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皂羅袍3

    道德經中的道德與現在通常意義上的道德品質關係不大,但與一種說法關係相近,那就是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可分為職業道和職業德,職業道指的是職業技能;職業德指的就是職業態度。比如一位醫生,既擁有高超的醫術(道),又有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心,這樣就可以達到醫生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如果只有道而沒有德,可以治未病而不治,為名為利就不是一位好醫生了;如果只有德而沒有道,那麼給病人治病就更無從談起,不要說治未病,恐怕沒病也要治出病來了。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和治未病是同樣的道理,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就要具備這樣的職業道德。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並且上德不德,不追求什麼彪炳青史的雄才大略、豐功偉績,在功成事遂之後百姓皆謂我自然。

  • 2 # 淡漠千里1

    《道德經》對“道德”的態度是非常直接而明確的,即“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而且還解釋了理由: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命而恆自然矣!

  • 3 # 漢人子龍

    道德經分為道和德兩個部分。道指的是一切天地萬物的執行規律,不超出道的規則是自然法則。不尊重道就是逆天背地泯滅人性的做法,

    天怒人怨山崩地裂都是離經叛道後大自然的無情懲罰。所以道的解釋在道德經裡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世界性的標杆。不侷限於華夏文明。

    德篇主要是做人的重要意義,生而為人要學做人。不學做人豬狗不如,與禽獸無異。在德經裡,天,地,道,人是同等地位。

    人具有與天地道平等的能力,這是老子對人性的深刻認識,人可以改天換地。現代科技的日異進步,天不是過去的天,過度生產可以產生霧霾汙染天空。人們鋪設的公路水泥地再也不是土地,使得大地不能呼吸。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征服大自然,地球,甚至是太空也躍躍欲試就要去探索,建設,改造太空。

    德篇的意義重大,是人與人,與大自然,與世界,與宇宙的重要平衡。透過德的完善自我才能使得每個人更能夠擔當生而為人的德性,而不是殺戮成河的魔鬼,掠奪成性的暴徒。

    道德經演道與德

    天下人活天與地

    不明道者災禍恆

    不明德行無人性

  • 4 # 咯58434025

    我從沒看過道德經,以前也想看過,但是每次都是渾渾噩噩的,所以我覺得我和道德經無緣,但是我看懂太極圖後,反過來再看道德經,倒是有所領悟,懂得了道,才能領悟到德而不是得。

  • 5 # 金剛一樣的堡壘

    道德經中道德比現在的道德的含義更廣泛更深刻。

    查高階漢語詞典,道德指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本義指行走的路,後來又指道德,道義、正義,指方法、技巧,還指宇宙的本體及其規律,等等。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道德”是指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長期約定,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些習慣。比如贍養老人,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美國人則沒有這個習慣。你不能由此評價中國人有道德,美國人缺德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和習慣哈。

    《道德經》中的“道德”與孔子敘述的“道德”也是不同的。孔子所謂“道德”就是一些人為的社會規則。有些甚至是強迫性的習慣,比如古代三綱五常,三從四德,這是違背自然法則,是不符合《道德經》中的“道”。不“道”肯定也不“德”啦。

    《道德經》中的道為主,德為輔。德體現道,道主導德。一個人或集體順應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按自然法則制定社會規則,就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得道者才會多助。失道者只會寡助或無助。

    道德經》裡所說的“道”和“德”是兩個不同又相關的東西,而且許多人的定義和理解都不一樣。我個人理解,“道”是客觀上存在的但又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東西。例如,我請你拿一個蘋果給我,你通常不會搞錯。但我如果讓你用語言來說明什麼是“蘋果”,對於一個沒見過蘋果的人來說,你就不容易說清楚了。所以,”道”是存在的但又很難說清楚的東西,可是我們要生存、成長、發展、成功,就必須明白什麼是“道”,這就需要觀察、學習和領悟。領悟的結果就是“德”。當我們內心領悟了“德”,就明白應該怎麼做。

  • 6 # 究根窮源

    道是無,無名天地之始,是恆常的,不可名狀的,形而上的。即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質的。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質的。道看似無,確能生萬有,萬物都是從道而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宇宙基本粒子,這個基本粒子既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精神的,即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然後這些基本粒子經過矛盾運動形成宇宙大爆炸前夕的狀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然後隨著矛盾的進一步發展,宇宙爆炸,產生物質和空間,進而產生星球和太空,從而有了天地,隨著矛盾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人。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萬事萬物都是依矛盾而產生,依矛盾運動規律朝對立面發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依照矛盾運動規律辦事的人稱之為有德,依照道辦事的人稱之為有德,功成而不居,外其身而身存,置之死地而後生,守弱不處強,這些都是按道辦事的例子,都是具有德性。

  • 7 # 伊尹597

    老子講的道和德是對人的不同層次生靈的不同稱謂。老子講的道實質是指宇宙生靈,叫做宇宙生靈謂之道。而老子講的德是指世間人的靈魂素質。叫做人的生命靈魂素質謂之德。總之生命靈魂在宇宙就叫道,而在世間就叫德。

  • 8 # 愛讀書的黃海強

    關於理解《道德經》這本書,理解"道德"二字,先要從追溯作者開始。

    關於老子,我們需要搞明白幾個問題。

    1.老子是否是真正的活了200多歲?

    讀過《史記》的朋友,研究老子的言行,從開始到結束,中間跨了200多年,難道是司馬遷寫錯了嗎?

    其實司馬遷是對的。

    老子首次出現在周幽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80年。

    這位老子,字伯陽,曾經預測西周必亡,人們稱呼他叫伯陽甫,古代對甫有兩種解釋,一個是父老,另一個對男子的尊稱。

    因此後世人斷定此人就是老子,因他和老子官職相同,字相同,那個"甫",對他的尊稱。

    這個斷定,其實是錯的。

    其實這個人是 老耳的曾祖父,也就是爺爺的爸爸。

    比如張三很有名,但張三父親不怎麼有名,別人記不住張三爸爸的名字,如何向別人介紹他呢?

    會說,張三爸爸說了什麼。

    這裡的伯陽甫,說的人,不是伯陽本人,而是他的祖上。

    我們會發現老子之所以活了200多歲,有的是160多歲,還有70多歲,三個不同版本,只是因統計口徑不同,表面上都是老子,其實是三個不同的人。

    那麼您要問了,為什麼這3個人都叫老子呢?

    周代的官職是世襲制,如果張三的爸爸是國家圖書館長,人們稱呼他叫張館長,張三的爸爸退下來後,接上去當館長,大家還是叫他張館長,後來張三再退下來,他的兒子接位,還是張館長。

    人們還是稱呼張館長,可是是三個不同的人。

    其實,老子,本姓老,子是爵位,也是一種尊稱,類似館長或局長一類。

    這樣的話,歷史上出現過3個叫老子的人,

    一個是預測周朝將滅亡的老子,

    一個是寫《道德經》的老子,

    一個是孔子去見過的老子。

    後世把這三人混合在一起。

    2.老子是不是指的是同一個人?

    現在我們以老耳為分界,理清一下三人關係。

    第一位,記載在《史記》中望周朝氣衰言其不過一紀的老子,他的真名沒有人知道,後人因老耳字伯陽,因此尊稱他為伯陽甫,這位老子是老耳的曾祖父。

    第二位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子》,也就是《道德經》的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陽,出生在周惠王時期,也就是大約公元前655-652年,出生在陳國苦縣厲鄉,後來楚滅陳,該地稱為楚地,後來又恢復為陳,都是同一個地方。

    老耳20歲左右,因戰亂投奔他的堂叔父,他的叔父任周太史,沒有子嗣。

    三四年後,周襄王31年,襲其叔父的職位。

    周定王五年,離開周王室,任職32年,那年57歲,後攜帶全家人與尹喜一起,居住在隴西仁和村,改姓李,天下李姓,源自這裡。

    第三位,孔子問學於老子。見到的老子不是老耳,而是老耳的遠房侄子,老聃。

    老聃,出生於楚國苦縣,公元546年,來周王室,襲任周太史,那時是周靈王時期。

    3.孔子見到的老子,是誰,他們之間談了什麼?

    那時,老耳留下的《老子》也叫《道德經》,已經被存入國家圖書館,

    老子見老聃,有2個請求。一個是想恢復周禮,因為周公和老耳是他的偶像,而周禮是周公所倡導的,周公是中國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奠基人。

    最早的周公思想—周禮,和後世的 周禮,特別是《周禮》,這本書,除名字相同外,其內容已經相差很遠。

    周禮,是周公倡導的社會倫理制度,核心是【敬德保民】。

    當時人們心中的"德"和現在的"道德"沒有關係。

    【德】本意是順應自然,保民核心是"民治所欲,天必從之"。

    那時家天下的思想宗旨,天下之人,皆為一家,皆為天子,都是上天的子孫,君王是上天的長子,可以代表家長來管理家中事物。

  • 9 # 日衝資訊 黃

    道德經對道德的認識很有見地。基本上道德經認為要尊重客觀規律(所謂大道),儘量避免去做那些違背客觀規律,人為強行實施的事情,也就是所謂的無為而治。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在道德經看來,仁義禮智信這些都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謂水利用萬物而不爭,道德應該象水一樣就在您的身邊,離開水您就無法生存,但您卻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當社會按照自然規律正常發展的時候,人人都會自然而然地遵守道德規範,這時候反而感覺不到道德的存在。反過來,如果一個社會過度強調道德,就說明社會中存在著有悖自然規律的事情。

    論語則剛好相反,非常強調道德的作用,認為道德是改變社會的力量。這麼說來,論語的思想比較唯心,而道德經更加唯物。

    道德經中的唯物和辯證的思想要比論語更加智慧,這大概是道德經能被很多外國人理解並接受的原因吧。在國內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視教育,善於推廣,幾千年來都是中國的主流思想。道德經只是道家的經典,被邊緣化了。相比儒家我個人更認同道德經對道德的理解。

  • 10 # 朱文亮談家教

    《道德經》中的“道德”與我們現在理解的“道德”兩個字的意義不一樣。

    現在對“道德”的理解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1] 。道德透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他們是連在一起的,不能分開。

    《道德經》中的“道德”

    他們是分開的兩個內容,分為:道篇和德篇。

    1、德

    是遵循“道”的行為,就是德。

    所以德在後,道在前;整部經書中有很多看似重複的內容,其原因就是在這裡。

    2、道

    寫到這,很難寫,因為千百年來沒有人把道說清楚。道德經第一張自己也說了,凡是說出來的,可能都不是。但是有一點:既然老子寫的第二篇德篇,是指依道而行的人,那麼很明確有一點:那些把道說的天花亂墜,玄而又玄的解釋,肯定不對

    老子都認為道是可行,而且簡單,大道至簡嘛。

  • 11 # 江右老王

    之所以取名道德經,並不是說它在談道德,而是文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開頭是道開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人根據取名的方法,把首字拿出來作為文章的名,下篇開頭說的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從中把德字拿出來作為文章名。此書又是當時函谷關令尹喜強留老子,寫的一本治國方略的書,然後後人發現其可以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所以可以稱之為經。《道德經》這三個字就是根據此書的特點這樣來取名的。其他異名都是有根據。

    看問題提出來的方式,那是對《道德經》理解出了一定的偏差。

    接著我們來了解老子的生平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老王認為老子很有可能楚國人。從他的文章裡面,崇拜月亮,文章裡透露出種的陰柔。“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這句話裡面,牝指的是母性的生殖器官。老王私以為這是對母性文化的崇拜(一種思想,一本很正經的書,用這種大家覺得需要避諱的事物來形容,可見在老子的思想裡面,這種東西是高尚,用它來形容道是比較恰當的。),而當時這麼妖孽的崇拜,貌似只有南方的楚國才有。

    如果看過《漢書》,想必大家聽過那句:“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史官曆經興衰成敗,境界之高可想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理解的。而老子作為周朝的守藏史。對興衰成敗的感悟,非一般人可以比肩的。

    好了,我可以淺談我對《道德經》淺顯理解了。

    當我們瞭解了書的作者的背景,也明白了書名的由來。那麼我們就可以理性的看待《道德經》它只是談了兩個事物,一個是道,一個是德。老王看完《道德經》後認為道是事物發展規律,是一些法則等等,當我們懂了一些事物的發展規律。然後才能道法自然,準守法則。就不會犯錯,這樣就把德體現出來了。德只是守道的一個行為結果。老子認為只有守道,尊道,才能有德。光說不做,那就是無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你都懂得那些道,然後遵守,那種德根本不需要表現出來,大家就能感覺到。而我們用大喇叭到處講到處宣傳,那不叫有德。

    如果不好理解我們可以藉助,陶朱公說的:“作事規模鄙小,不務彰大門面,其中畢竟充實。擺大架子,弄虛頭,其內多主不實。客因見牙儈行事彰大,財貨放膽託付,不為疑慮,一值傾壞,所負不啻萬金,安可以大行而怠意哉?”意思大致就是做事情喜歡擺個大架子,追求虛華、玩弄張揚,其在本質上多是名不符實。客商往往見到中間人行事張揚、擺架子,便把貨物十分大膽地託付於他,不作任何懷疑和考慮,一旦事情出了變故,虧損的不僅僅是大量錢財。如此看來,怎麼可以因為中間人的虛華而大意呢?

    比如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裡我不做解釋,我悟出的意思,當宣揚的什麼事情的時候,必然是這種極度缺乏,它的對立面必然盛極一時。缺少勇者,我們就會大肆宣傳勇敢的人。推崇孝慈,那必然是社會白眼狼越來越多了。多到人們無法忍受。

    總結:可以這麼簡潔明瞭的說上篇在解釋什麼是道,下篇在解釋什麼是德。這是老王目前所能理解的極限。望高人指點一二。

    以上純屬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雅魯藏布江直接引入黃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