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把每一天都過得值得紀念,這個週末因為一部古裝劇,而如此值得紀念,不留下文字怎麼行?

    這個週末是成都難得的早春豔陽,且沒有霧霾,孩子們在廣場上奔跑。窗前迎春花的黃色小花附在枝條上,迎風飄蕩。縱有如此美景,我卻拉上了窗簾。開啟網路,看一部十年前收視率極低的古裝劇:《大明王朝1566》。編劇劉和平,主演陳寶國、黃志忠等。

    故事是虛構的故事,藝術的真實是“權與勢”,是中式政治的真實再現。

    美劇裡“權力的遊戲”,是龍一樣的力量,狼一樣的勇猛,和聖母一樣的仁慈取得最後的勝利。有人評說,美劇的人物在《大明王朝》裡活不過三集。儒道文化下的政治家們,講究的是中庸之道,是如何兩害相權取其輕,是既能符合中央的要求,又能照顧地方的利益;是既要得民心江山永固,又要與民爭利,讓能來事的貴族們家業興旺。

    稍微走偏了一點,就去死吧。

    比如一開場,太監們就打死一個儒生,因為他說了句“民不聊生”,並把這個和自然現象“天不下雨”這種事情聯絡到了一起。太監們代表的是皇帝那邊保皇黨,儒生背後是新生政治力量“太子黨”。儒生這樣說就會被理解成“天不下雨是你皇帝沒當好,上天懲罰你”,在打死他之前,太監問“誰教你這樣說的啊?”是希望把太子黨挖出來,儒生沒有說,說了不符合他的“忠”。唉,說了他還不是一樣的死啊,第一太子黨不會放過他,第二他說的是皇帝不願意聽的嘛。

    於是儒生就得死翹翹了。“我不同意的你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話不是產於中國的。“你們東廠下手也太重了,厚待他的家人”這是皇帝的事後總結,不是皇帝存心要殺你這個人哦,不是皇帝小氣不允許儒生髮言哦。

    後來,保皇黨那邊為了能兼併更多的土地,出了個壞主意:炸掉堤壩毀壞農田。這事為後來保皇黨埋下隱患,為這事保皇黨也推出手下嘍囉背了黑鍋。這小嘍囉是個太監,監管河道修建的,他其實不知道要炸堤這回事,所以你看,當嘍囉也必須有大志才行,你不去了解政令背後的關係,不去推斷每件事發生後的結果,OK,你的戲份就沒有了。

    這孩子叫李玄,編劇為他安排了一個戲劇性的情節:李玄上司是楊公公,楊公公要處死這個替罪羊,但又要他死得安靜點,不要破罐子破摔大鬧冤枉啊,因為太監是沒有儒生的生死義氣的。李玄認為怎樣才叫“死也值了”?就是和美女睡一覺。楊公公“慷慨”的把自己的女人送給這個替罪羊,一起睡了平生最後一覺。死前,李玄公公爛醉如泥,唱著詞曲。

    還有那個明知道炸堤是壞事情,為了保住自己上司不被拉下水,自作聰明的儒生,叫張寧遠,也被上司胡宗憲給處死了。這孩子去死的時候還很得意的樣子,再三謝了自己的恩師,一種大義凜然的樣子,儒家向來是輕生死的。這也是一種文化上的隱患,勇猛不怕死的儒生們,往往把生命壓在天平的一端,把事情做到了極點,偏離中庸之道也就遠了。而這種偏離卻是皇帝需要的東西,皇帝需要兩派都用生命來做偏離,他就可以得到一個最佳的平衡局面。

    死了這麼多人後,主角登場了,他叫海瑞。這個傢伙才是大BOSS最需要的最勇於去死的儒生。也是草根萬眾最熱愛的能犧牲個人一切福利勇鬥權貴的英雄。

    儒與道文化下的政治,是“權勢”的遊戲:

    “權”不僅是誰當老大、聽誰的,這種問題。“權”還有一個意思:權重、比較重要性,分辨利弊、做出選擇。政令的執行每一步都是一種權衡,是選擇快速發展經濟?還是選擇與民休養生息,解決多數人的溫飽?經濟發展了,還有利益分配問題。

    “清流”太子黨站在一頭,內閣保皇黨站在另一頭。我9歲的女兒看了一會,問了8次,誰是好人?誰是壞人?我說,沒有好壞,只有為誰做事的問題。不過還是有一個標準的:不能“傷天害理”,不能“濫殺無辜”。天地不仁,為政者不能不仁。不要餓死人,是底線,人道主義是亙古不變的。海瑞的堅持,無非是在矛盾漩渦激流中,始終選擇人道正義。

    奸臣會賺錢、能來事,忠臣會安民、能保江山。

    皇帝長髮飄飄,吟著老子的道德經:其政淳淳,其民悶悶。老子的原意可能是政治條令不要太繁瑣,太具體,越是有迂迴空間,越是能讓人們更單純質樸。嘉靖這個老政客的意思是:我不會清楚的站在你們那一派,我就是要利用你們兩派的此消彼長,來維持一個穩定的統治,給我發展經濟、讓中國力強盛,但也不能餓死人,特別不能把良民逼成刁民。其他的事,你們去做吧。海瑞和嚴嵩父子,各自登上了天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鬼谷子何人,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