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敵紫荊
-
2 # 一覽眾山小云中見月
縱現我國曆史你不難發現,奴隸社會到封建王朝他們命運幾乎一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呀!一個王朝由盛轉哀基本上都是奸臣當道,宦官專權屬至,大明也不例外,從朱元璋到朱詹積這爺孫四代還算盛世 ,後來的守成皇帝就開始未落了,一個不如一個,開始窘弱宦官,不問朝政,朝堂朋堂林立,相互排擠,那有不衰敗之理,尤其是明朝後期此風更甚,魏忠賢一個宦官競然敢稱九千歲,並勾搭皇帝奶媽客氐欺上瞞下,肆意殊殺朝廷大員,忠勇之士基本被斬殺殆盡,到了崇禎朱由儉手裡己經是個空殼的大明王朝了,大明雖然曾經無比強大,但己經嚴重的內憂外患,搖搖欲墜了,民不了生。然崇禎雖有心重振大明昔日之雄風,也想有一番作為,也算得上是個好皇帝,極力整治朝綱,怎奈命運多舛,生不逢時的祟禎帝的悲哀吧!大明王朝已腐朽不堪,千瘡百孔了,再加上人才凋零和其心多疑,把僅有最後不多的王牌袁崇煥給殺了,本來就以是苟延殘喘的大明王朝更加雪上加霜,內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滿清八騎之鐵騎虎視眈眈,人心向背的大明軍隊哪還有抵抗之力,敗,是自然的,但大明朝也是我國曆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也實現了帝王死社稷的諾言,極為悲壯,忠烈,可歌可泣,崇禎死後,大明江山已基本四分五裂了,殘部只能偏居江南一隅了,李自成進京稱帝也只是曇花一現,隨著吳三桂開關讓清,李自成轟轟烈烈的起義終應實力不擠退出了歷史舞臺,窺視以久的滿清終於拔雲見日,皇太極進京稱帝,新的大清最終席捲天下。
-
3 # 論史
感謝悟空問答邀請。說明朝火器強大,尤其是晚明的火器強大其實是言過其實,從橫向對比西方世界看來,明清時期的火器技術已經被西方趕超,其後差距越來越大,要不然明末的時候也不會進口紅衣炮來對付後金(清)。明朝晚期運用火器的問題就是先進的普及難、在用的做工粗糙、士兵訓練水平低,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沒有發揮出效果。唯一對後金具有重大殺傷力紅衣炮,還被後金(清)學的有模有樣,反過來殺傷自己,真是滿螢幕的尷尬。
《神器譜·恭進神器疏》:中國承平日久,土苴茲器,每每令庸工造之,庸將主之,庸兵習之。造者不盡其制,主者不究其用,習者不臻其妙。因循玩愒,人自為心,彼此推諉,浪造浪用。就以三眼銃為例,是明朝時期快槍的放大版,屬於火門槍的範疇,長期以來是明朝北方邊軍的制式裝備,這種武器就是三根簡單的金屬短管,後面接著一根木棍做為握柄,施放的時候將明火插入火門來燃放,就其做工和實用性來說簡直是令人髮指,凡是有經驗的將領和火器設計者,都對這玩意吐槽不斷。
《練兵實紀·軍器解》:北方御虜,惟有快槍一種,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惡,身短體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無定製,不堪擊賊,而鉛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裝放無法,徒為虛器。做工不行只是其中一方面。而三眼銃本身的短管屬性就意味著彈丸做工距離小,射擊威力並不大,而且由於沒有照門、扳機等部件,其燃放姿勢又非常蹩腳,準頭也不行,“且執在銃後,低在腋下,眼面不得平視,又無照星可對,終不如鳥銃之對目也,百無一二中賊”。當然,在戚繼光眼裡三眼銃由於響聲尚大,還是可以當訊號槍用的。可能有觀點說這玩意可以當榔頭使,可事實上這玩意當榔頭也嫌頭重腳輕。
《神器譜·自敘》:北方馬上用三眼銃以御虜騎,虜頗畏之。然放畢舉以搏擊,頭重起艱,利害相半。兼之甚難討準,往往虛發。三眼銃面對主要由遊牧民組成的、缺乏甲冑蒙古騎兵還有點震懾效果,但是如果遇到甲冑普及率極高的後金軍,那真是隻有燒火棍的作用,面對身披重甲的後金軍,明朝火器殺傷力不足的情況就暴露出來了。請看下圖,明軍大量配備三眼銃。
《滿文老檔·卷一》:其時明軍萬人,置大炮一百、小炮一千,雖佈列槍炮千百,僅擊亡我後方役兵二人。數人僅中皮肉,並未致傷,猶有一人其帽被擊穿,未見受傷。其實,明人也意識到了三眼銃、快槍、夾把槍這一類武器殺傷力嚴重不足,有識之士如戚繼光、趙士禎、徐光啟都呼籲儘快為軍隊換裝鳥銃,所謂“馬上步下,惟鳥銃為利器”,但是遭到了北方軍隊的抵制,還特地在教場上比試了一下快槍和鳥銃孰優孰劣,綜合性能被鳥銃壓倒後,還是各種不服,搞得戚繼光大感奇怪。
《紀效新書·十四卷本》:北卒坌而不耐煩,劇亦未見鳥銃之利,尚執迷快槍,雖比於教場,鳥銃中鵠十倍於快槍,五倍於弓矢,而終不肯服,亦可異哉。為了不普及鳥銃還編出了“鳥銃宜南不宜北”的鬼話,實際上原因很簡單,除了守舊思想,還因為鳥銃的普及動了邊軍的蛋糕,因為明朝邊軍以首級計功,遠遠的把人打死了,不得首級,拿什麼去報功,所謂“戰陣既尚首功,鳥銃從遠殺人,不得剿級,遂使戰勝攻克,不受上賞,人心不平”。所以,明軍之中除了少數建軍思想先進的軍隊,例如戚家軍配備了鳥銃這樣的火繩槍,各種諸如三眼銃一樣的火門槍依然佔據了明軍火器的大頭。
在與後金作戰的時候,明軍配備的輕型火繩槍對後金軍隊的重甲士兵加楯車護體的戰術,殺傷力仍然不足,徐光啟認為為了有效殺傷後金軍,部隊應該大量配備中型、重型火繩槍,在沒有普及之前,儘量讓士兵們打擊後金軍防禦相對薄弱的頭部和手部,這無疑又是滿屏的尷尬,要知道火繩槍不是現代步槍,至少沒有膛線,打中小目標簡直是強人所難,而那些中型、重型火繩槍在明亡之後,只能做到小規模的普及,無法成體系的對後金造成殺傷,這也突出了明軍火器發展的滯後。
《徐光啟集·破虜之策甚易疏》:虜多明光重鎧,而鳥銃之短小者未能洞貫,故今之練習,宜畫敵為的,專擊其手與目。面對後金軍,明末的火繩槍不僅殺傷力不足,官營工場的工藝也不盡如人意,趙士禎聲稱,明代官營工場製造出來的鳥銃質量上還遠遠不如民間私自制造的,民間私自制造的還能遠銷東南亞,可見明朝的武器製造部門坑爹到什麼程度。我甚至懷疑火銃不能破後金之鎧甲,不是因為輕型火繩槍威力不足,而是因為製造工藝過於坑爹。
《神器譜·原銃下》:嘗聞東西兩洋貿易,諸夷專買廣中之銃。百姓賣與夷人者,極其精工,為官府製造者,便是濫惡。而明軍疏於訓練,在火器的使用上也極其拙劣,由於內心恐懼再加上沒有嚴格的紀律約束,敵人往往在很遠的距離,就開始放銃,這樣就絲毫造成不了殺傷。所謂“若我兵初見敵塵,便已發銃,無一中者,敵近即委而去”。而反觀後金部隊,在使用火器上,熟練程度遠遠高於明軍,在繳獲明軍的虎蹲炮、佛朗機(原文為大銃)後,先放虛銃引誘明軍來攻,待明軍靠近二三十步,一起開火,給予明軍重大殺傷。
明軍這樣的表現,在戰場上做起了後金軍的運輸大隊長,大量的火器落入了後金軍的手裡,比如在瀋陽就繳獲了明軍火器4萬件和大量火藥,“大約火器四萬,火藥不止一二百萬,皆拱手而授焉”,後金也開始組建自己的火器部隊,尤其是在寧遠、寧錦之戰後,後金軍吃了紅衣火炮的大虧,當時的清太宗皇太極痛定思痛,決定建立自己的火炮部隊。
在天聰五年正月,後金的第一門紅衣火炮研製成功,賜名“天佑助威大將軍”,隨後又建造了40門紅衣大炮。在同年三月,皇太極出閱漢軍火器部隊,注意此時後金的火器部隊的裝備已經以火炮、火槍為主。並在大淩河之戰首次嶄露頭角,明軍在大淩河城周邊的臺堡被紅衣大炮相繼摧毀,至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雲”。隨著三順王(明朝叛將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的加盟,清軍的紅衣炮隊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更上一層樓。在松錦會戰時,清軍就拉出了60餘門紅衣大炮,火力遠遠超過明軍。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五》:建州造紅夷炮六十,招善梯者千人,買哈喇慎馬萬匹,載炮而來,欲圖松、錦。在入關後,清軍對紅衣大炮的依賴有增無減,無數城池,如太原、潼關、揚州都在紅衣大炮的轟鳴下垮塌,可以說擁有紅衣大炮的清軍攻城事半功倍,正如漢軍固山額真石廷柱所說紅衣大炮給了清軍極大的軍事優勢,加速了勝利程序。
《清太宗實錄·卷五十六》:如敵人駐定營寨,我兵四面環列,用紅衣炮攻擊,彼縱有百萬之眾,安能當我四十炮位之威也。所以,明朝雖然一開始相對於後金擁有火器優勢,但由於工藝低劣、使用不當等原因,未能壓制後金,反而後金後來居上,用繳獲的火器和仿製的紅衣大炮大量殺傷明軍。
引用文獻:《清太宗實錄》、《滿文老檔》、《明史紀事本末》、《神器譜》、《紀效新書》十四卷本、《練兵實紀》、《徐光啟集》
-
4 # 雲靈尋道
任爾再有能力的皇帝,他的後代不一定強,三代之後,深宮大院內的王子們與太監后妃一起生活長大,一肚子的勾心鬥角卻無大氣象!一腦門子的君權天授卻不知黎民之苦、五穀之分!
明永樂朱棣長於行伍之中,甚至敢於一馬當先馳騁疆場,其知先帝創業不易,知百官之貪腐,知統軍將軍必須有真才實學,知優良兵器乃戰爭先決條件。朱棣神機營的火繩槍真材實料打就,工匠製作有實名登記,炸膛必重罰,所以這種火槍士兵敢使用敢瞄準,後來的偷工減料,火槍桿都沙眼,放幾槍搞不好就炸瞎自己,士兵操槍遠離頭部亂放一氣!火炮亦是如此,明末時只能進口紅夷大炮了。
朱棣時火槍三段射擊法打得蒙古人望風披靡,而後世的吳三桂之流卻帶著大炮火槍一起投降!
-
5 # 丁乙949
嚴謹一點好不好?大明是敗亡給了李自成。隨後清軍入關,都是撿的現成便宜。入關後取州縣的先頭部隊,也多是關寧鐵騎等明軍的投降部隊。滿清很好地利用了明朝敗亡的機會,利用了明朝的資源奪取了天下,這才是真實的歷史。
-
6 # 話史煙雲
問一個問題?後金與明朝在山海關外打仗,誰料想到明朝會滅亡嗎?李自成沒有進入北京城之前,誰料想到明朝會滅亡?
問一個軍事技術問題?明朝的哪一次軍事失敗,是亡國性質的失敗?
明朝皇帝崇禎自殺的那一刻,北京城有十幾萬軍隊,為什麼李自成軍隊到達北京的時候,莫名其妙開城投降?
吳三桂憑什麼封為平南王?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在清朝入關統一中國過程中,充當什麼角色?
投降的明軍在清朝入關過程中充當什麼角色?
大明有如此強大的火器,崇禎末年依然能夠堅守長城一線,為什麼清軍入關之後,不堪一擊呢?
試問一下,在中國歷史上,軍事上沒有遭到亡國失敗,王朝卻被暴力推翻?有幾個?
八旗鐵騎是厲害,但也只有十幾萬人,作為精兵,也只是在戰場,關鍵時刻改變戰場態勢!在戰爭後,作為組織核心!
好好想一想吧:大明有如此強大的火氣,如何敗於大清?
所以說要客觀看待問題,不要以上帝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要以後來者眼光重新塑造問題。明朝的滅亡是客觀存在的,是主觀決定的,不然現代的政治學、管理學以及基本的公司治理原則,都沒有辦法說清楚了!
-
7 # 星輝650
大明的火器,很強大但是有問題,
炮火的後坐力一直是個難題,要想克服後坐力當時的邏輯就是加大炮身重量,但是這樣一來機動性就差了,
只能固定炮位,守城。
大明朝不是不知道,但是要想探索出新路需要大量武器科研實驗,需要錢和靈感,
但這些在大明朝的官僚機制解決不了,
王恭廠火藥實驗,失敗,發生了大爆炸,研發停頓。
火炮機動性解決不利,
後金八旗棉甲,輕暖,利於長途奔襲,利於運動戰,軍事上大明被棉甲八旗鑽了空子。
當然政治經濟外交層面也不行。
-
8 # 站烽
薩爾滸之戰明軍的神機營全軍覆沒,火器全歸了後金,這時候兩邊的火器實力就相近了。明朝產的火銃和三眼銃沒有後金從日本進口的鳥銃先進。
-
9 # 鄭說豫見
大明有如此強大的火器為何敗與大清?
這個問題要分幾個階段來說:明清對抗前期,以薩爾滸之戰為典型,火器與冷武器對比,並沒有太大優勢;明清交戰中期,隨著火器的進步,尤其是明朝引進大口徑火炮後,火炮成為制約清軍的有力武器,寧遠大捷即是明證;明清交戰後期,由於明軍叛將攜火炮投敵,明朝唯一的優勢也不存在,在松山之戰中,清軍即用紅夷大炮轟開城牆。
一、薩爾滸大戰1619年在薩爾滸大戰中,明軍兵分四路深入和圖阿拉,意欲一舉蕩平敢於起兵反抗明朝的努爾哈赤。由於四路軍隊難以協同,被後金集中兵力,一一擊敗。其中以杜松軍為例,後金六旗兵力4萬5千人進攻薩爾滸的杜松軍。杜松軍以環車陣,利用大炮、火銃迎戰,雙方站至中午,後金傷亡眾多,仍無法攻破薩爾滸大營。這是,突然天色陰晦,咫尺難辨,杜松軍點燃火炬照明以便進行炮擊,而後金則利用杜松軍點燃的火炬,由暗擊明,向火炬處集中射箭,大量殺傷明軍。努爾哈赤又乘著大霧,越過明軍塹壕,拔掉柵寨,衝破了杜軍營壘。
薩爾滸大戰的杜林軍失敗,原因很多,這次戰鬥,是天氣的變化以及黑暗的環境讓明軍火器優勢喪盡,是這場戰鬥明軍失敗的重要原因。在當時,明軍雖然隊裝備了大量火器,交戰時首先是以鳥銃打擊敵人,然後才是短兵相接的衝殺。由於當時火器技術的落後,在火銃發射後有一個延時的再填裝時間,火器雖然能給敵一定的殺傷,但不能決定戰鬥的勝負,決定勝負的依然是冷兵器的格鬥。
二、寧遠大捷明朝與後金的交戰中,屢次失地喪師,在野戰中已經難以抵擋八旗的鐵騎,明朝的優勢只剩下大炮的優勢。
徐光啟認為“可以克敵制勝者,獨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1620年,徐光啟委託李之藻、張燾、孫學詩等人,以天主教徒為掩護,前往澳門,輾轉購得四門火炮,經過測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1622年,以優惠的價格出售了22門大炮,並且提供了23名葡萄牙籍炮手和1名翻譯,由於大炮來自西夷葡萄牙,葡萄牙人頭髮多為紅褐色,這些大炮被稱為“紅夷大炮”1622年,紅夷大炮在”寧遠大捷“中發揮巨大威力。當時六萬後金軍氣勢洶洶,圍攻孤城寧遠,袁崇煥率領兩萬的明軍憑藉一種新式火器的出色發揮,電光石火之間,城下人仰馬翻,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火星所及,無不糜爛”。這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傳說努爾哈赤就是在這次戰鬥中受傷,並且因此而死去。這個大炮被天啟皇帝封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1627年,在寧錦之戰中,紅夷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明軍大勝。
三、松錦決戰後袁崇煥矯旨殺了在皮島的毛文龍,毛文龍被殺後不久,其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發動叛亂,投降了後金。叛軍引兵攻陷山東登州,將登州的紅夷大炮和葡萄牙人一併擄去。後金掌握了先進的火炮生產和使用技術,明朝失去了戰場上唯一的優勢,這也預示了明朝的最終結局。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在瀋陽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由於夷字犯上滿洲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為"紅衣大炮"。清朝在八旗騎兵之外,開始運用炮兵戰術。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包圍錦州,吸引明軍來戰。明朝調動全國九邊精銳部隊救援錦州,與清軍展開最後的決戰。清軍擁有六十門自制的紅衣大炮,發揮極大戰力,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成為清軍的攻城利器,明清之間的火器優勢已經逆轉。
此戰,明朝督師洪承疇兵敗被俘後降清,明朝丟掉了所有的精銳之師,再也無力與清朝進行大規模戰爭。耗光了老本的明朝,在李自成大順軍的戰鬥中,竟也抽調不出兵力,眼看著李自成攻破京城。
綜上所述,明清交戰初期,正處於火器和冷兵器的交接期,火器並不能取得壓倒性勝利,之後明朝引進紅夷大炮成功扭轉了戰局,在後期內外交困的明朝失去了火器優勢,成為失敗的重要因素。
-
10 # 我是小金呀01
明朝火器並沒有落後於滿清。
第一:由於清朝統治實行文字獄,很多歷史都是都被清朝抹黑、篡改;
第二:明朝輸給清朝主要是戰略上的事務,以及國內動盪和黨爭激烈,還有自然災害頻發,袁可立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任登萊時,厲兵秣馬、從海上封鎖後金,收復遼南數百里,多次挫敗後金部隊,同時策反劉興祚,對後金打擊巨大,要不是黨爭激烈,受魏忠賢的暗算掣肘,袁可立完全可以消滅後金政權;
第三: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時候,在明代的炮臺發現了開花炮彈,比當時的清軍炮彈好多了,左宗棠都感嘆:中華300年前就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了……
所以並不是明朝落後滿清,用腳想也能知道,中原文明怎麼可能落後於遊牧文明,肯定是其他客觀因素造成的不真實的結果。
-
1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先搞清楚當時明朝與清朝的處境再說吧!
明未,明朝積弊己久,腐朽己到極點!猶如一個百病叢生的病人一樣,雖尚能支撐但己經不能再經受外力的重大打擊了。雖然崇禎皇帝嘔心瀝血的試圖加以挽救,但是卻由於其秉性多疑而又急功近利,不善於籠絡人心。對臣下不分賢愚功過,一概冷酷無情。對時局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導致無法把握有利機會去"御外安內″。這是明朝傾覆的根源!
中國的火器從根本上講,自明朝下半期就己經相對落伍了。國內的冶煉工藝和製造工藝都落後於歐洲強國。而且因為明朝早期是很強盛的!周邊無強敵,即使有蒙古人等犯邊,憑藉原有的火器就足以應對。因此沒有改進的動力!在明末那幾十年的時間裡,內憂外患不絕,己再無時間與精力去做火器改進了。面對內有農民軍大起義,外有後金(清)叩邊的危急情況,為了應急只能引進西洋火炮及訓練團隊,尤其以葡萄牙人為主。這批火器和火器手的確幫助明朝在與後金的戰鬥時的大忙!但是由於明朝大批軍隊腐敗,能戰的軍隊不多。所以這些武器可以應付於一時,在長期看卻無法挽救明朝的頹勢!
後金的大汗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陣亡於袁崇煥的紅衣大炮之下,使後金注意到了火炮的戰爭威力!為此他們也在千方百計的蒐羅火器與火器手!透過啟用被俘明軍的炮手與工匠也組建了火器部隊。而登州兵變後,叛明投清(皇太極改金為清)的明軍炮兵部隊使清軍如虎添翼,在其後清軍在火炮方面己經基本上與明軍持平了!再加上清朝正處於崛起期,君臣雖有內爭,卻可以一致對外。其軍隊的戰鬥力也強於多數明朝軍隊。因此才會在李自成攻佔北京城,崇禎帝殉國後,在被吳三桂獻山海關迎入關內後勢如破竹。利用關內人心星散之機,一路招降納叛,順勢掃滅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及南明的反抗力量,統治中國兩百餘年…
明朝的滅亡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火器,而在於人心。更在於崇禎雖勤政卻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更沒有可以同心同德共度時艱的團隊!他的朝臣們多半隻有黨爭內訌的口頭本領,少數幹才卻又不被崇禎完全信任。明朝的大船就在內外交困之中翻覆了…假設崇禎能夠先與皇太極議和,騰出手來集中安內。待內部穩定後,再用十年左右時間恢復力量。待將清朝初期的強悍君臣拖到"師老兵疲″之後,再趁機收復失地也未必不可行。不過真要那樣的話,今天的中國還能否擁有現在這麼的大版圖就存疑了…
歷史不容倒退,假設也只能是假設而己了!
-
1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火炮,這個武器,在蒙古大軍橫行歐亞的時候,就常常做為克敵的利器。所以說,蒙古軍隊天下無敵,不僅僅是靠快馬彎弓,更是靠高科技。元朝時候,中國這片土地上的軍事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是毋庸置疑的。
明朝繼承了蒙古軍隊的火器科技,對火器的應用還是很早的,從明朝初期就開始了。
明朝剛建立不久,開國大將沐英就在平定思倫發之亂中,發明了“三段擊”的火器戰術。
朱棣靖難之變,登上皇位,他著手組建了“神機營”,這是世界上首支獨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隊。遠征漠北時,朱棣麾下的神機營就曾經採用過“三段擊”的戰術,效果也不錯。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明朝面臨巨大危機。兵部尚書于謙撐起了江山,率兵抗擊瓦剌,“北京保衛戰”打響。神機營發揮了重要作用,瓦剌騎兵被誘入街巷,遭到了明軍火炮和火銃打擊,潰敗而去。
所以說,在明朝初期,明軍的火器水平和戰術在世界上還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由於明朝的封閉政策,對世界的瞭解完全懵懂無知,隨著時間的發展,明朝還沉浸在“中國之長技莫過於火器”的美夢中之時,被蒙古帶到歐洲的火器科技的發展卻飛速趕超,將明朝遠遠甩在了身後。
正德年間,1521年中葡屯門海戰,1523年中葡西草灣之戰,明軍就領教了歐洲火器的厲害。
雖然依靠軍隊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明軍最終獲勝,但葡萄牙人的弗朗機大炮,沉重打擊了明軍。明軍那些所謂的“炮”,與弗朗機相比,簡直就如同過年的二踢腳一般可笑。
震驚之後,明朝也開始仿製這種後膛裝彈的火炮。
從嘉靖年間開始,直到萬曆時期,明軍裝備了大批佛郎機,這種火炮也立下過大功。
萬曆年間,倭子們大舉侵朝,北韓國王向萬曆求救,萬曆派李如松率大軍赴朝援戰。
其實,這個時候的日本在火器技術上已經領先於明朝了,倭軍中已經大量裝備了改進型的葡萄牙火繩槍,無論射程還是射擊精度,都遠超明軍裝備的火門槍和三眼銃。而明軍中罕有的鳥銃(火繩槍)也敵不過人家。
在平壤戰役中,倭子們就靠火器憑城拒守,給明軍制造了大量傷亡。連李如松的胯下戰馬都被當場射殺。
雖然明軍的槍銃比較落後,但明軍中裝備有很多重型火器――將軍炮(大型佛郎機)和虎蹲炮,這玩意兒的射程和威力比槍銃可要厲害得多。
李如松拉來了幾百門火炮集中起來猛轟,擊毀了倭子們的糧倉和彈藥庫,轟開了城門,殺了進去,雙方在城中短兵相接。李如鬆開脆把炮拉進城去用於街壘戰,倭子們怕被全殲,就撤退逃走了,明軍收復了平壤。
在這場戰鬥中,明軍用火炮的優勢彌補了槍銃的弱勢。
明朝正在為自己的“佛郎機”大發神威而沾沾自喜之時,歐洲的火器製造技術又一次飛躍發展。
1601年,荷蘭的兩艘武裝商船和葡萄牙人在澳門海域發生激戰,荷蘭被擊退。但荷蘭船上裝備有“紅夷大炮”,這是一種前裝滑膛加農炮,射程更遠,威力驚人,讓明朝的觀戰人員瞠目結舌。
後來,明朝與澳門的葡萄牙人聯絡,買到了幾門紅夷大炮。由徐光啟和湯若望進行研究和仿製。
遼東大地上,建州女真努爾哈赤七大恨誓師,與明朝發生戰爭。努爾哈赤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其實,是因為努爾哈赤對明軍的體制、戰術和裝備十分了解。明軍的火器射速慢,問題多,質量難以保證,努爾哈赤的陣營中已經能夠採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減少傷亡。比如綿甲和盾車,“盾車掩護,徐進擊之”
但在寧遠城下,百戰百勝的努爾哈赤遭到了明軍新式武器的重創――紅夷大炮。
1626年2月,努爾哈赤率1兵攻打寧遠。守將袁崇煥率部死守,憑藉著城頭11門紅夷大炮的火力支援,取得了“寧遠大捷”。後金軍的防護措施在紅夷大炮的重摧之下,簡直不堪一擊,很容易就被摧毀了,“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
這是努爾哈赤戰鬥生涯中少有的敗戰。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明清雙方在火炮上展開了競爭,但雙方的表現大不相同。
都說滿族以騎射功夫起家,刀馬戰力所向無敵,但他們對火器的熱愛和痴迷程度也令人震驚。
咱們先看看明朝引進紅夷大炮的過程:
1604年(萬曆二十三年),荷葡澳門海戰中初次接觸紅夷大炮。
1607年(萬曆三十五年),有朝臣提議引進紅夷炮,受到大部分官員的反對,提議無疾而終。
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崛起,明軍薩爾滸之戰大敗,關外戰局岌岌可危。徐光啟等呼籲購買紅夷大炮,明朝政府才開始購買。
1620年(泰昌元年),明朝從澳門的葡萄牙人手裡買了4門紅夷炮。
1623年(天啟3年),再購22門。葡萄牙人派來22名工匠和翻譯,歷盡艱辛,把火炮從澳門拉到北京進行演試。發射時,因被強令裝入過多的火藥,有門炮炸裂了。明廷內部發生爭議,爭議焦點不是技術,而是國體:“洋銃若能護國,吾輩成何”?
1625年(天啟四年),明朝總共擁有紅夷炮三十門。1門炸膛外,18門留在北京,11門調往寧遠。
1626年(天啟五年)2月,寧遠大捷。
1630年(崇禎三年),徐光啟、孫元化等受命前往山東主持仿造紅夷炮,訓練炮兵。八月,共造出各型紅夷炮400餘門。
從接觸到仿製成功,明朝用了28年。
再來看看清朝方面對紅衣大炮的引進過程。
1630年(崇禎三年),在遼東海灘上的一條船上,後金打撈出來一門紅夷炮。皇太極大喜,懸賞重金,在國中漢族工匠中搜尋技術人員,進行仿製,經過數月努力,工匠採用失蠟法鑄造出了後金第一門自產紅夷炮,炮身居然達到領先的鋼製,很快進行了量產。
1633年(崇禎六年)4月,徐光啟、孫元化等嘔心瀝血打造的火器部隊發動了吳橋兵變,將領孔有德、耿仲明率三千多名炮兵,帶著十幾門紅夷炮投降後金,皇太極大喜,出城數十里迎接。
1634年,皇太極以漢族士兵為主體,組建了中國大地上第一支專門用於野戰的炮兵部隊――“烏真超哈”。
從接觸到組建成功,形成戰力,清朝總共用了四年時間。
到如今,很多人對清朝能夠取代明朝坐了天下很不理解,耿耿於懷,總以為是滿族人的運氣。但當我們從紅夷大炮的角度來互相進行一下對比,就應該明白了,明朝的腐朽和無能,不但遠遠落後於世界,當時連清朝的腳步也快速趕到明朝前頭了。
還有人至今還在做夢,說清朝不取代明朝,明朝能夠發展的更好。
純粹是屁話!
下面看看明清兩朝的紅夷大炮在戰場的交集點――松錦大戰。
1640年(崇禎十三年),明清松錦之戰拉開大幕。錦州被圍,明朝總兵祖大壽向大明朝廷求援。崇禎下旨,洪承疇為主帥,並調集了王樸、唐通、吳三桂、楊國柱、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共八個總兵的部隊,率十三萬精銳前往應援,力求一戰而勝。
明軍起初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但很快,急不可耐的崇禎下令,要洪承疇加快前進步伐,速戰速決。
洪承疇無奈,率軍出擊,被皇太極使用塹壕戰圍困,雙方展開炮戰,
1641年(崇禎十四年)8月20日,明清雙方展開中國古代史上的最大的一次炮兵對決,明清兩方的紅夷大炮悉數在戰場上亮相。
明軍這邊炮多,總共達到3273門,但是大多數都是射程很近的小炮,真正有威脅的是6門紅衣炮。明軍炮手訓練久疏戰陣,訓練很差。
而清軍一方恰恰相反,小型火炮少得可憐,卻有37門紅夷大炮。炮手們也經過葡萄牙教官的精心訓練。
清軍大炮的命中率主要是靠炮手們出色的技術,而明軍大炮的命中率主要靠的是炮手出眾的人品。
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明軍每次能打到八旗陣地上的炮彈是6枚,能中命中目標的就更少了。清軍每次射來的是37枚炮彈,但每一枚炮彈都能準確命中明軍陣地上的目標。明軍的一門紅衣炮被摧毀了。
明朝對科技的敷衍、緩慢和排斥,在戰場上收到了惡果,明軍被硬生生地轟垮了。
明軍組織突圍,被清軍趁勢追殺,幾乎全軍覆沒。
松錦之戰大敗,明軍關外的紅夷炮大多數都被清軍繳獲,只有駐守寧遠的吳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門紅夷大炮,見證著當年曾經擊敗努爾哈赤的輝煌。
而此時,屯兵錦州的清軍已擁有將近百門紅夷大炮。 他們揚言道:“將炮一百位擺作一排,憑它哪個城池,怎麼當得起三四日狠攻?”
明朝政府中的傳教士湯若望感嘆道:
“彼之人壯馬潑,箭利弓強,既已勝我多矣,且近來火器又足與我相當,孰意我之奇技,悉為彼有。”火炮技術優勢的喪失,使明朝走向了崩潰,再無法挽回。
-
13 # 大白74107
決定帝國命運的應該是帝國的管理者和紅衣大炮有什麼關係,無論多鋒利的寶劍在廚師手裡永遠只能切菜,然而殺手哪怕是隻能用牙齒,也能咬斷對手的喉嚨。所以決定事情和大勢的走向的是人。不是武器或者什麼科技。因為只有人在合適時間條件合理利用了這項科技,才能充分提醒出價值而主導事情走向,否則就是天空閃爍的流星,或者谷口吹氣一股風,風過豬落星墜。明朝後期的軍事技術相對遊牧民族來說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紅衣大炮算引進技術的提現,好像搞掉了皇太極,但是沒有阻止明的衰落。一系列的天災,明庭的權利快速變換導致的政權不穩,經濟崩潰,貪汙腐敗,以致無法維持強大的軍事能力。而不斷自我削弱。在區域性上雖然有優勢,但任性全無,一旦被擊敗,很難組織同樣的力量。所以在遼陽戰役後的薩爾滸之戰後(基本都是明朝把全國的精銳東拼西湊出來的一隻互相不統領的假精銳聯軍。被後金一口口吃掉。)。明朝基本沒有和後金全面再戰的實力。所以有沒有用紅衣大炮不是不厲害(畢竟幹掉皇太極,而且南宋的投石機(有的說床弩)幹掉了蒙哥。)
-
14 # 火器工坊
這其實是個很悲哀的故事。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明軍的火器一直是對清軍佔優勢的。然而事實上明軍的確曾一度對清軍佔據火器科技的優勢,不過這個優勢自從1632年之後就開始被縮小,1636年之後,明軍對清軍的軍工科技優勢蕩然無存,在松錦大戰中,清軍就已經表現出了比明軍更為強勁的火力。
對於八旗軍,歷史課本和影視劇給大夥留下的固化印象是大刀長矛加騎馬射箭,火器這種東西至少也要入關之後才繼承了明朝遺留下來的產品。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早在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就認識到了火器的威力所在,只是受限於生產力低下,後金早起的火器只能靠繳獲獲得。
1623年努爾哈赤就規定八旗軍每牛錄遣甲兵百人,以十人為白巴牙喇,攜炮二門、槍三枝;剩餘的九十名甲兵中四十甲兵為紅巴牙喇,攜炮十門、槍二十枝;黑營五十人,攜炮十門、槍二十枝。火器配合重灌步騎運用,只有特別難打的仗,八旗軍才會使用火器。比如說渾河一戰面對難啃的土司白杆軍,八旗軍最後便是靠大將軍炮炮轟川軍陣地後取勝的。
1626年,大明從葡萄牙商人手中夠得紅夷大炮40餘門,其中撥出10門安置在寧遠用來對抗八旗軍。寧遠大捷中,明軍之所以能取勝,很大的因素也是靠紅夷大炮的火力優勢。
不過苦於大明即將崩潰的財政,以及腐儒劉宗周這種讀書讀傻了不懂兵還妄議的人對朝廷繼續僱傭葡萄牙炮手的阻撓,明軍的紅夷大炮自1632年登州兵變之後研發工作便一落千丈,火炮數量增長緩慢。
而在另一邊,自從皇太極領教了紅夷大炮的威力之後,便開始出高價從遼東策反鑄炮工匠,而這些工匠也因為明政府對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而分分跳槽後金。在這些工匠的幫助下,後金於1631年正月成功仿製了第一門紅衣大炮,僅在這一年年清朝就生產了近40門紅衣大炮。
1633年,孔有德降金,他從登州為皇太極帶去了大量的火炮工匠。1635年,皇太極在瀋陽建立專門的鑄炮場,此後八旗在作戰中變得非常仰仗紅夷大炮的威力,養成了每逢攻城戰,非有紅夷大炮不攻堅的習慣。
在1639-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清軍的火炮數量竟明顯比明軍要佔優勢,松山炮戰,如不是吳三桂領騎兵演殺過去,怕是明軍的火炮陣地就要被清軍打散了。
-
15 # 深度工場
在紅夷大炮的數量上,明朝是超過八旗軍的,明末製造的紅夷大炮數量非常巨大。
光是在順治2年,清朝固山額真準塔南下江蘇北部的時候,明軍山東總督王永吉等逃跑,其餘徐州,宿遷等地明軍1名總兵和48名副將參將投降,獻出的紅夷大炮就有120門。
順治十三年,明朝海澄城守將黃梧投降,獻出的紅夷大炮更是多達300門。實際上,清軍紅衣大炮數量不如明軍。但是,清軍大炮有3個特點,一個是可以野戰,有炮車,另外一個是主要是重炮。
但是,雙方最大的差距,則在於明軍,大順軍和大西軍的野戰能力,弱於八旗軍太多。明軍就是出動再多槍炮,由於野戰能力太差,動輒一兩個衝鋒,就被八旗軍突破戰陣,導致槍炮丟失。即便威力再大,大炮再多也沒有發揮火力的機會。
一旦被清軍圍城,明軍援軍打野戰,衝不進去,無法解圍。清軍重炮就可以慢慢轟開城牆。這種依託大炮和野戰部隊組成的圍城打援戰術。導致,後來,明軍都不敢增援了,大部分城市則也失去了固守待援的信心。
回覆列表
首先,大明並沒有輸給滿清鐵騎。後來人總以為明朝之後是清,就覺得明朝是被滿清鐵騎所覆滅,其實不然。
明朝末年,大明內憂外患。內有各地農民起義,外有滿清虎視眈眈。大明雖然兩頭作戰,但是關外的滿清,始終不能進山海關。甚至於努爾哈赤都是死在大明火炮之下。明朝覆滅,更多是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所致。至於後來滿清入主中原,試想如果李自成安撫好吳三桂,也不至於後來滿清入關,自己落得個身死道消。
有些時候,歷史就是這麼偶然中又帶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