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K廣告人
-
2 # 萌蛋蛋的老豆
打仗不是單純的算數兒 戰爭是戰略目的 政治目的的手段 儘管德軍殲滅了遠多餘自身的蘇軍 但戰略目的沒有達到 反而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 蘇軍死傷無數但成功打退了德軍 而且消耗了德軍計程車氣 戰術裝備和熟練士兵
-
3 # 產品狗打dota都不菜
這個問題的提出者邏輯是:誰死的人多,誰就是輸。
首先我先反駁這個觀點。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犧牲了2200w,還不包括其他沒有統計的,日本全國那時候也就掛了200w。你說最後誰贏了?
所以問題在於你的戰略目的是什麼?只要你達到你的戰略目的,那就是勝利。
抗日戰爭日本戰略目的:侵佔中國,完全開發使用中國戰略資源,奴役中國勞動力;
抗日戰爭中國戰略目的:把日本人趕出中國。
答案顯而易見。
然後回到庫爾斯克會戰,
德軍戰略目的為搶佔戰略主動權,消耗蘇軍有生力量;
蘇軍戰略目的是收復國土,消耗德國有生力量;
結果是:德軍徹底被打出蘇聯國土,有生力量已經不足以再與蘇軍進行決戰。
誰達到了戰略目的,誰就是勝利者。任何一場戰爭的最終目的絕不是殺多少人,最終目的絕對是經濟目的。殺人有什麼好?賺錢才是王道。
-
4 # 普魯士酒館福龍
主動權變了,比如你有10個小弟,別人有15個,雙方互砍,結果你掛了6個小弟,別人掛了8個,結果比例變為了4:7,別人的人多優勢更明顯了,差不多2":1的水平了,平方式變化
-
5 #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覺得還可以再延伸一點。比如為什麼蘇德戰爭大家都覺得是蘇聯贏了,明明蘇聯死的人更多啊?難道就因為我德被人推到柏林?哼!你們這群無腦德黑,怎麼能明白我家元首勝利轉進帝國總理府地下室的偉大戰略?
扯淡到此結束。
我們先看德軍發起庫爾斯克戰役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殲滅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消除突出部,把戰線拉直。
我們再看看德軍的戰果。1943年7月5日,德軍發起進攻,經過七天的血戰,在付出重大傷亡後,從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向庫爾斯克進攻的德軍只分別推進了9—15km和5—35km,離戰略預想遙遙無期,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
然後,德棍們就認為德國打贏了。這就好比一個小個子打了一個胖子十幾拳,胖子一下也沒打到小個子,然後小個子的粉絲們望著氣喘吁吁的小個子和仍舊矗立在場上的胖子宣佈小個子勝利。
然而,比賽還沒結束呢,胖子還沒還手呢。
7月12日,德軍剛剛停止進攻,蘇軍隨即轉入反攻。8月4日,蘇軍收復奧廖爾,23日,奪回哈爾科夫。9月23日,蘇軍奪回波爾塔瓦,25日克復斯摩稜斯克。11月6日,蘇軍收復基輔。12月30日,蘇軍拿下了日托米爾。然後第二年1月就進入了衛國戰爭的最高潮——十次突擊。
不管德吹們把德軍的戰績吹得多麼天花亂墜,把蘇軍打成了什麼樣的屍山血海,都必須看到這麼一點,那就是德軍剛剛停下,蘇軍就轉入了反攻,而且是連續整個夏季,秋季,冬季的反攻,並一直順延到第二年的十次突擊。
如果把庫爾斯克戰役看成一場比賽,從德軍進攻到德軍停止進攻到蘇軍轉入反攻,一切順利成章,誰勝誰敗,一目瞭然,毫無爭議。之所以會有德軍勝利的說法,是因為德軍停止進攻的時候德棍們把表掐了,然後宣佈比賽結束。
納粹一統歐洲。
-
6 # 南柯
抗日戰爭中,中國的損失遠大於日本,還是中國勝利了,這個基本沒什麼爭議。庫爾斯克會戰也一樣,蘇聯雖然損失多,但是絕對的算蘇軍勝利。
評判一場戰爭的勝負,從來不以傷亡呀損失多少來計算,傷亡和損失頂多算一個重要的參考條件,並以此來計算戰鬥力的強弱。戰鬥力強的不一定勝利,反之戰鬥力弱的也不一定戰敗,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太多了。
評價一場戰爭或者一場戰役的勝負,只有一個標準,是否達成了自己的戰略意圖。在這個標準的評判下,蘇德庫爾斯克會戰,蘇軍完勝。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階軍事會議,會上希特勒宣佈了一個預謀已久的作戰計劃:突然襲擊前蘇聯,一舉將這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摧毀。為實施希特勒的作戰意圖,德軍總參謀部立即著手擬訂對前蘇聯作戰的具體行動方案。該方案於12月底完成,並被定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計劃”主要內容有:一、在對英作戰結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前蘇聯;二、先以突襲的辦法殲滅前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使其無法退往內地,然後以坦克部隊為先導,並輔之以空軍支援,分三路向前蘇聯腹地進攻,佔領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頓巴斯。
經過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巴巴羅薩計劃”的兩個最主要的戰略意圖完全被摧毀,可以說敗的一敗塗地。反觀蘇聯的戰略意圖,那就是遲滯或阻止德軍的侵略進攻,雖然代價巨大,但是基本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所以蘇軍是勝利的。
任何一場小的戰役,都是為大的戰略服務的。大的戰略意圖失敗了,小的戰役即使勝利也不能算勝利。更何況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不但沒有完成自己的戰略意圖,而且自己的損失也不小。
-
7 # 秦嶺161707473
評判勝利與否,關鍵是誰達到了戰略目標。比如,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什麼被視為英國的勝利,就是它為英國儲存了有生力量尤其是一大批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使其能夠死守英倫三島乃至最後參加反攻Continental。
-
8 # 水手47174541
國家打仗拼的是國力,蘇軍與德軍就像是在戰場上的拳壇,希特勒雖然派的人都能打贏,可斯大林打不過就換一個上,不給希特勒的人有時間休息,耗死德軍。德國本身就是小國,打持久戰就可以耗死自己,加上盟軍在義大利的登陸成功,希特勒要抽掉東線的兵力,就不得不放棄優勢進攻,轉為撤退防守被蘇軍轉敗為勝地暴打。所以,庫爾斯克會戰,蘇軍戰術上的軍力損失慘重,但可以迅速靠大後方補充,併成功讓德國輸掉了戰略。德軍自身國力無法補充庫爾斯克會戰的所有損失,只能撤退,並要遵守希特勒寸土不讓的命令用本就有限的兵力步步為營地守不重要的佔領區,只能被蘇軍分割包抄的戰術分批次消滅,最後讓蘇軍的鋼鐵洪流推到柏林。
-
9 # 種花家看門兔
戰爭以傷亡論輸贏,本身就是扯淡的事情。就像你玩《王者榮耀》或者《LOL》,人頭比別人多,但是你家水晶都炸了,你能說你贏了?戰爭輸贏是看戰略目標是否達成,戰略目標達成了,就是贏家!
-
10 # 菸酒閣小學士
在蘇聯的社科院書籍中,一直認為蘇德戰場的轉折點是庫爾斯克戰役,雖然此戰役蘇聯人損失高於德國,但是戰場不是看誰傷亡大定勝負,而是看有沒有實現戰役目的。德軍在1943年發現了蘇軍戰線暴露了一個紕漏,那就是庫爾斯克突出部,所以德軍戰役制定了堡壘計劃,準備切割包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部隊,德軍集中了最強的突擊力量,雙方爆發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與空戰,戰爭呈膠著狀態,隨著盟軍登入義大利,希特勒從庫爾斯克抽調裝甲部隊救火後,德軍颱風作戰計劃實際已宣告失敗。
另外更為關鍵的是德軍戰略主動權丟失,在庫爾斯克戰役之前,德華人掌握了戰場主動權,蘇軍戰略上防禦或主動防禦為主。即使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德軍參謀部制定的仍是以裝甲集團為突擊力量的進攻戰略,庫爾斯克仍是典型的德軍裝甲突擊群兩翼包抄的戰法,而蘇軍依然還沒有完全取得戰場進攻態勢,以三道防線阻止德軍最終取得了勝利。而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徹底喪失了戰場主動權,全線轉入防禦,並在希特勒越來越脫離實際的指揮下,一步步把東線德軍拖入死亡的泥淖。在後面蘇軍開展的十次打擊中發現,蘇軍恢復了信心並極大提升了戰術素養,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可以在自己想要的地點時間發動毫無忌憚的攻擊。
-
11 # 使用者6233817521
戰爭是否是勝利者,不是看損失多少,而是看哪一方達到了戰役戰術目的。德軍的意圖是在庫爾斯克地區以南北夾擊方式消滅蘇軍突出部的力量,以扭轉斯大林格勒戰役來的不利局面。為此希特勒不惜推遲戰役的開始時間,以積蓄力量,讓剛研製出來的“虎”式和“黑豹”坦克,以及“斐迪南”坦克殲擊車充實一線。然而德國戰車慢工出細活,產量有限,數量還是沒能超過蘇聯的T-34。因此正式開打時,出現了多輛蘇軍坦克圍攻一輛德軍坦克的現象,蘇軍儘管損失慘重,但是讓德軍沒能達到在庫爾斯克地區包圍全殲蘇軍的戰役目的,所以說蘇軍是勝利者。
-
12 # 吳林寶1
德軍本來就不佔優勢,損失慘重後和蘇軍力量差距更大,為免於崩潰只能撤退。按蘇軍133萬,德軍90萬計,本來3:2,德軍損失50萬,蘇軍損失60萬,那麼比例成了接近2:1,德軍劣勢加大了。
-
13 # 探測衛星A
因為德軍的庫爾斯克戰役即沒有能達成圍殲該地區蘇軍的主要目標,也沒有能消滅蘇軍的戰略預備隊的次要目標(只是重創),更沒能維持戰役發動前的戰線狀態一個最低目標,卻丟失了在東線最後一次給予蘇軍以重創,來維持一定時間的力量平衡的機會。所以德軍是完全失敗的。
-
14 # 輝哥141739753
感謝邀請,此次戰役的行動代號是‘堡壘’,作戰目標是圍殲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經過數天血戰,雖然重創了蘇軍,但德軍已成強弩之未,損失的裝備無法得到及時的補充,未能合圍突出部的蘇軍,戰役目標未能達到。另因盟軍登陸義大利,希特勒馬上抽調東線的裝甲部隊前往義大利,自此,東線德軍便喪失戰場主動權。是役,德軍雖然重創蘇軍,但未能實現戰役目標,所以,在戰略上仍然是失敗。
-
15 # 星月時空3
這是一個典型的無腦問題!
戰爭總是要死人的!總是要損失財富的!關鍵在於是否達到戰略目的!德軍殺傷力再強,蘇軍損失再大……德軍的戰略戰役目標沒達到,蘇軍的戰略戰役目標達並今後進攻敢得了良好的態勢!
目前,很多人總以損失來衡量一場戰役戰爭的勝負——就是一群無腦的傻子!
-
16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蘇聯達到了戰役目的,德國沒有!死多少人無所謂,只要能達到目的,蘇聯要穩重戰線,消耗德國的力量,他們達到目的了!蘇聯耗得起,而德國不行,只要德國的精銳被蘇聯的低質量的可以大量替代的軍隊給拖垮了,蘇聯就贏了!之後蘇軍進行大反攻,不是就把德國給打敗了,至於蘇聯死多少人,那沒什麼!沙皇為了擊敗拿破崙能在境內實行焦土政策,為了歐洲勝利者的桂冠,這點損失是值得的!擊敗德華人,為了這個桂冠的價值,再死幾百萬都值得!
-
17 # 紫色調查
其實戰役雙方是沒有辦法準確估計敵我力量損耗的。尤其是德軍,因為他們率先離開了戰場。但就德蘇兩方的作戰目標的達成,雙方卻都心中明瞭的。德軍作戰的核心目標是合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部隊,進而將戰線拉平縮短,從而最佳化前線的狀態;蘇軍的作戰目標是消耗德軍有生力量,尤其是其精銳的裝甲部隊,從而為以後的進攻奠定基礎。從戰役的結果來看,德軍沒能合圍突出部的蘇軍,反而消耗了自己的進攻力量,以致後來進行防禦作戰時反擊力量的嚴重不足,只能被迫撤退;蘇軍雖損耗嚴重,但進一步拉大了雙方力量的對比,(而且在戰場上發現在裝甲力量對抗上還無法與德軍一較長短,轉而使用步兵防禦,等對方力量消耗後,再用裝甲部隊反擊突進,這一招以後屢見不鮮,而且效果很好。)從而自此形成力量優勢,開始逐步蠶食碾壓德軍。
雙方出於政治軍事上的需要,都在誇大對方的損失,蘇軍雖然肉疼,但好歹士氣提升了,對敵信心和作戰經驗逐漸增強;德軍相對來說要鬱悶的多,對方就像一個不死的小強,每次覺得把蘇軍打個半殘了,然而每次再碰上,對方几乎都是滿血復活,而且回血的速度賊快,反觀自己回血慢不說,血瓶還少,這還怎麼玩?其實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德國上下明眼人都明白戰勝蘇聯已經不太可能了,德國寄希望於能最大消耗蘇軍實力,進而展開和談,不過顯然蘇聯人沒有給他們機會,並且隨著作戰經驗的積累,戰術更加合理,作戰理論更加成熟,越打越強,徹底放空了德軍的血槽。
-
18 # 現代艦船雜誌社
一場戰爭其勝負取決於是否完成自己的戰役目標,是否遏制了對手的目標。在滿足這個的前提下看對方與本方所付出代價的比例。如果完成目標一方損失比例低於對手,那自然是勝利方。如果完成目標一方損失比例高於對手,那麼如果沒到傷筋動骨的情況下依舊是完成目標的一方勝利。
其實簡單來說,就像前兩年的外賣大戰和這兩年的各路腳踏車大戰一樣,同樣是砸錢,看誰耗得起。所以一般認為傾銷不合理也是為了保護新生企業不會因為老企業資本更加雄厚而因為“耗不起”而被大企業吃掉。
其實就和日德蘭海戰一樣,英軍損失的艦船遠比德軍多,但是德軍沒有完成其衝出北海的目標,英華人則完成了堵住德軍的目標。同時從英軍損失艦艇比例與德軍損失艦艇比例角度來看,德軍的損失和自己艦隊總量相比並不比英軍有多大優勢,因此說德軍是戰術勝利戰役失敗。同理,庫爾斯克戰役中蘇軍遏制了德軍的進攻勢頭,甚至從此之後德軍開始逐步後退,蘇軍開始轉入進攻,自然說蘇軍是勝利的一方。
-
19 # 澤勒同志
非常簡單----蘇軍取得了自己的戰略目的,德軍的戰略目的沒有達到。蘇軍經由此戰奪取了東線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消滅了德軍大批技術裝備以及有生力量,嚴重挫敗了其繼續發動進攻的能力及企圖,嚴重打擊了德國法西斯的囂張氣焰。此戰中雖然虎式坦克豹式坦克等高階技術裝備嶄露頭角,但是其進攻能力弱,後勤壓力過大,屬於防守向裝備,這也就是說明了德軍戰略重心開始向防守轉移。戰役初期蘇軍成功炮火襲擊德軍集結地,使德軍戰役突然性喪失,置其於相當被動之境地。加之後期盟軍登陸義大利,德軍前線在龐大壓力下仍要抽走精銳的戰役支柱裝甲師,使德軍戰役主動權完全喪失,也宣告了其戰役目標的徹底失敗。
-
20 # ben大王
戰爭的勝負不是用損失大小來衡量的,而是用是否達成戰略目標來測算的。德國損失確實比蘇聯小,但一個戰略目標都沒達成,相反,蘇聯用具大的傷亡和戰損,一個一個達成預訂的戰略目標,勝負瞭然。
相關內容
- 歷史軍事德國蘇聯蘇德戰爭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麼?
- 為什麼許多人如德國人看重庫爾斯克戰役,而蘇聯人輕視呢?因蘇軍傷亡大於德軍?
-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88毫米炮真的能擊穿蘇軍的所有坦克嗎?
- 庫爾斯克會戰,如果德軍掌握了制空權,能否取得該戰役的勝利?
- 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有哪些特點?
- 如果庫爾斯克會戰中,在燃油彈藥後勤補給跟上的情況下,德軍裝備5000輛坦克會是什麼後果?
- 蘇軍在庫爾斯克用什麼火力配置和步兵戰術應對德軍坦克威脅?
- 二戰中,德軍為何要在明知道蘇軍已經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在庫爾斯克發動進攻呢?
- 庫爾斯克會戰中如果德軍沒有調三個裝甲師到義大利,此戰結局會怎樣?
-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敗了嗎?過程如何?
一場戰役的勝負不是以各自損失多少為標準。比如德英一戰時候的日德蘭海戰,明顯英國戰艦損失大於德國,但德國戰艦卻未能突破英國封鎖戰略,海上交通線被英國封鎖,海上貿易停止,戰爭潛力被制約。而庫爾斯克戰役同樣,德軍未能達到預期戰略目標。
在數量上損失對比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存量和製造力,在英德日德蘭海戰時,英國戰艦遠遠多於德國,即使多損失些力量也遠大於德國。德蘇現場,蘇聯製造力幾乎幾倍於德國,德國造一輛虎式豹式坦克,蘇聯可以造10輛T34,按照損耗製造比,德國也扛不住蘇聯的製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