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既然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那正史豈不都是有偏頗的,正史的可信度還有多少?是不是野史就比較可信呢?
9
回覆列表
  • 1 # 一水詩書

    修史在中國傳統觀念裡,還是很嚴肅、很莊重,甚至很神聖的一件事情。

    古代中國,史官制度是僅有的幾種可以對皇權進行制約的力量。古人云:"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說的是史書對大臣的制約作用。

    文天祥在《正氣歌》裡,將“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作為天地間正氣的表現之一,講了兩則古代史官誓死捍衛史官直書實錄傳統的故事。

    董狐是春秋時晉國的史官。《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聚斂民財,殘害臣民,執政大臣趙盾多次勸諫,靈公不但不改,反而想害死他。趙盾只好逃亡。當逃到晉國邊境時,其族弟趙穿帶兵殺死靈公,於是返回繼續執政。董狐記載道:“趙盾弒其君”。趙盾辯解,說是趙穿所殺,不是他的罪。董狐說:“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這個故事就是“董狐直筆”的由來。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史官“不但獨立,還可以照史官的意思,來寫他判斷的事實”。趙盾尊重這種不為當權者所左右的史官,故董狐能夠直筆而安然無恙,還得到千古名聲。

    同樣是在春秋時代,齊國大臣崔杼縱容旁人殺死君主莊公,齊國史官也這樣記載:“崔杼弒莊公”。崔杼惱羞成怒,將他殺害。而史官之弟照樣續記,崔杼又殺其弟。史官的另一個弟弟不畏強暴,繼續據實記錄。大權在握的崔杼也終於束手無策。這就是直筆寫歷史的結果,齊國史官兄弟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捍衛了歷史的真實,其自身也為後人演繹了一段悲壯的歷史。

    從董狐開始,《左傳》、《史記》均繼承了求實的史學本質。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虛美,不隱惡”。因此,太史公才會把項羽寫得那麼悲壯,描寫劉邦卻多少有點市井流氓相,並不因他是當今皇上的老祖宗而有所避諱。

    中國古代還有一個規定,皇帝是不能看史官所記的關於他自己的實錄的。這也是保證史官能真正秉筆直書國君功過善惡的重要制度,——因為歷史是要留給後人看的。漢朝最著名的皇帝漢武帝就沒有看過史官司馬遷寫的《史記》,所以《史記》中才能批評他。到了後漢時候,王允就埋怨“武帝不殺司馬遷,使謗書(指《史記》)流於後世”。

    而古代歷史上的聖君、皇帝,大凡都是尊重製度,尊守這種史家行規的(清朝的“聖君”除外,因為他們的“聖名”主要是透過塗抹歷史得來的)。到了清朝,中國歷史上最為無恥的現象出現了,滿清統治者大規模地銷燬並篡改各種史書。華人秉直書寫歷史的態度也為之一變,這種習氣一直流毒至今。使得不瞭解情況的今人,誤以為古人編寫歷史的態度一直就是這個樣子的!

  • 2 # 楓島sky

    正史還是可信的。雖然會有春秋筆法,但是也不能太質疑史官的職業操守,歷史上史官為了能寫出真實反應當時的事件和人物傳記,許多都還是非常坎坷的。並且沒有不透風的圍牆,儘管有統治者要去掩蓋,但統治者的此項行為終究還是會被史書記錄下來。看史書一定要能夠前後照應,大體差不多類似記載並且能夠符合,而不是突然一下蹦出一句話完全找不到相對應的東西,這種就要留意是否正確,史官是否是從其他地方硬搬過來的。不管怎麼說,史書是“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這12個字是記史的基本,而不是現在人們太偏執的以為史書是為皇帝記載的小說。中國幾千年歷史博大精深,所反映出來的正是要人們以史為鑑,以史明智,不應當全盤否定我們自己的歷史,所謂的“正史不可信”“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種言論是赤裸裸的侮辱和褻瀆中國的歷史文化。如果自己國家的歷史自己都不去相信和信仰,去正視,自己毀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這樣又何須他國來做文化攻擊,自己就先失敗了…………至於所謂野史和小說,說實話,可信度不高,民間及文人因為當時環境和自己的生活狀況,就會編撰出許多東西,比如困難的時候期盼的英雄帶頭人,如《水滸傳》,如《隋唐》小說等等,所以無法去信服。為了情結需要而編撰的人物等等,這些都是絕對的硬傷。所以,還是覺得以正史為主是最好,有一個標尺去判量有一定的判斷力,才不會被野史和小說帶歪。更不會被今天層出不窮的所謂“歷史劇”帶歪,不會讓那些還正在讀書的孩子說出“歷史不可信,電視才可信”的話,這是需要絕對警示的。中國的歷史不應該在如今這個快餐式的社會被掩蓋和歪曲,現在能夠真正靜下心來讀一本正史的很少,但也無需歪曲和誤解,並真正予以尊重。

  • 3 # 濱海有極

    “歷史”著作包括課本不是資料彙編,它是有觀點的,不是個人觀點,是統治階級的觀點。袁騰飛講歷史實際也是按他自己的觀點使用資料。

  • 4 # 農夫64909237

    正史不一定就是當代或者隔一代的史學家所寫,所以有一定的可信度。歷史人物都有歷史來評說的,自己再描金也是枉然。

  • 5 # 腓特烈威廉馮

    西方歷史大多都是私人學者寫的,因為沒有任何與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不必特別給統治者洗白某些東西,但是也會受到自身地位和情感影響而對某些事情寫出不同看法,但是史實還是遵循的,更可貴的事,很多學者具備科學探索精神,不同觀點都會引用探究,而且都會有好幾個人寫同一段歷史互相佐證,所以基本無誤。

  • 6 # 趕虎驅狼

    除開政治類的歷史都應該有很高的可信度,但是涉及到政治類則需要隔代(類似以前的朝代),現在說清朝是真的,民國說明朝是真的,如果讓民國說清朝會有多少真實?以此類推。

  • 7 # 阿九22324180

    正史相對的可信度會更高一點,畢竟是以國家名義編纂的,也不可能隨意篡改。但也避免不了有歌功頌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嫌疑。但如果真的要了解過去的歷史,不妨把正史和一些野史結合起來分析,這樣才能更好的看清問題。考察歷史可以看隔代記載的,因為隔代以後再編寫的歷史會更相對客觀,因為和現當權者沒有直接利害衝突,更能客觀的記錄歷史。

  • 8 # 一針見血19888830

    史官是受帝王主宰的,史官為帝王美言是免不了的。儘管史官有秉筆直言的想法,但在封建王朝能容許你說皇上的壞話嗎?最簡單,明顯的例子,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究竟是李建成的錯,還是李世民的錯,學過點歷史的都知道,李建成可是正宗的太子接班人,並且,政績,戰功都是可圈可點的。然而,李世民當了皇帝后,唐史就說李建成盡是毛病錯誤。而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李靖和秦叔寶沒有幫李世民參與謀劃玄武門之變。這是為什麼?答案是很明顯的。很多野史就說了李建成的公道話。我認為如果是李建成主政,未必就會比李世民差。史官不可全信,更多的是粉飾。

  • 9 # A者行孫

    史者,國之大事,可不慎歟?史官之製為僅存之約束王權之力也。古人云: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謂史有規範之力也。文天祥詩云: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謂天地正氣載於史也。夫董狐者,晉之史官。晉靈公不君,趙盾諫而不聽,後欲殺盾,盾亡去。趙穿乃弒靈公,盾未越境而返。董狐書趙盾弒其君。盾有辭焉,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強詞奪理欲加之罪,吾不敢苟同)此即所謂“董狐直筆”也。由此見史官之權大矣。趙盾敬之,故董狐得存,且流芳千古。同一時也,齊崔杼使賊弒莊公。史官書:崔抒弒莊公。崔杼怒而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其以血肉之軀衛史之真,何其壯哉!自董狐始,《左傳》《史記》承其本質,一言以敝之,不虛美,不隱惡也。是故,史遷以悲壯書項羽,以狡獪書劉邦,非因其為太祖而避之也。古制,王者不觀史之書與己者,以俾其秉筆直書善惡功過也。蓋因史為垂示後人者也。武帝不覽史遷之作,故《史記》得批之。洎乎後漢,王允怨武帝不殺史遷,使謗書流於後世。古之聖君明主,多稱古制,尊史之書(清之聖君者除外,其所謂聖者,蓋以妄削正史以自美耳)。洎乎滿清,無恥之狀頻出,居上位者毀篡史家之言,大興文字獄。史家之直強而易之矣,其流毒至今。今人不察,誤以為古人修史其如一也。

  • 10 # 蘄陽秀士

    唐以前的歷史還是比較有可信度,唐以後的歷史可能注入的水份較多,當然,近代史水份更多。史家這職業,在上古是家傳的,執政者又不能看當朝史,很多可能是事實。但自李世民以來,怕劣跡被史官直書,開了執政者插手修史的先河,壞了規矩,一些粉飾執政者的美談就應運而生,如唐太宗納諫,貞觀之治,以及隨煬帝如何如何之腐敗。我就納悶兒,唐初經過隨末大屠殺,人口銳減,國力衰弱,即使有好的惠民政策,一時也難以恢復元氣,盛世一詞,乃史官根據授意而造出的盛世。又經過其子孫二百餘年的真空政策,自然“流芳”後世。

    再個就是忠臣與奸臣之說,比如安史之亂,除了替罪羊有楊國忠與楊貴妃兄妹倆之外,還找了個李林甫來背罪,咋不說唐玄親惰政之事,李林甫輔政應該不錯,唐朝頂鼎盛時期應該在這一段時期吧,也許得罪了許多大臣,也許安史之亂要找一個大的替罪羊,把他找到了,因為離安史之亂近啊!老百姓還是愛戴他的,若他未罷相,安祿山也不敢輕舉妄動,若無玄宗保護,安祿山早被李林甫清除了,到底誰之錯?所以忠與奸都是看皇家的眼色而定論,不以民生需求而定論。至於後世,更是千奇百怪,儒家的奴才文化,在史學中發揮得淋漓致盡。到近代的歷史甚至顛倒黑白,可信度更低,還不如文學書籍。

  • 11 # 心向青山

    正史可信度是很高的,比如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舊唐書 卷一本紀第一 高祖》: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

    《舊唐書 卷二 本紀第二太宗上》:

    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新唐書 卷二本紀第二 太宗》:

    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門,殺太子建成及齊王元吉。

    即使李世民參與了正史的記載,但結果並無諱言。

    正史記述簡略,往往只記結果,細節缺如。這是因為歷史的結局是確定的,但細節的解釋往往有很多種,即使親身經歷過的人的回憶細節也經常不同。

    看正史,我們經常會感嘆細節的缺乏,許多精彩的戰爭只用幾個字就搞定,但這也是正史的優勢――保證了基本的真實性。

    野史很精彩,但個人主觀色彩也更濃厚。某種程度上可以彌補正史的缺憾,或者說可以提供另一個角度看歷史。

  • 12 # 90大歷史

    說到正史在我們客觀的認知上懷疑是肯定的,因為不管野史,民間傳說還是官方的正史等都是需要一定客觀在歷史中出現的事件作為依據而存在的。至於說正史有沒有可信度在下有幾點拙見供大家一同參考。

    1.正史說白了就是每當新王朝建立,在當權者為了把其功績昭示後人所寫的。有很大程度上是真實存在的,當然這些真實多存在於王朝的積極性上。有利於王朝的集權統治與民族的凝聚力。

    2.我們再來進行反向推理,如若正史的可信度不再可信。那麼這許多年來史學家對史料的研究不就等於是一張白紙麼?正是因為歷史有一定程度的年代性,才促使了其有一定的不可信度這樣才有了許多史學家和歷史愛好者為其探究發現來證明正史中存在的問題再加以考證得出那些不可信的正史的來源依據。

    3.什麼都講師出有名,官方釋出的史料同樣如此。正因為是官方釋出大部分公眾尤其是古代社會公民的教育素質不高的情況下更是可以輕易佔據民眾的內心來換取民族大義讓新的王朝在政權的穩定中佔據主動,歷史也是種長期發酵才會顯現其作用的“佳釀”。所以說,正史可信不可信與我們喜歡看一些野史或者傳說之事的道理都一樣。正史的可信程度完全取決於民眾對某一王朝的認同程度上。

    4.比如清王朝,在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後,標榜自己為華夏正統的同時還是吸收漢文化便於統治又篡改了不少歷史史實給自己王朝新增面子。讓我們失去了對之前王朝的一些真相的線索;可這並不是全部,而多是基於一個王朝建立之初籠絡民心,穩定政權的必備手段。但是大部分的正史史料還是公正客觀的。可信度不能說絕對高,但肯定是相對高的。所以當今社會才會有宋史學家,清史學家,明史學家等等一些專門對一特定歷史王朝時期的研究。古人雖然早已作古,無法出來作證,但是這些正史的史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過去的歷史讓我們翻出歷史的真相找到真正的線索。

    總結:所以正史的可信度這句話是相對的,如若哪位朋友特別喜歡某一王朝,完全可以做下研究探討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結論。不是也很有趣麼!也許終有一天某某某的一個歷史觀點就被證實是真實存在的了。那麼這一成就就足以讓你人生無憾了。綜合上述,歷史的過程和發展中存在的可信度不必非要爭個明白,最後只需要自己得到自己認為正確的結論就是最可信的不是麼?

  • 13 # 大寶是條狗

    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馬未都。

    歷史沒有真相,只是傳遞給你一個道理而已,真相不重要,道理才重要。

  • 14 # 圍城百年

    我先問一個問題:岳飛是被誰殺的。很多人馬上回答出來:秦檜。這就是我們學到的官方歷史。如果你能思考後回答,岳飛是被趙構殺的。這就是學懂了歷史。

    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鏡,巴拉巴拉。李世民作為主力幫父親打下天下,但他殺死了自己的哥哥弟弟,軟禁了自己的父親。他自己無法迴避這個問題,就把這件事留在史書中作為了鏡子。數百年後,趙匡胤皇帝做的好好的突然暴病而亡,他的弟弟也是他的打天下時的助手繼承了王位。趙匡胤到底怎麼死的,其實李世民已經告訴你了,你讀懂了嗎。

    劉備成立蜀國並被當時廣大民眾認可為漢朝正統,三國演義說的不是沒有道理,作者也是透過民間傳說採取了自己的立場,支援了劉備正統論。咱們僅僅從當時角度看,天下是誰的都不一定呢,怎麼大家就認為應該是劉備的呢。因為有歷史為證。漢朝當年被王莽篡位14年,後來劉秀起義恢復漢朝,讓劉家漢朝江山又傳承了百年;現在東漢漢室衰微,不代表沒有另外一個劉家人不能把血脈繼續傳承。劉秀建立了漢朝2.0,那麼人家劉備成立的就是漢朝3.0時代,大家就是這麼看待歷史的。

    所以,我們學習歷史的時候,考的東西幾乎都是官方證實的,如果學到這裡就認為學完了,只能說連門都沒有入呢。

  • 15 # 歷史痴

    雖然有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一說法,但既然有正史與野史之分,當然是正史的可信度更高了。

    但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二十四史都是誰寫的呢?

    看過《史記》的都知道,作者司馬遷經常自稱太史公,太史其實就是太史令,就是他的官職,也是他們一家人的官職。

    在中國古代,太史令是專門修史的,相傳從第一個王朝夏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了。

    在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記載史事,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算得上是權高位重。

    到了秦和兩漢的時候,太史令的職權下降了,但依舊負責記載史事、編修史書,直到魏晉以後才又專設了著作郎專門負責修史,太史令只負責曆法。

    太史令的操守可能現代人有些無法理解,古代修史書是經常發生流血犧牲的。託金庸大俠的福,明史案廣為人知,但史官流血並非這一家,而是有傳統的。

    光是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這一部書,因為觸怒強勢的漢武帝就有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和司馬遷自己付出了慘痛代價,司馬遷連命根子都丟了。

    他的父親司馬談在彌留之際對司馬遷說:他們家在周朝就太史了,編修史書的工作不能斷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不要害怕死亡。

    帝王對史書的干涉是有限度的

    中國的二十四史都不是各朝當代所修,而是後繼的朝代為前朝修史。

    比如記載西漢史事的《漢書》由後漢也就是東漢的班固編修的;

    記載東漢史事的《後漢書》是由南朝宋的史學家范曄編修。

    而這些史官或史學家在編修史書的時候,收集史料有多個渠道,而並不是簡單的取信於皇家收藏保管的那一部分。

    所以司馬篡魏,甚至鬧出了當街刺殺天子曹髦的大新聞,當時朝廷背景的史書全都三緘其口,可是最後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了眾所周知的成語典故。

    所以說,正史當然是可信度更高的。帝王雖然能一定程度上干涉史官的記錄。但其對後世史書的影響非常有限,畢竟後世推翻你政權的人可不會為你避諱。

    又所以,有專業的歷史學家認為,當下網路環境中所謂“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屬於“史盲”的遮羞布,他們不懂歷史,也不懂勝利者,甚至不懂如何打扮歷史這個“小姑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知道為什麼要理解詩人做詩的中心思想,人都沒了多少年了,你咋知道人家想什麼,萬一是隨手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