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廈門滋晨教育
-
2 # 桃姐說pikomonkey1
1.情緒管理能力
語言暴力深層次的原因通常是情緒管理能力。父母說出傷害孩子的話,一般都是情緒失控的情況下。情緒上來了,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一通發洩後意識到錯誤又開始後悔。但下次再碰到類似情況又是一個惡性的輪迴。
解決的辦法是父母加強學習,學會控制自己的識別、控制、改善自己的負面情緒!
2.在情緒平穩的情況下,也有語言暴力。但多半父母沒有意識自己無意間的話卻傷害到了孩子。比如:“別人家誰誰競賽得了什麼獎,你知道嗎?”或許您只是在跟孩子交流一下資訊,如能因此敦促孩子上進就更好!但您卻沒想到孩子聽見的是“別人家的孩子,又是別人家的孩子,你什麼時候能注意一下我呀?”這種無形的傷害是我們沒想到的,尤其是對自卑的孩子更為突出!
您發出來說明您已經意識到,這已經比很多父母都更優秀了。
-
3 # 大紅媽媽大本營
1、父母先想一想自己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的哪些話最刺傷你。刺傷你的話,你再說給孩子,也一定會刺傷孩子。
2、減少無厘頭的評價,無論正向的還是負面的。比如,今天家長情緒好,看到孩子做了應該做的事,也誇一句“你真棒”,情緒不好,孩子無意間犯了錯誤,也罵一句“你真蠢”。
3、儘量減少把孩子做的事情和父母的情緒結合起來。比如:“你考試得了100分,媽媽真開心!”“怎麼把碗打碎了?媽媽好傷心!”長此以往,孩子會想辦法討好家長。
4、不要碎碎念。孩子做錯了一件事,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家長最好就事說事。碎碎唸的過程中,會放棄理性,翻出孩子以往的一些短板、錯誤,無意中對孩子已經實施了語言暴力。
-
4 # 六維視角
好的原生態家庭,是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那麼從小經歷語言暴力的小孩,自制力差的小孩,很容易在跟小朋友玩的時候,變成老師家長的頭疼份子,打架鬥毆甚至演變成未成年犯罪。更有的因為本身遭受語言暴力的家長素質不高,放任小孩造成影響很大的,家長為女兒出頭殺死搗蛋的男同學事件。一下子毀了至少2個本該幸福的家庭。當然,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接受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比我們出色,我們本身可能存在上一代語言暴力的影響,自身也不經意的存在毛病。
那麼,我們可以這樣做,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堅持學習,言傳身教,對於那些本身不良的語言習慣堅決改正,本身只有家長思想上面站在高度上了,那麼才有可能避免孩子學習自己的語言暴力,家長更要注重語言質量,因為言者無意,聽著有心的教訓常常發生,更何況孩子正處於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
其次,家長要注意孩子的語言表述變化,現在的孩子學習能力很強,可以說語言無時無刻發生著,那麼很多孩子很容易去聽去學,但是孩子並不清楚那些語言是否會傷害別人,很多都是學著好玩的,這個時候作為父母一定要及時制止並進行糾正,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往往孩子真正受到語言暴力的,就是生活的小事。
再次,作為父母要避免孩子承受語言暴力,一定要從孩子的思想上進行教育。讓孩子能夠對不良資訊進行杜絕。
總之,語言暴力可以說無處不在,但是堅持好的方向,教出的孩子一定不會太差。
-
5 # 想你就寫信123
一、家長不宜說孩子哪些事
家長和孩子交流時不要說的事情
1、丟臉的事情
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發生各種丟臉出糗的事情,這是由於孩子的經驗不足或者熟練程度不夠 ,因此,對於孩子自身來說,這本來就是一件傷心的事情。如果家長拿孩子丟臉的事情來說,只會讓孩子感覺更加尷尬,自信心受到損害,甚至感到自己備受他人嘲 笑,所以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是不好的。
2、做不好的事情
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行為能力和智力水平也會有區別,可能有些孩子很早的時候就什麼都懂的,可是有些孩子卻發育比較遲緩的,所以別人會的東西,自己孩子卻總是學不會。家長不可以拿孩子總是做不好的事情來說, 這樣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對孩子以後的成長造成傷害。
3、隱私的事情
大人有自己的隱私有自己的秘密,小孩子也不例外,他們也有想要藏在內心深處的小隱私。但是,如果家長總是拿孩子的隱私事情來說,那麼這會使孩子對家長失去安全感,而且自尊心也受到傷害。
4、被打罵的事情
孩子犯錯,家長就應該適當懲罰並且正確引導教育,這樣才能起到知錯認錯改正的作用。但是如果家長總是把孩子被打罵的事情拿來說,那麼會讓孩子感覺更加難受,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產生叛逆心理。
二、家長該如何尊重孩子
家長教育孩子,同時也要懂得尊重孩子,雖然孩子的年紀小,但是他們也是有感情的動物。如果家長不尊重孩子,孩子的自尊受到傷害,那麼不僅不利於 孩子的成長髮育,還會影響親子間的關係。因此,家長要懂得正確尊重孩子,平時多放下身段傾聽孩子的訴說,不要對孩子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樣才是尊重 孩子的做法。
-
6 # 誠佑爸爸育兒分享
父母如何避免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你有哪些好辦法呢?
在我看來語言暴力比肢體暴力傷害更深!我認為家長要做到以下3點:
1、家長要有耐心
孩子和成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對於孩子而言行為的標準也不同,不管孩子做錯了什麼,說錯了什麼,孩子都毫不知情,因此家長要冷靜,有耐心的詢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並解釋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怎樣做才是對的,比如,孩子不不聽話、不好好吃飯,我們要心平氣和的問孩子怎麼了,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時不時哪裡不舒服?時不時不和胃口等等,而不是一頓批評指責,更不能直接就是一巴掌。
2、家長注意說話方式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最好的批評就是表揚,如果孩子做錯了什麼,家長應以正向語言對孩子進行適度的表揚或批評,不要拐彎抹角、冷嘲熱諷。表揚時,家長可以直接說“今天你進步了,媽媽很高興!”而不是“哎呀,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寶寶竟然會自己穿衣服了!”批評時,家長要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你這麼做是不對的,媽媽更喜歡愛衛生的寶寶。”而不是“你看你怎麼會弄得這麼髒呢?唉,你這孩子太不講衛生了。”特別是孩子屢次犯同樣的錯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口上積德,有的家長會說孩子“狗改不了吃屎”這種話必須杜絕。孩子是敏感的,他們能從每句話的語氣、語調中感受到愛或是不愛,所以請家長在和孩子說話時“口下留情”。
3、家長要控制情緒
家長如果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很容易讓孩子直面“語言暴力”。“別煩我,回家也不消停,是不是要累死我啊?”“你是不是要氣死我啊?我這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啊!”面對這些埋怨,孩子百口莫辯,無所適從,因為他們還不能理解父母話中的深層含義,他們只會覺得父母很討厭自己,不愛自己。所以,家長要避免把生活、工作的負面情緒帶到孩子面前,更不能把矛頭轉向孩子。無由來地承受家長的抱怨和侮辱只會造成孩子心理的失衡。 其實孩子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經驗較少,自制力較差,難免會犯一些成人看似低階的錯誤,甚至屢教不改,一錯再錯。這時,家長不要強逼孩子,應該多些包容和理解,放慢腳步,耐心等待孩子的自然成長。只要是不威脅自身和他人的嚴重錯誤,家長都應予以包容,以正常的心態對待之,切勿將孩子的錯誤放大,惡言相擊。
-
7 # 好孩子成長線上
這是一個很有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問題。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時候是終身的。
分析:父母之所以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是因為那一刻被“情緒綁架”,理論上說就是情緒阻斷邏輯思考中心。 情緒的產生比邏輯思維快8萬倍。
“情緒綁架”的存在並不意味著我們對這種“瞬間無意識支配行為”束手無策,其實只需6秒鐘——在這個時間裡丘腦阻斷的資訊就會傳送到腦皮質,相應的邏輯思維分析也就被啟用。
“衝動6秒鐘”非常有實踐意義。比如,有許多衝動自殺的人,如果有人在他衝動的六秒之內阻止他,悲劇就不會發生了。當你被孩子氣得發瘋時,如果我們能默默地數六個數,那些口不擇言傷人的話就不會說出來了,避免了對親子關係的傷害。
解決方案:1.等待6秒鐘。
根據“6秒鐘國際情商研究組織”的觀點,最簡單的轉移情緒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情緒到達頂峰即將爆發的時刻再等6秒鐘。
(1)當情緒激動時,深呼吸,停頓十秒。
(2)當情緒激動時,離開引發情緒的現場,轉移注意力。
(3)在親子衝突強烈時,不做決定。
(3)培養三思而後行的行為風格。
2.學會“肉夾饃式”說話方式。
人的情緒和環境有關,而環境和內心有關。
如果人和人之間說話用肉夾饃的形式,上面下面的餅是鋪墊,中間的肉才是講話的實質。每一次的語言表達就像吃肉夾膜一樣,把美味的臘汁肉也吃進去了,但是也吃了餅,形成一個完美的結合。
例如,媽媽回來了,媽媽把門一開,看見她家上初中的小女兒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鞋子是左邊一隻右邊一隻,書包和衣服胡亂的扔在沙發上……所以媽媽一看這幅景象就生氣了,一開口就是:你都這麼大年齡了,要考試了,怎麼現在還看電視呢?鞋子、書包都沒放整齊,書也亂扔,你這還能行,看一會你爸爸回來批評你!
這就是人的條件反射,一回來後就脫口而出,忽視了溝通中的情與理,溝通結果可想而知。
而換成“肉夾饃式”說話方式,又是另一番情景。比如剛才的媽媽,她回來後把門開啟看到那種情況,平心靜氣微笑對孩子說:寶貝呀,回來了,學習很辛苦,累了吧。
這句話就像一股暖流一樣穿過孩子的心田,讓孩子覺得很溫暖。這就是發現孩子的問題後先別忙著批評,應該先拉近孩子之間的距離,讓孩子接納你。接下來再指出孩子的問題就好多了。
接下來媽媽就說了:鞋子放整齊,書包衣服掛起來,可以先做作業,做完在看電視。這樣也是指出了孩子的問題所在,而不是直接指出孩子這不對那不對。現在的孩子心理都比較脆弱敏感。人所犯的錯誤不會因為你的語氣加重減輕而影響錯誤的大小程度,所以用相對正向的方式引導就比較好了。
-
8 # 格凡大叔
語言暴力有時候應該比體罰小孩更具殺傷力,它會持續紮根於小孩幼小的心靈,能伴隨ta的整個成長過程!影響行為方式,從而觸發性格的不穩定形成。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不僅避免了對小孩的傷害,而且更好的建立了彼此間信任,修繕相互之間大眼瞪小眼的尷尬!
首先,樹立好榜樣。小孩在一定程度上是家長的一面鏡頭,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也能客觀的反應了家長自身行為對小孩的正影響或負影響。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會讓小孩對你由衷的產生敬仰和崇拜,ta也更願意和你溝通交流。很多事就是缺乏交流而造成誤解或偏差,從而誘發不好事件的發生,譬如本話題所說的暴力語言。
其次,控制情緒。情緒控制是一個人的情感修養。家長作為社會人,來自於生活、工作及情感等各方面的壓力,很容易因為一點事就一觸即發,特別是面對小孩學習上的問題,那更是隨時上戲。什麼壞的、不好聽的人身攻擊,人品攻擊滿嘴跑火車。總覺得氣往小孩身上發是天經地義的事,這就產生了兩類結果:一類是家長贏了置之不理,親子關係惡化;二是家長贏了,但內疚剛才的行為。不管哪一種久而久之就會在小孩的心靈上烙下印痕,這都不是身為父母期盼的結果!
最後,理性引導。小孩天生單純,是一張白紙,你可以畫太陽、畫花草、畫鳥兒;也可以畫烏雲密佈、傾盆大雨、雷電交加;既然ta是你們的作品,那就得用心去畫、去精心打造、去慢慢雕琢!
-
9 # 侶遊愛美食
對孩子語言暴力,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冷漠,仇視和自卑心裡
因為父母與子女的親情關係,血緣關係,往往讓父母忽略了孩子的心裡成長,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父母,應該說首先要尊重孩子,言行之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位置,想問題看問題,尊重孩子的感受
因為父母和孩子特殊的群體關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愛。孩子最看重的就是父母對他的愛,因為愛是最偉大的力量,感動是最強大的武器。風可以讓一個人把衣服穿的緊緊的,只有Sunny的溫暖可以讓一個人脫掉外衣,敞開心扉,和別人進行心❤的交流
-
10 # 古韻淳風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父母自身的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暴力,大多數是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往往是恨鐵不成鋼,所爆發出來的無名之火,造成無法控制。
為人父母者往往認為,我在外面工作非常忙,壓力非常大,為了家和孩子操碎了心,孩子還這麼不聽話,所以想用嚴厲的語言去規範和校正孩子的行為。
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追根溯源,造成現狀的責任主要在父母,其次在孩子。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簡要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平時沒有注重對孩子興趣的培養。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你愛看電視,他跟著學看電視;你愛打遊戲,他跟著愛打遊戲。反過來,如果你愛看書,他也會跟著養成看書的習慣!
所有,培養孩子興趣是為人父母,做好孩子教育的第一步。
二、沒有注重與孩子進行溝通。
人與人交流,溝通至關重要!哪怕與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要善於傾聽孩子的傾訴,瞭解他的想法,儘早發現他的思想傾向,透過循循善誘,慢慢進行引導。不要想當然的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說什麼就應該聽什麼。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思想個體,特別是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處理不好,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有的甚至於發生悲劇!
我自己教育孩子,也是望子成龍!但是,我有個底限,即使孩子不能成材,有太大出息,至少不能成為對社會有害的人!
因此,我給孩子的家訓是:善念隨心恩萬物,傳承厚道待他人。
-
11 # 愛好手工的竗竗爸爸
我來說說我的想法
首先,能不用語言暴力就不要用,這方面對於孩子的傷害是不可否認的,一個成年人被別人語言暴力了,哪怕心理承受能力再強,也會留下一定的陰影,何況是小孩呢。
然後說說治癒和修復
這個要分一下,從事情起因發展來分
是什麼原因導致語言暴力的
是孩子犯錯了?那麼這個犯錯(這裡說的犯錯是孩子主觀上調皮導致的,而不是一些客觀原因,或者他認知不足導致的),如果是這樣,那麼等時間過去一點時間後,先和孩子道歉,因為你的行為也是不對的,道歉好之後,和孩子說明他錯在哪?不要因為孩子小,不懂事,就不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對話者,你不教,他怎麼成長?哪怕孩子還不懂,但是潛移默化的,也會慢慢想明白。
如果是孩子無心犯錯,就是他本身都沒接觸過的東西,你沒和他說過,他怎麼知道,比如他習慣用奶瓶了,你突然給他一個杯子,說,慢慢喝哦,但是他就是控制不好,一下用力過猛,全撒了,你這時候如果責怪他,那就是不對的。這種情況下,首先也是道歉,然後將心比心的和孩子聊,說明你生氣的原因,並且把之前的錯誤給孩子解釋一遍。
對待孩子,沒有什麼良方,主要就是時間和愛心。
-
12 # 是琳HFC家庭教練
首先,將孩子當大人平等的來尊重和看待。試問對著一個大人,你會隨意進行語言攻擊嗎?
其次,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給外人,對自己最愛的家人卻反而容易“關心則亂”或者“本色出演,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很多話不經大腦思考就脫口而出也不考慮聽者的感受。一看到孩子做的不好做的不對,就開始劈頭蓋腦的說上了。試問將心比心,這樣的語言暴力或者語言攻擊,換做你自己,能接受嗎?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碰到這樣的情況,下次可以請先管住嘴,如果需要的話可以深呼吸甚至先暫時離開冷靜下,能思考之後再回來。
最重要的是碰到這種情況時,千萬記得多聽孩子說、多關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去灌輸自己的觀點。當一看到孩子碰到問題、或者做的不好、訴說困難或痛苦時,千萬不要下意識的去評論、指導或者開導孩子,而是首先要多注意傾聽。語言暴力、語言攻擊其實都是我們家長自己的情緒沒有管理好,沒有接納我們自己、管理好我們自己,被外在孩子的行為激發而發作。甚至即使沒有暴力語言,哪怕一上來就指導、開導孩子,沒有傾聽,其實也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不接納、不認可,因為耐心傾聽這種行為是對孩子情緒的接納,當然也是對我們自己情緒的接納。如果孩子在父母這邊都得不到信任,試問他的自信心從何而來?
這些觀念和做法的改變,一上來可能會很難改,所以記得“管住嘴,先聽孩子怎麼說”。
再下一步,在能夠心平氣和的學會傾聽後,可以試著和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透過一些問題來幫助引導孩子來自己反思這件事情有沒有更好的做法。這也有一些方法可以用來實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聊我,我們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回覆列表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家長輔導作業時一邊輔導一邊罵,這不叫愛。跟愛相比,我覺得這更像是家長對孩子一種潛意識的控制慾。用語言暴力來樹立我在你心中的“權威形象”,用大吼大叫讓你害怕我從而乖乖聽話。但家長們有沒有想過,這種“愛”只會讓孩子更加地膽小、懦弱!
家長們應該避免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而如何做呢?
1.家長們應該先想一想自己一時之間的口舌之快,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內心傷害?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換做自己聽到了那樣的言語內心是怎樣的?自己能忍受得了嗎?
2.可以透過和孩子對等溝通,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物品。
3.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可以嘗試數數。平復自己的心情,找到替代語言暴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