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凡201611
-
2 # 嵐棋育兒
正常,大人可能覺得是寶寶在搞破壞,但對於寶寶來說TA正在努力的探索世界。
孩子喜歡故意扔東西玩。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首先,這標誌著孩子能夠初步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手了,這是大腦、骨骼、肌肉以及手眼協調活動的結果。反覆扔物,對於訓練孩子眼和手活動的協調大有好處,對於聽覺、觸覺的發展以及手腕、上臂、肩部肌肉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其次,透過扔東西,可使孩子看到自己的動作能夠影響其他物體,使之發生位置或形態上的變化。由此可見,扔物是孩子身心發展自然而正常的需要,家長不應極力阻止、限制孩子扔物,而要允許孩子扔物。當然,給孩子扔的物品應是可以扔的東西,如塑膠玩具、積木、皮球等,不能扔的東西應該放到小兒拿不到的地方。還要注意不能讓孩子扔吃的東西,發現孩子扔吃的,應該馬上把食物拿走,並告訴孩子"這吃的東西不能扔"等,但不要罵孩子。 有一個好辦法就是把孩子抱到地板上,用一根短一點的繩子,把孩子愛扔的玩具系在繩子的一頭,繩子的另一頭系在床腿上或桌子腿上,讓孩子將該玩具自己扔出去再拉回來。但要注意繩子不能太長,否則容易纏住小兒發生危險。 但扔東西玩家長若不加以引導,均可產生共同的毛病--扔東西。糾正這種不良行為,關鍵在於引導、教育、發現孩子開始扔東西時,家長不要把他當作一種"遊戲",你同他玩扔東西的"遊戲",只能助長這種不良行為,一旦你不把東西拾起來給他時,他就啼哭。那樣,大人就什麼事也幹不成了。重要的是父母要針對孩子不同年齡的行為發育特點。採取不同的教育辦法。如對一歲左右的孩子,可將東西用線或繩吊在床欄杆上,或將玩具放在平地上,讓孩子玩。同時,多講一些愛護東西的故事給孩子聽,啟發他,培養他的基本道德觀念,養成愛護東西的好習慣。 -
3 # 藍藍湖
1歲的孩子還沒有故意搞破壞的意識。他喜歡把東西扔下去,一方面是他覺得把東西扔下去很有意思,東西掉到地上會發出聲音,不同的東西聲音不同,運動的軌跡也不同,孩子都喜歡重複的事情,所以這個事情他可以重複很久。家長要注意把玻璃器皿、瓷器這類易碎又可能會劃傷孩子的東西收好。
另一方面,他自己拿了東西可以丟出去,那證明自己可以控制其他的東西,這讓孩子非常的有成就感,特別是一些球型的東西會滾落很遠,孩子通常會哈哈大笑。家長可以在這個時間,把不同的東西,大的小的、軟的硬的、不同形狀的東西都拿給孩子玩,孩子可以在其中學會區別這些形狀、顏色、質地的不同,也可以在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
-
4 # 太原半緣
這種摔打東西的行為是寶寶以自己的一種方式在感知這個他未知又想知的世界,寶媽寶爸不必驚慌,應該高興。如果你的寶寶有這種行為,那我恭喜你,你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寶寶。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一天天在長,慢慢他就會想觸控並感知這個世界。他摔東西,也許會發出他從來沒聽過的聲音,也許會看到他從沒看過的景象,聽過一次,看過一次他好奇東西這樣怎麼會響,怎麼會破碎,一次根本滿足不了他的好奇心,所以一段時間內他會不厭其煩的摔打東西,直到他從摔打東西中證明了或得到了他想要到的東西才肯罷手。
-
5 # 哦咯咯題目
1歲左右的寶寶經常會有這樣的舉動:總是試圖抓住你手中的物品,得到之後非常珍惜地“研究”一會兒,然後把它扔到地上,同時嘴裡發出“嗯,嗯……”的叫聲,並伴隨著期盼著你給他撿起來的眼神。你撿起來之後,他又揮舞著小手企圖拿過來,拿到手之後,卻並不珍惜,再次扔到地板上,然後又期盼著你撿起來。就這樣——扔下去,撿起來,再扔下去,再撿起來……
有些媽媽會被寶寶的這種“戲弄”行為所激怒,粗暴地抱走寶寶或者拿走物品,有的甚至抓起寶寶的小手打幾下,力度雖然不大,但生氣完全寫在臉上。媽媽,請息怒,你們有想過,對於寶寶而言,其實扔東西也是遊戲嗎?
寶寶的這種看似荒謬、重複的做法,實際上正是符合嬰兒身心發展規律的遊戲,稱為自發遊戲,而你對於嬰兒自發遊戲的干預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寶寶的身心發展。
1、“扔東西遊戲”符合寶寶的心理發展水平
遊戲是由兒童心理特點所決定,各個發展階段的寶寶,都有屬於他們的不同的遊戲行為。然而對於1歲左右的寶寶而言,扔東西也只是其中一個與其心理發展水平正好吻合的遊戲。成人千萬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與標準來衡量寶寶的做法,不要認為只有玩搖鈴、躲貓貓等你可以接受並理解的活動才稱得上是遊戲。其實,遊戲的主人是寶寶,他們可不希望玩一些成年人設計好的遊戲的,他們希望玩那種由自己發展起來,成年人看上去可能並不符合邏輯,但是寶寶卻非常樂於玩的遊戲。同時,成年人也不應該剝奪寶寶的自主權,阻止寶寶玩他們的自發遊戲,因為這些遊戲,正是發展兒童創造力、想像力以及思維力的最初源泉。
2、“扔東西遊戲”能讓寶寶感知世界
小嬰兒的感知是籠統而片面,認識是膚淺而表面。他對外界事物的認知是依賴於感知印象的,因此寶寶會透過不厭其煩、樂此不疲的重複同一種動作、同一種行為來加深對外界事物的感覺、知覺和認知。也許成年人會非常煩惱,為什麼寶寶可以不厭其煩的重複著扔東西這個動作。其實,連續扔東西也屬於寶寶感知世界的其中一個過程。而且,這種重複動作聯結著寶寶與你之間的相互關係,自然形成了一種互動,寶寶正是在這種重複的過程中感知著與父母的關係,發展著與父母的親子感情的。
3、“扔東西遊戲”能鍛鍊寶寶的能力
寶寶的這種重複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鍛鍊了抓握、找尋、手眼協調、溝通等能力,因此,這種嬰兒遊戲蘊藏著教育契機,應該受到你的重視與配合,並加以順勢引導寶寶對於以下衍生知識的掌握:
(1)扔在地板上的物品會發出聲響;
(2)小球球掉在地板上會彈起來;
(3)寶寶把什麼東西扔到地板上了?
(4)媽媽找一找。媽媽撿起來。
4、“扔東西遊戲”是小遊戲,大意義
“嬰兒遊戲”與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在生活中,時時有遊戲,處處有遊戲。“嬰兒遊戲”能幫助寶寶積累豐富的感覺印象,有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寶寶在不斷重複的遊戲動作中,將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的儲存,逐漸獲得“客體永久性”、“人的永存性”,以及對物理世界各種物體、各種環境的認識,這些都奠定了日後進一步認知發展的基礎。
“嬰兒遊戲”讓寶寶體驗了初步的交往關係,聯結了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絡,有助於寶寶個性的發展。“嬰兒遊戲”是在寶寶與父母的交往過程中進行的,父母在遊戲中的態度與方式潛移默化在寶寶的頭腦中留下了最初的痕跡。在“嬰兒遊戲”中,寶寶與父母透過眼神交流、身體接觸等溝通,滿足了寶寶情感的需求與情緒的發展,親子關係得到進一步強化。而且,父母對嬰兒遊戲的積極應答反過來又可以激發寶寶的積極反應,使其產生信心感與滿足感。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為寶寶形成開朗活潑的個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而言之,請善待“嬰兒遊戲”、理解“嬰兒遊戲”,用積極的、配合的、樂從的態度對待“嬰兒遊戲”,給寶寶一個燦爛的、開心的遊戲童年。當你發現你的寶寶很樂意的在你面前不停扔東西的時候,不要再動怒了,懷著一顆寬容的心,答應寶寶的邀請,參與寶寶的這種自發遊戲吧!
-
6 # 媛2010
這種行為就是1歲左右嬰兒的遊戲方式。嬰兒小一些的時候,手的伸肌發育不成熟,不會主動將手中原有的玩具放下,再去取第二件玩具,而是無意識地將玩具滑落或扔掉。逐漸地,嬰兒對玩具的拋落運動感興趣,對玩具掉地的聲音、著地點和著地時的情形特別感興趣。這時,小兒手的伸肌發育趨於成熟,能隨意鬆手,
思維
也有很大進步,能有意識地拋擲玩具來觀察落點和著地時的情形,並且學會讓成人撿起,再允許他扔,以此發展與成人的交往遊戲。 父母對孩子的這一遊戲行為要耐心配合。在這個時期,多給孩子準備一些有不同彈性而又經摔的玩具,如木塊、吹塑玩具、皮球等,讓他自己嘗試和區別物體的性質。隨著思維的繼續發展,扔玩具的行為就會很快結束。 -
7 # 點燈人經典童書
肯定不是故意破壞啦!一個一歲左右的寶寶,怎麼會有能力去“故意”搞破壞呢,想想都能想明白啊!
一歲的寶寶,隨著視覺、聽覺、運動能力的逐步成長,開始對他生活的這個世界越來越好奇,總是想透過不同的方法去探索這個世界。
比如,像題主所說的,把桌子上的東西扔下去。對於大人來說,這是破壞,但是對於寶寶來說,可能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遊戲。
把東西拿起來,往外一丟,東西會往下落,還會發出聲音,這些過程對於大人來說,實在是司空監控,但是對於1歲的寶寶來說,卻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所以題主不用擔心啦,這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寶寶的一種特殊的遊戲!
-
8 # 孟可的思想空間
這種事情,你不能用一個成年人的思維去判斷。這種行為,如果是成年人乾的,那麼就可以說這個人是在搞破壞,故意的。
但是在一個孩子的眼裡,這就是一種遊戲、一種鍛鍊自己拿東西和扔東西的力度。
所以,你做為家長,不要因此就把寶寶罵哭。你要告訴他,這麼做不對,是壞寶寶,這麼做,媽媽不喜歡,做個生氣的表情給它。
然後,轉移寶寶注意力,給他手裡放點別的玩具,當然要不易碎的。因為很可能下一秒被扔出去的就是它了~~
-
9 # 藍家三哥
兒童在不斷反覆的變化物體的位置,來形成認知。透過物體的位置探索空間,透過物體的運動探索空間,透過不在視界中的物體探索空間,還透過彎曲的視界探索空間。他們由此得到空間感,形成空間概念。這些空間概念就是科學邏輯的起始點。但生活中,兒童對空間的探索常常不被家長所瞭解,也不知道有一個探索空間的敏感期。在這期間的孩子會出現大量的、有意識性的活動。 期間可能會拒絕接受其他特徵的事物;他還會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對某種行為產生強烈的興趣,不厭其煩地重複,直到突然爆發出來某種新的動機為止。在敏感期內施教,事半功倍,能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展。
-
10 # 啟明星138717721
我的寶寶現在才六個多月,只要看到東西就往嘴裡塞,當然也會特別喜歡把桌子上的東西往下扔,其實是這一階段孩子的特點吧,到了手部敏感發育期。你可以給寶寶說明玩具是用來玩的,不是用來扔的,而且可以為他劃定一個區域,讓他在類似區域玩,玩具也是買些防摔、防扔的比較好。
-
11 # 美羊媽咪
寶寶都會有這個階段的,像現在我弟的寶寶一歲多點,他就喜歡扔東西。別人撿起來給他,他還繼續扔,還咯吱咯吱的笑。可能孩子覺得這是個好玩的遊戲,故意逗引其他人和自己一起玩。
還有可能喜歡扔東西發出的聲響,就好像孩子喜歡踩泥坑一樣,認為這很有趣。
-
12 # My涯堂
想了解孩子的行為特點,得先了解孩子的大運動發育階段。
“三翻六坐”,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運動,半歲的寶寶愛吐舌頭,1歲的寶寶愛扔東西,都是大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具體表現。
當我們看到寶寶開始喜歡扔東西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生氣,反而應該高興,因為這是寶寶發育良好的訊號,說明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手指,能夠撿東西並鬆開扔掉。
除了會扔,還得挑著扔當孩子再大點,他就不滿足單純的扔了,他會有選擇性、針對性的扔,比如:“扔什麼東西會發出聲響?”“扔什麼東西輕飄飄?”“扔什麼東西會摔碎?”“扔什麼東西會彈起來?”
這哪是孩子呀?這是小科學家!
如果大人這時候僅僅是簡單的喝止,制止孩子這種探索的行為,他們對世界的探索和認知就會暫時的中止,而如果大人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適度的配合,比如提供不同材質的東西讓孩子扔,和孩子一起總結扔了物品以後的反應,和孩子一起讀相關的繪本,能讓孩子更好的瞭解這個世界、他也能對不同的物品有更多的認識。
還有什麼方法?有時候有些時間段、或者東西,真的不能讓孩子扔,那我們該用什麼方法應對呢?
孩子生氣的時候扔東西,不要批評,要忽視和淡化,不要讓他認為這種扔東西的行為能達到目的。該做什麼事的時候就做什麼事。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開始扔東西,其實就代表他不餓了,就可以收盤子了。玩投籃遊戲,鼓勵孩子往固定目標的扔。遊戲力。揀東西的遊戲,收東西的遊戲,變著花樣和孩子玩,讓孩子找到新的樂趣。 -
13 # Bruce老師
很多寶媽應該會遇到這樣的一個情況:寶寶經常愛亂扔東西,而且你越是幫寶寶撿,寶寶就越覺得有趣一發不可收拾,但你要是不幫寶寶撿起來,就一哭個沒完。這到底這是寶寶故意的?還是脾氣不好呢?
其實都不是的。真實答案是這樣的:寶寶在一歲以內的時候,會在某個時機領悟到一個邏輯,那就是因果關係。例如是在他小拳頭捶到嬰兒床的時候,發覺嬰兒床在晃動。一旦寶寶發現透過自己的行動可以引發這些有趣的反應,寶寶便會不斷嘗試來探索這些有趣的現象。
所以啊,面對寶寶“扔東西”這種行為,媽媽們不能理所當然地把它當做一種暴躁粗魯的行為。寶寶們想扔東西,其實就是在學習探索世界。正確的引導辦法,就讓寶寶隨心所欲的扔吧。當然,很重要的是是要保證寶寶們安全。
-
14 # 媽媽密斯
媽媽不要太擔心了,這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特點,順其自然對待就好了,在他能接觸到的地方把易碎品都收起來吧。
一歲多的孩子,他們的肢體力量、精細動作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剛學會走路的他們,活動範圍大大增加,對周圍的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孩子拿起來一件物品,鬆手,掉到地上,就這樣一個小動作他們可能會玩很久,他們會觀察物體掉落的軌跡,會好奇物品為什麼會“瞬間移動”,會喜歡聽它們掉在地上發出的聲音,他們不會意識到物品會摔壞,只是在進行自己的遊戲。
-
15 # 貼心媽媽
這是一歲左右的寶寶最喜歡乾的事兒,記得在孩子小的時候,我抱著她從一樓到二樓,沒想到小傢伙兒,抓起什麼都往都往下扔。後來才知道寶寶扔東西也是在探索的過程。家裡的寶寶到了這個時期,父母應該將怕摔壞的貴重物品,比如手機啦,遙控啦,玉鐲子啦,放到孩抓不著的地方,也不要罵孩子。
回覆列表
對於1歲嬰兒來說,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們既要站在成人關愛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也需要站在孩子成長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下面我從幾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要了解1歲嬰兒的身體發育特點。1歲嬰兒身體處於快速發育期,運動能力、表達能力、感知能力等都有較大發展,全身充滿能量,需要透過自己的動作不斷探索外界,以獲得足夠的資訊。
二是要了解1歲嬰兒的心理發展特點。1歲嬰兒心理發展到了突飛猛進的階段,自我意識的逐漸變強、情緒情感水平的快速發展、安全感的進一步需求、注意力、興趣點等方面都體現出一定的爆發力。
三是基於身心發展特點,追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按照冰山理論,所有冰山上面的行為都是受到冰山下面深層次動機的驅動。在這裡有幾種可能性:
1.出於好奇心,獲取樂趣。孩子在第一次無意識之中把桌子上的東西推掉之後,碰巧得到了父母或主要監護人的過度關注,這樣子的話,孩子就會對這個行為不斷強化,以為這個行為很好玩兒,而且能獲取父母的關注,所以他就會反覆地重複這個動作,以獲取更多的趣味。這時建議父母多開發一些趣味的遊戲,或者透過益智動作玩具來代償孩子的好奇心和動作能力的發育。
2.缺少愛,為了吸引媽媽或主要監護人的注意。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對愛的需求也呈現動態調整,以前更多的需求是擁抱,現在更多的需求也是互動。孩子對父母高質量的陪伴需求越來越明顯,而當看到父母沒有投入全部心思陪自己時,比如在玩手機,就會透過製造一些動靜來吸引眼球,可以是發脾氣、尿床、摔東西等等,正好你家寶寶推掉了順手桌子上的一樣東西,也正好引起了你的注意,這樣,孩子的深層動機也得到了滿足。這時建議父母多進行高質量的親子陪伴,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愛,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四是對於父母來說,建議我們不要輕易給這麼小的孩子貼上“故意”的標籤。“故意”是一個很主觀的詞彙,即便對成人來說,傷害指數也不低,孩子是很單純的,一旦我們給孩子貼了標籤,孩子即使沒有這個動機,也會習得這種策略,以後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使用這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