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笨人沈老太

    人作為有思維的群居動物,不可能完全不在意別人的意見,但太過在意別人的意見顯然也是不正常的。

    如果像你說的那樣,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整天懷疑自己的決定,那是該好好梳理一下前因後果,找一下對策了。

    為人做事太過在意別人的意見,以至於因此而焦慮不安的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夠愛自己,自尊心太強而自尊太低。

    自尊心和自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自尊是恰當的自我接納和肯定。一個高自尊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樂於彌補和訂正,也看得見自身的閃光點,敢於自我肯定。

    自尊心則是要求別人認同和肯定自己,一個高自尊心的人如果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和肯定就焦慮不安,甚至痛苦難當。高自尊心的人一方面要求別人認同和肯定自己,另一方面對自己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反而沒有什麼底氣和信心。明明是優點和長處,一經別人的否定他自己就慌了,也跟著否定起來,結果長處也成了短處,正確也成了錯誤。

    要想改變過度在意別人的意見,因別人的意見兒成天悽悽惶惶的這種現象,應該從接納和愛自己開始。先找出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能提升和彌補的就儘量提升和彌補,如果自己力所不及,那就平靜安然的接受它。經常由衷的對自己說:“我愛這樣的自己!”為人做事的時候,儘自己的能力做好。事情做完之後如果能得到別人的讚美那是最好,如果別人給出了否定的意見,那就冷靜的分析一下孰是孰非?如果從心裡認為對方確實是對的。那就欣然接受,如果還是不能統一,那就堅持自己的主張,別人愛咋咋地。

    認真做自己,好與不好我都安然。

  • 2 # 小肉粽爸爸

    你想一想你的一生活給誰看 曾經我也很在乎我身邊人的看法 不願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對自己的過錯耿耿於懷 但是 多年過後 和舊友相聚 這曾經令自己不堪入目的黑歷史 竟是如此珍貴的交集 人生啊 多犯錯誤才能成長 再說 別人的看法一定對嗎 說到底 只是自己對自己不滿意罷了 但是標準為什麼是別人的眼光? 就問問自己 你敢不敢異於他人的時候 堅持自己的節奏 你活給自己看 你想一想你的一生活給誰看 曾經我也很在乎我身邊人的看法 不願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對自己的過錯耿耿於懷 但是 多年過後 和舊友相聚 這曾經令自己不堪入目的黑歷史 竟是如此珍貴的交集 人生啊 多犯錯誤才能成長 再說 別人的看法一定對嗎 說到底 只是自己對自己不滿意罷了 但是標準為什麼是別人的眼光? 就問問自己 你敢不敢異於他人的時候 堅持自己的節奏 你活給自己看

  • 3 # 五歲的小仁英

    下面是我的個人經驗:

    我從前也是這樣的,對別人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是很在意的。有時候,很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個微小的舉動,心裡會瞎想很久很久。

    之後,我遇見了我的導師,我跟她表達說,我看到我的朋友這樣子這樣子,我有點難受。很令我意外的是,我本來就感覺有點難受了,我導師並沒有安慰我說“沒事,沒事,……”之類的。

    而是跟我說了一句,放下自己,為所當為。這個聊天過程講的主要內容就是,我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試著把自己的地位放低一點,會比較好受的。

  • 4 # 添添vlog

    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在意過別人的意見或者看法,但是如果經常、過分地在意別人的看法,那這就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那麼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反思一下。 第一點。你要記住為你提供意見的人,只有兩種人。第一種是他經歷過很多事情,他給你的意見都是基於他自己的過往經歷和人生體驗的,但是每個人的思維和每個人所處的年代是不一樣的,這就好比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難道你非得要為這一百個不同的讀者和一百個不同的意見來分對錯嗎?第二種是他的經歷甚至比你還少,他給你提供的意見也都是道聽途說的,他自己也不知道對錯。所以,你確定你還要因為別人的意見而懷疑自己嗎? 第二點。懷疑自己就是沒有自信心的表現,而沒有自信心是因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接受自己。那麼想一想,一邊是你自己放棄了自己,另一邊你又渴望別人來打救你,這不是徒勞嗎? 第三點。煩躁和猶豫是因為渴望成功,但卻又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想一百遍的事情不如做一遍來得深刻,很多事情,等你想完的時候別人已經做完了。所以,與其花時間在這裡焦慮,不如現在就背起行囊,說不定,下一個成功的人,就是你! 最後,我想告訴你,學會接受自己比什麼都重要,你就是你自己,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自己的人生,自己說的才算。你覺得?

  • 5 # 黑夜傳說house

    這種過於在意他人的意見,容易受他人言語左右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童年時期受父母掌控,按照父母的意願成長,導致他們缺少了自我探索的過程,表現出來的就是這類人缺乏自信,容易受他人意見影響。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和判斷。班杜拉將自我效能感與自信聯絡起來,他說:“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與自信呈正相關關係,而從小被父母包辦一切的人孩子,父母經常幫助孩子完成對他來說非常困難的事情。試想一下,一個孩子16個月化解一個挫折的難度與他成年後要解決的困境,哪一個難度大些,答案很明顯是後者。

    父母破壞了孩子探索的過程,導致其自我效能感低,長大後自信心差,容易被他人意見所左右。

    對於這類人來說,如果要尋求改變,就要從意識層面和行動層面控制住自己,意識層面根深蒂固,可以先從行動層面開始。

    做事情前,自己先獨立思考,明確自己的方案,如果他人的意見沒辦法讓你直接改變想法,只會讓你徘徊和困惑時,不斷告訴自己堅持自己的方案,堅持己見,據理力爭,不怕與對方發生衝突。

    一次次去努力抗爭,堅持己見,透過完成一次次工作來提升自我效能感,強化自信,最終達到意識和行動層面都不受對方左右。

  • 6 # 怦然心動的時光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一些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有時候別人有一丁點疑義時,都會否定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其實,生活中別人的意見只是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也只能表明他們看問題的方法和切入口不同而已。真正做決定的是你,只要是經過自己深思熟慮的思考,選擇適合自己的正確決定,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

    我記得看過一本書,這本書裡講了一個老人、一個小孩子和一頭可愛的小毛驢看花燈的故事。故事開始是小孩子騎著小毛驢,老人在旁邊跟著走,可是路人看見了就說:“這個孩子,真不懂事,讓這麼大年紀的老人在走路,自己倒騎在小毛驢身上,真是不孝。”兩人聽到了,小孩子感緊跳下小毛驢,讓老人騎上了小毛驢。走了不遠,他們又聽到路人說:“這老頭,真狠心,讓這麼小的孩子走路,自己卻騎上小毛驢,真是太不像話了!”這可讓老人和小孩犯了難,這到底應該怎麼走合適呢?最後,乾脆誰也不騎了。這時候,又有人說:“有毛驢不騎,真是奇葩呀,可憐可憐。”哎,你說不就看個花燈嗎,怎麼這麼難呢?

    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主見,都要權衡自己決定的利與弊,然後,再做出最適合的、最正確的決定。不能光聽他人的意見與想法,那隻能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 7 # 心理諮詢師小施

    過於在乎別人的意見表明你的自我較弱,內心沒有形成一個穩定、安全的自我。只有依賴別人,才能確定自我的價值與存在。

    一、培養愛好,建立自信;

    過度依靠他人是因為在自己身上沒有找到閃光點,所以結合現實的實際情況,在經濟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培養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這個過程中,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樂趣,當達到一定的程度後,用興趣去創造財富,慢慢地建立自信,穩固與現實的聯結。

    二、迴歸內心,找尋自我;

    不過度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感到焦慮不安時,選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運動來緩解情緒;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是歷史、心理類的書籍,在書中再次體驗自己的內心世界,逐漸形成自我的概念。

    三、及時覆盤,察覺情緒。

    每天用一點點時間來回憶自己的一天,記錄自己有什麼樣的情緒,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有此情緒。日復一日,你會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成長了起來。

  • 8 # 5分鐘心理

    如果改變你的思維方向,你就不會煩惱和猶豫了,過於在意他人的意見,等於你尊重他人的意見,我們可以將“過於在意”,變成“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將“內心懷疑”變成“仔細分析”。這樣既能採納到他人更好的意見來完善自己的決定,又能夠使自己增強辨別的能力增強對自己決定的自信。

    其實你只要稍加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向,你所表現出的就是一種很好的心態,人無完人,每當我們做一項決定的時候,確實存在著對與錯的結果,任何一個人所做出的決定都未必是完善或正確的,但我們能夠得到他人的助力,也就是給我們提出的建議或者觀點的時候,我們如果認真去傾聽極有可能對我們是有幫助的。

    許多時候,我們都會認為,在我們做出一項決定的時候,如果聽取了他人的建議或者意見,就好像我們自己沒有對這項決定的能力似的,懷疑我們的自信,內心不夠堅定等,甚至貼上標籤是否自己心理出現了問題,尤其是對自己的決定產生懷疑的時候更會責備自己,如果你自己想的話,你能產生懷疑的問題,未必就沒有問題,或者說你的決定不夠完善,或者完美。

    一個人對任何事情產生懷疑的時候,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因為不論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真正的面面俱到都想到了是很困難的,每一項決定多少都存在著它的瑕疵,如果我們能夠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勢必是一種幫助,我們應該對待他人的意見,抱著謙卑的態度,這樣你就會能夠得到更多人給你提供的無償幫助。

    其實人的一生的知識,除了在課堂書本上學到的,還有就是實踐中得到的,另外一種就是你無意識當中學到的,比如在你人際交往過程當中,別人的言行舉止和做一些事情的方式方法,如果你認真的去觀察,你可能都能學到比較實用的東西,而應當注意的是,當你在無意識當中學到的東西和實踐當中得到的東西,多數都是應用性很強的知識。

    當然不論是什麼樣的人給你提出的意見,你只要仔細的去分析,這個意見對你所做出的決定,究竟能不能完善你的決定,透過你的分析,你又可以認識到哪些意見是善意的,哪些意見是惡意的,如果是善意的,我們完全可以將別人的意見容納進去來完善我們的決定,如果這個意見帶有惡意,那麼我們就可以肯定我們的決定絕對是正確的。

    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改變你思維的方向,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不僅能夠學到很多知識,更能完善自我的能力,並要增強自我仔細分析的思維,這樣你能夠辨別出錯與對,好與壞,適合和不適合你的任何事物,無形中你就強大起來了,在生活、學習和工作當中,他人所提供的無償幫助(意見或建議),一定要謙卑的接納,才能讓你在成長過程中少走彎路,少受挫折,爭取把每一項的決定都做到完善和正確。

  • 9 # 心理醫生張彥平

    我只能說,你的“自我”太弱小了。

    在心理學中,“自我”和“自我意識”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就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判斷與評價。

    越是小孩子,往往越沒有“自我”,老師表揚他,可能會高興一整天;而一旦受到批評,則會鬱悶好幾天。

    因為他的自我建立在受外界肯定與否定的基礎之上。

    而越是自我強大的人,是不會過於在乎他人與外界是如何評價自己的。

    “老子就這樣!”

    不會因為別人說自己好就洋洋得意:

    “我沒有你們說得那麼好。”

    也不會因為外界的非議就糟心和難過:

    “我也沒有你們說得那麼不好。”

    這才是真正的“自尊”!

    而你的狀態不過是“他尊”而已,即:

    過於在乎他人的看法與評價,並因此影響到了自己的心情和情緒,這是典型的“他人取向”。

    那麼,如何建立“自我”呢?

    分析一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

    當你把這一切“兼收幷蓄”的時候,最終是對自己持一種“肯定”的態度。

    當外界不理解你的時候,自己理解自己;

    當外界不欣賞你的時候,自己欣賞自己。

    當然,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而成長,是痛苦的!

  • 10 # 一直溫柔對待生活

    曾經我有一個知己,她研究生畢業,在臺資企業上班,和自己相愛了十年的老公結婚,有一個女兒。旁人對他們的生活甚是羨慕,按理說這樣的女孩子應該覺得很幸福才是。

    即便這樣,她也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和婆婆關係不好,很自卑,她其實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什麼事盡善盡美,等到十足的把握才會行動。

    所以你看,我們每個人其實或多或少的有自卑傾向,只不過是程度深淺不同罷了。

    我們為什麼會自卑?這個有太多的成分在,比如長期以來身邊人對自己的否定,身份的焦慮和自我認知不夠。

    你說自己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一旦無法達到別人的預期,就會覺得自己很差勁,一直想著這個事情,非常難過。

    也許從小生活的環境對你要求過高,或許是一次考試,又或許是你平時做的每一件小事,總之,只有你把這件事做到位了才能得到相對應的愛。

    就像我們所有人同樣會面對的問題,考試考好了,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臉色就會好很多,一旦考不好就會遭受指責,批評甚至言語上的攻擊,比如你看看別人家的小孩。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我認知系統,這個系統從哪裡來?也就是我們的童年,畢竟我們在很小的時候是沒有一個自我認知的,我們透過外界環境對自己有了一個瞭解,也就是外界評價。

    長大後,如果過分依賴這樣的評價,就會失去自我,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安全感低,自我價值感低,自卑等等都會侵蝕著我們的身心靈。

    那麼我們該如何擺脫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呢?

    1.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人無完人,優點與缺點必然是並存的,有快樂就有悲傷,有自信就有自卑,有外向就有內向。你說她們有好壞之分嗎?未必如此,內向的人一樣有它的去處,不是嗎?常常內向的人反而更能有所建樹,因為她們懂得隱忍,懂得蓄勢待發

    2.培養一門喜歡的技能,注意是喜歡!(當你做著這件事時,即便沒有金錢和正向反饋的支撐,你也覺得快樂)

    這個是重中之重,再多的信念沒有行動的支撐都是紙上談兵。

    我個人比較喜歡書法,當然一開始我並不知道我會喜歡上它,後來通過幾個月的練習,我發現我特別享受那種安靜,輕鬆,快樂的感覺。只要練上字,我就會覺得很快樂,哪一天不寫就很不舒服。你也可以嘗試去挖掘這樣的一種東西,當你找到了一定會有同樣的感覺。

    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僅會吸引同頻的人,自我認同感也會不斷外擴。相比一時外界的正面反饋,內心的自我驅動力和價值感自我實現來得更為持久。

    自信與否歸根結底就是外界反饋與自我認同的比較,當外界反饋遠遠超過了自我認同,就會陷入自卑。只有外界反饋與自我認同不相上下或者自我認同遠遠超過了外界反饋,才不會過分自卑。

    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著頭無法前行的,是自己畫地為牢。擦掉自己設下的圈套,抬頭看看敞亮的天空,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比自卑更重要的事等著你去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乙型肝炎病毒的壽命是15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