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三鑑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 2 # 快樂的滿天星

    明太祖朱元璋南京稱帝,葬於南京。明朝第七帝朱祁鈺死後被又一次當皇帝的朱祁鎮和其心腹黨羽設計降為王爺,其在天壽山的陵墓被毀,又在玉泉山重建。朱允炆在靖難之亂中生死未卜,未建陵墓。

  • 3 # 四月黃曆史說

    太祖葬在了南京,惠帝下落不明,朱老四也沒有承認他是皇帝,朱祁鈺的皇位被他哥又奪回去了,他哥也不認他是皇帝,景泰帝死後給了個親王的規格,因此明十三陵!

  • 4 # 宮殿君

    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最後一個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算起,一共傳了16個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園,而且按明朝的傳統,爸爸兒子孫子孫孫子都得葬在一處,搞大團結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樂融融的。

    而這一處“已死明皇帝”們的家就是現如今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可問題來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嗎?怎麼十三陵裡就葬了13位呢,另外3個皇帝去哪兒了?”

    首先,請各位來看看十三陵裡各家皇帝的位置圖:

    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獨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愛南京,只葬南京”

    當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眾所周知,老朱當時開國後是在南京定的都,那會兒北京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試想,老爹死了,怎麼可能去葬在兒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當年喊出了:“我愛南京,只葬南京!”的口號,死時葬在南京鐘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奪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讓你找到!”

    老朱死了,把皇位傳給了小小朱,即他的孫子朱允炆,是為“建文帝”,開啟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這時候,小小朱的叔叔們坐不住了,你這小毛孩憑什麼啊,而且剛當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們這些叔叔弄得很慘,於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個“靖難之役”把侄子打下臺,自己做皇帝,並遷都北京,從此,北京開始了他的首都時代(也是房價高漲的時代!)

    而被打下臺的建文帝在掩護下成功逃脫,從此之後不知所終,作為叔叔的朱棣出於關(sha)心(ta),自當上皇帝就開始一直尋找侄子的下落,其實是為了斬草除根,但都無果,於是,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蹤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兒!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兩位皇帝,估計大家都會很容易的想到他們不葬北京,但這第三位,相信就鮮有人知道了,他是誰呢?

    就是他朱祁鈺!

    前段時間一部熱播的《女醫明妃傳》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醫的故事。

    朱祁鈺是誰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鎮弟弟,眾所周知,當年本來是他哥哥朱祁鎮做皇帝的,是為“明英宗”,結果這皇帝年輕時昏庸無能,寵信宦官,當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領也先的率領下已經打到國境時,他聽信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本來皇帝御駕親征沒啥,還能鼓舞士氣,但英宗這次的親征卻在太監王振的錯誤指揮下,成了一次“鬧劇”,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獲,成了“俘虜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當時朝野振動,皇帝都被抓了,國家咋辦啊!不過咱中國古代歷來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著呢,眼紅著呢。於是,經過商議,由英宗弟弟朱祁鈺繼位,改元景泰,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後來,在朱祁鈺的帶領下,打破了瓦剌的進攻,英宗也被放了回來,再之後,透過“奪門之變”,朱祁鎮又從當時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奪回了皇位。

    哎!奪就奪了唄,可英宗要奪的“徹底”,咋徹底啊?就是把朱祁鈺當皇帝后開始在十三陵裡修建的陵寢也給“奪”了,搬走了,“你以後都不是皇帝了,不準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於是,本來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鈺就被哥哥朱祁鎮給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爺規格下葬。

    所以,明朝雖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鈺都沒有被葬在十三陵裡。

  • 5 # 風風風161747627

    朱元璋(洪武)葬在南京,朱允文(建文)不知所蹤,朱祁鈺(景泰)以親王之禮下葬。所以北京就只有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和崇禎這十三位皇帝的皇陵。

  • 6 # 時說新語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後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

    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明朝有16個皇帝。

    姓名 廟號 諡號 年號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字國瑞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讓皇帝(又諡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為太宗) 文皇帝 永樂(1403年——1424年) 長陵

    朱高熾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獻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鎮 英宗 睿皇帝 正統(1436年——1449年)、天順(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復位。 裕陵

    朱祁鈺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見深 憲宗 純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肅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載垕 穆宗 莊皇帝 隆慶(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鈞 神宗 顯皇帝 萬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貞皇帝 泰昌(1620年)實際在位一個月 慶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啟(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檢 毅宗(原為思宗) 烈皇帝 崇禎(1628年——1644年) 思陵

  • 7 # 紅紅正者無敵

    是的,明朝共有16個皇帝,另有三個皇帝沒葬在明十三陵,所以叫“明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首都是南京(朱棣的時候搬到北京),朱元璋死了就葬南京了。建文帝朱允文:朱允文失蹤了,不知是生是死,所以也沒有陵墓。

    明代宗朱祁鈺:朱祁鈺在他哥哥落難的時候稱帝,他哥哥回家奪回皇位之後,把朱祁鈺的帝號廢了。所以明代宗朱祁鈺也不能按皇帝之禮安葬。

  • 8 # 青年史學家

    明十三陵中國明朝自成祖以下(包括明成祖朱棣在內)的13個皇帝的陵墓群,地址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天壽山下。1961年陵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陵區周圍40千米,四周依山設圍牆。各陵以長陵為中心,向左右排列。依次為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陵門大紅門前有石牌坊和下馬碑,門內有神道通往各陵。

    陵區的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為盆地,在這個佔地4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埋葬著明代13個皇帝、23位皇后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等,在這所有的13個陵寢中,建築最為雄偉的是長陵,規模最小的是思陵。而在陵區南北長達7公里的中軸線上,建有宏闊壯觀的神路。

    明朝前後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文以及明代宗朱祁鈺之外,其他的皇帝都被安葬在了十三陵當中,就連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最後也被安葬了十三之中。朱元璋沒有被安葬在北京的十三陵可以理解,因為朱元璋統治時期,明朝的京城還在南京,朱元璋死後不可能葬在北京。朱允文因為下落不明,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因此也不太可能下葬在北京的十三陵。只有明代宗朱祁鈺最後沒能安葬在十三陵是最值得推敲的,實際上這與英宗和代宗之間的矛盾有關,南宮復辟後,英宗重新登上皇位,不久代宗朱祁鈺病逝,英宗不承認代宗的皇位正統,只承認他為王,因而壓根就沒有想把朱祁鈺葬在皇陵,最後以王的身份把朱祁鈺葬在了西郊玉泉山,他的陵墓也就是景泰陵。

  • 9 # 考古班二愣子

    除去南明的兩個皇帝朱由松和朱由榔,明朝共十六位皇帝,題目想問的是明十三陵埋葬了十三位皇帝,明朝除了十三陵之外還有其他的帝陵,有三位皇帝沒有安葬在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葬在明孝陵。明孝陵位於今南京市紫金山風景區內,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合葬墓,關於明孝陵的名稱,大概是因為馬皇后諡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曰“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第一座帝陵,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皇帝陵寢的規制和模式,因此被稱作“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標的兒子。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悲痛之餘依然惦記著長子朱標,因此選擇隔代立儲,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登基,年號建文。

    建文帝畢竟太嫩了,削藩逼得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掌握全國的資源竟不敵一個藩王,南京城破後建文帝下落不明,人都不在更何況陵寢了,再者,即使建文帝找到了也不會葬在十三陵,因為當時朱棣還沒有遷都到北京。

    明景帝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弟弟(異母),明朝的第七位皇帝,年號景泰。他當皇帝純屬偶然,因為他哥哥明英宗作死非要聽信太監王振御駕親征,結果土木堡慘敗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因此大臣們擁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也不負眾望,重用於謙守住了北京城。

    他哥朱祁鎮回來之後已經沒有再當皇帝的想法,一心一意只想跟錢皇后過日子,但是權利確實可以改變一個人,他將朱祁鎮軟禁了,並且不想傳位給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朱漸濟,可惜朱漸濟早夭,他自己身體也不好,明英宗復辟之後不久就去世了。明英宗也很不夠意思,給了一個諡號叫戾,明顯是個貶諡,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英宗的兒子憲宗朱見深倒是夠意思,追認其皇帝之位。

    景泰帝朱祁鈺是自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 10 # 陶短房

    明代的確有十六個皇帝,但葬在北京十三陵的卻千真萬確只有十三位。

    明朝是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從應天府(南京)遷都北京的,死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的明太祖朱元璋直至駕崩都未遷都,也不知遷都的事,明孝陵是明代帝陵中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一座(去看看陽山碑材就明白了),為掩飾自己奪位之醜大興土木修孝陵的朱棣不論出於輿論考慮,或財政考慮(超長超寬超重的陽山碑材就是因為運費太高被扔在半路上的),也不可能把這座明代第一座真正的帝陵(在他們之前還有為朱元璋父祖輩修的、位於泗州(州治在今洪澤湖底,陵墓位置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的三座明祖陵和位於鳳陽的一座明皇陵)從南京遷移到北京去。

    永樂之後的建文帝朱允炆直到崇禎十七年七月才被追復帝號,而崇禎本人三月十八日就自縊於北京煤山(景山),追復帝號的實施者是在南京即位的南明第一個皇帝弘光帝朱由崧,也就是說終明朝一世(如果不把南明算作明朝的話)只承認有十五個皇帝,不承認建文帝是皇帝,且建文生死不明,因此他根本就沒有陵墓。

    景泰帝朱祁鈺系其兄英宗朱祁鎮被俘囚禁瓦剌時繼位,朱祁鎮回國後發動政變,景泰帝被降為郕王,死後以王禮葬於北京西郊金山。明憲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追復景泰帝號,但並未遷葬,而只是將郕王墓就地擴建為景泰帝陵,這樣做一來是入土為安,一動不如一靜,二來也是考慮到財政問題,避免過於靡費,三來身為英宗嫡長子的成化帝篤信鬼神之說且為人寬厚,大約也不希望結下深仇大恨的父親和叔叔在九泉之下還纏鬥不休吧。

    景泰帝其實生前已經開始修建陵寢,但死後因帝號被廢而未能入葬;而崇禎是英年因亡國而死,本來還沒來得及修帝陵,清軍入關後為安定人心,將他從速安葬於擴建後的田貴妃墓中,並草草改為後來稱作思陵的崇禎陵。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前後15座帝陵中只有景泰陵沒有的命名與眾不同,沒有用廟號+陵,而是用了年號+陵的格式,這是因為明代雖追復景泰帝號卻未上廟號,直到弘光帝繼位後才擬定了一個”代宗“的廟號,第二年弘光就滅亡了,清朝當然不會承認”偽皇帝“制訂的一切,於是景泰陵就只好這麼湊合了。

  • 11 # 歷史研習社

    很簡單,因為有三位皇帝沒入葬明十三陵。我們所說的“明十三陵”,指的是坐落於北京昌平天壽山的明十三陵景區,這處明朝皇帝的萬年吉地是永樂皇帝選定的,自永樂起,洪熙、宣德、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十三位皇帝都安葬於此。如今,這是一處5A級景區,同時是世界文化遺產,群山環繞,小河蜿蜒,絕對是風水寶地。然而,明朝有三位皇帝沒有葬入天壽山的這塊風水寶地。他們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鈺。既然明十三陵是永樂年間才開始修建的,那他爸爸朱元璋的陵墓自然不在十三陵中。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他的陵墓也就修在了南京的鐘山腳下,即明孝陵。明孝陵規制參照唐宋帝陵,徵調軍工十萬,歷時二十五年才修成,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影響了後世明清皇帝陵寢的形制,有“明清皇家第一陵”之稱。明朝第二位沒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是建文帝。那麼,建文帝的陵寢在哪裡呢?答:不知道。眾所周知,靖難之役以後,建文帝不知所蹤,所以,他墳墓的具體位置也就無人知曉了。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景泰帝朱祁鈺的陵寢也不在十三陵,而在北京西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就要從景泰帝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說起了。1449年,蒙古南侵,進攻大同,明英宗親征蒙古。不料,幾場戰役以後,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虜。為免朝局動盪和蒙古人挾英宗勒索,于謙等推戴朱祁鈺為帝,即景泰帝。然而,一年以後,蒙古人放回明英宗,景泰帝為防止英宗復辟,便將他軟禁起來。但是,景泰八年,明英宗還是趁著景泰帝生病的機會復辟了。重新掌權以後,明英宗廢朱祁鈺為郕王,並將其軟禁在西苑。不久,廢帝朱祁鈺去世,明英宗按照親王之禮將其安葬在北京西山。少了上述三位皇帝,北京昌平的明陵也就只有十三座了。參考文獻:1. 於朋:《十三陵的缺席者》,《中國集體經濟》,2014年第29期。2.李德仲《明十三陵,滄桑回望》,《中國文化遺產》,2006年第2期。

  • 12 # 漂浮菌

    明朝有三個皇帝的陵墓不在北京的十三陵。首先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明朝最初的首都在南京,後來第三個皇帝朱棣把首都遷到的北京,從朱棣開始以後的皇帝才葬在北京的。朱元璋的陵墓就是在南京。

    第二個不在十三陵的第二任皇帝朱允炆。這個應該很多人知道,朱棣造反推翻了朱允炆的統治,把皇位搶了過來。在攻入南京的時候朱允炆失蹤,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線索。所以也就沒有陵墓。他自然也不在十三陵了。

    第三個是朱祁鈺,明朝的第七個皇帝。因為他的前任皇帝,他的哥哥朱祁鎮被瓦剌俘虜,明朝一時沒有皇帝所以他被推舉為皇帝。後來他的哥哥被放回來,他又不願意讓出皇位就將他哥哥囚禁了起來。後來有人為了立功把他哥哥放出來,然後發動政變把皇位搶了回來。重新當上皇帝的朱祁鎮自然不會放過朱祁鈺了。朱祁鈺死後朱祁鎮也不承認他是皇帝,只是把他封做了王爺,將他葬在了遠離十三陵的玉泉山。

    除了這三個,明朝其他的皇帝陵墓都是在十三陵的了。

  • 13 # 喵仔愛讀史

    想必大家都知道,明朝共歷16位皇帝,而明十三陵裡卻埋葬著從永樂大帝開始、至崇禎皇帝朱由檢為止的共13位明朝帝王,另外3位未入葬此處的究竟是誰呢?

    第一位:開國皇帝朱元璋

    由於朱元璋駕崩後,朱棣發起了靖難之役奪權篡位,皇位得手後,他就明朝首都由原先的南京遷到了北京,而朱元璋仍被埋葬在舊都南京,也就是如今的明孝陵。

    第二位:建文帝朱允炆

    除了上述的明太祖朱元璋墓不在明十三陵之外,他的孫子朱允炆墓也未在其中。原因還是源自那場靖難之役,正所謂“成王敗寇”,當年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在那場戰役中取得成功,隨之而來的是朱允炆的失敗下場,自此他的下落也就成了謎。對此人們眾說紛紜,有說他被朱棣所殺、有說他逃出南京削髮為僧,但這些說法至今也未得到驗證。因此,建文帝算是“活不見人死不了屍”,明十三陵中也未留下他的一席之地。

    第三位:明代宗朱祁鈺

    如果說前兩位皇帝陵墓未在十三陵中還算說的過去,那麼明代宗朱祁鈺之墓又為何不在其中?畢竟他是在遷都之後登基的皇帝。原因其實很簡單,他當初之所以能夠成功上位,完全是因為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只能做臨時的“替補君王”。

    而明英宗被瓦剌釋放後,明代宗卻反咬一口,將明英宗軟禁,表面上稱其為太上皇,明英宗當然不可能甘心這樣的結局,經過一番密謀,他又發起了奪門之變,成功復辟,此時換做明代宗被貶為親王並軟禁起來了。經歷此番周折,即使明代宗曾經是一朝皇帝,明英宗自然是不會承認的,所以明代宗死後只能以親王禮下葬,更別說葬入十三陵了。

  • 14 # 秉燭讀春秋

    明十三陵坐落於位於 北京市昌平區 北部的天壽山麓。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是中國最大的皇陵建築群。為什麼明朝陵墓都集中到那裡了呢?

    明代術士認為,這裡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那麼,問題出現了,明十三陵到底少了哪三位皇帝呢?少的這三個皇帝的陵墓又在那裡呢?

    我查了明十三陵皇帝名單,發現少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文和朱祁鈺。具體情況如下:

    1.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於南京,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也就是說朱元璋沒葬在北京,葬在了南京。

    2.第二帝朱允文,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建文帝),因削蕃觸怒了朱棣。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打到南京,朱棣火燒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他出家當了和尚,到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件事。總之朱允文是下落不明,所以朱允文沒有陵墓。

    3.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擁立朱祁鈺為皇帝。

    後明英宗被放回,他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又坐了皇帝。

    朱祁鈺被關到了『南宮』不久被英宗殺害。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承認他是皇帝,英宗自己得位就不正了。)英宗將其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這樣,明朝十六個皇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 15 # 飲馬湖邊

    明朝自永樂後的十三位皇帝集中安葬在北京的昌平而得名。

    朱棣以藩王身份,發動靖難之變,取代了其侄子朱允文建文帝,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後朱棣決定將京師從南京遷往自己的老巢燕都北平,並改北平為北京。從此明代的京師就落戶在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死在南京,也安葬在南京近郊,現在還保留著明孝陵,就是朱元璋的陵墓。太子朱標死在朱元璋之前,後朱元璋立朱標的兒子朱允文為皇太孫,明確由皇太孫作為皇儲,此時朱棣等朱元璋的兒子們,儘管都是朱允文得叔叔輩,但見了朱允文仍然要行君臣禮。後朱允文即位,年號建文,與祖父朱元璋的洪武年號正好相反,也說明朱元璋晚年也反思了其以殺戮治天下的不知足,所以還是主張以文治理天下,但前提是剷除妨礙文治的反叛力量和可能反叛的力量,為此採用了非常手段,包括法外用刑的錦衣衛制度。據說朱元璋遺囑,廢除錦衣衛制度,並不得恢復。為什麼是據說呢?因為這是歷史學家,包括孟森等研究文獻後得出的結論,並無明實錄等記載。因為太祖實錄等書籍,已被朱棣篡改和銷燬,即便民間記載也不能倖免,朱棣藉助修《永樂大典》篡改或者毀了很多不利於他的書籍。

    除了朱元璋和朱允文外,朱棣子孫的皇帝還有14位,因為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俘,由其弟弟朱祁鈺繼位,併成功地保住了北京,打垮了也先的進攻。明英宗也被也先放回,被尊為太上皇,但實際卻被其弟弟軟禁。後石亨等人乘朱祁鈺病重,發動政變引太上皇復辟。復辟後的朱祁鎮,廢去其弟弟景泰帝,恢復藩王地位,故朱祁鈺(景泰帝)既然死後不被承認為皇帝,自然也就沒有陵墓了。

  • 16 # 一元復始

    明十三陵顧名思義就是十三座帝王陵園,位於北京市天壽山南麓,是從永樂皇帝朱棣到崇禎皇帝朱由檢共計13位皇帝。

    都知道有明一代共有16位皇帝,但是其中有建文帝朱允文和代宗朱祁鈺是不被歷代帝王承認的,所以大明有資格修皇帝陵寢的只有14位。

    不在明十三陵的第一位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因大明開國定都南京,太祖崩與南京,陵墓孝陵修與南京,故朱元璋葬在南京城。

    第二位建文帝本是太祖之孫,朱棣侄子,後朱棣起兵靖難,建文帝下落不明,因皇位來的不正,所以朱棣不承認建文帝朱允文的地位。

    至於第三位朱祁鈺說白了他是在明英宗土木堡被擒後由于謙他們推選出來的臨時代表,後來果然英宗朱祁鎮復辟當皇帝,自然也不承認朱祁鈺的地位,朱祁鈺自然也就沒有資格入皇陵了。

    其實有十三陵這樣奇怪的局面也挺容易解釋的,我們都知道朱棣死後叫“成祖”,大家都知道這歷朝歷代只有一位祖,就好像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但是大明卻有太祖與成祖,從死後諡號可以看出朱棣不願意葬於南京,而是一南一北與自己的父親朱元璋平起平坐,各位不覺得這裡面狠有故事嘛?

  • 17 # 時光山人

    明朝總計有十六位皇帝,不過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葬到了北京的明皇陵,所以稱為明十三陵。

    其中有三位皇帝沒有葬到十三陵。

    1、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定都南京,所以在南京選取了自己的皇陵。朱元璋的陵墓是明孝陵,位於南京的紫金山。

    2、建文帝朱允文

    建文帝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的孫子。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推翻了其帝位,建文帝在政變中下落不明。從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起才開始在北京營建皇陵。

    3、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朱祁鈺在於謙等人推舉下繼承帝位。不過,幾年後朱祁鎮經奪門之變重新復位,代宗朱祁鈺被廢為郕王,病逝後葬於北京海淀區玉泉山的景泰陵。

  • 18 # 摘星星的農夫

    朱元璋和建文帝時期是在南京建的都城,朱元璋南京明孝陵,建文帝被奪權後生死未卜沒有建陵墓。 朱棣遷都北京之後,皇帝都葬在北京近郊,明景帝帝位不被他哥哥所承認,以親王的身份下葬在別處,為景泰陵,沒有葬在十三陵。 明朝還有湖北鍾祥的明顯陵,也是以帝王的規格下葬的,是嘉靖皇帝幫自己的父親後修的,雖然他的父親沒有當過皇帝,正德皇帝無後,嘉靖繼得大統,不顧大臣反對,追封父親為皇帝,為父親後修帝王陵墓

  • 19 # 歷史這樣說

    首先悅史君要糾正一下題幹,明朝歷史上一共有21位皇帝,而不是16位。不過,明十三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已經廣為人知,其中的奧秘,與明朝特殊的歷史發展有關,悅史君將對此進行詳細闡述。

    明朝歷史上的21位皇帝分別是: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大明惠宗讓皇帝朱允炆

    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大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熾

    大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

    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鈺

    大明憲宗純皇帝朱見深

    大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大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大明世宗肅皇帝朱厚熜

    大明穆宗莊皇帝朱載垕

    大明神宗顯皇帝朱翊鈞

    大明光宗貞皇帝朱常洛

    大明熹宗悊皇帝朱由校

    大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檢

    大明悼皇帝朱慈烺

    南明安宗簡皇帝朱由崧

    南明紹宗襄皇帝朱聿鍵

    南明紹武帝朱聿鐭

    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

    明十三陵中的皇陵和皇帝分別是:

    長陵(大明成祖文皇帝朱棣)

    獻陵(大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熾)

    景陵(大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

    裕陵(大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

    茂陵(大明憲宗純皇帝朱見深)

    泰陵(大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康陵(大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

    永陵(大明世宗肅皇帝朱厚熜)

    昭陵(大明穆宗莊皇帝朱載垕)

    定陵(大明神宗顯皇帝朱翊鈞)

    慶陵(大明光宗貞皇帝朱常洛)

    德陵(大明熹宗悊皇帝朱由校)

    思陵(大明思宗烈皇帝朱由檢)

    兩相對比一下,大家應該可以發現,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大明惠宗讓皇帝朱允炆、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鈺、大明悼皇帝朱慈烺、南明安宗簡皇帝朱由崧、南明紹宗襄皇帝朱聿鍵、南明紹武帝朱聿鐭、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等8位皇帝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接下來,悅史君將對這8位皇帝的特殊情況,做逐一分析:

    第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他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葬在明孝陵,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

    當時明朝的京師在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自然就在南京了。

    第二,大明惠宗讓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後世稱建文帝。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懿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位為帝。

    朱允炆致力於削藩,但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在最終落敗後下落不明。

    朱允炆作為被推翻的皇帝,而且死期不定,自然就沒有皇陵一說了。

    第三,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鈺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是明朝第七位皇帝。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

    明朝景泰八年(1457年),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於西苑。

    明英宗上諡號曰戾,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景泰帝。

    由於朱祁鈺的皇位實際上被明英宗否定,他的陵墓是按照親王的儀式來定的,因此也是特例。

    第四,大明悼皇帝朱慈烺

    朱慈烺是明思宗朱由檢的長子,明朝崇禎三年(1630年)封為皇太子。

    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封皇太子朱慈烺為宋王。

    李自成敗退後,吳三桂奉朱慈烺還京,建年號義興,但朱慈烺在亂軍中失蹤。

    弘光帝追諡為獻愍太子,魯王朱以海追諡為悼皇帝。

    朱慈烺也是生死不明,自然也就不存在皇陵了。

    第五,南明安宗簡皇帝朱由崧

    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的庶長子,是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

    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殺兩年後,崇禎帝下詔令朱由崧襲封福王爵位。

    明朝崇禎十七年,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崇禎帝殉國後,福王朱由崧被四鎮擁立於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權。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兵臨江南,朱由崧逃亡蕪湖,後押往北京,第二年被清軍處死。

    朱由崧屬於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六,南明紹宗襄皇帝朱聿鍵

    朱聿鍵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南明第二位皇帝。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隆武,後世稱之為隆武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入福建,隆武帝朱聿鍵在汀州被擄,絕食而亡。

    朱聿鍵也屬於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七,南明紹武帝朱聿鐭

    朱聿鐭是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孫,南明紹宗朱聿鍵之弟,南明第三位皇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朱聿鐭被大學士蘇觀生及廣東布政使顧元鏡等在廣州擁立為帝,年號紹武,史稱“紹武帝”。

    同年臘月十五,清軍將領李成棟由福建攻入廣東,奪佔廣州,朱聿鐭去世。

    朱聿鍵還是屬於非正常死亡,自然就不存在皇陵。

    第八,南明昭宗匡皇帝朱由榔

    朱由榔是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桂端王朱常瀛之子,南明末代皇帝。

    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朱由榔被擁立為帝,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

    朱由榔倚仗大西軍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維持時間較長。

    南明永曆十五年,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軍攻入雲南,朱由榔逃到緬甸曼德勒,被緬王收留。後來吳三桂攻入緬甸,緬王將其獻與吳三桂。

    南明永曆十六年,清朝順治十九年(1662年),朱由榔在昆明被吳三桂絞死,葬於貴州都勻高塘山永曆陵。

    朱由榔是真的可憐,吳三桂憑此永世不得翻身。

  • 20 # 江東汪郎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創立的大一統王朝,從公元1368年成立,到1644年滅亡,共傳十七朝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既然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那為什麼明朝皇陵被稱為“十三陵”呢?這是因為北京的明朝皇陵少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文,明代宗朱祁鈺三位皇帝的陵墓,之所以這樣,其實和明朝的歷史有關。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改集慶為應天並定都於此,年號洪武,國號明。這位出身貧苦的放牛娃,透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推翻胡虜再造中華的壯舉。他創立的大明朝被譽為“治隆唐宋”,在他統治的三十一年裡,是中國封建王朝最清廉最高效時期,社會福利也是封建社會最高峰。朱元璋駕崩後,葬在今南京紫金山的孝陵,廟號太祖!

    公元1399年,朱元璋的繼承者,他的長孫朱允文登基為帝,改元建文,這是一位性格和明太祖相反的皇帝。他一上臺就推翻了朱元璋的國策,開始了削藩。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為了自保,毅然揭起了“靖難之役”。結果不言而喻,朱允文失敗了,他在朱棣攻入南京城後就逃了出去,從此不知所蹤;也有傳說他自焚而死。這樣一來,朱允文也就成了明朝皇帝中唯一沒有陵墓的皇帝,而他的蹤跡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謎團。

    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朱棣也就成為葬在十三陵中的第一位皇帝,即明長陵。

    而明代宗朱祈鈺作為明朝十六帝之一,卻沒有安葬在十三陵中,其實充滿了歷史的傳奇色彩。

    明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在土木堡事變中,皇帝朱祈鎮被俘,為了國家的穩定,朱祈鈺被明朝大臣們擁立為帝,年號景泰。八年後,即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朱祈鎮在有心人的支援下透過奪門之變,再次登基為帝,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也就是在這一年,朱祈鈺爆亡。朱祈鈺駕崩後,他的哥哥朱祈鎮只按親王規格把他禮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而他的廟號“代宗”也是由南明弘光帝追贈的。

    縱觀明朝十六帝,除了明太祖葬在南京,明代宗葬在西山,明惠帝無蹤跡,剩下的十三位帝王均葬在皇陵之中,所以稱明十三陵也就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開四輪老年代步車,需要什麼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