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父母的壞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大人們往往把不順以罵孩子,打孩子解氣。各種失望言語傷害孩子。孩子小很多時候是忍受,然後是迷茫⋯⋯各種折騰後,也長大了。你們還可好?
8
回覆列表
  • 1 # 濟源康利勞保廠

    這樣的孩子,如果在成年後,沒有找到自我救贖和自愈的方法(通常是透過學習心理學或皈依宗教),還會繼續把這種傷害的模式帶給自己的下一代。

      更可怕的是,明明給孩子造成了這麼嚴重的心理傷害,甚至讓孩子賠上了性命,但這些父母竟然仍不自知,還要繼續抱著“他怎麼不想想我們的好”“是孩子不知道感恩”的謬論。

      比如小斯的父母說,“遺書中寫的都是很久以前的事,自己的孩子誰捨得打他”

      比如不高興先生的爸爸說,就打過一次,沒想到他這麼記仇。還認為這是家醜,他不應該告訴我。

      都說天下沒有不疼愛孩子的父母,但天下也沒有隨隨便便就不知感恩的孩子。只是一場拳腳,打散了父子親情,一番譏諷毀了一個原本單純美好的家庭。

      孩子之所以用各種偏激的方式來表達心裡的忿恨,最終還是為得到愛啊!

      可惜小斯到死也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父母的愛。

      無論是小斯還是不高興先生,其實這都不是個別現象,豆瓣上有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就是這些孩子們的一個非正式的組織,讓他們有個地方可以互相傾吐,彼此依偎。

      在那個小組裡,可以看到小時候被打被冷暴力過的孩子,成年後也許看起來很開朗樂觀,孰不知他們都已經被換了一副心腸,再也沒辦法做回那個天真快樂的自己,一輩子都將活在自我否定的陰影裡。

      最後我想說,

      如果你也曾經被父母暴力(含冷暴力)對待過,或者你現在正被父母以暴力對待著,也請千萬不要絕望,畢竟生命是自己的。

  • 2 # 言午醬

    我爸媽性格不合,多次要離婚,都沒離成,我還小的時候,他們各種吵架。吵一次我就哭一次,受不了我就躲出去,我覺得自己性格有點敏感之外還算正常吧,我只要不回家就是很開心的,即便長大了一回家,我還是會擔心他們突然吵架。我媽是那種更多關心我和弟弟學習成績或者工作的那種,反正一聊天就是問這些,我爸還是比較關心我開不開心,我跟我爸比較聊得來,但是我爸做的一些事很過分,所以我也說不好他是不是真的愛我們。————分割線————我現在畢業工作了,能養活自己,性格比較內向,有一個愛我的,我也愛的男朋友。我過得很好。我弟還在上大三,馬上大四了,只希望他能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和他女朋友好好的。從自己擁有的來看,我們還是很幸福的。

  • 3 # 阿卡神燈

    該怎麼生存就怎麼生存。在逆境中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堅強面對,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我生活的環境是媽媽懦弱,爸爸家暴。小時候我差點沒被打死,幾次被我爸從樓上踹下樓梯。因為媽媽除了整天跟我抱怨老天不公,爸爸家暴以及不忠外,就是說我拖累了她,但從沒有實際的反抗行動。唯一的一次反抗就是拋下我跟爸爸離開了半年左右,結果還被我外公給勸回來了。回來後就不停的抱怨,說要不是為了我,就不用再遭這罪,就能幸福了……這樣的環境一度造成我對家庭極其反感,甚至小學就有了輕生的念頭。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的發現一點,人活成怎樣,都是自己作的,與旁人真無太大關係。所以不管媽媽再如何抱怨我拖累她,我也不會再覺得自己是錯誤。畢竟出生不是自己能選的。只要擺正心態,就不會走彎路,不會用自己的墮落去報復父母。很慶幸的是父母在根本上還是很愛我的,十歲之後懂得反抗,因為怕我記恨,父親就很少再打我了。雖然長期忍受媽媽的抱怨,爸爸偶爾的歇斯底里,但所幸的是我看的很開。現在自己也當了母親,更是不會再計較什麼。

  • 4 # 煙的塵埃

    我和我的一個朋友就是活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內向,不婚主義,對任何人都缺乏信任,沒有安全感!告訴天下的父母或者要當父母的人,你們mlgb的吵架死一邊去,吵架不過癮就他媽的離婚,離婚不過癮就拿刀對砍,媽的逼的,媽的,

  • 5 # 十年侯

    有一點好處就會獨立!不需要依賴也能生存的很好,小時候媽媽就是跟爸爸經常吵架打架,媽媽有次想不開喝藥了,離開我們了!爸爸沒兩年就娶了後媽!後媽對我們咋樣大家肯定懂得!爸爸也從來不為我們說一句話!一句話讓我們在奶奶家住,心情好叫去他家住兩天,反正我們是奶奶帶大滴!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自己很會養活自己!我十五歲就下學了,從那一刻家裡也沒給過一分我,我打工自己掙錢,第一年沒錢出去,借叔叔的三百,兩年後回家還給叔叔了,還給爸爸一千!如果不給連去他家資格度沒有!我一點也不想家!後來結婚了才真正有個家!有發言權,有溫暖感!童年只留在有親媽時溫暖!現在我有孩子不能讓孩子走我的路,努力經營一個完整的家!好在孩子爸很顧家,其他什麼是不可以包容的呢?

  • 6 # 手指尖上的胭脂

    謝邀!我深有體會!首先就是自卑!膽小,最怕惹事!一切都忍讓為主!想到這個家就痛苦!父母鬧了一輩子,現在七十多了還在鬧!家裡只要有點事,有點矛盾不是好好商量怎麼解決,都是罵!把從前幾十年前的事翻出來罵的狗血噴頭,口才超級棒!惡毒!已經很久沒回父母家了,害怕!離婚後帶著女兒回孃家幾乎絕望了!再婚後老公疼愛好點了。

  • 7 # 這是我媽媽Candy

    原生家庭的環境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伴隨一生的,一點也不誇張,它形成的氣質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你,左右著你的價值觀,為人處事的方式,對待自己的方式。。。。。。並且影響下一代~

    我的記憶中,從我很小爸媽就開始吵架,不能說是誰的錯,也許是他們的原生家庭給他們的影響不同,造成的三觀不和吧。但是卻由他們的孩子,我,來買單了。

    還好,可能是從小在奶奶爺爺家長大,那是個溫馨和睦的大家庭,估計是補充了我生活的正能量,我還算正常健康的成長了,長大後別人對我的評價是開朗,熱情,真誠,幽默之類(臉好像大了些哦~吼吼~)但是其實我知道,那只是一部分,我從心底裡是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自信不足的,具體表現如下:

    缺乏安全感:直到上班了,晚上還是不敢一個人在家,迫不得已有這種情況時,我就會關閉鎖緊屋裡所有的門,把剪刀和菜刀放在床邊~~結婚後的弊端就是怕老公晚上晚回來,如果他有個活動、飯局22點後才回家,我就會很生氣,是發自內心的擔憂和害怕,我們也為這個事情爭吵過,溝透過,最後達成共識,他理解我的心情了,每次活動22點前回家,感謝老公的理解。但不是每個有這種問題的家庭都能達成共識,難免會出現很多爭吵,如果有同我一樣心態的朋友,一定要跟另一半說清楚根本的原因,爭取得到體諒,也要自己努力剋制各種恐懼的想法。

    敏感多疑:最怕給別人添麻煩,萬事不求人。怕得罪人,怕別人不高興,如果哪天跟朋友開玩笑大了,或者有什麼突發事件,就總會覺得是不是別人不高興了,會很糾結要不要詢問啊?要不要解釋啊?讓自己很累,其實可能人家根本就沒上心;同時別人要是說了什麼,其實無心的 話趕話,自己也會糾結,是不是對我有意見啊等等,讓自己心焦。現在透過看書和生活的磨練加上家人的開導,已經改進很多了。雲淡風輕吧,自己沒那麼重要,也沒什麼不好。

    自信心不足:我看起來雷厲風行,能力突出,經常有新人感嘆:“Candy姐,你怎麼都能解決呢,領導就信任你。。。”但是自己知道很多時候很不自信,就怕出錯,像有強迫症一樣反覆驗證,費時費力,而且特別怕聽到別人的否定,其實工作上的事情是對事不對人的,提出反對或異議也是對事件,但是我常常會把別人對事情的意見擴大到對我本人的意見,就很心塞!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如此,家裡人也會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有時我就會把事件上升到對我個人的不尊重,不理解。。。。跟自己過不去,何必呢~~~現在也在積極的調整這種心態,還是看書品茶,淨界、境界。。。。

    如此繁複的表達就是希望朋友們能夠淨化提升自己,原生家庭我們不能選擇,但是我們的人生可以自己做主!學習吧,修行吧,為了自己也為了自己的下一代。

  • 8 # 信欣老師

    這個社會不存在沒有問題的家庭,也不存在沒有問題的父母,只不過每個孩子感受到和經歷的程度不一樣而已。

    在心理學上有著名的一句話:每個人都可以是心理學家。我認為同理:每個人也都是精神病,只看發作不發作,何時發作,能否發作。

    人在成長中必然經歷挫折、痛苦、矛盾,這是成長的代價和修行,避無可避,每個人都是披荊斬棘走過來的。絕大多數人,雖然心理有傷口,卻能安好的生活。有些人確實受不了這方面的刺激,一旦有心理上的風吹草動,傷口會讓人感到痛苦無比。再有一部分人可能就確實有不少心理上的問題了。

    但無論怎麼樣,我們不可忽視,人是強大的復原力和自我修復能力的,記憶也會適時的選擇遺忘,這極好的幫助人減輕痛苦,快樂成長。這就是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心有傷痛、生活安好的原因。

    其實人是需要安慰和鼓勵的,有了負面的情緒和傷痛,需要找出口宣洩一下的,這是一種積極的方式和方法。倘若憋在心裡反而容易出問題。

    還是那句話,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有痛苦不要倒下,相信自己,給自己減壓。

    生活取決於你自己,與人無關。即便是父母有錯,那是他們錯在了無知的年代,原諒他們,放鬆自己!

  • 9 # 楚小楚的澳洲樂園

    我覺得這取決於孩子是否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我的男閨蜜因為從小學開始就住校,他爸媽天天在家吵架,也沒有太影響他,反而因為小時候學校比較好,心理比較健全,綜合能力很強。當然此處說的是從小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我這個朋友也說他自己在沒有轉到寄宿小學之前,特別的調皮搗蛋,爸媽一吵架,他就煩躁,想發洩的那種心情只能到學校裡去欺負同學來轉嫁。因為受不了爸媽在家裡吵架,他往外面跑,離家遠遠的就好。而且他的父親常常因為跟他母親爭吵後講一身怒氣發洩在他身上。媽媽生氣回了外婆家,他父親連飯都不給他做也不給他錢買吃的,他很小開始自己做飯,現在反而成了他的特長了。他的父親也從來不認可他的任何決定,但是他在這樣家庭長大形成的叛逆個性也讓他處在完全跟自己父親對抗的狀態下,越不支援他,越要做,他的創業現在做得有聲有色。當然,在生活中會有一點影響,比如別人的建議他也有點抗拒,可是他自己有意識,懂得調整。

    總得來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10 # 薇薇笑笑123

    我的父親是個脾氣特別暴躁的人,一點小事不順心就容易發怒,我們家三兄妹都很怕他!小時候我爸爸一瞪眼我們真的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口,所幸我爸爸的工作需要經常出差不在家,再加上我媽媽脾氣溫和所以我認為我們兄妹三個的性格其實沒受多大影響,都是比較平和一點的。可是到我結婚的年紀我找物件的時候才發現爸爸對我影響有多大,我發現我找物件的首要考量就是要是脾氣好!這一點排在了房子、工作、長相、經濟等等條件之首。記得有句話說你的父母的形象會是你將來一定會去愛或者一定不會去愛的人的雛形,這句話真的是對的!

  • 11 # 小五兒多美好

    這個負面情緒不知道你指的是對自己還是對孩子。我有一個特別遵守傳統觀念的爸爸,其中一點就是在外人面前不能誇自己孩子,要多說孩子缺點,以表示謙虛不自傲。我沒有那麼優秀到需要驕傲的地步,但我很少聽過爸爸表揚我,尤其在外人面前。我哥哥看西遊記說句我也想吃蟠桃,我嬸嬸到處誇孩子想象力豐富,我哥哥說我看電視呢你們都別說話,我嬸嬸誇他有主見。我要是在家這樣我爸一準兒訓我。我結婚前爸媽和公公婆婆相見我爸都還在說我們家孩子有很多缺點。我爸很疼愛我,為我付出很多,但始終給我的感覺是作為一個父親在盡責,而不是發自內心那種喜歡。換句話說,我沒有享受過一個女兒的那種嬌寵。這對我影響很大。沒自信,得到稍微好些的東西會慌張覺得自己不配。長大些慢慢好些,也能理性的看待這些。我認為這也是養育過程中的負面情緒。為人父母,不僅要付出愛,更要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表達,讓他感受到這份愛才是應該的。

    在自己方面,我爸是一個很自以為是的人,什麼都是他說的對,什麼都是他有道理。從小,我就是在他對我媽的指責聲中長大,在不斷的小吵中長大。我爸是個很勤勞很樸實的人,但我心裡一直有個聲音,就是我絕不找我爸這樣的老公。我不喜歡讓同學來我家,因為即使同學來他也會表達自己的準確,與媽媽爭吵。我小時候同學來家裡,總共十分鐘,她對我說,你爸媽天天這樣吵嗎?這種傷害很微小,但經年累月,是影響一輩子的。

    無論窮還是富,家庭的和諧友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12 # Echooooooooooooooooo

    父母的錯在於不自知,我們自知了,自己還很混沌的人生是否要延續給孩子,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親身經歷,才知伴隨半生的陰影。我們原諒,我們感恩,我們理解時代的必不得已和苦衷,可是父母不自知,覺得生兒育女自然天性,甚至就是防老,他們生的理所當然,他們養的隨心所欲,他們問心無愧。一個可以養育出健全人格的孩子的父母,首先得是一個人格健全的人,給孩子的不是物質生活多富有,而是一個完整的童年,溫馨和睦的家庭,遇到困難一家人共同面對的堅韌,而不是什麼…………

  • 13 # 冬日暖陽124086398

    這個問題真的勾起了我對小時候的回憶。那時我們一共兄弟五個,父親在外工作,媽媽一個人在家裡帶著我們五個孩子。那時還是大集體,也許是媽媽肩負著勞動和生活上的雙重壓力,在我的記憶中媽媽從來就沒有好言語,成天對我們不是打,就是罵。按照媽媽管理孩子的理念和邏輯,那就是棒錘底下出好布,棍子底下出好人。媽媽一個大字不識,管理孩子一直採取的就是粗線條的形式,無論是打還是罵孩子,左右鄰舍都知道,由於媽媽脾氣暴躁,就算鄰居想阻止也不敢說。

    這種管理孩子的模式和理念至今為止,媽媽仍然堅持是正確的。也許真的如此,後來兄弟幾個都先後參加了工作,在當地還算是混得不錯。以至於媽媽時不時還生出自豪感,尤其是聽見別人誇她說,你看你的幾個兒子個個出人頭地,你真有福氣時,心裡覺得非常自豪。

    當年一直生活在打、罵的生活環境下,同時在上學之餘,早晨要砍回一捆柴才能去上學,下午放學後,要打一藍子野菜才能吃飯,那時家裡為了多掙些工分,還為集體養了一頭牛。有時心裡也想,自己在這個家中是不是多餘的人?為什麼媽媽這般的不喜歡我呢?在十六、七歲的時候,真的有想死的念頭。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我們更多的是理解媽媽,理解媽媽受的苦遠遠比我們多,受的罪遠遠超過我們。那時家裡那麼窮,一大幫孩子,要吃、要穿,她一個農家婦女,每月只有父親的微薄工資,要承擔多麼沉重的生活壓力。而且是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承受著,好不容把孩子一個個拉扯大,可媽媽也就慢慢變老了。

    今天,我們的家庭環境變得好多了,日子過得與那時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我們現在就是希望媽媽健健康康的活著,哪怕一百年,一千年我也願意。

  • 14 # 軒媽成長記

    長大的我們還好。

    我的爸媽都是性格很急躁的那種,小時候七歲前會尿床,媽媽剛開始是罵我,那麼大孩子還尿床。後來一次半夜尿床被媽媽拽起來打到牙齒都掉了。

    記得還有一次,我寫作業的時候調皮,我要吃零食,爸爸不讓,一個不耐煩爸爸重重的給了我一巴掌。

    那個時候特別特別的恨他們,每天過的不開心,總覺得自己被虐帶了。性格特別的內向,不敢跟別的小孩玩,學校裡有問題也不敢問老師。一直到初中也沒什麼朋友,總是一個人玩。

    後來有一次爸媽在上海打工,暑假把和弟弟接去玩。一次看電視的時候看到一個心裡學家分析婚姻家庭的,我覺得她說的現像特別的符合我的情況。

    我當時還鬧著一定要諮詢一下這位心理老師,爸媽死活不讓,硬說那是給精神病人看病的。我還記得那個心理老師就是著名的情感專家張怡筠,後來我非常關注心理這塊,經常看看心理的書籍。

    慢慢透過書籍瞭解了自己所處的狀態,知道怎麼去慢慢消化爸媽給我心裡造成的陰影。

    併發誓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讓他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

  • 15 # 育兒不迷茫

    大多時候孩子也會變得像自己的父母一樣,語言刻薄,整天都是負面情緒,生活中沒有陽光,要麼孩子就是膽小怕事,性格懦弱,而且自卑感也比較重,生活中各種不順心,而且總是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有時候別人無心的一句話感覺都像是在說自己,自己在人群中不被重視,總想去刻意討好別人,所以父母如果有問題了要及時的修正,否則孩子會受影響。

  • 16 # 鵜鶘心理

    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和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一生都會帶來重要的影響,這是心理學上的共識了。我想或許題主父母在你幼年施加的負面情緒是在太深刻,造成你至今還沒有走出這樣的陰影,所以想在網上了解一下緩解自己內心的那份焦慮情緒吧。

    我一向認為在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是高過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的好壞是家庭穩定和諧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孩子性格心理成長的重要土壤。很多時候,其實孩子所受到的責罵並不是孩子本身的錯誤,而是父母夫妻關係好壞的一種投射而已。而一個良好的夫妻關係當然可以給孩子帶來較好的安全感和依戀感了。並且,在一定角度上我們還能夠看到,家庭產生大量負性心理情緒的現象與夫妻關係呈正相關的。

    曾經我也看到一個朋友家裡,因為夫妻關係經常性的吵鬧,導致孩子的性格比較焦躁,情緒容易波動。而他們已經成年的孩子,都不願意待在家裡,在讀書的時候,哪怕是放暑寒假都寧可到親戚家去,只有過年沒辦法才會回來。到了可以婚戀的年齡,她們馬上就要張羅著找戀人,那種迫不及待的心理正是家庭沒有建立良好歸屬感的體現。我不知道以後她們會不會把這種無安全感建立在親子關係的糾纏上,至少,從心理學上來看,我還是比較擔心這種現象的發生的。

    當然,很多的孩子也會轉化的很好。任何一種情緒都會有它的雙面性的。當我們把它積極昇華,就有可能化作自己前進的動力。正如一塊臭豆乾,要是發酵的比較好,就變成我們愛吃的臭豆腐了。

  • 17 # 心夥伴

    這個話題,我相信對許多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

    父母的負面情緒,對孩子的成長,一般來說都會有著不好的影響。大部分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內心的也會有著更多的焦慮。從心理層面來講,一個人的成長,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密切關係,即使我們的性格有一部分是天生的。

    在家庭中,當父母產生矛盾的時候,就會影響家庭的穩定,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種子。因為孩子只是一張空白的紙,因此,當他們第一次接受到新的事物,就會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母發生口角,甚至有肢體衝突,就會投射到他們的心理,久而久之,會導致他們失去安全感,性格容易焦躁。這樣造成的結果,他們不能夠很好地與別人交往,影響以後的婚姻生活。

    還有一種情況我是比較擔心的,就是父母將負面情緒直接發洩到孩子身上,例如有時候孩子不聽話,總是違背父母的意願。我相信,這種做法很可能會讓他們變本加厲,或者口服心不服,不能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因此,我的建議是,能夠避免就儘量避免。

    良好的夫妻關係,會讓孩子懂得用積極的態度去處理人際關係,同時,他們也會對未來的婚姻感到自信。

    不過,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還是有其兩面性的,有些孩子比較懂事,面對父母的責罵,懂得自我檢討,使他們奮發向上。

  • 18 # 張德芬

    小時候,當照顧我們的人(父母或長輩)讓我們期望落空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做一些重要的決定,可能是: 我再也不要感受到這種感覺了,為了這樣,我必須做出一個相應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所以,五花八門的防禦機制就被我們建立起來了:

    決定:我做什麼都受到責罰,所以,從此以後我做事都被動,而且小心翼翼。

    感受:動輒得咎,我總會犯錯。

    決定:父母讓我失望,所以,我從此再也不相信別人,始終懷疑別人的承諾。

    感受:被背叛、辜負。

    決定:父母吵架、打架,讓我驚恐不已,我決定以後不跟任何人起衝突,所以我隱藏我自己,避免衝突。

    感受:我的真正想法,寧可委屈、憋著,就是不能說出來。

    決定:爸爸或媽媽無故責備、體罰我,我決定把對他們的感情凍結起來,愛恨一起打包放入心中的冰箱裡。

    感受:沒有人理解我,他們如果看到真正的我,也會不喜歡我,所以我不能太敞開心扉給別人,因為他們會傷害我。

    決定:爸爸或媽媽剝奪了我應有的一些權利,我決定,不讓任何人再侵佔我的利益或剝奪我的權益。

    感受:別人都是來剝削我的,佔我的便宜的。

    決定:爸爸或媽媽太難取悅了,我感覺不到他們的愛。我想我必須讓自己有用,並且做很多事情,才能換取到他們的愛。

    感受:別人不會以我的本來樣貌愛我,所以我必須用付出來交換愛。

    就這樣,我們小時候的種種誤解,讓我們建立了自己在關係中的態度。為什麼是誤解?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獨特性和可愛的地方,父母沒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欣賞和被愛,所以孩子誤認為是自己不夠好。

    而事實是:父母是根本沒有能力給出愛的,他們自顧不暇,智慧不夠,意識層次比較低,根本不懂得怎麼愛孩子。

    所以,我們帶著這樣的創傷長大,心中有一個(或幾個)“壞人”,首先就是自己不夠好,然後就是父母不好,虧待了我們,所以幾乎每個孩子都對父母有著他們沒有意識到或是不敢承認的怨氣。

    這股怨氣尾隨著他們,進入親密關係中,因為親密關係是我們需要敞開心扉,最親近的,所以,我們常常把這股怨氣投射在親密關係裡面,把對方變成我們心目中的那個“壞人”。我就常常被親密的人投射成“壞媽媽”,對我有著不成比例的怨恨,渾然忘了我曾經為他們付出了多少。

    最好玩的是,因為帶著這樣的創傷和感受,我們往往在親密關係中,會不自覺的創造、複製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渾然不覺對方只是個替代品、犧牲者和你的投射板。

    最真實的你,都藏在壓抑的情緒裡

    怎麼辦呢?

    每當生活中,有人觸動我們負面感受和情緒時,我們先放掉對那個人的批判和故事,甚至把那個人都完全置身於你的感受、思維、情緒之外,只是去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

    一開始,你當然可以分析它,看看它是小時候哪一個與父母互動模式產生的感受,試著去擁有它。(own it!) 因為我們常做的事就是推開這個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最好丟在別人身上讓別人為我們承擔。

    當你能夠把與這個情緒相關的人事物暫時放在一旁不去理會,而只是靜靜的一個人看著它,守候著它,與它在一起的時候,它就能全然地表達它自己。

    想哭就哭,想叫就叫,想打枕頭就打,用呼吸在身體某個部分釋放它(胸腔、腹部、肩膀),讓它不與任何其他人事物牽纏的自然流動,它就自由了,釋放了。日後它再出現的時候,你就不會再害怕它、壓抑它、轉移它、躲避它了。

    試一次吧。第一次的時候可能感覺好像要死掉了。但是,如果你不想這一輩子都在逃避這些情緒,因而把關係、事情、工作都搞砸了,自己也不快樂,那麼就勇敢地去嘗試並且練習吧。

    海靈格大師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所以,對很多人來說,要等到受苦受夠的時候,才能去做。

    沒關係,自由、解脫、喜悅、自在,永遠在這裡等著你,我們一起加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版守墓人怎麼找肥料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