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浩聲音

    糖尿病大家都不陌生了,因為我們身邊的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糖尿病需要早發現、早治療,很多人發現血糖高其實已經很多年,是無意中體檢發現的。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它型別的繼發糖尿病。糖尿病的危害很大,如果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我們一提到糖尿病就會想到它的經典症狀,就是嚴重高血糖時出現的“三多一少”症狀(多吃、多飲、多尿、體重降低),多見於1型糖尿病。還有其它症狀疲乏無力、肥胖多見於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發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時診斷,體重會逐漸下降。

    說了這麼多那麼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到底有哪些區別了?需要做哪些檢查?

    1型糖尿病的發病與HLA抗原有關,1型糖尿病胰島素自身抗體(IAA)、胰島細胞抗體(ICA)可能陽性,2型糖尿病則與之無關;1型糖尿病體內可檢出GAD抗體(穀氨酸脫羧酶抗體)等特異性抗體,2型糖尿病抗體陰性;

    1型糖尿病體內胰島素絕對不足,因此需要終身使用外來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則不需要胰島素維持生命;

    1型糖尿病往往發病較急,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則不然。

    1型糖尿病發病年齡輕,大多<30歲,起病突然,多飲多尿多食消瘦症狀明顯,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為首發症狀,單用口服藥無效,需用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常見於中老年人,肥胖者發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動脈硬化等疾病。起病隱襲,早期無任何症狀,或僅有輕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顯者需做糖耐量試驗才能確診。

    現在我們知道需要做哪些檢查了?

    1.血糖

    是診斷糖尿病的惟一標準。有明顯“三多一少”症狀者,只要一次異常血糖值即可診斷。無症狀者診斷糖尿病需要兩次異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試驗。

    2.尿糖

    常為陽性。血糖濃度超過腎糖閾(160~180毫克/分升)時尿糖陽性。當然尿糖測定不作為診斷標準。

    3.尿酮體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時尿酮體陽性。

    4.糖基化血紅蛋白(HbA1c)

    可反映取血前2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尿病治療時經常會側這個指標。

    5.血清胰島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島素正常或增高,隨著病情的發展,胰島功能逐漸減退,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

    6.免疫指標

    胰島細胞抗體(ICA),胰島素自身抗體(IAA)和穀氨酸脫羧酶(GAD)抗體是1型糖尿病體液免疫異常的三項重要指標,其中以GAD抗體陽性率高,持續時間長,對1型糖尿病的診斷價值大。

    7.基因檢測,透過易感基因可以檢查患糖尿病的風險,對於一些有家族史的人或者生活習慣不好的人可以做這個檢查,提前預防。

    糖尿病診斷很簡單:有典型糖尿病症狀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後兩小時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無症狀者需空腹血糖≥7.0mmol/L和餐後兩小時血糖≥11.1mmol/L才達到診斷標準。診斷後可根據檢查和臨床表現來做糖尿病的分型。

  • 2 # 糖仁健康

    C-肽,以及胰島素的抵抗檢測,基因檢測,可以查出糖尿病的具體型別。

    糖尿病篩查的方法:

    1﹒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檢測

    基於大量的循證醫學證據,WHO、ADA、IDF 一致認為,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是診斷糖調節受損(IGR)和糖尿病(DM)的標準方法,而且是目前唯一確定糖耐量減低的診斷方法。

    但該方法也有缺陷:一是比較複雜,在社群進行大面積篩選費時、費力又費錢。二是特異性不高,即重複性不好。因此目前主要用於早期糖尿病的診斷,尤其是無症狀者。在一般情況下篩查糖尿病前期人群不一定全部都能做OGTT。

    小知識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是一種葡萄糖負荷試驗,用以瞭解胰島β細胞功能和機體對血糖的調節能力,是診斷糖尿病的確診試驗,廣泛應用於臨床實踐中,對於處於其他疾病急性期的患者,可能需要重複進行以明確糖尿病的診斷。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是指給成人口服75g無水葡萄糖,兒童按每公斤體重1.75g計算,總量不超過75g,然後測其血糖變化,觀察病人耐受葡萄糖的能力,是目前公認的診斷糖尿病的金標準,在血糖異常增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時,為明確是否為糖尿病可以採用該試驗。2﹒空腹血糖(FPG)和餐後2小時血糖(P2hPG)的檢測

    空腹血糖(FPG)和餐後2小時血糖(P2hPG)是糖尿病早期篩查的重要指標。但DECODE 的研究結果表明:在1517名糖尿病病人檢測試驗中,同時符合空腹血糖和餐後兩小時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僅為82%;單純空腹血糖異常僅能檢測40%的糖尿病患者;單純餐後兩小時血糖異常僅能檢測31%的糖尿病患者。因此兩者同時檢測,可以提高早期糖尿病的檢出率。

    3﹒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檢測

    糖化血紅蛋白用於篩查與診斷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此檢測無須空腹,短期生活方式改變、短期血糖波動等不會影響HbA1c 的檢測結果,能準確地反映相對較長一段時期內(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但HbA1c 的檢測費用相對較高;但如果同時考慮其對糖尿病微血管以及大血管併發症獨特的預測價值,糖化血紅蛋白無疑是價效比最具優勢的檢測指標之一。

    4﹒尿糖篩查

    尿糖陽性是篩查糖尿病的重要線索,但是尿糖陰性並不能排除糖尿病。尿糖的排洩情況受腎臟功能、腎小球濾過率等多方面的影響。但是尿糖的定性檢測和24小時尿糖定量可以作為糖尿病診斷參考以及療效評價指標,並作為調整糖尿病用藥的參考。

    5﹒胰島素和C‐肽測定

    可以用於早期的胰島β細胞功能評價。做法和OGTT 一樣,分別於空腹及服糖後半小時、1小時、2小時、3小時抽血檢測。但缺點也如同OGTT,費時費事,花費較大,可以結合OGTT 作為特定人群的研究評價指標,例如代謝綜合徵、冠心病和極度肥胖人群等,而不適合作為一般人群的篩查指標。

  • 3 # 被寫作耽誤的營養師

    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在發病年齡、致病因素、臨床特點等方面都有著一定區別,鑑別要點大致有以下幾方面:一、致病因素:1型糖尿病多是因為胰島β細胞受到免疫系統攻擊或其他因素導致的無法正常足量的產生胰島素,甚至不產生胰島素;

    2型糖尿病則多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受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下降)的問題。

    二、年齡:1型糖尿病多在兒童或青年時期發病,且兒童時期居多,我在醫院接觸過很多隻有幾歲就要每天扎胰島素的小朋友;

    2型糖尿病近年來雖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但大部分依舊集中在中老年人。

    三、體型: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體重正常或者偏瘦,而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超重或肥胖,也有部分患者在患病後體重下降。

    四、症狀:1型糖尿病患者症狀出現的比較快,發病迅速,“三多一少”症狀明顯,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症狀高發;而2型糖尿病部分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甚至並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而部分患者是逐漸出現“三多一少”症狀的。

    此外治療方式也有不同,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終身使用胰島素治療,藥物無法替代,而2型糖尿病患者則根據情況使用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早期部分患者還可以透過生活方式干預來控制血糖。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對比只是作為診斷輔助參考,而不能完全成為確診的必要證據,還需要做相關檢測來明確確診,以免造成誤診。相關檢測如基因檢測、胰島素功能檢測、免疫抗體檢查(GAD抗體、ICA抗體等)。

  • 4 # 蝸牛兒愛吃肉

    糖尿病已經成為了常見病,主要型別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而這兩種我們如何區分呢?

    第一,發病年齡,1型糖尿病多在30歲以前發病,發病高峰為12-14歲,而2型糖尿病多在40歲以後,50歲以後明顯,60-69歲達到最高峰,所以當發病年齡比較小時,就要警惕1型糖尿病的發生。

    第二,發病情況,1型糖尿病一般起病比較急,很少緩慢起病,而2型糖尿病常是逐漸發病。

    第三,營養狀況,1型糖尿病一般較瘦,而2型糖尿病多數都比較胖。

    第四,臨床症狀,1型糖尿病常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狀,即吃得多、喝得多、尿的多、體重減少;2型糖尿病多無明顯症狀。

    第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1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絕對缺乏,所以對胰島素敏感,而2型糖尿病久不太敏感或者耐藥。

    我們可以透過上訴臨床表現初步鑑別是哪種型別糖尿病,但是最終的確診還需要相關的輔助檢查。不過無論是哪種型別的糖尿病,還需要我們積極的配合治療,減少或延遲併發症的發生,從而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 5 # 路標醫生

    我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為10.4%,男性高壓女性(11.1%比9.6%),並以2型糖尿病為主,1型糖尿病及其他型別糖尿病少見。判斷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可以透過臨床特徵作出初步判斷。但如果明確診斷,還是需要精確的檢測輔助判斷,因為在1型糖尿病中,有一種緩慢進展的亞型,稱為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在起病早期與2型糖尿病的臨床表現類似,很難與2型糖尿病區分。

    區分1型還是2型糖尿病,我們可以從兩者臨床特點著手:

    1型糖尿病:發病年齡通常小於30歲;三多一少症狀明顯;以酮症或者酮症酸中毒起病;體型非肥胖;多數青少年病人起病較急,症狀明顯。

    2型糖尿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多見於成人,常在40歲以後起病;多數起病隱匿,症狀相對較輕,半數以上無任何症狀;不少病人因慢性併發症、伴發病或僅於健康檢查時發現;常有家族史;很少自發性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在應激、嚴重感染、中斷治療等誘因下也可發生。

    區分1型還是2型糖尿病,我們可以從兩者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特徵進一步瞭解,需要專業的檢測:

    1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數量顯著減少和消失,導致胰島素分泌顯著下降或缺失。空腹或餐後的血清C肽濃度明顯降低;出現自身免疫標記:如穀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胰島細胞抗體(ICA)、人胰島細胞抗原2抗體(IA-2A)、鋅轉運體8抗體(ZnT8A)等。開始提到的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就需要依靠檢測穀氨酸脫羧酶抗體及其他胰島素自身抗體才能明確診斷,從而和2型糖尿病區分。

    2型糖尿病:胰島素調控葡萄糖代謝能力下降,出現胰島素抵抗,伴隨胰島β細胞功能缺陷是,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或相對減少。

    二者這方面主要就是胰島素量的區別。可以透過化驗胰島素水平測定、C肽、葡萄糖耐量試驗,來確定胰島素分泌及胰島素抵抗情況。

    血糖水平不能區分1型還是2型糖尿病。

    即使是被視為1型糖尿病典型特徵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2型糖尿病也會出現,因為1型和2型糖尿病血糖都可能會很高。上面已經有所敘述。

    總結:明確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還是交給專業的醫生,術業有專攻。無論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遵從醫囑,把血糖控制達標才是硬道理,才能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質量。

  • 6 # 腎內科醫生劉莉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初發糖尿病都會有一個疑問:我到底是那種糖尿病呢?我們今天就說說糖尿病分型。糖尿病分為4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型別糖尿病。

    最常見的兩種主要型別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兩種型別的糖尿病都表現出相似的症狀。對於1型、2型和及糖尿病前期,儘早識別症狀和體徵。這可以幫助人們尋求早期診斷和適當的治療,以避免病情或其併發症。

    發病年齡的區別

    1型糖尿病大多數為40歲以下發病,20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絕大多數為1型糖尿病,僅極少數例外;

    2型糖尿病大多數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50歲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總之,年齡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齡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起病時體重的區別

    發生糖尿病時明顯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數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顯,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體重多屬正常或偏低。

    無論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發病之後體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顯消瘦。

    臨床症狀的區別

    1型糖尿病均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如多飲、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無典型的“三多”症狀。

    為數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於臨床症狀不明顯,常常難以確定何時起病,有的只是在檢查血糖後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於臨床症狀比較突出,故常能確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時間。

    急慢性併發症的區別

    1型與2型糖尿病均可發生各種急慢性併發症,但在併發症的型別上有些差別。

    就急性併發症而言

    1型糖尿病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較少發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齡較大者易發生非酮症高滲性昏迷。

    就慢性併發症而言

    1型糖尿病容易併發眼底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和神經病變,發生心、腦、腎或肢體血管動脈硬化性病變則不多見,而2型糖尿病除可發生與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和神經病變外,心、腦、腎血管動脈硬化性病變的發生率較高,合併高血壓也十分常見。因此2型糖尿病人發生冠心病及腦血管意外的機會遠遠超過1型糖尿病人,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不同點。

    臨床治療的區別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島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穩定病情,口服降糖藥一般無效。

    2型糖尿病透過合理的飲食控制和適當的口服降糖藥治療,便可獲得一定的效果,當然當口服降糖藥治療失敗、胰島B細胞功能趨於衰竭或出現嚴重的急慢性併發症時,也是胰島素的適應症。

    對於那些透過臨床表現很難判斷是那種型別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進一步的檢查。這些檢查包括:

    空腹及餐後2小時胰島素或C肽檢查:可以瞭解患者體內胰島素是絕對缺乏還是相對缺乏。

    各種免疫抗體的檢查:如GAD抗體、ICA抗體等,這些抗體檢查可以瞭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於免疫有關。

    透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區別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此可見,這兩種型別的糖尿病區別還是很大的,所以糖尿病患者應該根據自己的型別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 7 # 杏花島

    糖尿病是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又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於胰島B細胞被破壞,繼而出現胰島素的絕對缺乏;2型糖尿病主要是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伴有一定的胰島素分泌不足。在瞭解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區別之後,我們再來看看臨床中又是靠哪些實驗室檢查來區分二者的:

    1.糖代謝異常程度的檢測

    (1)尿糖的測定 尿裡面有糖為糖尿病診斷的主要證據,但是尿裡面沒糖也不能否定糖尿病。

    (2)血糖的測定和糖耐量的檢測 血糖升高是糖尿病最重要的診斷證據,同時也是糖尿病的嚴重程度和血糖控制情況的反應指標。但對於一些血糖處於臨界值的病人,不能診斷糖尿病可血糖又高於正常血糖的就需要做糖耐量試驗來判斷病人病情的程度。

    (3)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血漿蛋白測定 血糖測定只能反應瞬時的血糖情況,而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映患者近8-12周平均血糖的波動情況,但不能反應過去這段時間是否發生過低血糖情況。糖化血漿蛋白和糖化血紅蛋白道理一樣,反應的是病人近2-3周的平均血糖情況。

    以上這些檢測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然而並沒有什麼特異性。

    2.胰島B細胞功能的測定

    胰島素釋放情況的檢測和C肽釋放實驗 這兩個試驗對區別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價值。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釋放明顯低於2型糖尿病患者或幾乎沒有血清胰島素的釋放。而2型糖尿病患者只是相對於正常人而言,血清胰島素的釋放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或血清胰島素抵抗明顯,胰島素釋放並沒有絕對的減少。

    因此,區別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檢查,我們可以從胰島B細胞功能的測定來入手。

    本期答主:趙治國 醫學碩士

  • 8 # 孫醫生講糖

    得了血糖高,很多人關心自己得的是哪一種型別的糖尿病,其實也是關心自己的治療方案。因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不一樣,治療方案也不同。

    1型糖尿病是機體胰島素絕對缺乏所致,約佔糖尿病患者的5%,大多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目前認為1型糖尿病的病因是在遺傳易感性的基礎上,由於環境因素,可能包括病毒感染,引發機體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導致胰島B細胞的損傷和破壞,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所致。發病比較急,三多一少症狀比較明顯,許多患者以酮症酸中毒昏迷急症入院。需要終身胰島素治療。中國雖然屬於低發病區,但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因此1糖尿病患者的絕對數不少於100萬。

    2型糖尿病是由於遺傳、生活方式等原因導致胰島素相對缺乏,引起血糖升高,一般成人發病。進展比較慢,早期可無任何症狀,部分患者在查體時或出現併發症就診時發現。直系親屬中可有糖尿病。口服藥物治療有效,但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也會用到胰島素。在中國大約95%的病人為2型糖尿病。

    可見,簡單區分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可以對照上述情況。

    但由於近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檢驗技術的進步,兒童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漸增高,在老人中也發現了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所以進一步的檢查有助於這兩種疾病的區分,也為用藥作參考。

    通常要進行胰島功能的檢查和胰島素相關抗體的測定,這種情況要到醫院由醫生來進行。

  • 9 # 醫學莘

    從發病年齡上來看,1型糖尿病多起病於幼兒、青少年等人群,少數成人也可發生;2型糖尿病多發生於成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少數可發生於青少年。所以,從年齡上,我們可以作一個初步判斷,如果少年起病,多為1型糖尿病;如果中年起病,多為2型糖尿病。

    從發病病因上來看,1型糖尿病多與遺傳相關,由免疫介導,引起分泌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細胞被破壞,導致胰島素嚴重缺乏,不能降低血糖而引起;2型糖尿病與遺傳也有一定的關係,但與不良生活習慣的關係最大,如長期攝入高熱量食物、缺乏運動,體型肥胖等,也可以這麼理解,2型糖尿病幾乎就是吃出來的病。

    從出現的症狀來看,1型糖尿病由於絕對缺乏胰島素,常常急性起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為主要表現;2型糖尿病由於胰島素相對缺乏,早期表現為胰島素抵抗,後期可出現胰島素分泌不足,故起病較緩,症狀不明顯,部分患者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體重減少,極少數人由於血糖嚴重升高,也可出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從臨床檢查上來鑑別,1型糖尿病胰島素抗體長呈陽性,2型糖尿病胰島素抗體為陰性。OGTT檢查會發現1型糖尿病幾乎沒有或少量分泌胰島素,2型糖尿病有胰島素分泌,甚至可高於正常。

    在治療上,1型糖尿病需要胰島素才能降低血糖,2型糖尿病早期可透過控制飲食、運動、空腹藥控制血糖,後期出現胰島B細胞功能衰竭時,或口服降糖藥效果欠佳,或有口服藥禁忌症時,也需要胰島素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種特殊型別的糖尿病:成人緩慢進展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這種糖尿病屬於1型糖尿病,但由於這種病人可分泌少量胰島素,故病情進展緩慢,通常成年以後才發現,需注意鑑別。

    綜上,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如何鑑別,可透過發病年齡、症狀表現作初步判斷,確診有賴於胰島素自身抗體檢查、OGTT等。
  • 10 # 仁濟仁愛888

    (糖尿病分型標準)1,一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性,IDDM):①起病急驟,有一定遺傳傾向。②血漿胰島素水平低於正常,必須依賴胰島素治療。③多在幼年或青少年期發病。④誘因常為病毒感染,少數為自身免疫反應(如早期胰島細胞抗體一ⅠCA陽性),有些病例在第xⅠ染色體上HLA抗原陽性率可有變化。2,二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性,NⅠDDM):①起病常隱襲。②血漿胰島素水平往往正常,或在正常上下,飲食和口服降糖藥常能控制,不依賴胰島素治療,不易發生酮症。③多發病於40歲以後,常常無(或很少)糖尿病症狀。④誘因常為肥胖,ⅠCA(一),與HLA關係不大。

  • 11 # UNU智慧

    1型和2型糖尿病都發生在身體無法正常儲存和使用葡萄糖時,這對能量至關重要。糖或葡萄糖在血液中聚集並且不會到達需要它的細胞,這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1型糖尿病通常首先出現在兒童和青少年中,但也可能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免疫系統攻擊胰腺β細胞,使它們不再產生胰島素。沒有辦法預防1型糖尿病,它通常是遺傳性的。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資料,約有5%的糖尿病患者患有1 型糖尿病。

    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2型糖尿病更容易出現,但許多孩子現在開始發育它。在這種型別中,胰腺產生胰島素,但身體不能有效地使用它。生活方式因素似乎在其發展中起作用。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大約90-95%的糖尿病患者屬於這種型別。

    兩種型別的糖尿病都可導致併發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腎病,視力喪失,神經病症以及血管和器官損傷。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估計,美國有超過3000萬人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其中25%的人不知道患有糖尿病。

    另一種型別是妊娠糖尿病。這種情況發生在懷孕期間,通常在分娩後消退,但有些人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患上2型糖尿病。

    原因

    1型和2型有不同的原因,但它們都涉及胰島素。

    胰島素是一種激素。胰腺產生它來調節血糖變成能量的方式。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通常會影響年輕人。

    在這種型別中,科學家認為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產生胰島素的胰腺β細胞。他們不知道是什麼導致這種情況發生,但兒童感染可能起作用。

    免疫系統會破壞這些細胞,這意味著身體不再能夠產生足夠的胰島素來調節血糖水平。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在接受診斷時及其餘生中需要使用補充胰島素。

    1型經常影響兒童和年輕人,但它可能發生在以後的生活中。它可以突然啟動,並且趨於迅速惡化。

    風險因素包括:

    有糖尿病家族史出生時具有影響身體產生或使用胰島素的某些遺傳特徵一些醫學病症,如囊性纖維化或血色素沉著症可能接觸某些感染或病毒,如腮腺炎或風疹鉅細胞病毒2型糖尿病

    在2型糖尿病中,身體的細胞開始抵抗胰島素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停止產生足夠的胰島素,因此它不能再有效地使用葡萄糖。

    這意味著葡萄糖不能進入細胞。相反,它在血液中積聚起來。

    這被稱為胰島素抵抗。

    當人總是或經常患有高血糖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當身體的細胞過度暴露於胰島素時,它們對它的反應就會減弱,或者它們可能根本不再響應。

    症狀可能需要數年才會出現。人們可以從早期階段使用藥物,飲食和運動來降低風險或減緩疾病。

    在早期階段,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不需要補充胰島素。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他們可能需要它來控制血糖水平以保持健康。

    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包括:

    患有2型糖尿病的家庭成員有肥胖症抽菸遵循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使用一些藥物,包括一些抗癲癇藥物和一些艾滋病毒藥物

    來自某些種族的人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這些人包括黑人和西班牙裔美華人,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居民,太平洋島民以及一些亞洲裔人。

    風險因素

    遺傳和環境因素可能引發1型和2型糖尿病,但許多人可能透過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避免2型糖尿病。

    研究還表明,其他一些環境因素可能會發揮作用。

    維生素D

    研究表明,維生素D可能有助於預防1型和2型糖尿病。

    一些研究表明,低水平的維生素D可能在1型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中發揮作用。

    哺乳

    一些研究人員建議,即使是短時間給予嬰兒僅母乳,也可能有助於預防未來的1型糖尿病。

    2012年發表的一項綜述得出結論,完全母乳餵養和1型糖尿病之間可能存在“弱保護關聯”。但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存在連結。

  • 12 # 醫者良言

    1.從發病年齡判斷:

    I型糖尿病多見於30歲之前的病人,而II型糖尿病主要見於40歲以上的人群;

    2.從體型判斷:

    I型糖尿病患者體型大多正常或偏瘦,而II型糖尿病患者大多肥胖;

    3.從發病原因判斷:

    I型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絕對缺乏而致病,而II型糖尿病主要因為胰島素受體對於胰島素不敏感所致,大多II型糖尿病分泌胰島素的能力是正常的;

    4.從症狀來判斷:

    I型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體重下降)的症狀多不典型;而II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狀大多典型;

    5.從死因判斷:

    I型糖尿病大多死於糖尿病腎病;而II型糖尿病大多死於心血管疾病;

    6.從併發症判斷:

    I型糖尿病容易出現酮症酸中毒,而II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發生率相對低;

    7.從起病速度判斷:

    I型糖尿病起病多比較急,而II型糖尿病起病多比較緩慢;

    8.從治療方式判斷:

    I型糖尿病主要原因是胰島素絕對缺乏,因此需要長期使用胰島素;而II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受體對胰島素不敏感,不需要長期使用胰島素。

    最後小結:我們可以透過以上的方式判斷自己是哪一種型別的糖尿病,如果出現矛盾時就透過哪些症狀為主來判斷。以上是我對該問題的解答,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讚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 13 # 用心選之許仙素問

    糖尿病分為一型和二型

    人體裡面有個細胞 叫胰島 糖尿病是因為胰島損傷 吃進去的糖無法供給身體其他器官導致血糖升高

    一型糖尿病是胰島全部壞死 無法把糖供給其他細胞 所以也叫胰島素依賴性 必須長期吃藥或者打針(打胰島素,當然胰島素也分好多種類 得諮詢醫生根據自己的病情用藥)

    二型糖尿病是胰島功能部分壞死 可以選擇性用藥 1.可以先運動+控制飲食降血糖 2.運動+控制飲食+降糖藥 .3.運動+控制飲食降血糖+胰島素 的步湊來治療

  • 14 # 養生大大師

    20歲以下患的糖尿病是1型糖尿病,大部份是兒童,碳酸飲料當茶飲引發,

    20以上患的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凡事沒有絕對。

  • 15 # 健康之初心血管科

    根據中國相關統計顯示,截止到2019年,中國糖尿病患者(20-79週歲)的數量超過了1個億。可以說,糖尿病已經慢慢成為中國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而糖尿病又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便是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它們是有較大區別的,具體可以表現在發病人群、發病原因、治療手段、相關併發症等方面,如果你搞混淆了,那可就麻煩了,一起來詳細看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究竟有何區別吧!

    1.在起病因素上,1型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的絕對不足導致的,可能會由於感染、遺傳、免疫等多種因素,導致胰島β細胞出現問題,減少甚至停止工作,那麼胰島素分泌量便會減少甚至停止分泌,從而致使人體內血糖失去控制;而2型糖尿病,則是因為胰島素分泌的相對不足導致的,可能會由於自身的體型肥胖、遺傳因素及各類疾病等原因,引發了自身的胰島素抵抗,從而導致胰島素分泌效率降低。原本分泌的胰島素量可能是完全可以夠用的,但是現在卻不夠用了,沒有足夠的胰島素來幫助人體調節血糖,所以血糖就上升了。

    2.在發病年齡上,1型糖尿病患者較為年輕,在20歲以下人群中較為常見,而2型糖尿病患者相對來說多見於中老年群體,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大體上來說,年齡越小,所得糖尿病種類為1型的機率越大。

    3.在體重上也很好甄別。導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誘因之一便是肥胖,通常1型糖尿病患者的體型多為瘦弱或正常,且患病後體重下降明顯。

    4.在症狀上也有所區別,1型糖尿病通常發病迅猛,並伴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狀;而2型糖尿病症狀則很不明顯,通常都是透過單位體檢所檢測出的。

    美好生活源於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專業媒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製作一個財務視覺化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