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麓風軒
-
2 # 詩禮悅書院劉東
楷書常見四大家:顏、歐、柳,趙。趙體兩年能寫成這樣已經不錯了!趙孟頫是元代書畫翹楚,書法主要習二王,技法嫻熟,堪稱大家。以《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和《膽巴碑》大楷最為有名。專家分析,趙孟頫的楷書屬於“行楷”,不是最嚴謹的楷書。他主要受到《蘭亭序》,《靈飛經》以及部分魏碑影響。但他是一位勤勉的書家,作品等身。
歐體法度最嚴,所以有趙轉歐會有一個適應過程,相對困難,但是書法核心的部分是相通的,歐陽詢也受到《蘭亭序》影響,我建議練習歐體從《九成宮》開始,把自己當作零基礎來進行,因為兩者差別巨大,不要刻意去比較,完全依照歐體法度進行!
楷書和大草是書法的兩個極致,如狂草聖手張旭告訴顏真卿筆法所言“書之求能,且攻真草”,真書就是楷書。但是要真正領略書法的要義,必須要學習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哲學經典,否則,再練習也可能只是一位書匠!因為書法是文人內心對這個世界的表達,某種意義上說,書法是寫給自己看的!練至最後,功夫自在“技法”之外。
希望這些對您有幫助!
-
3 # 老跨鬥
為什麼初學書法建議從歐陽詢《九成宮》入手?
我向許多初學書法的朋友推薦首選歐陽詢《九成宮》,而不建議大家初學選其它名家的,理由如下:
一、歷史年表
1、原始社會解體後,中國古代社會進入奴隸社會階段。奴隸社會先後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四個時期。奴隸社會瓦解後,中國古代社會步人了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先後經歷了戰國(春秋和戰國統稱為東周)、秦、漢(西漢、東漢),三國(魏、蜀、吳)、兩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宋、夏、金、元,明、清(鴉片戰爭前)五個階段。
2、歐陽詢是隋末唐初人,公元557年→1歲/[南朝-陳-永定元年]
是年/歐陽詢生/詢字信本/長沙人。
二、歐陽詢的重要地位
如果回答歐陽詢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作用,我的心得如下:
四個字
承上啟下
為什麼?
1、首先從歷史角度說,歐是隋末唐初人,這個歷史時期,正好是三國、兩晉、南北朝與大唐盛世過渡時期。從書法史角度說,這個時期也是魏晉書風、漢碑、魏碑、墓誌等書體與唐楷形成的過渡期。
2、所以,歐體繼吸收了魏晉書風、漢碑、魏碑、墓誌等書體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歐體。同時,也為後世的唐楷大家,以及其它大家的開拓創新提供了一定的參照。
3、唐楷的形成,應該不是一撮而就,肯定有個過程,而歐體的形成,為唐楷諸家提供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4、儘管四大楷書,歐、顏、柳、趙各有千秋,歐體的地位也不好排在首位,但是,歐所產生的示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5、許多人說學習楷書從顏、柳、趙都可以,我不同意,我認為學楷最好從歐的九成宮入手。因為它規矩、精細、標準、中和,習氣少。
以上拙見大家參考。
-
4 # 方圓居文化
臨習趙體兩年多了,現嘗試著轉臨歐體九成宮。不知道這樣是否妥當。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
(一)完全可以轉換書體練習首先說,您的字寫得真好,字的結構、筆畫、線條都那麼優美,給人一種乾淨爽利的感覺。如果兩年時間就練到這個水平,您真的很有書法天賦呢。
從您配發的兩張圖片來看,您很得趙孟頫筆法之精髓,中鋒行筆控制的很好,所以筆畫就很圓潤,線條幹淨利索,很有韌勁。加之,控筆能力很強,對筆法的運用就很到位,所以寫出的字很流暢,在筆畫之間有連貫用筆的傾向,這是趙體楷書的精要之處。
我感覺,字裡邊同趙體字稍有差別之處在於字型上,趙孟頫的字多以扁方取勢,而您配發的兩幅字都是有些長方取勢,這倒更像是歐陽詢的書法風格了。這樣就回到您說的問題上來了——
(二)趙體和歐體是可以互相取長補短的書體從您目前的書法水平來看,完全可以轉換一下風格,我估計您可能已經練習過一段時間的歐楷了,在上面兩幅圖片中、尤其是第二幅圖片,裡邊的結字特徵很多帶有歐體的韻味。
趙體字同歐體都出自王羲之一派,是端莊秀美體系的傳統書風。但二者卻在風格上足以互補,趙體字可以彌補歐體的刻板和拘謹,歐體字可以補充趙體的柔弱與圓滑。如果練習到一定程度將二者有機結合,一定會成為一種獨到的書法風格。其實,您的習作裡已經有了這樣的趨勢。
(三)建議向行草書方向發展另外,您的字寫到現在的水平,建議您也可以向行楷、行書這個層面轉換一下,比如王羲之的《聖教序》、趙孟頫的《秋色賦》之類,會使您的書法更上一個臺階的。
-
5 # 不二齋
從題主給的圖片可以看出,雖然學習了趙孟頫楷書兩年多了,但是水平卻很一般。
首先是筆力上有點弱,用筆不夠果斷利索,對於趙體風格的把我還不夠細緻,章法上的處理也不夠好,字型的字距和行距都點大,第一個字寫的也有點小了,和整體不大融。
初學書法,練習2年,無論寫成什麼樣,我覺得都應該換換書體了,換寫歐體我覺得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二者都屬於秀美一路,章法上也比較相近,可以練習一段時間歐體看看。
從作者提供的作品圖片可以看出,這是才剛換的歐體,甚至有可能是第一次書寫,所以也不能以這張作品判斷作者的歐體水平,初學一種新的書體,前兩個月的進步是非常快的,2個月以後,題主的歐體將會有大的進步。
建議:1、無論臨摹什麼字帖,建議作者寫的細緻一點,不要寫的毛毛躁躁,要把單個字、單幅作品寫乾淨,尤其是筆畫,更要處理的乾乾淨淨,不拖泥帶水,這樣看起來字型會更加精神。
2、學習幾個月的歐體以後,也可以嘗試練習一下其它的書體,比如顏體、魏碑、隸書和篆書,轉益多師,多多接觸和欣賞,有利於提示自己的眼界和欣賞水平。有了這種眼界和欣賞水平,可以更加理性的選擇一中更加適合自己的書體進行練習。
3、多加練習,兩年寫成這樣,還是練習的少,多加練習,同時可以嘗試進行一些創作訓練,創作訓練能夠讓你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加有利於臨摹水平的進步。
-
6 # 天馬侃藝術
就目前看你作品而言,沒必要換!與其說換字帖,不如說還沒入門,徘徊在選擇某個書家上。就我個人認為,初學可以先從一種字型練起,先筆畫,後結構,等到成熟了,有了字的基本框架,在圖發展,可以吸收不同字帖的營養成分,進而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但是吸收過來的營養,還是為自己前面的所學做陪襯的,所以要先掌握一種字帖,才能攀登更高的書法藝術,所以就沒必要換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
7 # 千千千里馬
我看了你的兩個臨帖習作。我覺得你臨摹趙孟頫《膽巴碑》的字好一點,也許是有兩年熟練臨習《膽巴碑》的原因吧。
一個字帖臨摹兩年不算多,如果按只有兩年的臨摹經歷來看,你的臨摹成績還是寫的不錯的。主要是臨摹比較準確,筆法筆意基本上是對的。
如果不必深入研究,這樣寫下去,也會慢慢進步的。但是,要提高質量,難度還是很大的。
現在你忽然要換帖,我覺得這不是內心自願,而是有意迴避臨摹的瓶頸期。
從你臨摹的《九成宮》來看,雖然手生,但是,精緻度仍然不夠。這說明,你在臨摹《膽巴碑》中的問題,在臨摹《九成宮》的時候,也不會因為換帖而提高多少技法的,也許你臨摹《九成宮》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又會回到《膽巴碑》中來。
這就好比跑一百米我是第五名,跑二百米,我還是第五名,這時候,你就不會有二百米合適,還是一百米合適的問題了,因為,怎麼跑成績還是沒有優勢。
所以,跑一百米二百米都無所謂。
這是為什麼呢?以前我回答過換帖問題的提問。
我記得我說過:在前一個帖中沒有解決的問題,也不會在換貼後掩蓋過去的。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臨帖深入問題。
你自己心裡也想深入,可是就是深入不進去,也不知道怎麼就深入下去了。
我就談談為什麼我們會遇到臨帖深入不下去的問題。
我們先假設一下,假如我們知道,從天津到北京的路是死的,就是100里路,需要繞哪個彎哪幾個村,都是死的。你不可能把這100里路一口氣走出來,但是,已經繞了多少彎,過了幾個村,然後,還需要走多少時間就到北京了,你心裡有數,所以,我們會從從容容的慢慢走,反正走著走著不就走到了嗎?
但是,學習書法我們的問題往往是,不知道,不知道,還是不知道我走到哪了!
這就像我們從天津到北京,也許走過頭了,還在找北京呢!
書法是有它的“路程”的,我們心中應該瞭解這些路程,然後去想辦法怎麼走,然後慢慢也就走出來了。
我個人認為,書法的路徑就是“四法三筆”。這是我經常說的話題。
不妨我們再度拿出來試試看看管用嗎。
所謂的“四法三筆”分三個內容。
一個是如何寫出筆畫的內容。我們用“四法中的“三法”,即起筆之法、行筆之法、收筆之法。
書法的任何一個筆畫都是由“三法”即起筆之法、行筆之法、收筆之法組成的。這就是書法的死套路!
所以,只要是書法的一個筆畫,我們就找它的起筆、行筆、收筆在哪如何用筆。這樣,我們就把這個筆畫寫出來了。
如果寫的不好,怎麼辦?檢查啊,怎麼查?就從起筆到收筆全部查,看看是起筆有問題?還是行筆有問題?或者是收筆有問題。
一個筆畫的問題,它總是逃不出這“三法”,而且,一查一個準!不信你試試看!
但是,光是機械地這樣查,還完全發現不了問題。
那就啟用“三筆”查!什麼是“三筆”?就是筆法、筆意、筆勢。
我們把這三個內容叫“三筆”。
筆法本身就是“起筆、行筆、收筆”就不多說了。
筆意是什麼?例如藏鋒還是露鋒?垂露還是懸針等等,或者用“永字八法”也行,就是把筆意查出來,跟字帖對比一下看臨摹的對不對。
“三筆”的最後一筆是筆勢。這是書法中的重要元素。
我們簡單說,就是筆畫空間對不對的問題。
比如,一個橫,字帖是右高還是水平?比如一個豎畫,是內彎還是外彎?比如三點水,每一個點的出鋒口對準的是哪裡?
如果你會這樣找問題,基本上無師自通了。只是需要時間反覆練習的問題。
我們練字,其實就是反覆學習如何做到起筆、行筆、收筆的問題。
這樣,你心中有這樣一個清楚的“法”,我就不相信有哪一個帖需要換,或者換不換帖有什麼關係?
因為,書法的“里程碑”就在我們心中了,自己走了多少路,心裡已經清清楚楚的。哪一個字帖也無非就是找它的“起筆、行筆、收筆”怎麼完成的事情。
上面我們只說了“三法”“三筆”,我們說的“四法三筆”中還有一法叫“接筆”。
如果說,“三法”起筆、行筆、收筆和“三筆”筆法、筆意、筆勢,是把一個筆畫學到手,那麼,“接筆”這一個“法”就是把一個字學到手。
如果用“三法”“三筆”來解決“筆法筆畫”問題,那麼“接筆”就要解決“結構”問題。
怎麼看“接筆”?這個“接筆”古代叫“搭筆”意思是和上一個筆畫的連線關係。
我們提出“接筆”的原因,貴在如何“接”,這是書法藝術的精華,也是藝術神韻之所在。
過去,我們不夠重視“接筆”,只是簡單地認為,書法無非筆法結構問題。
事實上,“結構”解決不了“神韻”,也不是書法的精妙所在。
我們還是說一個例項吧。
接筆,就是下一筆起筆的對應的位置對不對。比如說,顏真卿寫的這個“碑”字。
第一筆是橫,第二筆是撇。那麼這一撇的起筆在橫的什麼位置?一定要看清楚。然後是下面的“口”。注意寫“口”要注意豎畫的起筆在上一筆“撇”的什麼位置。
寫完左邊,右邊“田”的第一筆豎畫的起筆在“石”字第一筆的什麼位置等等,一定要看清楚,每一個下一筆的起筆位置,就叫“接筆”。
透過這個例子,你就看到非常清楚了,如果“接筆”的位置不對,整個字的結構立馬會結體扭曲的。
為什麼我們臨摹的字看起來不舒服?如果筆畫沒有問題,肯定是哪個“接筆”有嚴重問題了。
如果我們啟動“接筆”檢查方法,也會立即發現問題。
只有善於發現問題,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學習書法也才會深入下去。因為,我們學會讀帖,書法的語言都在“四法三筆”之中。當然就沒有讀不懂的字帖了。
所以,對你提出換帖的問題,我的看法不是換帖有多重要。對你自己學習書法的需要來說,學哪一個字帖都是對的,只要你喜歡就行。但是,所有的字帖的難度都是一樣大的。
不可能趙孟頫的《膽巴碑》難學,歐陽詢的《九成宮》就好學。學習書法,主要取決於自己喜歡。但是,有一個前提,如果想深入下去學習書法,沒有“四法三筆”的方法,遺留的問題是很難在下一個字帖解決的。
-
8 # 於明暉書苑
沒有什麼不妥,對古代先賢的經典名帖要反覆互換長期甚至是終生臨讀。從魏晉到明清,反覆來回互換臨讀,養成自己的書寫習貫,只要做到了這些,想寫不好字都難。
-
9 # 齊賢書法
本人的拙見,最好不要轉學歐陽詢的九成宮,趙體趨向於行楷,用筆遒勁,筋骨肉俱現。歐體楷書是唐代楷書之冠,法度嚴謹,多一分則過,少一分則不足。歐陽詢後期的行書作品也沒有擺脫拘謹之感。趙孟頫是元代不多的書法大家,趙孟頫五體俱佳,小楷第一。流傳下來的書畫作品較多,有利於深入研究。學書終究魏晉,方得味道,取法乎上,僅得其中!
-
10 # 如石書藝
我仔細看了你的臨作圖片,一張是趙體,一張是歐體,但其實是寫自己的理解,離兩體都很遠,故主要問題不是換貼,而是得法,也就是說無論你臨歐體還是趙體,一定要入帖。
此兩體都是楷書的經典書體,都具備楷書法則,歐體嚴謹,趙體流暢。從打基礎而言,我以為歐體更適合。
如何在你的基礎上進步,我的建議如下:
1、把你現在的臨字大小放大一倍,寫到大約5、6公分字徑,這樣你就能體會到用鋒提按,以增加對筆法的理解和掌握。
2、一定要選擇歐體原帖作臨帖範本,一些老師的講解只能參考,幫助你理解,但不要一味模仿技巧,真正的筆法掌握主要靠自己領悟和實踐積累。
3、歷代都有歐體高手,清代的姚孟起、黃自元以及近代沈尹默、鄧散木以及任政等都是寫歐體高手,而且他們都有臨本,不妨作臨帖參考。
-
11 # 一默如雷也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你臨習趙孟頫書法才短短的兩年,就見異思遷的去臨習別體,你覺得合適嗎?!再說歐體刻板、險峻,怎麼能和趙體相比呢?我覺得你應該一門深入、長期燻修,才能有所成就,這樣淺嘗輒止最終不過是孫猴子掰玉米而已!
回覆列表
從你目前所寫的兩幅字來看,學趙孟頫的基礎要紮實一些,而且臨寫的歐陽詢九成宮中也帶有趙孟頫的痕跡。就目前階段而言,完全沒有必要換帖:
1、建議先集中火力,練好一家,那樣就有了根基。一個人不管是做學問,還是學手藝,根基很重要,如果到處打游擊,看似哪一個山頭都有涉獵,實際上屬於自己的山頭一個也沒有,得不償失。
2、趙孟頫留下來具有很豐富的書法資源,楷書、行書範本都有多種,如果臨趙孟頫的一帖厭煩了,建議變換著趙孟頫的其他帖練習。而且學趙孟頫楷書有一個好處,他的字是一種自然書寫,很少唐楷那種裝飾性的筆畫,寫起來比較輕鬆,比較好轉換,比如學行書、草書等等。
3、歐陽詢楷書很成熟,當代人練習的人也很多,目前來看很多人練成了程式化的美術字,境界難以提高。所以,建議題主不要走別人的老路,沒有必要。從你寫的基礎來看,建議在趙孟頫一家深耕細作,然後上溯魏晉,走出一條自己的藝術道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