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父母年代記憶

    磧口,位於黃河晉陝峽谷中部、山西臨縣城南50公里處,因黃河第二大磧的“大同磧”(第一大磧是著名的黃河壺口)而得名磧口。大同磧位於磧口鎮西南寨子山村,寨子山村古稱大同。磧口,磧是磧,口是口。磧(音qì,汽)是指河道中堆積的砂石灘,口是指黃河渡口。磧口古渡位於寨子山村湫水河入黃河口處,隔黃河與陝西吳堡丁家灣村相望。磧口渡口自古就有,歷來為兵家之扼要。

    黃河自北而來到寨子山,湫水從東也如約而至,呈90度角。湫水河是黃河支流,它裹攜著大量的沙石攔腰衝入黃河,衝出一片四五百米長的暗礁淺灘。原本400多米寬闊的黃河頓時被推擠縮至不足百米多米。不斷堆積的沙石把河床抬高,與下游形成了落差巨大的“跳崖水”,落差達10米。黃河黃金水道就此望崖興嘆戛然而止。黃河上游滿載貨物的商船到此不得不改為陸路運輸。於是這裡便成了貨物中轉的“水旱碼頭小都會”,漸漸地“人煙輻輳,貨物山積,船泊疊岸,駝鈴不絕”。

    這裡沒有人聲嘈雜的遊客,倒意外遇到老外揹包客

    康乾盛世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磧口的急速繁榮,此後200餘年間均屬於中國北方著名的水陸運輸中轉中心,商貿重鎮。西北盛產的糧、油、鹽、鹼、藥材、皮毛等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由黃河水運而來,碼頭上的貨船每天少則幾十艘,多則二、三百艘,擁擠時三排貨船並列平行排列於岸邊綿延數里,壯觀景象任你去想象。貨到磧口後,轉陸路由騾馬、駱駝運到太原、京、津、漢口等地,回程時再把當地的絲、茶、布、煤油、“洋板貨”等物資經磧口船運到西北。民間有“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吳城指山西呂梁吳城鎮,是重要的物質中轉站)的說法。

    黃河因“大同磧”而受阻,磧口因“大同磧”而受益。五里長街,店鋪林立、商賈雲集,鼎盛時期古鎮雲集了380餘家大小商號,碼頭搬運苦力2000餘人,轉運物資的騾馬、駱駝上千頭。僅西灣村的“運輸專業戶”陳家就有駱駝300餘峰,“磧口街上盡是油,三天不馱滿街流”,足當年的繁華。山西祁縣喬家大院的財東和國民黨四大家族的孔祥熙都在這裡辦過營生,日進斗金。日復一日,磧口便以“水旱碼頭小都會”而享譽全國。民謠唱到:“九曲黃河十八灣,寧夏起身到潼關。萬里風光誰第一,還數磧口金銀山”。

    日寇的入侵和黃河氾濫,讓磧口的繁榮一落千丈。建國初期短暫的穩定為磧口帶來了迴光返照式的再次興盛,但是很快國家實行糧油棉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磧口的商業逐漸蕭條。隨著鐵路、公路建設的迅猛發展,黃河水運失去了價值,磧口古鎮最終完成了它水路碼頭、商品集散的使命,從此被人遺忘在荒涼貧瘠的黃河岸邊。船閥不再穿梭、駝鈴不再回蕩,當磧口這座“活著的古鎮”再次被“發現”其旅遊文化價值時,已經是上世紀80年代末的事了。

    曾經熱鬧的碼頭渡口,變得冷清,只有一些遊客在體驗黃河遊

    2009年的夏季,我從離石乘車到磧口古鎮。中巴在呂梁山中盤旋,黃河也一路相伴。我就落腳在古鎮農家樂民宿的窯洞裡。

    貧瘠、溝壑縱橫的呂梁山區

    磧口農家樂民宿

    古鎮主街由東南逶迤直到西頭村呈“L”型走向,全長五華里。街被劃分為前街、中街、后街三段。主街東頭為前街,這一區域主要是騾、馬、駱駝交易與貨物馭運市場。中街沿東西平行走向分出三道街,頭道街又稱食巷店,主要是飯莊、酒館、大車店等,中街是百貨、日雜。后街緊靠黃河碼頭,實力雄厚的商號均聚集於此,也是古鎮最繁華的地段。三條街道一條比一條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築格局。

    過去順水接船做大宗生意的商鋪都集中在後街,為了安排員工食宿、客人歇息、貨物存放、車馬停靠,西市山坡上的院落都十分闊大。

    隨意走進一處四合院,也是讓你驚呆了

    規模最大的是經營麻油的榮光店。石碹門上是宏偉的望河樓。走入院落,臥虎石下竟然層疊著五層石窯,榮光店如今闢建為黃河賓館,依然充滿了鄉土氣息。

    另有13條與街道垂直的巷,每一條巷的巷口都有石碹門。磧口的巷道因為臥虎山的山勢險陡,有些山巷的傾角約有五、六十度,同時兼有洩洪的功能。

    唯一保留下來的石碹門,有防禦功能

    現在古鎮仍有數量豐富且儲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建築,貨棧、票號、當鋪等各類商業性建築和廟宇、碼頭、民居等,幾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間典型的漕運商貿集鎮的全部型別。明清風格的磚雕、木雕、石刻到處是文化,遍地見藝術。如今的古鎮變得閉塞了,保留下來的還是原始質樸的居民生活形態,所以有“活著的古鎮”之稱。

    古鎮的制高點黑龍廟坐落在磧口臥虎山。倚廟廊俯瞰環視,但見黃河滔滔橫慣南北,湫水潺潺自東向西;遠望大同磧波光粼粼,近觀磧口鎮盡收眼底。山、水、磧、鎮、廟在河流巍谷間遙相呼應,凝成“虎嘯黃河,龍吟磧口”的壯麗圖景。

    黑龍廟

    黑龍廟始建於明代,由當年商號們集資修建。廟內供奉黑龍、河伯、風伯、關聖帝、華佗,為的就是祈求風調雨順,行船平安,商貿繁榮,健康無恙。山門外懸掛著“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嶽色大文章”的對聯。

    現存的黑龍廟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築,依地勢座東北面西南,依山面水,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頂,內供黑龍大王。左右兩耳殿分別供奉河伯、財神,其餘倉官、金龍、廟童各得其所。此外東西配殿、看臺、廊房共22間。

    黑龍廟建立三百餘年來幾經修繕,使整體建築嚴謹合理,左右對稱,奇偉壯觀。正殿對面建有二層戲樓,樂樓(戲臺)的音響效果更為奇特,不用擴音裝置,萬人看戲,聲音清脆,乃至響徹數里,有“山西唱戲陝西聽”的說法。每逢廟會節日,秦晉兩省四鄉群眾不畏河寬路陡,觀光遊覽者絡繹不絕。

  • 2 # 新博有料報

    1、扎陵湖渡口

    扎陵湖渡口位於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西部。據歷史記載,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從長安西行,經天水、蘭州、入青海民和到樂都縣、西寧市,又過湟中縣鎮海堡,湟源縣日月山。

    達共和縣倒淌河、切吉草原、再由黃河北岸西上,來到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柏海),與吐蕃王松贊干布相會,然後渡黃河經玉樹地區,再西南行,過藏北黑河,逕達拉薩,開闢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

    2、黃河沿渡口

    繼扎陵湖渡口之下,黃河上源的第二個渡口就是黃河沿渡口。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政府所在地黃河沿鎮。它是自唐代開始,我國從內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驛站和古渡口,千百年來人們只靠牛、羊皮筏子過渡。

    解放後,於1966年在此渡口處建造了黃河源頭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黃河沿公路大橋。它把兩岸的山川草原連線在一起。大橋北端,綿延的瑪拉驛山在草原上宛如一隻馬蹄窩窩,黃河沿就居其間。

    3、拉加寺渡口

    是九曲黃河第一曲——瑪沁縣的一個文明古渡。它位於今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鄉黃河北岸,原屬同德縣。歷史上同德縣是青海南部的交通要道,果洛地區的牧民到貴德、湟中、西寧等貿易集散地必經之路。

    是那裡的畜產品和內地的工、商、農產品的運輸要道,又因在同德南部的黃河北岸拉加地方,是青南各地的貿易集散交易點,加之黃河兩岸有許多牧業區和農產區及古文化遺址,拉加盛產砂金。故牧民稱此地為“拉加從蘭木”(即拉加商道)。因此在拉加寺附近的黃河上勢必開闢渡口。

    4、尕馬羊曲渡口

    尕馬羊曲渡口處九曲黃河第二彎,即位於青海省興海縣與貴南縣交界處的黃河上,西岸為興海羊曲地方,東岸為貴南縣境。尕馬羊曲渡口是自古貫通興海與貴南,乃至海南州及青海各地的黃河關津渡口。

  • 3 # 聚焦世界熱點

    黃河,在中國古代稱作河水、大河,簡稱河,是中國的第二長河,僅次於長江,也是世界第六長河流。中國的兩條母親河之一,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噶達素齊老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注入渤海,幹流全長5464千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黃河源頭位於青海巴顏喀拉山的雅拉達澤峰,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瑪曲、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正源。黃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蜿蜒東流,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萊州灣)。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公里,流域面積42.8萬平方公里;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公里,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公里,流域面積只有2.3萬平方公里[注 1]。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公里,南北寬1100公里,總面積達795000平方千米(含內流區面積4.2萬平方公里)。

    黃河中游因河段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1977年錄得最高含沙量達920千克/立方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由於興建水庫以及流域林草覆蓋率提高等原因,近年來黃河泥沙含量銳減,悄然出現變清態勢[3]。

    黃河中下游流域為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而且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與文化重心之一,所以黃河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扎陵湖渡口位於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西部。據歷史記載,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遠嫁西藏。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從長安西行,經天水、蘭州、入青海民和到樂都縣、西寧市,又過湟中縣鎮海堡,湟源縣日月山。

    達共和縣倒淌河、切吉草原、再由黃河北岸西上,來到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柏海),與吐蕃王松贊干布相會,然後渡黃河經玉樹地區,再西南行,過藏北黑河,逕達拉薩,開闢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

    2、黃河沿渡口繼扎陵湖渡口之下,黃河上源的第二個渡口就是黃河沿渡口。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政府所在地黃河沿鎮。它是自唐代開始,我國從內地通往西藏的重要驛站和古渡口,千百年來人們只靠牛、羊皮筏子過渡。

    解放後,於1966年在此渡口處建造了黃河源頭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黃河沿公路大橋。它把兩岸的山川草原連線在一起。大橋北端,綿延的瑪拉驛山在草原上宛如一隻馬蹄窩窩,黃河沿就居其間。

    3、拉加寺渡口是九曲黃河第一曲——瑪沁縣的一個文明古渡。它位於今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鄉黃河北岸,原屬同德縣。歷史上同德縣是青海南部的交通要道,果洛地區的牧民到貴德、湟中、西寧等貿易集散地必經之路。

  • 4 # 那隻和平鴿

    現如今,黃河上還保留著大量的古渡口遺址:臨津渡、金城渡、橫城渡、風陵渡、孫口渡、大禹渡、茅津渡……都是延續使用了幾千年的古渡口,而哪個渡口,才是黃河第一古渡口?答案簡單不復雜。乃是扎陵湖渡口。貞觀15年,著名的皇室公主文成公主前往吐魯番,與松贊干布會合,而這位美麗的公主與鬆散幹部相會後,經過的黃河渡口就在扎陵湖附近。同時,著名的青藏高原道路崎嶇,而中原與青藏高原的溝通交流,就完全的依賴於一個關鍵性的道口,也就是扎陵湖渡口而在黃河北岸的山西省境內,從上至下,相繼有風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風陵渡位於今芮城縣西南35公里的風陵渡鎮。而且,風陵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相傳,著名的黃帝這裡賢相風后在這裡發明出了“指南針”,並且憑藉著如此神奇的發明,將大軍指引正確了方向,還打敗了大名鼎鼎的蚩尤,至此,蚩尤落荒而逃。不過,風后卻在此地丟失了性命,被就地埋葬,於是,這個地方也被稱為“風后陵”。而大禹渡在芮城縣東南的神柏峪。這裡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相傳大禹治水時,非常的辛苦,無奈在這裡看到一顆大柏樹,於是大禹就在這裡休息,並且發現了河流流向,趁機撐著船隻東流直下,進而發現了破解大水的答案:也就是鑿開三門,直接將洪水引入大海。就此治了大水,解救了當地的黎民百姓。後來,很多百姓就將這棵大禹用來休息的柏樹供奉起來,還將這處地方修建成了寺廟。這個神奇的渡口,也就被稱為了“大禹渡”。七十年代,當地還修建了建了大禹渡電灌站,為當地的電力建築做出了一番貢獻。而三大古渡之中,茅津渡乃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渡口。古往今來,黃河兩岸交通要道,商業交流,軍事合作等幾乎都少不了這個茅津渡的出現。而這個渡口的名字來源更有意義,乃是取自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陝城北對茅城,故名茅亭,茅戍邑也,津亦取名”。所以,取名為茅津渡。這三大渡口哪個最為古老,其實已經不可考。因為,在考察當中,關於:“第一個黃河渡口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也已經模糊不清了。如果非要追究的話,恐怕也要考察到原始人的生活軌跡中,那個時期的事情誰也說不準,如果只憑猜測和推理,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畢竟,“萬里黃河萬里沙”,黃河古渡口每一段的走向都帶來了不同的傳說和故事。風陵渡、大禹渡、茅津渡這三大古渡口到底哪一個才是最為古老的渡口?其實已經不可考了。但是黃河古渡口自古至今的作用,還是無可替代的。

  • 5 # YouTube影片速遞

    在黃河北岸的山西省境內,從上至下,相繼有風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

    風陵渡位於今芮城縣西南35公里的風陵渡鎮。而且,風陵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相傳,著名的黃帝這裡賢相風后在這裡發明出了“指南針”,並且憑藉著如此神奇的發明,將大軍指引正確了方向,還打敗了大名鼎鼎的蚩尤,至此,蚩尤落荒而逃。不過,風后卻在此地丟失了性命,被就地埋葬,於是,這個地方也被稱為“風后陵”。

    而大禹渡在芮城縣東南的神柏峪。這裡也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相傳大禹治水時,非常的辛苦,無奈在這裡看到一顆大柏樹,於是大禹就在這裡休息,並且發現了河流流向,趁機撐著船隻東流直下,進而發現了破解大水的答案:也就是鑿開三門,直接將洪水引入大海。就此治了大水,解救了當地的黎民百姓。後來,很多百姓就將這棵大禹用來休息的柏樹供奉起來,還將這處地方修建成了寺廟。這個神奇的渡口,也就被稱為了“大禹渡”。七十年代,當地還修建了建了大禹渡電灌站,為當地的電力建築做出了一番貢獻。

    而三大古渡之中,茅津渡乃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渡口。古往今來,黃河兩岸交通要道,商業交流,軍事合作等幾乎都少不了這個茅津渡的出現。而這個渡口的名字來源更有意義,乃是取自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陝城北對茅城,故名茅亭,茅戍邑也,津亦取名”。所以,取名為茅津渡。茅津渡在平陸縣城南四公里處,在戰國時期,就是兵家常爭之地。而現如今,在改革開放那段光輝的歲月裡,茅津渡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如今也被開發為“黃河一日遊”的重要景點之一。

  • 6 # 阿Wei視角

    先秦時期黃河有名的渡口有哪些?

    歷史上黃河流經各地有很多渡口。

    孟津渡。津在古代是渡口的意思,正如天津是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和明朝永樂大帝有關,親設天津衛),孟津自然也和一位天子有關,這便是周武王,孟津在古代又被稱為盟津,以周武王會八百諸侯於孟津渡而得名,位於河南省孟津縣老城,晉杜預《左注》:“在洛陽城北,都道所湊,古今常以為津,武王渡之,近世以來呼為武濟。”闡述了此渡的沿革。伐紂時,“上祭於畢,下至於盟津之上”。《史記·周本紀》還記載,周武王伐紂“師畢渡盟津”。《禹貢》記述的“東至於孟津”,即此處。該渡口是中原黃河的一個重要渡河點。

    茅津渡。茅津渡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城南茅津村,南岸為三門峽市湖濱區會興鎮。歷史上曾名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險要,歷史悠久,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也是萬里黃河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渡口,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晉 豫兩省通衢,歷來為軍事及經濟、交通要地。

    大禹渡,黃河上的一個渡口,相傳大禹在此悟出“疏”的道理,帶領民眾上開天門,下開三門奮戰多年治水成功,後人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將此渡口命名為大禹渡

    風陵渡,位於山西省芮城縣, 傳說黃帝之臣風后葬於此地,名風陵,渡口因此而得名,自古在軍事及兩 岸交往中均屬要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賈元春在後宮受寵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