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翹楚歷史社

    乾隆時,當時軍隊的主要力量由八旗軍和綠營軍組成。八旗軍源自關外,屬於兵民合一的組織。士兵平日從事生產,戰時披甲上陣。

    而兵源則是來自八旗,曾弓馬射箭見長。不過,八旗軍中,不僅有冷兵器,也有當時很多精銳熱武器,如鳥槍、紅衣大炮等,並組建有專門的鳥槍隊。

    跟八旗相似,綠營軍中同樣採取世兵制補充兵源。也就是說,綠營軍中,士兵可以把自己的崗位傳給子孫後代。這種做法的好處在於,朝廷可以有長期穩定的兵源。而壞處也很明顯,軍隊中容易滋生驕惰的習起。

    綠營軍內部,原本就不注重訓練,士兵俸祿又低。很多士兵都在當兵的同時,兼任其他營生。雖然乾隆繼位後,曾主動提高綠營軍待遇,但假冒名冊的情況,依然不斷髮生。

    也就是說,很多花名冊上計程車兵,只有名字,軍隊中根本沒有這個人。以乾隆二十三年為例,當時綠營軍在花名冊上有648345人,但經過徹查,實際人數只有58萬人左右。中間相差大約6萬人。

    綠營軍有缺額的情況,八旗軍也是類似。八旗軍的兵源都只從八旗中挑選,兵員數量更低。總體大概只有綠營軍三分之一左右。八旗軍的數量,除去空額,也大概在二十萬上下。

    除了八旗和綠營外,乾隆時還有一支有黑龍江流域土著民族組建的索倫營。這支軍隊數量雖然不多,但戰鬥力極為強悍。在乾隆時多次戰爭中,立下大功。所以,乾隆時期的軍隊數量,大概在70、80萬之間。

    當然,對於軍隊而言,重要的還是戰鬥力,而不是簡單的數量。八旗軍和綠營軍在乾隆繼位後,其實都出現戰鬥力衰退的情況。

    尤其是八旗軍,衰敗得更早。當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軍就已經難以擔負重任,只能讓綠營軍擔任主力。

    儘管乾隆曾多次下旨,訓斥八旗,讓他們戒除驕惰,勤加訓練,讓他們回到先祖尚武的風氣。但效果依然不大。

    乾隆也曾採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強八旗的旗務管理,嚴格八旗內部的等級制度,核查檔案,又增派查旗御史進行普查。不過,效果極差。八旗依然無法擔當重任。

    當然,遇到戰事,依然需要上場。而在戰場上,綠營兵因為有數量優勢,仍是主力。在清朝平定天山南路時,就曾有一場八旗兵、索倫兵、綠營兵互相配合的戰鬥。

  • 2 # hello隔壁王叔

    非常感謝參與這次問答,希望自己寫的東西對你有點幫助。

    乾隆之所以自稱十全老人,是因為他“平定”了十次戰亂。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二次),合為十

    我們來看看其中三場戰役的戰果:大小金川戰役清軍總投入六十萬兵力,耗資七千萬,歷時七年,死亡士兵三萬多,換了五任總督,其中死二任,另有兩位大將戰死,敵方死亡兩萬,最後總督阿桂圍而不打,耗國力才讓金川土司投降。

    清朝四次對緬作戰,三敗一和,第一任雲貴總督劉藻自殺謝罪,第二任總督楊應琚慘敗,被乾隆下旨自盡。第三任雲貴總督明瑞戰敗自殺謝罪,耗資一千多萬,耗時七年,士兵死亡五六萬。最後雙方握手言和。連乾隆自己晚年都說“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徵緬這樁不算成功”。

    平安南戰役相對規模比較小一點,安南內部叛亂,請求宗主國派兵平亂,結果兩廣總督孫士毅接連敗仗,最後逃回國內,當時安南新國王不想和清朝關係惡化,有意請和,三次向乾隆請封,最後在乾隆八十大壽的時候脫掉明服換上清官服像乾隆祝壽,乾隆大悅,於是承認了他的新國王身份。

    從上面可以知道,清朝雖然坐擁全國人力物力,國庫充盈,戰力卻遠不如努爾哈赤時代,努爾哈赤能佔領中原也是因為中原內亂,被他鑽了空子。乾隆時期,光十次戰役就耗時45年,耗費白銀上億輛,國庫漸漸空虛,導致白蓮教興起,直到乾隆晚年,白蓮教還未消滅。八旗子弟漸漸腐化,平三蕃尚且全靠綠營漢旗,漢旗俸祿又低,缺少訓練,缺額嚴重,武器落後,士兵意志又不夠堅定,一期得勝還好,一敗則潰,只能說當時清軍相對於晚清來說稍微強大一點。

  • 3 # 適者自強

    十分榮幸參與這次回答,乾隆時期軍隊戰鬥力,我希望從這幾個方面來大致判斷:

    1、清朝軍隊在其政治體制中的位置

    2、乾隆時期幾次戰役的對手

    3、同時期全世界範圍內,清軍的戰力水平

    一、清朝軍隊在其政治體制的位置

    拋開民族感情來講,從清朝的軍政方面來講,達到了古士大夫心中最理想狀態,即漢民族治理天下,遊牧民族征戰四方。

    自古以來,漢人王朝都有一個天大的問題,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在盛世時,可以將透過各種手段讓北方遊牧民族或分裂,或滅亡,或逐出草原,卻無法在草原建立有效統治;在勢衰時,隨時面臨草原民族的入侵劫掠甚至滅國危險。漢人王朝幾乎任何時候,都需要在北方几千里前線,佈置重兵來防範北方遊牧民族。

    這會帶來幾個沒辦法解決的問題;在宋之前,極容易產生軍閥割據,如安史之亂的發生;在宋以後,一是國家財政會被龐大的軍費開支拖垮,二是極度容易產生獨立於國家的軍事集團,如明朝的遼東軍事集團。

    而清朝的建立,漢人計程車大夫突然發現,漢人士大夫治理天下,聚起天下的財富一部分來僱傭遊牧民族軍隊來征戰天下,免除對中原核心地帶的威脅。而且因為軍隊模式的不同,只需要收買遊牧民族首領就行,就當把這些人當豬養了。

    顯然遊牧民族的統治者也接受了這樣的合作模式,康熙時期透過一系列平三藩等等一系列的戰事鞏固了這一合作模式;而乾隆時期由於全球貿易的關係,白銀大規模的流入中國,讓漢人士大夫的實力大漲,而遊牧民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進行了一系列的秀肌肉的戰爭。

    當然這一合作模式當然也有遇到挑戰的時候,如後面的白蓮教起義等,讓軍隊的虛實進一步被漢人士大夫所窺探到,導致清朝後期的許多行政命令都無法順利執行。知道太平天國起義後,漢人士大夫開始掌握國家主力軍隊,這一合作模式正式終結。

    二、乾隆時期幾次戰役的對手

    清朝兩百餘年的歷史中,乾隆時期是綜合國力最鼎盛的階段。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分別如下:1747至1749年平定大小金川之戰(今四川西北部,平叛土司)、1755年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今新疆,拓土)、1755至1757年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之戰(今新疆,拓土)、1757年至1759年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今新疆,平叛)、1762至1769年清緬戰爭(今雲南,開疆)、1771至1776再平大小金川(今四川西北部,平叛土司)、1786至1788年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今越南)、1790至1792年兩次平定廓爾喀(尼泊爾中部,反侵略)。

    兩次大小金川戰役

    第一次戰役雙方久持不下,土司首領請降而告終;第二次戰役朝廷三次派兵,大金川土司被剿滅;此後清朝在這一地區廢除土司制,改置州縣。

    兩平準部

    因準噶爾首領去世,準噶爾因奪權發生內亂,大貴族阿睦爾撒納爭權失敗,歸附清朝。清朝藉此機會,果斷出兵佔領伊犁(準噶爾首都),隨後清廷晉封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分治準噶爾部。

    後阿睦爾撒納反叛,擊潰留守清軍。後恰逢準噶爾遭受天花瘟疫,死者無數。平叛清軍擊敗阿睦爾撒納。至此,清軍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兩路。

    平回部

    此為淮部叛亂的後續,小和卓參與阿睦爾撒納叛亂失敗後投靠了大和卓,並一起發起叛亂。由於大小和卓的統治十分殘酷,清軍在南疆人民的支援下擊敗大小和卓。此役後清王朝統一了西域,命名為“新疆”。從此,新疆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平緬甸

    與緬甸的戰爭,由於氣候環境導致疫情,官員謊報軍情等等原因,清軍一直處於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位置。由於緬甸東部新徵服的暹羅(今泰國)暴發起義,緬軍為避免兩線作戰首先提出議和,並於乾隆80生日時,主動派使者祝壽進貢,要求恢復通商和冊封。自此,中緬糾紛遂以緬甸納貢投誠,正式成為清朝屬國而完結。

    平林爽文

    臺灣彰化地區天地會頭目林爽文率領千餘人發動叛亂,並迅速發展到3000人,佔領彰化縣,稱大盟主。清廷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以及對叛軍進行分化瓦解,林爽文失敗被俘。

    平安南

    清乾隆52年,廣南王國(今越南南部)親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國(今越南北部),直搗其首都東京(今河內)。安南國王黎維祁逃到廣西,請求清政府幹涉。清庭出兵2萬勢如破竹擊破安南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內),安南國王黎維祁正式復國,被封為安南國王。

    後清軍被阮文惠偷襲敗走,阮文惠害怕清庭再次出兵主動謝罪稱臣,接受四項乞降請封條件。被清庭認可為安南新國王。

    兩平廓爾喀

    廓爾喀(今尼泊爾)因不明原因攻擊中國西藏,清朝派去談判的官員巴忠竟私下允諾每年賠款1.5萬兩,待廓爾喀退兵後向中央謊報戰功;但不久因為巴忠未履行允諾,廓爾喀兵再次進攻,巴忠自殺。

    4年後(1790年),清庭派兵擊敗廓爾喀,意圖攻陷廓爾喀首都陽布(加德滿都),但未達目的。

    1792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再次侵入西藏被擊敗。

    1793年,廓爾喀與清朝議和,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

    乾隆帝回憶即位後在邊疆地區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記》以紀其事:“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乾隆帝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這十次戰役,除了新疆平叛的幾次戰役,利用強大的國力及當地部落的內部矛盾,打的很有章法。其他的幾次戰役卻是沒有亮點。

    就軍隊戰鬥力而言,與周邊勢力的相比,主要靠的是整體國力以勢迫人,靠的是整體國力帶來的源源不斷的軍事潛力;具體每一支軍隊而言,在草原沙漠作戰的騎兵,是具有對等的戰鬥力;而在叢林、高山、湖泊等作戰環境而言,平均戰隊力低於小國正規軍或部落武裝。

    三、同時期全世界範圍內,清軍的戰力水平

    實際上說到這個話題,大多數人都會說一句:寶寶心裡苦,寶寶沒臉說。

    當然真的論到當時清軍的戰鬥力水平,若是與西方那些殖民國家相比,肯定是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的。但那個時代是一個比誰更爛的時代,在整個非洲,整個美洲,整個中亞及南亞地區等大片大片地方淪為殖民地的時代,中國還能保證自己的大國地位,保證自己的朝貢體系不失,也與清軍還保有一定戰鬥力有關係。

    至於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殖民的軍隊戰鬥力達到了傳統國家依靠人數無法彌補的高度,那已經不是一個緯度的戰鬥力。

    你對清軍的的戰鬥力如何評價,還請斧正。

  • 4 # 城南舊事zhc

    清朝兩百餘年的歷史中,乾隆時期是綜合國力最鼎盛的階段。對內,當時整個國家保持穩定統一的狀態,軍事強盛,國庫充實。

    對外,經過數十年的對外擴張,到乾隆退位時,清朝疆域達到頂峰。而且,周邊國家中,沒有明顯的威脅力量。這種情況,都是清朝其他階段難以比擬的。

    往前對比,清朝的主要精力,基本都在平定內患,擴張領土。乾隆以後,清朝整體國力開始走下破路。乾隆皇帝退位的頭一年,四川、湖北一帶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波及多個省份。

    清朝最終耗費2億兩白銀,才勉強平定。但從那以後,清朝國力大傷,後來又碰上列強入侵,國家愈加貧弱。

    而在乾隆時,當時軍隊的主要力量由八旗軍和綠營軍組成。八旗軍源自關外,屬於兵民合一的組織。士兵平日從事生產,戰時披甲上陣。

    而兵源則是來自八旗,曾弓馬射箭見長。不過,八旗軍中,不僅有冷兵器,也有當時很多精銳熱武器,如鳥槍、紅衣大炮等,並組建有專門的鳥槍隊。

    跟八旗相似,綠營軍中同樣採取世兵制補充兵源。也就是說,綠營軍中,士兵可以把自己的崗位傳給子孫後代。這種做法的好處在於,朝廷可以有長期穩定的兵源。而壞處也很明顯,軍隊中容易滋生驕惰的習起。

    綠營軍內部,原本就不注重訓練,士兵俸祿又低。很多士兵都在當兵的同時,兼任其他營生。雖然乾隆繼位後,曾主動提高綠營軍待遇,但假冒名冊的情況,依然不斷髮生。

    也就是說,很多花名冊上計程車兵,只有名字,軍隊中根本沒有這個人。以乾隆二十三年為例,當時綠營軍在花名冊上有648345人,但經過徹查,實際人數只有58萬人左右。中間相差大約6萬人。

    綠營軍有缺額的情況,八旗軍也是類似。八旗軍的兵源都只從八旗中挑選,兵員數量更低。總體大概只有綠營軍三分之一左右。八旗軍的數量,除去空額,也大概在二十萬上下。

    除了八旗和綠營外,乾隆時還有一支有黑龍江流域土著民族組建的索倫營。這支軍隊數量雖然不多,但戰鬥力極為強悍。在乾隆時多次戰爭中,立下大功。所以,乾隆時期的軍隊數量,大概在70、80萬之間。

    當然,對於軍隊而言,重要的還是戰鬥力,而不是簡單的數量。八旗軍和綠營軍在乾隆繼位後,其實都出現戰鬥力衰退的情況。

    尤其是八旗軍,衰敗得更早。當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軍就已經難以擔負重任,只能讓綠營軍擔任主力。

    儘管乾隆曾多次下旨,訓斥八旗,讓他們戒除驕惰,勤加訓練,讓他們回到先祖尚武的風氣。但效果依然不大。

    乾隆也曾採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強八旗的旗務管理,嚴格八旗內部的等級制度,核查檔案,又增派查旗御史進行普查。不過,效果極差。八旗依然無法擔當重任。

    當然,遇到戰事,依然需要上場。而在戰場上,綠營兵因為有數量優勢,仍是主力。在清朝平定天山南路時,就曾有一場八旗兵、索倫兵、綠營兵互相配合的戰鬥。

    在清朝攻打庫車時,曾讓綠營兵偽裝成八旗軍,向城內挑戰,讓索倫兵和八旗兵埋伏兩旁。

    但是,總體而言,乾隆時,清朝的軍隊實力,已經開始走向衰落的下坡路。這種衰落,也是跟同時代其他國家的對比。

    乾隆時期,歐洲出現工業革命,蒸汽機作為生產主力,被大規模使用。這讓歐洲很多國家的國力、武器、文化等多方面,得到改變。也就是說,從乾隆時開始,清朝跟歐洲僅在軍事上,就出現不同時代的差距。

    更重要的因素,則是八旗軍跟綠營軍的衰落。這兩種軍隊內部弊病太多,積重難返,軍隊戰鬥力不斷下降。乾隆在位末年的白蓮教起義,一直無法平定。

    綠營軍作為正規軍,跟沒有經過太多訓練的起義軍交戰,仍是頻頻戰敗,經常打敗仗。所以,直到乾隆去世,白蓮教起義依然沒有被平定。嘉慶繼位後,才不得不啟用地方上地主團練,才勉強平定這場起義。

  • 5 # 四川本地觀察

    中國是農業國,靠的是莊家糧食安得天下,並不是掠奪式。所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是也要根據中國的實際生產方式進行調整,自然而然武將地位也要降低。士兵不打仗戰鬥力也相應下降,都是一個道理。

  • 6 # 喝可樂就打嗝1

    你要是皇帝,有足夠滴權力跟財力,你也能做到十全武功,乾隆時期滴軍隊已經在走下坡路了,溫飽思淫慾嘛,哪有溫飽思功夫滴[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 7 # 寒江閣一道人

    1、乾隆滅準噶爾部,靠的是準部內部貴族給帶路,清廷當時又有漠南蒙古和喀爾喀蒙古給幫兵助陣,提供人馬嚮導和糧草,所以最後才能一戰成功。對付大小和卓靠的也是速戰速決。

    2、打大小金川的戰鬥真的無法恭維,清軍主力仰攻山上的叛亂武裝,結果幾千人被對方几十個人反衝鋒就嚇得自相踩踏,潰不成軍。另外,清軍這場仗動用火器不少,可是作用有限,足見其訓練組織的缺乏。

    3、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不用說了,對方本來規模就不大,而且又困於小島山地,實力有限,只要清廷正規軍過去,用堅壁清野層層圍困就能討平,這不能說明清軍戰鬥力有多高。

    4、對付緬甸和廓爾喀的戰事還略有可圈點之處。尤其是打廓爾喀,直接翻越國境線殺到尼泊爾境內去了。福康安此戰運籌帷幄,功勞不小,而且最主要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所以筆者認為,乾隆十全武功裡唯一還能吹的,也就是這場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甘平庸卻又不努力的我是不是已經墮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