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曦
-
2 # 雜談小部落
胡惟庸(14世紀-1380年),安徽定遠人,與李善長同鄉。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後遭明太祖處死。
龍鳳元年(1355年)投朱元璋於和州,授元帥府奏差,不久轉任宣使,又任寧國縣主簿,進升知縣,又升吉安府通判,再升湖廣行省僉事。吳元年(1367年),任太常寺少卿,再進寺卿。洪武三年(1370年),為中書省參知政事。不久,取代汪廣洋任左丞。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右丞相汪廣洋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明太祖因丞相人選難覓,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不設丞相。胡惟庸於是獨專中書省事務。七月,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廣洋又被任為右丞相。
自從楊憲被殺後,明太祖認為胡惟庸有才幹,很寵信他。胡惟庸也自覺奮進,曾以遇事小心謹慎博得明太祖歡心,進一步獲得明太祖的寵信。他為此當了多年獨相,生殺廢黜大事,有的不報告明太祖便徑直執行。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功臣武夫,競相奔走於其門,賄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可勝計。徐達對他極其厭惡,密報明太祖;胡惟庸於是誘惑徐達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但被福壽揭發。御史中丞劉基也曾說過他的短處,認為胡好比劣馬,叫它駕車,必然會翻車壞事。後來劉基生病,明太祖派胡惟庸帶醫生探視,胡惟庸便對劉基下毒。劉基死後,他更加無所顧忌。
淮西集團是明初朝中的第一大派,而宰相李善長也百官之首,也是淮西集團的首領。胡惟庸為了巴結李善長,將哥哥的女兒嫁太師李善長的侄子李佑為妻。學士吳伯宗彈劾胡惟庸,差點大禍臨頭。此後,他權勢更盛。在他定遠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筍,出水數尺深,獻媚的人爭相說這是祥瑞之兆。他們還說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墳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興和自負,從此有了異心。
-
3 # 老楊地攤淘寶明清瓷器
劉基,字伯溫,堪稱百年不遇的奇才,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兵法謀略瞭然於胸,與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齊名。在識人用人方面,他有著極為犀利的眼光,這一點連明太祖朱元璋都自愧不如。劉伯溫一眼就看透胡惟庸的為人,死前對他做出8個字的評價,準確的讓人難以置信。
胡惟庸是元末濠州定遠人,與朱元璋的老家距離很近,算是半個老鄉。正是由於這層關係,加上胡惟庸能力還算不錯,在投奔起義軍後,逐漸得到了賞識和重用,先後歷任寧國主簿、吉安通判、湖廣僉事等官職。
作為明朝開國功臣的胡惟庸,於公元1370年晉升為中書省參知政事,三年後被提拔為右丞相,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僅次於明太祖朱元璋和左丞相李善長。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朱元璋認為胡惟庸有治國之才,對他越來越寵信,胡惟庸也抓住機會,極力討好皇帝,很快就成了朱元璋的心腹謀臣。
公元1377年,胡惟庸取代了李善長,成為位居百官之首的左丞相,達到了仕途上的巔峰。仗著明太祖朱元璋的寵信,胡惟庸開始飄飄然,膽子越來越大,對於一些官員的罷免和廢黜,甚至不上報皇帝。更猖狂的是,他居然敢提前閱覽官員的奏章,一旦發現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就會直接銷燬。
其實,早在胡惟庸被任命為左丞相之前,朱元璋曾召見過劉伯溫,君臣之間有一場推心置腹的交談。當時朱元璋對李善長越來越不滿,就想把他換掉,讓胡惟庸代替大的位置。雖然劉伯溫與李善長政見不同,且曾受到他的排擠,但劉伯溫對他的能力還是非常認可的。
這一次,劉伯溫沒有拐彎抹角,而是開門見山說道:“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也就是說,他不建議撤掉李善長。朱元璋並沒有立馬錶態,隨後又問道:“胡惟庸如何。”他本以為劉伯溫會稱讚胡惟庸的才華,令朱元璋意外的是,劉伯溫毫不猶豫的給出了8個字的評價:“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意思也很簡單,在劉伯溫看來,胡惟庸就像是一匹烈馬,一旦讓他得勢,早晚會出問題。胡惟庸大權在握後的所作所為,驗證了劉伯溫的預言,他也因意圖謀反之罪被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處死,並牽連了不少文武大臣。從此之後,朱元璋就下令廢除丞相這一職位,胡惟庸也成了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
-
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胡惟庸早年曾在元朝作過小官,後來在和州投奔朱元璋。他最初擔任元帥府奏差,又擔任寧國主簿、知縣,吉安府通判,湖廣按察僉事,大約有十年時間在地方任職。胡惟庸的發跡得益於老鄉李善長,經過李善長的推薦,胡惟勇擔任了太常司少卿,不久又擔任太常司卿,成為了中央大員。而胡惟庸為了答謝李善長,在事後送給李善長三百兩黃金。
《明太祖實錄》“惟庸以黃金三百兩謝之”。
(胡惟庸)
洪武三年,胡惟庸升任中書省參知政事,這個官職讓他進入了大明的權力中樞。大明建國後,總領全國政務的是中書省,而中書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因為徐達是武將,常年領兵在外,所以中書省就成了李善長一人的天下。李善長有著濃重的同鄉之情,他所重用的官員,也都是同鄉之人,這樣在大明初期就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朋黨,因為大都是淮西人,被稱作淮西勳貴。作為淮西勳貴的核心人物李善長最終被朱元璋忌憚,被迫致仕。
(李善長)
在李善長離開時,中書右丞汪廣洋成為右丞相,胡惟庸被任命為中書左丞。雖然胡惟庸是汪廣洋的屬官,但是汪光洋為人懦弱,謹小慎微。中書省的事情,胡惟庸自己就可以決定,根本不用告訴自己的頂頭上司。不到兩年,碌碌無為的汪廣洋就讓朱元璋無可忍受,被趕出了京城。這時,胡惟庸以中書左丞的職務,統攬了中書省的所有工作。他使盡渾身解數,極力奉迎巴結朱元璋。
“晨朝舉止便辟,即上說問,能強記專對,少所遺,上遂大幸愛之”
胡惟庸順理成章的被提拔為右丞相,實至名歸的開始主持中書省政務。此時的中書省,自李善長退休後左丞相位置一直空著,徐達雖然兼任右丞相,但常年統兵在外,而且為人謹慎,從來不問政事,胡惟庸成為了獨相,後來又升任左丞相。
胡惟庸任獨相多年,任職期間大力拉攏淮西勳貴,加上他的門下故舊、李善長的支援,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覷的勢力。胡惟庸驕橫跋扈、專恣擅權。
“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僭用黃羅帳幔,飾以金龍鳳文”。
鑑於中書省權力太大,朱元璋一步步收縮中書省的權力,先是下令取消中書省的平章政事和參知政事,並逐步吧中書省的佐理官員全部調空,更下令“奏事毋關白中書省”,徹底切斷了中書省和六部、地方的聯絡,中書省成為了空架子,對於朱元璋來說,下一步就是等待時機撤銷中書省。中書省被撤,胡惟庸丞相之位自然不保,於是胡惟庸便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密謀造反。後來,被塗節告發胡惟庸謀反。洪武十三年正月初六,朱元璋下令處死胡惟庸、陳寧,接著,朱元璋下令撤銷中書省,廢除丞相,由自己直接掌管國家大事。至此,兩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廢除。
事情並未因此結束,朱元璋以胡惟庸案為藉口,不斷擴大胡惟庸的罪狀,對淮西勳貴及其子弟展開大規模誅殺,並將一批心懷怨望,驕橫跋扈,對皇權構成威脅的文官武將牽連進來,最終李善長也受到牽連,全家70餘口全部被誅殺。胡惟庸案前後延續十幾年,先後誅殺3萬多人,公侯被殺的有22人。
-
5 # 聽濤說事
胡惟庸案的爆發,是朱元璋下定決心廢除丞相制度的時候。
這並不是針對胡惟庸個人的。他的胡作非為,囂張跋扈只是個引子。其實換作張惟庸,李惟庸結果都是一樣的,其根本原因就是相權過大,已經影響到了皇權。
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自然要有一套系統的理政制度。可這個時候內憂外患,內有很多割據勢力還沒有收服,外殘元勢力還沒有消滅。面對千瘡百孔的局面,老朱根本騰不出手自己制定理政制度,所以幾乎就是照搬了元朝的體制,包括丞相制度。
丞相是中國古代僅次於皇帝的最高行政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官員。從戰國到秦漢至明初一直存在。
王朝建立之後,朱元璋著手整頓吏治,採取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發展農工商業的措施,人口和經濟迅猛增長。但是洪武年間仍然在進行全國統一征伐,農民起義比任何一個朝代建立之初都多。
1368年到1398年,老朱經過30年的整治,政局逐漸穩定。這一時期稱為洪武之治。當然廢丞相制也在這期間,在透過12年的維穩後,1380年,老朱終於能騰出手,為自己江山的系統重啟做一番大手術。
胡惟庸1355年就跟了朱元璋,老朱也是對他不薄,非常信任他,官職一路升到左丞相。在楊憲被殺後 ,由於丞相人選難覓,所以老朱也未再選右丞相。
胡惟庸當了多年獨相,專斷中書省。權力膨脹後,很多生殺廢黜的大事他都不給老朱報告,自己想怎麼弄就怎麼弄。
各部門的奏章都是先呈胡惟庸閱,只要是對自己不利的,他便扣下不報。這樣一來,熱衷功名之徒,競相奔走,給他行賄。胡惟庸也聚集了自己的徒眾,打壓異己。
劉伯溫曾說胡好比劣馬,叫他駕車,必然會翻車壞事。胡惟庸便借劉伯溫生病之機對其下毒手。
此後他更是目中無人,無所顧忌。徐達非常厭惡他,將他的行經密報給老朱,胡惟庸不但不收斂,還收買徐達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被福壽揭發。
試想一下,老朱知道這些後是什麼心情?先是大怒,大怒之後是深深的危機感。這不是拔老虎鬍鬚嗎?把老朱當木偶來擺弄,那老朱能幹嗎?一個從底層逆襲成功的君王,最怕的就是讓人架空自己。
前有車,後有轍。元朝就出了太多的掌權丞相,比如鐵失、燕帖木兒、伯顏、脫脫等,都是能拔老虎鬍鬚的人。他們弒君殺臣,無所不能。
老朱能不去除這塊心病嗎?難道等著胡惟庸繼續做大?
作為帝王,老朱也明白殺了胡惟庸,還會有張惟庸,李惟庸,病根兒出在制度上。所以化解這種危機,就要給制度動手術。
但他得有個由頭。洪武12年,占城國進貢,左丞相胡惟庸 ,右丞相汪廣洋匿而不奏,宦官看見了,說於老朱。
胡惟庸卻狡辯將責任推給禮部。雙方來回推諉,老朱心想,我正瞌睡你們卻給我送枕頭。
於是在洪武13年,以胡惟庸擅權植黨,謀反的罪名處死了他。後來又追加罪名,牽連甚廣,藍玉案是胡惟庸案的延續,共誅殺了45,000餘人。
朱元璋藉機廢除丞相制度,權歸六部。設內閣作為皇帝的顧問 ,內閣大學士的權力遠不如丞相,只有票擬的權利,先送宦官,再由宦官上呈給皇帝。各部之間相互制衡,而總決定權在皇帝。
從此再無丞相一職,加強了中央集權 ,朱元璋總算鬆了一口氣。其實胡惟庸成為最後一任丞相,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不管換作是誰,都是如此。
《明太祖實錄》裡說:“廢除丞相制度之舉,只是不許“關白“中書省的延續,從此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所以朱元璋針對的並非胡惟庸個人,要不然他也不會牽連幾萬人進去。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身為丞相的胡惟庸有意謀反,是朱元璋撤丞相一職的直接原因,胡惟庸也因此而成為大明最後一任丞相。但是,就算他不謀反,估計朱元璋或朱棣也不會保留丞相這個職務,只是可能沒這麼快。
為什麼?因為丞相的權力太大了,“百官之首”可不是說說而已,是真正的皇帝之下,群臣之上。某些時候,丞相甚至還能代行皇帝之職。打個比方,皇帝要是生了重病,一個星期不上朝,只要有丞相在,大明依然可以運轉正常。
(電視劇中的胡惟庸)
如果丞相謹慎小心,嚴守臣子本份,那還沒什麼。但胡惟庸顯然不是這種人,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之後,他就露出了本性,越權處理很多超出他職責範圍的事情。
各部門送上來的奏章,他都先看一遍,有利於他的及時送呈朱元璋,不利於他的壓下不報,並掌官員的生殺廢黜之事。
長此以往,朝中幾乎成了他的一言堂,大家都知道,想當官找胡惟庸,犯事了想脫罪也找胡惟庸,他收受了大筆賄賂,還透過結親這種方式攏絡了一大批勢力,比如李善長。
有些人想拍他馬屁,說他祖父三代的墳墓上到了夜晚忽現火光,照亮夜空,是大吉之兆。都當上了丞相,再想“大吉”就只能當皇帝了,胡惟庸以為天意在己,漸漸有了不臣之心。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
他的這種心思朱元璋未必不知道,但也許是想等羊養肥了再宰,朱元璋沒有采取太大的措施,冷眼旁觀。胡惟庸似乎還不明白朱元璋是個什麼樣的人,繼續作死。
後來發生了這麼一件事: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招搖過市,不慎墜死於車下,他便將駕車的人全部殺死。
朱元璋大怒,命他償命。胡惟庸提出用錢財補償駕車人家,朱元璋不許。胡惟庸此時回過味來了,知道朱元璋要和自己算總賬,便聯絡了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密告四方以及依從於自己的武臣,約定起事。
可能朱元璋一直在暗中盯著胡惟庸,沒多久事情洩露,胡惟庸及其黨羽被誅殺,而且還牽連了約三萬多人,朱元璋親自做《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
(朱元璋)
透過這件事,朱元璋非常明確的認識到了丞相有多麼大的能量,對皇帝又不是多麼大的威脅。於是直接改革政治制度,撤銷丞相一職,革除中書省,並嚴格規定以後的皇帝不得再立丞相;大臣們如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
這樣一來,丞相的權責被劃分到六部,沒有哪個大臣可以再擁有過高的權力,皇權得以集中,中央政權得以穩固。
漢朝、唐朝都曾出現過權傾一時、左右皇帝廢立的臣子,唯獨明朝沒有。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明朝以內閣取代了丞相,權力分散。別看明朝大臣有名的很多,其實沒有一個人能徹底超越眾臣,與皇帝對抗。
總之,胡惟庸之所以成為大明最後一任丞相,是因為朱元璋看到了這種制度的危害。
-
7 # 月下讀書
相權過大,牛人胡惟庸直接挑戰皇權,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以後廢除宰相職位,子孫不得復立。從秦漢以來存在的宰相制度就此終結。其實也是朱元璋的君王手段,大多人認為胡惟庸所作所為都在朱元璋掌控之中。從此皇權得到加強,相權一分為六。
-
8 # 史海魅影
燕子磯兮一秤砣,長江作竿又如何?天邊彎月是秤鉤,稱我江山有幾多。——朱元璋《詠燕子磯》
自秦始皇稱帝以來,皇權在歷朝歷代不斷的加強,朝廷官員的權力反而越來越小,使得皇帝的行為越來越肆無忌憚。原本各朝代有丞相,還能夠多少分擔一下皇權,到了明朝,朱元璋權力慾極強,一步步的按照自己計劃把丞相這一職位給撤銷了。當然朱元璋撤銷丞相,胡惟庸功不可沒,那麼胡惟庸就甘願做朱元璋的“棋子”嗎?朱元璋怎麼一步步讓胡惟庸進入自己的圈套?
明朝建立,明朝內部的淮西集團(李善長為首)與浙東集團(劉伯溫為首)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開始爭鬥,朱元璋是何等聰明之人,你們先鬥著,我坐收漁翁之利。
、這場爭鬥中,劉伯溫的浙東集團大敗,劉伯溫也死於生病吃藥之中,劉伯溫的死到底與朱元璋有沒有關係,歷史上說法不一,反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劉伯溫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了。李善長知道,一旦淮西集團勝利,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朱元璋反過頭來就會對他動手。
李善長的選定的代言人:胡惟庸李善長跟隨朱元璋多年,深知朱元璋的性格,他們這樣的爭鬥在朱元璋眼裡都是小兒科,之所以朱元璋一直沒有出面阻止兩個集團的爭鬥,肯定也是為了坐收漁翁之利。李善長害怕了,他不想成為朱元璋的靶子,想盡快脫身。
李善長思來想去,找個代言人容易,主要是找誰,在漫長的挑選中,李善長選中了他的老鄉胡惟庸。事實證明,李善長找的這個代言人完全是給他自己“挖墳墓”。
成為了丞相的胡惟庸胡惟庸順利的接了李善長的班,成為了明朝,乃至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胡惟庸在朱元璋的幫助下,除掉了天下第一謀士劉伯溫。與其說胡惟庸能夠當丞相是李善長的推薦,倒不如說朱元璋特意選擇的他。
朱元璋為什麼選擇他?因為胡惟庸是明朝開國功臣中最弱的一個,對於朱元璋威脅最小的一位。論計謀,胡惟庸比不上劉伯溫、李善長,更別說朱元璋了;論能力,他比朱元璋差遠了,選擇胡惟庸,朱元璋是絕對放心的,就像孫悟空一樣,不知道自己永遠逃不出如來佛祖的手心,不然孫悟空不會和如來佛打賭的。
日益猖狂的胡惟庸一開始劉伯溫告訴朱元璋一件事情,那就是胡惟庸會越來越猖狂,最後會擺脫你的控制,但是劉伯溫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就是想要這樣的結果。
胡惟庸打垮了劉伯溫以後,他開始在朝廷之中“橫著走”,並且在洪武6年,排擠走了另一個丞相王廣洋,獨攬丞相大權。他開始貪汙受賄,排除異己,私自截留奏章,甚至連官員升降、處決犯人這樣的大事情,他都不經過朱元璋的審批。如果我們在任何朝代看見這樣的情況,一定覺得皇帝昏庸、無能,但是我們說的皇帝是朱元璋。偏偏就是這位痛恨貪官汙吏(貪汙60兩以上立斬)、欺上瞞下(可以參考空印案)的朱元璋皇帝,對於胡惟庸的行為沒有任何表示,好像不管他的事情一樣,一丁點的措施都沒有采取。
難道朱元璋真的不知道胡惟庸的所作所為?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的行為,因為明朝有最強的特務機構錦衣衛,胡惟庸在家裡幾點上廁所朱元璋都會知道,何況是這樣的大動作。
朱元璋的陰謀,忍耐七年的陰謀朱元璋種種反常的行為本身就說明這件事情不尋常,只能說明一點他在利用胡惟庸。朱元璋在利用胡惟庸,他一直在“寵著”胡惟庸,讓胡惟庸的行為更加瘋狂,更加的“忘卻自我”。胡惟庸是什麼人,沒有軍功、沒有政績的一個人,越是這樣無德無能之人,更能讓朱元璋完成自己的目標。
朱元璋還需要等,等這參與的人數,對他來說,參與到其中的人越多越好。胡惟庸也不負朱元璋的“期望”,把很多人都拉進了自己的“團體”,胡惟庸覺得“法不責眾”適用於朱元璋,然而他又錯。朱元璋就是不怕人,對他來說,人越多、影響越大越好,這麼大的影響正好說明“丞相”這個職位該廢除。
不斷壯大的胡惟庸胡惟庸雖然不如李善長、劉伯溫、朱元璋等人聰明,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被發現,會被朱元璋處死。他想到的辦法就是“法不責眾”,人越多,朱元璋考慮、忌憚的越多,就不會對他下手。
胡惟庸手上有權利,巴結他的人本來就多,他還有封官許願的能力,想拉攏誰更加容易。吉安侯陸仲亨、御史大夫陳寧等一批重臣。胡惟庸深知拉攏的這些人雖然多,但是還沒有到達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要把李善長拉下水,因為李善長不僅德高望重,而且還有兩塊免死鐵劵。胡惟庸先把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拉下水,然後間接把李善長拉下了水。
時候已到,該動手了朱元璋看著胡惟庸在肆無忌憚的“瘋狂”,他看著參與到胡惟庸集團的人越來越多,已經忍了7年了,是時候動手了。
到朱元璋想對胡惟庸動手之時,機會不斷的往朱元璋這裡跑,先是胡惟庸兒子墜馬事件,緊接著占城國進貢事件。兩個事件以後,人們就明白朱元璋開始要對胡惟庸動手了,很多人明白一個道理:落井下石,眼看朱元璋要動手了,趕緊提前立功舉報胡惟庸。
朱元璋等的就是這個時候,接到舉報的朱元璋立刻處死了胡惟庸以及胡惟庸集團的重要人物,當然胡惟庸的子女、親戚也沒有跑得了,然後命令深入調查胡惟庸案。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到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被夷三族,前後長達10年,被殺者超過一萬人。
胡惟庸案最終的受益者是朱元璋,他在案發僅一個月就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安排機構分流人員也乾淨利落,這表明朱元璋早就想了,只是在等待時機。胡惟庸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其實從一開始就是朱元璋的一顆棋子,沒想到朱元璋敢“法責眾”。
朱元璋千辛萬苦的廢除丞相這個職位,他以為從此以後可以高枕無憂,但是他沒想到廢除丞相最大的受害者卻是他的子孫,這反而成了朱元璋一生中犯得最大的錯誤。
-
9 # 眾森淼
自秦朝以來,君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這一矛盾又再度的激發,於是自李善長,胡惟庸之後,朱元璋就徹底的將丞相制度廢除了。從此傳承了千年的丞相制度從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
胡惟庸是促使丞相制度終結的最直接的原因。在洪武六年的時候,在李善長的推舉下,胡惟庸擔任了大明王朝的右丞相,知道洪武十年,他進一步高升,官至左丞相。到了這個地步,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位居百官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但是胡惟庸在這個時候卻不知道適可而止。他反而驕陽跋扈,而且還貪汙受賄,玩弄權術。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劉伯溫據說就是被他毒死的。而且他還準備將開國大將徐達也給處理了,甚至還招兵買馬,企圖叛亂,胡惟庸還能留嗎?於是朱元璋一道令下,胡惟庸被株連九族。
但是,除掉了胡惟庸,還會出現馬惟庸,張惟庸。到時候他們弄權專政,他朱元璋豈不是還要去對付他們,這顯然是不如朱元璋之意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胡惟庸這樣的人出現呢?還是丞相的權力太大了。他朱元璋的地位怎麼可以被丞相威脅呢?要是後輩不計,豈不是要被這些丞相給奪了天下,這可不行。而杜絕此類事件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丞相這個職務徹底的廢除掉。
於是這個擁有著1600年的丞相制度算是徹底的消失了,而且隨之消失的還有中書省。於是六部直接由皇帝掌控,皇權再一次的得到加強。之後明朝滅亡了以後,一直到清朝終結了封建統治,丞相制度都沒有再度的復活。而胡惟庸也就成為了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位丞相。
-
10 # 閒雜人羅本
胡惟庸應該可以算是中國最後一任合法的丞相。以後的那些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雖然被叫做什麼相什麼相的。這其實都是下面的人拍馬屁的稱呼。從這一點可以說明,明太祖朱元璋之後的皇帝都不喜歡有丞相,後面的皇帝也嚐到了沒有丞相的甜頭,否則的話,他們肯定會想辦法再選幾個人出來當丞相。
胡惟庸成為最後一任丞相直接原因當然是胡惟庸案: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南韓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時稱“胡獄”。”
但是從胡惟庸案可以看出,朱元璋是有計劃地清除丞相這個能分享他部分皇權的職位。因為他同時還把御史大夫和中丞這兩個相當於副丞相也殺了。前一年,他把右丞相王廣洋殺了,李善長是病退得早,當時沒什麼藉口,但是十年之後的洪武二十三年也找個藉口給殺掉了。
另外罪名也可以看出點端倪,他給胡惟庸定的罪是謀不軌和通敵。朱元璋可是從各路軍閥裡浴血殺出來的開國皇帝,他手下的那些一直追隨他部下怎麼敢不軌,而且放著好好的大明朝丞相不做去通元通倭?通敵成功最好的結果也就成為北元和倭寇的丞相?這不腦子有病嗎?
所以我認為胡惟庸之所以成為大明最後一任丞相,是因為朱元璋不想讓明朝再有丞相,而他剛好趕上了這個節點。
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做?首先當然是大明江山是他玩命拼出來的,他在戰場上殺出來的威信,讓他能主宰所有的軍政大權,生殺予奪就是他一句話的事情。建國之後,政權要從軍事狀態轉向正常的模式,設立丞相這個職位就是要協助他管理這個國家,其實相當於把行政權從皇權分離開來。同時中書和門下省的設定也會讓他的決策流程沒有之前那麼隨心所欲。所以明朝的丞相下場都很慘,因為明太祖估計看每一個都不順眼。
其次,也有為皇太孫朱允炆接班掃清障礙的因素。他可能怕朱允炆年幼降不住那些從戰場上殺出來的老油條和老軍頭。
那為什麼以前的朝代開國皇帝也想清除丞相,但只有朱元璋能做到呢?
首先當然是朱元璋個人威望,他是從一個快要餓死的和尚一路打怪成為皇帝的,這在中國歷史上也只有劉邦和他一樣。所以他對政權有絕對的掌控能力。
其次,明朝當時已經沒有了勢力很強大的氏族門閥。元朝的統治基本把漢族計程車族或者地方勢力連根拔起。所以明朝建立後,那些人全都指望朱元璋給飯吃。不像之前的豪族,比如關隴集團,每個家族都很有勢力,要想改朝換代,還得靠他們支援,開國皇帝打下江山後都得預留一批位置給他們這些聯合創始人。如果他們的家族代表當丞相或者御史大夫,太尉這種丞相級別的官位時,就算是開國皇帝也不敢這樣大開殺戒。
所以碰到朱元璋這種雄主,再加上當時的形勢,丞相確實是個高危的職位,胡惟庸也算是撞到槍口上了。
回覆列表
胡惟庸(?~1380),鳳陽府定遠縣(今屬安徽)人。
早年隨朱元璋起兵,頗受寵信。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知縣、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職。洪武三年,拜中書省參知政事。六年七月,任右丞相;約至十年進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擅自決定官員人等的生殺升降,先閱內外諸司奏章,對己不利者,輒匿不上報。各地喜好鑽營熱衷仕進之徒與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送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學士吳伯宗曾因彈劾他而險遭大禍;他得知大將軍徐達對他不滿,曾在朱元璋處奏其奸行時,竟誘使徐達家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但因福壽揭發,未能得逞。胡惟庸還千方百計地拉攏因犯法受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令其在外收集軍馬,以圖謀反。此外,他還勾結中丞塗節、御史大夫陳寧等,令陳寧坐中書省閱天下兵馬籍。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極大注意。朱元璋從元亡的教訓中,深感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對各省權力機構進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進一步削弱了中書省權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馳馬於市,墜死車下,惟庸殺挽車者。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準以金帛償其家之請。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和中書省吏上書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將胡惟庸和塗節、陳寧等處死。
胡惟庸死後,其謀反“罪狀”陸續被揭發,如派林賢下海招倭;派封績稱臣於元嗣君,請出兵為外應;令李存義、楊文裕說李善長謀逆;毒死劉基;收納亡命等事連南韓公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延安侯唐勝宗等。朱元璋大怒,為肅清“逆黨”,株連殺戮者達三萬餘人。前後延續達十年之久,朱元璋並做《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胡黨”而受株連至死或已死而追奪爵除的開國功臣有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等一公、二十一侯。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明代史籍中關於胡惟庸案的記載多有矛盾,因此關於其是否確實謀反,當時便有人懷疑,明代史學家鄭曉、王世貞等皆持否定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