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楊柳青青春之聲

    秦始皇的長子扶蘇不是可憐的人物,而是自己導演的可悲式的人物,他的個人能力從歷史記載來看確實乏善可陳,無所作為,沒有做為長子展現出自己的主見與韜略,既是其父剛愎自用,勢壓千鈞,但是做為長子的你也不該懦弱到了亦如扶不起來的男孩,沒有見地,一味的愚忠,以自盡了事,這是最起碼對自己不負責,更何況你是長子,對於秦國你是有責任啊。

    歷史記載秦始皇派自己的長子扶蘇去北部邊境長城一線與將軍蒙恬率領屯邊的三十萬軍隊一起做為軍隊的監軍其責任不可不重,目的不可不遠,秦始皇其實就是讓自己的長子扶蘇去軍隊歷練歷練,克服扶蘇懦弱的性格缺陷,知子莫如父,秦始皇哪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呢!三十萬軍隊可以說是秦國的重要軍事力量,讓扶蘇做軍隊的監軍秦始皇是基於扶蘇莫大的希望,給他留有將來做君王的能力,歷史的結果扶蘇完全打飛了,打沒了,飛的灰飛煙滅,沒了自己,沒了國,以至於麋鹿遊於朝!這不是扶蘇的可憐,而是扶蘇的可悲。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趙高與胡亥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給長子扶蘇的詔書說:“我巡視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靈以求長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而士兵傷亡很多,沒有立下半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因不能解職回京當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做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一同在外,不糾正他的錯誤,也應知道他的謀劃。做為人臣而不盡忠,一同賜劍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蓋上皇帝璽印封好詔書,派遣胡亥的門客攜帶詔書到上郡交給扶蘇。使者到達之後,開啟詔書,扶蘇就哭泣起來,進入內室想自殺。蒙恬阻止扶蘇說:“皇上在外,沒有立下太子,派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公子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只有一個使者來,您就立刻自殺,怎能知道其中沒有虛假呢?希望您再請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後再死也不晚。”使者連連催促。扶蘇為人仁愛,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立刻自殺而死。蒙恬不肯自殺,使者立刻把他交付法吏,關押在陽周。

    這段記載非常明確的表明做為秦始皇的長子,幾十萬軍隊的監軍,見了詔書不便真偽尚可,你不能不辯事情的原委曲直一味的求死,速死,愚忠懦弱表現的無以復加,這樣的秦始皇的長子,這樣的作為,能夠可憐他嗎,肩負著這樣的使命與責任而只知道愚忠懦弱真是可悲啊,

  • 2 # 斯文卿相

    扶蘇一點兒都不可憐,甚至可以稱得上迂腐,頑固透頂的迂腐,以至於完全誤解了秦始皇的意思,為什麼這麼說?

    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他已經40歲的年紀,40歲,現在當然還很年輕,但在古代,特別是平均壽命只有39歲的先秦時期,已經可以以老夫自居了。

    既然以老夫自居,身體又大不如前,所以他想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該處理的事情都處理好,給下一代打好基礎,據史書上的資料分析,秦始皇的性子有些急躁,任務重,性子急,時間緊,難免會在某些事務上犯下嚴重的錯誤。

    這時候長子扶蘇屢次上書,勸他對天下施以仁政,秦始皇雖然表面上生氣,但實際上呢,他可能找到了糾正錯誤的方法,所以他對扶蘇還是很歡喜的。

    因為如果真的討厭和不放心扶蘇的話,他絕不會將扶蘇打發到北方蒙恬軍中監軍,蒙恬什麼情況?

    三世為秦將,在秦軍中有極高的威望,再加上北方30萬秦軍,都是秦軍當中的精銳中。天下有哪個皇帝敢把不放心的兒子放在這麼一個重要的位置,秦始皇如此安排,無非三個原因:

    一:替扶蘇拉攏人心,收拾民望;二:讓他在軍中建功,積攢資歷;三:和蒙氏處好關係,取得軍方高層人士的支援。

    可以說,基本上給扶蘇把路鋪好了,當然會有人說,秦始皇是有意把江山傳給胡亥的,所以,最後一次出巡,才帶著胡亥跟他一起走,對這一觀點,最好的證據就是成書於西漢時期的《趙正書》,其中還有李斯的一段對話作為佐證,然而,且不說《趙正書》有無偏見,從常理及邏輯上分析,這個說法都是不成立的。

    常理是什麼?如果秦始皇打算把江山傳給胡亥,又為什麼要蒙恬輔佐扶蘇,他這不是有意製造分裂嗎,以秦始皇的聰明 ,他會這麼幹,常理上這是不可能的,那麼,邏輯上呢?

    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在沙丘,即如今河北廣宗病逝,沙丘什麼地界,去北部邊疆的必經之地,第五次,秦始皇已五十歲,其時已有“今年祖龍死”的傳言,再加上他在沙丘之前的平原津,即山東德州平原縣,黃河的一個渡口處就突然發病,而且還病得很重。

    老人,又有死的傳言,而且病得還很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秦始皇自己,也肯定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既然命不久矣,又跑到北部邊疆幹嘛?

    《史記》上說,他相傳位給扶蘇,根據上述跡象分析,這種說法是很靠譜的,因為扶蘇就在北部邊疆,他想在臨終之前,去北方看看,順便給扶蘇交代點事情。

    邏輯上看 ,這種分析是站的住腳的,綜合情理以及邏輯,秦始皇想傳位給扶蘇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他想傳位扶蘇的重要原因就是,想用扶蘇的仁糾正他的急。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或者為政之道,寬猛相濟,從後世看,歷代帝王都採用這種手段,這基本上是一種治理天下的規律。

    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春秋時期就有君子不從亂命的說法,如果扶蘇能明白秦始皇的良苦用心,接到趙高、李斯等發來的偽詔之後,至不濟也應該聽從蒙恬的建議,先去核實一下情況,如果情況屬實再死不遲,可他呢,不分青紅皂白,拔劍自殺。

    他倒是死了個痛快,然而秦始皇呢,生前的種種良苦用心也隨之煙消雲散,難道這就是扶蘇的孝。

    需要說明的是,扶蘇死後,蒙恬,作為他的同黨也不久被殺,蒙恬死後,北方軍團無人統領,一部分調到中原對付項羽等起義軍,另一部分星飛雲散,致使匈奴又看到機會,迅速發兵,“界於故塞”,使蒙恬多年的努力毀於一旦。

    從這個層面講,扶蘇,誤人害己,毀了大秦基業,還能說他可憐嗎。

  • 3 # 歷史長河有你有我

    公子扶蘇從他個人的人生經歷來看,著實是一個悲情人物,很可憐。仔細分析起來不僅僅是他的性格使然!

    首先我們看他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上下尊卑、等級森嚴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環境下生活的人,影響可想而知。何況扶蘇從小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可以說是儒家的代言人。儒者扶蘇,而扶蘇和始皇帝嬴政相比,寬厚仁慈,寬以待人,他的特點可以讓天下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緩和社會和階級矛盾,讓秦國步入正軌,讓經濟快速恢復。但是儒家思想裡的糟粕也害死了扶蘇,面對要使者帶來的讓自己自縊的詔書,扶蘇選擇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忠君愛國思想毅然赴死。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另外扶蘇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扶蘇不疑不爭重親情而廢國事,因此始皇帝嬴政才安排了蒙恬、蒙毅兄弟,一文一武輔佐成勢。在我看來,這才是始皇帝嬴政本來的計劃,可因其在沙丘突然辭世,導致功虧一簣。宦官趙高與皇子胡亥矯詔,假傳始皇旨意逼扶蘇自盡。然而當時,扶蘇並沒有對這道假聖旨產生懷疑,只是一昧的傷心,而大將軍蒙恬也勸說扶蘇不要聽信,但扶蘇卻天真的以為自己的父親會真要殺了自己,果斷抹了脖子。扶蘇若真與始皇父子情深,就不應該隨便聽信所謂的“遺詔”,若始皇真如此絕情,扶蘇也不該沒有反抗就草率結束性命。歷史沒有假設,假如說扶蘇真的識破了胡亥的詭計,按照他的性格和胸懷,可能他也不願意與弟弟胡亥爭奪帝位,更不願看到因為自己而把讓天下戰亂不止,禍害天下蒼生!

    再者他的不幸和可憐,也是他自己的仁弱造成,來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秦始皇暴虐,剛愎自用;扶蘇卻仁弱寬厚,心慈手軟。但嬴政最終仍舊留下遺詔將皇位傳給了扶蘇。秦朝作為中國第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卻僅僅二世而亡。有很多人認為是因為胡亥矯詔登基,逼殺了自己的兄長公子扶蘇,最終催化了秦朝的滅亡。

    總之,扶蘇的死不僅僅是他柔弱的性格而是包括社會環境綜合因素造成的。也正是扶蘇的仁慈寬厚、懷柔天下、愛民如子和謙遜待人深得當時百姓的愛戴與推崇,贏得後人的同情和懷念!

  • 4 # 94310417小云

    公子扶蘇是孔夫子的孝子賢孫,君叫臣死臣就死。真是竹筒夫子,愚蠢至極。書讀的變成了束縛自己的加鎖,熟不知其父秦始皇令他伴在大將軍蒙括身邊是為了勵練他日後繼位,蒙括便是當仁不讓的丞相,愚死愚忠正好中了趙高李斯的奸計。蒙括手控三十餘萬大軍,京中有蒙毅輔政,尚有章邯住節關中,以及王剪父子在京,只要扶蘇振臂一呼天下必從,豈是趙高李斯一干小人可以佐右的。

  • 5 # 副史

    扶蘇之死是秦王朝最大的一宗冤案。扶蘇可是秦始皇的長子,也是秦始皇唯一的法定繼承人,但是秦始皇在指定扶蘇為皇位繼承人的詔書還沒發出去就死了,詔書被宦官趙高扣住。趙高和秦始皇的另一個兒子胡亥、丞相李斯密謀,將任命詔書變成賜死扶蘇的詔書。扶蘇接到詔書的時候深信不疑,仰天大哭,進到房間裡就自殺了。結果是胡亥成功繼承了皇位,連同秦王朝一併成為趙高的傀儡。

    我們不得不承認扶蘇之死是一大冤屈,但他接到詔書的那一刻,想法實在是太單純了。可以說他 是個合法繼承人,但絕不是一個合適的繼承人。當時手握三十萬重兵的蒙恬就在他的身邊,蒙恬勸諫他說,賜死皇長子的詔書不可輕信,應當先向皇上確認。二則他二人手握重兵正在邊疆防禦匈奴,身系國家重任,這樣不明不白死了,有負於國家。蒙恬是一個很有政治經驗的老將,因此思考事情很謹慎。誰知道扶蘇聽不進勸,只知道“父要子死”,“君要臣死”,他不得不死,於是含冤自殺。

    扶蘇作為皇長子,原本品格、才華出眾,是所有皇子中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而且他就是合法的繼承人,然而他缺乏政治經驗,胸無城府,最終冤死於兄弟之手,更準確地說,是死在宦官趙高之手,有愧於秦始皇,有愧於秦王朝。他沒有扮演好自己的政治角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如果不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輕則生活潦苦,重則像扶蘇那樣,生存都是個問題。在其位謀其政,在什麼位置扮演好什麼角色,這是社會法則。不遵從法則,必然受到懲罰。

  • 6 # 厚土高天識君

    秦朝雖然短暫,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留下了震撼性文明,遺蹟和對人類的卓越貢獻。秦朝短短存在十五光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卻是空前絕後。

    扶蘇的悲劇是始皇帝造成的,叱吒風雲雄才大略的贏政,在用識人方面仍然是失敗的,為什麼看不到李斯自私貪婪一面,為什麼看不清趙高陰險心朮不正的一面,還成了兒子的老師,作為政治家為什麼不明確接班人的身份。

    始皇帝的突然死亡,給趙高李斯送來了掌控政局的良機,因為他們比胡亥更想弄死扶蘇,一旦秦始皇的死訊洩露,手擁重兵的長公子扶蘇將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他們利用了秦始皇的威名巧妙逼死扶蘇,因為扶蘇沒有任何證據質疑這道聖旨的真偽,再者戍邊忠誠的大秦勇士,不可能跟著兒子反老子。發動師出無名的戰爭。

    扶蘇的死有些無奈,更多的是憋屈,面對沒有明文法定接班人,當時的皇族,大臣,軍隊都持懷疑態度,卻拿不出有力反駁證據,責難胡亥的繼承權。

    扶蘇是不是合法繼承人,沒有證據說明,假如胡亥是合法的接班人,那麼扶蘇的死是不難理解,他是第一個威脅帝國安危的人選,死是必然結果。後人是從長公子的身份推測扶蘇的合法性,無文獻證據。

    這段歷史撲朔迷離,眾說紛雲,正確答案待秦皇陵開發後?也許有真相!

  • 7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扶蘇可憐嗎?

    老爹認為,扶蘇一點也不可憐,甚至可以說是有點愚蠢。

    我們先梳理扶蘇大概的人生經歷。《史記》中的記載,說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因為在焚書坑儒的時候,為那些儒生說清,頂撞了秦始皇。

    扶蘇被秦始皇安排到蒙恬的駐軍處,表面上看是在懲罰扶蘇,實際上是秦始皇,為了磨鍊扶蘇,好讓他將來繼任自己的皇位。

    在這之後,扶蘇就一直在北方蒙恬的駐軍處。一直到秦始皇,在巡遊的路上突然駕崩。趙高、李斯等人篡改遺詔,改立胡亥繼任皇位。為了剷除後患,給扶蘇發矯詔,將扶蘇和蒙恬賜死。

    收到矯詔的扶蘇,掩面大哭,都不辨別矯詔的真假,轉頭就自盡了。就這樣,本來最有可能繼任皇位的扶蘇,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為什麼說扶蘇一點也不可憐,甚至可以說是有點愚蠢?

    扶蘇,他是秦始皇的長子,是秦朝皇室成員,甚至是最有可能繼承王位的人。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也就算了,他的死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但是,扶蘇的這些身份,聚集到一起後,那麼,他就不能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他的生命,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不屬於他自己。他的生死,能夠影響到整個秦朝的命運,能夠決定今後天下大勢的走向,關係到老百姓的生活。

    總之,扶蘇身上的責任,意義重大。他在接到賜死的矯詔後,連矯詔的真假都不去驗證辨別,直接就是自殺,完全忘了自己身上的責任,如此不負責任的行為,真的是太過愚蠢。

    但仔細思考後,對於扶蘇,我們應該是理解他,甚至應該同情他。

    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愚忠愚孝理念根植人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按照這種理念,去重新理解扶蘇,他的行為,又著實讓人同情。

    參考文獻:《史記》

  • 8 # 尹禾

    扶蘇在歷史上只留下短短數語,因為英年早逝,他沒有乃父之威名,也沒有弟弟的“熊名”,只留下無盡的遺憾。他只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是封建王朝“愚忠誤國”的最早案例,也用短暫的一生向人們生動的詮釋了“最是無情帝王家”。

    作為有血有肉的人,扶蘇是可憐的。他先是被父親責備懲罰,又被弟弟欺騙謀害,人世間的至親,似乎都將他拋棄,任由他被陰謀奪取性命。將心比心的揣測,當扶蘇接到父親“遺命”的時候,首先是悲痛,悲痛父親的離世;隨後是震驚,震驚父親的絕情;最後是失望,對人世間失去了留戀。

    作為身負使命的儲君,扶蘇並不可憐。他生在帝王家就該承受應有的負擔,有責任和義務承擔起國家和人民對他的期望,他給後世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僅憑一紙書信就匆匆瞭解了性命。

    然而,一切都只是推測和“如果”,關於扶蘇的死,史書上只有簡單的“數以罪,賜死”。也許扶蘇曾經懷疑過、努力過、反抗過,但結局終是殞命。即便扶蘇真的如人們所願,起兵殺回咸陽,那於秦末之亂局,就真的有效嗎?

    秦的敗亡,歸根結底是六國舊勢力暗流湧動後的反撲,秦始皇的殘暴也好,胡亥的陰險也罷,都是秦朝不得不滅的藉口,是在位者不得不承受的輿論攻擊,如果扶蘇繼位,他的名聲也不見得會更好。

    但是,我們仍然願意相信,複雜黑暗的歷史背後掩藏的是人性的光輝,有光明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前行的動力。因此,我願意相信扶蘇是“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他的死,也是一場可憐的悲劇。

  • 9 # 唐寶楨

    扶蘇可憐,本來是作為秦始皇的長子是可以繼承皇位的。但是,愚忠愚孝使得他喪失了機會並且丟掉了生命。雖然可憐但是遇事不沉穩急躁盲目也是他的缺點。胡亥、李斯、趙高合謀害死人扶蘇竊取了帝位,難道到他心中不應該問個為什麼?最起碼也要奔喪或者回去當面問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手握軍權的他選擇自殺。

    歷史是有好多偶然構成的,或許也不能苛求扶蘇了。對他我們只有深深地同情,作為帝王之子的他早以習慣了爾虞我詐,他卻保持了原有的善良孝順。這在一個普通人身上是多麼寶貴啊,但是在他身上卻偏偏成了缺點。

    當時資訊的封閉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等得到正確的訊息卻也遲了。遠離權力中心和資訊的不對稱造成悲劇。變節文人李斯和宦官趙高兩個小人陷害,胡亥的偽裝偽善欺騙了秦始皇遠離了扶蘇。可是秦始皇后來察覺了,遺照長子扶蘇回來奔喪繼位。但偏偏被自己最信任重要的人給篡改了,所以說在偉大的人只能官好身前也管不了身後。

    可憐人的性格造成悲劇的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上汽通用五菱聯合供應商轉產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