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蘭亭序卻毫無爭議的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中到底有多高明?隱藏著書法的最高智慧和最高技法嗎?
7
回覆列表
  • 1 # 快樂書法

    題主,你的問題只說對了一半“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毫無問題;而《蘭亭序》毫無爭議的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卻是反藝術規律的瞎說。

    第一俗傳所謂的“十大行書”,天下第一,第二,第三直至第十,是一些無知的好事者的瞎胡扯。胡扯的人多了,就成了風。

    第一,第二之類的說法,在歷史上的所有經典書法理論中,在歷史上對王羲之書法品評的論言中,都找不到任何依據。包括其它:二至十。我把這種不知道是何人所說,無根無據的扯閒淡,但還有無數的人跟著扯閒淡的無稽之談,稱之為:隧道聲音。你不知道這種話是從什麼人,什麼地方傳出來的,只聽到到處都是嗡嗡嗡嗡的嘈雜。也可以稱之為:廣場大媽理論。

    第二、《蘭亭序》不但有爭議,還不是一般的學術之爭,是關鍵的真假之爭。

    歷史上一直對《蘭亭序》的真假存疑。六十年代的“蘭亭論辯”,直到當前學術界對《蘭亭序》真假的論證,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令人信服的結論。

    啟功先生認為:“看今傳的《蘭亭帖》,無論神龍本或定武本,一律純然是唐代風姿,不用拿《二爨碑》來衡量比較,即用《喪亂帖》、《姨母帖》、《奉橘帖》等等唐摹簡札墨跡來看,風格也不相同。……從書法風格看,《蘭亭》既與《喪亂》、《姨母》等帖不同,而《喪亂》、《姨母》等帖既儲存了一定分量的王羲之風格,那麼寫《蘭亭》的必定不是寫《喪亂》、《姨母》等帖的人,就是必定不出於王羲之之手,可以說是毫無疑問。”

    我同意啟功先生的觀點。《蘭亭序》就是假貨。

    (下圖依次是王羲之《蘭亭序》區域性、《奉橘帖》、《喪亂帖》、《姨母帖》)

    第三、《蘭亭序》即使是真的,也是歷代帝王捧起來的。

    王羲之同志是個好同志,掛著個“右將軍(參謀長)”的虛銜,手下既無一兵一卒,也不參與政事,一生只好遊山玩水,寫字作賦。這樣的同志,那個皇帝,都要把他作為百官的模範。暗示他們都學學王羲之,不要爭權奪利,讓我這個當皇帝的好平衡各種勢力。同時,意識形態領域的“成教化,助人倫”,擴充套件到藝術方面,也不能泛泛而論,總得有個標杆吧。唐太宗李世民,梁武帝蕭衍,宋太宗趙光義,清康熙、乾隆,都不約而同,個個對王羲之翹起大拇指,《蘭亭序》不火都天理不容。

    皇帝都喊破嗓子了,對皇帝無限景仰的應聲蟲,那就更是代不乏人,摩肩接踵了。

    王羲之的書法,確實如李世民大爺所說“不激不厲,盡善盡美”。而《蘭亭集序》,實錘是王羲之的文章,書法的《蘭亭序》,無論真假,是王羲之文章和書法合一的最大的一幅作品。由於李世民大爺十分推崇王羲之,以帝王的身份,親自作《王羲之傳論》,帝王為一個書法家作傳,歷史上絕無僅有。那麼。唐人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大書法家,無不爭臨《蘭亭序》,就有了著名的蘭亭八柱;加之傳說李世民死後以《蘭亭序》陪葬等等,《蘭亭序》的名氣,就大到無邊無沿。

    四、《蘭亭序》,在後世書法的傳承方面,事實上沒有任何貢獻。

    歷史上研究《蘭亭序》的論著,多到碼起來能頂到月球上。看起來都意義重大,但實際上都沒多大意思。

    我的看法是:不管是什麼第一第二,是什麼序,要看後世書法界對它的真實態度。

    馮承素同志,和歐陽詢、褚遂良,當時都是李世民辦的中國第一所書法大學“弘文館”的書法教授,而馮承素同志一定是學習王羲之最拿手的一位,因此皇帝老爺才讓他臨摹《蘭亭序》,分發給大臣。但馮承素同志的書法,卻連一個字渣渣都沒有流傳後世。而同時期別的書法家的作品,都流傳下來不少。這不合常理。為什麼?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即使在唐代,也沒有人真正把《蘭亭序》當一回事,那麼寫這一路書法的,當然不會被時人選擇,更不會被歷史所重視。

    書法史上,只有一件作品,是從《蘭亭序》脫化出來的。那就是唐中期的玄宗李隆基為一群鳥兒所書的《鶺鴒頌》。

    李隆基《《鶺鴒頌》》

    這件作品見於米芾《書史》,《宣和書譜》亦有著錄。《鶺鴒頌》書法字形較肥,但一眼就能看出是從神龍本《蘭亭序》出來的。而且其中多個“之”字的不同寫法,完全是《蘭亭序》的翻版。應該說,寫《鶺鴒頌》的李隆基,是《蘭亭序》唯一的繼承者,但李隆基同學,在書法史上,又有什麼地位呢?有幾個人知道李隆基同學是個書法家呢?即使知道的,有幾個人又會學習他呢?

    除此之外,你不會發現歷史上任何一個書法家,是從《蘭亭序》學出來的。你當然會發現,現在學習《蘭亭序》的人,滿坑滿谷。你會再一次驚喜的發現,學習《蘭亭序》的人,不管有多少人,就沒有一個人能拿出一件像樣的書法作品來。一個字一個字照虎畫貓的臨摹,或者通臨一遍《蘭亭序》,也許會像模像樣,但換個詞兒,就寫的非驢非馬四不象,無一例外。

    以上四點,可能就是常人所不知道的秘密了。至於有什麼最高技法的說法,就是個說法而已。你都說了,“文無第一,武武第二”嘛。

  • 2 # 臨峰者

    這是書法,尤其是揮毫者滴死路,越學越無知。書法上說:並不是好的結體,跟這東西后面跑的或口中呢喃吹牛屄滴,木有一個是有出息的人,尤其是上海人,這種癟三除了騙子,還有神馬人滴味道?

  • 3 # 王乃棟說書畫

    蘭亭序(本文指神龍本蘭亭)中只藏著一個常人不知的秘密,這個秘密就是常人(外行)不知而內行識者才知的精彩筆法。

    筆法是書法之魂,是書法之神,正是蘭亭序之公開的秘密。

    可惜,很多人大多是不識筆法,因此時而非議、妄議蘭亭序。

    很多人都知道的用筆方法,其實只是以毛筆字書寫的一般用法為筆法。可是誰知道古人所說屋漏痕、錐畫沙筆法是什麼樣的?誰知道錐畫沙、屋漏痕筆法是怎樣寫出來的?誰知道錐畫沙、屋漏痕筆法是怎樣用鋒才能寫得出來的?

    為什麼米芾論書法說:書非以使毫。使毫,行墨而已?為什麼米芾又強調說:學書貴弄翰!?

    毛筆字的一般書寫筆法就是使毫,而書法的筆法就是弄翰。米芾有詩句說蘭亭序的弄翰精彩筆法是:神助留為萬世法!

    這個能傳萬世的蘭亭之筆法真的有嗎?又是什麼呢?

    再看米芾詩:敘引抽毫縱奇札!

    抽毫!蘭亭序的神奇筆法絕招是抽毫,像鞭子一樣的抽!試問那些小看蘭亭序的人:什麼是抽毫?怎樣才能抽毫?誰還能在書法中隨意抽毫?

    抽毫,請看蘭亭序中很多細如絲髮的筆鋒,出入於筆畫相連之間,揮舞於筆毫飛揚之處,神融筆暢,意氣奮發,筆力所到,似飛鞭抽擊,入木三分,妙不可言。

    況且這已不是真跡,只是唐人摹本,都能如此精妙,難以企及,真本的奇妙,無法想象。

    那麼蘭亭序這種龍飛鳳舞的抽毫筆鋒,究竟是怎樣寫出來的呢?如果深入細心觀察,可見筆畫字形的組合形態,筆鋒牽絲的揮灑方向,是一種多變的不規則圓弧形往返運動軌跡。這種筆法軌跡,只能是運腕所致。所以蘭亭序的運筆奧秘,極可能是太極運腕之妙。

    這個蘭亭序運腕筆法秘訣,也常為後代巨匠書家所學,如唐代寫狂草的懷素和尚,就曾經:自言轉腕無所拘,大笑羲之用《陣圖》!

    此外,蘭亭序筆法中側鋒均有,方圓並用,粗細兼得,內擫、外拓齊備,字形變化多端,章法自然開合,為後世開拓了諸多書法路徑,後人學習一端,便可成家。

    至於質疑蘭亭序真偽之說,多屬無稽之談。郭氏以出土晉碑文書字型懷疑蘭亭序,實系不知魏晉時實用書法有三體:銘石、章程、行狎。書體自然不同。唐氏懷疑蘭亭序出自明豐坊本蘭亭序,實系豐坊借了神龍本蘭亭序翻刻時添加了很多偽造的唐宋人印章,連宋徽宗宣和七璽鈐蓋位置都刻錯。其餘更是亂猜,不足掛齒。

  • 4 # 路之意

    二王以後的人學書都逃不出二王所建構的體系(除了老顏),他們再登峰造極,再牛逼哄哄,都被二王建構的體系所框限,不管太宗有沒有推崇羲之。

    羲之就好比是建立了一座大廈,後世的書家不論是誰,都只是在這座大廈裡裝修,有的刷牆,有的抹水泥,有的貼磚,不斷的去完善和裝飾這座大廈,只有一個人,走出了這座大廈,在隔壁又建了一座大廈,這人就是顏真卿,這兩座大廈雖然離得很近,但老顏豐功偉績確實是書法史上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蘭亭序中藏著多少常人不知的秘密?

    一、文字價值

    華夏民族是由多民族、多種語言、多種文字構成的民族,存在著民族多樣性,語言多樣性,文字多樣性。

    自秦帝國統一文字至今,多樣性仍然存在,但漢字成為多民族的共同遵崇。單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仍然存在,但官方檔案,考試,一律以漢字為準。

    因此,從漢文字的形成,從篆書到隸書,到楷書,到草書,以唐楷為核心。

    漢字的演變到統一,實際上形成了華夏文明中多民族統一的文化認同,一帖《蘭亭序》,出現了從帝王,到士大夫,到民間百姓的共同誦讀,共同抄寫,千百年來如此,在世界範圍內,有哪個國家那一個民族有這樣的浩大“文化現象”?有哪個國家那一個民族能做到?

    除了華夏文化,沒有。

    至此,“蘭亭序”由一個書帖演繹成了一門學問。

    自唐始,圍繞“蘭亭序”展開的研究,歷經千年,從來沒有停止過,至今仍然沒有停止,這種文化的傳承和延續,難道不是我們華夏民族文化的根脈流動嗎?這種文化的自覺意識,不正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嗎?

    什麼是我們的根?漢字就是我們的根。

    在多民族的磨合和交融下,漢字成了多民族共守護的根。

    在漢字書法的影響下,彝族文字有自己的彝文書法,納西族文字有自己的納西文字書法但漢字仍然是多民族的共同遵崇。

    因此,漢字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內心強大而堅實的堡壘。

    我們對《蘭亭序》的每一遍書寫,其實都是文化認同的一遍承諾。

    這就是漢字的價值,也就是漢字的力量。

    當然也是《蘭亭序》的力量,因為,它是書寫的範本,是漢字的內容表達之一。

    二、書法價值

    首先是《蘭亭序》的筆鋒

    《蘭亭序》的起筆是以凌空取勢,結字用筆沒有拖泥帶水,在書寫的時候以中鋒為主,以側鋒點綴,相得益彰,給人帶來一種生動的視覺衝擊力。點畫妍媚遒勁,富有變化,時而露鋒時而藏鋒,形態不一,向背起伏,相映成趣。

    行書淡化了起筆、收筆的提按動作,把一部分筆畫的藏鋒變露鋒,把方折變圓轉;並且簡化了一些筆畫符號,使鉤畫去鉤,使捺畫變點畫等;還出現了兩畫或多畫牽絲連帶和連筆的書寫方法。

    在筆法上王羲之採取尖鋒用筆,從整幅書法上看,很多字都是尖鋒入筆,然後再展開筆鋒,尖鋒很短,這樣的好處就是筆鋒受力面積不大,不論你是提按還是轉折,駕馭起來相對容易了很多。

    其次是《蘭亭序》的章法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在章法上肯定也是有特別之處的。整幅書法字型又大有小,豎有行縱無列,大小不一,傳說這是王羲之酒後所寫,隨意自然不加修飾,這種章法並不是刻意為之,但是就是這種隨性的書寫成就了傳世名作。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每行的第一個字都是可以引領整行書法的,它的輕重、疏密、大小、體勢、俯仰和意態牽引出後邊一連串字的取勢、正斜,後面的字都要與首字遙相呼應。

    還有就是此貼中的之字,反覆出現但是並不雷同,這一點在書寫和章法上也有著巧妙的構思,彰顯了王羲之過人的書法造詣。

    最後就是《蘭亭序》的辭藻華美

    歷代傳世書法都是一篇好文章,也有信札和詩句,也有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的,整幅文章三百多字,短小精悍。

    品讀文中寫景、抒情、寓理之與眾不同的語言,不難感知其趣味之純正與高雅脫俗。《蘭亭集序》屬寫景抒懷之作,但其真正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並不多。不為形而為意,不重實而重虛,即以最少的筆墨,創造一種最能體現自我審美追求、最便於抒發獨特情理的清淡脫俗而又空靈虛淨的意境。

    《蘭亭序》到底在哪?

    王羲之是晉代著名書法家,《蘭亭序》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巔峰之作,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甚至“天下第一書法。”

    《蘭亭序》作成之後,流傳後世,直到唐代,書法發燒友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粉絲,他將這部神作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他用計從別人手中騙來《蘭亭序》,將其視為至寶。

    臨死前,閱盡人生繁華的李世民叮囑兒子李治,其它東西都無所謂,但一定要把《蘭亭序》為自己陪葬。

    於是,蘭亭序被放入李世民陵墓成為了主流說法。

    唐末大亂,唐王室陵寢慘遭盜墓,李世民的乾陵也未能倖免,據說,當時《蘭亭序》就被盜墓賊獲得,這部神作重見天日。

    但是,沒過多久,《蘭亭序》的下落就成了謎,有人說它被毀掉了,有人說它被人藏起來了,還有人說《蘭亭序》真跡並沒有被髮掘出來。

    對於《蘭亭序》的研究從古至今就沒有間斷過,宋代人研究,認為《蘭亭序》真跡並沒有隨李世民下葬,而是被同為書法發燒友的唐高宗李治掉包留下,後來這部神作又被武則天獲得,並隨著武則天埋入墓中。

    那麼,《蘭亭序》真跡到底在哪,它到底還存在嗎?

    新中國建立後,郭沫若因為酷愛書法,便主張在唐代乾陵,尤其是武則天陵墓中尋找,看能不能找到王羲之的《蘭亭序》。但這個提議被周總理否決了,周總理說:“我們不能把好事都做完,此事可以留給後人來完成。”

    就這樣,武則天陵墓得以保全,但《蘭亭序》懸案仍在繼續。

    後來有一部號稱是真跡的《蘭亭序》被送到郭沫若手中,但郭沫若認為,這部作品的風格和手法與王羲之大有不同,是贗品。可這種說法同樣遭到了不少專家的反駁,認為流傳出來的《蘭亭序》就是真跡。這場爭論甚至連毛主席也給予了關注,並且作出了支援爭鳴的批示。

    這個事情當時沒有結論,直到今天仍在爭論。

    《蘭亭序》真跡假如現在人間,要麼就是流傳出來的作品,要麼就是藏在民間收藏家手中。

    假如這個作品的真跡並沒有留在世上,那麼後來人就失去了一件無價之寶。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如當初宋朝人考證,郭沫若推斷的那樣,葬在武則天墓中。

    看來,王羲之《蘭亭序》真跡的懸案還要繼續。

    結語

    《蘭亭序》屬於中國行楷書體的巔zhi峰作品,屬於王羲之壯年時代書藝成熟時期的作品,單字,行文與結構都達到極高的水平。後世書家都以蘭亭集序作為臨摹與模仿的物件,比如唐朝的褚遂良,以及虞世南甚至包括歐陽詢,都有摹本,分別得其意韻,魂魄與風骨。甚至王羲之本人後來重寫過多次,再也沒有達到第一次時的水平。可以說這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作品。

    一句話,神品。

  • 5 # 慄友心

    秘密就是,蘭亭集序屬於小寫意,寒食帖屬於大寫意。世上沒有倆片相同的樹葉,後世誰的字和貼上的字有十分之一一樣了,誰就不懂書法,除了你的思想,環境,心情,筆,墨,紙,姿勢,握筆方式……都和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是一模一樣

  • 6 # 千年蘭亭

    說兩個與《蘭亭序》有關的故事吧:

    1、說到《蘭亭序》,不得不提李世民。

    話說平定天下之後,提刀上馬少了,舞文弄墨多了,老李逐漸從一介書法愛好者變成了一位書法家。老李尤愛王羲之書法,在位時收集了1300餘件老王的作品,曾自撰《王羲之傳》。正是由於他對王大師太過摯愛,也導致他專門派人騙取《蘭亭序》,並將之帶入陵寢,後人不復再見此書法神品矣。

    關於此事,有唐朝閻立本傳世畫作《蕭翼取蘭亭圖》為證。《蘭亭序》當時為王大師七代孫智永和尚所有,臨死前智永將之傳給自己的弟子辯才。老李派御史蕭翼裝扮成一落魄秀才,騙取辯才信任,哥倆整日飲酒作詩,有一日忽地論及書法,小蕭同學說手中有兩件王大師作品,請辯才掌眼。辯才見後說,作品真是真的,但不是精品。趁著酒興,老頭取出《蘭亭序》向小蕭炫耀。小蕭同學記下作品藏處,一日趁辯才不在,將《蘭亭序》偷了獻與太宗。

    雖說不厚道,但畢竟得到了自己的心愛之物,再者說,不厚道也不是第一次了,玄武門的箭早就昭告天下了。此後餘生,老李同志一直佔有著《蘭亭序》,死後又下詔帶進自己的棺材。五代十國,軍閥溫韜掘開了太宗的昭陵,從此《蘭亭序》下落不明。

    2、王羲之的《蘭亭序》流傳千古,影響深遠,清朝第六十一位狀元石韞玉竟然將《蘭亭序》324個字顛倒其文,組成一篇新的序文,世稱《顛倒蘭亭序》:

    若夫放懷今昔,浪跡山林,所以領稽古之幽情,敘懷人之朗抱也。當其春流將至,清風蜇生,每列時流,嘗懷盛事:歲癸又醜曰,既雲契,諸賢慧然。將事有期於是,引清弦,攬虛竹;右長者,左故知。或聘目於暮山,或寄骸於斯室。仰喚崇宇,俯帶躁湍,同和亭陰。觴臨水,次修能。竹契和氣,蘭知興。與人同趣,隨天暢悟。有為之相喻不死之因,俯今仰昔,娛彭悼觴。得列座之於於,託惑懷之一一。暢哉此會,雖快足無以不有所述,豈文人能事為?大化自遷,所之於盡。不及攬其品類,錄其殊茂。合初終之感,系後世之懷,不亦可磋矣。夫樂生痛死,所倦之妄也,欣修悲短,所察之誕也。一取一舍,固視宇宙之為;一感一興,亦極文情之至。況在萬年之峻地,為九老之盛遊,絲管畢陳,觴詠間作,靜言未永,後會有修。雖人已異,由亦所慨鹹集。不隨不激,視之足以齊俯仰之形;以興以群,信之足以一內外之遇。視其所以,觀其所由。雖向之所敘,大致亦不少殊也矣。

    往在京師,得太學蘭亭,顛倒其文,試成斯序,忽忽三十年矣。近歲大兒同福、宰餘、姚密,適山陰,因取範氏天一閣所藏神龍本字,鉤摹上石,置蘭亭壁間,他日藝林又增一雪中鴻印也。道光三年夏六月吳門石蘊玉識。吳門王召南摹勒上石。

    1823年夏,時年石韞玉67歲。他來到紹興蘭亭,“取範氏天一閣所藏神龍本字”,將顛倒《蘭亭序》摹勒上石,碑刻於蘭亭。當然,《顛倒蘭亭序》雖然仍用原文的324個字,但是其思想內容和寫作風格完全不能與《蘭亭序》相比擬。

  • 7 # 傲嬌的小農人

    現在很多人是隻聽"蘭亭序"之名,未曾有真正地研究過"蘭亭序"。"蘭亭序"在書法界的地位很高,不光現在很多大師非常推崇"蘭亭序",古代有很多皇帝都特別喜愛"蘭亭序",就比如李世民,他因為喜歡"蘭亭序",所以在去世之前還特地要求把"蘭亭序"作為陪葬品。所以現在大家能看到的都是後人臨摹的版本。很多大家臨摹的蘭亭序已經非常接近原作了,其中以馮承素先生的版本最受人歡迎。

    如果大家曾經見到過蘭亭序的臨摹本的話,應該可以發現,蘭亭序雖然處處透露著書法之美,但是也有一些不太美觀的地方,上面有很多,塗抹的痕跡,。別說這麼一篇傳世佳作,就連初中生寫考卷的時候,老師都是主張儘量不要塗抹的,因為卷面乾淨的話,可以增加捲面分。那麼為什麼"蘭亭序"裡面會有這麼多錯誤?而且塗抹了那麼多地方的蘭亭序,還能得到一致好評呢?

    原來當初王羲之在寫這部佳作的時候,是在和幾個好朋友相聚在一起飲酒的。一壺酒,幾杯茶,幾個好友嘮嘮家常,這可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幾個人聊的多了,喝的也就多了。到後來,王羲之已經暈暈乎乎的了。而他就是在醉酒且興致大發的時候,寫了這篇蘭亭序。喝醉容易頭暈,出現一些筆誤也可以原諒的,而且這蘭亭序還是草稿,出現這些塗抹也可以理解。

    那麼塗抹這麼多的蘭亭序,為什麼還能被稱為神作呢?如果大家將其放大,就可以發現其中的妙處。"蘭亭序"全篇一共才300多個字,字都比較小,和指甲蓋差不多。王羲之在醉酒的時候,還能寫出如此的俊秀的字,可見他平時功底之深。更讓人驚喜的是,當人們把"蘭亭序"放大才發現,文章中20個"之"字,每一個"字"字,字型都不同。

    王羲之用20種筆法,來寫這個"之"字,這真是天秀啊,而且還秀的這麼華麗,秀的這麼含蓄。這20個"之"字筆法各不相同,但是統一在蘭亭序裡面,卻又顯得那麼的和諧,這也讓我們體會到了中華文字藝術的精髓。所以說,有時候我們看事情不能流於表面,如果能往深處細究的話,說不定還會有令人驚奇的發現呢!

  • 8 # 張勁逸

    上世紀 60年代 ,曾因《蘭亭序》筆法爭論。引發了一場影響很大的論辯。甚至驚動了國家領袖的批文及關注。

    爭論源頭是當時南京郊外新出土的東晉《王興之夫婦墓誌》與《謝鯤墓誌》引起。

    1965年,郭沫若根據這兩方墓誌,撰寫《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斷言蘭亭序系偽作。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界許多著名專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大師們,以高二適為代表,在《光明日報》上載文《〈蘭亭序〉的真偽駁議》。正,反雙方,就《蘭亭序》真偽、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以及東晉書風等問題進行了論爭。

    論爭不久透過各種渠道傳到一生酷愛書法的毛澤東。1965年7月,毛澤東在致章士釗信中說:“高先生評郭文已讀過,他的論點是地下不可能發掘出真、行、草墓石。草書不會書碑,可以斷言。至於真、行是否曾經書碑,尚待地下發掘證實。但爭論是應該有的,我當勸說郭老、康,伯達諸同志,贊成高二適一文公諸於世。”

    同時又專門為此,親筆致信郭沫若:“章行嚴先生一信、高二適先生一文均寄上,請研究酌處。我復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閱。筆墨官司,有比無好。未知尊意如何?

    於是,論辯在國家領袖的支援下展開了。

    書法家沈尹默、美學家宗白華、朱光潛。文物鑑定組主任委員啟功、文史學家阿英、商承祚、收藏家張伯駒,徐森玉等人接續在《文匯報》《文物》雜誌、《光明日報》、《學術月刊》、《歷史知識》等報刊上撰文參與爭鳴,書壇內外,知識學界,或雲真偽,或言辨妄,或說依託,劍拔弩張,言詞頗為激烈。

    論辯開始,是以權威郭沫若佔據有利位置,先入為主,持《蘭亭序》為假託之作。甚至波及"二王體系"為主的魏晉南北朝"尚韻"書風。連南北行草書也一概貶為偽作,簡直到了穿鑿附會,毫無根據的論述。於是很多有識之士憤然起而反駁。

    一生溫文爾雅,謙謙君子之風的沈尹默先生說:“此事除非別有用意,不然就是對書法藝術的一無所知。”

    甚至到了謾罵的地步。他在寫給一位著名文史學家詩:“何來鼠子敢跳梁,《蘭亭》依舊俗姓王。”

    “十年動亂”開始後,受到影響而暫時不了了之。

    1972年5月,上次論戰處於被動,甚為不服的郭沫若,又再燃烽火於《文物》發表"新疆出土的晉人寫本三國志殘卷"一文。

    於是,著名書法文字學家高二適又發了一篇重量級論文——《〈蘭亭序)真偽之再駁議》予以反駁,支持者隊伍越發壯大,侯鏡昶,錢鍾書,胡小石,王力,王壯弘,沙孟海、林散之紛紛撰文加入高老陣營。以絕對優勢壓倒和說服對方。

    經過了上一輪的時間醞釀後,辯論更有利有史有據又料。給予了《蘭亭序》公正的認可。

    當時,蘭亭論辯的焦點,是《蘭亭序》的真與偽、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東晉書風是什麼等問題。從論爭雙方文章看, 郭沫若認為,"《蘭亭序》的筆法,和唐以後的楷法是一致的,把兩漢以來的隸書筆意失掉了”。

    而高二適,沈尹默等大師級書法家列出的史料證據是,“其實存世晉陸機《平復帖》墨跡與敦煌出土《李柏文書》,都是與王羲之同時期的行草書;並且用筆,極其相似"。

    "還有敦煌石窟出土南朝和北朝的寫經字型,雖然兩者也都富有隸書筆意。這些都和《蘭亭序》書法大有時代性的懸隔"。

    郭沫若文章指出"《蘭亭序》不僅從書法上講有問題,就是文章內容也有問題,根本就是依託的”。

    高二適、商承祚則認為“草生於隸(草為章草),正生於草,亦生於隸,此為書法上相傳授之準則,世人往往未盡能識之。今《定武蘭亭》確示吾人以自隸草變而為楷,故帖字多帶隸法也。昭陵繭紙,如在人間,當亦不外乎此。”

    隸書筆意,“必須以具有隸筆的形態為前提”,“脫離隸書筆意的楷書,魏末基本成熟,到東晉已完全成熟”。

    除了《平復帖》、《李柏文書》外,即使王羲之《二謝帖》《遠宦帖》、《喪亂帖》也已經隸體脫盡,《蘭亭序》自然隸意脫盡,有何偽託哉?

    且“太宗之善鑑,褚遂良,虞世南,歐陽信本之精模,當時尚無《蘭亭》真偽之可 言”?

    意思是說就算唐太宗眼神不好,難道大臣加書法大師們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也都那麼沒眼光,看走眼了還臨偽造的《蘭亭序》?

    如果《蘭亭序》為偽作,那麼王珣《伯遠帖》,大令的《中秋帖》也一概會成為偽作,甚至會否定王羲之楷書《樂毅論》《黃庭經》等,晉代無行楷書就成了相當尷尬可笑的定論。

    1973年,國家有關部門專門還對論辯文章結集出版,書名《蘭亭論辯》。並上升到唯物主義與唯心史觀的高度。

    經過論辯,王羲之書聖地位更加穩固,《蘭亭序》行書更加得到人們的認可和鍾愛。筆墨官司促進了書法實踐和書法理論新一輪高潮的到來,對當代書法發展,特別是書法審美取向,"二王書法"的地位和對整個中國書壇的影響深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哄女生,怎麼發現女生需要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