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集賢院居士

    《清平樂》宋仁宗在位時期所有宰相任期盤點,共二十三位(上篇)

    宋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實行“二府三司制”,兩府是指負責政事的“中書門下”(政事堂、 東府)和負責軍事的“樞密院”(西府),三司負責財政(戶部,鹽鐵和度支)。後來的宋神宗元豐改制前,設宰相三人,照例兼館職,依次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昭文館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集賢院大學士,即“昭文相”、“史館相”“、”集賢相“。宰相常不滿編,以位次高者為首相。

    王欽若

    乾興元年至天聖三年(1022-1025),五鬼之一的“癭相”死於相位。

    丁謂

    乾興元年(1022)仁宗剛即位,這位排擠寇準的五鬼之一就被罷相。

    馮拯

    字道濟,乾興元年至天聖元年(1022-1023),罷相。

    王曾

    乾興元年七月(1022年)至天聖七年(1029年),明道二年(1033年)至景祐四年(1037年)四月兩度拜相兩度罷相,任相時間十一年。

    李迪

    明道二年(1033年)至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罷相。

    張知白

    天聖三年至六年(1025-1028),卒於相位。

    張士遜

    天聖六年至七年(1028-1029),明道元年至明道二年十月(1032-1033),寶元元年三月(1038)至康定元年(1040)二月,三次拜相,從相位致仕退休。

    呂夷簡

    天聖六年(1028年)至明道二年(1033年),明道二年(1033年)至景祐三年(1036),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春,三次拜相擔任宰相長達11年,從相位致仕退休。

    王隨

    明道元年至寶元二年(1032-1039),卒於相位。

    陳堯佐

    景祐四年(1037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以相位致仕退休。

    章得象

    寶元元年(1038年)至慶曆八年(1048年),任相10年,以相位致仕退休。

  • 2 # 生活的仰角L

    北宋(960年—1127年)

    範 質 大名宗城人

    王 溥 山西祁縣人

    魏仁浦 衛州汲(今河南衛輝)人

    趙 普 河南洛陽人

    薛居正 開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

    沈義倫 河南太康人

    盧多遜 懷州河內人(今河南沁陽)

    宋 琪 幽州薊人(今北京)

    李 昉 深州饒陽人(今河北饒陽縣)

    呂蒙正 河南洛陽人

    張齊賢 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縣)人

    呂 端 幽州安次(現廊坊安次區)人

    李 沆 洺州肥鄉(今屬河北)人

    向敏中 河南開封人

    畢士安 代州雲中(今山西大同)人

    寇 準 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人

    王 旦 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

    王欽若 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餘)人

    丁 謂 江蘇長洲縣(今蘇州)人

    李 迪 濮州(今山東鄄城)人

    馮 拯 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王 曾 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

    李 迪 濮州(今山東鄄城)人

    張知白 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

    張士遜 陰城(今湖北襄樊老河口)人

    呂夷簡 河南洛陽人

    王 隨 河陽(今屬河南孟縣)人

    陳堯佐 閬州閬中人(今四川南充閬中)

    章得象 建州浦城縣人(福建南平)

    晏 殊 撫州臨川人(今江西)

    杜 衍 山陰上虞驛亭人(今紹興人)

    賈昌朝 真定獲鹿(今河北獲鹿)人

    陳執中 北宋洪州南昌(今屬江西)人

    文彥博 汾州介休(分屬山西)人

    宋 庠 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

    龐 籍 單州成武(今山東成武縣)人

    梁 適 北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

    劉 沆 江西永新人

    富 弼 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韓 琦 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

    曾公亮 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陳 旭 江西德安人

    王安石 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

    韓 絳 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

    吳 充 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

    王 珪 成都華陽人(今四川)

    蔡 確 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

    司馬光 陜州夏縣人(今山西運城夏縣)

    韓 縝 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

    呂公著 壽州人(安徽)

    呂大防 京兆府藍田(今陜西藍田)人

    範純仁 蘇州吳縣(今江蘇)人

    劉 摯 永靜軍東光(今屬河北)人

    蘇 頌 泉州南安人(今福建泉州市)

    章 惇 福建浦城人

    韓忠彥 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

    曾 布 南豐(今屬江西)人

    蔡 京 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

    趙挺之 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

    何執中 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

    張商英 蜀州新津人(四川)

    劉正夫 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

    餘 深 羅源(今屬福建)人

    王 黼 開封祥符(今屬河南開封)人

    李邦彥 懷州(今河南沁陽)人

    白時中 壽州壽春(今安徽壽縣)人

    張邦昌 永靜軍東光人(今河北東光)

    吳 敏 江蘇儀徵市人

    徐處仁 應天谷熟(今河南商丘)人

    唐 恪 餘杭錢塘(今屬浙江杭州)人

  • 3 # 福匯108

    北宋宰相比較具有代表意義的以下有幾人。

    範質《911年—964年》字文素,河北威縣東人

    王溥《922年—982年》字齊物,山西祁縣人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北京人

    寇準《962年—1023年》字平仲,陝西渭南人

    丁渭《966年—1037年》字渭之,江蘇吳縣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蘇蘇州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浦,撫州臨川人

    司馬光《1019—1105》字君實,陝州夏縣人

    蔡京 《1047—1126》字元長,

  • 4 # 榮耀歷史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風最昌盛的時代,傑出的文官士大夫層出不窮,如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等,那麼哪些曾經位極人臣呢?

    北宋官制經過幾次調整,不同時期宰相的職務並不一樣,所以分時間段來說明:

    北宋初年至宋神宗時期:

    這段時間的官制由宋太祖制定,在中央設立中書、樞密、三司,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財政,從廣義上來說,三者的最高掌管都是宰相,從狹義上來說,宰相就是指的掌管行政的最高掌管,即中書省的最高掌管。

    宋朝成立之初,趙匡胤繼續任用後周大臣範質等人為相,以穩定人心,等這些人識趣自動退休後,宰相之位空懸,最有能力接任的當然是開國功臣趙普,此時趙普的職務是中書省門下侍郎、平章事。最終趙匡胤沒有提拔趙普為宰相,而是讓他以平章事的職務署理宰相事務,所以在北宋初年到神宗時期,宰相的正式官職名稱叫:中書門下平章事。

    看到趙普一個人的權柄越來越大,趙匡胤意識到要對其進行制約,於是他參考唐朝制度增加了參知政事,作為趙普的副職,也就是副宰相。

    因為北宋武官地位較低,所以宰相一職基本由文官擔任,每朝宰相人數較多,就針對比較出名的宰相列舉:

    太祖一朝共有6位宰相,知名的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範質、薛居正等;

    太宗一朝共有9位宰相,趙普、薛居正等人繼續任職,其他知名的還有呂蒙正、張齊賢等;

    真宗一朝共有12位宰相,知名的有寇準(力主真宗親征澶淵退遼)、王旦等;

    仁宗一朝共有23位宰相,知名的有呂夷簡、晏殊(寫詞高手)、龐籍(少年包青天裡的龐太師,不過歷史上可是正人君子)、文彥博、富弼(瓦解遼夏同盟,形成宋、遼、夏三國牽制,主持“慶曆新政”)、韓琦、曾公亮等;(范仲淹、歐陽修等最高只做到了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包拯就差得比較遠了)

    英宗一朝共有2位宰相,即韓琦、曾公亮。

    宋神宗至宋徽宗時期:

    宋神宗繼位後不久便對官制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史稱“元豐改制”,撤銷了中書門下,恢復三省制度,設立尚書令、中書令、門下侍中,但是這三個職務都是虛職,真正主導事務的是尚書左僕射和尚書右僕射,其中尚書右僕射還兼中書侍郎,管理中書省。所以這段時間的宰相官制名稱叫: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另外取消了副宰相參知政事,而是設立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為副宰相。

    神宗一朝宰相有9人,最出名的就是王安石(王安石變法)、富弼,韓琦,曾公亮等人繼續任職;(神宗一朝,司馬光並沒有能當上宰相,最高官職是御史中丞,相當於最高檢察長兼監察部部長)

    哲宗一朝宰相有11人,最出名就是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鑑》,廢黜王安石新法)、文彥博等人;

    宋徽宗至北宋末年:

    此次官制調整就是一出鬧劇,也反應了宋徽宗時期的政治昏庸。

    宋徽宗任用奸臣蔡京為太師,通常太師只是榮譽職銜,但是蔡京確統領尚書、門下、中書三省,大權在握,他還把尚書左僕射改為“太宰”,把尚書右僕射改為“少宰”,到了宋欽宗時期,又把太宰、少宰恢復為左右僕射。

    徽宗一朝宰相有12人,最出名的就是大奸臣蔡京(《水滸傳》最大BOSS)、曾布(唐宋八大家曾鞏的弟弟)等;

    欽宗一朝宰相有7人,知名的有李邦彥(大奸臣,力主割地求和)、張邦昌(靖康之難後被金人立為“偽楚”皇帝)。

    因為趙匡胤“不殺士大夫”的祖訓,所以大宋朝堂文風日盛,執掌大權的都是文官。當朝堂全是文官時,勾心鬥角的政治鬥爭就比較頻繁,所以今日居廟堂之高,他日處江湖之遠就成了常態。

    也正是這些人的貶謫,才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還有一生不斷被貶卻“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

  • 5 # 一滴魚

    首先先說明北宋武官官制

    宋朝武官有階官和軍職之別。武階官是表示官員 等級、確定品位和俸祿而無實際職掌的虛銜,如太尉、通侍大夫、忠訓郎等。軍職為官員治卑的實職,如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都虞候、副兵馬使、統制、統領、正將、部將等

    北宋正史記載的共有68位宰相,絕大部分都是文官宰相,而有史料記載的宰相數量高達92位(包括參知政事),其中科舉出身的高達83人。由於重文輕武國策影響,北宋歷朝大部分軍事主官(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也都是文官,所以只有在上述武官體制中擔任過武官,最終成為宰相的才算作非文官宰相,而未擔任過武官職位,只是由文官調任兵部樞密院等軍事部門的不算在內

    太祖朝宰相六人均為文官

    太宗朝宰相九人均為文官

    真宗朝宰相十二人均為文官

    仁宗朝宰相二十三人,除陳執中,龐籍,韓琪,外其餘二十人為文官

    英宗朝宰相兩人,除韓琪外一人為文官

    神宗朝宰相九人,除韓琪,蔡確外其餘七人為文官

    哲宗朝宰相十人,除章惇,曾布外其餘八人為文官

    欽宗朝宰相七人,除何桌不詳外,其餘六人均為文官

    上述存在部分宰相在多朝擔任宰相,例如韓琪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擔任宰相。

    所以正史記載的68位宰相中只有陳執中,龐籍,韓琪,蔡確,章惇,曾布六位宰相有明確記載擔任過武官職位,一位資訊不詳(何桌)其餘61位宰相均為文官宰相

  • 6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北宋文官宰相,何其多也。今只願讀談一人——韓琦。

    近一部以宋為背景之古裝電視劇為眾之熱門言,此部電視劇為《知否知否,當是綠肥紅瘦》,此部電視劇之名,自宋詞人易安也。宋自祖興,國計則得矣速地也,而宋則嘗經之顛危,北與南宋為宋朝變宜也。宋有數輩,有獄訟者之包拯、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歐陽。

    一、名揚天下。

    而宋又一人,其為宋盡瘁,其在電視劇知否知否中之韓大相公。韓大相公名琦,其為宋之三朝元老,亦三朝宰相。韓魏公在三歲,其父母遂相繼卒矣,而韓琦是由其兄養長之。公幼讀書,只為他日能成名,光揚祖宗。韓琦甚聰,讀書十行俱下猶可,是以韓琦在十二年之後入試寒窗苦,韓琦一舉而進士。

    二、心繫萬民。

    韓琦始入官,其時之見如此夭,以今言為小肉一。韓琦雖少,而為諫者輒能言,不畏強禦,俄韓琦之號不為人所知於朝廷之上。琦猶為帝遣巡行察獄與災,韓心繫民,且為人溫,是以韓琦皆能得諸民者迎。

    公雖為文出,而當時之宋而有文武之朝廷異種輕,故官於宋者鮮矣,且武官常為帝落。而文輕武之朝廷異卒迎他國家之輕,夏主元昊先謂宋虎,其將兵數於宋夏界蠢蠢,且屢擾宋之疆界,宋帝乃遣之韓琦引兵行夏,韓魏公雖是文官,然其於治軍上則平。

    三、主戰派。

    韓魏公在與夏人戰也,軍中有一員官,其為名人之範。公雖為智勇,而未嘗用兵之文,琦竟不免敗之歷,時韓琦與范仲淹在對西夏之策上見之異,韓琦以西一小,當夏宜速,免朝廷府庫為多虧。而范仲淹乃謂宜以守為主,等時始出西夏,終時以二議奏入朝,使宋仁宗以定,終仁宗擇了韓琦之。

    而公之自出而迎之西夏元昊將十萬,後韓魏公之軍因中了誘敵之計之計,終公令還。韓琦敗之,其虛心地向范仲淹請北者,後與範尚為良友,在軍中有“範”之說。後夏國以宋季堅壁不戰,費之財而無功還,雖韓琦與范仲淹知下之慶曆新卒以敗告,然韓琦與范仲淹之思而謂宋朝之治,請了許多新之法。

    金陵少年評曰:韓琦為宋之三朝宰相,其不為朝廷效其智,尚不為宋舉數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國為什麼能戰無不勝,席捲八方?