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別酒流年
-
2 # 彈指千年
公元234年,蜀國北伐在渭南與魏軍對峙,由於司馬懿閉門不出高懸免戰牌,諸葛亮很是惱火。而司馬懿不應戰主要是因為他斷定諸葛亮已經命不久矣,不想做無謂的犧牲。
為何司馬懿敢如此斷言?
關於三國中司馬懿論諸葛亮飯量的軼事,在《晉書》中是有詳細記載的。
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簡單的說就是,司馬懿問使者,諸葛亮每天吃多少米?使者回答三四升,然後司馬懿就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了。
這是為何?那時的三四升米是多少分量呢?
劉備自稱漢室,那自然應該以漢代的標準來衡量。在漢代的一升約為現在的200毫升,大米的容重是800克/升,因此那時的一升米大約是160克。三四升差不多560克,也就是諸葛亮一天的飯量是560克左右。
很多朋友可能覺得一天能吃560克米不少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在古代物質匱乏,飯菜遠遠沒有現在這麼豐盛,身體的能量補充全靠主食。因此古代人飯量是很大的,正常成年人一天2-3斤米是很正常的,而諸葛亮一天560米,可以說是極為稀少的。
《漢書》記載,漢代邊關將士的口糧是每天11升米,差不多是諸葛亮的三倍,可見諸葛亮吃的實在太少了。而諸葛亮吃得少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每天都這樣。所謂幹得多吃得少,出的多進的少,這樣能活的久?
當然這事一直以來還有另外一個解釋,兩軍對戰除了拼實力之外還要比後勤,這裡“諸葛亮其能久乎”,不是說諸葛亮壽命不久,而是軍糧。連諸葛亮都吃得那麼少,可見蜀國軍糧不多,蜀軍退兵是遲早的事。所以司馬懿這話的意思其實是蜀軍撐不了多久。
最後,也確實如司馬懿所料,3個多月以後諸葛亮就死了,蜀國也失去了它最大的倚仗。司馬懿才智或許不如諸葛亮,但是他命長,能活生生的把對手熬死,然後成為勝利者。
-
3 # 娛樂好事君
正話反聽……
也就是說某些內容越誇張,就說明事實反而是相反的。
尤其是在戰場上,所謂能夠聽到的情報不一定全都是真的。
司馬懿能夠有這個判斷正是因為他覺得這個情報是假的……
如果諸葛亮真的身體健康就絕對不會流傳出這種情報出來。
-
4 # 歷屎愛好者
但凡是看過《三國演義》的,對於臥龍諸葛亮無人不知,歷史上的諸葛亮和很多影視劇中是一樣的,神機妙算,忠義兩全,但是他也有一個天生的強敵,這個人就是司馬懿。在三國後期的時候,只剩下蜀國和魏國對立。在五丈原對壘時,司馬懿在接見諸葛亮後沒喲問別的,就是隨口問了使者諸葛亮最近的飯量情況,使者覺得這並不是軍事機密,於是就如實的回答了司馬懿的問話。
使者說丞相每日早睡早起,凡是二十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過問,每頓飯量三四升米。司馬懿聽後微微一下,就把使者打發走了。後來就用老中醫的口吻對手下的將士說,諸葛亮每日的工作量如此之大,但是飯量卻只有三四升,應該是命不久矣了。司馬懿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三四升米到底是多少?
按照《中國度量衡史》來計算,在東漢時期的一升相當於我們現在的0.198升,就是198立方厘米。而米的密度是大於水,淘過米的朋友們都知道,因為米粒之間存在間隙,因此總的計算它的密度較小。在諸葛亮時期就是東漢末年,按這樣的計算,一升米就是800*0.198=158.4克。我們每天折中計算,按3.5升算的話,就是158.4*3.5=554.4克,換算成斤的話大概就是是一斤一兩米。
戰國時趙國名將廉頗在晚年的時候每餐要吃一斗米,肉十斤,還皮甲上戰馬,就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有用,在古代的時候,吃飯吃的多是身體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而諸葛亮作為一個成年的男子,每日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出謀劃策,指揮戰鬥,他消耗大,但是一天還吃不到一斤米飯,這樣怎麼可能活得長久呀!
因此不管諸葛亮怎麼派使者過魏國來,或者是送司馬懿女人的衣物,比諸葛亮大兩歲的司馬懿始終堅持不和蜀軍開戰。司馬懿已經算到諸葛亮活不長了,果然在兩軍相互對峙一個多月後,諸葛亮病逝了。而這時候蜀軍按照諸葛亮生前的部署全部撤退。司馬懿也並沒有從中得到什麼好處,看到諸葛亮的部署之後,司馬懿由衷的佩服這個對手。
-
5 # 閏土看歷史
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透過詢問飯量能知道諸葛亮命不久矣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
一 知己知彼,司馬懿對諸葛亮有充分的瞭解。諸葛亮一生謹慎,事必躬親,而且他所率領的伐魏戰爭都屬於遠征,糧草是最大的問題。司馬懿屬於本土作戰,遠征貴在速戰速決,而本土作戰主要在於防守。作為精通兵法的司馬懿是深知此點的。所以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率十萬蜀軍北上,與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近一年時間,而魏國堅守不戰。蜀軍的糧草絕對是不夠用的,而作為事必躬親,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必定會為此心力交瘁。作為老對手的司馬懿不可能沒料到這一點,而且軍事行動中,雙方難免會互派間諜,諸葛亮的身體情況絕對有間諜向司馬懿彙報。所以透過諸葛亮的飯量,司馬懿便推測其命不久矣。
二 蜀軍的使者或許是間諜。司馬懿詢問諸葛亮的食量的記載,最早見於《魏氏春秋》,這條文字是作為《三國志》注保留在《諸葛亮傳》中的:
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司馬懿見到蜀軍使者便詢問諸葛亮的飲食及平日的生活狀況。使者告訴他諸葛亮每天起早貪黑,大小軍務一把抓,一天不過吃數升米。從這些話中,可以得到以下資訊:
1 諸葛亮很辛苦,軍務上並沒有得力的幫手。仍是自己親力親為。十萬軍隊每天要處理的事物是很多的。
2 諸葛亮飯量很小,每天吃數升米。按照今天的單位換算,諸葛亮一天就吃一斤米不到。如此大的工作量,吃這麼少,怎麼會長久呢?
3 諸葛亮的年紀此時已經五十多歲,在古代“人活七十古來稀”,諸葛亮年以老邁,又有如此大的壓力,怎麼會長久呢?
作為蜀軍使者,不可能不明白這些資訊意味著什麼,反而老老實實的向司馬懿和盤托出,不得不懷疑這個使者有間諜的嫌疑,或許他是眾多魏軍間諜的一份子,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一直了如指掌,再綜合使者給出的情報便能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而古代的史書往往不會提這些間諜,而把功勞歸於主帥身上,彰顯其料事如神的超人之處。
總結: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是透過占星術看到將星隕落而得知諸葛亮命不久矣的。但這畢竟是藝術虛構,或許,真實的司馬懿就是透過間諜的情報和自己的分析而得知諸葛亮快死的資訊的。不過在史官的筆下,變得越來越神奇而已。
-
6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三國時期的一升到底是多少斤或多少克?
司馬懿聽說諸葛亮一天吃飯只吃三四升,就斷定他命不久矣的出處在哪?
理清這兩個問題,再回頭看本題,就更加清楚明瞭。
其一、三國時期的度量衡一升的標準據國家考古的文物專家來研究漢朝的度量衡得出結果:
《漢書·律曆志》對容量單位作了系統的整理,命名為龠、合、升、鬥、斛五量,一合等於二龠,合以下都是十進(宋以後一斛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單位,鬥和斛則為實用單位。具體是這樣計算的: 1斛=10鬥,1鬥=10升;1升=10合,漢時的度量衡與我們現在的標準大不一樣,那時的一升大約為200毫升,也就是現在的200克。漢朝的長度一尺相當於23釐米。所以七尺是很矮的,八尺及以上才能稱得上高大威猛哦。
話說回來,一升為200克,諸葛亮一天的飯量在三四升,就是600克到800克,這樣的飯量對一個身長八尺、常年行軍打仗的人來說,每天半斤多一點的糧食,我們正常人一頓就要一斤的飯量,還加上平時的零食和水果,諸葛亮的一天的飯量相當於我們一頓的飯量,這是不是太少了點。
司馬懿不止問了諸葛亮的飯量,還問了諸葛亮平常處理的事務《魏晉春秋》是這樣記載的
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瞭解到司馬懿除了問了使者諸葛亮的飲食情況,還問了諸葛亮的日常辦理事務,這個使者也是很可愛,問什麼答什麼,結果司馬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使者回答罰二十以上的事務,諸葛亮都親自過問辦理,每天處理事務到半夜;這樣的事無鉅細、這樣過度的操勞,再好的身體也撐不住,所以司馬懿能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諸6葛亮為了北伐和蜀漢的大計,日夜操勞並十年行軍打仗,這個身體早就垮了,結果在渭水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之際,病死了。如果沒有這麼操勞,諸葛亮再活過十年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
7 # 靈魂的感觸
關於司馬懿聽聞諸葛亮日進三四升米而斷言其命不久矣一事不僅出現於小說演義,在史書《晉書宣帝紀》中更有明確記載:
“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日食三四升米”,咋一聽相信不少朋友會覺得諸葛亮這不是很能吃嘛,照現在一升水就是兩斤,而米的密度又比水大,一升米怎麼來說也有兩斤重吧,日進三四升米,諸葛亮既然這麼能吃,又怎麼會命不久矣呢?照理說吃得下,睡得香不應該更加長壽的嘛!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若我們以現在對“升”的認知來衡量當時的情況則真是太天真了,日食三四升的諸葛亮真的很能吃嗎?真相說出來你可能還不信,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即使現在未滿月的嬰兒一天吃的都比當時的諸葛亮還要多,故司馬懿斷言:“孔明其能久乎”。
三國時期,三四升米究竟是多大的量呢?三四升米在現代來看,這個量可是不少了,相信現代都很少有人能日進三四升米,那麼這三四升米在三國時期究竟是多大的量呢?這裡我們不妨參考漢代的計量方式來進行一個大致估算。
據林甘泉先生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研究表明,在漢代十鬥為一石,十升為一斗;當時的一石就相當於現在的27斤,那麼一斗就是2.7斤,十升為一斗,則一升便是現在的0.27斤。諸葛亮日進三四升,那麼就是說當時諸葛亮一天下來大概只吃了0.81~1.08斤米而已,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這點分量是遠遠不能滿足一個成年男性所需求的。
據現代研究表明,如今一個未滿月的嬰兒一天吃奶的次數少則6~7次,多則12~13次,而一次所喝的奶量大概在90毫升。按平均十次來算的話,一個未滿月的嬰兒一天都要吃900克左右的東西,想想諸葛亮一個成年人,每天勞心勞力,一天才吃一斤(500克)左右的米飯,其狀態可想而知!
勞心勞力,焉能長久相信大家瞭解了這“三四升”的含義後,對於司馬懿為何能斷言諸葛亮命不久矣應是沒有什麼疑問了。司馬懿詢問諸葛亮身體狀況一事,是發生於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時諸葛亮率軍北伐遭遇司馬懿頑強抵抗,雙方相持數月,由於司馬懿死守不攻,使得諸葛亮一籌莫展。終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史書言:“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說的是諸葛亮對於軍中二十杖以上的懲罰都要親自過問,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當時軍中的大小事務諸葛亮基本都是親力親為,北伐事務繁忙,加之北伐所處的戰爭環境惡劣,可想而知作為主帥的諸葛亮一天下來的消耗有多大?身處高壓之下又不能很好的給自己補給,魂斷五丈原的結局,實在令後人嘆惜!
-
8 # 軒冕
中醫說了,思傷脾,思則氣結。諸葛亮並非不懂養生之道,他在出師表也說了:並日而食,深入不毛。臣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諸葛亮事無鉅細,事事躬親。又思慮過度,氣血耗散,安能不早逝。
而司馬懿則用持久之計,硬是把諸葛亮耗竭。
回覆列表
如果平時不注意細節的朋友看到此題一定會很驚訝:諸葛亮能吃三四升的飯嗎?這飯量可以參加大胃王比賽了吧?
《晉書·宣帝紀》確實有記載:亮使至,帝(司馬懿)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我們不能拿今天的度量衡來看歷史上的數字記載。年輕的朋友對“升”的概念可能僅僅是1000ml的體積單位,但西方度量衡傳入我國之前,我們所說的升雖然也是體積單位,但和今天升的概念並不相同。古代的升,一是是用來測量糧食的一種容器,一是代表容器“升”所裝的糧食體積。
年長的朋友可能對容器“升”還有印象,就是下面圖片這種容器。
有個成語叫“無商不奸”,其實原來寫作“無商不尖”,說的就是米商賣米要講升斗裝滿,冒出尖來才行。不過後來這個成語發生了轉折性變化。有些黑心糧商買進用大斗,賣出用小鬥,以賺取中間差額,“無商不尖”逐漸演變成了“無商不奸”。
上圖是我國近代的“升”,這種升容積差不多就是1000ml,一升小米差不多1.7斤左右。這麼說來諸葛亮一天要吃五六斤糧食了,飯量也不小,但是我國近代的“升”和秦漢時期差別很大。
根據秦漢出土的實物升斗測量,秦漢時期,一升約180~220毫升。魏晉時期升的容積大幅增長。至隋唐遼宋時期,一升約600~660毫升。宋元時期繼續增長,明初一升約1000毫升,這就和我們今天的升很接近了。此後雖然也有增長的現象,但是變化不大,直到定型為今天我們所使用的體積單位。
說句題外話,我國傳統的體積單位有石(dàn)、斛(hú)、鬥、升、合(gě)、龠(yuè)。1石=10鬥;1斛=本為10鬥,後來改為5鬥; 1鬥=10升;1升=10合;1合=2龠。秦漢時期一升約180~220毫升,結合小米的密度大概在0.85左右,也就是說秦漢時期一升米大概是今天的160g左右。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飯,重量就在600多克,僅僅一斤多,這實在是算不上大飯量。
也許有人會說,這一天一斤多米也不少了,我一天還吃不了這麼多呢。但想想諸葛亮是在行軍打仗,勞心費力,吃這麼一點飯肯定不夠消耗的。
再說三國時期,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當時人們都生活水平很低,油水營養肯定不如今天。就拿四十年前來說,當時的人們幾乎人人都是大肚漢,我就曾見過有人吃小米乾飯能吃五碗的,就是因為油水太少,只能拿主食來湊。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古代將軍的飯量。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記載:“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 這就是典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出處。
戰國時期的鬥和秦漢時期差別不大,一斗米大概也是十升兩萬毫升,換算成小米重量就是今天的三斤多。當時趙國的一斤大概是今天250g左右,當時的肉十斤就是今天的五斤。
一個老年廉頗,一頓飯可以吃三斤多米五斤肉,有這飯量怪不得威風了一輩子,七老八十的還能上陣殺敵。
漢初鴻門宴上的樊噲也是個能吃有能幹的主,當時項羽賞給他一壺酒和一隻生豬腿,“噲既飲酒,拔劍切肉食,盡之”,一隻生豬腿瞬間就消滅了,這飯量肯定嚇住了項羽。
回過頭來再說諸葛亮。
諸葛亮不僅吃的少,還要操心軍中大小事情,責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情都要親自過問。這動輒十萬、二十萬的大軍,可想而知諸葛亮多麼操勞。別說文人出身的諸葛亮,就是武將如此作為,身體也禁不住消耗的。
司馬懿從這點就看出了諸葛亮必定命不久矣,那麼這仗就好打了:耗!坐等諸葛亮去世。
後來事情的發展也正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