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應該如何學習,從何處學習?
23
回覆列表
  • 1 # 鄭忠岸1

    這個問題題目太大,不好回答。篆刻藝術是小眾藝術,嘮嘮叨叨的說一大堆,不一定有人看,有人聽。雖然08奧運會上強調了篆刻的文化的符號性,畢竟這門藝術太過久遠。入門就很難,非得毅力過人,宏志強大之人,不能學習的了。先要學會篆書,精通《說文解字》,熟悉篆刻史,精研《篆刻學》。然後,才能動刀刻石。刀法練習,逐步純熟,衝刀、切刀,單刀、復刀,各種刀法運用自如。閒章、姓名章都能操刀而就,篆法嫻熟,章法得當。就算篆刻入門了。

  • 2 # 高旭騰其昂

    入門不難,勿聽嚇人之語!

    識字

    理所當然,刻篆書識篆書(包括像形)……。

    練字

    要刻好,先練好。

    工具

    刀,用起來順手就好。

    磨石、砂紙、砂布、磨盤……磨刀、磨石頭是少不了的。

    筆墨紙硯,多一些更方便。

    石頭

    無論壽山、青田……一般化的就可以,質地差一些的,更能豐富自己的經驗。

    與書法、國畫一樣,入門從臨摹開始是正道;建議最好由漢印中平正一路的開始。

    臨摹漢印差不多了之後,再熟悉流派印。

    就說這些吧,做到算是入門了。

  • 3 # 江峰篆刻

    篆刻入門應該先從摹印開始。

    我們在學習篆刻的時候,不一定先要把這個篆刻理論知識搞多明白或是學多深,我們可以先從最基礎的技巧和印面效果開始。

    篆刻入門首先找到資格適合的篆刻工具,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沒有什麼多餘的動作,只有一件事就是臨漢印,有幾本書可以去找一下,那就是《十鐘山房印舉選》《漢印三百品》《漢印精選》。

    在這幾本書中,可以先從二字印開始刻,逐步到三字印,四字印。

    苦練三個月在這個階段基本上也就掌握了。篆字的結構,印面佈局等等。

    什麼算是入門,把精品的著名的漢印,能臨個七七八八,這就算是入門了。

  • 4 # 趙國林

    學習篆刻,都會遇到入門的問題。

    無論是什麼原因促成,也無論個人偏好風格取向,因為無論未來準備刻怎樣的印路,師法秦漢,學習古印,絕對是不二法門。

    印章發展稱為獨立藝術門類,發端於宋元的文人書畫用印,盛於明清。整個明清篆刻創作風格史,也正是在“印宗秦漢”這一理論的支配之下逐漸展開的。“印宗秦漢”本身也是經歷了產生、發展的過程。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只是一個殘缺的概念。直到朱簡,獨具慧眼,才道破了“印宗秦漢”的言之所指。周銘《賴古堂印譜·小引》說:“論印法必宗秦漢……學印者不宗秦漢,非俗則誣。”所以,“印宗秦漢”不是某一個體的藝術主張,而是經過幾代人的推求探究,歷經幾百年歷程的驗證,古今印人共同認可並遵循的金規玉律,雖然中間不斷有新的理論如“印外求印”、“印從書出”等的出現,但都是建立在以“印宗秦漢”為基礎之上的出新理論。就學習而言,尤其入門學習,還是應當遵循“印宗秦漢”的法則。

    在開始學習篆刻,方向確定後,還有應注意這些方面。

    一、材料工具書籍等相應的準備工作。

    這些相應的準備工作,還是必須的,個人覺得,首先購買一兩本入門學習的指導書籍,如鄧散木的《篆刻學》、孔雲白的《篆刻入門》及現代人的一些入門書籍,都可以。在這些書籍裡,都有關於篆刻石章、刻刀、印泥等相應工具材料選擇的敘述,內容大同小異,可以參照著做好準備工作。

    針對篆書文字的參考工具書,有些是必須的,如《說文解字》、《漢印分韻合編》等,雖然現在有很多APP軟體具有字典功能,但不能一律視為正確,最正確的還是要查詢正規出版的書籍。關於印稿上石,這些書籍裡介紹了很多方法,水印法、複寫紙、反寫法等,最新的還有用影印機影印印稿,然後蒙在石上,用指甲油卸妝油來溶解影印油墨的方法,本人覺得,這方法不足取。這樣的操作,印人真的就淪為了刻字的機器,而失去了對印章的藝術了理解。主張反寫上石,寫的過程就是臨摹的過程之一,是更仔細觀察體悟原印的過程,所以,儘量不要依靠外力幫助印稿上石。雖然,可能會和原印不貼近,但每次臨刻,都會學到更多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刀法練習。

    二、掌握學習步驟和路徑,不能圖快求成。

    所有的藝術的學習,都是學習、提高,然後有所理解感悟,然後再學習提高感悟的過程,需要一定時間的累積,需要大量的練習,篆刻的學習亦然。

    在初學篆刻的時候,和我們學習書法時很相像。如果一上來就臨帖,一下子需要注意筆法,點畫形狀、結構章法,墨法等這麼多的內容,學習者很難照顧全面,所以一般還是先從點畫學習,練習筆法。篆刻始學,還從線質開始,先不用過多地學習其他方面如字法、章法佈局等,專注於透過單刀或雙刀的運用,刻出不同形狀的線條,並感悟到不同線質所帶來的不同審美趣味。

    例如上圖中,我選了三方印,我們在初學的時候,臨印的過程中首先感受時第一方圓厚的線條所帶來的厚重感,第二方方質的線條所帶來的硬朗感,第三方尖銳的線條所帶來的爽利感。這是為我們能在未來創作出高質量的作品必須打造的基礎。

    在學習線條的同時,越過初學階段,開始逐步學習篆法、章法等內容,逐步去感受一方印裡的各種呼應對比關係,同時也得學習和了解印章發展的歷史,對古璽、漢官私印、魏晉南北朝、唐宋、明清流派、近代篆刻等有你所涉獵。

    三、儘量同時學習書法,尤其是篆書。

    對線條的學習和感悟,是篆刻學習的基礎,篆書的學習會發揮很大的作用。今人常講篆刻要“見刀、見石、見筆”,古人金光先這樣說:“凡刀法貴明筆意,蓋運刀如運筆,意在筆先,則心手相應,風力有神。”清許文清也這樣講:“篆刻名曰鐵筆,雖以刀成文,要存筆意。”

    以篆籀筆法為核心的篆書學習,可以幫助我們篆刻的提高,更快地理解深層的審美意趣。

    四、關於師承和堅持的建議。

    自己初學篆刻,對知識內容還不瞭解,避免走彎路,走錯路,建議能找一個老師為最好。手上的功夫,需要自己磨練,而方向由老師指明,會事半而功倍。

    學習篆刻和學習其他藝術門類一樣,不會一蹴而就,都是需要磨練積累,才能學到更多更深層次的內容,所以不可因在一定時間內看不到自己的進步而中途放棄,或許也就在這個時候再堅持一下,就有本質的飛躍了!

    自己的不成熟想法,僅供參考,祝篆刻學習順利!

  • 5 # 疏桐刊石

    清代的篆刻史是以流派來傳承的,因此,要說黃牧甫的篆刻,有必要向上找找根源:

    黃牧甫篆刻的源頭

    清代的篆刻,有兩位大宗師級的人物,分別是丁敬和鄧石如。

    丁敬開創了浙派,丁敬之下,是”西泠八家”除他和錢松之外的另六家(錢松可能算是比較特別的存在);鄧石如開創了皖派(有一說“鄧派),鄧石如之下,主要是吳讓之。

    再往後,就是錢松、趙之謙、徐三庚、胡钁的皖浙橫站,其中又以趙之謙最為突出(錢松被歸到了浙派,徐三庚惜於過分流麗,胡钁基本上同與趙之謙)。

    繼承趙之謙的則是後來的吳昌碩、黃牧甫;再往後,才是齊白石的異軍突起,又再往後,是趙叔孺、王福庵工穩細朱文的崛起。但後來的齊、趙、王,實際上也走了趙之謙開通的皖浙橫站之路。

    很多學習細朱文的朋友容易將趙叔孺和王福庵與吳昌碩並舉,其實,他們跟吳昌碩出生年都差著30歲以上,已經是另一輩人了(按古制,25歲算一輩)。真正跟吳昌碩並世稱雄的篆刻大師是黃牧甫。

    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說:“黃士陵(牧甫)遠宗鄧(石如)氏,近法吳(熙載)和趙(之謙)及其氣息,傾向趙之謙為多”(沙孟海《印學史》,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164頁)。其中,鄧石如早黃牧甫約100年,趙之謙早黃牧甫20年,他師法趙之謙很正常。

    黃牧甫的藝術經歷

    黃牧甫(1849-1907),安徽黟縣人,本名士陵,牧甫是他的字,亦作穆甫、穆父,晚年又別署黟山人、倦叟、倦遊窠主。青年時書齋名蝸篆居,中年曾一度名延清芬室。看這個出生年份,我們找個參照:比吳昌碩小5歲,比齊白石大15歲。不過,他最終去世得早,只活了59歲,比吳、齊二位短壽。

    既然跟吳昌碩年歲相當,因此當然也趕上了太平天國戰亂,在他14歲那一年,太平軍與清軍在他的家鄉爭戰不休,其家自然不能保全,不久他的父母也相繼去世,為了生計,他不得不離開了家鄉到了南昌,在一家照相館任職謀生。

    這之前,黃牧甫已經受父親的影響開始學習篆刻(約8、9歲始,即開始學習篆刻,一生治印50年),由此,篆刻成了他賴以維持生計的技能,後來(1896年),他刻了一方“末伎食之民”的印,其中伎讀jì,指技巧,才能。在邊款裡,他這樣記載:“陵少遭寇擾,未嘗學問,既壯失怙恃,家貧落魄,無以為衣食計,溷跡市井十餘年,旋復失業,湖海漂零,籍茲末伎以糊其口,今老矣,將抱此以終老矣,刻是印以志愧焉。丙申夏六月士陵自記。”

    刻這方印時,黃牧甫48歲,其實他並不甘心,但命運如此,卻使他成了足以載入史冊的篆刻大師。

    你看,跟吳昌碩一樣,他最初也是以治印為謀生手段,那麼,最初的作品當然也是五花八門的,看他29歲時出版的《心經印譜》就會發現,這些作品裡,既有仿鄧石如的作品,也有仿浙派的作品,間或還有仿古璽的作品,甚至還夾雜有隸書印,其中的“是故”一印,風格或許正是他後來創作仿張遷碑額代表作“書遠每題年”的早期嘗試性作品。

    雖然早期的黃牧甫只是迫於生計,字法、章法、刀法雖然熟練,但迫於生活範圍及識見的侷限,作品水平並不高,作品大多隻是一些“時尚”性作品。

    光緒八年,也就是1882年,黃牧甫34歲,這一年,他從南昌移居廣州。當時在廣州擔任將軍的長善是一位雅愛文流的官僚,他的兒子志銳是光緒庚辰進士,是瑾妃、珍妃的從兄,他十分喜愛黃牧甫的篆刻,不但請黃牧甫刻了很多印,而且在經濟上經常賙濟他,這使黃牧甫得以靜心鑽研金石,我們可以在“同聽秋聲館印”的邊款裡瞭解這一點:“士陵篆刻無所師承,每自愧不足為知己者用,而偏中伯愚(志銳的字)太史嗜痂,太史將閔其飢寒而周之耶?誘之而使之至耶?將有以為取乎此也。”

    此時的黃牧甫,對於篆刻並不自信,但卻獲得了安定的生活,並由此獲得了接近上層文人的機會,他的印風開始從雜亂走向了以吳讓之為基礎的相對統一,實際上,這是他的第一次“偏師”。

    這次偏師,使黃牧甫的刀法從浙派細碎切刀變為了吳讓之的衝中帶披削刻法。由於受吳讓之的影響(我們說過,吳讓之臨漢印十年),他也開始注意漢印原作,認識到古印中質樸厚重的金石趣味。這個時期的作品,雖具流派印的特徵,在重視筆意與刀意的同時,也力追漢印的平正古質。

    顯然,這時,他還沒有顯現出自己的個人風格。

    1885年,黃牧甫37歲,由於將軍長善以及志銳的推薦,黃牧甫得到了當時全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國子監——學習的機會,在這裡,他一共學習了兩年,但卻得到了包括盛昱(清皇族,曾任國子監祭酒)、吳大澂(著名的金石學家,書畫家)、王懿榮(甲骨文的發現者)等名家的指導,由此,黃牧甫汲取了大量的金石學營養,同時也親見了大量的金石文字、秦漢印章以及各種古器物,從此眼界大開。

    這兩年的時間,是他開眼界、長見識的兩年,他的篆刻從此獲得了大量的印文篆法素材和印面形式借鑑,他也由此得以擺脫了吳讓之的“印從書出”創作模式,在秦漢的古雅平正中,在搖曳多姿的古文字運用中豐富了自己的篆刻風格,由此邁入了“印外求印”的創作模式,但他無法完全放棄吳讓之,他在吳讓之風格之中錘鍊的刀法保留了下來,他的篆刻刀法風格基本定型:薄刃銳刀,刀法漸趨爽朗明快,鐫刻的線條呈現出勁健光潔的特徵。

    將金文大量引入印面,整個印面如同鐘鼎的長款,黃牧甫的吉金入印,大概就起源於這個時候、這方印。再比如:

    “駕航”一印取法來自於石鼓文;“季度”一印則是取法秦詔版;而士愷長壽一印,雖是漢印,用刀卻勁健爽利。

    到這時為止,他已經打好了成為“印外求印”大師的基礎。

    1888年之後至去世,也就是他四十歲至五十九歲,他在廣州14年,在武昌2年,在家鄉6年,這20多年的黃牧甫以吳讓之為基礎,以自己的藝術經驗為鋪墊,在見識大量金石文字、古璽以及秦漢印的過程中,把眼光轉向了趙之謙的專門研究。

    這一研究,他發現自己的藝術認識與趙之謙的藝術立場甚為契合,他們都認為篆刻應當不拘泥於古銅印的斑駁之貌,而應當追求自然爽健的刀意,在創作模式上也同樣認可“印外求印”,只是黃牧甫的取法更為廣泛,他把目光集中投向了鐘鼎文、詔版文、權量文、貨幣文,銅鏡文等等(注意看,這些都是金屬文字,與吳昌碩的磚瓦、封泥、石鼓文字剛好走在兩個方向上。當然,他們的風格也完全不一樣)。

    從此,黃牧甫博採眾家而專精一方,進而融會貫通、不蹈舊轍,自創新路,成為“明清篆刻與現代篆刻接軌的重要中樞人物”。

    與黃牧甫相關的篆刻知識點

    黃牧甫是中國篆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大部重要觀點基本都體現在他的邊款和印面裡:

    1、光潔,求漢印本來面貌。這個觀點很有名,見於“季度長年”印的邊款,

    邊款裡的文字是:“漢印剝蝕,年深使然,西子之顰,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士陵。”他認為現存漢印所呈現的剝蝕樣貌,實際上是因為這些漢印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打磨,經歷了磕碰、擠壓、磨礪、浸泡、腐蝕之後才有的樣子,漢印在製作之初是光潔的,是完全沒有斑駁之痕的。他打比方說,現在的剝蝕樣子是西施之顰,這是西施的病態美,如果大家都作捧心之狀,去效仿她,實際上是東施效顰。

    這實際上是對浙派的故作斑駁摒棄(實際上也是風格的建立,這正好跟吳昌碩對著幹),也是對趙之謙印學觀點的繼承。因為在“臣錫璜”一印的邊款裡說:“印人以漢為宗者,惟趙撝叔為最光潔,鮮有能及之者,吾最以為法。”在“寄庵”一印的邊款裡說:“仿古印以光潔勝者,唯趙撝叔為能,餘未得其萬一。”在“栽丹種碧之居”一印的邊款裡說:“仿古印以光潔整齊勝,唯趙撝叔為能。”在“歐陽耘印”一印的邊款裡說:“趙益甫仿漢,無一印不完整,無一畫不光潔,如玉人治玉,絕無斷續處,而古氣穆然,何其神也。”……

    你看,黃牧甫對趙之謙的“光潔”觀點是有多認同啊!

    2、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這一句話,出自《說文解字敘》,這是許慎的治學態度,意思是說他在解說文字的過程中,必須遵守古代的記載,不應穿鑿附會。其實這也是篆刻名家們的治學態度,黃牧甫在篆刻創作中同樣堅持這樣的態度,最後終成一代大家。這同樣是黃牧甫的嚴謹之處,他的每一方印,印面的文字必然要查到準確的出處,我們經常在他的印的邊款裡看到:《說文解字》裡沒有的某字,某字出於某處,出於《繆篆分韻》,出於《漢印分韻》……。這是一個篆刻家必須具備的嚴謹治學態度。

    很嚴格,一個字都不能錯,每一個字都要查出源頭,只有在典籍裡出現過的文字用法,才可以用於篆刻用字。

    3、篆凡易數十紙,而奏刀乃立就。這句話出自黃牧甫“國鈞長壽”一印的邊款,這句話也很有名。大致類似於何震(或者黃易)的“小心落墨,大膽奏刀”,黃牧甫的觀點意思大致相同,要把精力放到印稿的設計上,即立意在先,多寫印稿,然後才是動刀施刻。

    關於黃牧甫的篆刻特徵,可以檢視我們的《印人傳》系列中關於他的章節。他的重要性,正如上面所說,他是“明清篆刻與現代篆刻接軌的重要中樞人物”,理解他,格外重要!

  • 6 # 閩海雄風666

    學習篆刻,關鍵要從識篆寫篆入門。一方印章,如果印稿寫好了,分朱部白安排妥當了,這印就成功了八成,剩下兩成才是刀法。而分朱部白的關鍵,就是要寫好篆書。寫篆建議還是從李斯的小篆入手。識篆則要備一本說文解字,一本篆字大全當工具書。

    識篆寫篆後,才是臨摹學習繼承傳統的時期。篆刻如書法,都要經歷臨摹階段,才是正途。臨摹建議還是從漢印開始,打牢基礎後,才廣涉秦璽,以及明清以降的名家印譜,博採眾家。

  • 7 # 煮文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必備工具:1、刻刀0.6、0.8、1.0公分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永字牌刻刀、吳昌碩刻刀可選);2、章料1、1.5、2、2.5、3公分各備幾方,建議使用青田石;3、印譜叢書《篆刻五十講》《篆刻學》《歷代印風》《十鐘山房》……4、毛邊紙(水印上石使用),小楷筆(勾摹印稿使用);5、印泥(可選西泠印社);6、篆書碑帖《嶧山碑》《三墳記》《袁安袁敞》《散氏盤》……7、小鏡子(觀印面效果);8、印床;9、砂紙(300—1000目各備幾張)、玻璃板;10、印規(非必備)

  • 8 # 皛舒

    這麼多篆刻愛好者呀?!給你點建議。第一,先要學習篆書。不會寫篆書,不認識篆字,是學篆刻的大忌。更何況篆刻還得會寫反字,因為,只有在印面上寫反字,用印後才是正字。而且,這是學習篆刻的基本功,一定要根基打牢。第二是用刀。建議先不要急於刻字。學會在印面上如何用刀也是基本功。篆刻用刀有三種,切刀法,衝刀法,衝切刀法。所以,先在印面上刻回字文即可。等篆書有點認知了,用刀有點感覺了,就可以簡單開刻了。不要急於求成。耐住性子才好。

  • 9 # 文系食者

    我也初探此道,一起作為新手,可以交流。其實金石書畫都是文道,互通互證,互為品鑑。以金石入道,其實是較之書畫更為容易。

    其一篆刻,先篆後刻,屬於先設計後操刀,且設計稿圖能反覆修改,更可借鑑大師作品。

    其二篆刻,其刀法,不論衝切,不論單雙,熟能生巧,上手較易,多看看網上教程,還是比較好掌握的。圖為邊款的運刀方向。

    其三,篆刻本源還是文字,章法佈局一個都不能少,所以上手容易提高難,建議多習篆書,多看教程,循序漸進,不可東刻一形,西刻一圖。圖為練習臨帖書。

    其四,如果臨印,從漢印入手是最好的,可買幾本書籍如50講之類的。

  • 10 # 說文解句

    大家先看看我刻的幾方印,然後直接看乾貨!我也是從零基礎學習的愛好者。

    乾貨分享。

    第一步、在網上把需要的工具買齊,直接搜尋關鍵詞,就會有很多入門的介紹。

    第二步、買一些便宜的石頭。

    第三步、買一本正反字的篆刻字典。

    這些都買齊了,你就可以開始了,按照字典的反字把字寫在石頭上,然後再沿著字,把多餘的空白處刻掉。開始沒有捷徑,多練習,掌握已刀代筆。

  • 11 # 半月齋子凌

    對於樓主的問題,我有三點真切的體會,跟樓主分享一下。首先在下無名小輩,也是零基礎開始學習,到現在大概一年的時間,期間,痴迷過,迷茫過,動搖過。

    第一階段,暫且稱為迷茫期。這段時期純粹是憑著一股興趣瞎搞(附圖一)

    大概每個自學篆刻的朋友開始都會經歷這一段時期,而且相當一部分朋友沒有書法基礎,以及相關的知識儲備。也不乏很多朋友有一定的書法基礎,但是對於篆刻不知道從何處開始。尤其是沒有前輩高人指點,身邊又沒有會篆刻的朋友,以為自己能夠刻出一塊石頭,送親戚送朋友,在讚揚聲中獲取相當的滿足感,於是乎飄飄然,似洞悉其中大意!其實上已經誤入歧途。首先篆刻這門藝術需要有相當的知識儲備,最起碼要有一定的文學素養,無論是印文選擇,還是邊款用語,都應該符合古人規範,否則無論是送人還是自用都會顯得俗氣不堪。還有篆刻基礎知識最少得學習一下印石的選擇,篆刻工具的選擇,還有印章章法字法設計渡稿,刀法等做好了這些,才算入了半步篆刻的門。

    第二個階段,入門期。這段時期是在篆刻小白,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創作,模仿練習,對篆刻知識有一定的瞭解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多數朋友在“閉門造車”的這段時間裡,開始接觸到一些名家篆刻影片,加入了很多學習的群體,也逐漸的聽說了印為漢出的諸如此類的話。可是作品質量上不來,在一些老師輩的眼裡還是上不了檯面。這個階段,我認為如果身邊有搞篆刻的朋友,老師,不妨拜師學藝。有些事情有人帶真的會少走很多彎路。本人也是有幸結識了一位會篆刻的朋友,雖然年齡相仿,但是不恥下問,拜入門下,在亦師亦友的融洽氛圍下,從臨摹漢印,古璽,明清流派,近現代名家作品到進行簡單創作,不說漸入佳境,但也初窺門徑。

    與此同時,練習篆書,禮器,張遷碑,對印文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才算初入篆刻之門。

    第三階段,遍彷名師。不得不說,名師的眼界不是我等小輩所能揣摩的。首先一個好老師會在專業知識上給你指出錯誤,會跟你講解章法字法安排得宜。最重要的是,名師都是跟我們一樣從秦漢風氣裡面脫胎出來的,他們有自己的風格,對於當代藝術風向有指向性的作用,跟他們學習,有助於養成自己的藝術風格,還有可以接觸大家手筆,對於一些學習資料的獲得也有幫助,經歷過名師指點,加上自己的努力,投投小展,甚至進入省書協,中書協,都是極有可能的。總之一句話,虛心求教,努力練習。小白總會有成長的那天。但是一定要踏踏實實,抓住古人精髓部分所在,不要盲目模仿當代歪風邪氣。我師造化,與古為徒。最後以趙之謙大師在《苦兼室論印》中說過的一句話結束我的發言,個人經驗之談,說的不好,大家多多包涵!印以內,為規矩,印以外,為巧。規矩之用熟,則巧生焉。刻印以漢為大宗,胸中有數百顆漢印則動手自遠凡俗,然後隨功力所致,觸類旁通,上追鐘鼎法物,下及碑碣造像,迄于山川,花鳥,一時一事覺無非印中旨趣,乃為妙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沒錢,遇到對我不公平的事情總是忍氣吞聲,是不是窩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