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r陳陳先生
-
2 # 小強愛寫作
現代人學習歷史,閱讀史書是有著巨大作用的。
歷史意識或者歷史本身,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與精神價值,知曉歷史,敬畏歷史,這是造就現代公民素養的必要前提。
歷史資源有資治、垂範、借鑑、參考等社會功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對整個民族與國家來說,歷史教育是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環節;對於每個公民來說,學史可以陶冶人格情操,增強現代人的歷史責任感,判別何為善、惡,美、醜,明辨何為公正、進步、正義,從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揚棄,有所進取。我把它用“凝聚人心,益人心智,傳承文明,資政資治,判斷決疑”五句話、二十個字來概括。
凝聚人心所謂“凝聚人心”,是指歷史的學習、研究,有利於凝聚民族意識加強文化認同,有利於廣大民眾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與強化。
清代學者龔自珍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梁啟超也曾指出:“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
益人心智益人心智是指增強歷史意識、傳播歷史知識,有利於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人文素養和社會整體智慧,也就是“讀史使人明智”。
從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出發,對歷史事件、歷史經驗的反思,可以更好地塑造民族的文化品格,提高人文素養。不言而喻,在現代人的總體素養中,歷史素養是必不可少的構成,它可以提高人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在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時,更趨全面、理性、周密、慎重。
傳承文明傳承文明是說歷史典籍、歷史知識是後人認識歷史、傳承文化、繼承傳統的重要途徑和基本載體。後兩句話同樣具有普適性,但更多的還是著眼於領導工作這個角度。
資政資治資政資治說的是透過總結、把握歷代治亂興衰、是非功過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以史資政,能夠為當下社會活動、政治活動提供有益的借鑑。就是前人所說的,“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判斷決疑就是在吸收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能夠對現實做出判斷,解決疑難問題。
凝聚人心,益人心智,傳承文明,資政資治,判斷決疑。五句話、二十個字就可以概括現代人學習歷史,閱讀史書的作用!
-
3 # 魯中居士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管子·形勢》註解:對當今的情況有疑問的人可以考察歷史,對未來不知曉的人可察看以往。
-
4 # 自我良知是怎樣練成的
就像是十年前的自己跟現在不一樣,相差的便是經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是我們的經歷更豐富的過程,越豐富越有感悟,越知道自己生命的真實意義,越知道孰輕孰重,越瞭解該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過好這一生。
-
5 # 書影說
現代人學習歷史、讀史書有什麼作用?這個問題許多前輩先哲已經給過我們答案。 許多人以為,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人類社會需要的是向前遠眺,而不是執著於過去。可他們卻不曾想過,歷史雖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也在人類前行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足跡。
歷史是一本寶典,可以給我們提供先人用血淚換回的經驗,歷史亦是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正視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正如太宗李世民所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也正是因為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意識到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虛心納諫,高度重視百姓生活,才使得階級矛盾緩和,經濟恢復發展,造就了唐朝的“貞觀之治”景象。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也曾對後主劉禪諫忠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他透過分析前朝國家的興衰原因來勸誡劉禪只有親賢臣、遠小人,國家才能興旺發達,長久不衰。然而劉禪卻沒有把他的話聽進去,在他和董允等人相繼離世後,劉禪因寵信奸佞小人黃皓而致蜀漢逐漸衰敗,最終走向滅亡。
培根在《論讀書》裡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我們今人學歷史、讀史書就是要在這些朝代更迭、興衰榮辱中汲取經驗教訓,以更好地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避免重蹈歷史覆轍。
-
6 # 開明煉心術
以史鑑今。
從歷史中探索出一些可變和不可變的規律,從而獲得新知,有利於我們當下更好的生活。
-
7 # 論道今朝
學習歷史明白自己從哪裡來;學習歷史瞭解文化傳承;學習歷史以觀今鑑古,能借鑑古人有用的經驗,避免走很多彎路;學習歷史知道今天太平的日子來之不易,和千千萬萬無數英雄的付出,才有你自由自在存在的空間;學習歷史知道了自己民族的偉大,才能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學習歷史知道老祖宗的文化博大精深,取之不盡,用之不完,能讓所有人受益;一個有希望的民族會尊重歷史,借鑑歷史,掌握歷史文化知識,吸取優秀的歷史文化精髓,轉化為工作、生活中的實用知識以及應用技術,不斷代代相傳的傳承下去,讓人生道路、民族發展道路少一些坎坷,多一些坦途。
-
8 # yiyi不倒翁
歷史有巨大的魅力,有如下幾種原因
1歷史使人明智。我們透過某些歷史事件,透過總結別人的得失,從而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不該做,防止自己犯錯誤。
2歷史必然與故事聯絡在一起,所以有趣味,比如很多歷史劇。
3歷史可以改變人的觀念,從而改變社會。比如我們看以色列的歷史,他們的執行力很強,於是許多國家紛紛效仿,比如在這次疫情的防禦中,中國政府充分顯示了很強,很高的執行力,是任何一個國家做不到的,很好地遏制了疫情的惡化與蔓延……
4看歷史事件,可以給人們敲響警鐘也可以改變人的人生態度。
比如,看諸葛亮的老年,就提醒老年朋友,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能力達不到的事情就不要死磕了……
-
9 # 金愛講故事
中華民族,是整個人類最為重視歷史的民族。整個中華民族的智慧恰恰是來自於我們源遠流長的的發展過程當中不斷的總結歸納。所以當我們提到我們的《二十四史》,提到我們的《春秋》,提到我們的《史記》,提到我們的《資治通鑑》,當我們在討論這些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當我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我們學習歷史,究竟應該學習什麼?
答案很簡單,就是學習人如何在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所經歷的經驗和教訓。如果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會發現我們每一個人最重要的成長點,就是理解自身存在的歷史。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當中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這就是最重要的歷史觀。“吾日”就是我每天的經歷,在這些經歷中,我是否能夠準確地進行有效率地認知,思考,總結,反省,校正,改變,提升。所以反省意識,恰恰就是具有深厚歷史觀的思維。人類只有在不停地自我校正過程當中,才獲得了向前長遠發展的一種力量。所以這是我們提到的第一個問題,如何建立我們的歷史觀。我們怎麼來去提升的我們的歷史素養,反省的意識。
“經史互參”中國有句老話,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什麼原理?因為它完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素材的積累。一個人智慧的增長,來自於素材的積累。理解歷史,恰恰是瞭解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諸多事項,所以中國有一個重要的史學觀叫做“經史互參”。
經,代表中國最重要的哲學思想。
史,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
社會發展變遷當中,我們積累了哪些思想,這些思想正確不正確?半部論語何以治天下?半部論語討論的是經典的內容,它是否可以在社會發展中對我們起到具體的發展作用呢?它能不能在不同的時期對我們產生不同的改善呢?這就是要把思想和我們的生活相結合。
經史互參就像解數學題有人會說,這聽起來太抽象了。那舉個具體的例子,我們是怎麼做數學題的呢?我們提高數學能力的第一條我們學習的是公式,第二條,我們運用公式去解應用題。
如果我們學習瞭解數學題的兩個方式,第一個瞭解數學公式的原理,就好比我們學習中國古典哲學的智慧,它裡面包含著宇宙自然原理,社會發展原理,人生勝負原理,這就是“經”的內容。然後我們每天的工作生活會遇到種種問題,形形色色的事物,這個就是歷史。就是我們數學中的應用題。應用題會給你各種各樣的數學引數。那麼,給了你這麼多數學引數,給了你這麼多的前提條件,你是否能夠運用公式法把這道數學題解出來,你能解出來,說明你的數學能力強,如果解不出來,數學能力就弱。這就是我們學習數學的方法。如果理解了這點,我們就會清晰,今天我們學習了哲學,學習歷史,就是解數學題。
回覆列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鑑,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課題。自進入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就知道向歷史學習了。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講到史學的起源時,對史學的最初形式作了想象的描述:“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遊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也就是說,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透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
“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完全可以說,歷史意識的產生和歷史記載的出現,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誌。
“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透過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的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西周時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鑑”思想,司馬遷作史,意在“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學家大都懷著匡世救俗的責任感,來研究和寫作歷史著作。對於歷史的價值,唐代的史學評論家劉知幾講的十分精彩,他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史之有用,大概誰都否認不了。至於為什麼有用,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很少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回答這個問題。
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述史學理論,指出:“橫著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從而指出了歷史與社會的關係。西方生機主義哲學提出,歷史為進化而存在,為生機開展而存在,歷史具有生命性,認為歷史、現實、未來都是一線下來、有機聯絡的。這一點與唯物史觀的認識有相通之處。
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歷史”具有二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歷史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過去的事情雖然形式上過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響有很多遺留下來,對現實、對未來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所以,如何認識歷史,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純粹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關係著如何處理現實和開闢未來的問題。同時,由於歷史與現實、未來有這種割不斷的聯絡,所以,探索過去,對了解現在、預測未來是有幫助的。
《易傳》中說“彰往而知來”,道理就在這裡。 認識歷史,必須通過歷史學才能實現。歷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關乎人的素質修養的學問。無論從事科學研究,還是瞭解社會現實、制定各項政策、提高個體人文修養,離開了歷史學,都是沒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釗說過:“研究歷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個時代正在生長成熟、正在尋求聰明而且感奮的對於人生的大觀的徵兆。這種智力的老成,並於奮勇冒險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進。”他認為,“立在過去的世界上,尋出來的新世界,是真的,實的,腳踏實地可以達到的”。他把歷史比作“時”在人生世界上建築起來的一座高樓,登之愈高,無限的未來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史學對於人生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史學能夠陶煉人們科學的態度。
所謂科學的態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據,而史學即以此二者作為寶貴的信條。史學這種求真的態度,“薰陶漸漬,深入於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以這種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這種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這種科學的態度,造成我們腳踏實地的人生觀”。李大釗這些話,雖很樸實,卻意味深長,值得重溫。 由此可見,一個國民,不能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一個領導幹部,更不能忽視歷史學的修養。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且對於它,人們也能夠給出多種答案,如歷史知識能夠增長人的智慧,學習歷史能夠提高治國安邦的本領,學習歷史有益於個人的修養等等。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學習歷史還會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夠給出很多。然而,在西方,受後現代思 潮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史學。後現代史學具有否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的傾向,對歷史學的功用和價值也提出了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為什麼學習歷史這樣一向勿容置疑的問題也感到困惑了。 其實,後現代史學對歷史客觀性的否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百多年來,西方的相對主義史學思潮一直都說,歷史有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在裡面,歷史學不是科學;還有的史學家甚至用挑釁似的語言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製造出來的”。在中國,近代以來,也有歷史相對主義思潮出現,這當然與西方的思潮有聯絡,但是在整個史學界,它始終沒有佔據主導地位。學習歷史的意義,已經受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個人經驗的證實,受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實踐的證實。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歷史,號召全體黨員學習歷史,指出黨的高階領導幹部尤其要重視學習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深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並把它提到關係革命事業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瞭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鄧小平把歷史經驗比作“寶貴財富”,他的政治智慧與深邃的歷史意識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處處閃耀著歷史總結的光芒。他在論述撰寫《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指出歷史認識對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具有重大意義。在與戈 爾巴喬 夫的會談中,他談到近百年來的中國史,談到了近幾十年來,華人感到對中國的威脅從何而來。鄧小 平為什麼要講這個歷史?他說“講清這個問題可能對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對弄清‘開闢未來’的某些概念有好處,所以值得講一講”。這是說,國家之間的交往重點是向前看,朝友好的方向發展,但必須尊重歷史。只有對歷史有正確而清醒的認識,未來的友好關係才有可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