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石古玩藝術收藏品
-
2 # 文玩入門者
市場上的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斷提高,並且突破了前人鑑定古玉的一些理論,給辨偽工作帶了新的難題,致使許多收藏家對高古玉不敢問津,有的懷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擴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對近年的高階仿品,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鑑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適應當代古玉的辨仿。現需要我們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鑑定理論上,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的、客觀的、全面的分析鑑定,而不是依靠帶有主觀性的推理、考證、猜測去鑑定真偽。下面根據我個人多年的收藏經驗、市場經驗總結以下六點鑑定方法,有些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一、沁色鑑定
沁色鑑定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實則是實物現象,它所產生的自然質變到色變。我們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在強白燈光下觀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觸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綹等部位所產生的。然後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擴大滲透,嚴重的可浸透全器,這叫“滿浸(沁)”,盤玩之後顏色鮮豔,大多沁色顏色由灰白變紅。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採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也有區域性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透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鐳射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乾燥或玉質緻密可以無沁。
二、藝術水平鑑定
這也是最難仿製的因素。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鑑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另外,還要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寧說:“對任何一個歷史問題的研究判斷、結論,都必須把這個問題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文化中去考慮。”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鑑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闢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鑑定。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相反,那些器形簡單的、藝術含量低的玉器仿製特別容易,鑑定起來更難。
二、氧化鑑定
這也是鑑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區域性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玉器就不這樣。目前用酸類物質浸蝕偽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積凸凹不平的浸蝕,蝕孔、蝕斑明顯,可以說砣工化盡,這樣處理的古玉其蝕孔常常是外大里小,無結晶體,呈斑駁狀。此種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四、凝結物鑑定
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它物質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種物質,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汙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面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鏽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這樣的偽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賣行出現,並且在玉器上很明顯地看出用鐵絲纏過的痕跡。
五、氣味鑑定
此種方法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對於鑑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穫。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六、工藝痕跡鑑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拋光工。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鑑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鑑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鑑定方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鑑定。
古玉辨偽四誤區
很多談古玉鑑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為主要鑑定方式。根據中國古玉出土的數量以及我們研究的水平,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商至漢的玉器型別學還不完善,我們發現的數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藝術風格、新的型別,所以,下列老生常談四點鑑定意見充其量,也只能作為參考而已。
(一)造型辨偽
有些資料很強調這一點,其實原始藝術出自於民間,歷史上所有的玉器的造型,對於現代科技及民間藝人來說,仿製還不算太難。造型及某些藝術風格現在並不能作為辨別真偽的內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別精湛的造型的藝術品特別難仿,這就是所說仿品的“有形無神”了。難仿的是藝術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質、玉材辨偽
其實,玉的質地與真偽並沒有直接關係,“千種瑪瑙萬種玉”,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古玉材都十分繁雜,每個時代,玉材都很複雜,《山海記》記載玉的產地有二百多處。只能說明的是:商周至秦漢,重要禮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絕對,也常伴有其它不明產地的玉類出土。特別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羅斯、阿富汗白玉。玉材不可用辨偽依據。
(三)紋飾辨偽
千萬不要一遇到同種紋飾數量較多的玉器即認為是偽器,同一品種,甚至珍貴品種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間只有一件,只要看見第二件就說這是仿此製做。不要忘記,在商周秦漢數千座王侯貴族墓葬裡,我們只由政府發掘了屈指可數的幾座完整墓葬。由各種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還都散存於民間,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們知道:當前古玉的高科技作偽都已利用電腦成像,玉器紋飾並不複雜,都比較容易仿出來,但也有未知新的紋飾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所以當前以“紋飾”不能做辨偽依據。
(四)風格辨偽
很多人一眼望見形制特殊風格的精品,就不再細看,就不屑一顧地妄斷“偽品”。其實,不是形制超越時代侷限所為的風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種合乎自然規律的東西,不值得大驚小怪,不能以先入為主的思想去觀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型別學的建立目前還不成成熟。再重複一句:“數千座壟斷玉器的王侯貴族墓,我們只發掘屈指可數的幾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數量大概還不到古玉總數的千分之一。”這是不可爭辨的事實。每次發掘,我們都會看到新風格玉器出土,今後還會發現新的風格玉器作品,當然每個時代,有其特定風格,但這早被作偽者掌握。
其他還有:“以科學發掘為主,顏色辨偽等”均不太適合玉器辨偽方法,僅能作參考而已。另外,無論哪一種鑑定方法,多屬於階段性成果,沒有一成不變的自然法則。作偽水平的提高促進了鑑偽水平的提高,而作偽的水平會無休止的發展下去,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術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深入研究,不斷地深入市場,深入實踐,多摸索,才能長期地提高我們的鑑定水平,不唯經驗論。
現在文物界有一個普遍認識:只要是研究某領域或專題文物理論文化的大專家,大師級人物,就一定毫無異議地認為他同樣也是鑑定家,我們不懷疑文物理論研究有助於文物鑑定,也有一少部分既是理論大家又有實踐鑑定經驗。但事實上,文物學研究和文物鑑定是兩個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內,在文獻上研究,至著書、立說。但他不一定是一個鑑定真偽的專家,鑑定真偽是實踐學,是市場經驗,是收藏經驗,是那些夜以繼日對實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謂的文物理論家。直白地說,現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們對玉文化,或理論研究可能一竅不通;再者,我們求鑑定,也不要迷信權威部門,權威人士,高齡人士;我們首先看權威部門的專題文物收藏量,權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樣,整天有資格接觸藏品?是被動研究?還是興趣研究?是否經常去市場研究?特別是鑑定偽古玉與年齡無直接關係,因為當前鑑定偽古玉的物件主要是近幾年的高科技造假,老辦法不夠用了。所以我們要唯物辯證地看待古玉收藏鑑定過程中的人、事、物。
-
3 # 青山長在春不老
有兩件紅山、良渚時期的王器,但都是小物件。通常我們把宋代以前的玉器稱之為高古玉。要知道是不是高古玉,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
首先看玉器的材質,在遠古時期由於交通不便,玉器的製作,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如良渚玉器,一般都是用浙江小梅嶺產的玉,屬透閃石,顏色青綠或青黃者多。還有一部分是用地開石製作,這種石料質地較軟,多為黃色。紅山玉器一般用的是遼寧省產的河磨玉,從出土的古玉看,也有少量是使用岫玉和巴林石製作的。商代以前的古玉,大多數是用地方玉製作,也有少量的和田玉。自漢代開始,和田玉使用的比例逐漸增大。透過玉產地的鑑定,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判斷。
第二,看玉器紋飾。古玉的紋飾一般都是部落和國家圖騰的象徵,每一個時代都有典型器。如良渚的神鳥神獸神人紋飾,如紅山的c型龍,豬龍和鴞形器。即使是同一種圖騰,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特點。如戰國的龍和漢代的龍就不一樣,明朝的龍和清代的龍也不一樣。
第三,看歷史留下的痕跡。高古玉至少在地下埋藏了1000多年以上,歷史的歲月會在上面留下許多痕跡。如沁色、灰皮、土
蝕土咬的痕跡和孔洞,這些痕跡都是在玉成器以後留下的,會在玉器的上面,與紋飾交融相錯,與仿品有很大的不同。
四、看加工工藝和工痕。在加工工藝上,有平地打凹,雙陰起陽,一面坡、遊絲毛雕等,另外還有平面陰刻、浮雕、鏤空雕等。不同年代有不同特點。在加工工痕上,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加工所留下的痕跡也是不一樣的,為我們判斷古玉提供了依據。
以上幾點要綜合分析判斷,不能只看一點,不計其餘。最後還要注意萬兩點。第一,是老料新工,就是用古代老的玉料製作仿古玉,很有迷惑性。我們只要透過加工痕跡和看陰錢內的包漿和外部面上的是否一致,沁色是否連貫即可判斷。第二,要知道現代仿古玉的製作方法。現代仿古玉大體有以下幾種方法:酸鹼腐蝕法、提油法、高溫烘烤法、人工做沁,只要加以研究,就能看出破綻。
-
4 # 餘暇齋
高古玉一般指漢代及以前的玉器。我覺得高古玉快捷鑑別,重要的靠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於多年對考古資料的學習和研究,靠反覆觀察各大博物館的實物,靠親自到古玉仿造地域的作坊、市場考察,靠上手古玉的盤玩。慢慢的對玉材、器型、紋飾、刀工、沁色產生烙印,感覺自然產生。
第一眼看到的是沁色。這也是對古玉鑑定的第一感覺。不管是出土古玉還是傳世古玉,都或多或少的有“沁”出現。由於一件玉器材質密度不會完全一樣,有酥有密,所處環境“有陰有陽”,所以幾面的沁色不會一樣,有深有淺、有多有少,如果一件玉器周身沁色一樣,基本可以“槍斃”了。如果條件許可,到古玉仿造市場看一看,看到了仿製的沁色,印象會更深刻,到市場上就容易分辨。
其次看玉材,一般高古玉,不像現代追求玉料。美石為玉,就地取材,不會脫離周邊石材。如果出現了與所在地區礦產不符的玉質,您就要注意了。
再者要注意器型和紋飾。高古玉這方面是有規律可循的。現在仿品一般都會把原本不大的古玉,仿造的很大;把幾個不同時代、不同形制的玉器東拼西湊的臆造,把現代人的崇拜和追求用在仿造上。
最後是刀工。古玉是用坨具,轉速很慢的“琢磨”,線條很光滑,刀痕裡面由於長時間的“琢磨”光澤柔和。現代工具轉速極高,痕跡粗燥,特別是刀痕兩邊,經常會出現“蹦茬”,刀痕裡面沒有光澤。
總之,高古玉是玉器收藏者最高的收藏追求,很多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要多學習,多看真品,培養感覺。以下是我收藏的幾件高古玉,供參考。
石牌:長12.5釐米、寬8.5釐米、厚0.35釐米。有些弓,不平。用途不清,希望知道的朋友賜教為盼。
石牌另一面
青石璧,大的直徑12.8釐米、小的直徑11.5釐米、厚2到3釐米。製作很規整,很平。
青石璧另一面。
玉壁,直徑12釐米。邊緣及近孔處,削薄如刃。邊緣處可透光。
玉璧另一面。
玉簧,8.5釐米長,地方玉。
玉簧另一面。
玉圈,直徑7.5釐米,有文字,曾經與邊上的鐵粘在一起。
回覆列表
我熱愛收藏,尤其是對古玉情有獨鍾。根據我收藏高古玉的經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辨別:
1.從它的玉種來看,高古玉主要是和田玉最多,從東漢西漢、戰國時期就開始有了。其次是岫巖玉。其它地方性的玉是高古玉的,及其少見。
2.從玉的雕刻工來看,過去沒有電動機械裝置,都是手工操作和雕刻的。手工操作的速度慢,線條很明顯,凹槽寬,且槽勾上寬下窄,成“V”字形。凸槽拐彎處更寬更有斜度感。
3.從玉的邊沿或邊角處來看,邊沿應該有所圓坡滑度,邊不立挺,邊不垂直,沒有梭角。
4.從玉的打孔來看,過去打孔都是兩面對鑽的,很少從一面直接打孔的。孔眼應該是上寬中窄,孔眼不太圓,孔壁不直。
5.從玉的包漿和沁色來看,老玉包漿很內斂、溫潤,不鮮亮。沁色由外至裡分散,斑斑丘丘,過度自然。新玉沁色很淺表。
6,聞玉的氣味,老古玉一般有土浸味。新玉是經過鹽酸或其它化學成分處理的,有刺鼻感。
7.老古玉在地下埋藏了很多年,有的玉的表面被鈣化和脫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