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檔案館

    印巴分治既不是開始,也不意味著結束。分治之後,兩個國家之間的間隙、矛盾、衝突乃至戰爭仍然在繼續。

    8月28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國軍隊在雙方存在爭議的邊境地區交火,造成至少10人死亡,50餘人受傷。這當然不是雙方第一次開撕,也不會是最後一次。68年前,英屬印度以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式獲得獨立,“印巴分治“有如一把刀,劈開了原本同屬一國的領土,溝壑難填。

    “倫敦律師雷德克里夫”、“幾乎沒有任何資料”、“未與任何印度人交流”、“參照一張不太準確的地圖”,這四者組合在一起,就這樣分離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國境。這條顯性的分界線被稱為雷德克里夫線,而在分割之前,同一片土地上的宗教、政治勢力的裂痕早已顯現。

    兩種宗教

    印度教是南亞次大陸的原生宗教,前身為產生於吠陀時代的婆羅門教。然而公元7-8世紀前後,隨著阿拉伯人的商貿和入侵,印度教的地位開始走下坡路:13世紀德里蘇丹國時期,伊斯蘭教被奉為國教。1526年建立的莫臥兒帝國同樣信奉伊斯蘭教,到奧朗則布時期,其宗教歧視政策開始激化印度教和穆斯林的矛盾。

    這是一場地位高低的拉鋸,原生的印度教被傳入的伊斯蘭教拉下神壇,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信徒獲得了比印度教信徒高階的社會地位。而18世紀英國殖民者進入,從統治者降為被統治者的穆斯林不甘心,拒絕抱英國的大腿;原本地位較低的印度教徒更願意與英華人合作,於是社會地位和就業水平逐漸高於穆斯林,導致兩教矛盾日益加深。英國殖民當局有意識地利用兩教矛盾,採取“分而治之”政策,以分化民族抵抗力量。

    兩股政治勢力——教派政治制度化

    1885年12月,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在孟買成立,在起初的20年內,政治主張僅限於實行代議制。由於其主張遭到殖民當局的反對,國大黨開始轉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獨立為目標。

    1906年,全印度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於在達卡成立,提出了“自治”、“自產”等要求獨立口號。此後,穆盟逐漸成長為與國大黨相抗衡的穆斯林政治勢力。1909年, 莫萊-明託改革法案頒佈,規定兩教教徒在議會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並給予穆斯林高於人口比例的席位定額,使得此後教派政治制度化。

    裂痕

    1930年在倫敦舉行的印度各黨派圓桌會議上,國大黨和穆盟在議會席位分配上產生嚴重分歧。1936年省議會選舉中,國大黨拒絕穆斯林黨派與其聯合執政的要求,並提出解散組織,加入國大黨,及在今後選舉中只能支援國大黨等苛刻條件。這引起穆斯林普遍的政治危機感,於是,1930年,穆斯林詩人、哲學家阿拉馬·伊克巴勒在穆盟第25屆全會上發表講話,首次提出有必要成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

    1946年7月,印度各黨派舉行了制憲議會選舉並建立臨時政府。而尼赫魯發表宣告:所有自治計劃都得經國大黨首肯,且隨時可被變更。此舉使得穆盟宣佈8月16日為爭取建立巴基斯坦“直接行動日”。當天,在加爾各答,穆斯林與印度教、錫克教徒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教派大屠殺,孩子、婦女、老人都慘遭殺害。教派仇殺蔓延至全國各地。事後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指責對方策劃衝突。

    同時,國大黨方面要求建立強大的中央政府,多次請求將穆盟成員趕出臨時政府。進一步強化了穆斯林建立主權國家的願望,從而使穆盟領導人真納接受了分割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小巴基斯坦方案”。

    印巴分治

    1947年6月3日,由印度總督蒙巴頓(英派)制訂的《印度獨立法案》公佈,獨立的代價是“把英屬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保留總督、分別成立制憲議會和政府。於是,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獨立日,真納在卡拉奇就任總督和制憲議會主席。第二天,印也度宣佈獨立,英國結束了兩百多年的殖民統治。

    印巴分治造成了難以估量的人道主義災難。在此期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產生的不信任感和仇恨對後來的印巴兩國關係產生了長期的不良影響。在旁遮普、孟加拉這兩個地區,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區的穆斯林逃亡巴基斯坦,伊斯蘭教地區的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逃往印度轄區。據理查德·西蒙茲的研究,在印巴難民遷移過程中,最保守的估計也有至少50萬人在衝突中喪生,1200萬人無家可歸。

    分治之後,一切都結束了?

    印巴分治既不是開始,也不意味著結束。分治之後,兩個國家之間的間隙、矛盾、衝突乃至戰爭仍然在繼續。就水資源來說,由於雷德克里夫線分割了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系統,導致兩國在水資源分配上出現爭議。印巴關係緊張時,印度曾控制上游水源,停止向巴供水。後由世界銀行介入調停,經多年努力,兩國才於1960年簽署《印度河水協定》,印方獲得印度河流域全部水量的20%,巴方獲得80%。

    爭議的同義詞——克什米爾

    兩次印巴戰爭、1987年大規模武裝衝突、1999年最嚴重的一次衝突,以及數不勝數的邊境摩擦,都能歸於一個地區——克什米爾。克什米爾與印巴兩國接壤,控制著通往中亞的交通孔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而它本身就是一種爭議和矛盾。因為克什米爾的王公信仰印度教,傾向於歸屬印度或獨立,而當地占人口77%的穆斯林傾向於加入巴基斯坦。1947年10月,克什米爾王公哈里·辛格宣佈與印度正式合併。此舉違背巴基斯坦和穆斯林的意願,於是印巴雙方先後派兵進入克什米爾,第一次印巴戰爭爆發。

    圖為1947年10月27日搭乘軍用飛機進入克什米爾的印軍

    到1948年,戰局陷入僵持,雙方於12月31日達成停火協議,以停火線南北分割克什米爾,巴基斯坦佔據克什米爾的2/5,而印度控制其3/5的土地。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戰爭接踵而至,1972年6月28日,印巴首腦簽署了《西姆拉協議》,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數次舉行會談,但起不到任何實際作用。

    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占人口總數67%的穆斯林政治地位和就業水平低於印度教徒,因此反印情緒歷來濃厚,並形成數十個反政府組織。1987年,反政府武裝綁架了內政部長穆夫迪之女,引爆大規模武裝衝突,最終造成4.7萬人死亡,並重創了當地旅遊業。此後該地局勢一直動盪不穩。1999年5月,印巴兩國在印控克什米爾的卡吉爾地區爆發的邊境衝突,成為近年來該地區邊境衝突中最嚴重的一次。

    時至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衝突仍在繼續,邊界的溝壑染著太多血跡,還未乾。

  • 2 # 吳芸琦

    巴基斯坦和印度屬於同一個人種,都生活在印度次大陸上,在印度次大陸這塊土地上,總共生活著幾百個民族。英國來到了印度次大陸,為了便於它們的殖民統治,把印度次大陸各民族用鐵路和公路連在了一起,統稱為大印度。印度次大陸上的人民,有幾百種崇教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等等,英國離開印度次大陸時,按照宗教劃分了多個國家,印度、巴基斯坦(東巴和西巴),斯里蘭卡和緬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光疾風是不是火影忍者中最出名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