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南明時的翻盤點其實很多,鄭成功的時候已經是末期了。

    首先是朱由崧登基,弘光政權建立。此時南明佔據著全中國最富裕的地區,產糧中心,手裡有有成套的政府班子。而建州只佔據京畿、直隸,李自成退往陝西,張獻忠龜縮在四川。當時山東河南都是無主之地,多爾袞一再強調建州軍千萬不要過分刺激南明。如果朱由崧有點邏輯的話,收攏江北四鎮,招撫鄭芝龍,守住淮河一線都是必贏的局,甚至大膽一點,以黃河為界都是可以想象的。

    再有就是姜瓖、李成棟、金聲桓反正。當時南明雖然已經退縮到湖南四川一線,但是因為多爾袞強行推行剃髮令,又加上對降將對不公平待遇,導致不少將領反正,姜瓖等三人先後歸順南明,尤其是李成棟、金聲桓的,讓南明控制了兩廣和江西,領土面積擴大一倍。如果永曆皇帝事先規劃,配合將領的反正,而不是讓他們被各個擊破,局面一下子就會扭轉起來。

    第三是李定國兩蹶名王,震動了建州的江山,順治都想放棄西南七省與南明講和。正是洪承疇的殫精竭慮坐鎮湖南,招降了孫可望,才使得局面迅速惡化。

    第四是題主說到的鄭成功反攻南京,當然他太有私心了,沒有配合李定國。

    最後即使到了永曆皇帝棄國退守緬甸時,也不是沒有機會。吳三桂和李定國交戰在邊境,川東的文安之偷襲重慶,緩解李定國的壓力。如果拿下重慶,順江可以聯絡鄭成功,突入雲南的吳三桂就成了甕中之鱉。可惜譚弘、譚詣秘密投降建州,文督師的攻略重慶功虧一簣,自己鬱郁死於軍中,南明最後的反撲才被絞殺。

  • 2 # 小龍女5505

    南明忠貞名將鄭成功雖有恢復明朝江山,殲滅清軍之心,可惜有心無力、才能不足,沒能完成滅清復明大業。但打敗了荷蘭殖民者,收復了神聖領土臺灣的歷史功勳將永垂青史、萬古留芳。但鄭成功的才能也很難成為南明最大的翻盤點。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同情失敗者是人的天性,因此人們都希望看到大明能夠復興,這種善良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對於歷史問題,還是應該從客觀事實上去做探討和分析。

    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這樣看:當一個封建王朝因為弊政積累得過重、過深而積重難返時,也就到了這個王朝大勢已去的時候。而這時把希望到一兩個能人身上,希望倚仗他們的能力便能夠扭轉乾坤,只能成為一廂情願的幻想。

    泱泱大明,自從嘉靖時代衰落以後,其統治危機便已日漸加重。最終在崇禎皇帝統治時期,又因天災誘發了人禍,使明朝日益陷入內外交困的絕境!使得外有強敵窺伺,內有義軍暴起,中有黨爭腐敗的明朝大廈搖搖欲墜!

    隨著崇禎皇帝的自盡殉國,中原大地已經完全淪陷,只有南方還有明朝的餘脈尚存,弘光政權便是在這種局面下建立起來的。然而,南明處在一種什麼形勢呢?是處在外有強敵入關,內有義軍暴亂,中有朝臣黨爭內鬥,更有軍閥擁兵自重的危局之中。

    因此當清軍剿滅了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後,才得以趁南明政權虛弱的機會,一舉先攻下揚州,然後又迅速攻陷南京將弘光政權摧毀!此後南明殘餘勢力雖然屢仆屢起,但因其力量分散彼此不合終難成其大事!

    鄭成功當然是位英雄,而且更是明朝的忠臣,並且他還掌握著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然而在明朝整體已經崩潰的情況下,就算國姓爺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呢?

    在清軍已經佔據了大半個中原,而且又收買了大批明朝叛臣叛軍為其效忠,而且明朝人心大亂,統治基礎已經動搖的情況下,明朝餘部便大勢已去!

    戰略主導權已經轉到了清軍之手,清朝藉助有利的戰略主導權,加速了鯨吞明朝天下。因此,即便鄭成功可以奪回南京,重建南明的統治中樞,也只能取得戰術上的區域性勝利,仍然無法改變清強明弱的整體態勢。

    所以結論是:當南明餘部大勢已去時,就已經不存在什麼翻盤點了。即便鄭成功可以取得區域性勝利,也依然是無力恢復大明江山,或許這就是歷史的無情之處吧?

  • 4 # 冷戰風雲啟示錄

    對滴本來鄭成功李定國這類明將,如果能拋開間隙共同反清 也許能挽救南明,可惜的是南明內部內鬥太大,不想著怎麼收復失地反而天天內鬥,爭權奪利,造成南明將領各自為戰,被逐個擊破,印證了一句老話強大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

  • 5 # 史相雲

    我基本贊同這個觀點,這裡其實涉及兩個問題:

    第一 為什麼南明的魯王、永曆等皇族政權不能成為最大翻盤點?

    第二 為什麼是鄭成功集團成為了最大翻盤點,他與南明其他皇族政權有什麼不同?我們來一一解釋:

    第一 南明政權。崇禎皇帝殉國後,明朝在南方的抵抗雖然建立了魯王、隆武、紹武、永曆等多個政權,但這些政權都帶有一定的先天不足,無法凝聚足夠的力量來抗衡滿清,導致最後被清軍各個擊破。

    第1個先天不足 政權的權威問題。由於正統的皇帝自殺殉國了,同時又沒有將太子送到南方,導致後來的政權無法凝聚整個南方的力量。比如被馬世英等人擁立的南明皇帝朱由崧(也就是後來的弘光帝)就遭到了當時很多人的反對。

    尤其是當時軍事實力最強的左良玉,基本上沒有聽從弘光政權的號令,他們認為這個皇帝的身份不足以服眾。在清兵進攻揚州的同時,左良玉甚至造反了,間接導致揚州被清兵攻下,史可法殉國。

    第2個先天不足 文臣和武將的不和。這個問題從明朝晚期就凸現出來了。明末清流與閹黨的鬥爭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重要原因,直到南明亦是如此。

    清流和復社的文官大談道德高尚,卻無務實的能力,常常以道德綁架的方式貶低武將,使得武將地位很低。再加上南明的武將身逢亂世,本身就有割據自保的傾向,因此很多將領在前線就叛變了。比如江北四鎮之一的劉良佐,聽說南京被攻陷後,直接投降了滿清(前文提到的左良玉造反,一定程度上也是揚文抑武的結果)。

    第二 鄭氏政權。鄭成功集團之所以實力強大,成為南明最大的翻盤點,有兩個重要因素:

    第1個因素 體制原因。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鄭氏是在明朝體制外,獨立自主發展起來的軍事集團,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原是東南沿海的海盜,雖然後來被明廷招撫了,但其自主性依舊很大,再加上鄭芝龍建立了類軍事化的管理機制。因此鄭氏集團更加團結,沒有南明那種文武不和的內訌。

    第2個因素 實力原因。早在鄭芝龍時代 他就壟斷了東南海域的貿易,賺取了大量的財富。鄭芝龍藉此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海軍。在料羅灣海戰中,他甚至打敗了當時的海上馬車伕——荷蘭。這是後來鄭成功能獨霸一方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鄭成功第三次北伐,集合了水師共計17萬人,這背後是以鄭氏強大的財政和軍事實力為後盾的。在攻克浙江定海之際,鄭成功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出師討滿夷自瓜洲至金陵》: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一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第3個因素 個人思想。鄭成功雖然幼時生活於日本,但回到中國後受到了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當時的文學大儒錢謙益就是他的老師。因此鄭成功對於明朝的忠心始終非常堅定,這也是他盡全力抗清的價值觀動力。

  • 6 # 司馬狂

    如果要說南明能指望誰,那麼還真不是鄭成功。他和李定國是南明政權後期主要的軍事支柱,但李定國比他更加忠心耿耿。可是1653,1654年李定國連續兩次約鄭成功東西對進收復廣東,鄭成功都以種種理由推脫搪塞,致使李定國缺乏配合而功虧一簣。在1659年清軍對雲南永曆朝廷最後的攻擊中,鄭成功依然在東南沿海不緊不慢的按自己計劃行事,絲毫沒有解救君父之憂的急迫感。對此,我覺得明史大家顧誠老先生的分析極為到位,顧老先生是這樣說的:

    “史學界論述李定國與鄭成功關係的文章不少,大多是從他倆都堅持抗清,戰績遠非其他抗清武裝所能比擬,而且又書信往返,締結為姻,故讚揚之詞充塞史著,彷彿二人都是忠貞於復明事業、共赴國難的佼佼者。但是,就歷史事實而言,會師廣東的計劃是李定國制定的,在 1653、 1654 年(順治十年、十一年)他夢寐以求的就是同鄭成功東西夾攻,邁出收復廣東、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這只是定國一廂情願,鄭成功並不想這樣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會師廣東是南明中興的關鍵一著,而是鄭成功把以他為首的鄭氏集團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研究鄭成功起兵以後的整個經歷,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大志的人,在明、清對峙,國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鑑於自身力量不夠強大,在政治影響上也無法同明、清兩個並存的政權爭奪民心(包括官紳),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兩方誰能讓他獨斷專行,或者說割地自雄,他就奉誰“正朔”。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的理想是做一個“縱橫而所之”的“鳳凰”,不願成為“檻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會說出這樣的話:“清朝若能信兒,則為清人;果不信兒言,則為明臣而已。”總之,只能“遙奉”,不能“受制於人”。這就是他和後來的鄭經一貫提出的“比於高麗”的思想根源。”

    顯然,指望這樣的一個鄭成功來翻盤,是根本不現實的。

  • 7 # 食堂開講

    不是,鄭成功最大的成就是打到了南京城下。

    他的戰績與李定國相比,差太多。

    事實上南明作為一個政權,組織成分太複雜,一點都不穩定。

    穩定區域性統一的東晉、宋齊梁陳、南宋,都沒法翻盤。南明就更不可能了。

    南明翻盤機率幾乎等於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鐲越佩戴越黑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