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長河有你有我
-
2 # 9紫氣東來
文有諸葛,龐統,武有:關張馬黃趙,就應該或有能力踏進中原嗎?
這裡好像忽視一個主要人物,劉備。劉備才是決定政策的人,劉備的文才決定了蜀漢的高度。
一個國家的總統,領袖決定了整個國家的走向,領導才是真正的操盤手,或者說是下棋的人,上面說的蜀漢文,武都屬於棋子,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例如讓關羽守荊州,還授假節鉞,全權荊州事務,手握殺生大權,權力慾能使人膨脹,兵力分散,也就是有了兩個中央政權,連發動戰爭都不與成都互應,哪有不輸的道理呢?
二是劉備對自己荊益二州的人,本部人馬及少數民族矛盾是瞭如指掌,白帝城託孤時把政權交諸葛亮,兵權歸李嚴管理,其實李嚴到是治兵高手,而諸葛亮領軍打仗不是強項,結果諸葛亮用各種陰謀把兵權搞到手,流放李嚴,軍事上不重用魏延,開府辦公,實質上諸葛亮就是皇帝,劉禪僅掛名而已,諸葛亮一直搞一言堂,最終耗盡蜀漢國力,人才凋零,連荊州也失了,大將死的差不多了,還想進中原?
前期是劉備感情用事無大格局,用人不當,劉備死後是諸葛亮弄權,沒審時度勢,諸葛亮一直帶兵,難道不知道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
有這樣的君臣能進中原反到是怪事了。
-
3 # 龔柳輝
劉備沒能全面復興漢室,並不是因為缺少文臣武將,而是缺少真正的帥才,還要看當時全國的局勢。
武將如雲,缺少帥才劉備文有臥龍雛鳳,武有五虎上將。
但是,所謂臥龍雛鳳的諸葛亮,他僅僅有韓信之韜略,卻無韓信之膽識,諸葛亮有蕭何之謹慎,卻無蕭何能夠舉薦賢人的“大公無私”。
可以說諸葛亮武不如韓信,文不如蕭何,格局太小,氣勢先天不足。
五虎上將是褒義詞嗎?
我看是在說反話而已,張飛就是一介武夫,意氣用事,最後居然不能自保,而死於部屬之手。
關羽一味逞強,膽氣如虹,卻義字當頭,只知春秋左傳,不精於兵法韜略,大意失荊州,最後命斷麥城。
趙雲武功蓋世,英雄救主,可與項羽比肩,卻不見得有什麼高超的謀略,亦非韓信之帥才。
馬超,英雄豪傑,邊疆悍將,諸葛亮招降納叛而得之,虎豹熊羆而已,談何兵法韜略。
黃忠老將,也是赳赳武夫而已,而且年老力衰,還不如其它四虎。
為何劉邦手下大將不稱“五虎上將”,可以說是歷史學家對劉備武將的精闢概括,“虎”代表缺乏智謀和韜略,“上”代表驕傲自大而已。我的理解就是“五虎上將”還不如“大將”更有雄才偉略。
漢末天下局勢不是戰國七雄,而是三足鼎立,很難一家通吃漢末的天下,非常的不利於統一,而且曹操不是王莽這樣的一介書生。
東吳的孫權也是非常厲害的角色。儘管劉備有諸葛亮的輔助。還有張飛、關羽、趙雲、馬超等五虎上將的輔佐。也不可能戰勝北方實力雄厚的曹操集團,以及根基深厚的孫權集團。
我們可以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來分析。
首先,漢王朝已經經歷了400年的歷史。漢朝很多的官員已經嚴重的腐化。
再用漢朝的旗幟已經不能夠團結和號召全國的英雄豪傑。劉秀當時正處在漢朝200多年的時間,漢朝氣數未盡,還有東漢中興的機會。
畢竟一個朝代不會存在太久。
超過300年的朝代都非常少見,所以漢朝有400年的江山,這也是很多英雄人物認為漢朝也快要壽終正寢,所以對漢朝已經不抱有復興的希望。
劉備建立的蜀漢,只能被認為是漢朝的迴光返照而已。
再來看一下地利,蜀漢政權,只適合防守,不適合進攻。從地理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的北伐實際上是從下向上進攻。這樣的地理形勢是不利於諸葛亮北伐的。
然後再來說一下人和,說到人為的因素,大家知道,東漢末期的門閥制度已經越來越發達。在九品中正制下,文人的很多世家大族,幾代人壟斷政府的各級官爵,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都已經形成了一種“世代為官”的現象,比如袁紹家族就是“一門三公”。
漢末士族非常的發達,形成了很多依附階層。也就是說東漢末年表面上是統一的封建王朝,實際上已經形成了諸侯割據的一種格局。
起碼在經濟上形成了一種具有非常獨立性的一些經濟組織。
比如大莊園制度,很多大家族勢力隱藏了很多的人口,漢朝衰落的時候,他們就能夠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比如曹操,他的很多兵馬本來就是他的家族武裝,他也是一個大門閥,他的家兵都有幾千號人。
所以說軍隊家族化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而且朝廷的官職也是世襲化。這種長期的分裂局面是很難再回到大一統的軌道的。
總而言之,劉備文有臥龍雛鳳,武有五虎上將,卻無帥才相助,加之漢末地方割據稱雄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它不是短暫的武裝割據,而是一種軍隊家族化、官職世襲化的比較穩定的封建割據,所以最終劉備努力奮鬥一生,也沒有實現天下的大一統。
-
4 # 仁府
一,龐統過早命喪落鳳坡,若不早亡必能拿下劉璋,孔明留守荊洲。待時機到,雙線並進夾攻曹魏,大功告成!
二,關羽拆散孫劉聯盟,孤軍深入攻打樊城,造成孫曹聯手襲取荊洲,使其敗走麥城。
三,曹孟德最怕馬超!但劉備雪藏馬孟起,使其才華得不到有效發揮,降低了蜀漢的打擊力。
四,荊洲應讓趙子龍拒守。趙雲文武雙全,目光深遠。必北拒曹操,南和孫權。東線無憂待機與西線遙相呼應,北伐中原一統江山。
-
5 # 正陽資訊
劉備的一生,勇於創業,疏於守業。不斷折騰,屢敗屢戰。起了大早,趕了個晚集。具體分析如下:
一、輕易辭職,失去平臺。雖然有幸運參與了鎮壓黃巾軍,趕上了階層躍遷的黃金時代,兄弟們共同努力,屢建戰功,吃上了皇糧。但進入和平時期,沒有及時地從軍人身份轉換成為地方官員。目無上司,輕率地從公務員隊伍辭職,失去了平臺,沒有了立足之地。
二、沒有棲身之地。雖然勢單力孤,但積極參與討伐董卓的公益活動,即便囊中羞澀,但借兵也要救陶謙於危難之中。最後好人有好報,天上掉餡餅,得到了陶謙的徐州棲身。但看人不準,引狼入室,最終被呂布鳩佔鵲巢,再次失去立足之地。
三、得罪了貴人。曹操慧眼識英雄,出手相助,滅了呂布這個白眼狼,還把劉備引薦到皇上面前,獲得了皇叔這個金子招牌。但劉備恩將仇報,不僅拐走了曹操的五萬大軍,還搶佔了曹操的徐州。曹操與劉備無冤無仇,過早地與曹操這個強大對手結下了樑子,不利於以後的事業發展。
四、和盟友同床異夢。被曹操打得無家可歸,又去投靠了袁紹。在諸侯爭霸的混亂年代,浪費了寶貴的創業時機,不懂得避強擊弱,積蓄力量緩慢。
五、不懂得避實擊虛。在汝南得到劉闢的黃巾軍兵士,不知道珍惜這一風險投資,非要以卵擊石,和曹操掰手腕,又一次輸得傾家蕩產,老本又被敗光。
六、為虛名所累。投靠劉表後,寄人籬下,充當打手。在劉表死後,逞婦人之仁,沒有及時下手,搶佔荊州地盤,最後被曹操追得雞飛狗跳,錯失良機。
七、用人不當。好不容易放低身段,與東吳聯姻,借到一個荊州,關羽卻不知天高地厚,逞個人英雄,荊州這個煮熟的鴨子還飛了。兩兄弟都沒搞清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八、患得患失。劉璋求救入蜀,應該先順勢拿下漢中,避免後來曹操得漁人之利。然後再撕破臉皮,從劉璋手裡搶回益州,又礙於面子把半個荊州還給了東吳,給關羽防守荊州,留下了隱患,也出了一個難題。
九、沒有趁熱打鐵。本來順勢奪了漢中,應該乘勝追擊,號令關羽從中路,自己從西路,東西對進夾擊襄陽,聯合東吳共同北伐曹操。劉備卻急著稱漢中王。難倒不知道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道理嗎?
十、沒有全域性觀念。關羽不知道聯盟的重要性,只知道稱個人英雄,東吳來和他聯姻,他居然家事重於國事,破壞吳蜀聯盟。劉備在中央既不糾錯,也不從漢中東出配合,更不從益州東出支援,讓關羽孤軍出擊,最後徹底失去了荊州。
十一、不知適可而止。夷陵之戰時討伐東吳,既然東吳願意歸還荊州,重修與好,就應該見好就收,把私人恩怨放一邊,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重新建立聯盟,共同對付曹操。
這一切,都拖到劉備死後,諸葛亮才重新撥轉錯誤的航道,但機會已失,國力遭受重挫,三國局面已經趨於定型,任何人也無力迴天了。
三國之中,劉備的機遇最多,但戰略方向不對,敵、我、友三方搞不清,多次折騰,一手好牌打爛了,把已經到手的大好局面給敗光了,一切又得從頭再來。
-
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在三國,梟雄劉備是位禮賢下士的仁主,為了達到“光復漢室、一統天下”的目的,他一方面任人唯賢,另一方面求賢若渴,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三顧茅廬,請臥龍諸葛亮出山,留下名傳千古的“隆中對”,書寫了一段傳奇的人生之旅。
事實上,正是因為劉備的愛才、惜才和重才,手下也是人才濟濟,鼎盛時,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蓋“五虎上將”,五虎將個個有萬夫莫當之勇,可稱之為三國最為梟勇的英雄。而文將最出名的當然是“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幼麟”姜維了。而在之前還有被曹操利用“孝心”而挖走的單福。懷有超級才幹,智謀不輸於諸葛亮的單福被曹操騙到曹營後,心灰意冷之下,做出了不獻一言一計的誓言,結果單福就此泯為眾人矣,誠為可惜。
殊不知,劉備手下還有兩位超級文武將,武將不輸於關羽等“五虎”將,文將不輸於諸葛亮、龐統等文將,但這兩人最後卻先繼離開劉備,最後還能成為劉備的“死知”。而如果劉備當初不失此兩將,很可能早就一統天下了。
這位賽“五虎上將”的猛將就是田豫。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人。劉備還沒有發跡時,曾投靠駐紮在幽州的公孫瓚。就在幽州附近的田豫聽聞劉備到來後,便主動投奔,劉備對這位虎將極為器重,重用有加。
後來,仁義的劉備受陶謙所託前去“守護”徐州,結果劉備取得了援徐之戰的大捷,成功解除陶謙之圍。陶謙感恩戴德,於是主動上書請求劉備成為豫州刺史,刺史的職位遠高於幽州的職位,劉備於是欣然“受命”。
然而,虎將田豫卻不欣然,他拒絕前往,於是提出了的自己的想法:其實不願走,其實我想留。並且給了劉備理由,12個字:父母年邁,需盡孝道,不宜遠離。其實他是不想背井離鄉。
劉備不是一個強人所愛的人,於是只好忍痛割愛,分別時,劉備流淚道:恨不能與田豫共謀天下。
由此可見,劉備對田豫的重視。
而離開劉備的田豫又選擇了新主子,投奔了當地的公孫瓚。公孫瓚是位庸才,明知道田豫是百年一遇難得的虎將,卻把他雪藏不用。田豫於是懷才不遇。後來公孫瓚戰死後,田豫無奈之下只好再擇新主——投奔了曹操。後來,得到曹操重用的田豫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多次帶兵擊退東吳,成為曹魏不可多得的名將。而劉備失去的“平臥龍鳳雛”的超級大謀士除去單福,還有一人,他的名字叫陳群。
雖然劉備成為豫州刺史以後失去了田豫但是又得到了一文官,其聰明才智不亞於司馬懿,此人便是陳群,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會發現司馬懿是曹魏的智多星。但從正史資料中便可看出,司馬懿身上的光環是為了影視效果強加上的,陳群才是這些計謀的提出者。陳群是豫州人,因為才華橫溢而名震一方。劉備成為豫州刺史後,求才若渴的他聽聞陳群的才幹後,於是主動前往結交。相識後劉備率分發揮禮賢下士的本色,把陳群感動的熱淚盈眶,於是唯劉備馬首是瞻。
後來,徐州牧陶謙去世時,按照民意,“指定”劉備為徐州牧。當時的劉備是豫州刺史,權力無不如徐州牧,於是劉備又欣然前往。然而,洞若觀火的陳群看出徐州是個是非地,於是勸劉備不要前往。理由是:徐州前有呂布、後有袁術等人虎視眈眈,去了便如羊入虎口,自投羅網。
然而,一向善於聽從意見的劉備卻“利令智昏”,一意孤行地前去擔任徐州牧。劉備走了,陳群卻留下了,他以身體不適為理,拜別了劉備。就這樣,劉備又失去一位超級文人。
後來,曹操大軍壓境時,陳群無奈之下選擇了歸順曹操。結果他深受曹操重用,最後成為託孤重臣之一,而劉備因為不聽忠逆之言,失去智謀無雙的陳群,這也失去了最後一統天下的機會。
-
7 # 魔神玉修羅
一 劉備一直四處奔波,沒有真正的立足之地,最後到荊州被劉表收留在江夏才有自己的地盤,而且寄人籬下不敢過分發展。那時候江東孫權已經擁有六郡八十一州,劃江而治。曹操更是獨佔北方數州之地,帶甲數十萬。
二 劉備發家晚,最終也不過佔有益州和荊州部分郡縣。
三 劉備勢力成行最晚,且內部互相缺乏默契,荊州和益州等內部人員有隔閡。
四 劉備地盤小,人口少,且連年征戰,沒有時間發展經濟,糧草人口消耗巨大,以不足兩州之地卻養近十萬士兵,有些窮兵黷武。
綜上所述,縱是有臥龍鳳雛相助,五虎上將任由驅使也難成大業。
-
8 # 使用者5917921942021
實際過後來觀看歷史才明白清楚,劉備沒有統一天下的原因在孔明身上。為什麼?因為孔明有一位哥哥在東吳上班,還有整個家族在孫權手裡。所以孔明一直是想著蜀吳聯盟。但周瑜的心胸狹窄不成大器。孫權以為抓到孔明家族的把柄,認定孔明不敢對東吳出兵。所以各執一方,這是孫權不合作的過錯。當時劉備想出兵打東吳,諸葛亮應該要支援劉備出兵,陪同劉備一起出兵拿下東吳,按當時蜀國的實力是有辦法拿下東吳的,擴大實力然後北伐打擊魏國統一天下。
-
9 # 多讀文史
劉備在歷史看確實是個遺憾。先說觀點;在華夏大地任何古代君主都會有一統天下的心願,我認為一個君主能不能統一天下主要看這五個方面;理想、能力、天時、地利、人和。劉備充其量只是佔了三各因素,所以他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願望。
第一、劉備的理想
劉備小時候與同宗小孩在樹下玩樂,指著桑樹說:“我將來一定會乘坐這樣的羽葆蓋車。”
劉備與劉表兩人交談了一會兒,劉備起身上廁所,他摸了摸自已的髀發現上面的肉又長起來了,不禁掉下淚來。回到座上的時候,臉上還留著淚痕。劉表見了很奇怪,問他道:“賢弟這是怎麼啦?” 劉備長嘆道:“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戰,長期身子不離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壯結實;到這裡來後,很久沒有騎馬作戰,閒居安逸,髀肉復生。一想起時光如水,日月蹉跎,人轉眼就老了,而功名大業尚未建成,因此悲從中來。
可見劉備是一個從小就有宏圖志向的人物。
第二、劉備的能力
黃巾起義爆發,23歲的劉備起兵鎮壓起義軍,之後結識關羽、張飛兩人。那時起就開始指揮軍隊作戰。在人稱經驗收割的練功房“黃巾起義”刷了不少經驗值。劉備的各個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極大的鍛鍊,到了後期從小不愛學習的劉備慢慢的也被社會大學教成一方雄主。所以劉備的能力是有的。
第三、劉備的天時
劉備20多起兵,到了章武元年(221年)稱帝。那時他已經60歲了,也就是說劉備60歲才算創業成功。而且業績也只有益州和部分荊州,只能願他前期浪費了太多時間。古代人均壽命只有30多歲。60歲的劉備想統一天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四、劉備的地利
劉備政權一直以偏安著稱。特別是失去荊州後,只能龜縮與四川盆地,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沒能成功,全是地利因素啊。所以劉備不佔地利。
第五、劉備的人和
劉備在人和上面沒的說,前有五虎上將、臥龍鳳雛輔佐,後有姜維這樣的三國傑出俊才軍事大家。然後就是劉備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人和這塊比曹操和孫權要好的做。他在蜀國基本上沒有反對派,所以劉備佔了人和這一要素。
所以儘管劉備努力了大半輩子,但對於北方的曹操和盟友孫權沒有什麼的辦法,統一天下的夢想也成泡沫。蜀漢劉氏的後人中也沒啥出眾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所以蜀漢勢力統歸於晉。
-
10 # 未古今
臥龍鳳雛名滿天下,外加五虎上將,為何不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難道是浪得虛名,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三連擊小於一
諸葛亮同學在三國中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那叫一個神機妙算,用兵如神。諸葛亮能取得這些成就和自己聰明才智有很大的關係,但劉備能力的相對匱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正因為劉備能力不夠強幹預少,從而讓諸葛亮才能有充足的施展空間,才能上下一心。多了鳳雛情況就不一樣了,以前手下人就諸葛同學最厲害,遇到問題只要說軍師怎麼看就可以啦。現在情況不同啦,諸葛同學不能單獨發言了,劉備就會猶猶豫豫了,節奏被打亂了,就不能演義了。因此,只好犧牲鳳雛了,死在了落鳳坡,所有鳳凰到這裡都要死哦,這樣就不會顯得鳳雛太沒有才華了。
二、七百里火燒連營轉頭空
諸葛同學挑燈夜讀,日夜操勞,好不容易為劉備打下來了一點家底,有兵有糧了可以擴大生產了。可惜,這個時候劉備看到家底豐厚了,想體驗一下地主感受,刷把存在感。所以不顧諸葛同學的勸阻,帶著所有家底去送了,一把大火把家底燒了個光。這把大火,燒掉的可是蜀國幾十年的精銳,造人速度再快也要18年。東山再起為什麼難?因為白手起家時大家條件都差不多,現在你下他上,此消彼長機會難再來,諸葛雖厲害卻也不會撒豆成兵啊。
三、何止三個臭皮匠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天下只有一個諸葛亮,臭皮匠可就數量太多了。曹操手下謀士眾多,這些謀士還比臭皮匠稍微厲害點,集思廣益想的壞主意,諸葛亮也吃不消啊。諸葛亮要面對所有事,曹操手下人多,各司其職,壓力小事情少越做越好。
四、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五虎上將勇猛過人,但卻不是合格的將領。真正的將領應該是司馬懿、司馬昭、曹操等人一樣能文能武的全能高手。諸葛亮錦囊妙計雖然好,但也不可能完全適應戰場的變化啊,所以離開諸葛亮的五虎上將難獨當一面。
最後,總的來說劉備之所以擁有臥龍鳳雛和五虎上將不能一統天下,是因為謀士終究不能代替君主,君主要作死,攔也攔不住。
回覆列表
劉備沒有統一全國,可能在某些人看來,是歷史深深的遺憾。其實則不然,細分之下,劉備不能統一天下是註定的!
1.首先從根本上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從南北方的實力對比來看和三方的實力來看,恐怕統一隻是個美好的願望罷了!北方經濟恢復較快,實力雄厚。再加上,當時的曹操和孫權都是當世之豪傑。偏安於西南一隅的劉備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2.劉備雖然有五虎顧上將和臥龍鳳雛,但他們大多不能盡情發揮,要麼性格上的缺陷,要麼年事已高在最關鍵時刻沒有得到盡情發揮!形不成真正的合力。
3.劉備自身問題。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入蜀時,夷陵戰敗前,蜀國的實力很上升過很快,缺乏全域性觀。比如派關羽防守荊州。被襲之後,劉備又犯了戰略性錯誤。破壞吳蜀聯盟。當時應該全力北伐,從關中找回點好處,而劉備卻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去伐吳,並在夷陵戰敗,蜀國主力損失殆盡,從此蜀國就再也沒有回天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