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際煤炭清洗集團公司
-
2 # 鑽井小王子
工部相當於城建部,史部相當於教育部,刑部相當於最高法院,兵部相當相當於軍委國防部,戶部相當於公安部,禮部相當於外交部
-
3 # 亮月花郎
◆導語:
談起古代的“吏戶禮兵刑工”制度和職能,我們首先便會將其歸於“六部”;其次,我們便會聯想到三省六部制;最後,我們會將其往上追溯,那便就是中國古代的官僚制度的起源及發展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僚制度最早起源於戰國末期,官僚制度這條側線兩千多年的發展軌跡大都是同封建專制制度這條主線一併走向近代的。
◆封建社會官僚制度的基本變化
①秦朝:確立了三公九卿制②漢朝:漢承秦制,在三公九卿制以上確立了刺史制度(地方監察)③隋唐:確立並發展了三省六部制(唐中後期確立了節度使制度)③宋元:繼承發展三省六部制(宋朝實行二府制、元朝另設行中書省制)④明清:廢除丞相制,六部集權於帝王一身(明朝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透過以上我所羅列出來的關於官僚制度的基本變化不難得出:
它的變化始終是圍繞著“君權和相權”的矛盾而展開的,而從表面來看,官僚制度越來越精簡,但從內部來看,則尤為凸現出官僚機構的“臃腫”,這點在宋朝體現的最為淋漓盡致。其次,直到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對於“丞相制”廢除,致使封建社會的官僚制度基本定型,六部的權力看似直接歸為皇帝一身,但繁瑣的工作卻使得後來的歷任皇帝不得不另想辦法來緩解,這就是“內閣制”和“軍機處”的誕生背景,由此接著又引發了一系列政治問題。◆古代六部基本職能範圍
古代六部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是在魏晉南北朝晚期、隋朝早期,最終由隋朝統一全國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確立,六部在隋唐宋元時期,歸為“三省六部制”,雖然宋元時期有所改善,但總的框架並沒有改變。三省即:中書省(決策)、門下省(稽核)和尚書省(執行),其中六部就隸屬於尚書省,負責之後的具體行動。
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六部轉歸帝王,清承明制,也都遵循此法。但不管朝代如何更迭變換,總得來說,六部的職能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只不過隨著唐宋元明清的發展,歷朝歷代也會不斷面臨新的問題,因而後世朝代也會對之職能作出相應改變。
◆結語:
透過古代六部職能和如今的政府部門的古今對比,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古代的六部已經可以說是相當於如今政府部門的古代雛形了。古代封建社會以“人治”為主要特徵,這是同近現代以來政治體制完全不同的。透過對六部制度的探索,我們知道了中國古代封建制度步步完善的過程。
-
4 # 溫讀
六部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吏、戶、禮、兵、刑、工”,它是隋唐以來中央行政機構中的重要一極,在古代封建社會對於全國行政事務的執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隋唐之前六部的主要沿襲隋唐開創的三省六部制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時期,但史料對此記載頗少,當時相應的中央行政機構所管轄的職能遠遠沒有後世開創的六部職能完善。秦朝開創了三公九卿制,漢承秦制,漢朝在繼承三公九卿制的基礎上也有了很大的完善,其中六部就是秦漢時期九卿機構的簡化,而三省六部制就是東漢以來長期發展、不斷演進的產物。
東漢時期,尚書檯(尚書省)最先出現,漢光武帝劉秀首次設定了三公六曹制,這其中的“六曹”便就是隋唐“六部”的最早前身。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中書省和門下省登上政治舞臺,尚書檯權力遭到分割和制衡。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六部制的雛形已經形成且不斷完善。直至隋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確立,但當時的六部之中,戶部叫度支、刑部為都官。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才是如今我們眼中所熟知的六部。
六部的主要職能所在老話說得好:“吏部貴、戶部富、禮部窮、兵部武、刑部嚴、工部賤”,字數雖少,但卻十分精簡現意。六部之中,儘管各部職能單位有所不同,但他們的品階官次都處於同等地位。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六部不同於西方社會的三權分立、制衡制度,雖然我們的六部之間也體現相互牽制的現象,但從根本上來看,六部之間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會產生制衡作用的,六大部門都是各家管理各家的事務。正因為如此,古代官員貪汙腐化和官員獨大的現象與此脫離不了關係。
①吏部:
六部之中,吏部可當選為六部之首,不論從職能或是品階來看,吏部的“含金量”都是響噹噹的第一。在我個人看來,這種現象主要和古代封建社會“人治”為核心的君主專制制度頗具聯絡。正是因為注重“人治”,因故吏部的職能所在相較於其他五個部門來看就顯得尤為突出了。對於吏部的具體職能,史料有載:“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
吏部在不同時期的職能也有所不同,在此主要體現兩個階段:一為兩宋時期、二為明清時期。兩宋時期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又添置了“二府制”,“重文輕武”和“文官任知州”的政策被宋朝統治者推崇開來,進而“冗官”現象極為嚴重,故這個時期吏部的主要職能便被弱化。明清以來,伴隨著明太祖朱元璋“丞相制”的廢除,六部先是直接歸於皇帝,但繁苛的工作量催使了“明內閣”和“清軍機處”的出現,因為吏部掌管全國各地所有文職官員的任免等事務(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勳),再加之重文輕武傳統治國思想的影響,吏部不僅要高出其他部門一大截,而且還出現了壓制內閣和軍機處的現象。
②戶部:
戶部的職能相當於如今的財政部,因為戶部在古代主要掌管國家的一切財政事務,就連皇上辦事花錢都要經過戶部的手在支取銀票。戶部的職能主要包括:賦稅俸祿、田地戶籍等財政事務,隋唐、宋元時期關於的戶部的體系內容沒有多大改變。明清時期,根據國家新的事故的頻頻出現,明朝於戶部之下設十三司;清承明制,清朝買繼承保留十三司的基礎上又增設了江南司。
真不知道禮部為什麼能夠排到六部之中的第三的位置,如果說六部各有特色的話,那麼禮部的特色就是“窮”,雖然古代重視禮教傳統,但這個工作確實是沒有絲毫油水可言,簡直就是“清水衙門”。不過即便禮部比較窮,但是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看來,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就是儒家學派,而儒家對於禮教傳統的推崇則是思想核心,因故國家要“教化民眾”,禮部必然不可或缺。除此以外,禮部還掌管典禮外交、學校科舉(禮部只掌管科舉考試,對於人員任命還是吏部的任務)。明清時期,統治者於禮部下設四司。
④兵部:
兵部和吏部相對,兵部掌武官,吏部掌文官,但一兵部不可同吏部同日而語;二兵部許可權並不大。這裡特別注意的是,古代的兵部只是掌握著軍事行政,即武官任免、軍械製造等事宜,關於統兵作戰、把握兵權的這一事項,並不在兵部的職責範圍之內。拋開三省六部制來看,其實最早從秦始皇確立三公九卿制開始以來,當時掌握兵權的太尉一職就是個虛職假銜,後世朝代的統治者對於兵權更才是始終秉持著“皇帝獨大”的思想,兵權是絕對不會動輒交付於政府部門來掌管的。
⑤刑部:
顧名思義,刑部就是掌管刑罰政令、稽核罪責和制定法律的部門,但並不是全國所有的大小犯罪事宜都需要託交刑部稽核處置。根據歷朝歷代的地方行政部署來看,一般都遵循“按省設司”,一些小的案子交由當地相關處理即可。這裡的刑部是相對於某些重大案件(京畿地區待罪及以上案件)需要進行復審和最終的稽核、裁判。明清有所謂的“三司會審”,“三司”所指即為刑部和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明朝設十三司,清朝設十七司(增設直隸、奉天、江蘇、安徽四司)。
⑥工部:
古代大多能人巧匠都出自工部,工部的職能主要所繫於土木器物、農事水利等建築製造工程。此外,關於古代國有制官方企業,在開礦、冶煉這些範圍之內的,工部都管轄在內。除此以外,工部還同戶部共同掌管著印錢機構和金融貨幣、統一度量衡的部分職務。明清工部之下主要設四司。
-
5 # 歷史簡單說
六部制,是我們最熟悉的古代官制,尤其有很多明清電視劇,讓我知道這個是吏部尚書,那個是工部侍郎,那這六部都是管什麼的呢?
六部制源自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秦始皇成為第一個皇帝之後,他要管理整個天下,就需要大量的官員。
開始這些官員是透過察舉制,也就是各郡推選一些人才,或者由官府去尋找一些人才進行任用,而到了魏晉的時候,就使用了九品中正制的門閥制,主要由士族來擔任。
後來到了隋唐,就出現了科舉制,分科取士。
三省六部的三省是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尚書省下有六部,分別為吏部,戶部,工部,工部,兵部,禮部,刑部。
這三省,簡單來說,門下省負責寫詔書的,中書省負責審詔書的,寫得不好,可以退回門下省,尚書省,就是負責執行詔書的具體行政部門。
而到了明代的時候,三省合一,只有中書省,而朱元璋認為中書省的丞相管得有點多了,就將這個丞相給廢除了,順便也就沒有了中書省,六部就直歸皇帝管了。
六部都管些什麼呢?
吏部,就管官員的選拔,任用,考核。
戶部,就負責土地,戶口,賦稅。
兵部,負責軍隊的訓練,管理,戰爭,還有相關的軍用物資。
禮部,負責科舉,外交,祭祀等與禮儀有關的東西。
工部,負責建造與水利工程。
刑部,負責律法。
-
6 # 虎臣
吏部,相當於當下的中組部。包括文選、考功、驗封、稽勳四清吏司。戶部,相當於當下的財政部+央行+國資委+國土資源部+民政部等,設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四清吏司。禮部,相當於當下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設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兵部,相當於當下國防部+總政+總後+總裝,設武選、車駕、職方、武庫四清吏司。刑部,相關於當下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檢,設直隸、奉天、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七清吏司。工部,相關於當下建設部+水利部等,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部尚書雖然品級相同,但重要程度還是有先後的。一般是:吏、兵、戶、禮、邢、工的順序。
-
7 # 李喜勤
隋代時期,中央設定了吏、民、禮、兵、刑、工六個部門,六個部門都隸屬於尚書省。到了唐代,因為要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把民部改為戶部。從此以後,六部制度作為中央行政機構的基本組成部分,就基本定型了。
吏部——掌管官吏的考核、升降、任免等。
戶部——掌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
禮部——掌管典禮、學校、科舉等。
兵部——掌管全國的軍政。
刑部——掌管刑法、獄訟等。
工部——掌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
六個部門中,每個部的首長,都叫尚書,副首長叫侍郎。在六部的下面設定有司,司的首長叫郎中,副首長叫員外郎。
三省六部制的特點是分工明確,提高效率;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互相牽制;同時,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了部門機構的運轉,集中了皇權。
-
8 # 風葉2785sam
禮部,科教文宣,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科舉,科舉,聚會party,外交
吏部,人事行政認命,考察監督
兵部,招兵買馬,訓練,考核
戶部,財政戶籍稅收,
工部,建設,修剪,幹活設計,(大型工事聽禮部算日子)
刑部,抓小偷打小偷,抓搶劫,打搶劫犯,抓壞人,審判壞人,打壞人,治安,
和一把手走的近的是禮部吏部,幹活的是刑部工部戶部,聽上面的幹是兵部。玩人的是禮部,玩官的是禮部,玩法律是刑部,玩工程是工部,玩錢的是戶部,
-
9 # 驕然
吏部:是管當官的,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組織部等。
戶部:是管理國家財政的,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和中央銀行。
兵部:是管理國家軍隊的,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軍委和國防部等。
禮部:是管理國家外交禮儀的部門,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
刑部:是管理國家司法方面的部門。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公安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法院等。
工部:是管理國家一些工業部門的,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資訊產業部,交通部等
-
10 # 跪射俑
吏部:負責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員。
戶部:負責財政、國庫。
禮部:負責貢舉、祭祀、典禮。
兵部:負責軍事。
刑部:負責司法、審計事務。具體審判另有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組織刑部、御史臺、大理寺會審。謂三司審。
工部:負責工程建設。
-
11 # 中國龍507
吏部管官的相當於今天的組織部丶人事部,負責官員的升丶降丶貶、調配丶候補等。
戶部管錢、糧、戶口的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丶農業部丶稅務局。
工部負責管工程丶皇宮、廟宇丶樓臺丶陵寢、運河、水利丶造船、造車等。
兵部負責徵兵、練兵、帶兵及兵器製造丶武器研發丶軍隊調派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軍委、兵器製造、國防科工委。
禮部負責管理接待外國使臣丶出使外蕃、皇家禮儀、朝堂規矩、皇帝祭天法祖的禮儀、宗教理法規矩、大形活動的程式等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
刑部負責司法的制定與監督執行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與人大法工委。
-
12 # 小賢讀史
六部是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重要組成部分,確立於唐代,歸屬尚書省管理。宋代沿用,元朝時改為中書省管理,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為了加強皇權,先後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六部直接歸皇帝管理,清朝則基本沿襲明朝的制度。
那麼六部分別管理什麼呢?在這裡我就簡單例出六部各自所執行的職能。
1.吏部
吏部負責全國文職官員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驗封封爵、世職、恩蔭,為官員辦理丁憂守制手續,為新科舉子,進士分配官職,為退休官員辦理退休手續等。
2.戶部
戶部則掌管全國戶籍管理,土地測量,流民管理,賦稅、錢糧等財政事宜。
3.禮部
禮部掌管禮儀、祭祀等事,負責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和科舉考試,負責和藩屬國,或者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4.兵部
兵部掌管全國武裝力量,包括武官的任免、徵兵、武器的採購和後勤的保障、釋出軍令等事宜。
5.刑部
刑部掌管全國司法機構的運轉,和各種法令的頒佈,還經常親自審理全國和地方性的大案要案,維護社會安定。
6.工部
工部負責管理全國各種工程的修建和維護,還有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甚至還負責為皇帝修建陵墓等事宜。
總的來說,六部屬於朝廷中央的政務樞紐,由尚書省管理,屬於執行機構。六部的長官都直接聽命於尚書省,其職務稱呼都在後面加上尚書二字,比如,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兵部尚書等。
六部品階在各個朝代都有所變化,比如在清朝時均為從一品,光緒年間,由於推行新法,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並且增設巡警部,商部,將兵部改為陸軍部,刑部改為法部等,至此,六部在清朝逐漸被廢除。
-
13 # AlexanderG
吏部管官員任免、升遷、考核;戶部管財政收支;工部管水利、營造;兵部管調兵遣將;禮部管祭祀、星象觀測;刑部管大小案件審查
-
14 # s大番茄
古代三省六部
吏部:古代主管文職官員的機構。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廕、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勳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複名複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
戶部:古代主管朝廷錢財的機構。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清朝設有掌管八旗事務的八旗俸餉處及現審處
工部:古代主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構。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
兵部:古代主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的機構。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
禮部:古代主管五禮之儀制的機構。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刑部:古代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稽核刑的機構。刑部。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複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職掌他省及衙門的部分文書收發和某些日常政務。設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審處,掌核秋審、朝審各案;減等處,掌匯核各省及現審各案之遇赦減等事;提牢廳,掌管獄卒,稽察南北所監獄的罪犯,發放囚衣、囚糧及藥物等;贓罰庫,掌收放現審案內贓款及沒收各物件,並保管本部現銀及堂印;贖罰處,掌罰罪事;律例館,掌修訂法律
-
15 # 寒武紀的寒冷
明太祖攻取南京之後,立江南行中書省,號令四方。又於江南行中書省內設四部,分理錢穀、禮儀、刑名、營造諸務,相當於後來的戶、禮、刑、工而缺吏、兵二曹。用王世貞的話說,是戰事緊迫,“勢不遑設”。而實際上,是明太祖親自掌握官員任免權和軍事指揮權。
建元洪武后,國家已成規模,設官也需完備,遂按隋唐宋元以來的舊制,於洪武元年(1368)八月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正三品衙門,仍屬中書省。各部均設尚書(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等官。
洪武十一年,明太祖在設立通政司以溝通和內外諸司的直接聯絡之後,命六部奏事毋關白中書省,實際上已開始越過中書省直接向六部發號施令。洪武十三年廢中書省,罷丞相,同時升六部為正二品衙門,直接對皇帝負責。於是,原中書省之政既分於六部,又總於皇帝。
洪武十三年四月,罷御史臺及各道按察使;十五年十月,置都察院及十二道監察御史,十七年正月,升都察院為正二品衙門。以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合稱“七卿”。加上通政司、大理寺,遂為“九卿”。在廢中書省的當天,又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這也就是明太祖所設計的既“分理天下庶務”又“彼此頡頏、不敢相壓”的“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
雖然說是“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但這些衙門之間的地位及事權卻仍是畸輕畸重。
六部之中,有高下尊卑之分,吏、戶、兵三部或因權重,或因事繁,地位在禮、刑、工三部之上,被稱為“上三部”。六部各設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所屬清吏司各設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事務較繁的一些清吏司增設一人);另設首領官司務廳司務(從九品)、照磨所照磨(正八品)及檢校(正九品)等。建文時改革官制,六部尚書均為正一品,增設左右侍中各一人,正二品,位在侍郎之上。永樂時恢復舊制。各部機構設定及職責分工如下:
吏部掌全國官吏的選授、封勳、考課等政令,被視為“古冢宰之職”,故地位較其他五部為尊。下有文選(始稱總部、選部)、驗封(始稱司封)、稽勳(始稱司勳)、考功四清吏司。文選司掌官吏班秩的遷升及改調等事,故事權特重;驗封司掌官員及其親屬的封爵、襲蔭、褒贈及吏算等事;稽勳司掌官吏的勳級、名籍、喪養等事;考功司掌官吏的考課、黜陟等事,是吏部中又一個有實權的部門。
《明史·職官志》說,自中書省廢除後,“吏部尚書表率百僚,進退庶官,銓衡重地,其禮數殊異,無與並者”。可見吏部在當時的崇高地位,在內閣成為國家決策權力機關之後,外廷各衙門唯一能與其抗衡的,也只有吏部。
戶部掌全國戶口、田賦等政令,具有民政管理和財政管理兩個方面的職能,事權最為繁重,其下屬機構的設定也與其他各部不同。
洪武六年充實六部機構時,吏、兵二部之下各設三個屬部,禮、刑、工三部之下各設四個屬部,唯戶部下設一、二、三、四科及總科,五個屬部。洪武二十三年,為了適應部務浩繁的實際情況,與地方十二個布政司相對應,在戶部設十二個部,後改十二部為十二清吏司。宣德時定為浙江、江西、湖廣、陝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廣西、貴州、雲南,共十三個清吏司。十三司各掌其分省之事,兼領所分兩京、直隸貢賦,諸司、衛所祿俸,邊鎮糧餉,以及各倉場、鹽司、鈔關等。吏、兵等部每清吏司按例設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但戶部卻較其他五部更多:山西司設郎中四人,陝西、貴州、雲南三司各設三人,山東司設二人;雲南司設主事九人,浙江、江西、湖廣、陝西、福建、河南、山西諸司各設四人,山東、貴州、四川諸司各設三人。
禮部掌禮儀、祭祀、宴饗、貢舉等政令,下設儀制(始稱儀部)、祠祭(始稱祠部)、主客、精膳(始稱膳部)四司。儀制司掌各種禮文及宗封、貢舉、學校之事,祠祭司掌各類祀典及天文、國恤、廟諱之事,主客司掌國內各少數民族及外國朝貢接待給賜之事,精膳司掌宴饗、品料、酒膳之事。
明太祖一再聲稱以禮治天下,而禮部兼有禮樂教化的職責;世宗崇鬼神、重祭祀,舉凡天文、地理、醫藥、卜筮、音樂、僧道,皆掌於禮部,禮部尚書、侍郎都是撰寫青詞的高手,每每由此入閣。故禮部雖為清要衙門,卻是拜相的臺階,自然令人側目。
兵部掌全國軍官的選授考察、軍隊的訓練調遣等政令,下設武選(始稱總部、司馬部)、職方、車駕(始稱駕部)、武庫(始稱庫部)四清吏司。武選司掌衛所軍官及土官的選授、升調、襲替、功賞之事,凡除授出自中旨即未經兵部而直接由內官宣稱出自皇帝簡選者,該司得復奏請旨而後行,在四清吏司中地位特重,與吏部文選司相仿;職方司掌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簡練、征討之事,故該司官員對天下地裡的險易遠近、邊腹疆界的古今變化、各處軍隊的強弱配備等等最為熟悉;車駕司掌鹵簿、儀仗、禁衛、驛傳、廄牧之事,負有巡警、宿衛的職責;武庫司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學、薪隸之事,負有後勤供給及兵源輸送的職責。
明初由都督府和兵部共掌軍政,其後都督府漸成閒曹,兵部權勢更重。而太僕寺因掌全國草場和馬匹,其事轄於兵部。
刑部掌天下刑名及徒隸、勾覆、關禁等政令,為全國最高司法行政機關,與戶部一樣,下設浙江、江西等十三清吏司,既分掌各分省刑名,也帶管在京各衙門事務。由於東廠和錦衣衛參與緝捕,司禮監又主持“廷鞫”,而大理寺專理複審,故刑部的事務受到各方面的牽制,但也可以看出明朝政府對司法的重視。
工部掌全國百工營造及山川採捕之政令,下設營繕(始稱營部)、虞衡(始稱虞部)、都水(始稱水部)、屯田四清吏司,及寶源局、抽分局等機構。營繕司主經營興作之事,故三年一役的輪班工匠、月役一旬的住坐工匠,以及各色工役人員均由其管理,一應工料均由其籌辦;虞衡司主山澤採捕及陶冶之事,故山貨土產的徵稅,製陶冶煉的費用,以及山場、園林的收入,均由其負責;都水司主川澤、陂地、橋樑、舟車、織造、券契、量衡之事與此有關的力役和費用由其籌措;屯田司主屯種、抽分、薪炭、伕役、陵墓之事,組織墾殖及工商管理的職能非常明顯。
六部掌管的工作,大體上已經包括了當時國家的基本政務。六部的分工,雖說是仿效《周禮》六卿的制度,但實際上是唐宋以來六部制度的繼承和發展。所不同的是,唐宋以及元代的六部歸屬尚書省或中書省,而明代廢中書省後,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六部尚書在名義上是最高一級的行政官員,其地位遠非前代六部可比。另外,六部內的機構設定和分工,也打破了前代各部下轄四司的所謂“六部二十四司”的傳統模式,反映了國家權力機關的設定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進步。
回覆列表
用當今部委設定對應,您不僅能理解各部功能,又能瞭解古人的簡減機枸。
禮部,教育部+外交部
吏部,人事部+公檢法
兵部,國防部
戶部,內政+財政+經濟+稅收部門
工部,建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