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東方,慕容,尉遲,南宮現在幾乎沒聽到過,是真的沒有了,還是我孤陋寡聞
12
回覆列表
  • 1 # 食人雅會

    時代在發展,姓氏也是在發展的,很多姓氏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有許多姓氏經歷了從有到無的過程。基本上,每個姓氏的出現同事,都會有一些姓氏消失。

    現在中國的大多數姓氏都是從上古三皇五帝,中古西周文王傳下來的。有的是因為以封地作為姓氏,有的則是以封過作為姓氏。在最初的姓氏發展過程中,單姓佔據了大部分,複姓的數量比較少,大多是小數民族的姓氏。

    提主所提到的東方,慕容,尉遲,南宮這幾個複姓現在依舊還有,但是由於單姓人群太多,一把花生米丟進大海里面,想要在遇見就難了。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複姓也逐漸變為單姓,比如北魏時期皇族鮮卑族的皇姓複姓拓跋改成了宏。

    所以,現在不是複姓少了,也不是提主孤陋寡聞,而是單姓的人太多了。

  • 2 # 豆子人民藝術家

    就是“複姓改單姓”導致的。

    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改姓,先後有:先秦複姓改單姓,北魏的太和改姓,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改姓。

    許多人甚至意識到不到,自己的姓氏其實原本是複姓。先說先秦時代的改姓,大家看到的複姓東方、西門、季孫等,後來都省著喊了。複姓東方的就姓方了,複姓西門的就姓門了,複姓季孫的就姓季了。還譬如南宮,省略一字而姓宮。當然了,複姓改的單字姓,有些本身就是別人的姓氏。

    春秋時期就有姓宮的,南宮是南宮,宮是宮,是不同的姓。但後來南宮改姓為宮,兩個不同家族也就成一個姓了。

    圖:《十全九美》中的南宮燕

    東漢魏晉以後,五胡十六國的各部落,帶入了大量複姓,如賀蘭、拓跋等。等國家安定以後,北魏孝文帝就下令讓這些胡人姓改漢姓。除了賀若、長孫等少數姓氏外,其餘一律改漢人姓,將近改了一百多個。

    原本他們的姓氏都是兩個字或三個字,到這時候就成單姓了。

    譬如:

    紇骨氏改姓胡

    伊婁氏改姓伊

    丘穆陵氏改姓穆

    賀蘭氏改姓賀

    勿忸於氏改姓於

    他駱拔氏改姓駱

    胡古口引氏改姓侯

    烏丸氏改姓桓

    莫那婁氏改姓莫

    尉遲改姓尉

    丘林氏改姓林

    鬱都甄氏改姓甄

    費連氏改姓費

    這個最後的“複姓費連,改姓費”,其實和“複姓費力普斯,改姓費”是一個道理。

    這是誰呀?

    這是歌手費翔啊!

    圖:費翔,父親美華人,本名為Kris phillips,其實是姓菲利普斯(費力普斯),在華語區改漢姓“費”。

    而北魏皇族拓跋氏,則改姓了元。到現在還有不少姓元的,往上推,祖先就複姓拓跋。但也不是所有姓元的祖上都是拓跋氏,也有可能本來就姓元。

    再往後的日子裡,更多複姓也都改成了單姓。譬如慕容改姓慕,獨孤改姓劉或杜。這一時期,中國存在的複姓,有一多半已經被改成了單姓。然而社會上還是有不少複姓,譬如皇甫、第五、歐陽等。有些複姓家族也改了,譬如第五改成了第,歐陽改姓了歐。像歐陽這種,歐姓就和歐陽並存,一直到現在。

    圖:歐弟,本名歐漢聲,藝名歐陽隆基,這個歐陽隆基,就是他的復古名,其實本身他祖先就複姓歐陽。

    圖:歐陽修《望江南》

    接下來就是更加嚴厲的洪武改姓了,大家都知道洪武大移民,也都是強制性的舉國遷徙。洪武皇帝朱元璋是直接禁蒙古姓,並要求漢人也是改多字姓為單字姓。從此,公孫、士孫、叔孫,就都姓孫了。司寇姓司,完顏改姓王。

    如果你檢視蒙古族、契丹族和各色目族的族譜,會發現,在洪武年間,大家忽然集體改了姓。原本的複姓,統統變成了單姓。這證明那時候,改姓的措施是很嚴厲的,也可能是風氣所致。其實到明朝中後期,中國的複姓就已不多。

    這時候,清朝來了。

    大家都知道清代是滿族所建,滿族都是多字複姓。如葉赫那拉氏,愛新覺羅氏等。本來也都是不怎麼改姓的,甚至有把單字姓改成多字姓,來區別對待。如康熙的母親姓佟,就改姓佟佳。但到了近現代,這些姓氏就又改成了單字。

    如葉赫那拉的後人,多數改姓了“那”。

    圖:那英為葉赫那拉氏後人

    複姓愛新覺羅的,關外的改姓關外第一大姓“趙”,而關內的基本都改姓“金”,因為“愛新覺羅”是滿語“金子”的意思。

    圖:電視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裡的大金牙,金哥,姓金,京城混的,極有可能是愛新覺羅氏後人。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吧。

    更多歷史人文類的小知識,請直接拉到最上面右上角點關注!

  • 3 # 誠鄰糧食

    中國複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陽

    b白馬 百里 柏侯 鮑俎 北宮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陽 賓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濤 長魚 車非 成功 成陽 乘馬 叱盧 醜門 樗裡 穿封 淳子

    d答祿 達勃 達步 達奚 淡臺 鄧陵 第五 地連 地倫 東方 東里 東南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關 東閭 東陽 東野 東萊 豆盧 鬥於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幹 多子

    e爾朱

    f方雷 豐將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餘 浮丘 傅餘

    g幹已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皋落 哥舒 蓋樓 庚桑 梗陽 宮孫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 公山 公戶 公玉 公儀 公仲 公堅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穀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鮭陽 歸海

    h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茄眾 蔣丘 金齒 晉楚 京城 涇陽 九百 九方 睢鳩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梁餘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 劉王 柳下 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 陸費 角里 閭丘

    m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臺 萬俊 昌頓 慕容 木門 木易

    n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o歐侯 歐陽

    p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醜 僕固 濮陽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綺裡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r壤四 擾龍 容成 汝嫣

    s薩孤 三飯 三閭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 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t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臺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禿髮 塗欽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撥

    w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鉤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于 鮮陽 鹹丘 相里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魚 徐吾 宣於 軒轅 軒丘 閼氏

    y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齒 尹文 雍門 游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 運期

    z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鍾離 鍾吾 終黎 終葵 仲孫 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顓孫 顓頊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劉文 額爾 達力 蔡斯 浩賞 斛斯 夾谷 揭陽

    中國現存的複姓

    中國現存的複姓有81個: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万俟、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太叔、申屠、公孫、慕容、仲孫、鍾離、長孫、宇文、司徒、鮮于、司空、閭丘、子車、亓官、司寇、巫馬、公西、顓孫、壤駟、公良、漆雕、樂正、宰父、穀梁、拓跋、夾谷、軒轅、令狐、段幹、百里、呼延、東郭、南門、羊舌、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梁丘、公仲、公上、公門、公山、公堅、左丘、公伯、西門、公祖、第五、公乘、貫丘、公皙、南榮、東里、東宮、仲長、子書、子桑、即墨、達奚、褚師、吳銘。

    曾今還有姓 玄都 的不過因為玄都是封國姓,隨著國家的滅亡,姓也就隨之消失了。

    複姓 新垣

    傳到沖繩,現在沖繩姓新垣的很多,中國就很少了

  • 4 # 一日搞笑短影片

    複姓改單姓,歷史上從來沒有停過

    很多複姓都是少數民族的,比如拓跋改姓元姓,改獨孤為劉姓,改步六孤為陸姓,等等

    1.總體從文化上看,就是一種少數民族文化向漢族文化靠攏的過程,是一個逐步融合的過程!

    2.還有歷史上有不少複姓的人為了避罪而改姓,如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

  • 5 # 蟲蟲歷史文化觀

    南北朝時期,很多胡人都改成了漢姓,後來有些姓氏是因為特區原因斷開了,比如万俟卨,自從他害死岳飛後,他死了以後都沒人姓這個行了

  • 6 # 墨古奇談

    最早姓複姓的基本上是一些卿大夫,多以官名、地名為氏(周朝封給卿大夫、士的采邑,地名很多是兩個字)。春秋戰國時期,卿大夫階層本身很容易成為政治犧牲品,所以後代為了避難就只能改成別家的姓氏。避禍改姓當然是越低調越好,所以就以單姓居多。

    典型例子就是羊舌氏:春秋末期的大夫羊舌肸,被晉悼公封到原來楊國的地方(西周本有楊國,後來被晉國滅),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洪洞;他死後家族被趙簡子迫害,兒子舉族逃到弘農,全部以舊封地名改姓楊(極少數改姓羊),然後就成為後來楊氏的最顯赫一支——弘農楊氏。之前也有舊楊國宗室以楊為姓,但人數很少,歷史上也不出名。

    這樣一來,秦代以後的複姓就被消滅一大半了,除了司馬、公孫這些十分顯赫的家族,基本上都是單姓。再一些就是少數民族的姓氏,很多按照音譯都是兩到三個字,從漢朝開始一直有很多少數民族歸化到漢地,做佃農、奴僕等,後來基本都跟著漢人主子姓了;再就是孝文帝改革,大多數鮮卑、匈奴姓氏都被改成了漢族的單姓、複姓,這樣複姓就又消滅了一大半——當然後來西魏府兵制又打回原形了,連漢人都被賜鮮卑姓;但隋朝建立以後,隋文帝楊堅主動恢復了漢姓(府兵制時期的鮮卑姓是“普六茹”),接著很多鮮卑人、漢人也都改回了原來的漢姓。

    唐宋以來一直有突厥、沙陀、契丹、党項等等歸化進來,差不多也都走這個路數,要麼被皇帝或者地主賜漢姓,要麼動亂期間避難改漢姓。其中金朝統治北方的中後期,漢化程度很高,很多女真人也都有了漢姓,比如金宣宗時代的權臣紇石烈執中,漢名叫胡沙虎。元朝統治北方以後,原金朝統治區全都被劃為漢人,很多住在關內的女真人契丹人都漢化很多代了,被編為漢人以後乾脆也全改成漢姓了

  • 7 # 長孫A大人

    從古至今,經歷了多次的民族融合,文化相互影響。由於漢民族的強大政治,經濟和文化,使得很多少數民族融入其中,複姓有90%以上來源於當時的少數民族,由於漢文化的影響,逐漸改姓,以至於當時的很多少數民族到底還是沒有延續下來。只能說漢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真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鄙人複姓長孫,此姓為北魏道武帝所賜。

  • 8 # 風箏有線嗎

    主要是歷史為主要原因:

    先從來源開始講,先秦時期複姓是相當多的,其中也有很多大姓,主要來源有以官職作為姓氏的,比如司馬,南郭,上官等等。還有部分其他方式形成的複姓,但無一例外都是有根據的,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後面的人想改姓就無法選擇這種指向性特別明確的姓氏,比如一個少數民族改姓,前幾個字音譯成單字很容易,而單字很多都是姓氏,改姓的時候儘量往大姓上靠攏也是很正常的,相反,一個不餵馬的人改姓司馬就很莫名其妙,且他頭兩個字想去音譯成某個複姓也很難。所以結論一,其他姓氏改複姓的很少。

    五胡亂華,自己各種民族交融過程中,很多少數民族改漢姓,基本就是兩種方法。一是上述情況,改成一個好讀好記且比較大的單姓,二是音譯成一個字兩個字的新姓,這時就出現了新的複姓,比如赫連,拓跋,宇文。少數民族和漢族不同,他們都是小型部落,每個姓人數都不多,並且作為外來人口,在漢地紮根壯大也相當有難度。結論二,姓氏的起始規模太小,且發展受阻。古代人的文化水平有限,在紙筆稀少的年代書寫更多的字不僅麻煩還浪費,青銅器竹簡上的字都是能刪就刪,所以大家不習慣用複姓。另外因為第一二條的原因,複姓人口規模小,且家族內比較親近,在戰亂或者政變過程中容易出現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情況,比如上官家族在西漢和唐朝出現的兩次大案,直接讓整個家族喪失數百年的發展機會。結論三,複姓為了避禍,改單姓的情況很多。

    有不少複姓是少數民族的傳統姓氏,比如令狐、獨孤都是鮮卑的,這些複姓隨著民族逐漸融合而消失。如北魏孝文帝改拓跋為元姓,改獨孤為劉姓,改步六孤為陸姓,等等。

    而其他的則有的被簡化和分化了,如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歷史上還有不少複姓的人為了避罪而改姓,如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

    更有一些本來就是外華人的姓,因移居中國,就連姓也一起代來了,比如迦葉,葛沙。更少見的一種複姓是由兩個單姓合併而來,比如陸費,本姓陸,由費家養大,就改姓為陸費,這個姓全國僅存於安徽桐城陸費墟。這些因稀少而逐漸消亡。

  • 9 # 故城故事

    廣義的複姓指非單字姓,即包括雙字姓,三字姓,四字姓等多字姓,據考證最多的漢字姓氏為九字姓。而狹義的複姓即專指雙字姓,通常我們說的也是這種。複姓除了漢族傳統複姓,還有歷代少數民族的漢字姓氏。如關西複姓,代北複姓等等。之所以說這麼多,是因為複姓改單姓情況比較複雜,需要有個基本概念。先說漢族傳統複姓,多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令狐,歐陽,東方,公孫之類,在歷史上出於化繁為簡的需要,多改為原複姓中的一個字且多是首字。如歐陽改歐,令狐改令,公孫,公西,公族,公冶等等改公,第五改第,聞人改聞等等。在我的文章裡也介紹過靜寧慕容氏改慕氏,睢縣軒轅氏改軒氏,莒南主父氏改主氏,富平徒單氏改徒氏,還有網上說的濮存昕先祖由濮陽氏改濮氏等。第二種是源自古代少數民族的姓氏,出於漢化的需要改單姓。典型例子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改氏族,在魏書官氏志中有記載,如拓跋改元等,還有源自匈奴的獨孤氏出於漢化的需要,攀附漢朝改為劉。党項,蒙元喪失政權後人們出於生存的需要隱姓埋名,改為漢族單姓,近代清朝覆滅後,旗人改姓單姓,如愛新覺羅改金,肇等。歷史上也有比較極端的情況,如明朝統治者對複姓不加甄別,使一些複姓人氏被誤為外族,出於自我保護改為單姓。明朝中後期很多複姓日漸稀少,已與宋朝編百家姓時不可同日而語了。直到現在,複姓的單字化還在持續,最大的複姓歐陽,也有很多人改為歐或者陽。傳承的複姓越來越少呈歷史趨勢,或許很難逆轉了。當然,歷史上也有單姓變複姓的例子,最有名的當屬諸葛氏,其先本葛氏。清漢軍旗的魏佳,馬佳等等也是。也許再過幾十年,複姓會更罕見,真的只能在武俠小說裡去碰到了。

  • 10 # 國病

    複姓多數出自對上古祖先的追憶,有的直接就是上古氏,比如夏侯應該就是源自夏后氏。古代最早的姓氏都是指民族,周代分封制打亂族群集中生活局面,所以個人需要擁有姓氏。一部分都是按諸侯國、地名、官名等等來確定姓氏。還有一種就是追憶也好、附會也好,採用了古符號、古姓氏作為家族姓氏標記。這一類大多就是複姓,因為古氏古符號大多是兩個字的。日本人就是延續古氏兩個的傳統。

    比如呼延,就是指虎圖騰的炎帝系。還有騰格爾這個蒙古姓,看似與我們無關,然而這個姓氏其實是唐哥的意思,出自帝堯集團,唐陶氏。探戈是拉丁語詞彙,也就是與古羅馬有關,而古羅馬又與匈奴有關,匈奴與蒙古有關,匈奴還與帝堯集團有關。陶寺遺址就被認為是堯都,陶寺人就與北三苗西戎牧羊人有關。也就是黃匈奴,還與漢族有關。所以騰格爾這個姓源自唐陶氏。探戈的搖頭標誌也已經破譯,就是與帝堯集團有關。所以騰格爾就是唐哥,漢族叫堂客,或者同性兄弟堂哥弟。在日本有騰這個姓應該就與徐福東渡有關,源自漢人來源追憶。包括本田也是,本就是帝堯集團的一個符號,包括本教,而且本田讀鴻達。又對應了帝鴻氏。日本自稱為匈奴鴻尼的反念尼鴻。這類可以分析破譯的複姓還有很多。

    後來複姓減少可能是因為不方便,多數都是單姓,複姓因為取名不方便。一般都是三個字,姓佔去兩個字,如果取四個字就與周邊少數民族很像,不適合。我猜測這可能是最大原因。所以有些複姓就是拆成了單字作為姓,比如東姓據說就出自東方這個姓,唐、潭姓也有可能。

  • 11 # 一點點歷史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在中國歷史上覆姓也是少數人群,複姓其實是兩個以上的字組成的姓氏,比如愛新覺羅,也是複姓。複姓的來源很多,有以官職命名的,比如“太史”,東漢末年大將,太史慈就是複姓。還有以封地和居住地命名的,當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少數民族姓氏,比如拓跋,尉遲,呼延等。

    複姓在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銳減

    第一次大概出現在南北朝時期

    北魏皇帝拓跋宏登基後開始推行漢化改革,他曾下令改鮮卑複姓為單音漢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於氏為於氏、尉遲氏為尉氏。

    第二次出現在明朝洪武年間

    朱元璋推翻明朝統治之後,為了重塑華夏文化,明太祖宣佈禁革胡姓,不僅很多胡姓改為單姓,就連很多本屬華夏的複姓也被改成單姓,比如司徒、司空,要改姓司;司馬氏要麼改為司,要麼改為馬。

    第三次複姓銳減出現在清朝滅亡之後

    隨著封建王朝被推翻,很多清朝貴族都改了姓氏,比如佟佳氏改為佟、董 。瓜爾佳氏改為關、白。

    我還聽過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很多複姓是四個字的名字,叫起來和日本名字頗為相近,所以改為單姓。雖然是個故事但是我覺得也確實有這個可能。

    經過以上三次複姓的銳減,使得本來就不佔多數的複姓變得更少,現如今身邊的複姓朋友確實難得一見。

  • 12 # 軒轅先生

    軒轅姓氏族人是黃帝的嫡派子孫,這是歷代史學家所公認的。至於後來多種原因,有的軒轅姓族人在實際生活中,省掉了轅字,簡為姓軒,其規範姓氏依然是複姓軒轅。 什麼是複姓。複姓是指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中華複姓分為漢族複姓和少數民族複姓。複姓的來源比較多,如官名、封邑、職業、少數民族特殊稱謂等。中國現存的複姓有80餘個。由於軒轅姓氏人口較少,血脈純正,被公認為黃帝軒轅氏的直系血脈後代。軒轅家族之所以讓公眾感到罕有,最主要的還是總人口少(目前全國僅6萬餘人),偏偏又沿襲了“省轅從軒”的習慣,這又使大多數軒轅複姓在社會交往上以單字“軒”出現,消弱了軒轅姓氏在社會上的影響,破壞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

    主要原因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傳統習慣 歷代史家喜簡惡繁。如史籍上多有將黃帝軒轅氏省稱為“軒”的,如軒皇、軒後、軒主、軒室、帝軒等。歷代史家的這種喜簡惡繁的習慣,影響到了軒轅氏的後世族人。史籍《姓解•六三》、《姓苑》中均記載:軒轅氏、軒氏、轅氏,皆黃帝之後。黃帝之後何其多也,然而以其號為姓者應唯有一支“軒轅”。因為嚴肅地講黃帝的號是不可以分割為 “軒”或“轅”的,其規範的稱謂必為軒轅二字無疑。這方面,北宋《百家姓》看來是很慎重很嚴肅的。在當時軒轅和軒並行於世情況下,唯在複姓部分收錄了“軒轅”一姓,說明編者對軒轅為規範姓氏這一常識是深知的。 實際生活喜簡惡繁。將軒轅省作了軒,僅能說明是一個取名習慣。在浩瀚的歷史典籍上,從沒有發現明確記載有哪個人被賜為軒姓,而作為軒姓的始祖,代代相傳,綿延至今的。《萬姓統譜》卷二十三,在談到軒氏時稱:“軒,即軒轅氏,其後有單姓者。”河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呂志毅先生曾說:黃帝軒轅氏亦稱帝軒氏,姬姓,居軒轅之丘。或曰姓公孫,號軒轅。軒轅姓氏族人是黃帝的嫡派子孫,這是歷代史學家所公認的。至於後來有的軒轅姓族人在實際生活中,省掉了轅字,簡為姓軒,其規範姓氏依然是複姓軒轅。如漢代的諫議大夫軒和,唐朝詩人軒轅彌明、宰相軒轅損,宋代祥符登科軒彥績(開封),明朝刑部尚書軒輗(ni,河南鹿邑人,永樂甲辰1424年進士,歷官御史為官清廉),清朝進士軒轅胤(yin山東)、軒轅誥(山東)等等皆為軒轅宗裔。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新斌說:“黃帝雖有公孫姓、姬姓之說,但直接以軒轅為姓,或由軒轅簡化而來的軒姓、轅姓,才是黃帝軒轅氏最正宗的直系後代”。 二、明代朱元璋去胡化和避聖諱的原因 去胡化,複姓軒轅改單姓軒。從明代以前的名人看,就一直是軒姓和軒轅姓互見的。明代學問家顧炎武《日知錄》二十三卷曰:“自洪武元年,沼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而並中國所自有之複姓皆去其一字,氏族之紊莫甚於此。”因元朝統治期間有不少漢人趨從改姓為蒙古姓,朱元璋明朝建立之初,於洪武元年(1368)詔令禁止胡姓,在文化上去蒙古化。漢人不用胡姓了,連很多胡人也不姓胡姓了,甚至大批覆姓漢人因怕受牽累也改為單姓,比如歐陽改為歐、陽,司馬改為司、馬,公孫、長孫姓了孫等等。由此,部分軒轅改軒不足為奇了。 避聖諱,去轅為軒成單姓。為時刻提醒小民等級與秩序,朱元璋同時又對“小民不知避忌,往往取先聖先賢、漢唐國寶等字以為名字。”統治者要民眾將名字、稱呼中,凡有“天國君臣聖神、堯舜文武、周漢晉唐等國號相犯者,悉令更改之。”作為朝廷重臣的軒轅輗(ni),一要執行“複姓皆去其一字”的政令,二是作為朝中重臣要兼避朱元璋“聖諱”(元、轅同音),而以軒輗名世的影響和示範,在總人口本就不太多的家族中,應是直接而有力度的。而其又主導重新整續了“貞觀徙睢”一脈“軒轅”家族的譜牒(目前有據可查,軒轅氏族最先的族譜可追朔到唐代的先祖軒轅豹)。軒輗是忠君的,也是敬祖的。其以整續族譜的形式,表明對祖宗、對家族規範姓氏“軒轅”的尊崇和珍愛,和對他的後代人不忘先祖、銘記根本的一個殷殷昭示。統閱睢鹿世家族譜五十餘世的記載和統覽族中現實冠姓的情況可以明顯看出,始祖為軒轅豹,這便是當今見於軒轅譜牒的最早根基。 全國各地各分支譜牒、家乘(sheng)、家廟的題名,全部冠名軒轅複姓。如:“軒轅氏族譜”、“軒轅氏家譜”、“軒轅宗祠”,而村字和譜中記載的人名,複姓和單姓互用卻較為隨意。鄰村相異(如軒轅家寨、軒老家村)、祖孫相異、父子相異、兄弟相異的情況比比皆是。在過去用字不規範,要求不嚴格的情況下,就連同一個人常常在正規嚴肅場合用軒轅冠姓,在口語環境寬鬆或較為隨意情況下多用單姓。 明代之前後皆有從軒轅和從軒者,清之後,如進士軒轅允、軒轅圻(yin)、軒轅胤(yin)、軒轅誥、軒轅大成等又重新沿襲複姓。而唯獨整個大明王朝276年皆從軒姓,連續十數代人的影響所及,族人省轅從軒姓已成積習、慣例、口語化,多已不知祖為軒轅或不慣呼為軒轅了。如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軒崗村乾隆時孝友(對父母孝順,兄弟友愛)軒轅大成的名跡是縣誌明載的,其墓尚在,而其後代卻盡姓軒姓。河北省遷安市一支脈族人談到,原來只知祖上姓軒,傳承軒姓,總感覺與軒轅無關。誰知無意間祖塋地出土一通墓誌,祖碑上赫然鐫刻著“軒轅氏某某”,他們方豁然明白了本支脈的規範姓氏為複姓軒轅。陝西黃帝陵工作人員在遊人問及該地是否還有軒轅姓氏時,卻說“從沒聽說過有姓軒轅的”。其實據官方統計的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陝西省單姓軒者有近1500人(戶籍為複姓軒轅的尚不足20人),這些正宗的軒轅氏後裔卻均是以單姓軒出現,複姓已不為人知。所以,即使單姓軒族人近在眼前,恐難與古老而文明的軒轅黃帝嫡系後裔聯絡在一起了。這不得不說是傳承的阻隔,我族血緣文化的悲哀。 三、建國後,是近代軒轅複姓又一次急劇減少的分水嶺 據梳理分析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的民國三十一年《太康縣誌》,在收錄的清至民國三十一年人物傳、孝友、節烈婦中,涉及到軒轅(軒)族人共計35人之多。其中軒轅複姓20人,單姓軒15人。由此表明,該縣清至民國期間使用軒轅複姓已是一種普遍現象,且為官方正史所記載,複姓與單姓並存也是一種常見現象。 據2010年第六次全華人口普查資訊,在我們軒轅(軒)姓氏家族中,全國排名第一的太康縣,單姓軒有1萬人,而複姓僅有10人。該縣建國前後對比差異如此之大,可見一斑。可以看出,建國後該縣族人沿用複姓軒轅的急劇減少,複姓省稱單姓呈現常態化。太康縣的這種情況,在全國(除內蒙外)具有代表性,這也是現今軒轅複姓較為“罕見”的原因之一。 在多次全國軒轅(軒)族親聯誼會上,各地代表紛紛強烈提議,提倡族人為子孫取名時,要改變省轅從軒的習慣,恢復軒轅複姓!維持黃帝嫡系後裔的嚴肅性、規範性,以此表示對人文始祖的虔誠與敬重,對祖上所賜“軒轅”姓氏的珍愛與尊崇。 (軒鴻瑞/文)

  • 13 # 蘇家酒窖

    上古人也並非多為複姓哦。

    周以前,名字一般為姓+氏+名組合的形式,並不是後世的姓名字號,比如說歷史上著名的美人蘇妲己,就是有蘇氏、姓己、妲為字。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王公貴族都為羋(mǐ)姓,但王室為熊氏,此外貴族還有屈氏等,《離騷》的作者、三閭大夫屈原就是羋姓屈氏的著名人物。

    至於再往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像顓頊、軒轅這樣的名字,都並非姓氏,而是名字。那時期華夏的姓名文化還並沒有完全成型哦~

  • 14 # 活生

    複姓的減少主要是歷史原因。

    歷史上大規模的複姓改單姓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先秦時期、北魏時期、明洪武時期。

    複姓來源眾多,咱們這裡簡單說一下。比如源自於封地(令狐),居住地(東郭),官職(司馬、公羊),部落名(獨孤),山水名(完顏),還有賜姓比如長孫。還有因血緣得姓的,《廣韻》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其實複姓來源最廣最多的就是少數民族的稱呼,比如單于、宇文、 拓跋等等。

    先秦時期因為避禍等原因,許多複姓改了單姓。

    北魏時期拓跋宏大刀闊斧推廣全民漢化,禁鮮卑語,改大批覆姓為單字漢姓,更狠的是為了表示決心,他殺了自己的兒子,而且還把自己的“拓跋”姓廢掉,改名“元宏”。

    明洪武時期,朱元璋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改姓,首先禁蒙古姓,然後命漢人複姓改單姓,許多複姓就儘可能的往相近的單姓上靠,比如公孫、士孫都改姓孫。

    後來滿清滅亡,因為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又一批覆姓改單姓,比如愛新覺羅有的改成金或者羅。

  • 15 # 粗獷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不由地笑出聲來了。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太幽默了。他的這個問題,提得不但真有問題,而且是太有問題了。

    所謂上古人,指的是上古時代的人,即是在有文字(包括甲骨文)記載的時代出現之前的時代。在中國,上古人一般是指夏朝以前的時代。那是公元前五千年以前的時代。那時的人類連文字也沒有,哪兒來的姓氏抑或複姓呢?

    我猜提這個問題的人,本意一定是想說古代人。因為他沒有搞清楚上古人與古代人的區別,才會出這樣的洋相。但即使他提的是古代人的姓氏問題,也是很有問題的。

    世界上對古代的解釋共有兩種。中國史是指一八四零年的鴉片戰爭以前的歷史,世界史一般認為從地球出現人類至一六四零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的歷史。

    按照中國史的說法,所謂古代人,那就是生活在一八四零年以前的人。

    從一八四零年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中國漢民族的姓氏,都是單姓、複姓甚或是多字複姓並存的。我認為沒有任何證據,說明中國漢民族的古代人使用的都是複姓。

    使用複姓的漢人,和使用單姓的漢人一樣,至今仍在漢民族中繁衍生息。

  • 16 # 李順高

    百家姓中除了單姓之外還存在一種複姓,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複姓之中的大姓包括我們熟知的歐陽、上官、夏侯、諸葛、令狐、公孫等等。這些複姓大多是來源於官封,也有的來自於封地,如太史、司馬等,還有來源於地名的,如東郭、閭丘等。也有的少數民族和漢族結合就會自創姓氏。為什麼現在的複姓越來越少了呢?,複姓本來人數就少,一代一代傳下來,複姓的人在姓氏傳承的過程中逐漸由複姓改為單姓,如西門改為西,歐陽改為歐,令狐改為令等。所以現在很少見到複姓的人。

  • 17 # 孫藝洋原創詩詞

    古代有雙字複姓,如著名的納蘭性德、東方朔、司馬遷、司馬相如、司馬光、諸葛亮、用的都是複姓。

    明代時期,著名的史學家王世貞發現,當時複姓發展已經很少了,他認為複姓隨著時推移,變革,越來越少的原因所在,是為了更好的方便使用,於是刪繁從簡,例如公孫、王孫、長孫這種在秦朝常用的複姓,到後來都改為姓"孫",公沙、公羊、公乘都改為姓"公"。

    和大家分享一個古代複姓。高階複姓:

    東宮是古代太子居住地方,最具有官銜的複姓,太史,像動物的複姓,公羊,羊舌,最佔便宜的複姓:公祖,太叔,最吃虧的複姓:長孫,最可怕的複姓:宰父,申屠。

    現今社會用複姓越來越少,因社會進步了,什麼都是簡單為好,使用複姓的也越來越少了。

  • 18 # yysr煙雲山人

    周朝之前中國的姓氏不多,周朝建立後,周天子分封諸侯於九州萬國,這些諸侯即以自己的封地或官名為姓。封地或官名自然有不少兩個字或三個字的,於是在姓氏中便出現了許多的複姓,由於諸多原因,這些複姓又以戈壁以北的胡人居多。後來複姓逐步的減少,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經過一場場殘酷戰爭的社會動亂,一些複姓人為了躲避報復,把自己改為單姓,還有一些被改朝換代了的複姓皇族,害怕後來的統治者趕盡殺絕,也將自己的複姓改為單姓。其二,有些統治者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動用自己的權力,多次的把胡人漢化,諸如魏孝文帝漢化了匈奴和鮮卑人,唐宋漢化了突厥、沙陀、契丹和党項,朱元璋禁蒙古姓,大力強化天下複姓改單姓。第三個原因,好些複姓人為了簡便起見,也主動的將自己的複姓改為單姓,如姓西門的改姓門,姓東方的改姓方,姓季孫的改姓孫……於是到了今天,中國的複姓便因之少了。

  • 19 # 龔柳輝

    複姓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字組成的姓氏。如姓司馬、公孫、諸葛、歐陽等。

    大多數的複姓是漢朝以後,由少數民族的姓名演變而來。複姓在古代很多,近代則越來越少。複姓向單姓併攏,應該是姓氏演變的一個重要特徵。

    事實上,古代確實有很多複姓,那麼,為什麼現在很少了呢?

    認真分析,還是這麼三個主要原因。

    其一、很多單姓是由複姓演變而來,比如馮、同、歐、鍾等等

    華人的姓氏據統計共有6363個。其中,單姓有3730個,複姓兩個字的有2498個,三個字的有127個,四個字的有6個,五個字的有2個。

    據《中國姓氏集》收錄的複姓2032個,在6000多個姓裡面,絕大多數是難得一見的稀姓,常見的,不過是宋代《百家姓》上那468個姓而已。

    稱呼或書寫旁人姓氏,幾乎天天能遇到,對待複姓要慎重。

    中國現存的複姓主要有:百里、北堂、北野淳于、單于、成公、端木、東方、東郭、段幹、達奚、公孫、公廣、公上、公伯、公仲、公戶、公儀、東宮、東野、東里、東門、獨孤、公冶、公羊、公良、公祖、公玉、公西、公孟、公山、公門、公堅、公乘、哥舒、穀梁、谷利、皇甫、赫連、呼延、胡母等等。

    事實上,中國的複姓是中華姓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透過這一個個有趣的複姓,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不少的鮮為人知的歷史知識。

    複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由封邑而來。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

    又如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此外,還有梁丘、上官、羊舌、鍾離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複姓因居地而來。

    如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入遂以“東郭”為姓;又如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

    卷羊、子陽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認真揣摩這些複姓,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複姓也有簡化為單姓的趨勢,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

    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

    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還有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

    回顧歷史,單姓與複姓長期共存,但其發展大致是複姓所佔數量逐漸減少。

    據統計,在現今漢族廣泛使用的三千多個姓氏中,複姓約二百五十個。

    複姓大量產生是在春秋時期,尤其是春秋中期以後到戰國初期。相傳孔子有“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賢人,這七十二位著名弟子中複姓者多達二十六人,他們分別姓端木、顓孫、澹臺、公冶、南官、公皙、漆雕、司馬、巫馬、公孫、公祖、公良、公夏。

    考察複姓的演變,可以從中瞭解社會與歷史的變遷,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資訊。

    中國歷史上的單姓一直都比複姓要多,因此,很多人認為複姓很神秘,似乎總有著厚重的歷史積澱和某種隱約的貴族血統。透過上面的分析,其實,這倒並不盡然。

    其二、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姓氏的宗族觀念的影響越來越小,符號作用越來越明顯,很多複姓都改成單姓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原來的四字姓、五字姓等早已淘汰了,就是複姓和三字姓也越來越少見了。

    事實上,一個姓可以繁衍出許多氏,而同一氏,漢代《急就篇》的後人,還可以繁衍出不同的氏,因此能夠查到的總共只有幾十個。

    姓的使用機會越來越少,就逐漸消亡,出現了姓氏合一的現象。這時的姓氏兼表血統關係,開始穩定下來。

    最早記述姓氏的專書是寫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世本》,它也是世界上首部姓氏學專書。

    本華人的考證仍主要從膚色、毛髮顏色和眼球顏色來判定。

    在目前中國的姓氏中,李、王、張、劉、陳為大姓,其人口之和近4億。李、王、張三大姓人口分別佔漢族人口的7.9%、7.4%和7.1%,按照姓氏進化的普遍規律,大姓人數將會越來越多,小姓人數將越來越少,直至走向消亡。

    而複姓基本上都是小姓,人口本來就少,隨著大姓的蓬勃發展,複姓人口就越來越少了。

    除了《三國志》之外,還有一件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即複姓在現代並不是很多。

    司馬遷、諸葛亮等複姓人物,活躍在古代文武兩界,但是為什麼後來就越來越少了呢?有人推測,可能是因為單姓佔壓倒性多數,複姓也就不知在何時變成了單姓。

    例如,稱司馬遷為“馬遷”,諸葛亮簡化為“葛亮”,這樣的簡化,聽別人這麼叫,自己也漸漸覺得麻煩,於是乾脆就把姓改成單姓了!

    其三、古代很多複姓慢慢消失,現在也不斷產生一些新的複姓,比如夫妻的兩個姓合在一起,作為孩子的姓,但是這樣的複姓跟古代的複姓不可同日而語,不能改變古代複姓越來越少的局面

    臺灣地區就存在張簡和范姜、廣東順德的劉胡等,均有上百年或幾百年的歷史。

    獨生子女的大量湧現,使這類夫妻姓氏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目前已經收集的250多個正在使用的二字漢族姓中,大約有一半屬於這類新的複姓。

    不少研究人員還深為中國大姓人數越來越多、複姓人數越來越少擔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時候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看不起別人,可是有時又覺得自己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