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瞇嘎孑

    老子的意思是這樣:天地把所有的生物都視為一樣,平等的。人與芻狗在自然界的生存,毀滅都是一樣的。那麼做為能思考的人來說,認為人是有別於其它一切生物的,天地以它們一樣對待人,天地當然也就″不仁"了。反之,也說明天地本就″不仁"。

  • 2 # 天涯焚祭

    這是老子第五章。老子一直強調“道”的概念,一直在描述“道”的性質和特點。這句話也是。意思是天地本身是客觀的存在,並沒有人為強加上去的那些“仁義道德”的感情,在老子看來,天地這個東西有自己的“道”,萬物這個東西也有自己的“道”,這兩樣東西都各自按照各自的“道”來發展運作。這個“道”即是他們的起源也是他們的內部發展規律。這句話後面一句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一樣的道理,天地無所謂仁義道德,任憑萬物按照自己的“道”自生自滅。聖人也沒有仁受,任憑百姓自生自滅。這實際上傳達了老子另外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的意思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說做事要跟隨事物本身的“道”也就是他們各自的發展規律來,不能妄加干涉。歷史上西漢初期正是積極採用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蕭規曹隨,無為而治”,才讓頻頻戰爭早已滿目瘡痍的華夏大地得以休養生息,經濟得以發展,人口得以增加,國力得以強大。這才有了後來漢武帝東征西討驅除韃奴的光輝歷史。所以說,多聞數窮,不如守中。妄作兇!

  • 3 # 學佛小課堂

    天地本無自性。大地不會因為萬物的好醜,大小,善惡而選擇承載或是不承載。天空也不會選擇萬物停留或不停留。

    宇宙一切萬物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能變的是心,所變所現的是相。正如蕅俞大師所說: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不怪萬物,萬物沒有對錯。就像華嚴經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境緣,正報就是心性。善人行善,從樂如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心性無大小,萬物也就沒大小,心的量是一個宇宙世界,一粒芥菜籽也是一個宇宙世界。須彌山可以裝進芥菜籽裡,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籽沒有放大。這就是華嚴的境界!

    從前維摩居士講經,道場很小,就一丈大的道場,可來的人很多,有一萬多人,小道場全部都容納了,而且還不擠!在佛法裡。可以一瞬間經歷幾百年,甚至無量劫,身體沒有增減,空間亦復如是!

    迦葉尊者現在還在定中,還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等彌勒佛出世,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彌勒佛,迦葉尊者才入涅槃!佛法真的是無上智慧!無上神奇啊!

  • 4 # 使用者5450552383

    莊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是說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當颱風一刮,既要刮到我的家,也要刮到你的家。它要到那最豪華的富人家裡去一趟,也要到那乞丐家裡逛一圈。它要刮到皇帝家裡,也要刮到阿貓阿狗的家。還要刮到那小小螞蟻的穴裡。 天地不仁,就是天地的大仁之處。很多人聽到這裡就又不明白了。怎麼不仁,反而就是大仁了?是的,正因為不仁,看待萬物都是如一,所以才是真正的平等、公正,所以才是真正的大仁。 理解了大仁不仁,也就理解了齊物論裡的如下的這麼一段話了。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 --真正的大道是不可命名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的,真正的大仁看上去象不仁,最廉潔的人不謙讓,最勇敢的人不輕易挑逗冒犯別人。 這就是莊子的言說,他的話看上去很不對,仔細想想又很對。他的文章也是這樣,看上去很沒道理,也無結構邏輯可講。其實是最有道理,最講邏輯與結構。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裡去了。 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了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 5 # 半仙153400863

    不要用儒家邏輯解釋道家思維。道效法自然,自然是如何對待萬物的?當你利於自然的時候就叫你生長,當你不利於自然的時候就叫你衰弱。芻狗就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有用了供起來,沒用了燒了或者棄之一邊。天地如此,聖明的君主也如此,不養廢物。所以這句話後面說“不若守中”。中,中用的意思。河南人常說。

  • 6 # 半世青衣染霜華

    這個問題可以用很簡單的一個比方,如果你出生的家境不好,你覺得可以選擇嗎?天地沒錯,萬物也沒錯,至少在人身上可以與天地平起平坐,掌控其他生物的生死。所以萬物生靈只有人列於三才以內,三才即天、地、人。所以對應之前的比方,既然不能選擇出生的家境,但卻下生在一個不好的家境裡,只能硬熬的活下去,因為人是並列於三才的。要麼就自殺一了百了!

  • 7 # 互金直通車

    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是由內向外,由近及遠的,所以這類觀點或成就很容易被常接受。但是更高層次的認知必須超越自我認知,我所瞭解的有代表性的有兩種,一是中國的道教,二是印度的佛教,兩者均能跳出人類的自我束縛重新認知世界,天地不仁就是典型的代表,把自我與其他物體放在同一層面,採用俯視的方式去認知,才能發現地球是繞太陽環行。

  • 8 # 燕北林叢

    這似乎是在問,“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萬物自己出了問題,是萬物的錯誤嗎?老子的下半句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那麼,按照上述邏輯,也可以再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問題是出在百姓身上嗎?是百姓的錯誤嗎?

    道家的另一位前輩聖人莊子在《齊物論》中就“萬物”如何“自我”定位做了精闢的闡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莊子這席話的大意是:世界上的萬物彼此和是非都是相對而言,不是相互對立的。從自己的角度和立場出發,就能看清楚自己;從對方的角度和立場出發,才能瞭解對方。雖然事物在誕生之初就蘊涵了滅亡的因素,但在滅亡的時候也意味著重生的可能;可以和不可以,是和非不能互相對立。(聖人)要關注的是事物的自然狀態。彼也即是此,此也即是彼。彼此都有它的是非,不去區別對待“彼此”,才是“道”,是世間萬物的本來。符合“道”,才能進入(萬物)“環”的中心,順應(事物)無窮的變化。“是”和“非”的變化都是無窮的,不如靜下心來去體察萬物的本源,才能順應事物無窮的變化。莊子的話似乎是在給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做註解。大體上也符合老子的本意。以不變對萬變,“萬變”是世界發展、萬物生滅的規律。

    但,《莊子-齊物論》的主旨是要消除物、我的區別,消除萬物之間的區別。達到“吾喪我”,去“成心”,打破自我中心,迴歸本真,使“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的論述雖未直接點明,卻已經指出了答案。即“問題不是出在天地萬物身上”,而是出在“成心”、“自我”,人的身上。莊子在《胠篋》篇中做了具體的論述。即:“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意思是,世俗中所謂的聰明人,哪一個不是在替大盜收拾東西?所謂的智者、聖人,哪一個不是在替大盜辯論?……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為之鬥斛以量之,則並鬥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並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並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而矯之,則並仁義而竊之。”莊子說:天下借重聖人來治理,盜蹠反而得到了不少利益。聖人(為了約束百姓)制定、發明了鬥斛、權衡(秤、秤錘、秤桿)符璽、仁義,盜蹠就連鬥斛、權衡、符璽、仁義一併偷去,竊為己有。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並鬥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小偷小摸能夠伏法,禁止得住。竊取了仁義的盜蹠反而佔據了話語權、道德制高點,鬥斛權衡符璽都為之所用。既使高官厚祿也無法滿足他們的利慾之心,斧鉞之刑的威脅也無法禁止他們的所作所為。這種盜蹠猖獗而不能禁止,就是聖人的罪過。因此,莊子提倡“絕聖棄智”、“剖鬥折衡”、“殫殘天下之聖法”。老子也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道德經-卷三》)……

    總體來看,老莊的道家思想與法家截然不同,是基於對個體的信任,倡導無為而治。不搶佔道德的制高點,不制定人為的道德標準,不注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從人的基本欲求出發去理解別人。人都不是聖人也都不是惡人,不去人為地評判他人的是是非非、醜美善惡,順應天道,順應自然,世界才能和諧。老莊的思想雖然很有積極意義,但是很難符合社會現實。

    現實中的種種不公,世是紛爭,哪一件不是人為造成的?

  • 9 # 手機使用者5922688855米

    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釋是比喻,〈蒼天和大地不存在仁與非仁,對待萬物的態度,就象狗兒見到喂牛的青草的態度那樣沒有產生反應。在修養生之道的聖人心中,也不存在仁與非仁的意識,對待所省察到百般事物,也象狗兒見到了喂牛的青草那樣不產生意識反應〉。這裡的百姓是指人的意識,老子〈內丹經〉曰,一身之設,一國之象也,聖人以身為國,以心為君,以意識精氣為民,民安則國泰矣,民散則國虛也。〈道德經〉這句就是告訴修道的聖人們,心中的意識對外在所省察到的一切事物,就要象狗兒見到了喂牛羊的青草那樣沒有反應沒有產生慾望。

  • 10 # 公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後面還有“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首先這裡的“聖人“不是道德經問世之後出現的“聖人制“中的聖人而是“人達到聖境界的人“。道德經繼承的文化裡天地是在互動的,天地之間的“玄變域“內有包括人生命體在內的萬物!換句話說:人只是萬物之中的一類生命體而已!天地是在按照自己執行規律執行對於天地之間的包括人沒有對誰仁和對誰不仁的選擇。換句話說:對萬物和人都沒有偏袒性的仁存在,人必須清楚人在天地之間的地位是沒有特權的!人在天地之間的地位猶如人們在做祭祀活動時的芻狗(用草扎的狗模型),在祭祀沒開始前只是等待派上用場,在祭祀中登場 ,祭祀完成之後就沒用了。當然其中暗含:等待、及時干預與時機過了你那些準備沒用上也都沒用了!不過道德經始終沒用明說。超越了自我意思的(聖)人看到百姓在萬事萬物中的行為時也是沒用偏袒的仁的!只是看在事物執行中身處的位置是否善於發力干預食物還是時機已過還不知道變換自己的位置來預判成敗的!隱含著“人只是事物執行的參與者之一“的觀點!也是“上善若水“等論述的基礎鋪墊。

  • 11 # 歲月如梭水如歌

    天與地的能量無極,宇宙無邊,高深莫測,而萬物生之於天地之間,皆有生有滅。萬物之於天地為芻狗,此乃生死之道。天地無限,自然無邊,四季輪迴,萬物隨轉,無法其左,無法其右。隨著時間走,跟著空間轉——……,

  • 12 # 紅枽1

    萬物當負陰抱陽天地規律,有必有死,有好亦有壞,天地那有仁義可講?天地那有情感可言?聖人教導人類進步了,開天劈地萬世敬仰,但又破壞了自然到今天大家以為好還是壞?地球越來越熱了怎麼辦?是不是所有聖人該死?

  • 13 # 孤猴78345271

    天道用`德’來管理世界的動態平衡,使地球生態圈中的萬物隨時處於平衡之下,對萬物並沒有偏愛,好惡之分,在平衡的大框架下任其自生自滅。而仁卻是有偏愛的,即對統治者效忠的人,統治者才會施與以仁,自然是`天地不仁’!

  • 14 # 鄒思聰

    這句話的意識不是這麼理解的。這不是在說萬物都是狗,不是在指責天地,也不是在指責萬物,這句話的含義,老子表達的是他的宇宙觀,以及對人世的價值觀。翻譯成我們都懂的語言,就是:

    對於宇宙(天地)來說,世間我們認識的萬事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芻狗。大家都沒有誰比誰高,誰比誰重要。

    其實這個思想休謨也表達過。休謨說:

    對於宇宙來說,人和牡蠣沒什麼分別。

    而現代天文學家也有言:

    宇宙沒有責任要對人類有意義。

    其實這背後表達的哲學思想都差不多。人作為一種動物,一種生物,一種物體,存在於這個世界上,茫茫宇宙之中,不是什麼萬物之靈,人和狗,也沒有什麼分別。宇宙不需要回答人類的追問,就是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是不是有特殊的目的,是不是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是不是有特殊的地位,是不是就是和芻狗,和萬物都不一樣——

    老子和休謨都告訴咱們了,咱們沒什麼區別。

    這會導致一個結果,就是虛無主義。

    尼采將虛無主義定義為:使世界,特別是人類生存沒有意義,目標,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質價值。

    虛無主義作為哲學意義,為懷疑主義的極致形式。認為世界、生命(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是沒有客觀意義、目的以及可以理解的真相。

    與其說它是一個人公開表示的立場,不如說它是一種針鋒相對的意見。

    尼采將基督教稱為虛無的宗教,因為它不關注現實生活,而在乎假設的死後生活。他認為虛無主義是人們意識到“上帝已死”所導致的,並強調人們應透過重新賦予生活意義來克服它。

    海德格爾將虛無主義稱為“這樣的存在什麼都不剩”,並認為虛無主義基於將存在縮減至純粹價值。

    這才是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哲學意思。

  • 15 # 吳名8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生萬物而養育一切,並不以為有什麼貢獻,聖人需以百姓心而心,天地真的不仁嗎?從老子道德經本意來說,天地並非不仁,莊子講齊物論,天對萬物一視同仁,平等心對待,佛家甚至講平等心也要無,再延伸到聖人對待百姓也要一視同仁,即對待人的態度不管達官顯貴和販夫走卒都要一視同人,才是符合天之道,即道法自然。

  • 16 # 寅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仁慈的!天地之所以被稱不仁,皆因萬物幼小無知,毀天地,害宇宙,自己找來的!禍福無門,唯人自招也!世界本無天災,只有人禍,上天有好生之德!世界本無惡人,只有惡法,人之初,本無性,本來都是佛,只因跌落苦海,不能自渡和被度。天下本一家,凡是人皆須愛。厚物載德!厚德載福!唯厚德載物者最腐敗,無物且喜,有物便憂,超載罰款,超載翻沉!

  • 17 # 建章君

    《道德經》這句話是用以說明世間萬物無論大小、貴重,其本質其實是平等的。高低貴賤事實上是人後天在意識上強行賦予萬物的。

    這個道理其實一點不復雜,就像黃金對人類來說是財富,但對天地來說,黃金與用草扎的祭祀用的假狗也是沒有差別的。

    如果我們轉換到這個角度來看問題,我們也就容易看清事物本質,不再容易為人自身的無明的物慾所驅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員工少,都認為對方乾的工作輕鬆,自己做得比你多、累,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