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送子活佛
-
2 # 歷史名將錄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了。越王在和吳王夫差的戰爭中失敗後,到吳國的宮中當了3年的奴隸。被吳王赦免後,他在屋內掛了苦膽,吃飯時嘗一嘗,不用被褥床鋪,睡到柴火上。
在《左傳》中,定公和哀公兩個章節中,曾大量記述越王勾踐的事情。
《國語》也是春秋時各國的史實編纂而成,它分為上中下三篇,詳細記載了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戰爭、和後來勝負雙方的詳細過程。
但在這兩本古籍當中,完全沒有關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記載。在時間稍微靠後的《史記》當中,曾經廣泛蒐羅先秦的古籍資料,訪問歷史遺蹟和民間傳說。
在《史記》中的《越王勾踐世家》的章節裡,司馬遷也僅僅記載了越王勾踐“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只是說他嘗膽,而隻字未提臥薪之事。
到了東漢時期,袁康和吳平所著的《越絕書》和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裡,專門記住了春秋時吳越兩國的史實。這兩本書在先秦古籍的基礎上,又摻入了一些小說似的怪誕離奇的傳聞,其可信程度已大打折扣。
《越絕書》裡既沒有說到臥薪,也沒有提到嘗膽,《吳越春秋》裡的感覺歸國外傳裡,也僅僅說越王勾踐“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也根本沒有提到臥薪之事。
這樣看來,嘗膽之事最早出現在西漢的《史記》,而臥薪之事,一直到東漢時還沒有任何史書和資料記載。
眾所周知,臥薪嚐膽是連載一起,作為一個成語來用的,這個成語最早實在北宋蘇軾所希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中所見,這是一篇遊戲性質的文章,書中蘇軾設想孫權在三權鼎立時“臥薪嚐膽。”但內容和勾踐毫不相干。
到了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一書中,曾經談及吳王夫差有“坐薪嘗膽”之事,而明朝張溥所著《春秋列國倫》中又說“大差即位,臥薪嚐膽。”
以後,馬驌在《左傳事緯》書中,也把臥薪嚐膽說成是吳王夫差所做的事情。與此同時,南宋的真德秀、黃震在他們所著的書中,又說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從南宋到明朝,臥薪嚐膽之事是夫差還是勾踐,沒有定論。
一直到了明朝末年,梁辰魚寫的傳奇劇本《浣紗記》,渲染了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二事。清朝初年,吳乘權編寫了一本通俗易懂的史書《綱鑑易知錄》,書中寫了此事。
不久,又刊刻了明末作家馮夢龍寫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書中多次提及勾踐的臥薪和嘗膽。就這樣,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也就越傳越廣。
另一些人認為,勾踐臥薪之事,在東漢的《吳越春秋》中還是有記載的:勾踐日夜操勞,眼睛疲倦的想睡覺(目臥),但他用苦菜來刺激,打消睡意。
嘗膽是味覺感覺到苦,臥薪是讓視覺(眼睛)感覺到苦,臥薪的目的是在折磨眼睛而非整個身體,後人把臥薪理解成睡在硬的柴火上,這是一種誤解。
臥薪嚐膽的故事若是真的,何以歷史記載卻出現的那麼晚,像是後人所編造和誤傳,若說他是假的,卻有流傳的這麼廣泛,貌似二者都有依據。
-
3 # 雪域雄鷹001
勾踐做到了一下幾點: 1.克己立命,有大理想的人必有大的決心,決心首先從一個人怎麼對待自己,抑制做人的慾望,堅守自己的使命……
2.知行合一 不管是在吳國的隱忍 還是在越國的清貧寡欲,都能時刻不停歇,相信吳國不會看不出來勾踐是真心臣服還是假意。能回到越國說明勾踐讓夫差放心了。只能說明勾踐做事做人都體現了真心臣服。
3.大舍大得 勾踐捨棄了很多很多,歷史也好傳言也罷,勾踐捨棄的遠遠超過這些,雖然我們站在後世不能知道勾踐當時的想法和感受,但可以確定仇恨的種子在一次次受辱後的膨脹, 楚漢爭霸時的韓信就可以參考一下 都是苦命人 結局都是宿命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王勾踐在絕境中奮起,臥薪嚐膽歷經艱苦卓絕的奮鬥,終於統帥越國軍民一舉戰勝太湖流域的吳國,逆襲成功,成為春秋歷史上最後一位霸主。
-
4 # 可愛的小小向同學
真的肯定是真的,司馬遷歷史記載有的。但是也沒有這麼誇張(嘗糞便)就不知道了。我很讚賞易中天在一次講課那句話:臥薪嚐膽的故事我建議以後不要講了,勾踐這個人壞得很。
-
5 # 漫步在竹林
史書有記載;《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十一》摘錄: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釆,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於吳。二歲而歸蠡。
(餘略)
譯文:吳王赦免了越王,勾踐回國後,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臥即能仰頭嚐嚐苦膽,飲食也嚐嚐苦膽。還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兩層華麗的衣服,對賢人彬彬有禮,能委屈求全,招待賓客熱情城懇,能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越王想讓范蠡管理國家政務,范蠡回答說:“用兵打仗之事,種不如我;鎮定安撫國家,讓百姓親近歸附,我不如種。”於是把國家政務委託給大夫種,讓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吳國作人質。兩年後吳國才讓范蠡回國。
這是《史記》描寫臥薪嚐膽的片段。為什麼越王要臥薪嚐膽?″會稽之恥″又是怎麼回事呢?以及以後的歷史程序,《史記》都有詳細記載。我們一一道來:(元年,吳王闔廬聞允常死,乃興師伐越。)
勾踐元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廬得知勾踐之父王允常去世的訊息,於是出兵攻打越國。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三行,(排成三行)至吳陳,(至吳軍陣地) 呼而自剄。(齊聲怒吼,自刎身亡) 吳師觀之,不知所措,越軍乘機襲擊吳師,吳大敗!吳王闔廬受重傷去世。臨死前告其子夫差:″必毋忘越。" (一定不要忘記向越國報仇)
勾踐三年,聞吳王夫差日夜勤兵,且以報越。越王決定先予伐之。大夫范蠡勸曰:″…行者不利。″勾踐曰:吾已決之矣。″遂興師。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越軍大敗!越王乃以餘兵五千人保棲(退守)於會稽。(今浙江紹興) 吳王追而圍之。
越王追悔不已,對范蠡曰:“以不聽子故於此,為之奈何?″(我後悔沒聽你的勸阻,現在怎麼辦?)
范蠡曰:″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 勾踐曰:諾。
(范蠡建議投降求知,要卑辭厚禮,還不行,越王您親自前往事奉吳王,把自身也抵押吳國。)
於是派大夫種去向吳求和,告知吳王:越王請您允許勾踐請罪為臣,妻為妾,奉獻寶物,納降。吳王將要答應,吳國大夫子胥對吳王說:″天帝把越國賞賜給吳國,不要答應他。″種無奈而歸。報勾踐,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焚燒寶器,決一死戰)
大夫種制止曰:“吳國太宰嚭貪,可誘以利,請間行言。″ 於是勾踐便讓種給太宰嚭獻上美女、珠寶玉器,嚭欣然接受,再引種見吳王。種叩首說″願大王赦勾踐之罪,盡獻寶器。入吳稱臣。不然,我們將毀寶器,殺妻決戰!吳國太宰嚭也藉機勸說吳王,吳王答應納降,赦免勾踐,撤軍回國。
三月,勾踐入吳稱臣。吳王夫差讓勾踐夫婦住在他父王大墳旁邊的石屋,睡在稻草地上。讓勾踐給他餵馬拉車,范蠡跟著為奴。兩年後,夫差認為勾踐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了。
勾踐回到越國,就有了前文的臥薪嚐膽的故事。不但如此,勾踐夫妻與百姓同甘共苦,上下齊心,發展生產,激勵生肓,秣馬厲兵,國力逐漸富強!具備了報復吳國的能力。
公元前482年一一476年,越王勾踐分三次伐吳,最終取得勝利,活捉吳王夫差。
勾踐憐夫差,乃使人謂吳王曰:″吾置王甬東,(今舟山一帶) 君百家。″
(我安置你去甬東,給你百戶人家,你去那裡)
吳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殺。吳滅。
至此,越國成為春秋五霸,"臥薪嚐膽″的故事順流千古!
-
6 # 千宇趣史
我們常常說的“春秋五霸”,實際上只有三位是比較確定的: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其他兩個,一說是宋襄公和秦穆公(《史記索隱》中的說法),一說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荀子·王霸》中的說法),而吳越爭霸的故事,又顯得特別精彩熱烈,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故事就是“臥薪嚐膽”了,然而,這個故事其實很可能是假的。
吳越兩國的紛爭,比較重要的共有四次:第一次,吳國因“越不從伐楚,南伐越”(《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這一次吳國勝。第二次,又是吳伐越。這一次吳王闔閭被砍中腳趾,傷重而死,越國勝。第三次,吳國繼續伐越。這一次勾踐投降求和,吳國勝。第四次,越伐吳。結果夫差自殺亡國,越國勝。四次戰爭,兩勝兩敗,最後勝出者,越王勾踐。
這其中,“臥薪嚐膽”的故事發生在第三次吳伐越的前後。一種普遍的說法是,越王勾踐因為被迫向吳國投降,受到了羞辱,發誓一定要報仇,所以“臥薪嚐膽”、“十年生聚”,還用上了“美人計”,甚至把自己當作人質去吳國當奴隸,還親嘗吳王糞便,如此隱忍,如此的堅忍不拔,終於在吳國北上爭霸的時候趁機偷襲成功,一舉滅掉了吳國。
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現了勾踐這麼一個腹黑逆襲的經典勵志人物形象,然而,在最接近那個時代的歷史著作裡,這個故事卻是消失的。
春秋末年的《左傳》和《國語》都記錄了吳越爭霸的經過,但沒有“臥薪嚐膽”。漢朝時的《史記》倒是提到了勾踐“嘗膽”,但沒有提到“臥薪”。
“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事實上,“臥薪嚐膽”的第一次組合出現,是在宋朝時蘇軾的腦洞中。在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中,他模擬孫權的口吻這樣說道:
“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顯然,這裡的“臥薪嚐膽”,非但和勾踐毫無關係(主角成了孫權),而且完全是虛構的。一如他在《刑賞忠厚之至論》中,捏造皋陶和堯“三殺三宥”的故事一般。
比蘇軾稍晚的,在南宋呂祖謙的《左氏傳說》中,卻記錄了另一個吳王“坐薪嘗膽”的故事。另外,明朝時的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也說是夫差“臥薪嚐膽”。這種種混亂情況,正說明當時“臥薪嚐膽”的故事歸屬還沒有定型。到底是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而“臥薪嚐膽”,還是越王勾踐為己雪恥而“臥薪嚐膽”?至少在明朝,這事還不一定呢!
到了明末,小說盛行。在馮夢龍的諸多歷史小說中(最有名的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曾多次提到和渲染了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恐怕這時才終於讓故事最終定了型。
百餘年後,一個鬼才書生橫空出世,他就是蒲松齡。他寫了一幅冠絕古今的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至此,“臥薪嚐膽”的故事一錘定音。
在“臥薪嚐膽”故事的背後,是越國以小博大的成功和勵志,似乎當時的越國已經虛弱不堪,必須要用上所有的力氣去積蓄並不暴露自己的實力,才有希望得到寶貴的喘息時間,然後再趁吳國不備,展開斬首行動,這才得以最終取勝。
然而,當時的越國真的這麼弱嗎?越王勾踐真的需要如此隱忍到讓吳王“眼瞎”的地步,才能反敗為勝嗎?
事實上,越國並不需要如此。因為當時的越國雖然戰敗,但實力並沒有衰弱到輕易就能被吳滅掉的地步。吳國不滅越國,也不是因為夫差不想,而是因為不能,也不敢。
文種對夫差說,吳國如果要滅越國的話,越國還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五千人是《國語•越語》中的數字,還有一則史料《越公其事》中的記載是武士八千人),面對“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越國的拼死抵抗,夫差如果聽從伍子胥的建議,堅決滅越,那麼很可能的結局就是兩敗俱傷。畢竟,在前兩次吳越之戰中,越國可是結結實實打死了夫差的爸爸。而夫差竟然能忍下這血海深仇而放越國一馬,也從側面反應出了夫差當時也沒有自信能夠輕易滅越。
更為要命的是,吳越的西邊還有一個楚國的巨大威脅存在。長久以來,吳越聯手才能勉強抵抗楚國的進攻,而吳越爭鬥的消耗,顯然是讓楚國的威脅進一步加深了。
一面是滅越,可能遭遇失敗不說,就算成功也可能被楚國趁火打劫;另一面是存越,得到越國的“帶甲萬人”去抵抗楚國。顯然,夫差明智的選擇了後者。
這也是夫差為什麼一直保持對越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卻不顧一切北上爭霸的原因,也是越國滅吳國後繼而也北上爭霸的原因。因為吳越之地,始終受到強鄰楚國的逼迫,而南面是蠻荒之地,東面是一片海洋,於是北上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
7 # 蘇愚
臥薪嚐膽是真的嗎?對此你怎麼看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已是流傳千古的勵志故事。關於這個歷史故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記載:“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當然,史書記載的也不完全是真實史實。史記成書於西漢,距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有三、四百年。因此,史記的作者掌握的也不是第一手資料,真實性有待考證。所以,我以為,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的真實性有待商榷。
首先,即使是戰敗的越王,他依舊還是王。臥薪這樣低賤平民的生活方式,讓自幼生活在帝王之家的越王很難做到的。俗話說的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更何況是帝王呢?除非是被俘虜囚禁,成為階下囚,不得已而已。但史書記載,越王勾踐雖被吳王夫差打敗後,還是被吳王放回越國。既然回到越國,那勾踐他還是一國之君,君王自有君王的生活,過尋常百姓的生活都很難,更別說是低賤的貧民的生活了。所以,臥薪一事不見得是真實的,大抵是後世史官為了激勵當世君王勵精圖治而編撰出來的故事。
其次,勾踐真的需要以臥薪嚐膽來迷惑吳王夫差嗎?答案明顯是不需要。因為吳越之戰不止一次,前兩次都是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的父親,第三次夫差雖然打敗了勾踐。但以當時兩國的實力而言,夫差並沒有絕對實力滅掉越國,而且吳越兩國的西邊還有個強大的楚國。如果夫差要帶兵滅掉越國,那楚國很有可能會趁火打劫滅掉吳國。所以,夫差只能放勾踐一馬。所以,當時吳越兩國實力旗鼓相當,勾踐完全沒有必要用臥薪嚐膽來迷惑夫差,以此勵精圖治。
目前,只有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了勾踐臥薪嚐膽,其他的史書,如《左傳》、《國語》都未記載勾踐的臥薪嚐膽。史書的故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被廣為流傳,應該也是根據當權者的需要而編撰,用以激勵君王以及其後人勵精圖治而已。
回覆列表
是真的。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餵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