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綠野萍蹤01
-
2 # 自說文史
看到有人問:為何魯智深後面會開悟頓悟?先說我的結論:魯智深之所以會開悟,是因為後期的他,和前期的他不是同一人。
先看大聚義之前
大聚義之前,魯智深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很多人會說他行俠仗義,江湖好漢。沒錯,魯智深的確是這樣。
剛一出場,魯智深就為了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要知道,那會兒魯智深可是官居提轄之位,就為了陌生女人的幾句話,直接打死了惡霸鎮關西鄭屠。
打死了鄭屠,魯智深做不了提轄了,逃亡後機緣巧合做了五臺山的和尚。表面是和尚,實際上還是和以前一樣,喜歡喝酒吃肉。熬不住時,甚至會偷偷下山買酒吃肉。對了,為了喝酒,魯智深甚至一腳踢人家襠部。
從五臺山去大相國寺,魯智深途經桃花村,還胖揍小霸王周通,救了劉太公的女兒。在瓦罐寺裡,魯智深和史進聯手,打死了崔道成和丘小乙。
在大相國寺,魯智深和林沖結義。得知林娘子被調戲,魯智深還特意帶著一幫潑皮要去幫林沖打架。野豬林裡,魯智深救了林沖,還要打死董超薛霸。
後來,魯智深被高俅追殺,無路可去。於是,他和楊志、曹正等人聯手,殺了二龍山寨主鄧龍,從此佔據二龍山,打家劫舍。
直到歸順梁山,魯智深還曾孤身去行刺賀太守,結果被活捉了。後來還是宋江等人用計,大鬧華州府,才救了魯智深、史進。
總結來看,這時期的魯智深就是個正常人,甚至可以說是粗人。除了野豬林救林沖時,稍微用了點心思外,其他時間就是個愛吃肉愛喝酒武藝高強的人而已。你說這樣的和尚,怎麼可能開悟?
大聚義之後的魯智深
七十一回,梁山好漢大聚義,排名座次也都安定了。宋江在重陽節搞了個菊花大會,會上宋江讓樂和演唱自己填的《滿江紅》,最後一句是“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這句唱完,武松和李逵就反對了。
宋江很不高興,認為兩人不理解自己。這時候,魯智深說了一句很關鍵的話。
魯智深便道:“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瞧瞧,魯智深說這話是不是看得透徹?太透徹了,後來也證明魯智深的話很對。這還不止呢,魯智深臨死之前,寫的那篇頌子更透徹。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話我覺得唐僧都說不出來,可偏偏魯智深說出來了。如此之和尚,說是高僧不為過吧?一個愛吃肉喝酒、沒啥心思的和尚,前面還在戰場廝殺,突然就要圓寂,還說出如此高深的話,你說他成神了我都信。
從水滸成書看魯智深
為什麼魯智深的性格,前後差距如此之大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前後的魯智深不是同一人。這裡沒有玄幻,主要是因為水滸成書問題。
水滸不是一人一時的作品,有很多人參與。在明朝之前,就已經有很多水滸故事,梁山好漢了。魯智深其人,就有不少故事,可能也不止一人寫過他,後來這些魯智深都被整合到了水滸中,於是就出現了前後不一樣的魯智深。
比如瓦罐寺時,魯智深不僅武藝下降,連智商感覺都不線上。
剛到瓦罐寺,魯智深因為餓搶幾個老和尚的飯吃;一聽和尚說好幾天沒吃飯了,魯智深又不吃了,聽說崔道成和丘小乙壞了寺廟,魯智深就要去打;聽崔道成說寺廟是老和尚們毀的,魯智深又覺得自己被老和尚戲耍了。
後來找和尚們算賬,魯智深又暈了,去找崔道成和丘小乙,結果打不過二人,氣得自己在樹林裡直罵。即便遇到史進,魯智深也沒聽出來,還是史進先聽出了他的聲音。兩人最後聯手,才除掉崔道成和丘小乙。
這樣的魯智深,和那個救林沖時心思細緻到偷偷跟蹤,對董超薛霸不肯說出自己姓名的魯智深一樣嗎?
基於此,所以不少人認為,這部分的魯智深,應該原屬於雜劇,只是後來被放入水滸中了。
還有,魯智深在五臺山出家時,作者說他不認識字;可是到瓦罐寺,他一抬頭就看到了寺廟的題字;到最後他不僅識字寫字,還能寫出高深的頌子……這樣的魯智深,不是很奇怪嗎?
聶紺弩、侯會等學者研究認為,水滸前十三回是後加上去的。這就說明,前十三回的魯智深,和後來的魯智深也不一樣。
魯智深會開悟,應該也是這樣。也許,後半部分的魯智深,本來就是高僧,已經開悟;而後人又給魯智深加了故事,放在書的前面,這時候魯智深沒有開悟。整合之後,給人的感覺就是後面魯智深頓悟了。
-
3 # 一憶一
《水滸傳》中,魯智深本是渭州經略府提轄,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惡霸鎮關西,為了躲避官府緝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在五臺山上折折騰騰了幾個月,最後無法在五臺山安身,只得離開,智真長老修書一封,讓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投奔自己的師弟智清長老 。智清長老在信中知道了魯智深的過往,擔心魯智深會在寺中攪亂清規,便將他打發到酸棗門外岳廟附近的菜園子做“菜頭。後引救了林沖,得罪了高俅一把火燒了菜園子,逃出東京,流落江湖,最後在二龍山做了寨主。最後加入了梁山。
魯智深,開場與金翠蓮無親無故,也並沒有任何利益關係,但是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即所謂“禪杖開啟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他是一位反迫害的英雄,但不是反對對自己的迫害,而是反對對別人的壓迫和不平,他不僅“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就是大俠風範。而且粗中帶細,不乏智慧與踐行的能力。在去找鄭屠麻煩的時候,魯智深最初只是買肉,左挑剔右挑剔,讓鄭屠按捺不住,主動找他麻煩,這樣魯智深便理所當然地還手。打死鄭屠後,又指著鄭屠的屍體說“你詐死”。在這裡,魯智深粗中有細的性格也展露了出來。當然,其性格最大的缺點就是粗魯莽撞、勇猛急躁,如果不是因為性格原因,也就沒有五臺山那幾個月的折騰,也不至於最後被趕走。
到了梁山後,宋江想著詔安,但是武松魯智深等人肯定不服,於是便有了武松的「招安,招安,招甚鳥安!」只一腳,把桌子踢起,顛做粉碎。但是宋江卻說「兄弟,你也是個曉事的人,我主張招安,要改邪歸正,為國家臣子,如何便冷了眾人的心?」魯智深便道:「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之後的魯智深很久便沒有在出現過,最後在錢塘江邊坐化。五臺山這個寺院的智真長老 ,有一段話評價魯智深,真的很合適,「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證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
魯智深這一生,雖入佛門,貪嗔酒肉倒是一樣不避,說他殺心太重,卻不曾如李逵般濫殺無辜,說他佛心慧根,他殺人時也未必有過慈悲。直到他“遇江而止”在回顧自己的一生,那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不過是一場夢幻。曾想著替天行道,還這汙濁世間一個清白太平。可到最後才發現,原來什麼也改變不了。於是在一個錢潮來信的晚上,他悟道了,圓滿了。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一念覺,眾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眾生。妄念熄滅,清淨即如來。 即心離心,自在即解脫。 無所得心,是圓滿,心不可得,是涅槃。
-
4 # 日記哥愛讀書
與其說魯智深開悟,不如說其萬念俱灰,看破紅塵了!在其歷經了眾多磨難,生離死別之後,似乎什麼都不再重要了!魯智深在沒有上梁山時,以為梁山是其好去處,宋江可以視其親人。可是歷經磨難上了梁山,宋江卻一心只考慮招安,招安是魯智深最為反感的事情。在招安之後,被蔡京高俅童貫之輩等人利用,南征北戰。梁山兄弟雖然謀得一官半職,不但無片刻安寧,反而多半是丟掉了性命!魯智深雖為參戰,但多半已經預料到了最後的慘劇。究其原因,也是因梁山選了宋江這個沒有遠見胸無大志的寨主作為領頭羊。為了這一官半職而葬送了梁山眾人的性命,使梁山一干人等失去了圓滿的性格,屈膝於宋朝奸黨的淫威之下,正如方臘所言——使其下樑山之後,血流成河,用鮮血染紅了宋江等人的官袍。這正是脫離狼窩又入虎口,說是忠義,替天行道,卻殘害了方臘等一方義士豪傑!這個替天行道有點糊塗,這個忠義二字有點虛偽!宋江以忠義為命賺取梁山眾弟兄,不忠時講義,不義時說忠,從裡到外,從外到內都透著虛偽。說忠義是虛偽,說替天行道卻也成了殺人如麻的藉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宋江做押司的一官半職倘且不穩,還要想著聚義與替天行道,這叫不識實務,更是胡七八扯,沒有任何時效性,完全出於宋江的主觀臆想!在這種情形之下,魯智深也算是開悟了人生,看透了梁山領導的深層,更看到了宋江不當的領導才識!
正如魯智深的師傅,智真長老留給宋江的偈語:六根束縛多年,四大牽掛已久。堪嘆時光火中,翻了幾個筋頭。咦,閻浮世界諸眾生,泥沙堆裡頻哮吼!明確地指出宋江的失誤之處,可宋江不能理解,錯過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於是智真又出了四句新的偈語:“當風雁影翩,東闕不團圓。隻眼功績足,雙林福壽全。”這兩段偈語說的內容不同,角度不同,可是它們的出發點和目的是相同的。怪只怪宋江慧根有限,無福理解!從而失卻了魯智深等梁山兄弟!請大家發表不同的見解,共同探討文史,開啟別樣的世界!
-
5 # 木火燊輝
開悟就是明白了事理,看破了紅塵,堅定了信仰的意念,悟者覺悟醒悟,多指豁然開朗,對陳蒙多時的困惑突然釋然。通常泛用於修行人,佛教中開悟就是了消了凡塵,脫離了苦海,與常人不一樣了,如果再大徹大悟,就成佛了。
佛認為, 人在世間,大部分人是來受苦或磨練,或完成使命,或報恩,或了仇,總是有一定原因的,但人卻不知因果,一味地自作自受,迷途不知返,以致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有高僧神仙點化,知道自己的前因後果,開悟明理,則會了卻因果,免除煩惱,超生極樂,不會墮落地獄,也就沒有了輪迴之苦了。
這個道理好像都知道些,但能開悟者有幾呢?百分之99.99的人會沉迷於現世,為名.為利.為情.所困,或為生計忙碌奔波,其中的酸甜苦辣鹹,使人無暇顧及。只有那些大起大落,歷經磨難的人,或飽經滄桑,人間百態看透的人,有些經高人點化或看破紅塵者開悟了。
縱觀魯智深的一生,做官當提轄,為救鄭屠霸佔的金翠蓮,三拳打死鎮關西,為躲官司出家做了和尚,因生性直爽,心地善良,為打抱不平而丟了飯碗前程,這種義舉看似愚蠢實在是佛性中的體恤疾苦的表現,這就是說魯智深有一顆同情弱小的佛心。、
再後來相國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倒拔楊樹,在五臺山打僧砸佛,打救武松後,二龍山落草,加入梁山後,看山寨易主,官匪鏖戰,狼煙起時將灑血,百姓流離苦不堪,嗚咽時刻弟兄又分離,血肉模糊,盡為了什麼?征戰方臘,原來是貧苦人互相殘殺,到頭來還是小人得志,自己依然一領袈裟,為僧拉了無數業,愧疚之心,痛心疾首,靜觀事實,原來世事如此骯髒,跳出三界外,管他天南地北,緣聚緣滅,不助紂為虐,這些都是魯智深開悟的內心真實寫照。
再說那魯智深的師傅早就看出,魯智深是個有佛性的人,他正直.善良.體恤疾苦,有拯救大眾之心,怎奈入錯了行,只能離劫後醒悟才會開悟,直到最後魯智深才悟得智真長老說的讖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的意思來,豈不知,前面的起.富.遷.才是人生的隨幻泡影,為了生存的起,為了虛浮的富,為了名利的遷,他做錯了多少事?塗炭了多少生靈,如果他知道最後的結果是遇江而止,其實他開始遇到宋江就應該好好修行去,因是果,果是因,這時開悟,錯以鑄成呢!
但願人間太平,沒有殺伐奪擄,莫以魯智深的開悟為榜樣,應及早地修善斷惡,錯到最後開悟有什麼用呢,即使成了佛,那心中的慚愧會隨影隨從,我們應該以這個開悟為鑑,早些開悟,則益於自身眾生,願現實中的魯智深大師開悟的越早越好。
-
6 # 毛毛蟲的麵包
魯智深性格粗魯,相貌兇惡。但有一顆菩薩心。很有佛緣。拳打鎮關西,為的是金翠蓮打抱不平。弄的自己旱澇保收的軍官都丟了。為了結義兄弟林沖,暗中護送,救了林沖一命,不惜得罪大官高俅。
-
7 # 有高我沒自由
開悟在我的經歷裡,是死過一次的意思,佛教說的有餘涅槃,其實我並不是一個修行人,甚至沒有宗教信仰,他們透過這個APP告訴你,高靈不讓他死,如同鳳凰浴火重生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從此走上靈性道路,前半生顛倒人生,最後發現陷入死局,或許開悟是無奈的選擇,或許是命中註定的人生任務的圓滿,又或許是神慈悲的垂憐
回覆列表
魯智深開悟,是因為“遇林而起”,絕不是續書《徵四寇》說的那樣,在擒方臘之後忽然開悟,然後就圓寂了。人都死了,哪來的什麼正果?智真長老預言的“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難道就是魯智深自己忽然尋死?
那麼,花和尚開悟是“遇林而起”,又如何解讀“遇林而起”呢?
魯智深曾經做過誰的“狗腿子”?“狗腿子”一詞不知始於何時,反正,《水滸傳》中就有這一說。怎麼回事?
魯智深第一次大鬧五臺山之後,連續四五個月沒有動靜,大概是學了些佛經吧。否則,原本不識字的花和尚,為何能在去東京大相國寺的路上,認識“瓦罐之寺”這四個字呢?
即便是魯智深慢慢的開始修習佛經之時,有人便坐不住了。誰呢?趙員外。
從《水滸傳》的隱喻中,我解讀出凡是姓趙的都是趙宋官家,所有的“龍”全部是“真龍”。關於趙員外的隱喻,我也曾做過比較詳細的解讀,在這個回答中,也將淺層面的講一講。因為,這個趙員外與魯智深的"開悟"大有關聯。
魯智深是趙員外送到五臺山做和尚的,第一次大鬧五臺山,起因是趙員外經常送酒送肉給花和尚吃。幾天沒送,魯智深口裡淡出鳥來,便走出山門,在半山亭搶了一桶酒喝,然後,醉打了文殊院僧眾。
這次鬧事,智真長老訓誡了一番這個攪擾山門的師弟,魯智深也應承再也不敢了。看看魯智深開始規矩起來,趙員外又把他召喚下山。
書中寫道,五臺山忽然暴暖,正是二月天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意味著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故事就發生在宣和元年(1119年)的二月。為何?
天氣很好,花和尚難得的去看風景。正當魯智深為五臺山的風景喝彩時,山下傳來了鐵匠鋪“叮叮噹噹”的聲音。這個聲音便把魯智深勾下了五臺山,來到一處市井。
魯智深先到了一家鐵匠鋪,這家鐵匠鋪寫得很特別,隔壁是“父子客店”,“父子客店”說的就是北宋的最後兩代皇帝。因而,鐵匠鋪掌櫃的便是“待詔”,可不就是跟皇帝很近的“待詔”嘛。
魯智深在鐵匠鋪定製了六十二斤禪杖,這個原本沒有特殊意義的數字,被施耐庵隱寫為自嘉佑三年(1058年)“誤走妖魔”到大鬧五臺山時,正好是六十二年。因而,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其實就是隱寫的宋徽宗於宣和元年正月下“革佛詔”革佛的歷史。故此,“父子客店”隔壁的鐵匠鋪便是“待詔”了。
魯智深定製了禪杖,便來到市稍酒店,美美的吃了一頓狗肉,懷揣了一條狗腿,大鬧了五臺山。
狗,也是隱寫的趙員外,即屬狗的宋徽宗。魯智深難道不是做了宋徽宗革佛的“狗腿子”嘛?
因而,魯智深的開悟,絕對不是在浙江坐化,而是反叛了趙員外。
因為魯智深的開悟,這才發生了“單打二龍山,雙奪寶珠寺”的故事。趙員外有七寶村,霸佔著佛門七寶,魯智深便打下了他的寶珠寺,做了草臺方丈。
魯智深在皇家寺院見習了智真“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這一切,都是“遇林而起”。
“遇林而起”是什麼意思很多讀者為這句偈子爭論不休,到底是遇到林沖,還是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魯智深便“起”了呢?而且,從文字中解讀,魯智深遇到林沖或者救林沖,導致了逃亡江湖,大相國寺的職事僧人是徹底無望了。這難得是“起”?分明是倒了血黴呢。
實際上,“遇林而起”並不單指一人或一地,但凡魯智深見到“林”,都意味著要“起”。以題主的問題來講,魯智深遇到“林”就開悟,而且,不斷的“開悟”,直至修得正果。
那麼,魯智深遇到的第一個“林”是哪兒呢?毫無疑問,就是赤松林。
魯智深前往大相國寺的途中,因飢餓被瓦罐寺的崔道成、丘小乙打敗,奔逃到赤松林,遇到了九紋龍史進。九紋龍絕對是真龍,除了隱喻北宋九代皇帝外,還有南宋第一代皇帝趙構的隱寫。在赤松林遇到史進,魯智深便開悟了。
上文提到,大鬧五臺山隱寫了宋徽宗的革佛曆史。在這場歷史上最陰險的革佛運動中,佛被降為道教的大覺真仙(吳承恩以此隱寫了孫悟空的師父),僧人一律比道士低一等,要稱“德士”,要入道學,稱姓氏。所以,生鐵佛的名字就叫“崔道成”,是宋徽宗異化、歸化佛教的怪物。
魯智深殺了崔道成,火燒了瓦罐寺,反叛了宋徽宗,這就是“開悟”了。
遇見林沖之前,施耐庵先做了鋪墊,這個鋪墊就是非常著名的“花和尚倒拔垂楊柳”。楊樹、柳樹本來就是一種樹,魯智深也確實只拔了一棵樹。文字看似為回目的對仗而重複,實則隱藏著“遇林而起”,寫的就是個“林”字。
原本,智真長老是打發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掛搭,謀一個職事僧人做。智清長老不明白師兄的意圖,故意糊弄打壓這個遠道而來的師弟,蒙他去看菜園子。其實,看菜園子也是一處伏筆,魯智深的正果還與“菜園子”張青有關。
十字坡前有棵大樹,叫做大樹十字坡,也是與“林”相關。但是,獨木難成林,花和尚要見習正果,做寶珠寺的草臺方丈,必定得天罡地煞聯手才能實現。二龍山寶珠寺,隱伏著智真長老預言的魯智深佛道兩家的正果。
回過頭來說,魯智深若是按照智清師兄的糊弄,沒有遇到林沖而繼續幹下去,是絕對不會有正果的。所以,因為林沖,引發了野豬林的故事。同時,因為在一片松林(照應赤松林)邊打斷一顆松樹,引出了林沖出賣魯智深的故事。
林沖絕對是出賣了魯智深,這是不需要爭議的事情。假如不是林沖的出賣,魯智深便不會有出逃孟州遇到張青,然後“遇山而富”。
實際上,梁山最富有的人就是花和尚魯智深,他可奪佔了皇家寺院所有的寶物呢。
魯智深但凡遇到“林”,便要“起”。追求正果的途中不斷開悟,徹悟,是魯智深曲折的故事歷程。因為不斷的“悟”,所以,花和尚魯智深成就了智真長老所預言的正果。
那麼,魯智深的正果到底是什麼呢?
魯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智真長老準備剃度魯達,五臺山所有僧眾都表示反對,勸諫長老,不要剃度這個一臉兇相的人。為了平息眾議,智真長老燃了一炷香,上禪椅入定雲遊。
智真長老一定是去了道家紫府,得知魯智深日後必定要上應“天孤星”。所以,一炷香之後,便對僧眾說:此人上應天星,日後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什麼是“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呢?就是說,五臺山所有的僧眾,除了智真長老自己外,正果都不及這個一臉兇相之人。因而,智真長老不僅果斷的剃度了魯達,還賜法號智深。智深與智真平輩,如果再說遠點,就連東京大相國寺的智清長老,正果也不及花和尚。
智真、智清、智深,明明就是師兄弟。然而,續書作者根本沒有搞懂施耐庵的意思,瞎說智真在五臺山再次見到智深時,卻叫他為“徒弟”。因而,瞎編了魯智深的正果就是“圓寂”。這不是胡鬧嘛。
智真長老從來就沒有把花和尚叫徒弟,也從來沒把他叫“魯智深”。因為,入了佛門,就是釋家弟子,怎麼能稱俗家姓氏呢?
所以,“魯智深”這個名字,也是隱含了宋徽宗革佛,僧人要像道士那樣稱姓氏,說“魯智深”是宋徽宗的狗腿子,一點都不冤枉他。但是,施耐庵為何一直把智深寫作“魯智深”呢?難道施耐庵贊同宋徽宗革佛?智真長老也稀裡糊塗的,任由魯智深瞎胡鬧?
上文講了,魯智深“遇林而起”開悟,是反叛了宋徽宗的,整部《水滸傳》(七十回殘本)都是圍繞反對宋徽宗而展開的故事,施耐庵,以及智真長老又怎麼會贊同這個“狗”皇帝呢?
其實,“魯智深”這個特殊的僧人之所以能夠稱姓氏,智真長老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此人“上應天星”,是道家的天狐星,佛家當然要禮遇於他。這是施耐庵寄託在《水滸傳》中的宗教思想:佛道合一。
所以,我認定施耐庵就是一個佛門子弟,魯智深同樣隱寫了一位正果非凡的亦佛亦道的高人。究竟如何,且關注本號不斷解密《水滸傳》。
因而,智真長老不僅預言了魯智深的佛門正果,那就是要取代智清長老,做到皇家寺院——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
從魯智深打死鄧龍(也是一條真龍:渾鄧之龍)的情節看,魯智深必定要在七十回書之後的故事中,以手中的禪杖打殺智清,奪佔大相國寺,與林沖一道抗擊金兵,參加東京保衛戰,一道“京國顯英雄”——這就是施耐庵所寫的終極的“遇林而起”。
因而,魯智深的開悟是“遇林而起”,正果也是“遇林而起”。這就是《水滸傳》中魯智深與林沖故事,也是梁山英雄們的終極結局——他們都將“上應天星”,得成佛道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