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軒轅說文史

    史載:嵇康生於公元223年或224年死於公元262年或263年,字叔夜,今天的安徽省濉溪縣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

    老爸嵇昭在曹魏時期官居治書侍御史,但他的這個老爸在嵇康很小的時候就離世了,聰穎的小嵇康是在母親和哥哥的撫養下長大的,自小便酷愛學習,博覽群書,學習了當時的很多技藝,諸如:書法、繪畫、音樂等,猶善操琴,同時還兼善打鐵。

    但與此同時嵇康也受到那時崇尚老莊之學的影響,成年後的嵇康更加喜愛道家的玄學。與有著共同喜好的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時常在當時山陽縣的一片竹林裡開派對,肆意酣暢,時人稱他們為竹林七賢。嵇康是竹林七賢中綜合才華和聲望最高的人,他為人性情豪放,行為散漫,有著一副從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所謂玄學是在漢代儒學(經學)衰落的基礎上;由漢代道家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是漢末魏初的清談直接演化的產物。玄學即“玄遠之學”,那時的玄學家大多都是是當時的名士。諸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等。他們也大都崇尚自然,反對禮教,不修邊幅。

    成年後的嵇康不僅才華出眾而且長得是一表人才呀,時人評其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一個十足的大帥哥、型男。

    雖然家貧,但因才貌雙全,後被曹操的兒子沛王曹林看重,娶曹林的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官拜拜郎中,而後升任中散大夫,後人多用嵇中散稱之。

    但幾年後,當時的政治格局變天了,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發動了歷史上所稱的高平陵之變,政變成功後控制了整個京都洛陽。從而曹魏軍政大權落入司馬氏手中。至此,嵇康對仕途再也沒有了所謂的興趣。

    為了躲避權臣大將軍司馬昭的徵召,多次跑到外地躲避起來,而後竟在自家門前的大樹下幹起了打鐵的力氣活。話說有一天,自小就不討嵇康待見時任司隸校尉的鐘會突然造訪,一看嵇康正在袒胸露乳聚精會神的打鐵,一副好像當他是空氣一樣的神態。

    於是乎,這個鍾會就氣不打一處來了,你跟我裝酷是吧,我比你還酷,鍾會也裝起了若無其事的樣子站在一邊,過了一段時間就轉身要離去,這時嵇康突然對鍾會說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鍾會畢竟是鍾會呀,那也是個智慧滿滿魏晉時響噹噹的一個人物啦,只見鍾會回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雖然從這次的對話中,鍾會在氣勢上並沒有落在下風,但畢竟沒有得到嵇康的坦誠相待,因而,致使鍾會對他的怨恨更加堅深,這也就加重了鍾會要置嵇康於死地的砝碼。

    也就是大約在這個時期,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由選曹郎調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時,想薦舉嵇康接任他的職位。原本嵇康對司馬氏獨攬朝政大權的做法就非常反感,此前對朝廷的屢次徵召一直都沒有出來做官。

    所以,當他知道山濤上書舉薦自己時,處於本能的反應,先是拒絕,而後又寫了封信把山濤大罵一頓,說要與其斷絕往來。這封信就是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文中內容我們節選幾句:

    康白:足下昔稱吾於潁川,吾常謂之知言。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從便得之也?前年從河東還,顯宗、阿都說足下議以吾自代,事雖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

    通讀全文我們不難看出,嵇康是以老莊崇尚自然為論點來說明他本性就不願出仕,同時也指出了人的秉性各有所好,闡明瞭自己是一個賦性疏懶,不堪禮法約束的人,入仕為官是不能勉強的。

    與此同時這篇文章也公開表明了自己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如此的不把司馬氏放在眼裡,這就無形中又增加了司馬氏對他的記恨。但因嵇康的粉絲量驚人,不好隨便找個理由就能把他怎麼樣。

    所謂不怕賊搶,就怕賊惦記。人生立世,總會有交往,這交往的圈子當中難免會有事情發生啦。話說有一天,嵇康的一個好朋友呂巽一副慌里慌張的樣子跑來找他,各位你道什麼事情,嘿嘿,齷齪呀,原來是這個呂巽因貪戀弟弟呂安老婆的美色,竟然趁著弟弟不在家,把弟弟的老婆給姦汙了。

    這還了得,知道結果後的呂安自然是不能忍受啦,準備到官府告發,此時的這位強姦犯呂巽同志慌神了,這要是到了官府,結果就可想而知啦,那可就是一時間的快活,換來的是終身的折磨。

    於是乎,就跑來找同樣也是呂安好朋友的嵇康出面調節,嵇康可能是考慮到因和二人的關係都是比較鐵的,也就答應給他們調解一下,隨後便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諸如你們本是兄弟,家醜不可外揚,如果真的去報官了,那就是家破人亡啦,如此一來,這個呂安經嵇康的此番一分析,也就同意了。(還真是人如其名“安”)

    狗血的是,被色迷了心竅的呂巽在嘗過了甜頭後,竟然要置弟弟呂安於死地以達到長期佔有弟媳的目的,來了個惡人先告狀,倒打一耙,到官府告呂安不孝。這事情就自然要扯開了,接下來的結果就是,嵇康因涉足調停之事,被鍾會抓住把柄投入監獄。

    鍾會為了搞死嵇康,自然是先向此時的權臣司馬昭添油加醋的渲染一番嵇康諸多不軌的言行,諸如:“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原本就對嵇康有了怨恨的司馬昭經此一說也就欣然同意了。那麼鍾會為什麼說嵇康是臥龍,我們還是從他的詩文中索窺吧。

    述志詩 其一

    潛龍育神軀,躍麟戲蘭池。

    延頸慕大庭,寢足俟皇羲。

    慶雲未垂降,槃桓朝陽陂。

    悠悠非我儔, . . . . .。

    既然判嵇康為死罪,那呂安的罪也就只能做實了,結果就是二人同判死罪。而後雖然有眾多粉絲來給他請願,但此時的鐘會和司馬氏怎會罷手。嵇康其實在被關入大牢的那一刻就已經非常清楚自己的結果是怎樣的,在獄中對他自己人生的過往進行了一番梳理,從他的一首《幽憤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無奈和懷才不遇之感。

    幽憤詩

    嗟餘薄祜,少遭不造。

    哀煢靡識,越在襁褓。

    母兄鞠育,有慈無威。

    恃愛肆姐,不訓不師。

    . . . . , . . . .。

    從嵇康一生中的文學作品來看,這首《幽憤詩》是他非常重要的作品,我們從這篇詩文中可以看出嵇康的個性和思想的脈絡來源。不可否認的是,魏晉交變之際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幾個時期之一、可以說是危機四伏,有太多的思想上無法接受政權轉向的知識分子朝不保夕,隨時都會有生命之憂。

    在詩文中,嵇康對自己人生做了一番回顧,首先對青少年時期曠達個性的形成做了一些梳理,慨嘆青年時期的思想對後來人生的重要影響。對結交朋友的不慎和不查,最終導致了此次的入獄,同時又對實現人生志向和安身立命之間的諸多矛盾進行了剖析,抒發了有志而不能如願的無奈和幽憤,最終只有選擇避世和隱逸。

    隨後把一雙兒女既沒有託付給自己的哥哥,也沒有託付給同為竹林七賢的好基友阮籍和向秀等人,而是託付給了已經絕交的原好基友山濤,並堅定的對自己的兒子嵇紹說道:“只要你的山伯伯在,你就不會成為孤兒。”

    嵇康臨行刑前,神色淡然的彈奏了一曲《廣陵散》後,從容而死,時年僅四十歲。此前,琴曲《廣陵散》他沒有外傳,因而成為了絕響。對於嵇康人生遭遇的不公,後來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在一首《雜感》的詩中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詩文節選如下。

    雜感

    君子防悔尤,賢人戒行藏。 嫌疑遠瓜李,言動慎毫芒。

    . . . . . , . . . . .。

    呂安兄不道,都市殺嵇康。

    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

    是非不由己,禍患安可防。

    使我千載後,涕泗滿衣裳。

    那麼和嵇康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出生於公元205年,字巨源,西晉時的河內懷縣人。父親做過縣令,但在山濤幼年時,他的這個縣令老爸就去世了。因而,小時候的山濤日子過得是很貧窮的啦。

    這也就養成了他淳樸善良的品行,少年時即有器量,表現出了和同齡人卓爾不群的性格。喜好老莊”,學問上很有見識,時常受到當地很多德高望重的學者的器重。為人恬淡,才華不外露。

    在“竹林七賢”中山濤是最年長的,而且嵇康、向秀是最早和山濤相識的,而後又和阮籍等人相識,因此,山濤實質上是竹林之遊的實際組織者和人事核心,他們活躍於竹林的時期正是政治上王朝更迭風暴的前期。

    從他們的政治傾向來說,都是親魏的,他們在實質上不只是一群只愛清談的文人,相反,他們在政治上有著積極的目標,而背後也有著一股鮮明的政治力量。

    有著理想和抱負的山濤直到四十歲時才在郡裡當上了主簿、功曹之類的小官,後來被調往京城任禮部尚書。當時魏帝曹芳年少無能,朝政大權被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把持。

    他們倆明爭暗鬥,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以達到消滅對方,獨攬朝政大權的目的。山濤對這一切看得很清楚。他知道曹爽太過驕橫魯莽,最終必定會敗給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可他卻並不想與司馬懿為伍。為了避開這場政權之爭,他平時基本都待在家裡,幾乎不和其他官員來往。

    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成功奪權後,山濤也和嵇康等人一樣,對司馬氏採取了歸隱不問世事的態度。但政權的更迭對於山濤和嵇康來說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嵇康的夫人是曹家的人,而山濤和曹魏卻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有的只是做了幾年一丁點大的小官而已。

    因而在而後的司馬氏集團的幾次徵召後,考慮到不可能長期的對抗也就再次入仕了。山濤原本就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而後得到了屢次的升遷。同時他也非常清楚司馬氏集團對於反對他們的人會有著怎樣的結果,因而才有了因舉薦嵇康而絕交的事情發生。

    對此,山濤非常瞭解嵇康,知道他性格直爽,所以對此並不介意,由此山濤深知嵇康的結局是在所難免的啦,因而發生了前面所提到的嵇康被殺的結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元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此時,山濤向朝廷舉薦了嵇紹:“雖然他父親有罪,但與後輩無關。嵇紹才華橫溢,德行如一,應該予以任用。”

    因為畢竟嵇紹的父親是死於司馬氏之手,司馬炎不得不有所顧慮。在經過慎重的考慮後,最終司馬炎接受了山濤的建議,令嵇紹任秘書丞一職,輔佐朝廷掌管圖集。嵇紹和他老爸嵇康是正好相反的,對於司馬氏的忠誠是絕對的,後來在八王之亂中為了保護痴呆皇帝司馬衷被司馬穎的部下殺害。

    官場畢竟是官場啦,總會有風波的。當時有個權臣叫賈充,因為積極參與了司馬炎的篡魏登基,因而得到司馬炎的重用,但此人畢竟是靠投機取得的高位,諸如謀取私利,拉幫結派的勾當就免不了啦,山濤自然和他就不會走得很近,可以說在心裡壓根對這位賈大人是不屑的。

    於是乎,賈充為了增加朋友圈的實力,處於在選官這個職位上一定要有一個自己心腹的想法,就在司馬炎面前將其心腹陸亮吹得天花亂墜,誇他為人正直,大公無私。舉薦陸亮和山濤一同擔任選官的職務,賈充對於司馬炎來說那可是功臣呀,所以對這位陸亮沒有任何考察也就應允了。

    但山濤在得知陸亮也擔任選官一職,並且是賈充舉薦之後,立馬就給司馬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司馬炎卻沒有接受。哪知,沒過多久,這個陸亮還真就因為貪贓枉法,收受賄賂被革職查辦了。

    後來,有個鬲縣縣令袁毅在任職期間大肆搜刮民財,害怕民眾告發,為了尋求保護傘,就經常向朝中的諸多大臣們行賄。山濤也自然在他的送禮名單上了,他給山濤的行賄是一百斤絲。

    智慧滿滿的山濤為了不讓同僚看出自己的不同,於是便不動聲色地把絲收了下來,但千叮萬囑地讓僕人將絲封存好,任何人都不能動用。

    不久,袁毅案發了,朝廷很多大臣都因為他而受到牽連被詢問。當查辦此事的官員問到山濤時,他立即派人將早已封存的那一百斤絲全部拿出來,只見裝絲的包袱上全是灰,裡面的絲從未被用過。

    在吏部為官二十多年中,山濤可謂是慧眼識英才的第一人,由他所舉薦的官員不計其數。每次舉薦人才時,他都會對所舉薦的人才做出評價,而這些人為官後的表現基本都同他的評價相吻合。

    由於山濤在這一方面的能力,人們便把山濤舉薦人才的奏章叫做《山公啟事》。山濤的識人和鑑別的超強才能被後來的唐朝大詩人詩聖杜甫在一首詩中引用,詩文如下:

    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嶺南掌選崔郎中判官兼寄韋韶州

    選曹分五嶺,使者歷三湘。才美膺推薦,君行佐紀綱。佳聲斯共遠,雅節在周防。明白山濤鑑,嫌疑陸賈裝。故人湖外少,春日嶺南長。憑報韶州牧,新詩昨寄將。

    山濤一生為官清正,世人多給予好評。竹林好基友之一的王戎曾讚歎山濤:“山濤就像未經雕琢的玉和未經冶煉的金一樣。人們往往欣賞玉和金光彩奪目的外表,卻從不曾真正瞭解璞玉渾金內在的高貴質地。”

    在司馬炎執政後期,因沉湎於聲色享樂,導致了各派之間為了利益經常爭鬥,山濤曾多次向司馬炎諷諫,但沉浸在享樂之中的司馬炎終究沒有改正。

    山濤為了把他們之間的爭鬥給國家的危害達到最小,時常奔走於各方,讓勢力達到平衡。後司馬炎因山濤對國家的貢獻,升授山濤為司徒,位列三公。

    山濤可謂是魏晉時期氣度第一人,據《世說新語》上記載:相傳山濤和阮籍、嵇康三人初次見面後就非常投機,時間一長,山濤的老婆開始感覺到他們三人的關係有些非同一般,於是就問山濤是什麼情況。

    山濤的老婆在屋外靜靜觀察過這兩個人的言行和舉止後,徑直的對山濤說道:“ 你的才智和情趣比他們差得太遠了,你只能以你的見識氣度和他們交朋友啦。”待聽到此番評價後,山濤不無詫異的看著眼前這位早已經是妻子的女人,點贊說道:你看的真準,他們倆也是認為我的氣度是勝過他們的。

    山濤在人生處於低谷時沒有徹底絕望過,在人生處於順境時更沒有不知節制。晚年的山濤深知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天道,曾多次上表辭官歸隱,但都被司馬炎以國家和人民的需要為由而沒有批准。

    公元283年,時年七十九歲的山濤去世。一個對國家和人民都做出貢獻的一代清官,那麼作為好基友的嵇康為什麼還要說他的不是,並且還要採用書信的方式絕交呢?

    透過二人的人生經歷我們不難分析出,其實嵇康此絕交書的目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山濤絕交,而是借對山濤舉薦他為官的鄙夷來抒發對黑暗時局的不滿,進而藉此向司馬氏表明他的政治態度。

    其實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他並不是真的對仕途沒有一點興趣,嵇康是“七賢”的精神領袖,出身寒門,但與魏宗室通婚,在此境況下,他只能對司馬氏採取拒不合作的態度。

    因而成為了“竹林七賢”中思想最為激烈的鬥士,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非薄湯武周公,毫不留情地攻擊司馬氏提倡的虛偽名教。然而,最終導致他被殺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極為矛盾的性格。

    嵇康矛盾的性格主要表現在,一方面“俯仰自得,遊心太玄”,以莊子為師,追求遺世放達。另一方面卻又剛腸嫉惡、輕肆直言,為當時社會所不容。嵇康被牽連入獄以至被殺,就是他的激烈思想和剛直個性導致的結果。

    而山濤和嵇康又不同,原魏氏政權和他沒有過多的牽連。山濤之所以冒著被嵇康羞辱的風險也要舉薦嵇康的實質是為了嵇康家族的未來,在這一點上,山濤和嵇康二人從心底來說是都明白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嵇康臨行前沒有把兒女託付給其他人而是託付給山濤的原因,因為嵇康更清楚,他的兒女不可能再和他一樣了,他們還要有他們的未來。阮籍也是歸隱的,不可能對兒女未來的入仕有幫助,只有山濤是最能給他們想要的未來。

    無論是嵇康和還是山濤他們身上所體現的都是貨真價實的魏晉風流,所謂的魏晉風流,除了源自骨子裡的那種貴族式的詩意人生,更或是那股不顧一切堅持的勁頭,不論是世俗如何的乖舛,都不會真正改變他們那源自心底為之篤守的堅持。嵇康的高潔放任,山濤的雅量恢宏,都是對魏晉風流的最佳詮釋。

  • 2 # 訊飛快讀精選

    魏晉時期的最大的“喝酒團伙”,大家或多或少也有所耳聞,那就是我們常說的“竹林七賢”,他們七個人當中最為出名的大概就是阮籍和嵇康了,嵇康帶著一壺酒和一張琴去了阮籍家弔唁,阮籍見到酒和琴於是對嵇康青眼相待。關於這兩個人能夠成為好朋友這一點,其實並不讓人感到奇怪,畢竟阮籍和嵇康的性格相像,都不喜歡被世俗約束,志趣相投的人能成為朋友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嵇康和竹林七賢裡的另外一位的友誼就很奇怪了。

    山濤的名氣可能不如前面兩位大,但是他卻是竹林七賢裡最年長的,阮籍、嵇康和向秀都是被他發現拉入夥的。年紀最大又是人事核心,就算不十分敬重他,也不至於把他痛罵一頓啊,可是嵇康就這樣做了。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

    就是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裡的名句,從這篇文章的題目來看,就是要絕交唄,可事實並不是如此簡單,這篇文章不僅寫了要絕交,而且還明嘲暗諷地大罵了山濤。

    諸如“安能捨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這種不願意做官的原因當然是說了很多,像“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這類抱怨山濤不理解自己志向的話也可以理解,但是“恐足下羞皰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羶腥。”這樣改用典故也要羞辱山濤的句子就令人難以接受了,更何況他還寫下了“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這樣直接罵人的話,把自己比成鳳凰一樣的鳥,卻把山濤比作吃死老鼠的鳥。而嵇康這樣羞辱山濤的原因竟然是山濤推薦他去做官,不想去就算了,居然還要寫絕交書,還要罵他,這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更讓人費解的是,在寫下這篇《與山巨源絕交書》之後,嵇康臨死前沒有把兒子託付給自己的哥哥,也沒有交給與他志趣相投的阮籍,反而是託付給了山濤。並且對兒子說:“山公尚在,汝不孤矣。”多大的信任才能讓他說出這樣的話,絕交的事難道忘了嗎?另一邊,山濤果然沒有辜負他的信任,最終把他的兒子養大成才,後來還向皇帝舉薦了他。

    一句絕交的重話在現在看來也是挺嚴重的了,更何況那麼重氣節的古代,就算一封語出傷人的絕交書不至於讓兩人老死不相往來,友誼受損乃至破裂也是正常的,臨終託孤這樣的事斷斷不可能出現,可是嵇康和山濤的友誼並沒有因為一封絕交書而破裂,反而比尋常人的友誼更可靠。至於那封絕交書,絕交的大概只有政治立場吧。

    可見古人的友誼真是奇怪。

  • 3 # 高高國際

    陳書良教授所著的《六朝人物》中對嵇康與山濤絕交的真正原因進行如下解讀:

    繼正始名士後,則有竹林名士,世稱“竹林七賢”,即以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人為代表的一派名士。

    嵇康

    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淮北市濉溪縣)人,是曹氏的女婿,做過中散大夫。他身高七尺八寸,儀表非常,工書畫,善撫琴,雖家世習儒,卻醉心老莊,蔑視禮法,非議周孔。終因言論放蕩罪而下獄遇害。

    山濤

    字巨源,河內懷(今河南武陟西)人。他性好老莊,與嵇康、阮籍相交甚深。由於他兼具名士聲望和從政能力,仕途順達,位至三公。他和司馬懿的妻子有中表之親,雖很受司馬氏的信任,但又不失為一正派人物。後來做到吏部尚書,對所舉薦的人物“各為題目”(分別做出品評),再為上奏。他的評語精彩中肯,時稱“山公啟事”。他的生活以節儉著稱。後來謝安曾以此為題問大家:以前晉武帝每次賞賜東西給山濤,量總是很少。這是為什麼呢?謝玄回答得很妙:“這應是由於受賜的人要求不多,才使得賞賜的人不覺得給少了。”山濤能夠全身以終,就是得益於小心謹慎。

    曹魏王朝末期,統治階級內部由尖銳的爭奪權力的鬥爭,演繹成恐怖性的大屠殺。魏明帝曹叡死時年僅三十五歲,承繼帝位的曹芳年僅八歲,於是不得不將政權委託給曹爽和司馬懿共同掌管。曹爽是曹魏的宗室,而司馬懿是幹練于軍事的重臣,二人間即展開明爭暗鬥。嘉平元年(249),司馬懿終於以陰謀狡詐戰勝曹爽,把曹爽兄弟和其統治集團的諸名士何晏、丁謐、李勝、畢軌、桓範等誅滅三族。造就名士輝煌的第一個崢嶸絢爛的清談高峰轉眼間成為了歷史陳跡。後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繼續掌權。在曹爽事件中倖免於難的夏侯玄從此“不交人事,不畜筆研”(《三國志·魏書·夏侯玄傳》),儘量避免觸犯司馬氏,但司馬師心狠手辣,於正元元年(254)又誅滅了在政治上和他對立的名士夏侯玄、李豐、許允等。這一系列的事件造成了名士的厄運,時有“名士減半”之嘆。司馬氏一方面大肆屠殺在政治上異己的名士,另一方面又高祭名教來作為其政治號召。對此,竹林名士極力發揮道家崇尚自然的學說,以抗擊司馬氏集團所提倡的虛偽的名教。同時,在政治上各以不同的方式拒絕與司馬氏合作(當然,這種抵抗並不是企圖從根本上動搖封建制度)。

    所謂“各以不同的方式”,主要根源於七賢的性格差異。嵇康在竹林賢士中最富於儒者之剛。他本來就與曹魏有姻親關係,在感情上偏向魏室,對司馬氏集團疾惡如仇,斷然不與之合作。他在許多論文中,以精煉名理的精神,闡發自然的意義,從理論上對虛偽名教以致命摧擊。他在《難自然好學論》中十分大膽地說,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停放靈柩的房屋,背誦詩文的話語像鬼叫的聲音,“六經”聖典是一些荒薉之物,仁義道德臭不可聞。讀經唸書會使人變成歪斜眼,學習揖讓之禮會使人變成駝背,穿上禮服會使人腿肚子抽筋,議論禮儀典章會使人長蛀牙,所以應該把這一切統統扔掉。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更是公開地宣告和司馬氏政權決裂。時任選曹郎的好友山濤調任散騎常侍,想把自己騰出來的官缺給嵇康,試圖以此緩和嵇康與司馬氏集團的關係,但與邪惡勢力水火不相容的嵇康感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把祿位看作腐臭的死鼠,藉以表示與當時政權的對立的態度。他以放任自然的情調,數舉“七不堪”,對照地描繪出官場生活之齷齪而不可忍耐,這實際上是對司馬氏政權的嘲諷奚落。他所謂“二不可”,則是公開承認自己“非湯武而薄周孔”,對司馬氏政權進行無情的正面攻擊。本來,嵇康並不是要為這樣一樁小事便大張旗鼓地宣稱與好友決絕,他是要藉此表明自己的志趣和政治見解,剛烈地宣示與司馬氏政權對立的立場,而且用對好友的惡罵來為好友“撇清”,使之不至於受自己連累。

  • 4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嵇康要與山濤絕交,並且寫下了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原因很簡單,因為愛情。嵇康的夫人是曹操的曾孫女,所以嵇康對曹家這一族的感情,就可以想見了。因為愛自己的夫人,所以終於曹家集團,那自然就跟當權者司馬家不對付了。

    山濤隨遇而安,成了司馬家的忠實幫手。

    雖然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可是山濤這個人還是有名利觀念的。他入朝為官以後,很快就看清了當時的曹魏官場,此刻曹魏皇帝已經被司馬家族的人給架空了。

    司馬師在外領兵,號令天下,司馬昭在內執政,控制朝局。在這種情況下,曹家的那些忠臣良將,一個個都被剷除了,就連皇帝都被司馬家殺了一個。

    作為一個剛剛步入仕途的官員,山濤能有什麼選擇呢?他當然只能選擇依附於當權者司馬家。司馬昭對山濤是比較器重的。

    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恬靜寡慾,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學不師受,博覽無不該通,長好《老》《莊》。與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養性服食之事,彈琴詠詩,自足於懷。---《晉書》

    而且山濤並不是一點背景都沒有,說起來山濤跟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還是親戚關係。山濤的從祖姑就是司馬師、司馬昭的母親張春華的生母。

    有這麼一層關係在裡面,山濤想要入士,可就輕鬆多了。可以說正是因為司馬兄弟奪權成功,才讓山濤有了入士為官的想法。

    畢竟過去司馬懿都要唯唯諾諾,山濤這種小角色,在九品中正制度下,簡直沒有任何機會走到官場上層。

    可這回不一樣了,自家的親戚掌權,山濤自然是要分一杯羹的。於是乎山濤就成了司馬兄弟的得力助手。甚至到了後來司馬昭把山濤當成了自己的荀彧,每次司馬昭親征在外的時候,都是讓山濤留守京城,以防止曹家的舉動。

    嵇康跟山濤之間,那就是政見不合的問題。

    其實我認為嵇康跟山濤,沒有誰強誰弱的區別,大家都是各執己見的一方而已。嵇康所代表的,是那些忠於曹家皇族的臣子。而山濤所代表的是那些忠於司馬家的新力量。

    這兩股力量本身就是勢同水火的,自然是不可能在一起共事了。山濤出山做官以後,向司馬昭推薦了嵇康,他認為嵇康的才能非常高。

    司馬昭也多次徵召了嵇康,可嵇康偏偏就是不去。理由當然很簡單,因為愛情唄。如果嵇康去為司馬家賣命,那他回來可能就要被他老婆灌毒藥了。

    及是,言於文帝曰:“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因譖“康欲助毌丘儉,賴山濤不聽。昔齊戮華士,魯誅少正卯,誠以害時亂教,故聖賢去之。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帝既暱聽信會,遂並害之。---《晉書》

    跟性命比起來,官位又算得了什麼呢?所以嵇康選擇了拒絕,而且是多次的拒絕。並且他告訴山濤,你要再這麼推薦我,那我就跟你絕交。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嵇康宣佈跟山濤絕交。這本身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朋友做不成也就算了唄,只不過他們身上揹負著竹林七賢的名聲而已。

    後世大家都認為是山濤背叛了竹林七賢的友誼,因為他出山做官了。這是不對的,因為山濤出來做官是他的權力,竹林七賢其實個個都是想要出來做官的。

    學了一身的本事,為什麼就要躲在深山老林裡浪費掉呢?唯有嵇康的政見是要支援曹家,所以才會堅決不肯出山。

    嵇康因此喪命,山濤負有責任。

    嵇康一直不肯聽從司馬昭的旨意,他就想做個打鐵匠,了卻餘生。因為嵇康明白,憑藉他的能力,是很難改變司馬家族對曹家的顛覆的。

    他既然不能改變這個現實,那隻能選擇逃避了。可惜司馬昭並不讓他逃避,透過山濤的介紹,司馬昭認定了嵇康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既然是人才,那就不能留在民間,必須要為我所用才行。所以司馬昭派出了鍾會前去說服嵇康,希望嵇康能夠出山。

    可是鍾會跟嵇康之間是有仇的,至於是什麼仇我們不知道。在鍾會的操作之下,嵇康不僅沒有機會入朝為官,反倒是成了階下囚。

    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恨焉。---《晉書》

    因為觸怒了司馬昭,所以嵇康被判了死刑。這個時候山濤卻沒了聲音,當時三千太學生都下跪求情,希望司馬昭能夠放過嵇康,可這樣的要求並沒有被允許。

    山濤也沒有為自己昔日的朋友求情,最終導致了嵇康被殺。如果當初山濤沒有推薦嵇康出來做官的話,或許也就沒有這檔子的事情了。

    結局:山濤諡號為康,司馬炎的用意匪淺。

    山濤在司馬家混的是風生水起,在司馬昭活著的時候,山濤就已經成為了他的左膀右臂。等到司馬昭去世以後,山濤更是肩負起了輔佐新君的重任。

    司馬炎建立西晉王朝的過程中,山濤出力不少。因為山濤看人非常準,所以在選官方面,司馬炎基本上都讓山濤來做主。

    唯一一次司馬炎強行要用一個叫陸亮的人,跟山濤的想法完全不同,結果陸亮卻因為貪汙問題被抓了。由此可見,山濤識人之明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

    最終山濤被封為司徒,位列三公。這對山濤來說,已經是莫大的光榮了。反觀嵇康,卻早就已經仙逝多年。

    這兩個相當有才華的朋友,因為政見不同,走了截然不同的兩條路,也擁有截然不同的兩個結局。

    山濤對嵇康的死,是要負責任的。不過我們找不到他出賣朋友的證據,他可能只是單純地希望嵇康的才能不要被浪費掉。

    他可能不知道嵇康是心向曹魏的,他可能也不知道鍾會跟嵇康是有仇恨的,他甚至也不知道司馬昭要殺了他。但是您信嗎?

    多年以後,山濤去世了,終年79歲。司馬炎為山濤風光大葬,但是奇怪的是,司馬炎賜給山濤的諡號卻只有一個康字,沒錯就是嵇康的康。

    司馬炎在向世人傳達怎樣一個用意呢?他這麼做難道是為了讓山濤身上永遠揹負著嵇康的身影嗎?我們也不得而知,或許司馬炎和嵇康之間的秘密,是我們永遠都無法解開的謎。

    參考資料:

    《晉書》

  • 5 # 億書

    嵇康寫這封絕交信的背景是曹魏政權已經覆滅,司馬氏當權,山濤作為竹林七賢的老大哥,想到嵇康危險的處境,他想要拉嵇康一把,邀他做司馬家的官,這樣可以化解一些仇恨。奈何作為曹家的女婿,嵇康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接受這個邀請的,他對司馬氏充滿了憤慨,也不贊同司馬氏的暴政。

    我想嵇康並不是真的要與山濤絕交。放蕩不羈的嵇康對這位竹林七賢的老大哥還是很尊重很信任的。他寫下這封兩千多字的“絕交信”是想借此機會向司馬氏挑戰,告訴司馬家族,他絕不會向暴政低頭,絕不會做司馬家族的官,表明自己堅決不合作的政治立場。

    另一方面嵇康也是為了保護山濤,他要藉此信和山濤劃清界限,以免山濤受自己的牽連,遭受無妄之災。寫信的時候,也的確有對山濤的失望和決絕。但寫完信後,氣就消了一大半,他並不會真的與山濤絕交。

    後來嵇康被殺之前,把自己10歲的兒子嵇紹託付給了山濤,並對兒子說:“巨源在,汝不孤矣!”他沒有把兒子託付給竹林裡的其他人,更沒有託付給自己的親哥哥嵇喜,而是託付給了老大哥山濤,可見嵇康對山濤的信任。有了這份信任,嵇康又怎麼會與山濤真正絕交呢?

  • 6 # 煙花三月是隻貓

    嵇康和山濤絕交,有兩個原因。

    第一,嵇康和山濤絕交,才能盡顯名士風流。

    什麼是“名士風流”,那是嵇康和山濤他們那個時代大家都愛玩的一種風氣。

    基本上就是醉心老莊,蔑視禮法,非議周孔。

    先看看他們膜拜的莊子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風流的。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於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厄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癒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莊子.雜篇.列禦寇》

    想當年,宋國有位老兄得到宋王的重用,獲得了一百多輛乘車。他非常得意地跑到莊子那兒顯擺,怎麼樣?在仕途方面,我比你強多了吧?結果莊子回答,我聽說給秦王添痔瘡才得五輛車的獎賞,老兄您得了一百多輛,舌功超凡,是在下輸了!

    這就是名士風流的發端,後來所謂的名士都是照著莊子的這個版本來的。他們基本都比較毒舌。

    嵇康高調的和山濤絕交,正是那個時代名士風流的體現。

    第二,嵇康高調的寫文章和山濤絕交,也可謂用心良苦。他這樣做,無非是大聲向世人宣告自己的志趣和政治見解,剛烈地宣示與司馬氏政權對立的立場,而且用對好友的惡罵來為好友“撇清”,使之不至於受自己連累。

    嵇康和山濤性格上還是很合得來的,但是兩個人的政治立場不一樣。嵇康和曹魏的淵源深,他是曹操的兒子曹休的女兒的丈夫,和曹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山濤是司馬家的親戚,為司馬家服務也是理所當然。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很正常,道不同,當然連朋友也沒法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選擇創業專案真的就那麼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