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哞吽吽
-
2 # 嶽風輕雲淡
郯廬斷裂帶,南起廬江北至郯城,其實向北不止於郯城,而向北延申經濰坊,遼東半島西,繼續經黑龍江省直至俄羅斯。是世界上有名的深大斷裂帶。在這個斷裂帶上公元前七十年安丘發生過七級大震,公元一六六八年郯城發生過八點五級大震,一九六九年七月十八日渤海發生七點四級地震,一九七四年在海城.營口發生七點五級地震。一般發生在這主斷裂帶與次級的北西向斷裂交匯點附近,主斷裂雖大但活動度不高,現在尚不能說多少年發一次大地震。整個地震預報還在探討中。
-
3 # 金童希瑞
郯廬斷裂帶是環太平洋斷裂帶的一個分支。
環太平洋斷裂帶的地震與火山爆發受巨行星週期性衝月的影響。
-
4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郯廬斷裂帶多少年爆發一次?有什麼規律嗎?
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最長的一條北北東向的斷裂帶,這可以說是一條非常長壽的以剪下運動為主的深斷裂帶,近期仍然存在新的構造運動方式,它的不同分段中活動程度不一的一條超長地震活動帶。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有哪些型別的地震?在介紹郯廬斷裂帶之前,先來科普下為什麼會地震以及有哪幾種類型的地震。
簡單的說地震就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震動,有很多中原因都會造成地震,比如各個板塊之間相互擠壓,或者板塊中間存在破裂或者斷裂帶,甚至也有人工誘發的地震,水庫蓄水或者地下核爆都能形成,但一般來說天然地震破壞力更為強大一些,根據這些型別的不同,地震可以分為:
1、構造型地震 2、火山地震
3、誘發地震 4、塌陷型地震
5、人工地震
其中構造型地震佔了所有地震的絕大部分,火山行地震的威力也不容小覷,其他型別形成一般都是有感甚至是無感地震,僅僅是地震儀可以感知。構造型地震地殼變動超過岩層承受極限導致錯位或者斷裂而引發的地震,它可能存在與板塊邊緣,也可以存在於板塊內部,一般引發構造地震的斷裂帶很長,所以它的影響面積很大,破壞性也可能很大。全球超過90%的地震都是構造型地震。
為什麼會引發構造地震?
大陸漂移是板塊運動,繼而引發構造地震的主要原因,整個地球直徑1.27萬千米,大約只有在表面以下不到100千米才是真正的岩層,再往下就是軟流層和熔融態的地幔,因為岩漿會在對流效應下運動與造陸效應(大洋地下的山脊就是運動造就的),會導致覆蓋在表面的地殼移動和錯動,繼而引發構造型地震。
k地震的威力怎麼來區分?
一般我們經常能聽到兩個名詞,一個是震級,一個是烈度,很多朋友都搞不清楚這兩個名詞,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搞明白,震級是表示這次地震的總釋放能量大小,烈度在地面破壞力大小,簡單的說,我們將一顆地雷埋在一米深以下爆炸和100米深爆炸的區別。
震級是一樣的,但對地面破壞力就不一樣了,目前已知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發生於今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東邊的6.9級地震,震源深度達720千米,一般情況是震源越深,對地面破壞力越小,因此這種位於地幔層的地震,地地面沒有什麼破壞力,所以地震分類中有: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一般破壞力最大的是淺源地震,大部分淺源地震就只有數千米到十幾千米不等(深度70千米內的稱為淺源地震)。
烈度等級差異
關於郯廬斷裂帶以及歷史上發生哪些超級地震?本文開頭簡介了郯廬斷裂帶很長,從南到北總共延伸了大約2400多公里,共分為北段(黑龍江肇興—瀋陽),中段(瀋陽—宿遷)和南段(宿遷—廣濟),穿越中國東部不同地區,規模龐大,構造複雜,斷裂帶自三疊紀末期誕生以來,大大小小的地震不斷,最近記載的就有
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東諸城一帶發生7.3級地震;1668年7月28日,山東郯城發生8.5級大地震;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發生7.5級地震;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發生7.4級地震;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其中1668年7月28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19-21時)山東郯城的8.5級地震規模極大,震中位於山東省郯城、臨沭、莒縣一帶,震中烈度為12級(上文有介紹震級和烈度的差異),這破壞力史無前例,是我國大陸東部板塊內部一次最強烈的地震,地震釋放的能量超過唐山大地震的11倍,造成了極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山東郯城麥坡地震遺址
另一次著名的地震是遼寧海城7.3級地震,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暫時還是唯一)被預測的地震,發生於1975年2月4日北京時間19點36分,震中位於遼寧省海城縣,里氏震級7.3級,震源深度16千米,由於提前進行預測併發布了短臨預報,儘管人員傷亡仍然慘重,但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郯廬斷裂帶地震有規律嗎?地震的預測是一個全球性難題,到現在為止唯一一次就是上文所說的海城地震,曾經我們認為掌握了地震預測,但1976年的唐山地震狠狠的給了人類一記耳光,所以到現在為止,地震不可預測仍然是共識。
中國主要地震帶
郯廬斷裂帶在歷史上地震不斷,但也無法找出一點規律,比如時間重複上,還是地點重複上,都毫無規律可言,自1400年以來,郯廬斷裂帶為中心200千米範圍內,總共發生M7.0-7.9級地震5次,M6.0-6.9級地震11次,M8.5級地震1次,頻率以中段為最高,北段只發生過一次5.8級,南段相對水平比北段稍高。
郯廬斷裂帶中段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小規模地震很少,發生的都是大地震,因為郯廬斷裂帶的中段處在強烈擠壓併兼有右旋扭動的斷裂段上,正面遭受應力極大,容易積累大量能量,因此要麼不發生地震,一旦發生則是大地震或者超大地震。
儘管我們不能準確預測地震發生時間,但仍然可以根據斷裂帶的發育評估未來是否有可能會發生大地震,構造地震大都是地層斷裂,一次大地震能量釋放後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對於這種長期積累應力的斷裂帶,比如在海城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次大型或者超大型地震,它可能至少需要上千年的積累才有可能發生第二次。海城地震從1975年開始到1978年餘震徹底結束,未來可能會平安一段時間。
但這隻代表海城地區,比如唐山地區的長週期地震大約是300年,但也有打破規律的,就一般而言,這個區域下一次發生地震可能至少需要250年以後。但在未來何時會發生,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
-
5 # 科學探秘頻道
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北東方向斷裂帶中一條最大的斷裂帶,最早的時候它北起山東郯城,北至安徽廬江,是因為揚子板塊與中朝板塊之間的碰撞造成,故稱郯廬斷裂帶。但隨著後來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碰撞,導致郯廬斷裂帶範圍擴大,在我國延伸,2400公里,直接到達俄羅斯境內。
郯廬斷裂帶從起行程原因就可以知道,這必定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地帶。到現在為止,郯廬斷裂帶還保持著每年約2.2毫米的滑行速度。歷史上郯廬斷裂帶也發生過多次地震,比如1688年山東郯城大地震,震級直接達到了8.5,破壞了巨大。而300年後,1969年渤海中部發生7.5級地震,之後沒過幾年,又在1975年遼寧年海城發生7.3級地震。根據史料統計,自公園前1400年,郯廬斷裂帶共發生了20次6.0級以上的地震,可見郯廬斷裂帶的活躍程度。
雖然郯廬斷裂帶地震多發,但其發生的時間地點並無規律。我們無法透過統計過去的地震資料來推演郯廬斷裂帶的地震發生間隔。當然了,現在我們也無法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面對自然,我們仍顯得渺小。
-
6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前幾天的濟南地震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不但對於濟南所處區位的地質特徵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而且郯廬斷裂帶也重新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郯廬斷裂帶是在1957年,由原地質礦產部航空物探大隊透過航空磁場測量時,發現這一區域發現異常而發現。該斷裂帶當時測定的是南起安徽廬江,北至山東郯城,因而命名為郯廬斷裂帶,後來透過更深入的科學研究,發現該斷裂帶向北仍然在一直延伸,遠遠超過了郯城,穿過我國東北地區直達俄羅斯境內。從目前科學研究的情況看,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幹斷裂帶,在我國境內的長度有2400多公里。
關於郯廬斷裂帶的形成,由於其成因複雜,跨度太大,目前還沒有完全統一的結論,但主流觀點認為早在三疊紀末期,由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亞歐板塊內部的揚子亞板塊與中朝亞板塊(華北地塊和華南地塊)發生碰撞,秦嶺-大別山碰撞帶以東的區域發生了逆沖和平滑交替但無規律的執行所致。郯廬斷裂的威力巨大,在新生代發生過大規模的平滑活動,侏羅紀及之前地質年代的岩層均發生了錯移,根據地質勘測的結果,這個錯移的結果也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斷裂東部的岩層向西南方向大約移動了700多公里,並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左旋。從現在的遙感影象上,大家如果留意一下,在郯廬斷裂帶的所在區域,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斷裂帶與周圍明顯的地形地貌差異。
由於此斷裂帶地質活動仍然很活躍,斷裂帶所在區域發生地震的機率相對較高。歷史上發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據統計,自公元1400年開始,郯廬斷裂帶縱向200公里的區域範圍內共發生了8.5級地震1次、7.0-7.9級5次、6.0-6.9級11次。其中震級較大的有: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東諸城一帶7.3級地震、1668年7月28日山東郯城8.5級大地震、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7.5級地震、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再次發生7.4級地震、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
那麼,能否根據該區域的地震歷史,來判斷以後發生地震的規律性呢?很可惜,從目前全世界的科學水平來看還很難做到。關於地震的預測是世界性的難題,共涉及到地震學、地質學、引力學、地震波動力學、流體力學等諸多理論和學科,目前世界上對地震的預測還主要集中在中長期預測,就是根據地震帶、斷裂帶的發展演變和外在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判,預測結果帶有時間、空間以及震強的區間性,也就是說只能預測一個時間和空間的區間,不能具體到一個相對準確的時間和區位上。
具體到郯廬斷裂帶上,科學家們把該斷裂與江蘇、山東的交界處列為重點監控區域,該區域遭受岩層的正應力大、剪下應力也較大,比較容易積聚較大的能量從而引發較大規模的地震,但是頻率較低,這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過程,沒有個幾百上千年是不會引發大規模能量釋放過程的。
-
7 # 博愛天地生生不息
其實地震不光是地球的事,它和天上的星星有關,人類只知道觀察這一個小小的星球,其實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了,就像得病一樣,一藏有病全身不舒服,宇宙也是一樣的
-
8 # 地理有意思
可以明確的回答,世界上任何一條斷裂帶發生地震的規律都無法預測,更準確的講地球上地震運動壓根就沒有規律可言,完全是地球內部能量隨機釋放造成的,只不過斷裂帶發生地震的機率相對高一些。
因為郯廬斷裂帶處在我國東部人口最密集區域,且縱貫南北屬於我國東部板塊最長的斷裂帶,歷史上曾發生過8.5級以上特大地震,所以每當山東境內有地震發生時,人們情不自禁的就會和郯廬斷裂帶產生聯想,但其實建國後,山東境內大大小小的地震發生過幾十上百次,真正與郯廬斷裂帶掛鉤的幾乎沒有。
斷裂帶的形成種類分很多種,但統一規律都是地殼板塊在擠壓運動時,受力形成了斷裂縫隙,每當地球內部地幔、地核的能量需要釋放時,便大機率會從這些縫隙當中衝出,這也就造成了地面上的震動。就好比一隻碗,如果已經存在裂縫,那麼當下次再發生碰撞時,碎裂基本會從原先的縫隙開始。
而關於地震的規律,其實也就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規律,地球能量釋放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內部原子核變產生能量波動以外,也與宇宙天體的運轉規則有很大關係。當前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技術,甚至都無法衝出太陽系,對整個宇宙天體的運轉規律更是無從研究所以想要掌握地震的規律,最少還要在百年以後。
-
9 # 何斌147333039
謝謝邀請!如果郯廬斷裂帶上有大地震,主要因素可能來自馬裡亞納海溝的兩大板塊俯衝地帶。太平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相互碰撞,由於太平洋板塊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衝插入歐亞大陸板塊之下,板塊進入地幔後逐漸熔化而消失,形成了馬裡亞納海溝地帶。在靠近大陸一側常形成島弧、弧後盆地和陸地山脈斷裂帶(郯廬斷裂帶)。馬裡亞納海溝地帶地質活動強烈,常出現火山爆發和地震。歐亞大陸板塊斷裂帶許多,其中南北方向的郯廬斷裂帶較長。如果歐亞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在馬裡亞納海溝處碰撞激烈,肯定會波及到郯廬斷裂帶上誘發地震。現在郯廬斷裂帶上溫泉很多,只能說明該斷裂帶地質狀態不穩定!至於什麼時候會有大地震誰也說不準,但大震前小震鬧還是可信的!
-
10 # 小二說神話
我就生活在郯廬斷裂帶上,離郯城很近的。我多次上網瞭解過關於這個地震帶的知識,也在網上諮詢過地理方面的學者。他們告訴我多少年爆發一次還真沒有規律。要是有規律可巡,地震也就能預測了!多少年爆發一次,估計得看地下能量積聚的程度,能量積聚到一定的時候,總會釋放出來,這時就會爆發,形成地震。
回覆列表
首先說一下,地震是不可預測的,答案是不是很令人沮喪,地震並不能像現在天氣預報一樣可以預測,但是也不要擔心。
接下來說以下郯廬斷裂帶,題主可能會有點新想法。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最大的一條北北東向斷裂帶,自從中生代以來經過了幾次左行平移、裂谷作用和橫向擠壓多期運動過程。但是自從新構造期以來,郯廬斷裂帶的斷裂活動的強度開始減弱,規模也縮小了不少,在中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
有史料記載以來郯廬斷裂帶沿線地區經歷了大大小的地震,這從側面說明了郯廬斷裂帶是在活動期的是有可能爆地震的。這條斷裂帶也爆發過大大小的各種地震,最早記載比較大的地震時公元前70年6月1日,山東諸城一帶的7.3級地震。最著名的清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7月28日,在現在的山東的郯城發生8.5級大地震,影響了現在大半部分中國,強烈的改變了地表的結構,現在地質學和地理學同學學習時還會去那裡實習。在三百年後也就是1969年7月15日,兩次時間也比較類似,在斷裂帶經過的渤海內部發生了7.4級地震。在過了幾年後也就是1975年2月4日,在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發生的這些地震基本上位於郯廬斷裂帶的中心或者附近。由此看來郯廬斷裂還是挺活躍的。只不過有一個間歇期,能量的積累然後岩層的斷裂爆發產生地震,再進行下一個迴圈。但是這並不是說地震時有規律的。因為我們不能預測地幔的活動,但是我們能知道的是沉寂的越久集聚的能量越大,破壞力也越大。
整個斷裂帶分成了三部分北段(黑龍江肇興—瀋陽)、南段(宿遷—廣濟)、中段(瀋陽—宿遷)。北段基底剛度較軟,結構也較簡單,有史記載只發生過5.8級地震。能夠造成的影響有限。南段其介質相對較軟,結構比較簡單,構造應力量級不高,其活動的範圍和頻次略高於北段。中段分成了四條大致平行的主斷裂,這一段結構複雜、活動強、基底介質剛度較高,(所謂剛度強可以這麼理解一把尺子掰斷了會有很大的響聲和振動,但是一段橡皮泥呢肯定不會的,剛度越大在斷裂的時候造成的影響也越大)所以該段易於積累大地震的能量,故該段地震強度大,頻度低。所以這一段一直被國家地震局列為地震危險重點監視區。近些年來頻繁發生一些4-5級小地震。
那麼接下來說說大概多久可能會發生地震,一個比較危險的地震區,必須很多次的6.0-7.5級的地震事件,才有可能發生一個8.0級左右的事件。中間沒有個幾百年的積累是不可能的發生的。違反能量守恆原理的事兒,地震們也幹不出來。小破裂發生小地震,大破裂才發生大地震,當密集的小震群事件開始發生才有可能發生更大的地震。所以密切關注小地震則有可能會發現大地震做好預防。一次大地震後一般在300-1000年之間才有可能發生大地震,以郯城為例若從5.5級發展到8.0級及以上,沒有上千年的能量積累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可不必擔心,到時候科技發展到地震可能會對人類沒有影響,那個時候或許已經進去星際殖民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