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顧道驚城
-
2 # 大連QW136833764
周朝靠的就是周禮,禮蹦樂塌是要時間的,200多年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度的時間也不短,歐洲從封建向資本過度也用了200年呢
-
3 # 明月奴
周王的權威在日漸強大的諸侯列國中日益衰落,但是周王朝的存在合理性仍然存在。這是因為:a,列國諸侯都是周王朝分封出去的,這是諸侯權力的來源根基,衰落不等於滅亡而且周王仍然有存在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表現在周朝建立初期建立的“禮”,周王在禮的等級中處在最高位,禮也規定了君臣之間的關係秩序“君君臣臣”,諸侯與周王仍舊有君臣之名,雖然諸侯實力強於周但是不足以挑戰周建立的系統。b,來自戎狄的威脅,春秋時期諸侯國飽受戎狄侵略之苦,衛國曾經因為因此滅國。周衰落了但是由周建立的定期會盟朝拜制度卻有其實際的積極作用,諸侯國可以借周王的名義舉行會盟,鞏固同盟,抵禦強敵,有積極的作用。c,周王可以作為諸侯實現某種政治意圖的王牌,春秋首霸齊桓公首先打出“尊王攘夷”的政治口號,這猶如後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時各諸侯雖有實力卻不足以定天下,這並不是仁德的問題,而是與夏商後期的情況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部落聯盟制徹底瓦解的時代,代之而起的是國家形態的鬥爭,這在戰國時期就更加明顯了。所以不論是齊桓公還是晉文公都不具備重開王朝的實力,當然時機也不成熟,周王的名號倒是現成的又比較經濟,又不失臣子本分。
現在淺談王朝中興的問題。
其實周王朝的危機早於東周,犬戎攻破鎬京這是偶然事件客觀上加快了周王朝的瓦解程序,周向外分封諸侯的目的是拱衛周王室,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供分封的土地越來越少,而且分封的區域越來越靠近周的核心區域。現在來談周未中興的原因:
第一,物質基礎,歸東周直接管轄的土地人口逐漸減少,在王朝出現割據的情況中央王朝的實力決定話語權。
第二,制度設計上,禮法規定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可是禮樂征伐是要有物質基礎的,而各個諸侯國均是獨立發展定期朝拜,從我們現在的觀點看就是中央王朝的財權沒有從制度上保障,這當然是發展的煩惱,因為周建立之初仍處部落向國家過渡時期,不可能要求前人面面俱到。
第三,就是從西周後期與諸侯關係緊張,烹殺齊國國君,干預魯國繼位等等事件都讓各諸侯王心存戒心。
第四當然是人的因素,幾代周王的戰略戰術性失誤,不韜光養晦重修與諸侯間的盟約而興征伐,譬如征討鄭國而拜,諸侯竟然敢直接侵犯周王的權威,周王顏面掃地,君臣等級禮制受到了最直接的去挑戰。
第五人心渙散,周王室自亂於內,錯過復興時機。
以上便是我的理解。
-
4 # 正史風雲
東周能存活的原因分析諸侯霸主一開始是想借名,而且誰也不願意成為眾矢之的。
春秋時期,周王朝已經日衰,禮崩樂壞,諸侯並起,相繼稱霸,眼裡其實已經沒有周王朝了,但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他們稱霸,打著“尊王攘夷”、“尊王治亂”的口號,四處征伐吞併。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誰也不願意第一個滅了周,成為眾矢之的,就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差不多的道理,可以養著、供著,但是不能殺,殺了就會讓天下人詬病,大家就有充分的理由群起而攻之。
後期,諸侯霸主已經不屑於滅掉周了戰國時期,社會已經徹底亂了,戰爭就是為了稱霸,根本沒有任何禮義廉恥和道德方面的約束,諸侯之間的戰爭更加頻繁,都是奔著雄霸天下去的,那時的周已經很羸弱了,人家諸侯根本沒放在眼裡,都是想著怎麼能滅掉幾個大國,或是聯合其它國家讓自己不受滅國之患,一句話,周在他們眼裡已經無關痛癢,無關緊要。
東周沒有中興的原因分析王道思想沒有轉變周文王以百里之地王天下,靠的是施行王道,但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私慾不斷膨脹,僭越亂倫、弒君弒父的情況有如家常便飯,行王道在戰爭頻發和私慾縱橫的時代已經成為雞肋,只有經過改革,增強經濟、軍事實力才有可能快速崛起,周王朝受祖上思想影響,沒有快速轉變思想,沒有深刻認識人性,所以,遲遲沒有有效的舉措。
實力銳減,苟延饞喘到了東周,周的實力一落千丈,沒有人口、沒有土地,怎麼發展,怎麼強大,只有攻伐,但是又沒有攻伐的實力,打一個鄭莊公都打敗了,讓自己威信掃地,兵力也所剩無幾,只能苟延饞喘,在夾縫中生存。
-
5 # 刮晉風
這裡實際是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說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周朝為啥還能苟活五百年;另一是說它為啥沒有中興?
公元前十一世紀初誕生的周王朝,在《周禮》推行後,取到了“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的作用。華夏民族也有了“禮儀之邦”的美譽。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
進入東周後,一些禮儀已不合時宜,諸侯出現了離心離德和禮崩樂壞的壯況。進入了一個“大國爭霸,小國爭存,不為魚肉,便為刀俎”的時代。要追溯原因,《周禮》中“封建諸侯,以屏宗周”的條款可能是禍根之源。周朝還能再綿延五百年,說明有它存在的作用性和合理性。
天下諸侯都是它封的,儘管禮崩樂壞,民怨沸騰,人們埋怨周王腐化墮落,爭權奪利,但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洛邑才有天子傘,成周才是號令臺。諸侯的任何事情,還得有求於天子,沒有天子,天下便是亂糟糟一窩蜂。
曲沃桓叔想推翻晉翼政權,天子派虢叔帶諸侯去討伐他;他推翻晉翼政權 後,天子不冊封他就不合法。曲沃武公還得再去給天子送禮,否則你就得不到冊封。對於不聽話的魯國國君,天子甚至可以烹殺他。
東周建立後 ,因為多重原因,周王的六師軍隊編制一直沒有建立起來,這就使周王說話沒有份量。西周時的“千畝籍田”已經丟失,成周的京畿之地,也只有六百里。更加危險的是,天子沒有籠絡諸侯的錢財,就只好給諸侯送土地。成周六百里土地除被鄭國搶走一些外,晉文公勤王攘夷後,一次就賞賜晉國南陽四邑(另一說八邑),結果天子成了自顧不暇的窮光蛋。
即便在鄭國,楚國多次挑戰天子的權威,僭越封號後 ,仍然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周天子。周天子的號令仍然有效,只要有幾個諸侯存在,周天子就能行使管理權。這就有他存在的必要性。
至於說周朝為啥沒有中興,這完全是另外一個問題。諸侯讓你存在是因為你還有用,諸侯並不支援你中興。再說,一個朝代的中興,那是需要有資金,有實力,有強大軍隊的。你周天子既沒有資金,又沒有軍隊,靠著諸侯替你征伐,靠著貢賦苟且偷生,飢不裹食,日不阜出,哪裡還有中興的力量呢?特別是到了後期,晉國籍談到成周拜天子沒有帶禮物,周天子還敢數典忘祖地臭罵他一頓。等到秦國真要滅亡東周的時候,天子只有謝罪求生的份了,哪裡還有其它非分的想法呢?所以,苟延殘喘的周天子,有綿延東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能力,但沒有中興的力量,資金。周天子是不可能中興的。
-
6 # 沅江船山
分裂局面已經形成。關鍵是沒武裝沒錢,周王連一架像樣的馬車都買不起,何談招募軍隊,然後給軍隊發工資。春秋戰國幾百年是因為這幾百年出現了力量平衡,誰也無法消滅誰,所以維持住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楚國在楚莊王最強的時候,也只是問鼎而已,並沒有力量消滅所有的諸侯國,所以這就是周王室能繼續存在的原因吧。
-
7 # 背後有光的人
周王的權威在日漸強大的諸侯列國中日益衰落,但是周王朝的存在合理性仍然存在。這是因為:a,列國諸侯都是周王朝分封出去的,這是諸侯權力的來源根基,衰落不等於滅亡而且周王仍然有存在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表現在周朝建立初期建立的“禮”,周王在禮的等級中處在最高位,禮也規定了君臣之間的關係秩序“君君臣臣”,諸侯與周王仍舊有君臣之名,雖然諸侯實力強於周但是不足以挑戰周建立的系統。b,來自戎狄的威脅,春秋時期諸侯國飽受戎狄侵略之苦,衛國曾經因為因此滅國。周衰落了但是由周建立的定期會盟朝拜制度卻有其實際的積極作用,諸侯國可以借周王的名義舉行會盟,鞏固同盟,抵禦強敵,有積極的作用。c,周王可以作為諸侯實現某種政治意圖的王牌,春秋首霸齊桓公首先打出“尊王攘夷”的政治口號,這猶如後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時各諸侯雖有實力卻不足以定天下,這並不是仁德的問題,而是與夏商後期的情況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部落聯盟制徹底瓦解的時代,代之而起的是國家形態的鬥爭,這在戰國時期就更加明顯了。所以不論是齊桓公還是晉文公都不具備重開王朝的實力,當然時機也不成熟,周王的名號倒是現成的又比較經濟,又不失臣子本分。
現在淺談王朝中興的問題。
其實周王朝的危機早於東周,犬戎攻破鎬京這是偶然事件客觀上加快了周王朝的瓦解程序,周向外分封諸侯的目的是拱衛周王室,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供分封的土地越來越少,而且分封的區域越來越靠近周的核心區域。現在來談周未中興的原因:
第一,物質基礎,歸東周直接管轄的土地人口逐漸減少,在王朝出現割據的情況中央王朝的實力決定話語權。
第二,制度設計上,禮法規定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可是禮樂征伐是要有物質基礎的,而各個諸侯國均是獨立發展定期朝拜,從我們現在的觀點看就是中央王朝的財權沒有從制度上保障,這當然是發展的煩惱,因為周建立之初仍處部落向國家過渡時期,不可能要求前人面面俱到。
第三,就是從西周後期與諸侯關係緊張,烹殺齊國國君,干預魯國繼位等等事件都讓各諸侯王心存戒心。
第四當然是人的因素,幾代周王的戰略戰術性失誤,不韜光養晦重修與諸侯間的盟約而興征伐,譬如征討鄭國而拜,諸侯竟然敢直接侵犯周王的權威,周王顏面掃地,君臣等級禮制受到了最直接的去挑戰。
第五人心渙散,周王室自亂於內,錯過復興時機。
以上便是我的理解。
-
8 # 星海知舟
東周王室苟活良久原因有三
一是因為東周王室依舊是天下共主,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登峰造極之至也還停留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名義上還是替周天子行使王道。
二是各諸侯國長期混戰,此消彼長,未出現獨霸時代的雄主,等出現的時候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了。
三是各路諸侯均為周王分封,敢動周王室即面臨著各路諸侯聯合攻擊,在實力平衡未徹底打破前,沒有諸侯國會當這個出頭鳥。
未能中興原因也有三
一是平王東遷導致了周朝立國根基的天子王畿(指周天子直轄地區)大幅度縮水,經濟基礎也因犬戎之亂屢遭破壞,喪失了在資源上對諸侯的絕對優勢。
二是平王的即位法統不正,使得周朝建國的核心體制分封制從周天子那裡遭到了破壞,加上部分諸侯國與周王室發生摩擦,嚴重損壞了周王室的權威。
三是周王室自身內亂不止,不斷削弱實力,只能勉強支撐殘局,苟延殘喘。
下面來看看那段紛紛擾擾世界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自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起,至秦始皇統一中國終。東周幾乎經歷了春秋戰國的全過程,至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為秦國所滅,維持了500多年的歷史。
分封制的因果
周朝初期,為了政治穩定、獎勵功臣和擴大統治範圍,周王實行分封制,要求諸侯:“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的義務;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的義務。”侯國具有相對獨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權、行政權和軍權,容易形成割據勢力。不過各路諸侯均為周王的同姓兄弟和異姓功臣,可謂患難之交,相濡以沫,感情基礎和事實基礎都在,各佔一方水土也比較知足。因此,諸侯之間不至於兵戎相見,大家相安無事。
但是到了西周後期,隨著諸侯國的日益強大,王權衰弱,建朝封侯時的傳承也逐漸淡忘,分封制遭到破壞。比如春秋楚莊王時期的“楚王問鼎”事件,就是典型的諸侯國對分封制的公開挑戰。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這就加劇了各諸侯國對周王室的不忠,並伴隨著形成了強大的地方武裝割據。
不過畢竟周王室畢竟是天下共主,各路諸侯均為周王分封,雖然日漸式微,但依舊是周王。諸侯國如果傻到圖謀周王室的權力和土地,反倒給其他諸侯國以實錘,群起而攻之。這與“君主立憲”制度有點像,君主雖然沒有權力,但還是要尊敬君主,這是諸侯的立國之本,也是精神信仰與道德制高點。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平衡沒有被打破的前提下存在,等到秦始皇橫掃六國的時候,力量才是王權絕對的主宰。當然,如何獲得力量,還是依靠德治和法治的結合,以及充足的智慧,而不是依靠野蠻。
東周的式微
西周天子王畿(周天子直轄地區)西起宗周豐鎬二京,直至成周洛陽,幾乎包括了整個關中地區和洛陽盆地,沃野千里,物產阜盛。當時各個諸侯國還沒有發展起來,後來稱雄稱霸的一些國家在此時國土面積也都還很狹小,勢力遠稱不上強大。因此,王畿讓周王室擁有著對諸侯絕對的經濟優勢和遠超各方諸侯的強大實力。
但西周末年的戰亂對該地區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使得周朝立國的經濟基礎開始動搖。而周平王東遷後,為了報答晉國和秦國等國對自己的支援,將大片原本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分割給了這幾個國家,更進一步加劇了王室的衰弱。成周洛邑與宗周關中地區相比土地面積、人口數量等資源皆不如宗周,並且洛邑地區位於天下之中,四面被圍,為四戰之地,沒有什麼可以倚仗的關隘。
因此,王畿的縮水,讓東周天子喪失了在資源上對諸侯的絕對優勢,出現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轉變。
平王的煩惱
東周初年,其實有過一個長達二十多年的“二王並立”的時期。即此時的周王除了曾被周幽王廢除的周平王宜臼外,還有一位周幽王之弟——周攜王餘臣。周平王在犬戎之亂中有著“弒父”的嫌疑,同時也因為申候等人夥同犬戎對宗周地區進行了殺掠,使得周平王在宗周其實很不得人心。當時在宗周的周遺民,地位極高的大貴族和原本朝廷中的邦君、諸正都不支援宜臼,轉而在虢公翰的率領下擁護周幽王之弟,王子餘臣為周攜王。
因此,周平王東遷洛邑也與他在宗周地區不得人心,不受支援有關。晉國晉文侯在王室東遷的過程中獲利頗豐,因此屬於擁護平王的一派諸侯,等到平王將原本宗周的土地許給了晉秦二國後,晉文公便在虢國殺害了周攜王,結束了二王並存的局面。即《系年》載:“晉文侯仇乃殺惠王(周攜王)於虢,諸君諸正焉始不朝與周”試想,周平王的王位是由“弒父”而來,那又怎麼可能再透過禮法來約束諸侯呢?
言而無信
其實,在東周五百多年的歷史中,還是有機會恢復天子權威、振興周祚的,周平王之孫周桓王就差那麼一點距離。桓王即位後,有心振作王室,先利用尚未完全衰落的王室影響力,干涉晉國的內政。此時的晉國正處“曲沃代翼”事件,王室分裂成了大宗和小宗兩支,桓王就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打擊小宗的曲沃,並且扶大宗晉鄂侯之子晉哀侯為國君。
但在這件事上桓王犯了一個錯誤,把自己變成了言而無信的代表。本來桓王支援的是曲沃莊伯,但是眼看曲沃莊伯越做越大,桓王感覺自己的安全感在不斷流失,所以臨陣背刺,反過來打擊曲沃勢力。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次對晉國內政的干涉非常成功,而在成功的表象下,一些隱患也就被壓下去了,儘管沒人知道那天它會再爆發。
挑戰天威
春秋時的諸國爭霸是由鄭國先開始的,東周時周天子勢弱,諸侯鄭莊公幾乎把持朝政,周平王遂啟用虢公與鄭莊公一起執政,周鄭之間自此緊張起來。周平王死後,周桓王即位,更徹底打壓鄭莊公。首先提升虢公為右卿士,降鄭莊公為左卿士,最後更連左卿士的職務也給免了。
鄭莊公可受不了這個窩囊氣,他一連五年不去朝貢周桓王,而且還派人將王室的莊稼給收割了。諸侯敢收割天子的莊稼,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在宗法制度下,這無疑是大逆不道的舉動。公元前707年,年少氣盛的周桓王不聽虢公的勸阻,率周室六軍與陳、蔡、衛等聯軍征討鄭國,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戰,竟決定了日後周王朝的命運。
鄭國採取逐個擊破的策略,先打敗國君剛立、人心不穩的陳軍。蔡軍聽說陳軍敗了,也無心抵抗。最後鄭莊公集中優勢兵力在繻葛與周天子的軍隊激戰。交戰中,鄭國的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只好率軍撤退。祝聃本想進一步追擊,被鄭莊公阻止,由此收兵結束了戰鬥。
繻葛一戰,把周王室的虛弱徹底暴露於天下;祝聃一箭,讓周天子的權威徹底喪失,諸侯由此開始爭霸。
不休的內亂
桓王之後,東周王室內部又出現了多次內亂。如周莊王時的王子克之亂,周惠王時的王子頹之亂,周襄王時的王子帶之亂,周景王時的王子朝之亂。每次王室的內亂髮生後,天子都沒有力量去鎮壓,只能憑藉大國的干涉來穩定局面。但大國的干涉不是白來的,每次動亂過後,周王都要拿出部分土地和人口城邑來報答大國對自己的支援。因此,王室內部頻繁的動亂也在不斷地削弱周王室的實力,使得後世東周歷代天子只能勉強支撐殘局,苟延殘喘。
-
9 # 孤舟釣江雪
西周滅亡後,王室東遷到了洛陽一帶,但地盤特別小,與晉國、齊國、魯國、鄭國、宋國、秦國等當時的大國相比,實力有很大差距,更遑論當時南方牛逼轟轟的楚國了。另外,東周王室的內部也不團結,還多次發生內亂,加上國君都很平庸。
因此,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東周王室都不具備中興的條件。
那麼,既然實力不行,為什麼東周還能(前770年-前256年)存在500多年呢?
當時比東周王室強的大國雖然很多,但這些大國之間的實力相差不多,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國之間互相制衡,誰能不能完全壓制對方,為了使自己佔據政治上的制高點,都不得不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以顯示自己權力的合法性。
因此,東周王室既是大國要供奉的一尊菩薩,也是大國博弈的重要棋子。無論誰想在大國中出頭,都必須尊王,比如齊桓晉文莫不如此,既然這樣,周王室自然就可以苟活下去了。另外,周王室的地位擺在那裡,無論哪個國家攻打周王室,都將成為眾矢之的,誰也不會傻到把周王室滅掉,然後把周王室的土地佔為己有。一直到公元前256年,當時獨大的秦國才把東周滅掉。
-
10 # 歷史百家爭鳴
西周還算是強大,對於諸侯國有一定的震懾力,但是到了東周就已經完全淪落為擺設。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實際上戰國的時期,東周已經不存在了。
那麼為什麼東周已經衰落了,還能苟活那麼長時間,卻從來沒有中心呢,其實原因是同一個,那就是周天子是天下諸侯國共主這一個原因。
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有那麼多諸侯國,主要原因還是西周時期的分封,也就是說西周採用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將工程和後代分封到各個地方去做諸侯,以拱衛中央的周朝。
這種制度在中央王朝強大的時候,會對諸侯中國產生震懾力,諸侯國也不敢輕舉妄動,但是到中央王朝衰弱的時候之後,諸侯國就會蠢蠢欲動,就像戰國春秋戰國時期一樣。
春秋和戰國是兩個不同的時期,春秋時期是諸侯國爭霸,而戰國時期是殲滅戰。
春秋時期有五個霸主,第1個霸主是齊桓公,他採用的是尊王攘夷的策略,而後續的所有的霸主都跟他採用同樣的策略,也就是尊重周王朝的權威,行使霸主的權力,其實最簡單來說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也是周王朝衰落以後為什麼一直存在的原因,因為這個時候大家的實力都相當誰也不能滅掉誰,所以只能透過尊王攘夷的策略來稱霸,這也是各個諸侯國能夠讓東周苟活的原因。
而也正因為東周是天下的共主,即使出現英明的天子,也無法扭轉局勢,首先它作為長期的天子來講,不屑於跟這些諸侯國爭霸爭地盤。其次,如果某個天子表現出來英明神武,那麼各個諸侯國就會對它形成警惕,不斷的削弱它,因為只有周天子是在法制上的合法的天子。
周邊有那麼多諸侯國圍著東周,不斷的防堤防他,對他進行騷擾,即使再厲害,再英明神武的人,也無法使東周王朝再次強大起來。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並殺死周幽王姬宮涅,關中盆地的宗周成為一片廢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在秦國、晉國、鄭國支援下東遷成周雒邑,中國歷史進入春秋時期(770BC~453BC)BC。平王東遷後,東周迅速衰落,連周天子的葬禮都辦不好。除了周桓王時期東周干預過晉國“曲沃代翼”的內戰外,東周在統治各諸侯國方面沒有任何作為,除了陳國、蔡國、虢國、魯國也沒有哪個諸侯國還聽周天子的命令。鄭國的鄭莊公甚至和周桓王兵戎相見並放縱部下“射王中肩”,這使得東周王朝顏面掃地並失去對天下列國的有效控制。然而,東周衰落後仍然長期存在,連滅掉了漢陽諸姬的南蠻楚國都不敢輕易打周王朝的主意。直到公元前256年,秦國的秦昭襄王攻克雒邑並俘獲周赧王,周朝800多年的歷史才徹底結束。為什麼東周能存在那麼長時間?500多年的時間,東周怎麼就出不了一個可以復興周朝的中興之主?
回覆列表
寫在文章之前的話:因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名過於繁雜,為方便讀者理解,凡涉及地名的內容,我全部以今天的地名來稱呼。
在提及西周強大的基礎時,我強調過地理優勢: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周王室能夠控制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的兩大核心區域,才是他們擁有壓倒性優勢的主要原因。
可隨著周平王東遷,就意味著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不再被周王室所控制。這樣一來,周王室的實力自然大減。
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周平王及其接班人勵精圖治,說不定還能恢復昔日榮光。
從樂觀的角度出發,這種推測是可行的。
第一、周天子有天下共主的身份。
不管大家怎麼看待和對待周天子,都無法改變這一客觀事實。
大家想想齊桓公,他之所以能夠成為霸主,也是因為拿到了周天子頒發的委任狀,這也使得他成為了春秋時期無可爭議的第一霸主。
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
第二、春秋初期諸侯林立,周天子雖然實力大減,卻依然擁有一方豪強的實力。
以現在河南省為中心的區域內,並存著上百個諸侯。換言之,一個縣級大佬或許就擁有一方諸侯的地位。
面對這種魚龍混雜的局面,周天子想要收拾舊河山,似乎也不會太難。
與此同時,我們再看看其他地區各諸侯的情況。
春秋初期的秦國,還待在以天水和寶雞為中心的相關地區,距離稱霸關中的雄偉目標差了十萬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晉國,還待在以臨汾和運城為中心的相關地區,距離稱霸山西全境的雄偉目標也差了十萬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齊國,還待在以淄博為中心的相關地區,距離稱霸山東全境的雄偉目標同樣差了十萬八千里;
春秋初期的楚國,還待在河南與湖北交界的相關地區,距離南遷郢都還有七十多年的時間。
從這個角度來看,春秋初期似乎沒有什麼無可阻擋的威震天,全國範圍內同樣沒有一家獨大的巨無霸。
可就是在這樣一個大家起點都差不多的大環境中,周王室存在了五百餘年,共歷二十餘位君王,卻始終沒法恢復昔日榮光,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還在於周天子的所在地:河南。
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更被稱為“中華文明之根”,主要原因就在於河南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更是中國最古老、最發達的經濟區。
可就是因為河南開發得太早,使得這個地區被開發得過於完善。到了春秋初期,這一帶已經沒有什麼擴張潛力可發掘了。
當週天子站在洛陽舉目四望的時候,根本看不到什麼無主之地,大大小小的實力派把洛陽圍了個水洩不通。
與河南相比,陝西、山西、山東和湖北等地由於開發較晚,所以在春秋初期有大量的擴張空間。
當秦、晉、齊、楚等諸侯國站在國都舉目四望時,通常都能找到擴張之路,然後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朝著一個方向努力,自然更容易出成果。
雖說當時的秦、晉、齊、楚都不是什麼巨無霸,但說他們都是地區性強國,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有了這個先天優勢,再加上地理上擁有大量未開發土地的後天優勢,秦、晉、齊、楚成長為超級強國和巨無霸,並不令人意外。
後來的局勢發展也是如此:百年之後,秦稱霸陝西、晉稱霸山西、齊稱霸山東、楚稱霸湖北,而河南呢?卻始終無法決出一個真正的霸主。
看到河南困局的時候,總會令我想起西歐困局。
文藝復興之後,西歐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經濟迅猛發展的核心地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從西班牙和葡萄牙,到荷蘭和英國,再到法國和德國、奧匈帝國……歷史上出名的歐洲強國基本都出自於西歐(或南歐)。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亞洲和美洲開始發力,西歐卻由於起步太早,已經沒有了可開拓的空間,所以逐漸在全球競賽中落後。
道理很簡單:從西歐相關地區隨便找一個國家,那都是傳說中的發達國家,而且互相之間是羅圈套羅圈地牽制著,你說他們誰能兼併誰呢?
拿破崙以為自己很牛,希特勒也以為自己很牛,可他們始終無法擺平近在眼前的英國,同樣無法擺平遠在東歐的俄羅斯。
很多人都說: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屬於老糊塗,專心攻略西歐多好,幹嘛非要去惹毛熊呢?
這種說法,就好像一個根本沒有入門的棋手,對著兩個輸掉比賽的九段棋手大發議論。
九段棋手輸掉比賽,自然有發揮失誤的地方,但要說一個沒有入門的棋手,有資格指導九段棋手下棋,那顯然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周平王動遷洛陽之後的困境,和拿破崙、希特勒所遇到的困境有些相似:他們都想重現昔日榮光,至少也要稱霸一方,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出路。
當然了,周平王絕不是拿破崙或希特勒那種一心逆天行事的狠人,所以他的選擇是穩紮穩打,但這同樣看不到出路。
周平王去世之後,原本該繼位的王子狐也突然去世,接班人變成了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
周桓王的目標和周平王一樣,就是想方設法恢復周王室的昔日榮光,但周桓王大概是一個類似於拿破崙或希特勒那種強硬性格的人,所以他想改變周平王那種穩紮穩打的作風,先拿近在眼前的鄭國開刀。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許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
為什麼要拿鄭國開刀呢?事實上,周王室和鄭國之間的關係一直比較微妙。
春秋時代的許多國家,大多數都是西周開國君主周武王封的,而且大多是周武王身邊人。比如衛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晉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魯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侄子,齊國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老師……
衛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
晉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
可鄭國的出現卻非常晚,他們的開國國君鄭桓公是西周末代君王——周幽王的叔叔,也是東周開國國君周平王的叔爺爺。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
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桓王和鄭莊公屬於還沒出五服的親戚。詳細論起親屬關係來,鄭莊公還是周桓王的爺爺一輩。
也因為雙方的關係這麼近,所以周王室和鄭國的關係一向很親密。
想當年,周幽王戰死在驪山腳下,鄭國的開國國君鄭桓公與他一同赴難。
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
後來,周平王東遷洛陽,鄭桓公的接班人鄭武公鼎力支援,並一直都是周平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元年辛未,王東徙洛邑,錫文侯命。晉侯會衛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於成周。
如果事態按照這種友好的模式一路發展下去,周王室自然能夠與鄭國聯手,雙方合力在河南打出一片天。
這種可能性其實是很高的,因為周王室以洛陽為中心,鄭國以新鄭為中心,雙方在地理上緊挨著,想要同時發力並不困難。
可問題就在於:周王室與鄭國並不是真正的一家人,他們之間除了合作之外,還存在著競爭關係。
周王室與鄭國融合成一個大家庭吼不吼啊?以空對空地說,自然是吼啊!
可問題是:如果周王室與鄭國融合成一個大家庭,那麼他們之間應該是什麼關係呢?
從周王室的角度來看,肯定還是自己當天子,鄭國當臣子。恢復昔日榮光之後,鄭國還是臣子。
從鄭國的角度來看,肯定希望自己能夠當曹操,周天子當漢獻帝。恢復昔日榮光之後,周王室做名譽領袖,鄭國做實際領袖,這樣的聯盟才能牢不可破。
當然了,鄭國當時肯定不知道曹操,但他們不願意給周王室當鐵桿小弟,這一點應該是確鑿無疑的。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鄭國的這套方案顯然更靠譜。
雙方合作的基礎是什麼?絕不是一方強勢一方弱勢,那不叫合作,叫提攜。
鄭國是周王室名義上的臣子,如果不能在實力上壓倒周王室,那雙方根本沒有合作基礎,只能說是周王室帶著鄭國打天下——周王室是獵人,鄭國是獵犬,僅此而已。
所以鄭國希望改變獵人和獵犬的關係,以兩個獵人聯手打獵的模式來合作。
可從周王室的角度來看:你一個諸侯,憑什麼與我這個天子平等合作呢?
事實上,如果周王室和鄭國的實力差距明顯,那麼根本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實力弱的如果敢不服從實力強的,那純屬自尋死路。
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周王室和鄭國的實力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差距。
在這種背景下,周不服鄭,鄭也不服周,雙方只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後來,由於周平王得罪了鄭國國君鄭莊公,所以周王室和鄭國交換質子,表示彼此親密無間,史稱“周鄭交質”。
被交換到鄭國的質子就是王子狐,直到周平王去世之後,王子狐才得以回國繼位,但王子狐還沒來得及繼位就死了。
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
在周桓王看來,這就是鄭國不願恪守臣子本分,居然敢蹬鼻子上臉,和周王室交換人質,還害得王子狐這位“未來周天子”因離家太久,沒能守候在父親身前而悲傷去世。
出於種種原因,使得周桓王開始著手壓制鄭國。
在講春秋初期這段歷史的時候,我為什麼總喜歡提西歐的歷史呢?主要還是因為:這兩段歷史實在是太像了。
翻開世界歷史,看看歷史上的英國、法國和德國,他們之間的關係,其實和周王室與鄭國的關係差不太多。
他們之間通常都是拐彎抹角的親戚,彼此之間也有許多親密無間的時刻。可誰也無法否認,英、法、德之間存在著無法消除的競爭關係,在關鍵時刻更容易大打出手。
英、法、德三國想融合成一個大家庭嗎?至少在工業革命初期,我認為他們是有這樣的想法的,因為世界的變化被他們看在眼裡,他們也知道不合作就只能逐步落後。
可問題是:融合成一個大家庭之後,誰來當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呢?
拿破崙希望以法國為主,希特勒表示反對,英國看著他們兩家冷笑不語。
就這樣玩來玩去,英、法、德始終只能以三個獨立國家的形式出現,誰也沒法真正地“做對方的主”。
正當周王室和鄭國處於這種微妙的競爭怪圈,導致誰也無法真正崛起時,秦、晉、齊、楚卻已經張開血盆大口,一口口地鯨吞著周圍的肥沃土地,大肆加強著自己的實力。
這就好像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北美和東亞依靠龐大的體量,憑藉一望無際的、有待開發的地區順勢崛起時,西歐卻只能陷入相互糾纏、牽制的怪圈,漸漸不復從前的輝煌。
當週桓王決定親自下場收拾鄭國的時候,鄭莊公同樣不甘示弱,雙方開始頻繁地發生糾紛,齟齬也越來越多。
最終,雙方的矛盾無可避免地爆發了。
周桓王帶著一支軍隊攻打鄭國,想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鄭莊公立刻帶人狠狠地收拾了周桓王一頓。
三十七年,莊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陳、蔡、虢、衛伐鄭。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
在這場戰鬥中,周桓王的肩膀被箭射中,最終落荒而逃。
據說,射中周桓王肩膀的將軍還打算“宜將剩勇追窮寇”,最終被鄭莊公制止了:那畢竟是周天子,咱們不能失了臣子的本分。同時還派重臣祭仲去慰問周桓王,表達自己的歉意。
祝聸射中王臂,祝聸請從之,鄭伯止之,曰:“犯長且難之,況敢陵天子乎?”乃止。夜令祭仲問王疾。
鄭莊公這種言論有點打官腔的意思:你都敢跟周天子明刀明槍地打仗了,甚至還往人家肩膀上射了一箭,怎麼現在想起臣子的本分了?
鄭莊公為什麼不敢追殺周桓王呢?原因也很簡單:以鄭國當時的體量,根本承擔不起追殺周天子的政治惡果。
鄭國的實力本身不容小視,如果再把周桓王俘虜了,甚至把周王室兼併了,勢必會引發整個國際社會的恐慌。
道理很簡單:周天子的地盤你都敢兼併,周邊的小國怎麼能有安全感呢?
到了那個時候,必然是周邊小國紛紛抱起秦、晉、齊、楚的大腿,抵禦甚至制裁鄭國。
就鄭國以新鄭為中心的那點體量,拿什麼來對抗這種惡劣的國際形勢呢?
周王室雖然受到各種制約,始終無法真正崛起,卻也不會真正滅亡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洛陽是天下中樞,哪個國家兼併了洛陽,在中原爭霸戰中肯定會擁有極大優勢。
周王室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這種勢力佔據洛陽,大家都還能接受,因為這樣不會導致河南地區的勢力平衡被打破。
而周王室之所以無法真正打敗鄭國,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大家最初支援周桓王打鄭國,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鄭國一直在河南稱王稱霸,大家早就有所不滿了。
可這不代表大家會支援周桓王把鄭國滅掉,那樣一來,周王室豈不是變成了一個比鄭國更可怕的龐然大物了嗎?
讓他們打,讓他們鬥,但最好別分出勝負,就算分出了勝負,也最好別幹得太過分,否則我們可不答應喲親!
在周桓王看來,這等於是諸侯們聯起手來,隱晦地給他上了一課。
我們都會給你面子,誰敢惹你我們都不答應,但你最好安分守己,也別四處招惹其他國家,否則第一次是鄭國的將軍射你肩膀,下次就是某個不知名國家的將軍射你心臟了!
我習慣把春秋戰國看做是一場大型真人秀:春秋初期正處於海選階段,從周平王東遷到齊桓公稱霸,持續了大約一百年時間。
在這大約一百年的時間裡,陝西、山西、山東和湖北各省佔據優勢的實力派,都在勤勞地打怪升級,而河南的實力派們卻一直在維持均勢。
渡過海選階段之後,河南就成為了陝西、山西、山東和湖北幾大強國角力的主要場所,他們誰也無法真正壓服對方,所以在大多數時候,只能以河南為棋盤開始角力。
《射鵰英雄傳》在提及天下高手時,都會說“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在他們之上,還有一位“中神通”。
可在現實的春秋時期,天下高手分別是東齊、西秦、南楚、北晉,卻沒有一位“中周王”或“中鄭公”來壓制他們。
亂世,就這樣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