它描繪的境界讓你沮喪,你也應對待它的純灼,如同仰視黑夜裡的繁星。
梭羅並不希望別人成為和他一樣的人,因為他希望自己也不總是過去所是的人。他不執意要做一名隱士,他想隱居時,他就來了,他覺得夠了時,他就去了。他明確地說他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他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出並堅持他自己的合適方式。不必為碌碌無為而羞愧,也不必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人怎樣活都是自己的選擇,也都是自己來承擔。“人們讚美而認為好的生活只不過是生活的一種,為什麼我們要誇耀這一種而貶低別一種生活呢?”
梭羅不愛新聞,他喜愛永不衰老的事件,於他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事。這個資訊膨脹的時代,新聞對很多人而言像早飯一樣重要。我也不愛看報紙,從不上網看新聞,對於資訊,不是必要,也不主動去搜索。《聖經·傳道書》教導我們,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一切都是虛空,一切都是捕風。在梭羅眼裡,編輯和讀者就只不過是在喝茶的長舌婦。他說:“如果我們不慌不忙而且聰明,我們會認識唯有偉大而優美的事物才有永久的絕對存在,——瑣碎的恐懼與碎碎的歡喜不過是現實的陰影。”
而關於真理,我想他是沒有完全參透的。而這世上又有幾個人能德蒙真理揀選呢?在他看來,人們尊崇迢遙疏遠的真理,那在制度之外的,那在最遠一顆星後面的,那在亞當以前的,那在末代以後的。他認為,上帝之偉大就在於現在偉大,時光儘管過去,他絕不會更加神聖一點的。只有永遠滲透現實,發掘圍繞我們的現實,我們才能明白什麼是崇高。宇宙經常順從地適應我們的觀念;不論我們走得快或慢,路軌已給我們鋪好,讓我們窮畢生之經歷來意識它們。在今天人人附和或以為不妨預設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變成虛無縹緲的氤氳。但這並沒有阻止他對真理的渴求,他在結尾篇中呼喊道:“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
美國是一個標榜自由地國度,但在梭羅眼裡,那唯一的真正的美國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國家,你可以自由地過一種生活,沒有那些生命必需品之外的東西也能過得好,在這個國土上,並不需要強迫你支援奴隸制度,不需要你來供養一場戰爭,也不需要你付一筆間接或直接的因為這一類事情而產生的額外費用。他曾因拒絕交付人頭稅而被關進監獄,也發表了《消極抵抗》這樣反對政府的論文,並不止一次地幫助南方的黑奴逃亡到自由的北方。他說:“我本可以瘋狂地反對社會,但是我寧可讓社會瘋狂地來反對我,因為它才是那絕望的一方。”
海子在臥軌而去的時候,書包裡就有這本《瓦爾登湖》,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去,我們所能瞭解的只是他對於這本書的喜愛。梭羅也是幸福的,他即使生時寂寞,仍然在逝去之後遇到了海子這樣的隔世知己,當然也有像我這樣喜歡這本書的許多讀者。更重要的是他給我們留下了那樣一種瓦爾登式的生活方式。他告訴我們要熱忱地生活,“不論你的生命如何卑賤,你要面對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別用惡言咒罵它。它不像你那樣壞。你最富的時候,倒是最窮。”甚至在一個濟貧院裡,也還有愉快,高興,光榮的時辰。夕陽反射在濟貧院的窗上,像射在富戶人家窗上一樣光亮;在那門前,積雪同在早春溶化。當然,海子未必是不愛生活,也許他已經看透了生活的本質,他也像梭羅一樣,他覺得時候夠了,他就去了。只不過他去了另一個天堂。那裡也可有像瓦爾登一般的美景?
也許只有在經歷塵世喧囂,經歷生命由盛而衰的轉折,我們才會想著放下一切,去尋求它的本真。而我這樣的年紀,是不適宜,也過不了這樣一種生活的。有太多的羈絆,太多的人事紛繁,更有太多的沒有實現。即便如此,我還是會在尋常的日子裡,在圖書館,翻翻這一本永遠都看不完的書,讀累了出去走走,去我的“瓦爾登湖”,踩著剛修剪完的鬆軟草地,坐在烈日曝曬過後留有餘溫的人工白石上,數數湖面上輕盈的飄來游去的水黽,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見幾多開得正盛的睡蓮,摘一顆還沒熟透的李子,口中酸澀難忍,回味卻有一絲清香。
給我們的生命多留一些餘地吧,不要讓學習,工作充滿生活。有的人為了名譽而活,有的人為了利益而活,有的人為了夢想而活,而大多數人也許不清楚人生的意義。那麼,多留一些時間去思考人生的本質吧,正如伍爾芙所言:“當你終於瞭解它的本質,就能真正地熱愛它,然後才捨得放下。”
像梭羅一樣,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中,凝神沉思,望著日頭從東方升起,照過窗戶,然後再從西邊落下。就這樣,在忙碌中抽出一天,靜靜地休憩,什麼都不做。我們的生命若有什麼必須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對生命本身的思考與追求。
為生活而生活,這便是瓦爾登湖純淨的水吐出的箴言吧。
回覆列表
首先要明確一點,被過譽的書≠沒有價值。
瓦爾登湖,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閒適。梭羅這個人真厲害呀,找個地方隱居,這種生活真是讓人羨慕,再往後,在準備司考的過程中,有一天下午,無意翻開,感覺卻是一種釋然。放下這些東西多難啊,而他不僅放下了,而且在放下之後發現了一種新的快樂。一草一木,一花一果,甚至冬天湖水的冰都是一種特別的體驗。這種寧靜,我做不到。再往後,我一個人在寢室住的時候,孤單寂寞再翻開這本書,看到的是一個孤獨的心是如何實現自我滿足的。萬曆十五年,最開始看的時候,裡面各種繁文縟節,描寫了無數平淡的情節,怎麼都沒辦法讀下去。可是後面,看了明朝那些事兒,翻了下明史,聽了些關於明代歷史的講座。才明白,這個人的歷史觀多大啊…歷史滾滾而去,推動的不外乎是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歷史之中的時候,誰能看透?最早發明集裝箱的人,不過是為了節約運輸成本,誰知道會對整個行業發生一次變革。他的幾次探索,從整車,到車身,再到整個箱子…這些變化起眼嗎?一點也不起眼。但是就是給整個世界帶來了一次運輸行業的革命。而黃仁宇,你說那本書寫的事情大嗎?不大!不過就描寫了一下萬曆皇帝和當時人的生活,可是,後面帶來的效果是什麼?是整個明朝廷的一次變革。
很多書都是這樣,簡愛裡面那個姑娘勇敢追求自己的愛,紅樓夢裡面一個家族的幻滅帶來的落寞……你沒有那個經歷,沒有相關的閱歷,甚至是沒有那種相匹配的知識的時候,你覺得枯燥無聊,很正常。但是並不影響這本書的高度。等你看了以後,也許今天覺得枯燥,覺得乏味,但是等你某一天,突然遭遇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他們之所以能被評價這麼高,是有原因的。你的那些經歷,那些想法,他們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言語,等你去發現而已。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