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佐書妍
-
2 # 張華東999
平凡的世界中深藏在平凡人身上的民族劣根性,而是更多地關注他們身上潛在的傳統美德,透視他們美好的心靈世界,特別是他們在社會變革中克服自身的弱點走向自我覺醒、走向新生活的痛苦歷程。
-
3 # 生命力提升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這部小說主要體現出來做人的三個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條件而已。第一個主題就是人活著就要面對生存的考驗。第二個主題就是人活著就要面對自己生命價值的回答而已。第三個主題就是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享受而是要合理尋找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份責任而已。
-
4 # yaling510
作品的時間跨度1975—1985,正是中國城鄉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不同的人物在這個大環境下表現出不同的選擇和人格魅力。我中學時期看過幾遍,太讓人感動了,那種人的卑微和惡劣的大環境,給人強烈的震撼!
我時常感嘆,為何大陝西這個地域出產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或許是中華幾千年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沉澱下來,刻在骨子裡面的厚重的底蘊,或許是惡劣的黃土高原和西北凌冽的寒風下,人們更容易想到這個苦難的民族艱苦卓絕的奮鬥史。
在路遙的筆下,那些鮮活的人物是當時大環境下的平凡的人物,而讓我們感動的,恰恰也是那些平凡而偉大的人和事。堅韌不拔,不向命運低頭。這正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典型性格特徵。
時值20200210,中國正在經歷又一次的肺炎傳染病,已經有近1000人離開人生舞臺,而全國都在努力與疾病搏鬥。我們這個民族,什麼沒有經歷過,我們咬咬牙,都能挺過來。
敬仰路遙那種沉浸式體驗生活,流暢質樸的文學語言,不過於追求文學語言的新穎,給我們留下文學鉅著。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深沉地把握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預示生活發展和變革的前景,他在作品中描繪的是延伸在廣漠的黃土地上一個宏微兼備、千姿百態的世界:這是一個勞動、生息著人類各種生存群落、平凡而真實的世界。
藉著這個世界的盛衰枯榮、紛爭糾葛、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悲歡離合,作者他要展現的是中國奮然前行的身影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素質和命運。
作者不去著意挖掘平凡的世界中深藏在平凡人身上的民族劣根性,而是更多地關注他們身上潛在的傳統美德,透視他們美好的心靈世界,特別是他們在社會變革中克服自身的弱點走向自我覺醒、走向新生活的痛苦歷程。
對平凡的人物拋棄自身“因襲的重擔”的痛苦歷程的展示和對民族傳統美德的讚頌,《平凡的世界》正是從如下兩個方面體現出它與眾不同的審美特點的:
1、揭示人物自我意識的覺醒,表現人物的生存意識及現代婚戀觀;
2、是展示處於困境中的人物間的人情美,體現出濃郁的人情味。
我將從以上兩點出發回答問題。
01 揭示人物自我意識的覺醒發現自我,顯示自我生存的價值,這在中國這個長期以來只重視群體效應而忽視個體才智的國度來說,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有它獨特的審美價值的。
路遙把他審美的視角集中在城市與鄉村的交叉地帶,這一具有現實意義的生存領域。
作家清醒地意識到在當前由市場經濟向商品經濟歷史轉換中,在城市與鄉村相互激盪的廣闊的社會空間裡,必然充滿著現代生活方式與古老生活方式、文明與落後、現代思想意識與傳統道德觀念等來自歷史與現實的極其複雜的矛盾衝突。
城鄉交叉地帶便是路遙透視社會和人生的視窗,這個敏感區包蘊於他的生活經歷之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
“相比之下,我最熟悉的卻是農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帶,因為我曾長期生活在這個天地裡,現在也經常往返於其間。”在《平凡的世界》裡,路遙立足於歷史發展的高度,用充滿理性的眼光,認真地審視了從1975年到1985年這一中國歷史上發生徹底轉變的關鍵時期,從農村到城市進行了全方位的藝術掃描,在時代與人生相互撞擊、相互滲透、相互鑄造中,蘊含著極其廣闊複雜的生活意蘊。
小說對人物自我意識覺醒的張揚,首先表現在他們的生存意識和對現代生活方式的追求上。
孫少安和孫少平是作者傾注全力塑造的兩個青年農民形象。他們是中國處於社會大轉型期間富有變革意識的一代農民青年。在他們兄弟二人身上,作者表現了一代農村青年自我意識的覺醒。
作者濃筆酣墨描寫的孫少安是一個很早就在歲月的煎熬中成熟的勤勞而倔強的青年農民。他心底善良、情操高潔、善於思考,勇於奮鬥。十三歲小學畢業因貧窮而不得不輟學,他知道家裡再也無力供他繼續唸書,他只要求父親讓他進一回初中考場,以向別人證明自己不上中學不是因為考不上。
這種對自我能力的自信其實是孫少安的一種展現自我,肯定自我價值的現代意識的萌芽。
當孫少安從全縣幾千名考生中以名列第三的優異成績被錄取後,他卻冷靜地開始了,自己的農民生涯,和父親孫玉厚一起,挑起了家裡的重擔,而且為自己確定了在雙水村“做一個出眾的莊稼人”的人生追求。
比起自己父輩那種“光宗耀祖”的唯一日標來說,孫少安的“出眾”思想應當說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孫少安在危機之秋被選為生產隊長,心底升起變革現實的熱望,並表現出過人的才幹:擴大豬飼料地、實行責任田承包、籌辦磚廠,這一次次鋌而走險的嘗試,表現了他對理想和現實矛盾的敏銳感覺,也反映了他與命運挑戰,同現實抗爭的不屈精神。
孫少安富裕之後的苦楚則表明他不是那種安於現狀的農民,而是萌發著對生活,對人生的新思考的“農民改革家”,其中蘊含著對人格的整體解放和現代文明生活的渴望。
儘管這是一種朦朧意識,但它將推動著孫少安的性格向前騰挪跌宕,伴隨著時代的節奏,不斷補充新鮮血液與盎然活力。
較之孫少安,孫少平的性格更為開朗、豁達,思維更為開闊、敏捷,行為更為主動、進取,理想更為遠大、崇高,在他身上處處洋溢著新的時代精神。
歸其原因,除了少平喜歡讀書廣泛接受外界事物等特點外,主要是他的內心充溢著一種強烈的憧憬新生活的情感衝動。
中學時代的孫少平就“忍飢、忍辱、忍凍,心中留下數不清的痛苦記憶”:一日三餐“非洲饃”的煎熬,見不得人的衣裳帶來的羞愧,跛女子侯玉英的侮辱,失去同郝紅梅的友誼的痛苦等,在紛紜複雜的生理、心理、情感、道德衝突中,一個性格倔強、寬容仁愛、自尊自立、勇於進取的形象躍然紙上。
如果說學生時代的孫少平在同自身的生存環境進行搏擊中還顯得被動的話,那麼跨入社會的他則處處表現出非凡的進攻性格。
本可以呆在雙水村做個安份守己的農民的他選擇的是一條艱難的背井離鄉當攬工漢的生活之路。他經歷過苦難和貧困的洗禮,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農村的閉塞落後和愚昧共同培育了他不安份、不滿足的心理特質,文化知識的新鑰匙又開啟了他向外發展的心智,他的這種心靈世界決定了他一生不論是生活在農村還是成長於城市,思想情緒將處在永無休止的衝突和躁動之中。
“在沉重的牛馬般的勞動中一直保持著巨大的熱情”的少平,用血汗和智慧體現了自身的價值,一個一心躋身於現代文明的奮鬥者形象豐厚完滿地站立在我們面前。
是否敢於發現自我肯定自我,還反映在人物對待愛情婚姻的態度上。
田曉霞從小生活在城市之中,受到現代文明的薰染又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比較完整地接受丁,現代文化的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現代意識和比較開放的心態,大膽潑辣、剛強自立,煥發著青春的光彩。
她對孫少平的痴心愛戀顯示了她自我意識的成熟。她和孫少平,一個是省委書記的女兒,一個是處在城市最下層的攬工漢,按照世俗的眼光,兩人相比,可以說有天堂和地獄般的差別,是絕對“不般配”,而他們卻能逾越豎在中間的巨大屏障最終走到一起。
雖然結局是悲劇性的,但他們那種對自身幸福真心追求的信念和勇氣無疑是值得大加讚揚的,這正是他們自我意識成熟的表現。
相比之下,田潤葉為了叔叔的工作和事業,違心地認可了和李向前沒有愛情的婚姻;孫少安則拒絕了潤葉的呼喚,雖然他也痴情地愛著青梅竹馬的田潤葉,但是在城鄉之問的巨大差別為他設定的鴻溝面前無可奈何地退卻了。
顯然,田曉霞、孫少平他們身上自我意識的覺醒處在更高人生層次之上。
02 展示處於困境中的人物間的人情美《平凡的世界》的獨特的審美特點,還體現在作者對處於困境中的人物之間濃郁的人情昧的細膩描繪之中,濃烈的感情是貫穿於路遙作品的精神紐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藝作品的神力,不僅在於曉之以理,啟迪人們的理智,而且要動之以情,掀起人們心靈中的狂濤巨瀾。
路遙足從陝北農村土地上艱難地闖出來的“土著”作家,家鄉那些普普通通的質樸頑強的象泥土般的人們的美好情愫,強烈地震撼著他的心,激發著他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他在描寫他們的精神美質時,總是包含著真摯強烈的感情濃汁。
作品中的情感總是同人物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我們往往會感到一顆充溢著真情的心靈的震顫和悸動,常常會覺得自己彷彿沉浸在由濃厚的感情氤氳所構成的氛圍裡。
路遙曾說:
“我對中國農民的命運充滿了焦灼的關切之情。我更多地關注他們在新生活過程中的艱辛與痛苦,而不僅僅是到達彼岸後的大歡樂。”因此,當閱讀這部作品時,我們往往會被其中濃郁的人情味所感染並引起共鳴。書中最令人為之震撼、為之心動之處,往往是人物命運出現波折、感情抑鬱痛苦之際,這時候讀者不由得與書中的人物一同悲歡、一起思考、一道前進。
比如,王滿銀因販賣老鼠藥被勞教,給他妻子兒女和岳父孫玉厚一家帶來極大的羞辱、痛苦和不安。對王滿銀這個二流子,孫玉厚和他兩個兒子不能不氣恨。
儘管如此,在王滿銀被抓去勞教的當天,陪他勞改了一天而且受盡了,屈辱的孫玉厚,回到家的第…件事卻還是叮囑兒子為不爭氣的女婿送去食宿必需品,少安媽則“心疼女婿”,在給王滿銀裝起一罐高梁黑豆錢錢飯後,又在飯罐上面的碗裡放了幾個黑麵饃和幾筷子酸白菜。
在這兩位老人內心的愛恨交織中,其純樸善良的美德卻還是不由自主地流露了出來,這種親情,只有在危難時刻才更顯得珍貴。路遙明確地認識到:
“真正有力的長篇小說,不依靠情節取勝。驚心動魄的情節未必能寫成驚心動魄的小說,作家最大的才智是能夠在日常細碎的生活中演繹出讓人心靈震顫的巨大內容。”遵循著這一美學追求,作家在一種比較寬鬆的情節關係中儘量容納原汁原味的生活內容,凸現出人生的意蘊和情調。
作為王滿銀的妻子,蘭花的善良樸實幾乎到了迂執的地步,然而她的真情卻又讓人為之感動:對一個和自己結婚後長期漂泊浪蕩的男人,“儘管王滿銀在所有的人看來,都不是一個好女婿,但蘭花卻死心塌地跟他過日子。”
蘭花不但從不抱怨嫌棄他,而且“始終在心裡熱愛著這個被世人嫌棄的人,”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這個男人,曾在她那沒有什麼光彩的青春歲月裡,第一次給過她愛情的歡樂啊!”
原來,在蘭花內心深藏的是對困苦中的愛情的珍惜。讓讀者欣慰的是,蘭花的痴心真愛沒有付之東流,而是終於感化了王滿銀這個終年在外地漂泊流浪的逛鬼,喚起了他對充滿溫馨的家庭生活的眷戀,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人們常說“患難見真情”,路遙正是把處於患難之中的這種真摯的愛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引起讀者的共鳴。
路遙筆下描繪的困苦中的人情美還有一種酸楚而又溫馨、甜蜜的情感氛圍,對這種情感氛圍的極力點染,更具有感人的力量。
比如,在孫玉厚一家因王滿銀勞教而處於一派慌亂之際,孫玉厚的小女兒蘭香知道自己對家裡發生的這件大事幫不了什麼忙,她不經大人指派,自己悄悄地去餵豬,而且給灶火圪場一筐筐往回撿柴禾。
貧困的生活養成了蘭香明事懂理的心性。“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知道豬是全家的命根予,知道自己只有做點實際的事,才能夠給慌亂的大人以幫助。所以當蘭香媽驚慌地發現自己在忙亂中忘記餵豬,孫玉厚正準備數落她一頓時,蘭香的那一句:“媽,豬我已經餵過……”所帶給全家人的驚訝和感動是可以想象的。
此時的孫玉厚老兩口心裡像撞倒了五味瓶,只能看著他們最小的己上初中可身上還穿著舊衣服的孩子而說不出一句話。作者正是抓住孫玉厚一家遭受重大挫折的時刻,極力表現蘭香對老人的愛心和體貼,把一種讓人感到酸楚而又溫馨暖人的情感氛圍沉浸得濃郁感人。
在路遙的情感體驗裡,他對困苦生活中那種父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祖孫之間的親情似乎有著特別深的感受。
小說特別真切地描寫孫玉厚一家人諸如柴米油鹽、吃飯穿衣等精微瑣屑的生活。孫玉厚一家人在貧困的物質生活中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的度日情景,在作家的筆下被表現得纖屑無遺。
作為家中長子的孫少安以宗教般的虔誠和神聖的責任感,自覺地承擔起全家生活的重擔,照顧奶奶父母、贍養弟弟妹妹,甚至為了一塊白饃與自己的妻子鬧翻臉。
在原西縣城讀高中的蘭香用積攢下來的三塊半助學金為哥哥少安過生日的情節讀起來就讓人感到一陣心酸。在荒野的破窯洞裡,在困苦艱辛的生活中,兄妹之間的這種赤誠的親情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對於為全家操勞一生而渾身是病的奶奶,孫玉厚一家人總是無限依戀愛護。少平和蘭香小時侯每天都到田野裡拔一些帶露水珠的青草葉為奶奶淋眼睛;讀高中的少平從潤葉姐給他買飯票的錢裡擠出一些為奶奶買了一瓶止痛片和兩瓶眼藥水。在極度貧困的歲月裡,正是小孫子的一片孝心溫暖了奶奶那為貧困煎熬得乾枯了的心。
在孫玉厚的家中,家庭成員之問的關懷、體貼、理解,以及建立在尊老愛幼基礎上的平等已經成為他們人生感情的重要支柱,“他們真正是風雨同舟從最困苦的歲月裡一起熬過來的。”正因為如此,孫少安才會在分家的問題上始終表現出難以割捨的情愫。
對於妻子秀蓮提出的分家要求——其實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少安卻一直陷入到一種痛苦的感情糾纏之中,少安多少年來,“已經習慣於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保護人的角色”,“他從一開始擔負的就是全家人責任,他和一家老小的骨肉感情無法割捨”。
孫玉厚和老伴在分家問題上的開明同樣體現這一家人之問的親情的濃郁。作為父母,他們一生操勞也都是為了兒女能過上好日子,“孫玉厚老漢早想到要把他們小兩口從這一大家人中解脫出來。”他想到的是:
“趁他還能在山裡刨挖,就儘量給娃娃們騰出幾年時間,讓他們各自憑本事去踢騰上一番……”作者在小說中不惜濃墨重彩地沉浸描繪那種人世間至善至美的親情,使得整部作品洋溢著動人心魄的人情美。
作者對困苦中的親情、友情、愛情的表現完全是基於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觀念之上的,諸如骨肉之情、敬老愛幼、忍辱負重、患難情深、知恩報德、與人為善、惻隱之心等,也正是這種充滿傳統意識的情和愛,才使得整部小說渲洩出廣大讀者都能理解的為求取人類幸福所必需的情感。
作品中熱烈讚美的是同學之問純真爛漫的友誼之情、朋友之間患難與共的關切之情、長輩和晚輩之問、兄弟姐妹之問血濃於水的骨肉之情、戀人之問心心相印的愛戀之情、還有農民對土地的眷戀之情、遊子對故鄉的親情……
由於這些情感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傳統美德為行為準則的人格理想,才使得讀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使作品產生了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體現出獨特的審美價值。
總而言之,這部百萬多字的長篇以高屋建瓴的氣魄和飽滿的時代精神,成為新時期文壇上富有史詩品格的扛鼎之作,成為當代表現農村改革的長篇小說的翹楚。
這部作品不僅是一軸氣勢磅礴、意境深遠的社會歷史畫卷,而且是一部蕩氣迴腸、內涵豐富的人生命運交響樂。
路遙用他充滿深情的筆關注著平凡的世界中普通勞動者的命運,透過他們各自不平凡的生活歷程唱出了一曲不平凡的歌。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