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猛哥說
-
2 # 館閣秀才
從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一,《道德經》是一部古代哲學著作,由春秋時期我國著名哲學家老子撰著,又稱《老子》、《老子五千言》等。據說是老子在辭去國家圖書館館長職務,騎青牛出關時,受到關尹喜的強邀而著寫。但我感覺這種說法不太真實,主要是這部著作思想性、科學性和嚴謹性都很強,絕不是短短几天就一揮而就的作品。除非老子事先已經有了成稿,為喜書寫時是背誦出來的。
二,《道德經》中的道德二字不能用現代的“道德情操”來理解,這裡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產生的本源,而“德”是指道派生的、蓄養天地萬物的道性。本質上,道和德都是虛無縹緲卻又實實的存在。所以,《道德經》既不是唯物主義哲學,也不是唯心主義哲學,而是形而上學。
三,《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崇尚無為、無慾、不仁、不言,是一部“為王者師”之作,原本是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提供政治策略的,後世卻成為人們修身養性的寶典。因其虛幻特點,任何人解讀《道德經》都會有不同的理解。
-
3 # 言下之
《道德經》三個字:道、德、經
道:宇宙間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道理和法則;
德:只有一條路,沒有其他的岔路分支。正確的走在這一條大路上稱德;
經:古代織布,經緯相交,經線固定不變,比喻永恆不變。
可見,道德經三個詞合起來就是說:一部教人如何正確走在宇宙恆古不變的大道上的不朽鉅著!
-
4 # 十年v道德經實學實用
五千言《道德經》不僅是人類歷史上一部治國書、軍事書、管理書、自然科學書,更是一本純淨的能量書——《道德經》是開啟我們人體高能量寶藏中自愈力的“生命指導書”!
《道德經》主要講述了道是什麼?值得人生追求的是什麼?值得追求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才能實現?
《道德經》是“生命使用手冊”,
人們最關心的是幸福天長地久、企業天長地久、國家天長地久。《道德經》第七章中就隱藏著關於天長地久的宇宙規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其中……
規律一:天地無私,所以長久;人類有私,一生短暫。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說,天之所以為天、之所以長久,不是為了它自己;地之所以為地、之所以長久,也不是為了它自己。正因為天地不為自己,所以才會長久。
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不是因為它希望自己當天地——如果有了這個念頭,它就不是天地了。天地無私,沒有好惡之情,它不是為自己要做而做,而是它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現代人的思想,變得急功近利以及更加自我——彷彿世界都應該圍繞自己而轉。所以,人類對環境過度開發和汙染,帶來了氣候異常,讓地球這個生命體正在超負荷運轉。
老子文化理性認知宇宙規律,敬畏天地和大自然。
老子提出的天長地久,說的是不管人類文明如何變更,宇宙規律都是不變的;也就是不管少了誰,太陽都照樣從東方升起,天還是那片清天,地也還是那片大地。
所謂“不自生”就是順其自然而生;也就是順應自然規律,該來則來,該去則去,以萬物為芻狗,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正因為天地無私,所以長久;而人類則因其有私,所以一生短暫。
規律二:越想要的,越得不到;不在意的,反而能得到。所以人不要有執念,做到順其自然,反而更容易成事。
原文: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說,聖人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但他卻被人類歷史所銘記;他們從不刻意關注身體,但卻生命長久——這個生命,不單包括他的肉體生命,還包括他的智慧生命。
聖人的無私,往往成就了聖人之私。
這個“私”是相對的,是一個人心願:比如一個人想利眾,那利眾就是他的私心;想利己,那利己就是他的私心。
發願利眾、以利眾為私的,就是聖人。聖人之心,就是大心和大願;正因為他們無私,他們的願望反而能實現。
真正的大公無私,是對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都能相容幷包,就像天地那樣,承載萬物,衣養萬物,這才是老子提出的“大公”。
如果是有為或執著的追求,有可能會得到入世的成功,但一定得不到出世的成功!
所謂出世,就是破執,就是無為,就是放下——放不下,就不可能進入無為法,不可能證道。所以,有為有時也可以成功,但那是另一種成功;不是老子推崇的大圓滿、大成功!
規律三:一個人越是不自私,反而能成其私。
原文: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說,有我就是有私,有私就有侷限;無我就無私,那整個世界都是您的舞臺。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之所以得到萬古敬仰,也不是為了他們自己!正是因為他們不為自己,他們才影響了世界,才實現了不朽。
無私、無為、為公、利他,才是聖人,也才能成就自己。
認可這種思想的人,就會透過昇華自己來成就自己,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成功才是生命的成功!
老子提倡的天人合一,是作用於心靈和精神層面的。
老子把人類的精神維度昇華到了世界的高度、宇宙的高度以及生命的最高處!
正是因為有了老子文化對生命的超越,中國傳統文化才昇華到了能與世界頂級文化對話的高度。老子是一個讓世界吃驚的人,所以《道德經》在全球的影響非同凡響!
老子依託《道德經》,一直都在唱著聖者之歌,無為之歌。
老子的智慧就是:如果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到最後往往就是最好的利人利己!
所以,《道德經》是一本打造聖人的生命書、打造大成功的規律書,所有取得大成功的秘密,都盡在其中!
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章全文中所說的: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第七章的重點是:
——天地有七大特徵:一好生,二無私,三不爭,四處下,五包容,六無為,七平衡。
——天長地久的奧秘是什麼?是無私,無私成就大私,自私實則害私。自然法則如此,生命法則同樣如此。成就別人,就是成就我們自己;若自生性強,自滅性也強。
《道德經》是“生命使用手冊”,讀《道德經》貴在成就偉大的生命!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靜,就能聽到悟天地之大道的聲音!靜,就能聽到得人生之自在的聲音!
靜心聽到有奧秘嗎?有!
靜心的奧秘只有兩個字:“玄德”!
玄德,是一種接近道的至德,老子在《道德經》第十章中首次提到“玄德”,就一連使用了層層遞進的六個反問句,來闡述了玄德的六大特徵。
規律一:如果能靜下心來,參悟天之道,人就能真正得到自在。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老子說的“載營魄抱一”,就是我們承載了魂和魄的東西要合二為一,精神和肉體要合二為一,最後達到天人合一。
人的身上有天魂、地魂和人魂等三魂。
天魂是先天自帶,天魂有病,易痴呆;地魂有病,易精神錯亂、有亂倫之行;人魂有病,則容易生病。其實,這一切都是自己創造的!
人死的時候,三魂分離——天魂上天,與誰有緣就去誰那兒;地魂受報;人魂消散,遊蕩於空間之中。
如果天魂修好,會成就法身,成為天人合一;地魂修好,容易得報身;人魂修好,容易成化身。
世上有兩種人,善良之人心輕,不善良之人心重——心輕者往上走;心靜者參悟天道,成就生命的自在圓滿。
規律二:具備“抱一、柔弱、玄鑑、無為、地德、無知”這六個特徵的人,就是玄德之人。
原文:“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老子說,成就偉大生命、偉大企業的奧秘只有兩個字:“玄德”——玄德,是一種接近道的至德,玄德有六個次第的修行特徵:
玄德的第一特徵:抱一
——這就是抱朴歸真之意。一般人總是用對錯、是非、生死、好壞等二元對立的方式去思考問題,但殊不知,那都是在消耗自己的精氣神,生命不會得到抱一的寧靜內照。
玄德的第二特徵:致柔
——這就是像嬰兒那樣柔軟純淨。老子一再說“柔弱者生之徒”,在生活中,不少人控制不住情緒,主要還是對“柔弱”這個品質的實證不夠!沒關係,只要不斷累積自己的玄德,德夠了,人慢慢就會寧靜下來。
玄德的第三特徵:玄鑑
——這是指內心光明如鏡,能內觀自己、外照萬物。如果任由自己的心每天被各種念頭和慾望充斥,那是不可能得到清靜的!只有讓自己的心澄淨了,智慧才自然從中而來!
玄德的第四特徵:無為
——這不是消極地不作為,而是“自化自治”的生命最高境界。處“無為”的人,說話做事總是能夠溫暖到別人、啟發到別人、團結到別人。
玄德的第五特徵:地德
——這裡的“為雌”是守靜、厚重、寧靜之意,也可以理解為“地德”。地德承載上天,唯有天地合一,鑄造厚重人品,才能衍化萬物,得到心靈自在。
玄德的第六特徵:無知
——這不是愚蠢,而是達到了“明白四達”的境界,是從量變到質變蛻變而成的大智若愚。這種“無知”也是最容易成功的做事方法之一。
規律三:做到內求、利他、奉獻者,就是玄德之人!
原文:“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說,內修品質很重要!
修人德、地德、天德,修爐火純青,修量變產生質變,修天人合一,修出神性品質,安住於自心;或不斷清理心靈的汙垢,以達到沒有任何分別心。
這就是內修的第一境界。
貢獻社會,接受所有的發生,尊重別人所有的選擇,保持一顆慈愛之心、純樸之心——讓自己處於大愛、明白、無為的狀態中。
這就是在做事中內修的第二境界。
就算自己功高德厚,也不沾沾自喜,不把創造的東西佔為已有,而是心甘情願地貢獻給社會,把貢獻當成自己的生活;不要依仗自己的才華,即使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也不要洋洋得意、說三道四。
這就是對外品質修行的第三境界。
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第十章全文中所說的: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德經》第十章的重點是: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或多高地位,而在於他“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的責任感和擔當感,這是生命大自在、大圓滿的成功秘訣。
————以上摘自趙妙果老師分享
-
5 # 瑞芯76876
我認為《道德經》句句精髓,句句經典,永久收藏,讓你一生受益無窮
《道德經》是春秋時起老子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內容涵蓋了哲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道德經》的十句精髓,句句經典,永久收藏,讓你一生受益無窮
《道德經》是春秋時起老子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內容涵蓋了哲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
《道德經》是描述宇宙演化規律的經書,因此,其中的內涵可以用來指導人世間的所有領域。因為萬事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而《道德經》就是對這種演化規律的描述。《道德經》作為一本解釋“道”的內涵的經書,自然是無所不能了。魯迅曾經說過,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宇宙真諦!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也總是熟讀此書!足以可見,《道德經》的經典,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道德經》的十句精髓,句句經典,永久收藏,讓你一生受益無窮!
1.無為而無不為
大意: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執行,不比去幹預自然的執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須去做“做為自然與社會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
2. 治大國若烹小鮮
大意:治理大國應該像烹小魚一樣小心、動作輕
3.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大意小心謹慎的做到最後,就像一開始一樣,就不會出現失敗和差錯。
4. 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
大意: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駕馭天下最為剛硬的東西。
5.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大意:狂風掛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來說明萬事萬物不斷髮展變化的規律。
6.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大意:天地不情感用事,就會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7.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大意:輕易對別人許下承諾,一定是很少守信用。同樣的道理,如果經常把事情看得太過於簡單一定必然多遭困難!
8. 善用人者為之下
大意:善於用人的領導人處於低位勢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6 # 李航解說老子
如果《道德經》各章是人的年齡順序,那麼第一章應該對應的是人的第一年,而這一年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歲。現在我們習慣使用的一歲是指一週歲到兩週歲之間,實際上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二年。由此可見,《道德經》的章節數目所對應的並不是現在我們使用的週歲,而是中國在西方文化介入之前所習慣使用的虛歲。虛歲所表明的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年數,例如說一個人虛歲35,就表明這個人正處在他人生的第35個年頭。可見,《道德經》的某一章所反映的正是一個人處在這一章的數目所對應的那個年份出現的問題或呈現的特點。
現代醫學清楚地解釋了人的生理成長,但我們對於人的心理成長還是充滿了疑惑。人會在哪個年齡擁有慾望?什麼時候具備邏輯?什麼時段產生社會性?什麼時間心理系統成熟?而在這些功能出現的時候又面臨什麼問題。人的黃金年齡段何時出現,人們能夠把握住這個非凡的階段嗎?依照年齡順序解讀《道德經》會為我們解開這些疑惑。
全文連結:
https://www.toutiao.com/i6636969052877095432
-
7 # 朱清國1
《老子》就是《道德經》。道,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天地之道,對萬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老子認為,人主(侯王)做到對廣大民眾無私奉獻不求回報,這就是道德。老子的原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天為道,地為德,這就是道德。天玄地黃,玄為天,天為道,故而玄德就是道德。
-
8 # 使用者3910143606
道是心,德是行,經是載。道德,就是人心能夠領域到的、認識到的最根本的事物變化規律,這個規律需要萬事萬物的客觀變化或者說行為或者說實踐去承載和執行。宇宙也好,地球也好,歷史規律,世事變遷也好等等,都遵循這個規則。大道至簡,其實就是要我們不要把道德經想的太複雜,其實很簡單。比如當官了,就要大公無私,心繫蒼生,造福百姓;從商了,就要價廉物美,流通交易;從師了就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水往地處流,樹往高處長等等,這都是很簡單的規律,根本不用人說,不用人教。但是,就是有人當官了,殘害百姓貪汙受賄;從商了,坑蒙拐騙,官商勾結;當老師了,誤人子弟……所以,才有了道德經,讓我們重新回到事物本原。不是我們不知道本原,是我們在天地間承受著外界各種各樣的誘惑,外因等等,不斷的在被改造和改變中以至於我們完了真實本原是什麼,所以人不要忘本,就是這個,大道至簡就是這個意思。
-
9 # 使用者誰不說咱家鄉好
道德經就是外德內道。外德入,內道出。道德經,路徑都指明瞭,倒過來學是天道。從德入手,才能得道。無徳焉有道,無道何生德。
-
10 # 一念之差in
首先道是沒有具象的,無法用言語無法表達其清晰的輪廓,道只能感受,而這種感受是隱存的。舉個大概例子,宇宙浩瀚無垠,它既然能存在,說明它有一個東西在維持著,而這個東西我們無法觀測,所以屬於未知,只不過我們清楚知道有這麼個回事。
道德經講的也不是具體的東西,是用事例去輕描淡寫,而我們後世研讀都是結合自己經歷去反思然後用在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上。
個人覺得,修道還是考自個兒去悟,悟出來可能就人不見了,但大部分的人類還是可以抱著博古觀今的狀態去解讀,或許在一生中有很好的收益吧。
-
11 # 鬱津裡
《道德經》這部書,又名《老子》,當然在流傳的過程中,還有其他的一些名稱,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著。
這部誕生於春秋時期的名著,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之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
這是一部什麼樣的著作呢?我比較認同以下兩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是,《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這是一部關於自然、社會、人生、思維的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所以流傳至今,我們仍然在堅持學習它,與老子揭示的事物本質比較深刻有關;與老子提出的方法比較科學有關。
第二種看法是,《道德經》是一部宗教著作。中國的道教之於《道德經》,相當於基督教之於《聖經》。
但是我更認同,《道德經》是從哲學的角度,對《易經》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方法進行文字表述、文字解讀和哲學思想發展的一部專著,類似於孔子給我們留下的,關於《周易》的解讀文章《易傳》那樣。
《道德經》共81章,5000餘字,有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37章,為《道經》,以闡述“道”為主;下部44章,為《德經》,主要是闡述“德”。但是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與人們一向看到的《道德經》,其《道經》與《德經》排列次序是反過來的。這只是次序的問題,並不影響我們的閱讀。
《道德經》基本上是用春秋時期的音韻寫成的韻文,可見其文字是經過反覆推敲斟酌的,可謂是句句經典。
《道德經》中的“道”與“德”是兩個對應的最高哲學範疇。用我們今天通俗的話來講,所謂“道”,本義是道路,在這裡被引申為世界的本源、客觀事物的規律和人們所應該把握的規則。所謂“德”,與我們今天所說的道德的“德”不是一回事兒。
我是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這個“德”字的。
一、“德”是得到的“得”。我們認識到了多少“道”,把握到了多少“道”,就是得到了多少“道”,就是“德”。
二、“道”在不同事物中的體現。比如,對於小麥來說,春種、秋收是小麥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普遍意義上的“道”在小麥上的體現,即是我們所說的“德”。與此相類似,人要講究“仁德”,也是“道”在人類的體現。
《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餘字,但是,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經典,自打產生以後,歷朝歷代的人們都在讀它,更有很多註釋方面的著作,直到今天,學習和研究《道德經》的人,是有增無減。
《道德經》中包含著我們無以估量的文化自信。
-
12 # 來龍去脈a
《道德經》是中國一大法寶,是老子開創。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若水。一個人有財有勢,有能耐的時候不要太過囂張,做人低調。不要太過榮耀自己的才華。
聖人司法自然,觀天地而悟道,把自己的利益永遠放在眾人之後,從而贏得了眾人的擁戴,最後成就了他(她)們的道業。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一個人的才華,教給弟子,弟子學會了,也教弟子,弟子學會了又教弟子。生生不息,迴圈下去。
一個人遇到了點點障礙,就會改變方向,等到勢力成熟,再大的石頭也擋不住的,人如水一樣的柔。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聖人按照自然規律,從不強求,從不強迫,一切按照自然走下去。一個人行善的時候,能得到自然的擁護。一個人做惡的時候,自然也會毀掉他(她)。
佈施的人比受施的人福報大得多,佈施的人從不望回報,
世界沒有善惡之分,如果稱之為善,惡的念頭,也就生起了!世間沒有長短之分,沒有黑白之分…………所以不知道用什麼來說道,說它是長,短的念頭也就起了,說它是黑,白的觀念也就生了,道是無法用語言說清楚。知者無言,言者無知。
戰爭的時候,封建社會連馬生兒也在郊區,現在戰爭,人類當炮灰!所以戰爭是遺憾無窮的惡果!時代不同,經文也隨之而改變。
無為而治,當人餓的時候,填飽他(她)們的肚子,聖人與百姓一樣,永不高高在上平起平坐。這樣眾生就不起偷盜之心。
《道德經》5000字,主要講的就是家庭團結,朋友友誼,君王百姓也是平起平坐,安居樂業,世界和平,順其自然。
無量天尊
-
13 # 德春居
無為而已
道德經,萬經之首。雖然寥寥五千言,卻道盡天地奧妙。奧妙是什麼?相信很少有人能說出來。雖然老子以道而論,卻也不忘告訴我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道只是為方便描述而提的一個代號而已,本身沒有什麼含義,只有與天地奧妙相互聯絡時,才有意義。如果單純的以道論道,難免陷入玄之又玄的迴圈之中,變成文字遊戲。老子在五千言中以我們身邊的所見所感為例,把天地大道以直接的語言進行描述,正如他所說的大道至簡。是我們自己搞複雜了。天地的奧妙,就在四季迴圈,晝夜交替,事物的不斷變化之中。老子用兩個字概括了感悟天地奧妙的法門---“無為“。無為是什麼呢?順應自然變化!自然是什麼?自然是天地。老子告訴我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的變化,是人無法改變的,只能順應,如太陽曬得難受了,可以找個庇廕的地方待著;下雨了,可以找個能避雨的地待著;天冷了,可以穿件厚的衣服,可以呆在暖和的房間裡。如果你非得跟他對著幹,那就應了那句話,不知天高地厚了。
-
14 # 假裝外行看門道
《道德經》是華人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著作。都知道《道德經》好,但究竟好在哪裡卻又說不太清楚,正如書中所描述的那樣,雖然說"其上不皎,其下不昧",但是卻又“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繩繩不可名”,這就是為什麼有無數人都在解讀《道德經》,還不斷有人問《道德經》到底講了些什麼的原因。
《道德經》的第一章,是對什麼是《道德經》的最好的回答。
我已開始接觸《道德經》是,看到對第一章的解讀通常是這樣的:“能夠表述出來的道理,不是永恆不變的道理,能夠表述出來的概念不是永恆的概念……”後來我發現,這種解釋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既然,表述出來的不是常道,那還說它幹什麼,你不但說了,還記錄下來了。很顯然,這種解釋不靠譜,於是,我參閱了很多的解釋,雖然看起來也有些道理,但總是有前後的矛盾的存在,終不得要領。再後來,我就自己從先賢的著作中去尋找答案!有一天在讀《黃帝四經》的時候,開篇第一句:“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讓我豁然開朗,解開了心中多年的鬱結!
道:是個很籠統的概念,可以無限放大,也可以無限縮小,可以有無數種形式呈現,儘管如此,但她也有固定規律可以遵循的,正如莊子說的那樣,就好比一根木頭,你把它砍成無數段,他的本質是不會變的,永遠是木頭!
名,就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及萬物的本性——食色!就是物質滿足和精神滿足!以及藉以獲得物質滿足和精神滿足之名,或稱之為道義!
整體反過來應該是這樣的:
我常常不懷有任何慾望的方式,站在天地發展變化的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天地是沒有任何慾望、毫無意識的,該颳風颳風,該下雨下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改變而改變自己的執行規律,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讓世間萬物敝新交替,生生不息呢?
我也常常懷著無限的慾望,以世間萬物及自我本身的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萬物都是有需要、需求、和慾望的,那麼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讓世間萬物得意姿態萬千,欣欣向榮的呢?
雖然我觀察世界的角度不同,但所產生的結果是一樣的,但都很複雜,複雜得摸不到底,但不管怎麼變化,無論事物大小,都有它一定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法”,就好像木匠彈的那根墨線,但這個墨線在哪裡呢?那就要你自己去找,怎麼找呢,就是先從無慾的角度去觀察事物的本質,再從有欲的角度來決定怎麼取利,即名!
那麼“道可道,名可名……”又是個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就是針對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們說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你們都別爭了,你們講的都有道理,你們這些個道理,都是些吃了今朝不想明朝的道理,有什麼用呢?
我的回答就這些了,以上的文字表述有些地方不夠圓滿,充分,自己腦補吧,懶得修改了
-
15 # 東籬先生
《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像這樣的話,可以啟迪人的智慧。
-
16 # 葉還生
九九八十一章,每九章為一小節。其中40章文字最少,40章就是全文中心,即屬上,又屬下。
1.以40章為大中心,1-40上篇,40-81下篇,是個中太極。
2.以40章為小中心,37-45是個小太極。
3.以37-45為中心,上、下篇各36,1-36上篇,46-81下篇,是個大太極。
小太極+中太極+大太極,就是“道與名,道非道,名非名”。這就是道德經的太極原理。
-
17 # 鋤奸勇士
《道德經》是老子解讀《歸藏易》的一部經書。
-
18 # rockshijun
我覺得是自然科學。有待進一步挖掘
-
19 # 和悅茶道
萬物生滅之理,人倫榮枯之鑑,謂之道德。
-
20 # 哈灬哈66096005
那是,老子,悟出的,道德經,人類生存,萬物共和諧,的,經,道德經,呵!!!!!!!
回覆列表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又稱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時期楚國人。該書原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後改為上篇《道經》,下篇《德經》。
在修身養性方面,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要求人盡其所能地放寬心胸。同時,老子又提醒人們不要沉溺於感官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老子的理論不只能養一己之身,還能養一國之民。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以及“民不足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等民本思想。
為人處世方面,《道德經》予人的啟發就更多了。“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奪之,必故與之”。
此外,《道德經》還是一部閃爍著“美”的智慧的古代經典。在文藝美學上,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把自然大美當作藝術的極致。他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則讓人意識到,欣賞一部作品除了要有它有聲有色的部分,也要看它無形無聲的部分,聆聽他的“言外之意”。
《道德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已深入中國文化的血液之中,甚至成為東方智慧的代表。
德國哲學家尼采將《道德經》形容成一個“永不枯竭且滿載寶藏的井泉。認為只要“放下水桶,便唾手可得”。
道看似高深莫測,實際無處不在。認真體悟《道德經》,便會擁有發現道之精妙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