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個人覺得不論水滸還是三國裡的權謀或者馭人之術都是值得好好學學習的,就是很不解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請高人指教。
10
回覆列表
  • 1 # 有聚讀

    照以前的思想,水滸英雄其實就是對抗正統的黑社會,避免讓少年看了書以後學壞是一大原因!至於老不看三國,還是怕老年人把心得和想法傳給年輕人吧,一切都是為了下一代不走歪路,穩定第一吧!也許是自信不足的表現。

  • 2 # 長河落日圓1

    “少不讀水滸”據說是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看了《水滸》學裡面的英雄好漢,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性,惹是生非。

    雜文家高旅認為“老不讀三國”是:“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突然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認為不如廢卷。”

    我覺得現在中國的讀書氣氛太差了,年輕人沒有幾個喜歡讀書的,讀點名著總比不讀強,所以,不管少年人、老年人,讀《水滸傳》、《三國演義》都利遠大於弊,不必避忌“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的舊說法。

  • 3 # 說歷史的女人

    關於這個問題,得從兩個方面說。

    話分兩頭,先說《水滸傳》。

    首先看《水滸傳》是一本書。雖然從題材上看,《水滸傳》是一本描寫農民起義的書。

    但是《水滸傳》中的農民起義絕非中國古代史上其他的農民起義,《水滸傳》中的農民起義嚴格來說不是純粹的農民起義,應該說是一幫具有黑社會性質的豪傑們統領的起義。

    站在官方立場看,他們殺人放火,無視法律,尤其在亂戰的時候,不管百姓軍兵,一縷都是亂砍亂殺。

    但是站在《水滸傳》豪傑們的立場看,就是社會對於他們一旦不公,就怒則刀起,斬殺人命。殺之就投奔梁山,到山上不但不用承擔法律責任,還能大塊吃酒肉,大秤分金銀。這對於年輕人來說就是致命的誘惑。一方面年輕人經歷世事尚少,一方面是年輕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另外一方面年輕人總容易好高騖遠,陷入虛幻的幻想生活,不願意腳踏實地去做一件事情。最後,因為前面的三條原因,年輕人還缺乏承擔責任的責任感。

    在這種前提之下,說少不讀水滸是對的。

    其次,再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本戰爭小說,但是本小說的核心卻是權謀和算計。

    一個人活到老年的時候,已經經歷了世事滄桑,閱讀豐富,見多識廣,而且城府也深了。

    在這樣的時候,看《三國演義》,一旦激發他們內心的權謀欲,然後體現在生活中,就非常糟糕了。有一句話說,老年人應該活得像個孩子一樣單純,才能快樂。

    道理就是這樣的。

  • 4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四大名著包羅社會百態、人間永珍,自誕世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此文不表其他,專門就這一句話來談一談我的看法,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呢?這其中到底有何特殊的寓意呢?

      人的一生離不開三個重要的階段:少年,中年,老年。放眼當下的廣大民眾,我們的一生在這三個階段做著怎樣的事情呢?少年時求學,無憂無慮,天真爛漫不諳世事;中年時,結婚生子,掙錢養家發展事業,為人處事成熟穩重;老年時,開始做減法慢慢放下,看著兒女成家立業,手裡抱著孫子,多了一分淡泊少了一分爭鬥,有兒養老膝下有孫,安度晚年便是幸福。正所謂什麼樣的年齡做著什麼樣的事情!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在我看來就是對人之心性的最忠正的解讀。  古人的人生三階段和今人有何區別呢?說實話區別不大。古人少年時讀書考取功名,如辛稼軒雲“少年不識愁滋味”;中年為官,宦海沉浮只為建功立業,志在遠方;老年時,急流勇退,解甲歸田,無論功名富貴,都沒有時間再去過於執著,正如蔣捷的解讀鬢已星星也,聽雨僧廬下,看慣了悲歡離合也就就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瞭!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又有幾何?

      根據人生各個階段的心性來看,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少年人正值純真無邪的年齡,涉世未深,不知社會的複雜、現實的殘酷、人心的多變,對世界充滿好奇,思想上處於毫無防備全面開放的稚嫩期,學什麼都快,這個時候讀水滸就顯得不合時宜。

      少年人看水滸傳,看到的更多的是兄弟義氣,江湖地位,血腥暴力和強者為尊的殺戮。  一言不合就取人性命之流,潑皮無賴遊手好閒收保護費的蔣門神之流,水滸傳中比比皆是。就連被稱為梁山泊好漢的李逵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少年人眼中的108位好漢打家劫舍劫富濟貧都成了替天行道的英雄行徑,在當下這個仇富心理日趨嚴重的社會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鼓上蚤時遷偷雞摸狗的盜竊行為反而被認為是技藝高超,繼盜蹠之後被青少年奉為盜祖神偷。母夜叉孫二孃和菜園子張青在路口開黑店以人肉為餡包包子的行為讓人不寒而慄,他們更像是當下碎屍案的老祖宗。武松血濺鴛鴦樓,殺了不少無辜之人,“殺一個是殺一百個也是殺”這樣的狠話出自打虎英雄之後更是讓人震驚,少年人反而單純的以為武松是個有血性的男人。宋江不造反而是選擇招安徵方臘害死眾兄弟更是激發了無數少年的憤怒情緒。如果把這樣的情緒述諸當下,那就是無數的憤青和噴子。

      從內容上來看,《水滸傳》並不適合青少年去看,少年人看到的往往會轉化為負能量。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只是圖一時快意,卻不能救世人不能改變社會。少年人看多了這樣的作品,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他的三觀。有的人沉浸於網路中虛擬的殺戮,有的人就在學校裡成了“小霸王”。想當年熱血的古惑仔系列電影不就對無數少年產生了惡劣的影響了嗎?《水滸傳》裡面的強寇悍匪與古惑仔裡面的大佬黑幫無異。  每個中年男人都有一個“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的野心,每一個人年少時也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夢想。少年人懷揣夢想,躊躇滿志的踏入社會,無人不想創一番事業,當經歷了世事到老了,極少數的人功成名就成了“英雄”,絕大多數的人依舊籍籍無名,成了眾生中最平凡的一員。

      三國的世界是野心家的世界是夢想家的世界。人老了再談野心和夢想反而會讓人恥笑。三國是一個誕生英雄和謀士的時代,這個時代裡充滿了波詭雲譎和三十六計,充滿了談笑風生和兵不厭詐。五虎上將的英雄事蹟和諸葛亮的無雙智謀讓年輕人崇拜的同時只會讓老年人感慨唏噓。當一個平凡一生的老人看透三國,發現自己一生一事無成卻依舊懷有一顆志向遠大的心,卻沒有了年少時的激情和中年時的精力,沒有時間再去建功立業為夢想奮鬥,那該是何等的落寞?  人到暮年,心性就變得淡泊,心境也更開闊。經歷了世事,再執著於爭鬥,只會讓人覺得你是老頑固;在職場上,你要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年輕人而不是故意刁難,否則肯定有人腹誹你倚老賣老;在對待美色上,更要禁得住誘惑,而不是成了老色鬼為老不尊;在看待金錢上,和兒女打官司爭財產,又會被人詛咒稱為老不死。

      三國講得更多的是爭鬥,而老人更應該放下不是嗎?

  • 5 # 青松5698

    少年人年少氣盛,有人認為這時《水滸》看多了,會過多的染上其中的蠻橫和衝撞,不利於成為一個沉穩的人,而華人普遍是將“沉穩”當作是成熟的標誌的。

    要“老不看三國”,是因為認為人在年老時經驗已經夠多了,再過多的接觸《三國》的爾虞我詐,不僅讓這個人是很可怕的,而且還認為這是不養身的:華人認為老年如黃昏,更多的是平心靜氣,而非絞盡腦汁,弄壞身子。 總之,“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體現了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

  • 6 # 新知傳習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用白話來講,就是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戒忌:年少的時候,血氣尚未穩定,要戒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旺盛剛烈,要戒爭鬥;到了老年,血氣 已經衰弱,要戒貪得無厭。”

    因此雖然和論題有所偏差,但也差不了太多。少年時戒的是斗的問題。這裡的鬥是指行為方面的打架鬥毆和精神方面的爭強鬥勝。

    年輕時,身體好,精力旺盛,往往爭強好勝,喜歡掙出一個高下來。

    少年時如果看水滸,就可能會比較喜歡水滸的快意恩仇,俠義精神。俠以武亂禁,這是韓非子的名言,打架鬥毆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水滸中有太多血腥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東西。從頭來看就是如此,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魯智深是個軍人,軍人的任務是打仗,而不是維持社會治安和社會正義。這樣的事如果按程式應該交由地方官來處理,經過審理後再根據律條來判決,而不是由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由他來決定鎮關西的生死。

    再看水滸的另一個大英雄武松,也是殺人無數。殺死張團練,並血洗張團練府中上下人幾十口,殺死無辜人太多。

    回頭看李逵,更是殺人魔頭。“一斧一個,排頭兒砍將去,卻都是百姓”。在江州為救宋江,李逵與梁山好漢劫法場,這鐵牛逢人便砍,無論軍卒與平民,李逵是照單全收,就連梁山之主晁蓋也制止不住。如果說這之是他初露端倪的兇殘,那麼李逵為強迫朱仝上梁山入夥而弄死知府的幼子,滅了本已投靠梁山的扈家滿門。此時的李逵以是兇性大發、無人能制了,發展到後來居然敢斧劈羅真人,可以看出李逵已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其兇虐之焰的熾烈以到了無以復加之境,如果現在還能稱李逵為仁義恐怕已無天理了。

    如果年輕人讀水滸,學到了這樣,那個社會會有多血腥殘暴,就可想而知了。就象九十年代的古惑仔港片教壞了多少大陸青少年一樣,好多初中高中的小孩子加入幫派,並且在校園發展黑社會勢力,組織打殺,甚至逼迫女同學賣淫。這樣的行為給中國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對其它人也產生了極其不好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作品。傳說羅貫中曾是張士誠軍中的一員,做過一段時間幕僚後離開,曾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敵。

    當時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方勢力之間鬥爭十分激烈,各種手法用盡。其中最無恥的人大概就是朱元璋了,最得人心是張士誠,無殘暴的自然是陳友諒了。然而張士誠地盤卻最小,最無恥的朱元璋卻成了皇帝。

    羅貫中在當時看多了這些人的權謀爭鬥,所以後來拒絕加入明朝的官場,為寫書為生。他把他看到的聽到的那些爾虞我詐寫進了他的作品,最知名的就是三國演義。

    老年人是最有智慧和經驗的人,對於權謀爭鬥爾虞我詐的東西本來就比其它青年人少年人知道的多,如果再多讀三國演義,就成了一個陰謀家了。

    老年人精力有限,縱然成了陰謀家也是枉然,徒增悲傷。

    老年人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應該做的是減法。捨棄一些不必要的選項,把所有精力放在自己生活中,簡簡單單過完這一生。

    人生一多半已過完,到了最後的時光,要備加珍惜身邊的親情友情,而不能整天在陰謀算計中過日子。

    三國讀多了,更能激發人的陰謀情結,而無精為和能力去做,對自己人生難免增加哀怨而無實際益處。

    其實三國演義的開頭,明代楊慎的詞就寫明瞭一切。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的一生,也是少年成名,爭強好勝。青年被髮配到了雲南,開始專注於文學創作。他的父親曾經是三朝元老內閣首輔,權傾天下,卻也慘淡收場。到了中年,才明白人生是什麼,不過如此,所以寫了這首詞,給自己的人生寫了個總結。

    是啊,到了老年,大概古今多少事,也只能都付笑談中了。

  • 7 # 莫小邪

    華人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因為《水滸》描寫的是階級對立,一些農民起義來自梁山的土匪,一群好漢們天天打打殺殺。所以有些人不主張年輕人看,怕他們一時血氣方剛,意氣用事;而《三國》裡有很多陰謀,不建議成年人看,以免學到陰險狡詐,整日算計他人。這些是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大眾普遍的理解意義,其實,“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是形容這兩部“四大名著”的精髓,所以《三國》和《水滸》所達到的程度,可以影響到讀者,甚至讓年輕人看完後,不再江湖義氣,讓老年人看了冷暖自知。

    我認為青少年不適合讀三國演義,尤其青少年三國演義更不適合小學生去詳讀。對成年人來說,江湖險惡,冷暖自知。某種程度上,對未成年人來說,所謂名著的價值觀是成年人強加給他們的價值觀!

    名著本身的存在價值並無過錯,但藝術作品的教育意義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而不是讓青少年過早模擬專營各個幫派、政治、軍事集團之間複雜的利益關係、矛盾衝突、鬥爭方式。我們成年人在推薦學生讀物時,不能把現代人推崇的所有經典推薦給學生讀。

    我個人覺得三國演義中,除了孔明、徐庶、龐統、魯肅等謀士;關羽、張飛、趙雲、典韋等大將,其他人的性格一概反覆無常。今天與某人豪飲食肉,稱兄道弟,明日就刀戈相見,互相辱罵。彷彿終生活在陰影世界,日夜不能睡一個安穩覺。

    至於,曹操與袁紹那邊的情況,如有能人謀士忠言相勸,輕則趕走,重者殺頭。好多駐城的威武將領,只要打不過來戰者就投奔新主,或亂殺無辜平民洩憤。有些人的貪慾得不到滿足就會背主投敵。

    當然,三國中的人物描寫也有一些值得推薦,比如關羽溫酒斬華雄,徐庶被騙曹營終生不獻一謀,劉備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等。

  • 8 # 亮月半

    不知何時流傳這種說法,四大名著為歷史留下的經典,哪部裡其中都有許多智慧與經驗,歷史與社會,世態與人情,正義與是非,邪惡與美醜,真與假,善與惡,戰爭與和平。有各種各樣的人生。

    學業有先後,術業有先知。一個人從小到老都是在經歷,生活,認識,學習。從人情世態的生活,從文化知識當中,活到老,學到老。孔子說早聞道,夕死已矣。生命的認知與見識不分年齡,不分領域。前人留下的四大名著是智慧的結晶。多經歷,多看書才有明辨與判斷,認識人生,社會與世界。從中增長智慧,開啟開啟認識世界之門。品味與思考,與自身認知共鳴或相撞,產生自我精神重塑的精神源泉。見的多了,自然知道取捨。

    有的人怕書汙染少年之心,為少年性格形成帶來不利影響。有的怕老人播動心機,年歲大應該淡然,不利養生。那少年看權謀之術好嗎?利於少年正確的人生養成嗎?人變化不在於看什麼書?在於怎麼看,有了知善惡美醜真假之心,何以不能做選擇與判斷?世間書無數,名著上讀書猶疑可與不可,其它書呢?世界還不是溫婉可人,呆在保溫箱中,人生有許多面對,人生的其它之事來臨怎麼處理。不是不看,是多看。看的書多了,自有認識與判斷,抉擇。

  • 9 # 藍風破曉

    俗話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年少時看到這話,不知其意,長大後仔細品味,感覺很有道理。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

    青少年的特點是學習和接受能力很強,容易衝動,容易受情緒左右。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價值觀確立的最重要階段,民間也常說青少年是“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壞人做歹人。”所以在青少年時期所接觸的人、所看的書,應該多加註意。

    《水滸傳》是一部經典的古典名著,主題很突出,人物很飽滿,同時也反應了黑暗的社會背景,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學作品。

    但《水滸傳》大篇幅刻畫的人物性格和做事方式,對於青少年讀者的價值觀有很大負面的影響。

    在書中,打家劫舍不被當做是一件壞事,殺人放火有時也被認為是一種“英雄所為”,為了拉某些人上梁山可以不擇手段,“天大地大”沒有兄弟情誼大。

    青少年在這樣思想的衝擊下,在如此行為模式的影響下,做出危害社會、危害他人的機率就會變大。

    因此,古人發出感慨“少年不應看水滸”。

    為什麼說“老不看三國”?

    1、《三國演義》是一部謀略之書,其謀略可以用到商戰中,也可以用到軍事上,有時也可以用到人際交往中。

    老年人,有些處在工作生涯的後期階段,有些處在剛退休階段,還有些處在完全的養老階段。看了三國,學了謀略,往哪裡用?總不至於往家人身上用吧!

    另外,老年人已經總結了人生很多的智慧,再讀三國吸收更多的智慧,有必要嗎?正所謂“老讀《三國》是為賊”,這個“賊”不是偷東西的“賊”,而是老奸巨猾的“賊”,是會變得過於精明。過於精明就會變得缺少了真誠,缺了真誠反倒會減少別人的尊重。

    2、《三國演義》是部王圖霸業的書,書中主要描述了曹操、劉備、孫權三位梟雄及後代爭霸天下的故事,看完讓人感覺有種“胸懷天下”,看完讓人感覺到指揮千萬大軍在戰場上的豪邁,看完會讓人感覺到彷彿擁有了組建團隊、統一天下的偉大抱負。

    老年人英雄遲暮,有些人實現了一生的抱負,但大多數人的一生只是庸庸碌碌。

    看完三國,老人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會感覺到自己的壯志未酬,會感覺到一生太過遺憾,彼時彼刻,很多人會難掩心中的悲傷,甚至會暗自垂淚,正所謂“老讀《三國》空垂淚”。

    所以,古人發言“老來不要看三國”。

    3、難道,青少年就不能看水滸,老年人就不能看三國了嗎?

    所有事情一分為二,有好處,也有弊端。這兩本書並不是不能看,只是看的時候需要注意:不要沉迷其中,不要看了就學,不要學了就用,需要辯證對待,學會取其精華,學會去其糟粕。

    青少年如果能在老師和家長引導下讀《水滸傳》,效果可能會更好。

    老年人讀《三國》時,如果能抱著純娛樂的態度,可能對身心更有利。

    那麼青少年和老年人看些什麼書更好呢?

    對於青少年來說,處在成長的關鍵階段,除了學習課內知識,可以多看一些充滿正能量,充滿人文主義的書。

    比如:《老人與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平凡的世界》、《牛虻》、《悲慘世界》、《青春之歌》、《少年維特之煩惱》、《人生》、《羊皮卷》等。

    對於老人來說,應該多看一些對健康有利的,比如《不生病的智慧》、《求醫不如求已》、《黃帝內經養生》等;

    或者多看心態類的書,比如:《新活法——退休後的8萬個小時》、 《老後, 真正為自己而活》等;

    或者多看些合適的小說或歷史書,比如《明朝那些事》、《穆斯林的葬禮》、《大明王朝1566》、《帝國的正午》、《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

    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無論年齡大小,都應該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只有博覽群書,才能做到辯證思考,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插上翅膀,去讀書吧!

  • 10 # 進步青年18

    水許傳是描寫宋代的故事,宋徽宗的事情,裡面有許多人,都是高手,什麼浪裡白條捕魚,鼓上騷時遷是小偷,青面獸楊志是拿刀的,林沖是耍槍的,高求會踢球,魯智深是個和尚,武松能跟老虎打架,還有智取生辰綱,是寫宋徽宗趙佶這個人要做園林艮嶽,在蘇州採太湖石,運到河南開封,半路好漢來打劫,宋徽宗對瓷器研究也很好,做了個什麼汝瓷,像雨過天晴的顏色,還有鈞瓷,顏色變化多重多樣,反正這個宋徽宗是有點本事,是個藝術家!

  • 11 # 張飛56915312

    為什麼,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我認為水滸傳,描寫的是,北宋時期,由於國家的勞役,苛捐雜稅,官員貪腐,社會的不穩定,造成許多勞動人民起義,由期是宋江帶領的粱山好漢的反抗,裡面的人員形形色色,三六九等人物過於複雜,動不動就殺人,放火,血腥場面描速篇章太多了,又有性愛方面的因素,所以年輕人接觸上了,會被裡面內容所感染,年輕人容易衝動,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容易犯誤,給當今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二,老不讀三國,因為三國發生在東漢未年,群雄爭霸,動亂不戡,!為了爭奪自已地盤擴大面積,動心計,用心思,撓盡腦筋消滅對方,爭取有自已的一塊立足之地,真是太累了,老年不值得去用裡面的知識贏得對方,沒意義。

  • 12 # 獨飲酒中愁

    首先不如我們換一個方式理解一下這樣來問“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

    這樣一看是否有種不一樣的感覺,我看大家的說法都是“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我就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現在中學生中考的要點,當初初中的時候,我們老師就是要我們看一下四大名著,其中《水滸傳》也是看了幾遍才看懂,一遍比一遍的感受深刻。水滸有一大特點,極其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真實。這種真實不是那種現實主義的簡單的寫實,而是把這個世界扒了一層皮的真實,進行刻骨描寫的真實。它寫盡了人性中的醜惡,而且是一針見血的那種。

    年輕人多看一看這本書,啃透他絕對是有益於今後在社會的發展,提前適應社會規則,還有遇到問題的各種解決方法。比如咱們的毛爺爺就是讀了十幾遍的《水滸傳》。能夠把握住每個人的人心人性,把握群體的人心人性,直指要害。從底層一步步走向領導層,讓人佩服。

    這裡沒有太多的人情,只有利益。人不一定都是善良的,社會套路深的很。

    老人為什麼不讀三國,大部分人的見解都是人老了容易感慨人生,留下遺憾。人老了就該安心的養老,不要想那些複雜的心計。

    我覺得老了就該看一看這本書,劉皇叔四十多歲跟關羽張飛結拜,開始自己的政治生涯,而黃忠也是老年才得志的,諸葛亮到老了都在為蜀國征戰天下。等人老了的時候,自己才有時間,才有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作為人智力最好,經歷最多的時候,自己就越不能白白的享受生活,更應該為自己而活,而老年也更容易成功。

    少年不能學習其中英雄好漢的行為做事,而是要了解其中的規則。

    在少年世界觀價值觀還未定型的時候,要讀水滸還要精讀。很多少年對社會現狀和社會的黑暗面很少了解,經常上當受騙,加上我們的傳統文化都講究讓我們謙虛禮讓恭敬,從而很多少年為人軟弱少了些少年應有的血性之氣。所以,我很建議那些單純的少年,學生一定要讀《水滸傳》,認識這個世界的殘酷,懂得這個世界的規則,從而成為真正的男人,不臣服於任何人。

    老人不一定要回家養老,這正是可以自由發揮的時候,不能坐以待斃,而是要再造輝煌。

  • 13 # 歷史雜貨鋪

    在年幼的時候,總覺得大人說的話毫無道理可言,一些古人流傳下的話更是沒道理,隨著歲數的增加,就會慢慢發現很多話都非常有道理,尤其是古人傳下來的話,簡直精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想法?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顧名思義就是年輕的時候不要看水滸,等到老了之後不要看三國。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呢,這是一句俗語。按理來說這兩部都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無論哪個年齡段都可以好好的拜讀一番。接下來給大家解釋一番這個俗語。大家應該都知道在《水滸傳》中講的是什麼,講的都是一些英雄好漢的男兒氣概,並且都是在反朝廷。

    水滸中的人各個都是熱血男兒,在這個小說中,很多的思想其實是不符合正常的價值觀的,比如說在小說中,將打家劫舍描寫的是十分威風,殺人也很正常,只要有不平,那就該出手時就去出手,這些在法治社會其實都是不對的。

    青少年本來就都是叛逆期,而且青少年往往沒有一個正確的三觀,如果學習了水滸,並且還去模仿,那可就釀成悲劇了,在古惑仔播出的時候,很多小青年都加以模仿,造成悲劇。所以說有些東西要在適合自己的年齡去看,除此之外水滸裡面寫的都是社會的黑暗,更不適合青少年去看。

    老不讀三國這個也是很好解釋,三國中講的都是各種計謀,上了年紀的人就應該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去看裡面的爾虞我詐,或許看到很多情節和自己曾經的經歷感同身受,可能看完之後會有不少淒涼之感。

  • 14 # 錦翼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詞,講的就是不同階段聽雨的心境。所以我不同意這句話。

    為什麼少年聽雨歌樓上,因為少年血氣方剛,喜歡留戀聲色。所以孔老夫子告誡,在年輕的時候“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其實還有一句話叫少不讀聊齋,因為聊齋裡寫的都是聲色,本來就是留戀聲色的時候,再看這種聲色的書,那不就麻煩了。

    《水滸》寫的是什麼,寫的是兄弟義氣,寫的是路見不平一聲吼,寫的的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正是好勇鬥狠的時候。

    這時候讀水滸,豈不是火上澆油,很容易走火入魔。

    其實還有一句話叫少不看老莊。

    為什麼不看老莊,老莊讓人消極,讓人失去鬥志。

    這不跟少不讀水滸不就矛盾了嗎?

    其實就是古人對於讀書的智慧,那不過是一本書而已,少年時看水滸,看人家行俠仗義,也培養自己的血性,也培養自己的剛強。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你看職場上那些唯唯諾諾之輩,他們哪兒還有一點血性。

    再說老不讀三國。

    因為三國是講權謀的,講爭名奪利的,老年人這時候年老體衰,就不要去爭爭搶了。

    如同孔子所言: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也如同詞裡所寫“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因為即將與這個世界作別,也就萬事不關心了。

    所以三國演義開票詩詞裡就說了“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這一切都看得多了,也就看淡了,所以“一壺濁酒喜相逢。”人間多少事,都不過是一場笑談。

    我個人以為,一件事,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心境,例如少年讀水滸,讀的就是酣暢淋漓,為拳打鎮關西浮一大白,待到老年讀水滸,或許對宋江接受招安更有體會,如毛主席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招安。”不經歷一番世事,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

    老年當然也可以讀三國,三五小盤,一壺濁酒,慢慢品歷史的風味,這歷史就彷彿是一盤菜慢慢入味了。

  • 15 # 一往文學

    1、 少不讀《水滸》,理由一暴力

    從內容上來看,《水滸傳》中,有一些違揹人性的暴力,甚至是濫殺無辜,比如說武松血濺鴛鴦樓時為了不打草驚蛇而順手殺了後槽與丫環;李逵劫法場時板斧亂砍平民,張青、孫二孃賣人肉饅頭,乃至將潘金蓮等淫婦、陸謙等仇敵挖心剖腹等。《水滸傳》這本書的內容和思想應該從這樣兩方面去看待,一方面是封建思想,是它的糟粕,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民性,它的民主性的思想因素,還有它藝術上的現實主義精神。就這樣說吧,在那樣一個時代,要起義,要活命,殺人是難免的,因為不殺害民狗官就難以平憤民心,不殺就要被殺,況且起義領袖們攻掠一地時總是曉喻將士,嚴禁殺擾百姓,但是小孩子小時候性格還不夠成熟,萬一看到什麼開人肉饅頭店啦、凌遲燒烤啦、苦大仇深的濫殺無辜啦、李逵不問軍官百姓,一個斧頭砍去一個,排排砍去,直到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為了騙美髯公朱仝上山殺了無辜可愛的知府的四歲的兒子等等,萬一小孩子衝動之下殺人了怎麼辦?兒童的文學閱讀的確會對小孩子產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影響,等小孩子身心發育成熟的時候讀《水滸》可能會更加合理一些。

    此外,《水滸》中所刻畫的一些任務不拘禮法、不計名利、不做作、不掩飾,任性而為,反映的精神帶有一定的市民精神、幫派性質,使小說蒙上了一層特殊的江湖豪俠的氣息。

    2、少不讀《水滸》,理由二悲觀、權詐與騙術

    《西遊記》小孩子都很喜歡看,不僅僅因為這部名著有"插科打諢"、"表演"的色彩,更在於它的每一回合看下來結局都是正義戰勝了邪惡,儘管唐僧經常被抓,孫悟空經常被誤會,豬八戒經常偷懶和耍小聰明,但這種"正劇"色彩的經典價值觀是非常純正的,小孩子不會誤解,但是《水滸傳》就不一樣了,宋江是一個非常值得一說的典型人物,他謙恭禮讓、樂於助人,骨子裡卻工於計算、支配欲非常強,在發配途中被請到梁山時候,花榮要給他開枷,但是他作色道"此是國家法度,如何敢擅動?"但是被蒙汗藥麻翻的時候,李俊把他救下並且除了枷的時候,宋江怎麼不問"國家法度"怎麼不在了?如果說這是別人幫他開啟的,那麼在穆太公家借宿時,確確實實是他自己開啟的。公人在蒙汗藥事件之前,並未建議去掉枷,但是現在他們也領悟到,宋江在梁山泊兄弟面前只是作秀,故爾加上一句"這裡又沒有外人"的知情語。

    《水滸傳》中透露的那種社會的灰暗,讓人產生的那種悲傷絕望感,從藝術手法上來說是成功的,但是小孩子可能也不能理解到這種成功,反而會可能產生消極情緒。

    3、老不讀《三國》,理由一描寫過實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論三國的優與劣,其中有一點說到三國的描寫太實,寫好人的,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寫壞人的,又簡直一點好處都沒有,比如曹操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處;而劉備、孫權也不能說是毫無可議,但是作者不管它,任由自己主觀去寫。後面四十回寫得也較為草率,總之,三國有他好的地方,但是老了的時候,思想和各方面都會比較成熟,社會經驗也比較豐富,再回來看《三國》,就可能覺得描寫太實。

    曹操具有獨特的政治眼光,例如《三國志》裡面有一段說道,"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佈於下邳,生擒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當時的袁紹是什麼人?他的家族就非常了不起,人稱"四世三公",從他的曾祖父起,四代裡面,有五個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在三公之上,這樣一個人在曹操眼裡居然比不上劉備,而最終事實也證明,袁紹確實比不上劉備。當一個人已經顯露出英雄之相的時候大家誇他是英雄,這不叫本事,當一個人還沒有顯露出英雄相的時候,這個人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都是知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曹操和劉備這對死敵,也是兩個千古知音人了。

    4、 老不讀《三國》,理由二過多計謀

    這是一個藝術法則的問題,雖然作家筆下的人物可能與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大不同,但是刻畫卻未遭到失敗,不知道有多少個作家寫過拿破崙,寫過奧斯特里茨戰役,在托爾斯特的《戰爭與和平》裡面,奧斯特里茨戰役也沒有給拿破崙的形象增添什麼光彩,反而顯得驕橫、殘忍、暴力,還有滿腦子的歪點子。《桃花扇》中也有類似的問題,孔尚任把侯方域寫得一身清白,有迴避侯方域失節之實。

    所以,文學的角度來看,這不過是個藝術法則的問題,《三國演義》把曹操描寫得狡猾、詭計多端,但是如果要追溯到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正直上,它的道德啟示意義就變得難以加以考察,最後也是司馬篡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難道只有依靠權術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這無疑是值得思考的。

    5、 老不讀《三國》,理由三"三國精神"值得反省

    王學泰先生曾經在文章中這樣解釋為什麼老不讀《三國》,提到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三國精神""三國意識",雖說也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正統計程車大夫著作中這些往往不會受到公開的讚美與宣揚。如果一個人大張旗鼓地說:"我要當皇帝啦",在我們的文化裡是不會受到讚美和宣揚的。例如:袁世凱登基要進行三讓,他還提到,閱讀《三國演義》中,我們大多被精彩的描寫吸引去了注意力。但是真正的值得反省的"三國精神"卻沒有引起過多我們的注意,這種精神究竟是什麼?包括關羽、張飛、周瑜等等,算不算英雄?他們各自為了自己的主人,一生也無非就是在施暴鬥狠、燒殺搶掠,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心懷大志、爭奪天下,動不動就殺人如麻。再比如華歆,在《三國演義》裡疾言厲色逼迫獻帝,有著非常生動的描述,從漢家天子的角度上來說,華歆就是助紂為虐的打手,為虎作倀的狐狗,但是如果站在曹魏天下的角度上來看,華歆又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忠誠,這個人其實有兩副面孔。

    荊楚大地,一場場戰爭已經結束了,一代叱吒風雲扭轉乾坤的風流故事也已經化作了Phantom,只有江濤衝擊著岸邊,發出悲壯的鳴叫聲,那是孔明在喋喋不休話說三分天下時的興奮話語聲嗎?還是周公瑾破曹時候的自信話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 16 # 胡文光3

    這是老輩人對下代人的鞭策,怕小輩受李逵、武松打打殺殺的誘惑去做強盜和因為三國中奸計特多,尤其是曹操的氣焰或會使老者崇拜,閱得多了成為一個老奸巨猾的精怪怕年輕人吃虧!這種擔憂反應出老輩對小輩的愛護!

  • 17 # 有書共讀

    《水滸傳》與《三國演義》名列中國四大名著。為何會有“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之說呢?請聽有書君一一為你剖析。

    一、 少不讀水滸

    《水滸傳》一書多好勇鬥狠,違法亂紀之事。書中一言不合就殺人,隨處可見草菅人命之舉。

    《水滸傳》中著名的“楊雄殺妻“一案,就頗有不分情由,未經法律審判,憑私憤與義氣殺人的行徑。

    該書第十一回“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中。王倫要求林沖拿一個人頭來當見面禮: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夥,把一個‘投名狀’來。這裡的“投名狀”,就是要林沖下山去殺得一個人。這被視為”投名狀“的人,往往就是無辜的普通行人。比之”楊雄殺妻“,更為隨意。

    這些洩私憤、逞意氣之舉,帶著很大的隨意性。書中人物逞一時之快,罔顧法理,熱血上頭,舉刀相向。這其中反映了複雜的社會環境與人物心理,對於有著成熟三觀的人來說,自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這對於還未定性的年輕人來說,不是一個好的引導榜樣,他們熱血衝動,更易受情緒暗示,故爾前人有言“少不讀水滸”。

    二、 老不讀三國

    《三國演義》多壯志。各路英雄為逐鹿中原,各顯身手,鑄就了一卷燦爛的華章。

    然而其開篇詩說得好:“是非成敗轉頭空。”人老了,再來回看這一番英雄功業,不免生髮垂暮之感。

    這種垂暮之感,第一個方面是,在那建功立業、激情燃燒的歲月裡,多少青春,多少努力,讓人為之嚮往。然掩卷沉思,卻發現自己已經發蒼蒼、眼茫茫,再也無法去奮鬥,徒生蒼涼。

    第二個方面,來自於歷史車輪不可逆轉,忙碌一生,奮鬥一生,最終還是難以扭轉大局。例如劉備征戰一生,最終還是敵不過曹魏,讓人徒生悵惘,暮年之人讀來,更覺悲哀。

    因著心境的不同,年輕人讀三國,可能激起一腔奮勇,而年老之人讀來,卻透出無比的蒼涼與悲哀。既如此,老年人還是少碰三國,靜心養性的好,正如那句: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在有書君看來,兩者不妨調轉過來,老年人去看《水滸傳》,因為經歷多,熟知義氣不可行,但求一個暢快而已,年輕人去看《三國演義》,學一學謀略,建一番功業。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新京報》記者臥底傳銷組織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