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聞亦史

    【唐憲宗和唐昭宗:這不就是在說我們倆嗎?】

    歷史上,唐代晚期的唐憲宗和唐昭宗都曾在削藩上投入大量精力。唐憲宗獲得了巨大成功,而唐昭宗則在削藩上撞得自己頭破血流。

    唐憲宗李純,唐朝第11位皇帝,在位15年,花了14年時間來解決祖父德宗未完成的削藩事業。

    即位第一年,憲宗發兵征討西川劉闢、夏州楊惠琳。

    即位第二年,討鎮海節度使李琦,即位第三年,憲宗的削藩事業陷入小低潮,被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來回反覆拖住腳步,一直到即位第五年,朝廷大軍終於踏入成德範圍,然而取得戰果微乎其微。

    但憲宗並未就此消沉,在短暫停止削藩腳步後,修養生息,於國內勵精圖治,改革弊政,中央朝廷的威望與日俱增。

    即位第七年,魏博節度使發生權力爭奪,主動向李唐朝廷彙報,憲宗任命新節度使,掌控魏博地區。

    即位第九年,憲宗頂住河北山東藩鎮壓力,發動對淮西藩鎮割據勢力的征討,歷時四年,攻克蔡州城,淮西割據三十年重回李唐朝廷之手。

    即位十三年,憲宗發兵入河北山東藩鎮,一年時間平定王承宗、李師道勢力。

    從代宗廣德年間算起,到憲宗元和十四年,將近60年時間,跨越黃河南北、佔據大唐三十幾州的藩鎮割據勢力至此重回李唐中央朝廷管轄,大唐帝國重回大一統的歷史軌道。

    唐昭宗李曄,唐朝第19位皇帝,在位16年,發動過三次對藩鎮的征討戰爭。

    即位第一年,逼走大宦官田令孜,田令孜逃亡西川,與西川節度使陳敬瑄沆瀣一氣。昭宗設新軍,命王建節度使,與其他幾股地方勢力共同討伐西川。然而,隨著朝廷給王建不斷地輸送資源,王建在消滅了陳敬瑄和田令孜後,率軍入西川,成為了一個更強大的地方藩鎮勢力。

    同年,河東李克用勢力被朱溫、李匡威聯軍打敗,昭宗隨即與後面幾位藩鎮勢力聯合,以中央新建禁軍為主力,朱溫等各自由領地發兵共討李克用。然而,朝廷軍隊行進速太慢,李克用已經把其他藩鎮兵馬揍了一遍,朝廷大軍才剛到晉州,李克用大軍突襲,朝廷主力頃刻間潰敗,最終昭宗不得不給予李克用大量許諾才換來他的退兵。

    即位第五年,看清昭宗虛實的其他藩鎮勢力停止觀望,加快勢力擴充。當時,昭宗逼走的另一位大宦官楊復恭逃到楊守亮處,李茂貞等五路節度使以此為理由發兵征討楊守亮。昭宗調停,李茂貞反而對昭宗進行侮辱,嘲笑李唐軟弱。昭宗大怒,命心腹大臣杜讓領禁軍征討李茂貞。當時,禁軍多少年新兵,根本無力抗衡李茂貞的百戰老卒,一場大戰下來朝廷大軍被完全碾壓,昭宗不得不賜死杜讓換取李茂貞退兵。

    至此,昭宗再無力組建一股屬於自己的軍隊,他失去了即位初期大力革除宦官時積攢的權威,朝中臣子大多不敢與之相近,隨後禁軍再度被宦官掌控,昭宗一度被宦官所囚禁。

    憲宗和昭宗都有著復興皇室的宏圖之志,減緩了唐朝覆滅的腳步。然而,藩鎮、宦官的威脅始終此消彼長,憲宗死於宦官之手,昭宗吸取教訓,即位後迅速剷除權宦,但經過黃巢之亂以後的藩鎮勢力暴漲,成為了真正的地方軍閥,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在削藩上化為烏有。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歷史卻刻意淡化了唐王朝末期,有人為挽救王朝所做的努力。

    或許對我們來說,唐朝被賦予了太多超於一個朝代的含義,我們讚歎著它的繁盛,卻永遠難以接受它的衰亡。

  • 2 # 楚霸王歸來

    歷史上削蕃在本人印象中有幾次。一,漢景帝削蕃,以腰斬晁錯,派兵平息叛亂。二,漢武帝削蕃,以“推恩令”削弱藩王勢力。三,明惠帝朱允炆削蕃,喪失寶座,去蹤成謎。四,康熙削蕃,以武力平叛。四者漢武帝,康熙帝成功,景帝與朱允炆失敗。

    漢景帝削蕃

    劉邦奪得天下,大封劉姓王,並留下“封劉姓不封王”的旨意。並且在全國實行郡縣與封國並存的管理模式。經高祖呂后兩世後,藩王勢力龐大,中央權利削弱,景帝因此聽取晁錯建議開始大刀闊斧進行削蕃。景帝下達削藩令十多天後,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為名聯兵反叛,是為吳楚七國之亂。景帝聞知訊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後景帝問策於袁盎,袁盎認為七國叛亂是為了殺晁錯而不是爭權,景帝思量許久決定殺晁錯已平息內亂。但事與願違,七大諸侯國還是沒有退兵意思,於是還是派周亞夫帶兵平息此次動亂。此後,景帝免除了諸侯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削減了王國官吏,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稅。總的來說這次削蕃還是以失敗結束。

    漢武帝承接父帝繼續加強削蕃

    經景帝打擊諸王勢力後,各地藩王勢力雖大不如從前,但中央集權還是缺乏,各地藩王還是各行其是。於是漢武帝聽從建議實行“推恩令”。當時藩王繼承實行的是嫡長制,“推恩令”則規定藩王的每個兒子都能分得諸侯國內的土地與財產,這樣依此類推下去,最後各藩王與百姓無異,就這樣兵不血刃的解除了藩王勢力。

    朱允炆削蕃

    明初,朱元璋和劉邦一樣封自己的兒子到各封國,到朱允炆繼位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和黃子澄、齊泰一起商議削蕃,先期動了幾個勢力小的藩王,後決定對聲望巨大。的燕王動手。燕王先期裝瘋賣傻積蓄力量,最終在1399年以清君側名義發動“靖難之役”,經四年的戰爭,燕王朱棣最終打到南京城下,南京宮中失火,朱允炆一說被燒死,二說假扮和尚出逃南京城。朱棣繼位成永樂帝,創造出永樂盛世。

    康熙削蕃

    清朝入關定天下後,封對清朝開國有功的三位漢人: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為王。到康熙朝時,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吳三桂遂自立為王反抗清廷,後耿精忠,尚可喜也反叛,南方几省被三位佔領。康熙帝對吳三桂堅決打擊,但對其他反叛勢力採取招撫為主,後耿精忠尚可喜之輩在清軍的強大攻擊下紛紛敗下陣,只剩吳三桂。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未幾即憂憤成疾,於八月病死。吳三桂死後,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

  • 3 # 南方樛木

    一,削藩成功的案例,對近代中國社會影響最深遠的當屬清康熙削三藩。當初滿清入關,攻入北京,異族入主中原,實力還不足以實現對廣大南方的統治。所以急切需要明朝的降將助自己消滅明朝的殘餘勢力以及抵抗滿清的農民起義軍。當時比較有實力的明降將有如下四人: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經過約二十年鎮壓,南明垮臺了,農民起義軍也逐漸被消滅。當時滿清的重心仍在北方,所以就暫且以那些在消滅明殘餘勢力有過大功的人鎮守,當時孔有德已經戰死,清廷就以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守廣東;耿精忠為靖南王,鎮守福建。三方勢力合稱“三藩”。由於當時清廷對三藩較為依賴,所以賦予他們很大的權利。重點的權利有三點:1財權。三藩的財賦全部用於自給,如若不夠,還要朝廷把其他省的賦稅撥給三藩。《聖武記》卷二中記載:順治十七年,朝廷的財賦一半耗費於三藩。2軍權。三藩在中明殘餘勢力及農民起義長期的鬥爭中保留著強大的軍事實力,中央政府對他們也忌憚三分。3人事任免權。三藩境內督府級別的官員都受他們節制,而且三藩可以自己任命的官員。當時有“西選官遍天下之說”。所以當時三藩儼然獨立的王國。

    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央政權統治。《清聖祖實錄·卷一五四》中曾記載:“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 說明當時康熙已經認識到三藩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所以決定撤三藩。三藩立馬勾結,發動叛亂。起初中央政府在戰爭中一直處於不得局面,康熙一度想要御駕親征,直至王輔臣投降,局勢才得以好轉。耿精忠、尚之信相繼投降。朝廷集中力量對付吳三桂。在吳三桂勉強稱帝之後也無法挽回敗局。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殺入昆明,三藩才得以徹底肅清。

    撤藩的最直接影響當屬底層的老百姓,不僅三藩境內,江西、四川的老百姓都受到三藩和清軍的屠殺。撤藩的成功為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同時為近現代中國的疆域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削藩失敗的案例。唐朝滅亡以後,開啟了中國社會最黑暗的五代十國時期,短短五十三年間,換了五個朝代,梁唐晉漢周,十四個皇帝。下面講一下後梁時期,梁末帝朱友貞為了削弱境內的雄藩——魏博的案例。

    魏博,本是河朔三鎮之一,這也是安史之亂之後的產物,魏博一直是天下的強藩,當時有“長安天子,魏博牙兵”的說法,一直延續到五代。後梁太祖朱溫死後,魏博節度使楊師厚幫助梁末帝朱友貞爭位成功,朱友貞封楊師厚鄴王,楊師厚自己本就是能征善戰的名將,志驕意滿,重新置銀槍效節軍,意圖恢復往日牙軍之盛,況且魏博也是當時後梁最強大的藩鎮,朱友貞十分忌諱。所幸沒過多久,楊師厚就病死了。朱友貞知道後,還與宮中私自慶賀。新五代史《梁臣傳》十一中記載:“已而師厚瘍發卒,末帝為之受賀於宮中”。說明朱友貞還是非常懼怕楊師厚的。楊師厚一死,朱友貞想著削弱魏博的實力,當時他的手下給他出了個餿主意,為抑制魏博的勢力,把魏博分成天雄軍與昭德軍兩鎮,以賀德倫為天雄軍節度使,轄魏、博、貝三州,以張筠為昭德軍節度使,轄相、澶、衛三州。這個命令下達以後,就引起了魏州牙兵的不滿。《資治通鑑》第二百六十九卷後梁紀四記載:魏兵相與謀曰:朝廷忌吾軍府強盛,欲設策使之殘破耳。吾六州歷代藩鎮,兵未嘗遠出河門,一旦骨肉流離,生不如死。當時河東晉王李存勖與後梁對峙,魏博牙兵立馬就造反了,直接把天雄軍節度使賀德倫的親兵全殺了,強迫賀德倫投降了李存勖。最後李存勖反倒得到了魏博,實力大增。此後在與後梁的對峙中佔據上風,最後滅了後梁,建立了後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景帝為什麼沒有廟號?他爹有廟號嗎?他兒子有廟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